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19-05-12 23:3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议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议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

第一篇:小议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

小议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衡量标尺。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呢?本人在三尺讲台上多年耕耘,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兴趣;教法;学法;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25-02

一、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在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每天5分钟读报时间

大凡学校,都订有报章杂志。我要求学生每天从中选一篇文章,或者一则新闻,或者一个故事,在讲台上读给同学们听,并且读后还要概括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5分钟)。每天上朝读课提前5分钟进教室,按学号轮流进行。每周评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学生来树立榜样,并给予物质奖励。

通过读报,不但壮大了学生的胆子,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每周5分钟讲故事

要求同学们一周记一个故事或者一则笑话,在每周一的班会课上用5分钟时间讲给大家听,一周抽一个同学。

通过讲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每周2分钟新闻回顾

按学号轮流表演,回顾一下一周来最有意义、印象最深的发生在身边的新闻,随意安排在语文课上。

通过新闻回顾,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每节语文课上播放一首古诗或一首散文诗的阅读录音,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那在家里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只有父母热爱读书,孩子才会得以言传身教,自热而然地热爱读书。曾看到一则短文是说,无论爸爸妈妈开始在家干什么,只要孩子一进家门,他们马上把其他事情都抛开,爸爸手捧报纸看起来,妈妈手拿书本读得摇头晃脑。试想,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怎么会不爱上读书呢?

家庭是熏陶孩子读书的重要场所。试想一个家庭“干净”得连一张报纸都找不到,那孩子会喜欢读书吗?一个有文化熏陶的家庭,免不了订有几样书报杂志,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免不了有几本喜欢的作文书和故事书。如果一个学生连一本作文书、一本故事书都拿不出来,试想,他的语文能力会提高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说孩子要多读、多看、多记,这样语文功底自然而然会有所加深。

所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坚持阅读,孩子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二、教法

俗话说,要交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一个好的老师,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看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还得看教师的引导作用。

如今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们也没有什么可学的。教与不教,学生的语文成绩并无大碍,关键是学生自身的语文功底。

我认为这种看法大错特错,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

我认为阅读一篇文章,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1.弄清文章的体裁。

2.理清作者的思路,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其重要内容。

3.弄清文章所表?F的主旨。

4.抓住文中精彩片段进行赏析阅读。

5.课后作业一定要贯穿在课文中讲解。

看来教师的教法相当重要。许多老师上语文课觉得没有什么可讲的,叫同学们读读课文就行了,或者照本宣科,讲一下什么段落结构,讲一下什么文章主旨,这样一篇文章就算教完了,学生也算学完了。一节课下来,连老师自己讲了什么,恐怕都不知道吧,那又怎么能让学生对你的课有印象呢。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他们不喜欢语文,那又何谈对语文阅读有兴趣呢?那语文成绩又如何能提高呢?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说教师要像演员一样用吹拉弹唱吸引眼球,但应该深钻教材,吃透教材,深入了解该班学生,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要有教学艺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也就喜欢你教的课程,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成绩也就提高了。

三、学法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关键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能一味“死灌”。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的: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课文是如何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3、在课文具体介绍园林特点时,课文讲了苏州园林栽种与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的特点,重点阅读这一段,弄清以下问题:

①找出文段中心句。

②给这段文字分成三层,并归纳其层意。

③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④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说明方式,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我又是这样指导学生学习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指出对方的论据是什么?对方的论点是什么?

3、正面立论的观点又是什么?

4、文章是怎样逐层进行论证的?

