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初中语文课标解读模块二自我测试(5篇)

时间:2019-05-12 23:2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培初中语文课标解读模块二自我测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培初中语文课标解读模块二自我测试》。

第一篇:国培初中语文课标解读模块二自我测试

分数: 4

(单选题)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中,九年一贯四个学段是一个纵向结构,此外,还从五个方面设计了

横向结构。以下哪项不是横向结构中的内容:

选择一个答案

a.写作

b.汉语拼音 c.口语交际

d.阅读

错误

正 确 错误

错误

e.综合性学习

错误

f.识字与写字

错误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4/4。

Question 2 分数: 6

(多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的特点有:

选择至少一个答案

a.增强时代性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b.整合知识与能力

c.突出过程与方法

d.追求三维融合e.追求综合化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6/6。

Question 3 分数: 6

(多选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我们:

选择至少一个答案

a.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正确

b.注重对语文材料的标准化解读

c.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d.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6/6。

Question 4

正确

正确

分数: 4

(单选题)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选择一个答案

a.工具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b.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c.工具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d.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4/4。

Question 5 分数: 4

(单选题)小学生毕业时课外阅读总量应不低于多少字:

选择一个答案

a.80万字

b.100万字 c.260万字

d.150万字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4/4。

Question 6 分数: 4

(多选题)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选择至少一个答案

a.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错误

确 错误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b.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4/4。

Question 7 分数: 4

(单选题)写作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在第二学段,“写作”的具体表述是什么:

选择一个答案

a.习作 b.作文

c.写作

正确

错误

错误

d.写话

正确

错误

这次提交的分数:4/4。

Question 8 分数: 4

(多选题)三维目标包括哪三维:

选择至少一个答案

a.社会和生活

b.知识和能力

c.过程和方法

错误

正确

正确

正确

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4/4。

Question 9 分数: 4

(单选题)运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是在哪个学段提出的要求:

选择一个答案

a.第二学段 b.第三学段

c.第一学段

d.第四学段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4/4。

正确

错误

错误

错误

第二篇:语文课标解读

语文课标解读

十年课改,对课改怎么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本次课程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包括我们小学语文改革也是如此。语文教学在成长、语文教学在进步。成绩没时间多谈。但是我们也有遗憾,我最大的遗憾,至今广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的教学负担仍然很重。我们的付出和我们取得的成效还不成正比,师生的幸福指数不高。

几经修订课程标准,终于在去年12月28日颁布了。这个课标坚持了2001年实验稿课标的一些内容,也更加强调了一些方面。强调的这几点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说,强调加强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这是中央的精神,必须要贯彻。所以课标中有大段这样的论述。

比如加强了识字写字。这是由于教育部在调查中发现课改以来中小学生词汇量下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的书写情况比较差,所以强调加强识字写字。

再比如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个原因是原本的语文课程设计是存在缺陷的,比较重视阅读而忽视表达,口头、书面的表达训练。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都能看出孰轻孰重。还有其它原因。这就导致了国民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

所以课标一些大的变化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学习课程标准,提出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增强课程标准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有人甚至说是语文教学领域的宪法,是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依据。我们每一位小语人都要增强课程标准意识。不要向某些名师学习,他们头脑中没有课程标准,他们想用什么上就用什么上,想上多长时间就上多长时间。我们要自觉用2011课标指导我们的教学,自觉地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规范我们的教学,减少随意性。克服在有些问题上不达标,有些问题超标的情况。

比如,低年级识字、写字、学词的目标不够落实,而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模仿中高年级,把分析课文内容当作主要内容的情况,分析课文成了教学重点。课程标准讲得很清楚,识字写字时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做的几件基本事是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积累语言。在理解上,课标没有提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而有理解词句,从文本当中学习提取简单信息的要求。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和高年级几乎没有区别。重点抓篇章的理解,而且主要是分析整篇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要着重培养对文本作出解释和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中年级前期要加强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段意、理清段序、揣摩一段话写法的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过渡到高年级教学。

部分题材、体裁,习惯性地采用单一的分析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重得意而轻得言。按照课标要求,高年级不仅要抓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抓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里还指出,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学会阅读诗歌,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也就是告诉我们老师,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方法。

总之,在把握年段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这是我们的前提。

二、进一步加强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都把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小学应该怎么做,应该清楚了。

低年级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识字写字为重点。在整个教学中,对识字写字学词,无论我们怎么安排,要从时间、环节、指导、练习上予以保证。低年级一定要打牢识字写字学词的基础。大学中学出现的问题在于小学,小学又主要由低年级负责。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要体现认写分开的识字原则。要求认和要求写的字应该要求不同、教法不同。识字要重视复习巩固的工作,写字要加强指导。指导要具体,教师要做示范。低年级教师一定要写一笔规范字,甚至是漂亮的字。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我们的孩子学得太苦了,炼狱式的苦练。要注意调动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让他们快快乐乐的学习。教低年级的儿童,就不能向教中年级、高年级一个样。不要只在内容、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要想想怎样使孩子更喜欢识字、更喜欢读文。

中年级要继续加强识字写字学习教学,要体现由扶到放,重在点拨。还要加强词语教学,重视词语的理解、辨析、积累和运用。因为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口头和书面表达运用的是词,而不是字。老师要经常做好词语的辨析,使学生具有足够的用语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词汇。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掌握尽可能多的能灵活运用的词汇。

高年级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写字的指导也是一样。高年级的写字指导不能低段化。高年级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的效果。

课标在第21页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进行练字,要做到天天练。在教学中怎么贯彻10分钟写字?我认为不同年段是有区别的。年级都要增强练字的意识,增强书写的质量,但是各年级有区别。低年级主要是利用田字格指导学生写字、写词,要有具体的指导、扎实的训练。中年级除了练习书写字词以外,也包括练习书写句子和段落。另外一些随堂小练笔所用的时间也应该属于这10分钟之内。不是10分钟就是一

个一个写字。高年级在书写练习过程当中,更侧重练习句子和段,还要做到行款整齐。比如低年级用田字格,中年级用方格,高年级用条格。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总之,加强书写的练习,提高书写质量要从低年级贯穿到高年级。

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的指导,课标从第一学段讲到第四学段。还不够重视。中高年级老师要经常提醒,让每个孩子都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习惯。

在识字写字过程中,各个年段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加强识字方法的指导,注重习惯的培养。

三、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课标在前言中就提到了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又提到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运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课标修订者是有他们的用意的。

运用是学的终极目的。运用是本、运用是根,运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运用才能接地气。当然运用和理解不是对立的。我认为运用应该包含理解,他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语,而不是过去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中的“运用”。

在当前,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助于扭转语文教学重阅读、轻表达的倾向,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听说读写的实践都是运用。学习、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中全面落实。难道识字写字中没有运用吗?要在所有语文课程内容中全面落实。

我谈在阅读中加强学习运用谈几点想法:

1、理解是运用的基础

通过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也是对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促进。

比如,低年级要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准确的能力,中年级要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高年级在对文本评价过程中培养富于个性活力的、运用母语进行评论的、积极的语用能力。这是《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话。

2、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往更多的关注内容,有时注重一下涵义,对形式关注不够。阅读教学应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不仅如此,还要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通过这个得言。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记关注内容、有关注表达形式、文章的写法,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低年级重点抓好的词语、好的句式,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引导他们学习迁移和运用。低年级主要是词语和句式。

中年级重点要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表达的时候要学习运用。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鲜明生动。在理解段意、理清段序、了解写法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写段话

高年级要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特点的表达。

3、指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

从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出发,改变以往不分文体、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在教给学生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同时,关注基本的表达方法。怎么记事、怎么写人。

4、适当增加结合阅读的练笔

随堂练笔不是多多益善,不要为练笔而练笔。要自然、贴切,形式多样。低年级可以用上一两个好词、常用句式写句子、写话。还有复述、创编故事,都是很好的形式。

中高年级形式更加可以丰富多样。比如可以安排结合文本内容的练笔,还有结合文本写法的练习,还有续写、扩写、缩写、改写。

防止练笔模式化,或者流于形式。防止学生在练笔中写假话、空话、成人话,责任不在学生,往往是老师提出的要求不当造成的。

四、进一步体现训练过程,加强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

1、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是学生和老师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在整个阅读教学当中,我们老师要“让学”,要保证学生阅读、思考、交流、练习的时间和空间,要有一定的训练的量,要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按照叶圣陶当年的说法,阅读教学就是三段式,自学、指导、讨论。我建议老师们减少头绪,内容要精简、环节要简约,要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读后有自己的体验的理解,让学生经历自己读通、读懂、读会、会读的过程。做到陶行知当年提出的六个解放。

