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展示提纲
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
展 示 提 纲
1、(教学楼一层)一体机、微机室利用:(1)师生互用平板电脑,并与触控一体机相结合进行语文教学;(2)运用网络、畅言软件,辅以电子琴等器乐,进行葫芦丝音乐教学;(3)将认知教学仪内置的教学软件资源呈现在一体机上,采取“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进行特殊儿童认知教学;(4)录播真实课堂教学场景,演示网上“晒课”或“优课”上传。(5)借助多媒体设备“统合”视、知觉,展示钢琴、扬琴等器乐演奏表演。
2、(办公区)呈现快乐成长指导中心工作:利用情绪行为干预仪再现师生“一对一”心理辅导教学。
3、(实验楼一层)律动室舞蹈表演:利用多媒体、电视及地面振动传感等,让聋生脚底感觉或靠视觉等刺激进行律动教学。
4、(实验二楼)多感官训练: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视听互动训练等多种软件系统,利用动感彩轮、幻彩光纤、泡泡管、互动嗅觉等设备,进行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
5、(实验四楼)语训:“语训师”对人工耳窝术后儿童利用专业仪器进行“一对一”语言训练。
数字美术:通过数位板在电脑上数码绘画。
6、顺道参观:(办公区四层)墙面互联网+、三通两平台等信息化专业理论知识展板;教师论文、通讯稿件辑录、校本教材、校报、教研课题等书籍及师生手工作品等;(教学楼四层)多媒体教室、团(少队)活动室、教职工活动室。
7、(公寓楼)家政培训室、实践体验室:全省一流打造,互联网教学,信息化管理,真真切切落到实处。
第二篇: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果展示现场会汇报材料
数字校园——为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果展示现场会汇报材料
实验小学是所百年老校,始建于1909年,1993年迁往现址。总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有教学办公楼7幢,各种功能室齐全,内部设施配备完善。现有46个教学班,2380名学生,教职工152名。学校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学校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山东省创新教育等重大课题实验基地,市教学示范学校、规范化学校、电化教育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及区规范化学校、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
学校牢固树立“经营战略”,核心精神理念是“爱”——让爱传承,大爱无边。坚持走“继承、借鉴、创新、超越”之路,坚持“超常发展,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坚持“人格+情感+制度”的管理体制,紧紧围绕“一体两翼”发展模式,强化“习惯、礼仪、和谐、服务”的治学育人理念,凸显“快乐、高效、特色、服务”的知识传承理念,文化立校,特色强校,立足长远,面向全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一、科学规划、积极投入,构建数字化校园软硬件平台。
学校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现建有两口高标准的计算机专用教室(56台/间),学校网络控制室一间,多媒体制作室一间,有2台
服务器,多功能多媒体礼堂1个;行政及教师办公用计算机25台,视频捕捉卡两块,模拟录象机和数字摄像机各1台,数码相机12部。每口教室均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投影机,笔记本电脑人手一台;建有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一个,拥有资源服务、文件服务、电子备课、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师成长等信息,是一个功能比较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教学服务平台,各项硬件配备均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
依托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我校实现了办公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务管理、后勤财务管理、教学教研管理、图书校产等一体化管理。在该平台中记录了我校全体师生的基本信息,学校教育、教学、总务、后勤、报表等学校的基本信息,每位教职员工可以进行相应的查询和管理。学校通过后台管理,设置相应的管理权限,学校领导、教师就可以在平台中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操作,实现了管理的快捷与高效。网络备课平台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兴起的、是基于互联网或校园局域网环境下的一种“交互”、“共享”的备课行为。学校实行的网络备课,将老师的单机备课转为网络备课,将电子教案与教学课件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网络电子教材”,优化了教学流程。在该平台中,教师主动参与,积极行动,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充分地享受到了网络备课的优越性。
二、强化师资,积极参与,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保障。
数字化校园的构建需要全校教师的共同支撑,为确保数字化校园工作的正常运转,我校本着投入、培训、运用同步推进的原则,在做好软硬件及资源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立足运用,扎实高效地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时间上,固定时间集中培训和分散机动培训相结合;内容
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培训相应内容;形式上,集中培训、活动培训、外出培训、课题研究相结合;组织上,加强领导考核。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大多数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会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会运用ppt软件制作幻灯片,会运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通过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位教师每天提高工作、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目前,学校工作安排,有关会议通知、文件,包括教育教学资料等内容,老师们只要打开学校网站,就可以随时浏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工作,极大地促进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老师们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基本实现了教学条件的现代化。
三、提质增效、展示风采,尽享数字化教育成果。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师生徜徉其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一是为教育教学服务:通过强大的资源库老师们可以进行“网上备课”教师们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二是为学校管理服务:“校园公告”,及时发布各个部分的信息;各个部门都有自己存放文件的空间,供老师们下载,“管理制度”公示学校的各项工作规范与制度,“教师考核”则公布每月考核结果。“计划总结”把各部门的工作计划与总结进行公示……