5、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6、画出本文的结构图解。

学习每篇文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先让学生放声朗读文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读书时遇到的疑问和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由每组小组长释疑解惑,老师作指导。

这样语文课上人人有事做,个个能阅读。既弄清楚了问题,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更提高了阅读兴趣。

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有的放矢,不能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学了一篇文章将会一无所获,那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四、收获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付出,定会有收获。本人所任的语文学科,近三届在石垭片区统考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同学们更是喜欢上我的语文课。

综上所述,学生的阅读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学生

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找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3、制定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对策;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6、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学生“不回答问题”的现象,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方面等。

2、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在分析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文献,系统地研究“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根据这方面的教育研究成果,结合自已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分析本校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从而找出规律,设计出合理的研究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

1、准备阶段:课题准备

①制定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

②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手段了解学“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找一些典型事例制定出“不回答问题”的的对策。

③准备一些前期研究的相关书籍,并且写好读书笔记。

2、第二阶段:课题研究

①确定调查的对象、范围,探究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制定出学生“不回答问题”对策,杜绝学生课堂“不回答问题”的现象,让学生会回答问题,并掌握回答问题的技巧。

②在我校推行“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写出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3、第三阶段:课题总结)

①整理各个阶段的材料,②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形式包括报告、论文、课件等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

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

初中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有了较大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特点。这些特点对语文教学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制约作用。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组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风貌是极有必要的。

初中生过渡性的心理特点,表现在他们从半幼稚、半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独立。“少年期过程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此时,他们己具有成人感,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成为社会的一员。同时,由于认识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他们又担心得不到社会的好评。表现在语文学习上,他们既想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教师、同伴等的肯定、夸奖,有时又担心学不好而畏首畏尾。初中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显著,开始出现对教师、家长、以及书本现成结论的怀疑,不肯轻易相信。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所以思维易产生片面性。这些情况导致了初中生内心的矛盾。

初中生心理闭锁性这一特点,表现为他们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太轻易暴露内心活动,不再轻易吐露心声。自我意识的出现与强化,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产生强烈的独立感而自我封闭。表现在学习上,有不愿发表意见、不愿提问题、或不愿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等。

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初中生闭锁心理会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从课堂发言可以看出来。例如,初一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很踊跃,他们对有机会发言感到兴奋。到了初二,回答问题特别是主动回答的,多半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初三年级,学生不再轻易发表不成熟的意见,非得教师不断暗示或点名。即使考虑成熟了,回答也是极其谨慎的。

初中生心理的社会性,体现在初中生特别是初三年级学生对个人前途、升学、未来职业的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学习也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如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获得优秀成绩,对将来升学有利。或认为学语文不如背政治划算,不如学习数、理、化,进而产生“重理轻文”的想法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性心理特点的不良产物。

初中生心理的动荡性,正是他们由半成熟走向成熟前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开放,极少保守。他们有热情、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对语文教学很有利。但他们也容易走极端,在认识上易犯错误,思想片面,易动摇,对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的耐性。虽然初中生心理不够稳定,但可塑性强,语文教学应注意这一点。

从以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语文教学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怎样把其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的途径来进行。

一、端正学习思想,重视语文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语文是百科之本,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有的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要把这些学科的各种知识准确、周密地表述出来,同样离不开语文。学好

语文对于审好题,透彻地理解概念、公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不仅是学习各门知识的基础,也是生活、工作所必须的。我们从哑哑学语开始,就接触学习语言。

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所以,学习语文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会讲话、讲好话,而且要会写文章。但是,由于学生学语文的心态不同,就需要教师细致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看日记(周记),个别谈心,有针对性的举行讨论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并给他们帮助和指导。这对端正初中生不愿学习语文、“重理轻文”、或认为学好语文是为了追求名次、为了升学等不良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生活中到处是语文,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谈话、讨论,听广播、看电视电影、读书读报、与亲友的通讯等,都蕴藏着语文的因素。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编写板报、手抄报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和魅力。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的情况。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对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不应主宰课堂,独“霸”讲堂,而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冲破闭锁心理的束缚。