我们和学生的关系,就是我们帮助学生学习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老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注重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低年级一定要保护儿童的天性,体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孩子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体验中学习,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中年级教学要形成“场”,吸引住孩子专注的学。可以思考这些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的指导策略,主要是低年级。

2、理解词句的指导策略,主要是低年级。

3、在朗读指导中培养初步语感的策略,特别是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中词语中间的停顿的策略,4、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方法策略,低中年级考虑

5、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用整合的、有挑战的问题引导师生、生生和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方法策略。

6、读懂一段话的方法策略,主要是中年级。

7、借助图画阅读,展开想象的阅读策略。

8、利用阅读期待,比如猜想、推测等方法进行阅读的策略。中高年级。

9、用画结构图的方法理清文章段落或文章条理的策略。

10、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策略。

11、借助朗读,理清内容,体会情感的方法策略,以读代讲

12、利用学习提示、自学提纲、作业单等引导默读思考,合作交流的策略

13、阅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指导策略。

14、指导略读文章粗知大意的方法策略。

15、指导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提取信息的方法策略。

16、利用即时评价,辨明正误,指导、引导学生阅读,点拨读法的方法策略。

还要提醒大家,要加强朗读、默读的训练。朗读训练要分年段、有层次,老师的范读要自然,防止矫揉造作。

中高年级要加大默读训练的比重,课上要动静结合,通过默读培养学生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0月份的语文新六能大赛的课要体现以下四点:

年段目标要吃准;识字写字要培根;语用能力要加强;阅读教学要创新。

一要体现课标精神,做到刚才谈到的四个加强,二要做到“实”与“活”。要从惯常的阅读教学中突围,呈现出个性化的、高效的语文课堂的面貌。

落实到行动上具体贯彻执行我要讲四个坚持

四个强调

四条建议 附: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

一、四个“坚持”

1.坚持2001年课标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理念

2001年课标实验稿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在2011年版中都坚持了。

其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里对语文素养讲的更清楚了。语文素养包括以往强调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但是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许多要素的融合,除此还包括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思想道德、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是这些要素的集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致力于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发挥好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陶冶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程在这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认识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要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就要一定让学生亲身参加语文实践,让学生自己进行听、说、读、写等等的语文实践活动。3.遵循和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识字和写字中要注意辨析(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才不会写错用错。要加强对词语的积累、理解、辨析的

教学,另外汉字记录下来的文化典籍,文学名著、诗词歌赋非常多,浩如烟海,可读可背的精品汗牛充栋。我们要加强积累,要多读多背多记。这些都体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

其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讲的是教和学的方式的变革,这是这次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问题,改变以往“三个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要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这一学习方式基础是“自主”,在落实自主的基础上适当落实合作探究的学习,这种合作探究一定要有效,不能流于形式。

其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改变以往语文课程的封闭、孤立、凝固、僵化的问题,这涉及到语文课程体系和体制的改革。我们最终要建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

2.坚持“三个纬度”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文性); 第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工具性); 第三,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愿景和努力实现的重要方面。崔峦先生比对了大陆学生与港澳台地区及澳大利亚学生的差距,来说明我们的教育要把学生教的越来越聪明,而不是越来越愚笨。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2001年版课程标准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除了要读语文教科书以外,至少要读145万字的要求。这次课程标准重申要坚持推进阅读,提出了低年级要抓兴趣,使孩子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中年级抓习惯,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包括从阅读材料中找到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出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A、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B、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C、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我们已经发现语文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阅读独大,阅读的课时在语文课时中占了60%—70%,其中明显的问题是读重写清。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新课标在前言里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讲到语文课程性质的时候,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讲到课程基本理念的时候,讲到教学建议的时候反反复复强调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薄薄的一本课程标准33次讲到“运用”,是这部课程标准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在我们对课标的

学习实践中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新课标把低年级的识字写字量降低了,1、2年级识字量由十年前课标的1800个减到1600个,写字量由原来1000个减到800个。为什么各减少200个?是为了减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好的体现幼小衔接。当然减下来的量要加到中高年级,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并没有减少。在新版课程标准中阐明了识字写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

在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两个表。第一个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按音序列出300个字和17个部首。还有一个附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收录3500个常用字,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九年完成的任务。其中字表一2500个常用字是小学阶段完成的,字表二是小学初中共同完成的。这本课标本来就不厚,这两个字表占了很大的篇幅。说明对识字写字的重视,把字量、字种、字序都在课标中体现出来。针对小学生写字质量滑坡,写字姿势不正确,没有好的写字习惯,这次课标中非常明确的提出:“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低年级就是要形成工工整整的写字基础,中年级可以写词语句子,高年级可以摘抄段落,不仅如此,中高年级课堂的小练笔和课堂的其他书写作业都应视为这十分钟的练习内容。尤其强调了学生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的质量。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没有说的这么具体,说明我们国人的写字质量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3.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语文的“文”很多时候是文化、文字、文学,放大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做文章,绝对不能割裂,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的这么好。既得意又得言,得意就是内容意思,得言就是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千万不能加政治尾巴。今后的语文课教学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4.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重申,小学六年要背诵诗文160篇(段),其中要背诵古诗词75首,这个数字比原来有所增加,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一学段五万字,第二学段四十万字,第三学段一百万字,共一百四十五万字。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内得方法,课外求发展,这是许多成功人士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老师不仅要上好语文课还要把孩子引上多读书多实践多积累的自主发展之路。三、四个“加强”

1.加强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首先我们应该教好汉语拼音,依据课程标准里汉语拼音的三个功能,帮助识字、帮助正音、帮助学习普通话,汉语拼音能

帮助学生准确拼读音节,因此课标不主张、不提倡直呼音节,第二汉语拼音在书写方面的要求是: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这个书写是抄写而非默写,因为默写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今后各级测试不应该出现给汉字,给词语,给句子注音的题型,因为这样的题学生必须要会默写音节,就超标了。可以反过来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低年级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代替。到高年级要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一个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占有的词汇量的多少。

2.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运用。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在口头表达方面低年级我们要培养学生会听、爱说、敢问,在写的方面要鼓励孩子有写的愿望,写他们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中年级在口头表达方面我们要培养孩子听能把握主要内容,说能主动和别人沟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的方面按课标要求是自由表达,是片段训练。不讲究开头结尾,只要把一个意思讲清楚就可以。既可以写写实的内容又可以写想象的内容。高年级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听要能抓住要点,说能够主动大方的和别人交流,说清楚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还能在稍作准备的情况下做一两分钟的发言。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写常用的应用文。

例文1:7岁学生的作文,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原文: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例文2:天空是棋盘,星星是棋子,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下棋,月亮婆婆输了,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赢了,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3.加强儿童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儿童阅读要进课堂,给时间、给机会。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怎么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第一是“让学”(让学生自己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叶圣陶先生讲,要做到两个“自能”: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讲。第二要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到高年级可以评价文本的内容,评价文本的语言,评价文本里的人物,评价文本的写法,总之是他自己读后的感受和见解。

最后崔峦先生从课标编者的角度向全体语文教师提出:希望通过六年的小学学习,使我们的小学生达到“五个一”:其一,写一手好字;其二,能读会写一篇好文章;其三,有一副好口才;其四,养成一种好习惯;其五,有一颗博爱的心。如果我们把孩子培养具备这“五个一”,我们老师功德无量。

学段100万字,共145万字。

第三篇:语文课标学习讲义(模块二)

语文课标学习讲义

模块二 关于“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

阅读是语文课程的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

专题一:制定阅读目标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课程标准中确定关于阅读的目标和内容遵循了以下一些基本原则。1.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过程

课程标准对阅读目标的确定,吸纳了现代阅读理念,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现代“以人为本”思想和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应对学生和教师重新定位,那就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成为阅读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同时又是承担着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责任。语文课程是以人为本的课程。语文课程注重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联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围着学生转,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我们特别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受、体验,特别是有个人色彩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对话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教师是权威,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是接受者、聆听者,现在教师要处于跟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师的作用是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对话。同时,教师还要承担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引领和促进的责任。

2.阅读目标中应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

阅读目标不仅仅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还要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诉求。这是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课程标准更强化了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对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精神成长的影响作用,它具有涵养化育的功能。学生阅读活动与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紧密相关,学生喜欢读什么,不喜欢读什么,决定着自己的文化选择。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是整合在一起的,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起着引领的作用。有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某省举办的一次教学活动。一位老师教学课文《在大海中永生》。那篇课文写邓小平同志去世以后,他的亲人和部下、战友为他送行,把骨灰洒向大海。课文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鲜花的花瓣,拌着骨灰洒向大海。教材里面那个“拌”字是个动词,拌和着骨灰洒向大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情感投入了,他举手发言。他说这个“拌”字不对,应该改成陪伴的“伴”,鲜花有幸陪伴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洒向大海。这一字之改体现出这个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放进去了,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放进去了。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因素。