网络平台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更为教师成长搭建了成长展示的舞台。教师博客在短时间内蓬勃发展,老师们在博客上撰写教育日志,教学随笔、班级管理经验等,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靓丽风景线。
数字校园,为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老师们体会到了数字世界的魅力。我们会继续努力,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创新适宜于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平台。
第三篇: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现场会汇报材料
打造智慧校园
助推特色发展
——XX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现场会汇报材料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新思维谋划智慧校园新篇章。
XX学校现有学生6615名,教师353名,107个教学班。近年来,学校在教育局信息化建设要求及创建“六园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下,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建设和应用水平,基本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并于201X年认定为“XX县智慧校园”。201X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今后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校在局领导的安排部署下,立足学校现状,制定了《XX学校教育信息化三年规划(2019——2022)》,围绕“智慧校园建设”这一主题,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管理、注重实效、融合创新”的工作思路,重点开展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软硬件建设和资源共享、信息化教学融合支撑体系建设,促进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拓展提升,使互联网+教育思维深入人心,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并于2018年成立了“创客中心”、“信息技术指导中心”等五大中心,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使学校信息化驶入了快车道。
二、新起点推进信息化建设新高度
我校按照“一条主线,五步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即以软硬件环境和网络为基础,完成从标准化建设到资源服务,再到个性化共享应用为主线,通过顶层设计-完成建设-专项培训-应用反馈-优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
1、软硬件建设不断完善。目前,300兆宽带提升项目及校域网建设施工已经完成,全部教室及功能室实现独立百兆光纤,办公室实现了无线全覆盖,方便教师移动端电子设备的使用,构建了信息化教学无障碍校园格局,实现了“宽带网络通”,信息传输进入“高速公路”;投资40万元建成录播室+智慧教室的信息化多功能室1个,并落实新的录播教室设备一套,使其实现录播室+智慧教室+教师培训中心的功能;不断加大对电子备课室、音美教室等功能室的信息化改造力度;投资150余万元,在一、八、九年级配置了先进的触摸式智慧黑板39套,实施20套改薄班班通项目,实现了班班通的全覆盖和设备的更新换代,走在了全县教育信息化前列;投资35万元更新、增添教师办公电脑80多台,达到任课教师人手一台,购置了电子阅读系统,师生扫码阅读,方便快捷;投资60余万元建设“校园智慧广播系统”,实现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的有效整合及数字化操作;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购置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软件,如推广使用“学科网”教育软件资源库;购买“知好乐”互联教育平台资源,结合电子书包使师生课上课下互动学习;引进VR教学,进行仿真实验教学,丰富了学校信息化软件装备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校本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配备高性能、大内存量的服务器和远教资源接收机等信息处理、管理设备,负责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下载与整合,开发了校园局域网系统,在互联网断网的情况,仍能提取文件信息和教学资源,实现了网络无盲时和无纸化办公。学校在服务器上开通了FTP资源服务器、数字图书馆,所有教师都可通过学校网站链接方便的上传下载资源,各终端电脑可以登录服务器的数字图书馆进行阅读。先后建立了学校教学资源课件库、视频库等自主资源库,使优质资源数字化,实现了共享共建。运行好学校微官网主页,通过网络进行校内通知、新闻发布、信息交流,实现网络化管理,做到校务网络公开,实现家校网络互动,增强合力管理学生的能力,网络空间学习“人人通”基本实现,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三、新行动注入人才培养新活力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素养,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并通过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当下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点。”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首先是建立全员培养长效机制和学校详尽的培训计划,本着“普及兼顾提高,应用兼顾开发”的原则,通过外出学习、全员短训、集体讲解、教师互学、能者为师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通过不同层次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做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目前,我校95%的教师可以熟练运用智慧黑板、畅言和希沃等设备和教学平台,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及教师展现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其次是建立优化课堂教学长效机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每年举行青年教师说课大赛、微课制作大赛、塑英杯教学能手大赛、青年教师岗位大练兵比赛等活动,以赛代训、以赛促质,有力地促进了我校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再次是我校申请的“基于数据的课堂教学改进测评题库建设”的国家级课题和西宁市教科院国家级课题《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深度融合》研究均验收结题,我校各学科组30%的教师全部参与,近100名教师获得奖励。最后是推行电子阅卷系统,方便教师随时随地阅卷,提高阅卷效率,数据分析更加科学有效,真正实现了信息化应用为教师减负。
四、新时代实现育人质量新突破。
