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语文是工具课,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它全面完成“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任务,单靠教师讲授或繁琐的课文分析,是培养不出听说读写能力的,更完不成语文教学任务必须在教学实体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教师在观念上一般并不反对学生是主体,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往往不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那么,怎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教师应从思想上改变观念,相信学生有内在的主体能力。
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在课堂教学中,要么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要么还停留在“提出要求——学生活动——反馈交流”的模式上。如:有位教师在教《看雪》一文,课堂的活动流程是: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台湾小朋友想来内地看雪一词。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台湾小朋友为什么不能来内地看雪?接着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段,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整个过程学生的活动量很大。即有全体自学活动,又有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一点明显不足之处就是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接受教师“指令”。所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在主观上改变观念,真正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心灵放飞。
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等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如在一次低年级的识字课教学中,老师出示象形家,提问:“这幅图像什么?”一位男生就回答:“它像月亮,还像香蕉,一根烂了的香蕉。”教师随机点评:“××同学,真聪明,能用像„„还像„„”造句子。它像月亮,像香蕉还像什么呢?班里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还像水饺,有的说还像小船等等。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
自主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两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会有长短,何况一个班六七十位学生呢?在制定学习目标上,应该给学生自主权,每位学生可以根据其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能力较强者可以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掌握本课生字,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在掌握本课生字的基础上,把本课的其他生字全部学会,或者把本课的课文做到会读、会背、会默写等。学习方法也有千百种,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独立学习,或分组合作学习等等,充分放飞自己的个性。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小甸子中学听课体会
东港市第三中学 高一语文组 温长军 2010年4月27日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仍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沿成习的“以知识为体系”的知识型教育框架,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表面回答多,启发思维少”,一味向学生“满堂灌”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充当的是听众、看客或做题工具。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就要摒弃以往的教师“一言堂”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使学生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教书育人的最好体现,是取得良好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次到小甸子中学听课以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
教学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人的个性化的过程,但是有不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得到完全转变的今天,教师更是事无巨细包办代替,从预习一直到作业都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体现,即使有学生的活动也都是在接受教师的“指令”。所以,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主观上改变观念,真正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看到,小甸子中学的教师在充分利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己看书、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为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帮助学生准确系统地理解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服务。
二、转变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自编自导自演,学生只是观众,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主动性。新课程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由课堂的指挥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合作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对话者。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老师在整堂课中起到的是导演和教练的作用,真正在“表演”的是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几乎是全员参与,这样一来,就基本扫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死角或被光面。
三、转变方法——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流于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津津乐道的是知识的灌输,学生孜孜以求的只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知识背后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情感和发现知识的热情,使得语文课程中品德的修养、审美 的情趣和个性的形成,被弃置在了一边。试想,如果把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成死气沉沉的课,那么我们很难让学生“爱”上我们,“爱”上我们语文课。语文课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开放,活泼,生动,快乐,应该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主格调。大家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没有兴趣,学生就是有再高的天赋,都很难把语文学好的。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所以我们要完全摒弃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变只重视知识传授为兼顾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变单纯重视智力因素为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举。教学中以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注重隐性目标和创造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经过自我“设疑-析疑-释疑”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自己品味、领悟、感受、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老师在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时把书放在桌上,便提醒说:“把书拿起来不更好么?”发现学生用涂改液则提醒“不希望看见涂改液”。话虽简单,但却是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
教师作为引导者、设计者,要精心备课,从备大纲、备教材,转向更多的备学生。从备教法转向更多的备学法,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中要增加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逐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真理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转变关系。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的状况。过去我们过分的强调师道尊严,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唯老师之命是从,从而堵塞了师生沟通的渠道。“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了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就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在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才易于激发出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容易树立起来,无限的发展潜力才易于被诱发出来,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早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生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教师必须承认并要重视这种差异,要经常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绩,及时调整起点、难点和教法,使学生不因前面的困难而影响后面的学习,产生积累效应,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使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展。听了这两堂课,收益多多,但也有几点想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导入时情境设置。两位老师在上课导入时均是直接入题,缺少情境设置。
2、让学生知道如何得分更重要。老师在提问时,让学生说出错在何处,为什么扣分,若是反之,强调如何得分岂非更好?