1.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可以使学生尊师、亲师、信师,很自然地产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感情,乐于接受教导。反之,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处处以命令口吻要求学生,要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到压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有什么想法、创见,自然不会表露出来。所以,对待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宜多用商讨、肯定、赞扬的口吻,不用命令、否定、贬低的口气讥讽、嘲笑学生。比如,一位胆小的学生敢举手回答问题,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即使他回答很小声,也要抓住这个契机肯定他的进步。这样,以后学生就会逐渐大胆,勇于表现了。教师还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拥有的公平地位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2.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表现。师生在课堂的情感状态、教学态度是从课堂气氛中体现出来的。课堂气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初中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更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教学时教师不要把不利于教学的情绪带进课堂。当心情不愉快时,在进教室前应迅速调整好情绪。教师轻松自然的表情,充沛的教学激情,丰富活泼的教学语言,再加上适当的体态语言,如鼓励的眼神,有激励作用的手势等,会使学生消除压抑感,思维的闸门得以开放,从而乐于公开自己的发现、见解,乐于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

3.广开渠道,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一位伟人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那么,也可以说,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会把才华展现。因此,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首先,机会应该均等。有些教师喜欢培养一些“带头羊”,回答问题是他们,上台表演还是他们,其他同学成了看热闹的,甚至可有可无了,这是很令人担忧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使它们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如有的学生口才好,有的字写得好,有的爱朗读,有的善表演……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使他们把才华展现出来,得到大家的好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课堂上给学生在几分钟,进行“每日一说”,“每日一句”,或向同学推荐喜爱的文章,或讲故事,或介绍名言佳句等等。学生课内的表现毕竟有限,而课外的表现却是无限的,语文的外延应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拓展渠道,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会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如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健康的书报,摘记优美词句,积累知识;或者广开视听,让学生多接触广播、电视(每日以半小时为宜),了解国事、天下事,丰富感性经验。或者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语文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讨论课、语文知识抢答赛等。

4.激活学生成功心理,使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学困生也不例外。激活学生成功心理,使之从自己的劳动收获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能学好语文的信心。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就要考虑怎样帮助程度不同的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尝到成功的喜悦,形成并强化学习动机。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进步的关键是纵向比较,如书写比原来的工整了,发言比原来大胆了,都是进步。适当的表扬是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其次,对学困生要重点扶持,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针对这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低起点、小坡度的教学,在教学中为他们铺垫台阶,使他们顺利地一级级登上,摘到胜利的果实。此外,展示初中生的劳动成果,也会使他们在成功中继续奋进。如每次做作文后,对优秀者或宣读讲评,或收入班级优秀作文选中;传阅工整的作业练习;粘贴书法佳作等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

三、重视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在初中阶段,思维的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同时思维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也比较突出,这是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特征分不开的。在这一阶段,重视对初中生思维的训练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值得注意的。

1.多说多写,训练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两者的关系比较密切。一般说来,一个人能用语言把思维的内容表达得越完善周密,思维本身就会越清晰,越合乎逻辑。反之,一个人思维越深刻,他的语言表达就越明确,越有条理。所以,训练初中生准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是训练他们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说、写等形式进行。要给他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并且“多说”。

如回答提问,就是把思考的结果清楚地表达出来。此外复述课文、讨论问题、争辩疑难……当学生把观点、思路表现出来的时候,思维同时就得到了训练。组织适当的讨论、辩论等,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如果说“说”具有随意性的话,让学生多写则更能训练思维的深刻、周密。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日记、作文等。做笔记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写日记作文等则可以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观察所得用语言组织起来,训练思维的缜密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说、写的机会,提高能力,发展思维。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置疑,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

学中,根据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一定的疑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起着“窗口”的作用,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是语言训练的要素之一。在这些关键词句处设置疑问,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无限趣味”从何而来?若能引导学生从这一点思考,认真阅读下文,便能体会出其中“趣味”来。再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故乡》中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这些含义深刻而学生又难于理解之处置疑,会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在题目上做文章,设置疑问和悬念,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认真学习。于漪老师在教学《七根火柴》时,是这样开课的:“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过多少光?放射出多少热?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你们将会看到在这一曲悲壮的赞歌中,火柴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开场白,扣住文章标题和线索,根据疑难设置悬念,使学生思维迅速进入兴奋状态,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