3.阅读是过程,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教学

第三个原则就是要重视阅读的过程和阅读方法。传统的课程与新课程对课程的理解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我们过去理解的课程,打一个比喻的话,就好像看运动员在操场上比赛。观看刘翔跑世界田径锦标赛,我们关注的是最后的成绩,至于比赛、训练的过程,我们是很少关注的。新课程就是关注“运动员在跑道上跑”的过程。这反映出这样一个思想,就是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现在的课程标准在定义语文课程性质时加了一句话,“语文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只能在阅读实践中进行。

4.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重视知识在阅读中的实际运用。课标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应打破过去脱离阅读实践、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系统传授的思路,努力创造条件,促成学生把与阅读有关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阅读能力。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不能把知识作为“知识点”和学习的终结目标去学习,而要为了运用去学习。语文课程里面的相关知识,几乎不是在语言学的范围之内进行讨论的,而是在语用学里面讨论的。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语言运用,是如何把它转化为阅读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环境里,就是在一定的语境里理解词句。这个语言环境就会让学生联系过去的积累、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上下文去猜想。例如,某版本教科书有一篇课文《春笋》,里面有这样一个句子,“一声惊雷唤醒了春笋”。这是一个拟人化的写法。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有个学生对“唤醒”这个动词的感情总是很平淡。后来老师就启发那个学生,说你早晨在睡梦中,妈妈叫你起床,要上学了,妈妈叫你是非常亲切的,她怎么唤醒你呢?这个学生的经验被调动起来了,他再念的时候,“唤醒”就读得慢了,加重了。这就是把一种情感传达出来了。在具体的语境里,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后,学生对词语就理解得深透了。

专题二:根据阅读是对话的认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如何定位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课标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的基础是平等,对话的有效途径是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对话是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的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师生之间的切磋和探讨。阅读教学的对话涉及四对关系。

1.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借助文本和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然后老师和学生之间把自己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所得到的一些感想、体验进行交流,这就是一种对话。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个就是平等的交流,就是老师和学生都是读者,学生是读者的一部分,老师是读者的一部分,读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第二个就是在对话中,老师是首席的对话者。为什么这么提呢?因为老师的阅读先于学生,而且老师的阅历,老师的知识积累,应该说比学生要好一些,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一些障碍,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把自己得到的感想、体验和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是一个首席。

要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设计好一个非常有效的对话的情境,在这个对话的情境中间展开师生的对话。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情境,就是我们如何理解作者所流露出来的花语,花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在这样一种情景中学生和老师一起走进文本,去感悟花语的含义,这个对话就展开得非常顺畅。第二,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得体会,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受。在教学中经常发生这种情况,有时候老师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得对,老师觉得很高兴,就请学生继续说下去,有时候学生说错了,或者说的跟老师原来预设的不一样,老师就马上制止学生,不让他说下去。这种态度我觉得是不对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与老师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老师耐心地听学生讲完,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体会学生话中的意思,这样的氛围会更好,效果也会更好。所以,要搞好对话,老师必须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来探讨。第三,老师要创设一种很好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很和谐的,老师很和谐、很委婉、很亲切地跟学生在一起交流,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就会把自己想说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往往被很多老师忽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伴之间的互助有时候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阅读教学中最有生命活力的过程。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讨论、相互争辩、相互激励、相互分享等活动最能激发他们思想的火花,是最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地创造学生相互之间平等对话的和谐范围。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老师们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小组探讨。但是小组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设计好话题,然后尽可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中,互相启发,互相引导,互相促进,互相鼓励。这样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氛围,能使学生之间的对话进行得更有效。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归根结底,阅读教学要落实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甘于寂寞”,要有一种意识,就是要把时间、把阅读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亲近文本,老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去圈去批去画。一位老师在教学《夜莺之歌》一课时,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去做批画。教师让学生围绕着“小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的话题,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在课文旁边做批注。实践证明,学生们通过阅读完全能够从文本中、从关键词句中,感受到小夜莺的勇敢、机智和爱国品格。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师也认识到千万不要小看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甘于寂寞”,但“甘于寂寞”不等于完全的袖手旁观,完全的不闻不问。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也需要教师适度的点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不是自然发生的,需要借助文本的词句、借助文本精彩的段落来进行。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文章的重要的词句来理解,达到理解文本和文本对话的目的。

初读课文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初读课文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器官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阶段,必须要设法激活文本的全部话语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4.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教科书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的设练,无不体现着教科书编者的眼力和智慧。一篇文章为什么放在这儿,而不放在那儿,一篇文章为什么这样改,单元的组合、课文之间的联系、文章的导读提示,课后练习的编写等,这些无不渗透着教科书编者的思想。一篇文章在没有进入教学之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作品,一旦选入教科书,它就会增加了教学价值。教科书的编者在选了这篇文章时更重视的是它的教学价值。教科书编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能够从前后课文获取相关信息,把握单元主题,关注导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等,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把课文的范例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与文本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和作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实现和作者的心与心的交流。刚开始引导学生做这件事的时候,教师要有更多耐心,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学会关注单元主题、前后课文的联系、导读提示、课后习题等方面的因素,切实地与教科书编者进行有效对话,不断提高对话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

对话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阅读过程是“三颗心一起跳动”。所谓“三颗心”,一个是文本作者那一颗心,因为文学作品也好,一般的文章也好,都有作者的思想观念、观点和感情的显现。再一个是教师的一颗心,教师为了教学需要钻研文本,他也有一个跟文本对话的过程。最后是学生的一颗心,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阅读的对话过程。阅读过程的最好境界,就是文本作者和我们师生的“三颗心一起跳动”。西方有一句名言:阅读是什么呢,阅读是在你中发现我。这个你可以是教科书,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习共同体里面的其他的同学。

专题三:怎样理解阅读能力的综合性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表述:“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这些都是新增加的内容。看来,新课标对教师学会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打通听说读写联系的障碍、提高语文实践活动质量有很高的期待。

1.感性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阅读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要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隔离开来。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我们首先要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中的感受能力是以感性作为基础的,所以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缺乏感性,是过去阅读教学中人文资源严重流失、语文课走向自然科学化造成的弊端。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纯的,能不借助我们一般感性形式而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住思维。”面对工业时代精神贫困化的社会病,要实现人性的完善,现代思想家更强调人应该参与感性活动,因为感性活动更为天然,更诉诸直觉,个体可以密切介入,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更如此。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理智状态中认知事物多采取理性的、逻辑的方式,但这理性的方式只体现了人与事物的一种关系,如拘泥于理性的逻辑的认知,很容易陷于对人与事物关系认识的唯一性,而忽略了世界向我们展现的更多可能性,也就是世界存在的丰富多彩。据此,我们认为,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体验情感、感受形象、触摸语言,是一切理解、探究的基础。在文章解读活动中,逻辑的抽象是必要的,但必须以感性为基础。

2.理性分析也离不开感性

在阅读中,综合能力体现在哪里呢?经过十年课改,我们都说对文本要整体感知,其实就是强调阅读能力的基础是对文本的感受能力,所以,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阅读教学中要突出感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受到国外一些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特别重视理性,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课,导致了阅读教学人文资源的严重流失。这种完全逻辑化、理性的思维方式,往往揭示人与对象、事物的一种确定性的联系,而语文课,特别是文本对话课,它展现的是人与事物的多种联系,因此,感性非常重要。课程标准的目标提出要体验情感,要感受形象,要触摸语言,就是强调感受,要感性地贴近课文,贴近文本。这里有一个例子,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曾经和我们的语文老师说过一段话:“我的作品本来是一头小猪,身上可能有泥巴,可能还有猪粪,但是它是活蹦乱跳的,它是活的。到了你们的课堂里以后,你们就告诉同学们,这是猪大腿,这是猪头,这是猪尾巴。这样,我的这头小猪就死掉了,就没有生命了。”这段话说出了我们语文教学最致命的问题,我们把阅读课文当成没有生命活动的解剖过程。阅读教学不是解剖文本,感性是一切理解和探究的基础。