3、教师的口头语应该尽可能避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就意味着改革和发展,我们只有从重视讲解转向注重学生活动,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由单一转向多元化,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由过去的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能力培养,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篇:作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几大缺憾: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脱节;不善于从教材文本范例中得到启发;不会从课内外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疏于动脑深思;学生作文远离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因此,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到的“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就流于空谈。笔者认为,作文创新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淀为源,以创新思维的运用为突破口,使学生作文成为生命飞扬,情感灵动的展示平台。使学生写作为愉悦而有意义的创造活动。因此,作文教学中必须确立以下理念:
一、遵循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育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主动发展的学生。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自己动手,引导和启发学生更多地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把自己观察思考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的指导,力求简练有效,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加以适当的点拨,唤起学生自我表现的热情。
教师要给学生灵活的训练,最大限度引发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的表达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收集素材、提炼观点、激发灵感、酝酿情愫。空间上不必拘于课堂、课外、家庭、阅览室等它们都可成为学生写作的场所。
创新素质是学生最宝贵的一种素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作文教学和训练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多表明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情感上突出自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带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拓展和深化学生的思考。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情感表达,珍惜学生智慧的萌芽,珍爱学生个性创新的浮露,让作文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成为表述自己创造欲望的个性化活动。
二、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淀为源
不断扩大的知识领域和不断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作文是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倾注于文字的一种创造过程。
生活经验是学生作文的直接养料,让学生学会观察,关注日常生活,把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一切声和色;一切山川草木、天空大地等作为留心的对象。同时注重思考,把更为本质的联系寻找出来。
另外,要把生活、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通过阅读,从他人的优秀文章中,体味语言的使用,领略他人的深刻思想、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想像。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其内容可成为作文素材的间接养料。
只有知识储存充足,生活经验丰富,善于思考,才能充实其文章的内涵,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三、以创新思维的运用为突破口
作文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投入之后,灵感、激情时时伴随美妙的语句衍生。它是一种再认识和再发现的新阶段。
在作文创新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生活中多注重思考,不受固定思维的束缚,着意寻求事物现象中隐含的更为新颖深刻的含义。学生具备了这种创新意识后,关键是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知识与创新的关系。
学生写作文,易受范文的影响,无论情节结构,还是语句都爱套用。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借鉴中创新,从类同的形式中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语句,并力求剔除作文中不成“文”的口语。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生动活泼、新颖有创意,是思维灵动有创新的体现。古人的“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写作创新不是最好的证明和榜样吗?
创新思维具备发散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从发散性出发,应培养多层面、多角度、逆向性、求同性、求异性的思维模式。如今的人教版新教材的以思想内容主题为单元编排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它让我们明白:同一主题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不同的教材可以表达相同的主题等等。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融会贯通,在方法论上形成自己的感悟,活跃自己的写作思维。从集中性特点出发就应训练学生把握事物,认识问题的准确度和深刻度。
总之,只有当学生以创新意识进行主动积极的写作活动时,学生才成为真正的具有主体地位的写作者。
第四篇:谈怎样确立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
谈怎样确立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411号令)的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具备法人条件,并且在进行法人登记,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后才能开展活动。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虽然在全国推开已经有近10年时间了,但目前各地仍然存在着大量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已登记的事业单位普遍法人主体地位不明确,对财政和主管部门的依赖性较强,不能完全按法人模式运行等等。就如何解决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不明确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笔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要对事业单位职能进行准确定位
现有事业单位主要组建于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当时政府职责范围缺乏明确的界限,使事业单位承担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由多种组织形式承担的社会事业职责,其服务既有公益性,又有私益性,这种职能上的多元化是事业单位许多弊端的深层次根源,使事业单位陷入体制性障碍的重重包围之中,左冲右突,还是在沉郁低唱“敢问路在何方?”。这种职能定位的模糊也直接导致了事业单位很难从行政机关真正独立出来,确立自身的法人地位,同时也导致了事业单位改革始终停留在微观领域的浅层次施行业务性改革,较之行政体制改革、企业改革慢了一拍、乃至二拍。近些年来,围绕究竟该如何定位事业单位职能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由于职能定位的混沌,中央机构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定义也一改再改,最新、最权威的定义是,中央编办在今年4月15日出台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的表述。所谓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社会福利、救助减灾、公用设施管理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不管对事业单位如何定义,但有一点还是形成了基本共识,那就是事业单位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建立健全现代事业法人制度,真正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主体地位,首要的就是要对照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这一事业单位基本的职能定位,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合理划分和界定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责。对完全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该认定为行政机构的要认定为行政机构;对完全履行竞争性经营开发职能的事业单位,该转为企业的要转为企业。对一时难以划分的行政职责,可以作为过渡,按审批权限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或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党委或政府批准,通过授权的方式交由事业单位承担。经批准设立的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应办理法人登记,并依法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其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依据,其执法范围应当以证书记载的“宗旨和业务范围”为准。