抓住内容相矛盾之处设置疑问,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有些句子中出现的词语,从词义来看是相互矛盾的,在这些矛盾之处置疑,作为思维材料,可以训练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进行辩析,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七根火柴》中写无名战士牺牲后,卢进勇的感受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句中的“模糊”与“清晰”本是一对反义词,为什么在卢进勇模糊的眼泪中,却能看到“那只手是清晰的”呢?学生的思维在冲突,继而深刻地领悟到“模糊”写出了一种悲痛的心情,而“清晰”则是烈士的遗嘱激发了他神圣的使命感。

再如《孔乙己》的文末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这里,表示猜测的“大约”和表示肯定的“的确”同时出现,构成矛盾。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这些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材料,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

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与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切实做好这一点,能促使初中生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要使初中生心理特点中的不利因素积极有效地转化为有利因素,需要语文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表现的机会和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在积极的思维中不断提高语文的各方面能力。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397页。[2] 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3] 引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快乐记忆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马德英宋华兰

在信息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享受“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美好,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也是如此。但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慢慢养成了懒惰、依赖的坏习惯,尤其是在学习语文方面,学生不愿意通过识记来积累并运用知识了。他们一遇到问题马上想到的是查资料,而不是打开记忆的仓库积极思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如此现状,我深感恐慌。所以,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记忆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是我一段日子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我谈一点自己的拙见:

一、让学生明白记忆才能生智慧。

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把记忆称为人一切智慧的根源。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了知识只有通过人的记忆,积淀在大脑中、心中,方才显出人的智慧、力量和气质来;“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则也说明了复习记忆是巩固知识、创新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可见,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起点,也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一切智力超群的人都是记忆超群的人。而超群的记忆力也并非天生就具有的,那是靠在学习的过程中乐记、勤思、努力锻炼出来的。

再说,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学生只有分期分批分类、日积月累地把学过的、见识过的知识装在大脑中,才能真正拥有一定的知识,并灵活提取、运用脑子中存储的知识,锻炼自己“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促进自身智力发展。总不能每每在需要听、或说或读或写的时候再去翻书、查资料吧!如若这样,只能显出一个人的愚昧、无知,笨拙,空虚,根本无智慧可言。由此看来,学生记忆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要,我们得想办法让学生愿意记忆,并从记忆中感受到乐趣,从而不断提高记忆力,增强智慧。如此,语文成绩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二、让学生明白给自己明确的目标和适当的压力是快乐记忆的基石。学生每次一学到新的知识,就应该坚决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它们记住”,告诉自己“记住了这些知识,学习起来困难就少些,用起来从脑子里直接提取多方

便啊 ”。这样,有了记忆的目的和意识了,就不会产生侥幸摆脱,把学过的知识凉在一边,等到用时再翻资料的想法。这个起点看似是痛苦的,但学生一旦做到了,就会把压力变成动力,快乐地去记忆。而且坚持下来,就会把记忆当作一种习惯。当记忆成了一种习惯,记忆会有较高的效率,记忆力就会提高,语文成绩也会进步。而这样的良性循环将是学生积极快乐的钥匙。

三、让学生明白,自信是快乐记忆的前提。

面对要记忆的知识点,脑子里首先闪现的念头是:我一定能很快把这些知识记住!充满自信一定会带来快乐的记忆。如果苦着一张脸,忧愁着,认为自己没能力记住,那么也就真的记不住了。

四、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要记忆的内容。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记忆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因为理解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必须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里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谈不上理解,记忆效率也就低。

五、让学生自由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激发记忆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我上面说过要分析理解记忆的内容,那么,在此基础上还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才能记得更快、更充满趣味。

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分类记忆、特点记忆、谐音记忆、争论记忆、联想记忆、趣味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做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在实践中,我比较喜欢串联记忆和抓头助记法,在和学生分享这种记忆的乐趣时,学生也很赞同。下面举几个例:

(一)串联成段记忆法:当我们记忆作家的作品等知识时,就不容易找到记忆内容中有什么内在联系和规律来,那么,把作品的名称用串联的形式连缀成文就成了一种很有趣有很有效的记忆方法了。

如:鲁迅的作品很多,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多篇,学生需要对其作品有

个系统的记忆。我将其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的作品连缀成了以下小短文:

1、小说《呐喊》(含14篇),作品有:

《 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鸭的喜剧》《 端午节》《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我串联为:鲁迅“喊”“孔乙己”和“阿Q”在“故乡”借“白光”边吃“药”边写“头发的故事”和“狂人日记”,日记中写道:“明天”是“端午节”,要演“社戏”,其中有一部“鸭的喜剧”,讲的是“兔和猫”因为“一件小事”而闹了一场“**”。(注:“喊”是“呐喊”,集子名称;“啊Q”,谁都知道是“阿Q正传”啊。)

2、小说《彷徨》(含11篇),作品有:

《祝福》 《弟兄》 《离婚》 《幸福的家庭》 《伤逝》 《长明灯》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肥皂》 《在酒楼上》。

我串联为:“高老夫子”捧着“肥皂”“在酒楼上”“祝福”一个“幸福的家庭”中俩“弟兄” “离婚”。其中一个“孤独者”提着“长明灯”以“示众”他的“伤逝”。

3、散文集《朝花夕拾》(含10篇),作品有: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

我串联为:“范爱农”带着“山海经”和“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藤野先生”帮忙治“父亲的病”,途中遇到正演“五猖会”,里面“琐记”了“狗〃猫〃鼠”的“无常”。

这些串联起来的语言,虽然并没讲什么逻辑,但是很有趣,学生以前总是记了这篇忘了那篇,当我把这些类似的串联语段一口气背出来后,学生特别兴奋、在欢声笑语中只要记一两遍就也能背诵了。而且我鼓励学生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串联,结果他们的串联也非常有趣,这里不再赘述。尝到了这种记忆的趣味,我的学生记文学常识就有了瘾,他们乐于搜集、整理、思考、串联,记忆!这种活动无形中丰富了他们的见闻,增强了他们的文学热情,激发了他们的记忆兴趣。

再如,法国莫泊桑的作品也多,我这样记了几篇:《我的叔叔于勒》《家人》

《漂亮朋友》(又译作《俊友》)《菲菲小姐》《一生》……我串联为:“我的叔叔于勒”揣着“项链”和“羊脂球”去见“菲菲小姐”的“家人”,说想要与这样的“漂亮朋友”共度“一生”。虽然“羊脂球”在作品中是个饱受苦难的女人,但也可以这样记忆,只要心里清楚就行了。

(二)“抓头助记法”。指对要记内容的头一句、或头一句中的头一个字,以及与上文有转折或跳跃性联系的连接句的头一个字作强化记忆。在需要时,可利用这些句子或字来帮助记起有关的内容。而对那些句子不多的短文短诗,更可以把每一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加以背出。这样,到需用时便可信手拈来且很少差失。如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背出后,再把每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即“一半可露”。这样无论如何也不会因某句卡壳而影响全诗背诵。

再比如,中国汉字的演变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我就记的:甲金小隶楷草行。怎么记忆呢?自己想象成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作恶多端的小吏终于被两位正义之士挟持着,准备干脆利落地执行枪决,即“夹紧小吏楷草行”。如此的记忆例子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六、让学生养成经常回忆的记忆习惯。

不管是串联记忆、抓头助记,还是其它记忆方法,学生只要多复习多回忆多品味其中的乐趣,就能于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牢记了下来。闲暇时也养成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知识的习惯,这样记忆的很多知识都可以在大脑中永久性地贮存,甚至一直到闭眼的时候。如果让学生懂得了这些记忆的道理,再来记忆背诵时,便不会头痛了、不会耍懒惰了;再学习语文时,也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一切的美好就会萦绕着我们。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浅显的认知和体验,相信朋友们会有更多的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也希望同学们能动脑筋、大胆地探索适合自己记忆的妙法。总之,我认为,正如所谓“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样,不管学生怎样记忆,只要他们愿意识记,能快速记忆、永久记忆就是好样的!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它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再造性、新颖性、独特性的思考和处理,以形成某种新形式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等六个主要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基于以上六个主要特征,从以下五个方向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动力

