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简介-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时间:2019-05-12 23:1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儿科学简介-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儿科学简介-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第一篇:中医儿科学简介-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科简介

1.学科发展沿革

我院中医儿科学始建于1986年,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山西省中医药重点学科。目前本学科依托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山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儿科教研室、山西省中医院儿科。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学术梯队。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学科组成员围绕主要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形成了中医专病专科特色鲜明、积极倡导绿色疗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学术特色。在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3年由我学科承担《中医儿科学》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并建成贾六金名老中医工作室。本学科具备较好的科学研究基础,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

2.研究方向简介(依据招生专业目录对本学科研究方向进行解读。)(1)小儿肺系疾病研究

小儿肺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本研究方向以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为主研内容,积极倡导绿色治疗,突出专病专科中医特色鲜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2)小儿脾胃病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泄泻、厌食、腹痛、积滞等常见脾胃病为主研内容,采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如推拿、捏脊等,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鲜明的中医诊疗特色和优势,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3)小儿心肝疾病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抽动症、多动症、儿童铅中毒等疾病的研究为主攻方向,探讨中医药对小儿心肝疾病的证治规律,减轻疾病对儿童身心生长发育的影响,突出中医药有效、安全、副作用少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4)小儿肾系疾病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遗尿等小儿肾系疾病为主研内容,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与手段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鲜明的中医诊疗特色和优势。(5)中医儿童保健学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传统方法,通过中医药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来达到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目标。积极倡导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对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探索研究。(6)儿童急症的中医药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小儿高热、惊厥等儿科常见急症为主研内容,采用中医药多种治疗方法如中药灌肠、小儿推拿等,进行科学研究,并探索新制剂的临床推广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3.学科队伍建设及导师代表简介

本学科导师组由11名导师组成,分别为秦艳虹教授、刘小渭主任医师、范梅红主任医师、薛征主任医师、王晋新主任医师、马华教授、杨硕平教授、方琪玮主任医师、张镁硒主任医师、孟亚静副主任医师、段爱旭副主任医师。学术学位指导老师7人,专业学位指导老师5人。

学科带头人秦艳虹,女,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副院长,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同时兼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医儿科杂志》编委。2009年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 “山西省教学名师”。2010年被评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届名医”。从事儿科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三十年,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主讲课程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学生评价优秀。长期坚持临床一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及脾胃病证及儿科杂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主编、参编专业著作共20部,共计约80万字。2009年被山西省教育厅授予“ 山西省教学名师”称号。2010年被山西省卫生厅,山西省纠风办授予“2010度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届名医”。2011年被评为山西中医学院“教书育人党员标兵”。4.学科特色及优势

学科在长期学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小儿肺病、小儿脾胃病、小儿心肝病为主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均为中医儿科的优势病种,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形成多个优势病种,并形成中医专病专科特色鲜明、临证突出贾六金学术思想、积极倡导绿色疗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学术特色。

学科导师经验丰富,多数导师从事中医儿科医教研工作近二、三十年,具有深厚的理论水平,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工作认真负责,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保证学科培养的持续发展。5.培养条件与实践基地建设优势教学科研成果

我学科研究生培养主要依托于山西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二级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场所主要依托山西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可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附属医院儿科科室有专用场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设项目贾六金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医儿科外治室,并有专科治疗仪器设备,广泛应用于儿科多种疾病的诊疗。临床实践除在附属医院儿科外,还依托省中医院儿科、山西省人民医院儿科、山西省儿童医院,均为三甲医院,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

学科成员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学科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近五年主编、参编了多部教材,如主编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中医儿科学》,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副主编《中医儿科学》案例版教材,参编《新编中医儿科学》、《儿科临床实习指南》、《中医儿科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书)、《中医儿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3年承担的《中医儿科学》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6.学科发展以教学、科研、临床三位一体,努力培养中医儿科高级人才和师资队伍,提升临床诊疗技术。稳定现有研究方向,积极开拓新领域的研究,立足全省,面向全国,把中医儿科学科建设为省内领先、国内中等偏上水平的重点学科。

第二篇:中医妇科学学科宣传材料-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学科宣传材料

1、发展沿革

我院中医妇科学学科始建于1985年,最初依托于山西中医学院中医妇科教研室及附属医院妇产科,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已逐步走上正轨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学科主要依托于山西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教研室、附属医院妇产科、不孕不育科、山西省中医院妇科、晋中市中医院妇产科,已形成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基本合理的学科队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临床及科研方面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并在华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

