第一篇: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养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硕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狼三则》《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部分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如《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撰写、交流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书笔记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五完小
罗立
摘要: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阅读教学中重人文,轻语言的现状,提出转换教师角色,重视学法指导的观点,并以《撘石》一文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关键词:教学现状 角色转换 学法指导 出示学法 示范引路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现状
经常在办公室听到这样的抱怨,我讲得喉干舌苦,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问题出在哪?是我们老师不敬业,还是学生不聪明?都不是,湖南省小学语文教研员吴亚西老师针对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人员,对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0所城镇农村小学五年级的126节阅读课,进行听课和查阅教学设计,发现这些问题:1.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许多语文老师对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点不甚明了,他们往往直接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文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而把培养能力放在次要位置,导致阅读教学重人文,轻语言。2.过程繁琐,课堂 效率低。课堂中呈现“三多三少老”,师讲得多,老师发问多,非语文活动多,如安排表演,唱歌,绘画等活动,这“三多”挤掉了学生认真读书的时间。“三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少,学生主动发问少,课堂练笔少,“三少”导致学生在课堂较少用心读书。3.读写分家,动笔训练太少。学生在阅读中极少领悟表达方法和总结学习方法。
二、教师角色转化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涵盖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二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把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作为核心。古语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与渔”,语文教学不仅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法指导在语文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教师在上课时大多都把精力花在“教”的方法上,而很少去思考学生的“学”。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做法,要改变观念,以“学”定“教”。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就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明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学法指导措施、指导步骤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每一堂课都能产生良好效益,使学生学有所得,从中不断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的概念
那老师会问,何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学习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我校何云辉老师一堂参加益阳市教学比武的课《钓鱼的启示》第一板块的教学就是对学法指导很好地诠释。从课题入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引导解题
2.初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结构
(1)请大家用一目十行的方法浏览课文,找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钓鱼,哪些自然段写启示?
3.再读课文,具体感知课文内容(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请对照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的地方多读两遍把它读通都顺为止。4.概括文章内容
(1)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小结:运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来概括启示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一件事情,总结一个道理,这种写法叫作“一事一议”,这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也是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
本环节老师渗透了初读课文的方法,用一目十行的方法浏览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的地方多读两遍把它读通读顺为止。同时指导学生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减轻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老师及时总结了事件+启示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相信学生在概括类似文章,如本单元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落花生》的主要内容时,就不会为难了。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
四、如何落实学法
我以今天《撘石》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第一步,出示学法。
导入新课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2——4节,品读课文。老师出示ppt,,请大家默看课文2——4节,用—划出景美,人美的句子,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体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写体会无从下手,教师接着又出示一张出示ppt.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
1.)找句子。我找到的句子是().2.)谈感受。我从”……”词语中感受到()。
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
我仿佛听到了()的声音。3.)读句子。我能美美的读这些句子。
因为有学法指导,学生一步步按方法学习,先圈画,找句子,然后写体会。一个人地想法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潜能生,学生独立写了一会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边交流,边补充写体会。并为小组汇报做准备。第二步,示范引路。
学生交流充分后,老师指导学生按上面方法汇报。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文段。
文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多媒体出示)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老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句段,让学生对比分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人性美、人格美、无私美,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我们学校试教时,有学生这样写:从“无论”这个关联词中,我体会到老人把放稳搭石看作头等大事,再急的事也放一边。
还有个学生这样写:我仿佛看到了老人放下包裹,俯下身子,到处寻找合适的石头,然后把石头放进小溪,用脚使劲踩踏撘石的情景。
生:我仿佛听到了老人用脚踩搭石发出的哒哒的声音,老人把搭石踩实后,自言自语说“这下好了,孩子上学不会掉水了!” 第三步,运用学法。