3.感性与理性统一,体现阅读能力的综合性

那么,阅读中要不要理性的活动?要的。理性的思维肯定是有的,要抽象,要逻辑推演,要概括,要归纳。但问题是当我们进行归纳概括的时候,因为纯粹的理性分析,我们把有血有肉的感性的东西丢在一边了。就像刚才说的,把活生生的小猪分析成猪大腿、猪头、猪尾巴。这在学术界有一个说法,叫知性的分析方法。知性的分析方法就是追求简单的概念,追求片面的局部的规定性。这是一种脱离感性的抽象,被一些人称为“稀薄的抽象”。这个思潮在我国过去长期流行。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套路:先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然后逐段逐段地分析,最后归纳出中心思想。这就是我们词、句、段、篇的线性分析套路,这种套路脱离了感性,所以理性的分析也不能离开感性。如果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感性和理性要统一起来,这就体现了阅读能力的综合性,我们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它。《庄子》里面有个典故,叫“庖丁解牛”。为什么那个庖丁解牛就像舞蹈、像艺术,因为他掌握了规律,他首先是认识整体的牛,他说自己是目无全牛,但是首先是目有全牛,从目有全牛,再到目无全牛,才能游刃有余。对于文章的阅读其实也是这样的。一篇好文章绝对不是各个部分的拼凑组装,它是有生命的。还有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讲《孔乙己》那篇文章时,老师讲到了这样几个字。一个是孔乙己第一次进酒店的时候,他是“排”出九文大钱,后来进店时是“摸”出四文大钱。老师就讲,为什么用“排”字,为什么用“摸”字,这里就一定离不开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他的遭遇。如果脱离对这个人整体感知,孤立地讲这几个字显然就不行。这位老师还关注到前面孔乙己用的是“大钱”,如“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而后面的掌柜说的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那个“大”字他不用了。为什么?因为不同的人身份不一样,对钱的感受不一样。这样一来,就使得对字词的抽象分析变成形象的整体的感知了。这几个点抓住了以后,对整个小说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也就到位了。这就是说,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确是一种生命的交流,一定要有整体感,不要把它变成枯燥乏味的,像对尸体解剖一样的操作。一般来说,这个过程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梁启超先生当年就对他的子女讲他读文章的感受,提出“三步读书法”。第一步叫“鸟瞰”,鸟瞰就是整体看。第二步叫“解剖”,解剖这个词用得不是很恰当,用我们的话来说叫透视,因为透视不影响整体。第三步又回到整体,他叫“会通”。当你对各个部分研究以后,各个部分怎么组成整体的,形成整体以后,它给人的感受,给人的领悟会更丰富。我们要改变那种枯燥乏味的程式化的阅读教学模式,要处理好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4.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应该统一

阅读能力的综合性还表现在不能把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分割开来,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课标“教学建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里都强调了创造性阅读,因为阅读不仅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创造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发现、探索、质疑、探究,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对这方面的评价,是符合阅读的价值和自身规律的。不过,课标指出创造性阅读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即与理解性阅读统一起来,两者不是对立或取代的关系。作为基础教育,既要确信阅读作为一种体验,各人的感受和结论不会完全相同;同时又要承认教材中的文本解读,应该有相对确定的理解,那种离开了文本的规定性,“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的倾向,也是要不得的,应该防止。

比较好的境界是什么呢?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就体现了阅读能力综合性,像一幅由线条和色彩构成的画,一旦它成为艺术品以后,就不会对线条和色彩做机械分析了,它有生命了。对阅读能力的理解有了这么一个指导思想以后,老师在设计阅读课教学的时候,就能够正确地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综合和分析的关系了。

专题四:

怎样理解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这里所说的关于文章的一般阅读,就是阅读各类文章时一些共通的基本要求。有一部分阅读目标是跨越各种文体的,既跨越实用性文体,也跨越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开始,提出了关于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一、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

二、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

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第四学段)。这些目标要求概括起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情感方面的思想内容,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还有就是文章的表达方面的要求,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些是课标中所提出来的一般性阅读目标。在解读一般性阅读目标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文章的前提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

这些目标表述中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要求阅读行为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感知”。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感知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对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总和的反映,它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首先具有直观性特征,同时也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如我们初见一个陌生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怎么产生的,肯定是直观得来的整体印象、综合印象,不会得之于对他的面部五官等作个别的具体的分析。在感知基础上进入的理解,虽然更多是一种理性思考,但它始终伴随着对文本的具体感受,伴随着与文本情感相交织、相应和的情感活动,所以,理解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而且往往是个人化的。

对于整体感,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真正能够踏实下来专心地和文本对话。但是在我们教学中,在课堂上很短的时间内,如果老师拿不出时间达不到这样一个目的,有两种比较好的方式。一种是让学生在家预习,写一下预习的心得,把自己在第一次阅读中比较感兴趣的、比较喜欢的、比较关注的、不能理解的,或者对作者持批判态度的地方,可以画出来,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课堂上专门辟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去圈点批画。学生有了整体感知之后,老师要组织课堂交流与共享。

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学段提出“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就是建立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的,它并不需要像过去流行的对文章进行分段解剖、逐层归纳,再概括一个中心思想的思路,不追求抽象的理性结论。这一把握文章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学生心志充分投入的过程,是与“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须臾不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得到的常常不是关于文章的抽象结论,而是对文章的总体印象,包括文章的主体事件、形象、情感、基调等,以及对文章某一方面的特别感受和体验,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求能结合课文语句所描述的充满着感性因素的内容和情境来实现。须知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决不是抽象的判断可以概括穷尽的,其中始终伴随着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过去与这一条要求相对应的提法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现改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两者的区别:一是概括需要理性的判断,而且“言传”出来,“体会”更多地伴随着感性的把握,表现形式也较自由;二是概括注重阅读的结果,体会更注重阅读的过程;三是概括往往强调规范、统一,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体会则强调自主性,鼓励自由的个性化的表达,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而且“思想感情”的外延比“中心思想”大得多,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阐释。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顺其自然地先从整体去把握课文。从整体出发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以往的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对课文讲解得非常细致,甚至过分地肢解了这个课文。在分析课文的时候,有的老师执著地追求对语、词、句的理解,对于句子的分析,对于篇章的逻辑结构的分析,这样的分析脱离了文本的实际,最后得出一个抽象的结论给学生。这就是忽略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所以,这次课程标准就特别提出了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中,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得到的肯定不是老师所给的关于课文的一些抽象的结论,而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课文的一个总体的印象,如关于主体事件、课文的形象、课文的情感基调等,以及对课文的一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虽然我们强调整体感知,强调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整体感知和具体分析并不矛盾。在阅读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先从课文的整体把握,然后在需要的时候,也是可以对各个部分进行具体的分析。

老师们也不要误解,不要以为语文课程反对概括。实际上概括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对一篇课文,要有一个基本把握,要言传,要表达自己的基本理解,可以用一个词语,用一个句子把它概括出来。我们反对把概括当成抽象的结论,让学生离开文本的生动活泼的内容和感情去记住它。有的老师,特别是高年段的老师,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他会要求学生在每一段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的意思,然后师生一起来讨论,一起来修正。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好,这是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基础。

当前,语文界有这样一些观点,就是上海师范大学王文生、吴中华教授在一系列文章中突出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是教课文还是教阅读。这个问题在老师的观念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老师纷纷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现在很多阅读教学是老师跟着课文内容走,他的思维被作者牵住,他的教学设计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肯定是需要的。但有的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相对比较容易,有的课文可能就不容易。在这方面,我们的共识是:第一,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第二,内容是基础,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内容是不能丢弃的,还需要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第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要更加关注文章的表达。

3.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第三学段提出“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还有第四学段“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里所说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表达方式”,不是拿相关的课文知识点作为起点,也不是最终归结为一些程式化的抽象表述,而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感受、思考、揣摩,对课文表达上的特殊性、与课文内容的有机联系获得自己的认识。

“理清思路,分析内容,推敲词句”,是指对课文在整体上有了印象,对内容有了基本把握后,进行比较理性的分析,但这种理性分析还是离不开学生对课文的具体感受和体验的。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这些要求,都是强调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质疑、合作、探究,是把对课文的把握和理解引向深入的标志,最后得以在群体阅读的条件下,师生相互促进,共享阅读成果,提高阅读水平。