2、研究方向 学硕研究方向:

(1)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基础研究

(2)中医药治疗不孕症的基础研究

(3)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

(4)中医药治疗妇科肿瘤的基础研究

(5)中医药防治妊娠病的基础研究

专硕研究方向:

(1)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临床研究

(2)中医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3)中医药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研究

(4)中医药治疗妊娠病的临床研究

3、学科队伍建设及导师代表简介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学科现有学硕导师11名,专硕导师21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6名,省级名医4名,山西省领军人才1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人,研究方向涉及中医妇科各个领域,临床及科研水平均处于山西省领先地位。

导师代表简介

刘宏奇,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省级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山西中医学院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届名医,妇科主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第三届委员,第四、五届常务委员,山西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绝经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出血性月经病的诊疗中,形成独到的辨证思路,疗效显著,得到广大患者认可,在山西地区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分课题主持人,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目前在研项目5项,科研经费30余万。近3年来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副主编学术著作6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部、著作8部。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等多部教材。参加国家级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编写。

张文红,女,汉族,1964年生,山西夏县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世中联生殖分会理事,山西省卫生厅联系高级专家,山西省卫生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山西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特色专科不孕不育科学科带头人和主任。

师从国医大师、妇科大家夏桂成教授,深得其真传,在治疗不孕症、习惯性流产、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主要致力于女性不孕症的研究,对排卵障碍性不孕、阻塞性不孕及免疫性不孕均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突破和临床疗效;主编、参编教材及论著10余部,先后发表论文18余篇,主持或参加各级科研12项,目前主持省级课题2项。先后荣获山西中医学院优秀教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优秀医师、中医特色建设先进个人,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获得科技论文二等奖。

4、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及优势

本学科在多年发展中基于学科成员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妇科最常见的月经病及不孕症为重点展开研究。月经病为学科研究的核心,以出血性月经病、闭经、痛经及经前综合症为切入点,逐步形成了多个优势病种。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孕症,结合学科成员临床经验,在理论及临床实践方面日趋成熟。

学科具有规范的研究生管理机制,课程设置合理全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妇科临床实践基地条件设施完善,旨在培养基本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临床水平的中医妇科人才。人才培养以专业技能为重,兼具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紧密契合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

5、培养条件与实践基地建设优势、教学科研成果

本学科有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妇科、不孕不育科及山西省中医院妇科、晋中市中医院妇科4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作为临床实践基地。

本学科主要承担研究生及本科生《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几年来已培养40余名研究生,现有30余名在读中,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学科成员近3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8篇,其中国家级论文30篇;编写专业论著及教材10余部,其中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5部;参编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中医妇科》;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1项,主持省级课题13项,目前在研12项。

6、学习生活条件及资助政策,就业优势(仅就本学科)

第三篇: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规划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省中医院

“十二五”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十二五”期间是我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我院 “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医院床位规模进一步扩大,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针灸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特色中医院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

医院现有占地面积19273平方米,建筑面积20740平方米,编制床位300张,实际开放床位220张,设有二级临床学科13个,病区6个,医技科室3个。针灸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血管性痴呆、膝骨关节炎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病,脾胃病、康复科为备选重点科室。医院在职人员182人,聘用人员64人;拥有教授、主任医师19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6人,硕士生导师5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3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10名;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2名,省卫生厅第二周期中医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名。设有六个临床教研室,为针灸临床学科硕士点,承担学校本科、硕士研究生、国外留学生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0多名。近年来,我院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8项,其中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立项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6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数十万元,获得科研成果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先后接收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德国、巴西、新加坡等国家的留学生、进修生及硕士研究生300余名;先后有10余名专家40多人次赴法国、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波兰、新加坡、韩国、也门等国家讲学、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以及援外医疗。医院为安徽省特色中医院,于2005年获 “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2008年先后获得国家中医管理局授予的“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世界针灸联合会授予的 “临床基地”。2008年底与2005年相比,医院固定资产由1175万元发展到1892万元;床位使用率由80.7%上升为111.6%;门急诊人次由7.4万上升为11万;出院人数由2500人上升为3846人;业务收入由2074万元上升为3850万元。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以及省政府、省卫生厅和学校领导莅临我院考察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在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医院主体建筑面积为26000平方米的新病房大楼已获得了国家和省发改委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立项。