为落实“立德树人”新时代育人总要求,我校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信息化手段,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德育讲堂”形式新颖、成效显著;教师培训活动载体“琢玉讲坛”内容丰富、突出实效;电子阅读、整本阅读、睛彩悦读等形式的探索,使阅读氛围十分浓厚,书香XX理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高效课堂的打造,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课堂设计主动适应信息化,使单元主题教学、三助课堂、学案导学等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益、信息化”已成为我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标志和旗帜,在大班额、大体量和教师紧缺等不利因素之下,中考成绩始终走在全县前列,小学成绩逐年攀升,实现了中小学教学成绩双提升,实属不易;我校开设的“机器人”、电脑制作社团、体音美、科技类等社团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现了XX风采;校园二维码的普及,物型课堂的推广,拓展了育人的空间;通过网站、微信群、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学校教育的满意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青海生活频道、县电视台和《青海教育》杂志都对学校工作做了宣传报道。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设施设备的老化严重,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换代的速度;二是根据学生规模,我校学生信息化功能室还比较紧缺,急需建设并配备相关设备;三是智慧校园的建设资金紧缺,前沿的项目普及和实施难度很大;四是人才培养和信息化骨干队伍培养还需探索建立系统的长效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在教育局的安排部署下,紧紧围绕“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这一目标,抓住建设和应用这两个重点,重投入、细管理、促应用、提成效,继续秉承“琢玉塑英”的校训,用工匠精雕细琢的精神去培育XX英才,努力建设好智慧校园、实现“五个一流”的办学目标!
第四篇:绥德中学教育信息化应用亮点展示材料(本站推荐)
以教育信息化为“支点”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绥德中学教育信息化应用亮点展示材料
进入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都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坚实的“支点”——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办公、课堂教学、家校联教等几个方面,其中,教师信息技术的提升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们推进的着力点。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摸索和实验,并形成了我校特有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就对我校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作简单的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谋发展,领导重视是前提。
1、成立了以校长王鹏喜为组长、副校长王炜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包括网络管理员)为成员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王校长主要负责全面规划和硬件建设工作,分管业务的校长负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具体工作,信息技术中心全面负责技术工作,教务处主任全面负责课程整合工作。
2、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抓好制度建设是适应现代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校在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有效整理的基础上,生成各种规章制度。如与校园网络管理有关的《网络中心维护管理制度》《校园网站更新条例》,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有关的《计算机室管理制度》《办公室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多媒体室管理与使用制度》《广播室管理与使用制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采购、使用与维护制度》,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相关制度,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评价制度》《电教硬件、软件借用制度》等。
二、加大投资力度,以软、硬件设施为保障。
1.硬件设备、设施建设情况:我校建成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覆盖全校所有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网络由主交换、二级交换、三级交换三层结构组成,核心交换机可支持万兆光纤接入,楼宇之由光纤铺设、千兆传输。校园网设计了1500个节点,网络终端已进入所有的教室、办公室。主控室装有5台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VEDIO服务器、E—MALL服务器、资源服务。Internet由光纤接入经防火墙进入校园网,该网络是一个以办公自动化、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现代校园网络文化为核心的网络体系。
学校到目前为止已建成4间计算机网络教室,共298台计算机供学生上课,其中 80座的2间,68座的2间,计算机的配置远超一类标准,计算机网络教室装有多媒体数字投影机、空调,每间教室都装有教学控制软件,可实现教师对学生整体、分组和单机控制,也可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双向交流活动。
学校还拥有一座能容纳1000多人的大礼堂,灯光、音响等舞台设施齐全,并配有活动数字投影仪,供大中型学术报告和文艺活动使用。建起了校园监控系统,可对65个教学班级进行实时监控和录像。学校领导可随时察看教室的教学、学生纪律及考试情况;安全保卫监控系统可对大门、校园周边、校园主要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学校还招标采购了校园电视台,录播教室,现在正在建设中。
2.现代教育技术软件建设