通过前几步,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但是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进而形成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以下文段。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指导学生,把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能力。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极有意义。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体会出来。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
五、老师善于总结学法
当然,文体不同,一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不同,学法指导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类文体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学法,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触摸春天》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导读部分有个这样的要求: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含义较深的词句呢,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并将有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体会。
2、小组交流体会时,老师适时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谈体会的? 例如:“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学生抓住“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这两个关键词体会安静是个有感情的女孩,她爱花,爱春天,爱生活,虽然是个盲童,她不悲观,她乐观、活泼、整天在花海中穿梭,所以她走的很流畅。这是抓关键词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
例如“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体会“抓住”和“拢住”两个词语的含义,“拢住”说明盲女孩安静生怕伤害蝴蝶,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珍爱。“抓住”不是指具体的动作,而是安静神奇的灵性,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吸引了蝴蝶。引导学生作动作表情朗读.这是通过表情朗读来理解句子的。例如
1).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2).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 了惊讶。“ 扑腾”一词体现了蝴蝶对自由生活地渴望,“扑闪”一词说明蝴蝶获得自由后愉快地动作.引导学生联想,蝴蝶拢在安静手掌中,它可能会说什么?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后,会对安静说什么呢?这是通过展开联想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又如“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了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多媒体出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残疾人创造的奇迹。如海伦凯勒的故事,千手观音中的演员,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从课文走向了生活,从而深刻的领悟到了作者所揭示的深刻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又是运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用ppt展示
刚才我们学习写体会时,运用了哪些方法?(1、抓关键词。
2、联系上下文。
3、展开联想。
4、表情朗读 5.联系生活实际。)
归纳了方法还不行,学生要去运用方法,所以在作业设计一块,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六.作业设计,运用学法。
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你们能写出体会吗? 出示句子
1、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2、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 了。
3、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岁的人生
4、划过一道及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学生习得这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就容易多了。
六、注意事项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仅教给学生一套套方法还不行,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法指导要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例如预习习惯,一般地,教师可教给学生如下预习方法:a.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利用工具书(字、词典)查阅生字生词,b依据上下文揣摩词意,并批注于文中。c.“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标出生字、生词;用“——”画出重点词语;用“~~~”画出优美语句;用“……”标示重难点和注意点;d.用“?”标示疑点;用“‖”表示文章结构的划分;用“|”表示对段内层次的划分;e.用“△”标示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地方。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2.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3.融合课内外,“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大语文教学观,努力把语文课堂向课外、向生活实践“迁移”。要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指导学生多读书,多查阅资料,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要采取开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读物所适用的不同读书方法。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促使学生勤动笔、多交流。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总之,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用课内得到的“法”与“能”,到课外去创造“效”与“益”,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断“投入周转”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语文能力就会在广泛的迁移、运用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在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学习方法指导,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第三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
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固执的要兼顾全班同学的成绩,过于强调平均,却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状,所以语文课花费功夫多,但是收效甚微,而且造成学生厌学心理,教学效果不理想,成绩出不来。
中下生“厌学心理”严重,随着年级升高,课业负担重,讨厌学习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但在传统教学方法的要求下,这些学生花了很长时间但是难以获得成功,导致自信心减弱,失落感加重,久而久之造成了心理障碍的积淀。
柳斌曾指出,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就当前语文教学而言,如何面向两头,特别是面向中下生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是我们的重点。
按照教学的基本流程,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总结出分层教学的基本流程:实施分层组合--制定分层目标--进行分层施教--教给创新技巧--设计分层作业--开展分层评价。
在教学目的上,分层教学始终是以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为目的,特别是对中下生,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原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上,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原则在分层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深入调查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别特点,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从而对班级中每一个优秀生,中等生及学困生的优缺点都心中有数。为实施分层教学掌握了相应的尺度,为设计分层教学打下了基础。