二、要规范事业单位的管理
现在行政机关仍然习惯把事业单位当作自身的附属物,事无巨细,都由自已说了算。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一直套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从而使事业单位中官本位、铁饭碗、大锅饭等“机关病”日益凸现出来。日趋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使得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弱化,束缚了事业单位中人的进步,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要确立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首先,要转变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主管部门(举办单位)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要由微观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宏观综合管理上来,从过去以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转到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上来。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主要是政策引导,管好领导班子(或只管法定代表人),监管国有资产,并切实采取措施,保障事业单位的独立运作权,使其能够自主决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独立开展活动,并承担民事权利义务。其次,要赋予事业单位法人相应的人事管理权。要使事业单位法人享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在按规定的程序审批后,可自主选人用人;要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要扩大事业单位内部的工资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制度,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第三,要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对职能单
一、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事业单位进行撤并,使合并后的事业单位具备法人条件。要精简乡镇站所,将设置过多、过散的站所,尤其是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站所归并成综合性的“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等,使其具备法人条件。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审批成立新的事业单位时,应当把该单位能否具备法人条件作为审批的重要依据,不得再批准成立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
三、要建立独立法人财产制度
现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大弊端是,事业单位名义上有财产,但实际上由主管部门控制,导致事业单位财产所有权主体虚置,最终谁也不能对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建立健全现代事业法人制度,解决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不明确的问题,最基本的是建立独立事业法人财产制度。首先,要明确事业单位的产权。要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认真清理,明确产权关系,落实与其宗旨和业务范围相适应并可独立支配的法人财产。对没有与其开展业务活动相适应的资产的事业单位,财政或主管部门要划拨或授予相适应的资产,作为法人的开办资金。事业单位开办资金数额须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证。其次,赋予事业单位独立核算权。要切实落实事业单位的财务自主权。事业单位一般应配会计、出纳,独立建帐。如因单位规模小不能配备专门财务人员的,可以实行财务代理制,由主管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帐目,但财产、经费的使用权在事业单位,且帐目要单立。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第三,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要主动与其业务主管机关和财政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凡涉及到国有资产产权转移的,必须办理有关产权转移手续。要逐步建立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审查制度,把审查结论作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重要依据。
四、要完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确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有效的事业单位法人运行机制。即有人对事业单位资产的保值增值真正负责,具有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具有自我约束、规范经营的内在要求。这几个方面都取决于事业单位有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完善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事业单位法人运行机制,更谈不上独立法人地位。首先,要明确政府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作为出资人的权利和责任,落实事业单位法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权利和责任,调动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推动事业单位发展。其次,要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利益与单位利益统一起来,让各方都能从事业单位的发展中直接获得与其贡献相称的利益。要让所有事业单位的职工都能通过适当的形式,参与事业单位管理,根据自己对事业单位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依法享有各自的权益,这就使事业单位不仅具有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条件,而且具有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理顺事业单位内部各组织的关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当前事业单位法人可以通过建立组织章程,明确单位的名称、住所、经济性质、宗旨和业务范围、组织机构和职权,明确法人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职工的权利义务,明确单位的领导体制、财务、资产、人事管理准则、社会服务行为准则等。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法人可以探索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以产权关系为基础,代理关系为纽带,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大家共同对事业单位的利益和发展负责,从而确保事业单位规范有序发展。
第五篇: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没有公告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参与积极性,首先可从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入手,通过《家园联系》、家长园地等方式,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及育儿观念。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不同,在教育观念、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因此,要对不同层次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指导。如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我第一步是让家长树立“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个体”的观念,使家长明白孩子是在自己的不断探索中成长起来的。通过观察我发现:有的家长对待孩子事事包办,表现得体贴入微;有的家长虽有培养孩子能力的想法,但无实际行动;也有的家长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因此,第二步我就组织在班上开展“能干的小手”、“穿衣叠被比赛”、“故事大王等”、“歌咏会”等友谊赛,使家长从相同年龄幼儿发展水平中,看到自己孩子存不足,幷请班上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家长、语言发展好的幼儿家长、思维活跃的幼儿家长谈各自的育儿经验,让家长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感知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并展开讨论,指导家长逐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为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我们改掉过去幼儿园单向宣传的模式,并不定期地召开家长恳谈会,由家长当面提意见,共同协商改进对策。在每次的家长会中我都请家长提宝贵的意见,还通过家长信箱请他们提意见,及时了解家长所需,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另外,我还通过“闪亮的星”等栏目,及时感谢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提高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使家长工作更有针对性。同时让家长明白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有多重意义。但让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不能强求,最好是吸引,以孩子为中介的吸引。只要我们出于教育儿童的目的,本着尊重、理解、平等、互惠、协商、自愿的原则(而不是一味要求、利用,以至引起家长的反感),家长是会满足幼儿园的教育需要,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