学校网站建设。网站以SQLSERVER为数据库,动易网站管理软件为管理平台,通过后台管理实现信息更新。网站主要栏目板块设计了学校概况、新闻动态、教育科研、德育天地、桃李芬芳、园丁风采、学科资源、招考信息、师生论坛等。网站主题明确,栏目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准确,保证了本校的最新动态等在网站上及时体现,在网站主页醒目位置链接了绥德中学教育教学资源专题网站,绥德中学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模拟实验室等,网站已成为师生获取各种信息资源,校务管理,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各种资源的集成体,绥德中学网站在对外宣传、服务家长学生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源建设。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我校在2008年初开始筹建自己的资源库专题网站,在几年的时间里,征集了老师们的优秀课件、课堂实录、论文、教学设计等形式的资源,特别是注重国家、省、市获奖作品的收集,经过收集、整理、上传等工作,建成了科类齐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网站。教学资源库主要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论文、基本教学素材、拓展资料等资源,具有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有力的补充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资源需求。教师们还注意网上资料的收集,在信息技术中心的倡导和组织下,教师们逐渐养成了上网搜集资料的好习惯,把平时上网下载优秀课件和资料上传到学校资源网站上,形成共享资源,供大家教学使用,到目前为止已收集资料500多G,起到了补充资源的作用。我校在加强本校资源建设的同时还购买了大量的软件,如清华同方思科《新课标主题资源库》,武汉大学出版的各科素材库,信息技术教材(网络版),以及各种教学光盘等,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校网站主页创设有师生论坛栏目,师生及家长们可以在论坛中发贴交流,发表评论。我校还创建了QQ校群――绥德中学群,绥德中学Q群始建于2004年,最多容纳500人。到目前为止,群内有教工300多名教职工,群共享2G。该群人气最旺,交流最频繁,是我校教职工必不可少的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场所。我校Q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群共享的应用,阅卷和统计人员在第一时间内把各年级的各种考试成绩和统计表格上传到共享空间,学生学籍档案、教师电子档案、以及各种需要的文档上传到群共享,供大家下载阅览。二是.群聊天窗口的应用,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校的各种通知公告等信息及时的发到群聊天窗口,共大家浏览知晓,对于特别重要的信息应提前两天放到群内公告上,以便教工Q上线就能看到。三是群论坛的应用。群论坛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讨论版、学术交流版、绥中情版、贴图版,教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文章发到相应的板块里。学校各部门各班也都建有部门群、班级群、家长群,大大方便了各个群体人们的交流
三、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打造高效课堂。信息技术已然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学校装备了32座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室内装有打印机,扫描仪,教师可在备课室上网浏览、搜集下载资料、电子备课。起始的目的有二点: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网上学习,其目的是借助网络平台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②由我校电教室主任负责对一线任课教师进行微机操作培训,其目的是提高一线任课教师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历经一个学期的技术储备,我校一线任课教师基本学会了微机办公技术,基本掌握了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校给所有任课教师发放了笔记本电脑,为行政领导办公室、部门办公室、备课组办公室配备了台式电脑,供老师们办公、备课和查阅资料使用。教学班级实现百兆宽带“班班通”,高中三个年级和九年级68个班级全部安装了交互式液晶屏触控一体机,七年级、八年级全部装进了数字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接入互联网,用电子白板代替了原来的旧式学案,完全用电子白板展示学案和CAI课件,大大地方便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学校还装备了2间多媒体多功能教学厅,配备有数字投影仪、视频展台、实物展台、DVD、无线麦克风、功放音响设备,设备齐全,配置一流,分别是270座和150座,供教学、讲座、学术报告和师生中小型集体活动使用。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备课、上课方式,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①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②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③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④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自主、探究与合作将是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教师、学生之间要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教与学。教师力求调动学生眼、耳、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就了一批业务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现有高飞、张亚飞、张霞、崔世轮、封龙、雷浪、张子龙、邢富利、张智慧等十几位省级教学能手,李胜利等20多位市级教学能手。省级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现已结题并被省课题专家组鉴定为省级优秀课题,课题组获得课题研究省级先进集体、刘绍华荣获省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十一五”省级立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资源库建设与应用》顺利结题,市级课题结题1个,县级课题结题2个。省级“十二五”课题《心理学专题网站建设与应用》目前处于结题阶段;在研市级课题3个。
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能力。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应用培训,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引进来,聘请专家来校指导。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在假期由县上组织的英特尔核心课程培训。老师们克服困难,主动参加培训学习。积极要求操作演示,真正学会了应用现代信息资源的能力。为了提高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力,学校请来专家为我校教师进行 “触控一体机”教学设备的培训,全体高中部,初三年级的科任教师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了使用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走出去,积极参加市内外的培训。6月24日至25日,榆林市电教馆举办“三通两平台”应用培训活动。我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来自各县区的电教馆网络业务负责人、高中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以及市教育局局属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等4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活动特邀华三公司的专业人员对全体参训人员进行详细的讲解。