根据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不同基础,分成不同的小组,有根据年龄特点的不同,高段可以命名为“创新组”,“争优组”“勇敢组”。可以根据不同的程度分组,同组的学生因为程度差不多,感觉心理上的压力减轻了,比较的对象也合理,反而学生的自信和学语文的情趣会提高。老师设计供不同基础学生选择的三层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和课堂作业也能在课堂里较好地落实;也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分层设计鼓励,采取不同的施救方法,不同的评价标准。
当然这个组合是灵活的,切忌把学生看死,因为造成程度不同的原因有很多,同个层次的教学也有个性,不断鼓励学生向更高的要求进发。有些同学进步很快,可以跃到更高层次,就允许他到高一级的小组。
制订明确、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是避免语文课堂教学陷于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如何把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则是学生提高自身学习成绩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在实现情感体验,树立学习信心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习基础,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自觉地努力,逐步实现目标,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
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帮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而确立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对自己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学生自己会对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学习的兴趣也会增加,主体作用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并牢记每一位学生的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树立信心,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目标。例如:对差生,我引导建立以教材为文本,学好书本知识,适当地延伸积累自己喜欢的课外知识;对待中等生,我引导树立在学好文本教材的基础上,学会主动学习,有效地积累课外知识;对待优等生,则引导他们像蜜蜂一样,贪婪地有选择性地吸收各种有益的课外知识,并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并掌握。
教师不能将课时分层教学目标强加给学生,否则,选择低级目标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或者选择不当可能使学生达不到目标,或目标太容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教育,帮助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基础,从而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迅速了解学生所选择的目标,在教学中实施适当的分层方法,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达到目标。例如:在同样是积累成语中,我们引导学困生对教材文本上出现过的成语进行归类记忆,达到知道成语意思,会听写就可以了;对于中等生,我们在归类记忆的基础上要求能适当地积累生活中的成语;而对优等生来说,我们还要求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说出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分层教学的关键任务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目标的实现正是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提高的标志,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是无止境的,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不能停留在起始阶段设定的的目标上,而应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的进步,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调整,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断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使学生不断朝着目标努力学习,也不断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绩。
调整目标与建立目标一样,同样的有两条策略。
1、不断调整学生学习的长期目标;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选择更高一级目标。建立目标,调整目标都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它直接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说,它是分层教学中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策略。
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能消化,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有梯度,不同的认知水平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分层教学特别要关注中下学生,因为他们学习基础差,成绩跟不上,在家长、老师的压力下,厌学心理随着年级升高而加重。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实现情感体验,主动学习,最终达到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
例如我们班有位叫张建军,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作业拖欠,上课不发言,考试成绩也差。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牢记帮助实现中下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信心这一教学策略。上课时,提问他一些相对容易的题目,回答时,不忘鼓励他有进步。听写时,开始只有60多分,我给他第二次机会,只要100分,还像优秀同学一样奖励,这样他听写的劲头就大了。学语文如果连写字都不会,那怎么学阅读和作文呢?考试的成绩又怎能上去呢?作文时,也减低了要求,开始只要通顺,只要有真情,一律打跟优秀生一样的高分,还让他在学生前面读自己的习作,这样打消了怕作文的心结。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只要树立习作的信心,每个同学都可以写出好文章。经过一段时间后,该生就起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活跃了,作业认真了。老师找他谈话,他说:“现在上课提的问题比较简单,我稍微一想就能回答,而我讲错了,你都帮我改正,我觉得学习语文容易了,也觉得学习语文还是很有趣味的。”
确实,只要我们牢记这一教学策略,对于中下学生信心的树立,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优化分层教学过程就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优等生的教学也是如此,多从方法上引导,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比如,容易的课文让他们自学,让他们当小老师;重复的题目可以少做,让他们解放出来,多看名著,多写感想。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领悟语文的妙处。但是对优生提出的要求也不应过高,而要让其通过努力刚好能实现目标,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拓展,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将探究活动向课外拓展、延伸,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反过来促进课堂学习。教师十分重视设计一些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开放性练习。同时课外的延伸也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