医院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办院的空间和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强;特色专科的优势不够凸显,学术影响不够大,诊疗范围较为局限,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较少,临床疗效和技术水平不突出;门急诊量不高,应急能力不强,科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术队伍中高层次、影响力大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新大楼建设资金缺口和拆迁压力较大,“两个基地”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对外交流与合作范围和力度不大;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制度贯彻执行力有待加强,管理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和研究,逐步加以解决和改进。

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坚持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坚持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坚持以针灸特色立院、以专科优势兴院、以质量效益强院的办院方向,坚持实施“三名”工程和“科教兴院”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专科专病建设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扩大对外交流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及重大工程建设

(一)发展目标

至“十二五”期末,要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针灸医学基地,使医院成为针灸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中心,成为祖国传统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成为安徽中医药事业的知名品牌。

(二)主要任务及重大工程建设

一项重点工程:完成国家发改委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医院综合病房大楼及其配套设施工程建设。

两个基地建设: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和世界针灸联合会临床培训基地建设任务。

三项主要指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医院固定资产超过1个亿;开放住院床位达到600张;医院年业务收入突破1个亿。

四个重点专科专病和特色诊疗中心建设:完成国家局、省卫生厅重点专科专病针灸科、痴呆病、膝骨关节炎和脾胃病建设任务;重点建设中风治疗中心、颈肩腰腿痛治疗中心、康复治疗中心、老年病治疗中心、传统疗法治疗中心和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五项人才计划:遴选一批名老专家为医院名医;聘请一批国内知名专家为医院特聘专家;遴选一批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遴选一批医院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养和引进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技术骨干。

六项教学科研项目:临床教研室和硕士点建设;针灸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针种和针法研究室建设;灸法研究室建设;针灸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院内科研及研发基金项目。

七项综合支撑能力建设:急诊科建设;重症医学科建设;医技检测科室建设;麻醉手术科室建设;中药制剂室建设;消毒供应室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八项民生相关工程:职工活动中心建设;职工和营养食堂建设;院内停车场建设;两路供电改造;市政集中供气;污水处理改造;医院环境美化;医院文化建设。

十个特色专科专病扶持建设:老年病科、推拿科、肛肠科、心血管呼吸科、内分泌风湿科、肿瘤科、妇科、男科、皮肤科、五官科。

在完成以上任务的同时,医院在“十二五”期间要积极申报并争取成为安徽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级针灸临床教学基地、中国针灸学会临床标准化研究基地、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医院,积极参与组建安徽省中医医疗集团,积极探索合作在国外建立1-2个医疗和教学网点。

三、具体办法和措施

(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新病房综合大楼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适度扩大规模

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已规划立项的新病房综合大楼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2亩,总投入约需1.2亿元,是建院以来投入最大的一项重点工程。此项重点工程建成后,医院规模扩大,床位总数达到600张,配套设施包括两路供电、市政集中供气、污水处理、停车场和道路环境等得到完善。医院要成立建设领导小组,高度负责,精心组织,科学论证,周密计划,集中力量,全力以赴,保质按期完成建设任务。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政府项目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度利用中长期贷款和医院积累资金,力争在2009年尽快启动,二年内完成工期。要依靠学校和政府,依法稳妥做好拆迁安置工作。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采购,严把工程质量关。要充分调研论证,做好单体设计,力求理念超前,布局合理,经济实用,功能先进,条件舒适,设施完善,质量优秀,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对现有门诊和病房楼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增加现有门诊空间,改善门诊就诊环境,扩大教学、科研和药剂用房,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最为合理有效的利用。

(二)坚持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加强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发挥针灸特色,凸显专科优势

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是医院内涵建设的主体,要大力推行“三名”战略,以名科支撑名院,以名院提升名科。要抓住机遇,积极申报并争取成为省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在全面完成已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针灸科、痴呆、膝骨关节炎和省特色中医院及省重点专病脾胃病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以重点学科针灸科为龙头,以神经科、骨伤科为主体,以相关专科专病为支撑,进一步加强我院现有的中风治疗中心、颈肩腰腿痛治疗中心、特色针灸治疗中心建设,着力建设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康复治疗中心、老年病治疗中心和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以开展和应用各类特色针灸、推拿、手法、中药、康复等为主要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形成一批优势病种的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和标志性的技术项目,籍此打造处于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名科名院。