4.关于阅读中实现质疑、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标

在第三学段提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第四学段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这些要求是在个性化的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质疑、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目标。通过这个途径,教师把对课文的把握和理解引向深入,最后在群体合作的条件下,师生共享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水平。有一个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课例,讲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去德国访问回来写的一篇文章:德国人家家阳台上都有花,花是放在沿街的阳台上,让路人看而不是自己欣赏。这篇文章就涉及了民族文化的特点,这跟中国人的习惯不一样。学生们学这篇文章以后,或者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让学生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把同学提出的关于词语的问题、句子的问题、内容的问题、表达的问题,都罗列在黑板上,然后针对某些问题通过共同合作进行探究。有些问题解决了,就把它擦去。最后留下两三个难度比较大,涉及对这个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的问题,留给学生共同探索解决。这个做法很好。学生在读完之后,在学习过程之后,又生成了新的问题,然后老师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权,让他们去提问题,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正是有价值的教学问题。

专题五:古诗文阅读教学有哪些问题和对策

有的地区把古诗词和文言文合在一起,统称古诗文,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古诗词的目标和文言文的目标是分开提出的。这就告诉我们,古诗词的教学和文言文的教学,它们的目标、手段、方法的区别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古诗词,西方有一句名言说,“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而文言文的教学,大量的时间要花在扫除文字障碍,就是阅读、翻译、理解上。这两者各有各的特点。

1.古诗文阅读的目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古诗文阅读的目的。在我看来古诗文教学的目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目的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积累。一个是语言的积累。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语汇现在还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积累这些语汇对语文水平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因此要积累语言。除此之外,我们觉得还应该有一种文化的积累。比如说,古诗文中有很多名言名句、格言警句、成语故事等,还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这些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都是有用的。因此,学好古诗文对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学生读文言文古诗文为什么觉得难,就是缺少一种语感,缺少一种交流的氛围。要培养这种语感,就必须多读、多背、多积累,在读的过程中逐步地培养这种语感。当文言文的语感有了以后,解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反过来,如果缺乏文言文的语感,就是实词、虚词记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第三,提高欣赏品位。在我们古代的作品中有很多优秀的精华的东西。我们在小学学了一些,到了初中再学一些,这样不断地积累、不断地阅读,从这些经典作品中获取各方面的营养,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要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背诵

第一,要重视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就是要读。现在文言文的课堂学生读得很少,连老师的范读也很少,放一遍录音,听听名家的朗读,大家觉得很振奋,接下来看实词、虚词、注释。这样,文言文的味道就没有了。我们认为文言文教学,首要的或者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带着学生读,反复地读,读熟了,熟能生巧。

第二,要背诵。文言的名篇、古诗词的名篇都应该背诵,背下来了才是自己的积累。如果不积累、不背诵的话,过一段时间就忘掉了。我们的学生们现在正好是背诵的时候,趁这个最好的年龄段多背一些东西,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无论是对自己人格的发展、思想的发展,还是工作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当然,背诵要建立在理解、感知、体验的基础之上,背诵要有情感。现在很多学生背诵古诗,或背一篇古文,就这么读一遍,毫无情感地读一遍,这样是不行的。将古诗文应该记在心里,在诵读、背诵的时候,应该是从你心里流出来的,这个时候这些名著才能成为你的东西。如果只是机械地识记,过一段时间就又忘掉了。所以,在背诵的时候要理解,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关于背诵,很多人都认为要死记硬背。当然,我们主张背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在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以后,古诗文的内容在头脑里面“活”了起来,这个时候的背诵是积极的,是能够记得住的。而且一个人记忆力比较好的年龄阶段,就是小学到初中的阶段,背诵的能力最强,到了高中这方面的能力就要衰退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一定的死记硬背也是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形式,要让初中生全部吃透,彻底了解是很不容易的。他只能实现一部分目标,全部目标的实现需要留在以后,慢慢地像牛消化的过程一样,不断地反刍吸收营养。所以,要反对死记硬背,但是也不能要求完全理解以后再背诵。这使我想到过去的私塾教育,那时候的小孩儿读的、背的那些东西很多是不理解的,但是老师逼着你背,背不出来还要打手心,很多人在这段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当他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那些东西就起作用了。我们好多名家,包括很多数学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苏步青先生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他说,他的文学功底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叫他背《孟子》。那个时候他对孟子的理论没有多少了解,但是他说背《孟子》比请一个数学教师教他数学还重要。所以,首先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背诵。如在背诗词的时候,头脑里一幅一幅的画面就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就感觉到很开心,对有些东西理解不了,就要硬着头皮去背,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第三,要用。要在运用中不断地加强积累。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每天背一首诗,到了中学之后每周背一首诗,背了很多很多诗。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敢叫他发言,他一发言就是那些诗词,老师不能判定是对还是错。当然这个老师的做法有点问题,但是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积累多了以后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交流。还有一个学生,上初一的时候,写周记用骈体文写。当时老师不相信,说你这是抄的吧。他走到黑板前,当堂就用骈体文写了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现在这个孩子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对待生活的态度等各方面,都比同龄人要好很多。

3.把文言文难易度定在“浅易”

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它的难易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浅易的文言文。对“浅易”怎么理解呢?第一,就是文字的障碍比较少,学生基本上能够读得懂,有不懂的借助工具书可以看懂。第二,篇幅相对短一些,结构不那么复杂,学生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能够看完。第三,就是典故比较少,学生不需要借助大量的丰富的文化积累来读懂这些文章。当然也要有适当的典故,可以让学生积累,但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四,内容容易让学生理解。现在初中教材选的那些古诗文都是比较浅易的。

4.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我们在教学时,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文”和“言”的关系。教学一篇文言文,首先得把它作为一篇文章来读,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描写了几个人物,诉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文字障碍,如实词、虚词和句式,这时候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障碍,解决障碍的目的是要读好这篇文章。现在我们的教学是反过来的,本末倒置:教学文言文,首先想到的是解决多少实词、多少虚词,然后是句式,哪几个句子是要翻译的。当然,对内容的理解要注意一个度。比如《桃花源记》,知道它描绘了一个平等的、安宁的美好社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三峡》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四时的美景,《爱莲说》歌颂了莲花像君子一样的高尚的品格。这些就是所谓的“文”,教的时候点到为止,不要做过深的追究。有一位老师教学《曹刿论战》,问学生一个问题: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还可以回答。他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这第二个问题显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和认识的水平。所谓的“言”,就是文言基础知识。读文章不等于说不要解决文言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还是要的,实词还是要讲的,一词多义还是要讲的,虚词还是要讲的,翻译还是必需的,但是不是为讲实词而讲实词,不是为讲翻译而讲翻译的,而是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在讲的过程中,在运用的过程中,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读第二篇再遇到它的时候再来理解,这样循环往复,这些知识就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举一反三,那就成了他们的东西了。在读的过程中语感也就出来了,学生也爱读文言文了。现在学生为什么不爱读文言文?问题在于老师的引导,你一讲实词、虚词,学生就怕了,一怕他就不想读了。

目前,总体上讲,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重言而轻文的倾向,不把文言文当作文章讲,直接就去翻译。我们看到有些学生的课本,其他课文的笔记记得很少,唯有文言文的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老师的讲解,老师的翻译,全都写在上面,并用这样的方法对付考试。课程标准要求到一定的时候对文言知识进行适当的梳理。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学习实词、虚词、句式,是为了解决阅读的障碍,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如一年甚至是初中阶段结束之前,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些文言文知识进行整理,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是对三年的文言文学习的文言文知识方面的整理、巩固、提高,同时也可以为中考做准备。我们反对为知识而知识,但是到一定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梳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这种梳理是一种归纳,而不是演绎。要等到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之后再来归纳,使学生弄清楚实词一条线,虚词一条线,句式一条线。这样一种归纳,就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现在,很多老师是演绎,是从原理、规律出发去阅读。还有一种做法,就是老师编写了大量的文言文的语言练习,实词一条线,虚词一条线,句式一条线,不认真地引导学生读文章,或者课上的文章都没认真教,就直奔语言而去,或者课上的文章是认真教了,但是课外不引导学生自己找一些相关的比较浅易的文言文来阅读,只靠那几篇课文,要培养语感是很难的。不读文章,只让学生做练习,甚至有的是完全模仿高考的题型来做,这是本末倒置的。这样做,时间花了很多,但倒了学生的胃口,觉得文言文毫无趣味,不可能积累文言语感,更谈不到文化积累了。

专题六:为什么文学阅读要重视体验、感悟和品味

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关于文学阅读的教学没有专门提出具体建议,但其基本要求与整体的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即“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在“评价建议”中,文学阅读的评价在表述上则具体得多,不仅在总体上提出了评价的重点,即“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还在修订时把各个学段评价的侧重点作了明确的表述,即“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可以看出,第一学段的评价要求是“大体感受”,评价的依凭则是与儿童心智水平相适合的朗读和想象;第二学段则进了一步,评价的要求是“具体感受”,评价的依凭是重点细读;第三、第四学段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和“体验”来考查,对阅读中思维水平的要求更高了。不管是哪个学段,文学阅读的评价重点都落在形象(包括情境)、情感、语言(包括节奏、韵味)几个要素上面。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课程标准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在现行的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很高,大家在教学中也很重视。但是,我们如何理解文学阅读的目标,为什么课标在文学作品阅读上特别强调要重视体验、感悟和品味,这是我们需要讨论一下的。