此次培训,是为了确保正确为管理平台和云平台提供数据而组织的。其中的管理平台,即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将有助于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云平台将为每位师生在资源服务平台上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提供基础数据。“两平台”中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存储了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涵盖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各学科,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难点解析、媒体素材、习题精选等。“三通”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完成后,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备课、授课,学生可以学习名师课程,提升自学能力。主要讲解了“三通两平台”建设策略与案例,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城域建设方案与案例,智慧校园构建方案与案例,榆林教学资源平台应用培训等内容。参训人员对“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很感兴趣,全神贯注的听课,并在培训结束后写了培训心得。通过培训,我校参训人员掌握教育信息化最前沿的发展趋势,分享了教育城域网建设案例和运营模型,熟悉榆林教学资源平台的功能及操作技术,掌握新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后台维护与管理功能。
为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校园,提高老师学生信息化操作能力,组织教师培训办公软件操作、学校网站通讯员的培训、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培训。并且组织教师参加论文、课堂实录、课件制作等比赛,其中刘绍华、刘泽民、李艳飞、马向明等30多位教师获得省、市级奖励。组织学生参加了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陕西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比赛,其中刘研、武文等40多位学生获得省级奖励。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并参加县级电脑知识比赛,其中三位同学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绥德中学教育信息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一些初步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形势的发展还有较大的距离。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绥德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绥德中学
2014年11月
第五篇:教育信息化应用综合展示活动总结(最终版)
教育信息化应用综合展示活动总结
一、远程教育校本培训,教师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数字化”校园环境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更认识到硬件硬了,软件可不能软。因此,我们更加注重“软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我们教师培训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努力形成特色的信息技术模式。
1、任务驱动式培训——让每个人都成为“行家。” 把教师领进信息技术的大门,让他们感受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并逐渐成为信息技术的行家是我们校本培训工作的终极目标。我们制定了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和培训制度。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精选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急需掌握的内容;在培训制度上,我们突出了精讲多练,即每个周都安排一个小时的培训内容,每个人的培训内容结束都安排一次检验测试,使培训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有计划、有目标、有层次的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2、骨干辐射式培训——打造我们自己的“远教先锋。” 先培训信息骨干,然后让他们每周都将远教运转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将这些应用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交给学校。在这些“信息骨干”带动下,我校爱好信息技术的人越来越多,谈论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在我校已成为一种时尚。
二、远程教育校本教研,学习模式全面出新。
1、利用远程教育搞好教研,沟通无限。
远程教育教学研究是我校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精彩课例。这些课例中有名师名家的,也有我们从“新教师亮相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活动中挑选的。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点播。在这里教师可以就一篇教案、一节研究课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校本教研走上了信息化的创新之路。
2、利用远程教育备课,资源共享。
为了更好的应用远程教育,我们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备课。教师通过购置、收集、下载和自己制作等方式,进行备课,鼓励每个老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授课。
3、信息化电子教案,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我们期望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先进技术与传统经验、教师与学生与计算机的最完美结合,因此,我们从电子教案的制作与应用研究入手,以电子教案作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媒介,不懈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迄今为止,我校教师们制作和应用电子教案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三、远程教育信息化,师生应用全面升级。
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化比赛,这是教师打字输入比赛活动。
这是学生计算机操作比赛活动优胜者名单。
我们深知,我校信息化教育能有今天这样良好的局面和态势,得益于上级领导部门的正确指导。我们会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奏响教育信息化强校之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