学生对某客观事物的认知、求知、研究等一系列活动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动机是求知的内驱力,是保持旺盛精力的前提,能够使教学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使学生自发地去学习。因此,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化,不要简单地制定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行探索。教学方法的制定应以引导为基础,注重认知论和方法论,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常用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有“表演法”、“故事法”、“赛读法”、“擂台法”、“成语接龙法”等等。其次,老师应从教学语言上有所创新,用优美的语言黏住学生。语言是最具魅力的艺术,教师语言是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敲门砖。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动作轻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都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再次,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情感发展的过程,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需真情投入,用教学情感打动学生,真正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常用的情感兴趣法有:“以知育情”、“以情动情”、“以境生情”等。最后,了解学生的基本诉求,巧妙设置合适的问题抓住学生。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扣人心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紧紧抓住学生。问题的设置不易过于简单,答案不能过于标准统一,问题要具有发散性、探究性。

二、想象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翅膀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是人创造活动的手段,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基于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离不开想象力,需要想象推动学生主体的再造。无论是语文学科的阅读还是作文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想象能帮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重塑思维。因此,加强想象力培养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首先,无论是兴趣还是想象都是好奇心激发的,好奇心是主动探索的心理基础,是发展想象的推动力,又是兴趣的先导。好奇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对未知的好奇天性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要充分激发、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想问题、问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的优秀学生。其次,想象并非凭空的,需要站在知识基础的平台上,从直观引发想象。老师在教学中应将教学直观化,给学生展现生动的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使想象有较高的起点。

三、情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润滑剂

语文教学是情感认知的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在师生关系中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教师需认识到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熟练掌握情感教学方法,用情感来触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一方面表现为尊重,另一方面表现为信任,让学生在教学情感中获得力量,增强信心,大胆表达,大胆创新。

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倾注深厚的情感,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并传达给学生,使教学放射出艺术的光彩。语文教学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情感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情感要素,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潜势,在心灵的激荡和碰撞中受到感染。正如于漪老师所讲:“情是文章内在固有的,深有感悟才能感染学生”。再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要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成为课文与学生间情感交流的桥梁。通过情感性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思维的延伸,产生丰富的想象。

四、培养学生“美感”激发创造性思维

美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独到的作用,审美中将学生带入想象的世界,活跃并丰富想象。审美是一个重塑形象的过程,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已知客体进行理解、思考、再造,进而获得耳目一新的审美意境。老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原作者倾注的情感,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法再现作品情景,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境界。通过教学语言和课文独具美感的语言,让学生放飞思想,展开想象,在大脑中再造美丽画面,用语言描绘自己从课文中重塑的审美体验。对课文的审美体验不局限于课文表象,应充分利用空白艺术的审美作用,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中的艺术空白。无论是我国传统书画艺术还是文学艺术,空白都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空白是作品的点睛,通常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使他们具备审美感知力,进而获得审美艺术的创造力。

五、个性化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个性是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兴趣和欲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建立在课本知识或教师经验传递的基础上,而是由个性需求引发的探究体验而来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因材施教,创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大胆去追求由异思维带来的创新意念。

参考文献:

[1]成建萍.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刍议[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7).[2]庄元玲.图形创意教学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3]梁化泉.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雷爱玲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 734000)

下载小议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议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张秀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重新认识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的重要。而想象力正是创造能力的核心。然而,纵观当今中学生的现状, 令人......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三餐饱,授人以‘渔’一生享”。是的,给予别人一种能力将会给他一生受用无穷。我想,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是看他给了学生多......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说”的培养范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说”的培养 新林学校 程素玲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愿举手,怕回答问题。年级越高,回答问题的同学越少。为什么不愿举手?举手就意味着......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中学生如何学好语文

    中学生如何学好语文首先,精读课文,精确掌握每一课所有词汇和句子的用法,多读多背文言文以及短小优美的文章,这对培养语感以及写作大有好处。同时每天坚持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就语文教学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高级实验中学左德鑫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之外,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语......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永城市第七小学王雪真 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与众不同或标新立异的表现,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华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假设,敢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