1.文学作品阅读要鼓励个性化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文学作品阅读有很明确的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阅读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关键词,就是“体验”、“领悟”和“品味”。这三个关键词也是对前三个学段阅读的总结,是阅读教学一以贯之的一个导向。那么为什么强调这三个关键词呢?从总体上说,它揭示了学生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学作品进行内化,这三个词就是一个内化过程。内化就是真正地吸收,让作品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心灵活动完全融为一体。用我们老师的话来说,叫“让三颗心一起跳动”。第一颗心是作品、作者的心在跳动;第二颗心就是老师的心,因为教文学作品,老师先要感动;第三颗心是学生的心,让学生也感动起来。让三颗心一起跳动,是我们追求内化的一个过程,是与作者、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对话。这个要求并不是很高,它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必须具有的基础。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文学作品真的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的积累不一样,个人的经验不一样,个人的性格特征不一样,关注的角度和深浅也就不一样。所以要特别重视、尊重学生对作品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那种反应。这是最打动他们的地方,他们会对这些地方发表一些有个性的见解,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最好不要过于强调标准答案,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来说,它的不确定性相对多一些,特别是对比实用性文章,它就更多一些。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面,我们甚至可以说,文学作品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当然这话讲得极端了一点,它的含义是不要过于追求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和感受。

2.关于体验

课标对体验是十分重视的,这一关键词前后出现过多次。之所以重视体验,较多是从文学作品的生动情境和感性形象出发的,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投入与阅读者的情感活动联系紧密,反对完全抽象地对待文学作品。体验要求亲身经历,在阅读中只能是我们常说的“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强调感性是阅读的基础。但过去的语文课程只关注概括而不重体验,体验就是把心放进去,把情感放进去。当教学过程变成知识结构过程的时候,就往往排除了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只有概括只有抽象思维而没有情感没有形象思维,这样的教育离开儿童的精神世界,离开儿童的精神发育,是干瘪的东西。

现在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很多老师往往比较注重人物形象分析,如分析孔乙己,孔乙己个是什么人,用一句话、两句话、三句话为他下一个定义就完了,然后用几句话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其实这不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而是在传授一种很僵硬的死的知识。比如讲《故乡》这篇文章,里面有一个细节,就是闰土和我见面的时候:“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到老爷。”这段话,有的老师处理得很简单:表明了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一句话就简单结束了。但是你让学生体会一下,闰土脸上欢喜和凄凉的神色是怎样的,为什么欢喜,为什么凄凉?这可以让学生去体验,然后还有个细节,动着嘴唇想说话,但是最终没有说话,那么他想说什么话呢,最终为什么不说话了呢?这是作者为读者的想象留下的空间。老师教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去想象他想说什么话。到最后终于恭敬起来了,这里用“终于”,表现的是他有一个思想过程,思想在斗争,有心理活动。最后分明地叫到老爷,这是他斗争的结果。如果让学生体验这个过程,学生就把握住了人物的情感。这就比抽象地概括要有血有肉得多。

3.关于感悟

这里涉及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感悟。我们要领悟“感悟”这个概念的含义,领悟就是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所以,领悟不纯粹是感性的东西,领悟相当于理解。感性要上升到理性的把握,对内涵的把握,从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情境里要获得理性的启示,获得真善美的陶冶。领悟的程度是有深有浅的。对初中生来说,这个领悟还是初步的。初中生处在这样的心理发展阶段,他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还不是非常强,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很丰富,但抽象能力还很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教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感受这篇诗歌是完全可以的,但作者最后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说,到时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结尾反映了诗人从他的个人生活遭遇联想到国家人民命运,于小中见大,像这种地方需要学生的思想升华一下,需要学生的理解,也就是要感悟。另外一首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很有画面感,视觉形象很生动,而且色彩很鲜丽,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后面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什么这个雪是千秋雪,这个船是万里船,这里面就有一个领悟的问题了。如果初中涉及这首诗,诗歌的重心是在后面,特别是千秋和万里,这里面有很深的含义,我觉得老师就要加以引导,这就是读文学作品中的领悟。领悟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感受,就是直觉的感受,另外一个是理性的,经过思维、判断、分析之后的一种结果,两者的结合,就是领悟。现在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到不了很高的程度,有的作品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这就是对话。老师和学生对话的时候,老师学生一起和文本对话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点到,让学生的思维水平、认识能力,以及体验、情感不断地提升,这样语文教学就有意义了。

4.关于品味

第三个关键词是品味。品味主要是品味语言。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本身是很精彩的,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情感符号。有人把文学语言叫作情感语言。它是汉语言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所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最值得品味。品味语言可以说是出发点,也可以说是归结点。语文课程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汉语言文字,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品味情感语言,而不是用理性分析,更不是像过去那样去找《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桃花”这个词,在《诗经》中就有了。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你可以找到桃花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这是词典中的语意。但在文学作品里面,《诗经》的《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这个桃之夭夭是什么意思呢?它是用桃花盛开的非常鲜活的健康的青春的形象,比喻新娘出嫁时的形象,这个比喻有血有肉,这就是情感语言,它已经不是一个词语解释了。这个时候的语言是必须品味的,它是最感性、最鲜活、最有个性光彩,跟作家的生命气息息息相关的,这是用其他学习手段很难取代的。刚才举的那个杜甫绝句的例子,既需要我们领悟,更需要我们品味,否则,怎么领悟千秋和万里呢?以现在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恐怕很难领悟。这就需要提供一点杜甫的身世和经历。他在写这首诗歌的时候,住在成都草堂,当时整个国家战乱不已,杜甫有家难回,于是他有对万里漂泊,千秋积雪的历史思考,万里船是对归心归乡的一种思绪的表达,是有非常丰富情感的表达。

上面我们讲的问题,就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特殊性问题,就是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感受和理解的问题。这就回答了为什么课标不把重点放在训练上,特别在文学作品阅读时不把重点放在训练上的问题。文学作品阅读强调三个关键词,也是阅读教学的三个方面,即体验、领悟、品味,这三个方面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专题七: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大力提倡读书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提高多种媒体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话来回答新课程和过去的语文课程的最大区别,那就是读书,强调读书,要用读书取代繁琐的做题。

1.课外阅读非常重要

国民读书问题是世界各个国家都比较焦虑的问题。国民读书涉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问题,而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形势下,国民读书容易被严重地忽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读书的爱好和兴趣应该从小培养,初中阶段是培养读书兴趣,激发学生读书愿望的一个特别关键的时期。学生读书的愿望大概来自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他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书可以满足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他希望从书中找到跟自己情感相当的慰藉和激励,从读书中得到好多的乐趣。为什么有的学生不爱读书呢?我们觉得有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的急功近利、家长的急功近利,这样的问题是老师们很难解决的。有一次在上海办书展,在书展上写《品三国》的易中天语出惊人,他跑上来说的第一句话是“读书无用”,第二句话是“开卷有益”。他说的“读书无用”的意思是不要功利化地读书,不要为了考证书去读书,不要为了具体的技艺去读书。当然这个不能是绝对的,实用的书也可以读,但是大家还是很喜欢读文学作品。他们最后做了一个统计,在上海书展上卖掉的书,70%以上是文学作品。我们觉得读书能给人带来特别的快乐。现在的学生之所以没有读书的兴趣,属于教育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第一,书特别多,他们没有找到他们喜欢的书。在这个方面我们老师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们应该帮学生选择、推荐一些他喜欢的书,可以定一些书目,让同学互相交流,互相推荐喜欢看什么样的书。第二,我们应该根据年龄段安排一下读书的次序,给学生比较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什么性格的学生可能喜欢什么样的书,开出一个书单来,让他们去试着读一下,或者指导学生去新华书店随便看,哪一本拿起来了不想放下,就可以把它带回家去,多看一看。

2.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

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少做题、多读书,应该问题不是很大,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做题培养不出真正的语文素养,真正的语文素养要原汁原味地从真实的生活中,或者体现真实生活、体现生活全貌的书籍中来获取。至于为什么要读整本的书,我们还是要认真地领会。读文学作品或者读其他的书,等于跟它交朋友,交朋友应该跟它零距离接触。当然,阅读片段也可以,也会有收获,如教材限于篇幅,只能选取片段,《水浒传》只能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或者林冲火烧草料场等,但是读了片段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延伸到课外读整本《水浒传》。有时候片段是最精彩的,但是文学作品是个完整的构成,还是要读全部。当然,不排除有的书里有些内容是学生不宜读的,需要有节本,那是另外一回事。