加大扶持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力度,拓宽针灸等中医药方法的治疗范围。以新病房综合大楼建设为契机,合理进行学科和专科分化调整,扩大现有的针灸科(神经科)、骨伤科、老年病科、消化内科、外科肛肠科病区规模,恢复推拿科病区,新建心血管、呼吸、内分泌、风湿和肿瘤等专科及病区,加强中医妇科、男科、皮肤病、五官科、儿科等专科专病建设。力争使我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达到5个以上。

健全中医特色考核体系,鼓励针灸等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建立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建设符合GMP标准的中药制剂室,积极组织申报和生产院内中药制剂,主动配合临床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经济适用的敷贴药、膏滋方等特色中药。

(三)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整体素质,造就名医名家

注重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遴选一批医院老中医及专家为医院名医,加强名医工作室建设,鼓励老专家从事临床指导和学术经验继承及研究工作;聘请一批院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作为医院特聘专家,帮助和指导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遴选一批科主任作为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提升业务水平和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和知名度;遴选一批优秀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优先派出到国内外一流医院知名学科进修学习和深造,实行动态管理考核;根据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对中、高级职称人员要确定专业特长发展方向和主攻专科专病研修计划,分期分批外出进修学习深造,有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中青年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加强青年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在“十二五”期间,医院要拥有在全国和全省中医界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的知名专家10名以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占临床医师比例比例要达到40%以上,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增强综合能力,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完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健全三级质量控制网络,适时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推行病种分型和临床路径管理,逐步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病房工作在保持较高床位使用率的基础上,要加快床位周转次数,缩短平均住院日,缓解目前床位紧张状况,提高出院人次和病床利用率。制定“三新项目”管理办法,鼓励开展一批新技术、新项目;加强急诊和重症医学科建设,建立高标准的ICU;医技科室、手术室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实技术力量,与临床相关科室有机整合和协作,分期更新添置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逐步完善基本功能和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加强门诊管理,制定有利于提高门诊量的考核激励办法和奖惩措施,充实专家门诊力量,改善就诊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扩大门诊宣传,增加门诊工作量。改进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措施,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高病人满意度。力争年门诊和出院人次增加10%以上,至“十二五”期末,年门诊量超过20万人次,年出院超过1万人次。

(五)坚持以教学科研为带动,重视面向临床和学术创新,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

在完成学校临床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充实专职管理人员,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临床教研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设备和仪器投入,组织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和培训资料,积极开展临床教学研究;建立针灸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制订针灸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体系,规范临床实习带教;在原有硕士点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新增硕士点和硕士生导师,积极配合学校申报博士点建设单位工作和国家级针灸临床教学基地,为国内外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的针灸临床人才。

建立院内科研课题和科技研发基金,在全院职工中强化科研创新意识,鼓励医务人员面向临床申报各类科研课题;规范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加强对在研课题项目的进度检查,督促及时结题和进行成果鉴定;积极组织专家论证,制订针种和针法研究室、灸法研究室和针灸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并步加以实施,力争在国家和省级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建设项目上有所突破;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开展针灸等中医药方法对优势病种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以及新技术、新药的研发,提高科研档次和水平。在已获得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标准化研究。至“十二五”期末,新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以上,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以上,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项以上。

(六)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延伸,加强“三个基地”的建设,拓宽交流合作,扩大医院影响

借助国家和省政府各部门及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积极开展针灸医疗和人才培养的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世界针联针灸临床基地、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和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聘请院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基地建设专家委员会,为基地的建设、学科的发展献计献策,科学制订“三个基地”的建设方案,确定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具体措施。完善基地建设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保证完成建设和培训任务。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中青年医师学好外语,为国际交流做好师资培养。要扩大招收国外留学生,提高国外留学生、进修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训和培养质量。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专家出国进行讲学、考察、办医等交流,鼓励已在国外的专家回院工作或以各种形式为医院发展作贡献。力争合作在国外建立1-2个医疗和教学网点。要利用报纸、电台、电视、杂志、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宣传。力争把医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针灸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地,祖国传统医学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中医药事业的知名品牌。