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已经证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确实是存在的。其实,教师的期望是对学生达到目标的信任和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途径,建立沟通渠道,传达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不断鼓励学生取得进步。沟通的渠道是很多的,师生交谈,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我们都可以将教师的期望和信任传达给学生,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对学生的期望,更要对学生的有爱心,“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尤其对中下学生更需要富有耐用心和同情心,中下学生一般接受知识较缓慢,遗忘也快,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一时无法达到,在讲解的过程中,就要更多的从中下生的需要出发,耐心地讲解,真诚的帮助,不断地鼓励,以达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师还要学会科学评价,用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延伸学习的热情。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中要注意中间的过程,而不是分数,比如作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你的给分标准可以不同。对于学困生,最重要的是通过你的评价,点燃他信心的火炬,照亮他爱语文的心。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而分层教学始终就是以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为目的,特别是对中下生,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原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分层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原则得到了充分发挥。
通过有效课外知识的拓展,通过分层教学的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同学们参与语文课的热情明显提高了。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每个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每堂课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自己的任务。
3、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三)教学过程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情境出现时,教师要伴以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的效应。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情境创设的具体实践,以促进三维目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更好地实现。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有时把各种情境创设的方法灵活地有机地有主次地相结合。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范文)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最终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了“日有所诵”的内容。每天放学,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校园里,一首首清丽的小诗,被稚嫩的童声熟读成诵,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我想问”和“我知道”两个板块,主要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同时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到了二年级,又增加了“我会查字典”“我会编故事”等板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我会编故事”后我加了“选作”的标注,为的是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对预习内容做了分层处理。
如今,我的孩子们接触预习已经将近两年的时间了,灵活多变的预习作业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习惯甚至是盼望,他们喜欢这种能够展示自己个性的预习,喜欢这种能看得见的预习,喜欢这种能让学习更加高效的预习。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在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方面提到了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利用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清晰、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做出选择和决定。
下面说一说我是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的几个例子。
三、创建班级课程,积淀学生人文底蕴 核心素养中提到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基于此理论基础,我班从一年级就开设了古诗新唱这一班级课程,每周的早读我都会抽出十分钟时间进行古诗新唱的学习与复习。孩子们对古诗的认识不仅停留在背诵上,而且在理解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之上,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通过跌沓起伏的音符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也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让学生们易于接受我们的古典文化。在发现文化艺术之美、感知文化艺术之美后,能够欣赏美、评价美,培养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四、策划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学生在校处理好自我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能够做到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互帮互助等,才能为他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验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比如在讲授《神奇的耳朵》这一课时我们的授课地点转移到了操场,让孩子们闭目静心侧耳倾听,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耳朵的神奇之处。
在组织教授如何写观察日记时,我们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学生们自己带种子,自己负责松土、浇水等活动,一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二可以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三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这种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在学习安徒生童话那一单元,我们安排了童话剧的展演活动,学生们自己编写剧本,里面有好多的网络用语,经过创新的剧本精彩不断,在安排角色的时候学生们能够团结一致,根据个人能力能够做到取舍,而不是争着演主角。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五、开展综合测评,促进学生健康生活
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评价,如何评价学生才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评价标准不是只有分数。所以我在期末评价时采用过两种形式,一是为每一位学生写一封信,里面包括他这一学期的整体表现,不管是学习还是和同学之间的相处,还包括对她的期待和鼓励。孩子们收到信之后特别激动,我的第一波学生现在已经上六年级了,可是他们还依然保留着我写给他们的那封信,有一个男孩儿曾调皮地跟我说:“老师,我要把这封信好好留着,以后当传家宝传给我的孩子。”当然家长也会看到这封信,在之后也看到了他们的回信,满满的感激和真心的誓言。另一种形式是综合测评表,用照片纸印的,一面是我们那一年的全班合影,另一面是综合测评的各项指标与闪光点的记录。当然这也是利用了我们班的便利条件,因为有家长专门做广告设计。
教师的这些综合测评有利于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六、总结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实施,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它需要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理念上和方法上实现新的探索。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