强调读整本书还与现在媒体很发达有关系。大家从电视中看了《西游记》,就觉得可以取代读文本的《西游记》,其实不能取代的。文本、语言文字与图像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特别是学生语言学习角度,更应该读原著。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体会,因为《水浒传》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家长非常关心,想买《水浒传》给学生读,但是家长们又担心耽误孩子时间,老是给他们买一些缩节本。学生读后觉得特别没意思,但为了应试还要背,还要记,哪个人物有什么情节,所以一提到《水浒传》他们就特别反感。在上课讲到《水浒传》课文的时候,他们就发现了很多很多的乐趣。除了人物本身,他们还可能得到更鲜活的信息,包括当时的口语,小说中的人说什么话,说话方式如何,他们就产生了特别大的兴趣。如读《武松醉打蒋门神》,小管营请武松帮他打蒋门神,他讲了很多的理由,读到这些就觉得特别有趣。管营一说这个事,武松的反应是立刻大喜,然后说今天就去打吧,也不用等了,省得他有准备。同样的话,那鲁智深听后会怎么说,林冲听后会怎么说?学生已经学过关于鲁智深、林冲的几篇文章,就特别高兴。他们之前也揣摩过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鲁智深多半不会像武松这样好事,鲁智深做什么事情都要从义出发。他会觉得,虽然这个小管营被别人欺负了,但是有点黑吃黑的性质,鲁智深打抱不平时,往往会去帮助最弱小的人。林冲一定会去息事宁人,觉得这个事与我的身份不太合适。学生对这些特别地感兴趣,要认真地想,《水浒传》这么多篇都这么好玩,干吗不去看一看。因此,读整本书能对一个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从读局部的片段到读整本书,由读这本书到读另外一本书,这时候不让他们读,他们也要去读,他们的读书习惯就逐渐地形成了。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好读书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读书兴趣的培养问题。到了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兴趣其实也不晚,关键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很好的读书的氛围。在这里有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是读书报告会。假期的时候给学生一个书单,根据上一学期学的内容和下一学期即将学习的内容,建议学生读一些篇目,然后要求他们选择一本书,做一个读书小报,在一张A3纸上,把关于这本书的方方面面和自己的感受简介一下,对喜欢的人物整理一下。回校之后就把这些读书笔记张贴在班里的读书交流栏里,供大家欣赏,甚至还可以评一下。还有一个就是做读书小报。学习诗歌单元,如学习唐诗,就可以做个唐诗小报,如果学宋词,就可以做个宋词小报。这个一般安排在周末,学生也不用费多少时间就可以做到。他们可以从课本上的几首诗拓展到很多,然后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我们还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的读书交流活动。每个学生按照学号轮流把自己最喜欢的书制成PPT,用三五分钟的时间给大家看一下,然后讲讲自己读书中的感动,推荐给其他的同学去读这本书。通过这种交流活动学生们知道了好多书,也知道了哪些书别的同学喜欢,因为他们是同龄人,他们喜欢读的书可以进行很好的交流。有一所小学开展了读书评比活动,从学校的层面就特别地重视这件事,学校规定,读8本书并写读书报告的是小学士,12本书的是小硕士,24本书的就是小博士,小博士可以跟校长合影,可以拿大奖状。当然,这些活动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地方,但值得大家借鉴。我们引导学生读书,也可以用书中好的片段或文章给他们读,吸引他们去读原文,读整本书。我觉得可以想很多的办法让学生去读书,一旦他们走上这条路,有了兴趣,他们就会自己去找书读,就不用老师再动员了。

第四篇:课标自我解读

课标自我解读

王吉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 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新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各国学校音乐教育顺应这一教育改革的大潮,也不再局限于音乐学科内部某些方面的小修小改,而是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综观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特征:

1.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价值。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

2.制订音乐课程标准。为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确保音乐课程的地位,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制订或重新制订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994年美国制订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套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产生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此外,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或《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3.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做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

4.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目前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像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文化。

5.不同音乐教学体系走向融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多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继创立并得到推广普及:包括奥尔夫教学法(德国)、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瑞士)、等。这些教学法体系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它们往往是强调音乐教学的某一方面,解决的只是一些局部问题,因此,在普及推广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局限性。

为此,上述各种教学法体系都在努力完善自身,正是这种自我完善导致了不同教学法之间寻求互补、走向融合的趋势。它们都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等等。这些教学思想无疑将是今后音乐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爱心相伴 共同成长

大窑中学

王吉朋

记得有这样一首诗:我是一个老师,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的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

我今天选择了教育,当了教师,就应拥有一份爱的艺术,那就是宽容、鼓励、提醒,我们的工作就像绵绵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都会让我们的学生倍受鼓舞,获得无穷的信心。细细回味,我在教育战线上已度过了十三个春秋,微笑过、哭泣过,也感动过、彷徨过,在不断地总结分析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宝典------那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这颗爱心与我相伴,和学生共同成长。

十三年前,怀揣着美丽的梦想,我踏上这条充满阳光的希望之旅。漫漫长路,一路走来,虽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但更多的时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十三年的辛勤耕耘,十三年的默默守望,使我深深地喜爱着教师这一平凡而充实的职业。十三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感悟,特别是在大窑中学全员班主任制的环境中,做为一名年轻班主任,既要有严师的风范,又要有慈父的情怀,既要关注班级中特殊的学生心理发展,又要把自己的爱心播撒在全班每个孩子的心上。我深知对学生的爱发自内心,才能尊重学生,宽容学生。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教育了一个用砖头砸同学的男孩子,分别奖励他的守时、尊重人、有正义感和知错就改的品质,使学生非常感动,对我也产生了很大的启发。面对学生的错误,陶先生用他的真挚的爱感染着学生,用他宽广的胸怀教育着学生。现在当我的学生犯错时,我会诚恳地指出;帮他们分析原因,是思想上的疏忽,还是长期以来的习惯;是因为身体的不适还是家里的小麻烦,我都要尽全力的帮他们解开心结,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把他们当成和我们平等的朋友,把宽容融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上,融入到我们的举手投足间,镶嵌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中,让爱的清风在整个班集体中飘荡。

我深知,一句简单的鼓励,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因为它包含着浓浓的师情。记得开学初的时候,我所教的班课堂气氛特别沉闷,他们习惯了老师讲学生背,不需要动脑的教学模式,为了改变这种环境,我发动同学精心准备了一场班级歌手大赛,比赛结束后,我拿出了自己为选手们准备的证书,以全班的名义颁发给他们,并做了简短的鼓励性的总结,没想到发生了让我十分惊喜的一幕,很多没有参赛的同学都主动要求上台演唱,他们的表现同样得到了我和同学的认可和鼓励。从那以后,我每天早上都会听到他们欢快的歌声,音乐课上也能看到他们积极思考、踊跃的参与。简单的鼓励,让他们丢掉了自卑,找到了自信,找到了青春的活力。

我更懂得,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不断的提醒自己,要走下“高高的”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未来,用真挚的爱心引导孩子的方向。

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让我拥有无穷的力量,战胜了生活中、教学中的各种困难,也战胜了自己的退缩和懒惰;对学生的热爱使我兢兢业业,在三尺讲台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青春。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这正是教师一生的写照。最后我想以汪国真的两句诗献给所有的老师并感谢一直陪我一同成长的学生们: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进你的时候,我愿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进你的时候,我愿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第五篇:人教版八下语文课标解读细化

人教版八下语文课程标准细化解读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

授课时间:90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八年级全体学生 解读人:

一、课程标准七--九年级目标: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读,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记叙文、诗歌、散文说明文等文学样式。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会,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6、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7、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8、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9、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10、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习作。

二、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勾画圈点重点字、词、句;整体感悟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形象、作品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揣摩文学艺术语言,提出并交流自己的疑问和理解、体验。

3、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记叙文、诗歌、散文、说明文等文学样式。

4、通过熟读课文和借助课下注释来翻译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本册文言文。

5、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本册优秀诗歌。

6、小组分工合作交流8篇作文。

三、本册总目标:

1、提高阅读记叙文、抒情文、科学文艺作品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3、提升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

四、本学段目标:(以单元)

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学习到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和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学会通过寻常事物来展示自己的心灵之声。

3、通过学习第三单元的科学文艺作品,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掌握住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方法,并会引发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了解民间文化,感受到美好的民风民俗,学会欣赏

比较复杂的记叙类文章。

5、通过写作训练,做到能借助讴歌亲情,做到写的充实;借助锤炼思想,做到写的有文采;借助注重创新,做到写的新颖。

6、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积累一些古代诗词,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课程总内容

本册有六个单元分别是: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民间文化、文言文;

每个单元后有: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课外古诗词背诵:附录十首古诗词;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六、具体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内容 以“人生” 为主题 10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三)每一课目标细读分解

《藤野先生》

1、自学掌握绯、烂 熳、鉴、宛、髻等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通过读课文,理解深恶痛疾、油光可鉴、标致、精通时事、抑扬顿挫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4、了解写作背景,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5、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的母亲》

1、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博大的情怀。

《我的第一本书》

1、熟读全文,能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2、自主阅读,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文中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品味重点语句,通过与同学交流、自我感悟培养语感。

《列夫托尔斯泰》

1、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通过书籍和网络,收集整理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资料。

3、揣摩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4、通过阅读把握课文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再塑生命》

1、通过阅读,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理解人物性格。

2、学习海伦·凯勒热爱生活、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四)实施方案

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4、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人生哲理。第二单元内容 散文诗 10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4、感受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课文的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赏析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从而感受散文诗诗化语言的风格。

三)每一课目标细读分解

《雪》

1、反复阅读课文,正确解释 “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文中的写景画面,概括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

3、借助文中一个具有情感倾向的转折词,能正确判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4、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理解作者笔下江南雪和朔方雪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寄寓的情感。

5、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顽强战斗精神。

《雷电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扎实记忆“睥睨、污秽、驰骋、稽首、鞺鞳”等的字音字形,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学会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的方法;

3、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4、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体会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短文两篇》

1、通过朗读,能正确解释“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3、结合历史背景,通过教师提示、小组讨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海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扎实记忆“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的字音字形,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搜集资料,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3、小组合作,通过阅读文本,概括归纳文中描写的海燕、海鸥、企鹅、海鸭、暴风雨、闪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4、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养成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组歌》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扎实记忆“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的字音字形,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搜集资料,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文和教师讲解,能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四)实施方案

1、本文几篇文章或为散文诗,或为戏剧,意蕴丰富,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2、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感受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3、本单元诗化的语言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通过比较辨析,增删替换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语言的凝炼与精美。在语言的学习中要紧扣情感表达,将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紧密结合。

4、散文诗和历史剧均富激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单元内容 人与自然 10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2、学会阅读科学作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感受作品。

3、在综合性活动中培养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4、体会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学习。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3、了解科学文艺作作品的特点。三)每一课目标细读分解

《敬畏自然》

1、深入阅读,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学习本文,转变过去人们一致认为的征服自然的观念,知道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联系现实,尝试科学理性的分析社会发展的利与弊。

《旅鼠之谜》

1.了解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增加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2.了解课文用“叙述结合对话”方式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写法。

3.能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从旅鼠行为上反思人口问题及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大雁归来》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雁。

3、培养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喂——出来》

1、通过阅读,弄懂标题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探索本文所反映的深刻主题,知道要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四)实施方案

1、本单元内容都是围绕着环境、自然、人类这类热门话题展开的,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生活、相关学科知识、各种舆论媒体了解相关情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自身体验。

2、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对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3、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五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领略科学文艺作品体裁的多样性。本单元有散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第四单元内容 民间文化 10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祖国生动丰富、趣味盎然的民间文

2、加强朗读教学,揣摩品味文章中重要的语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朗读品味,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培养语

2、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延伸阅读,比较各地的民风民俗,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4、培养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三)每一课目标细读分解

《云南的歌会》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能够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2.反复诵读课文,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 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增强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端午的鸭蛋》

1、搜集有关端午习俗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反复诵读课文,小组合作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3、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4、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吆喝》

1、搜集资料,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走上街头,倾听、搜集、整理,学习一两句当地的 “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4、通过多媒体辅助,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5、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

《春酒》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2、调动生活体验,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俗世奇人》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思考他们的“奇”,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熟读课文,准确、流利地复述故事情节。

3.小组合作,赏析文章幽默传神、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4、了解身边的俗世奇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认识祖国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传统

四)实施方案

首先,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还要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其次,教学范围可以适当扩展。由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学生普遍感到较为陌生,教师可以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但不能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民风民俗”的知识介绍课。

第三,本单元教学还应该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教师应注意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

第五单元内容 文言文 15课时 一)教学目标

提高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和背诵,注意整体把握,主动探究以及延伸拓展。

2、加强文化素养,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三)每一课目标细读分解

《与朱元思书》

1、积累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朗读背诵。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五柳先生传》

1、积累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4、熟练背诵课文。

《马说》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熟练朗读,当堂成诵。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人才观。

《送东阳马生序》

1、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

2、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诗词曲五首》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四)实施方案

1、诵读法:宋代朱熹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教师用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带读等方式,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领他们进入文中之境,继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成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互相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绿色课堂”。

3、拓展联读法: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获得更多信息,缩短与作者的距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六单元内容 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 1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记”的文体特点。

2、把握文章景与情的依存关系,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3、通过多读文言诗文,开阔视野,更深地感受锦绣河山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加深对祖国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诵读古诗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难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三)每一课目标细读分解

《小石潭记》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冽”“佁然”“俶尔”“翕忽”“犬牙”“悄怆幽邃”“清”)的意思。

2.结合语境,通过教师提示,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准确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4通过教师提示、小组讨论,认识“记”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寓情于景的手法。

5、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抓住课文写作顺序、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岳阳楼记》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谪”“横”“备”“迁客”“开”“潜”“薄”“进”“退”等)的意思。

2、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通假现象(“具”“属”)的意思;

3.结合语境,通过教师提示,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4通过讨论,正确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5、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用文中的话归纳文章表达的作者旷达胸襟和政治理想。

6、借助工具书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7、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醉翁亭记》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翼然”“蔚然”“意”“秀”“伛偻提携”“酣”“觥筹”“苍颜”“颓然”“阴翳”“乐其乐”)的意思。

2.结合语境,通过教师提示,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正确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5、借助工具书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6.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满井游记》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4、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

5、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诗五首》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四)实施方案

文言诗文的教学,须先疏通文字,再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或侧重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或侧重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概况、时代背景和文言词语、句式等方面的知识,以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诗文的目的。

七、其他:18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学习、背诵10首课外古代诗词,多一点文化积累。名著有《海底两万里》、《名人传》,通过阅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行课内外沟通,养成多读好书的习惯。

八、评价细则

1.过程评价:课堂听、说、读、写、互动、合作表现占学期成绩的30%。2.过程作业:课后研讨与练习、背诵默写、习作8篇,占学期成绩的30%。3.结果纸笔测试:多练中考题型,闭卷考试,占学期成绩的40%。

下载国培初中语文课标解读模块二自我测试(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培初中语文课标解读模块二自我测试(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国培计划”模块二阅读测试答案

    分数: 2 ( 多选题 )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强调真实情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下面选项中哪些不是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 ) 选择至少一个答案 a. 探究式b. 抛锚......

    国培_贵州_初中数学_模块四测试

    2010国培计划初中数学模块四测试答案 (贵州) 分数: 6 (单选题)在《新课程下图形与几何内容及其教学改革》课堂中,专家讲到新课标中( )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定理证明。 选择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版解读(二))关于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版解读(二))关于新版《语文课程标准》 的认识 易志琴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与实验稿有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些变化? 2001年开始执行的是《义务教育语......

    2022年小学语文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通用)[大全]

    2022年小学语文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通用11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小学语文课......

    国培计划初中数学模块3测试答案

    国培计划初中数学模块3测试答案 1、(单选题) 在《函数概念的发展》课堂中,专家讲到了的内容是 选择一个答案 b. 狄里赫勒的贡献正确2、(单选题) 在《数的扩充史》课堂中,专家在( )部......

    国培课标使用指南

    •“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使用指南 第一章 概要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国培计划”项目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

    2013年南江县初中语文课标与教材解读培训总结[推荐5篇]

    2013南江县初中语文课标与教材解读培训总结 4月20至4月21日,县教育局主持了2013初中语文新课标与教材解读培训。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主讲教师王莉、张丘、张法清、翟惠娜、赵丹......

    国培自我总结

    篇一:国培自我小结 国培自我小结 马鞍山当涂湖阳初中 陶长根 这次有幸参加了2012年安徽省教育部财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从9月15起,先后听了专家报告,特级教师的专题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