(七)坚持以科学管理为保障,强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凝练医院文化,构建和谐医院 坚持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依规管院,以德治院。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以2008年版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为依据,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认真加以落实。健全和完善确定医院二级职能机构设置,实行中层干部及科主任、护士长的任期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管理岗位津贴和考核制度,调动从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修订和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充实调整医院各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其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充实管理人员,有计划选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深造,提高管理素质和能力。完善医院财务预决算制度,强化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事聘用和职称评聘办法,坚持效益领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完善院务公开,发挥工会和职代会民主管理作用,加强审计、监察和监督。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对现有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网站进行全面升级更新,建设数字化医院。主动适应新一轮医改政策,加强医保和新农合管理,积极探索和参与联合式、集团化的办院模式。

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行风建设,弘扬“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医德医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凝练医院精神、院训、愿景、核心价值,营造中医文化氛围。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努力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利益问题。建立职工活动中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对全院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新建医院职工和营养食堂,为医院职工和病人提高良好的饮食服务。抓好安全生产,安装院内监控系统,加强停放车辆管理,保证安全平稳、有序运转的良好环境,创建“平安医院”。在保证医院业务收入和效益增长的同时,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得到稳步提高,共同构建和谐医院。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医院改革,规范医院管理,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管理,注重人才开发培养,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力争在五年内完成医院整体搬迁工作,努力向功能完善、环境优雅、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技术精湛,具有专科特色的三级乙等医院迈进。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二、目标和任务

㈠发展规模:①床位:2010年底一期住院大楼建成交付使用后,全院实际开放床位由368张增至600张。②人员编制:严格按因岗设人要求,五年内在岗职工人数达600人。③科室设置:在原有专科病房的基础上,五年内拟增开肿瘤科、眼科、产科、传染科、神经内科等5个专科病房。④基本建设:2011年初开始拟建门诊大楼8000M2,体检中心2600M2,中心供应室锅炉房1700M2,食堂及学术报告厅1800M2,洗衣房及后勤服务楼1260M2,太平间、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240M2。项目建成后场区容积率0.73,绿化率为50.11%,建筑密度15.9%。拟投资8000万,其中申请银行贷款5000万,自筹3000万。⑤设备投入:拟购买低场永磁核磁共振一台,约500—800万元;更换CT,拟新购置一台16排全身螺旋CT,约480—520万元;拟新购DR数字摄片机一台,约180—220万元;拟新购30—60人用的高压氧舱,约60—100万元。㈡医疗任务

年门诊人次达到35—40万人次,床位使用率≥90%,出院人次达到2.5—3万,手术台次达到1—1.5万。其它医疗、检查、护理任务指标按“三级”乙等医院要求完成。㈢专科建设

建设大专科、小综合格局。发展市级重点专科1—3个。㈣科研教学任务

力争开展市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每年在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以上,力争实现SCI零的突破。㈤医院效益

到2015年医院年收入达1.5亿元。职工年均收入5—8万元。

三、具体措施

㈠完善管理体系,推进创新机制。

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二级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管理,积极推选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费用,减轻病人负担。㈡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①增加人才储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采取有重点、有选择地到医学院校直接招聘应届毕业生为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住院医师为辅进行人才储备,以满足医院规模扩大和新科开设所需。

适当引进高层次人才,根据医院学科发展需要,重点选择能够为医院带来先进医疗技术和先进医学理念的人才,以带动专业学科的发展。②加强培养力度,坚持多种形式并举培养人才

根据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制订阶段培训内容,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安排与上级医院学术合作等方式,深入学心并掌握专科新技术项目,并学会市场开发,科学管理等知识,进行阶段性考核和终末评价。

营造学术氛围,通过教育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工道德建设的同时,使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使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竞争力加强。加强人才培训的同时,要给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在政治上、工作上、学习上给予足够的关心,用待遇、事业、情感留住人才。③完善管理制度,激活用人机制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体现公平、择优的用人原则,完善岗位责任考核,实施评聘分开和分级管理,对重点学科实行政策倾斜,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㈢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培育团队精神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前景激励人,用医院文化引导职工行为,使医院职工能够分享医院发展成果,人人享有平等机会及发展平台,工作环境舒适和谐。

第四篇: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

赵思杨201050404051 10级康复治疗学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医疗和护理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较早,早在隋唐就有专门教授中医儿科的少小科,中医儿科学专著及中医儿科医家为数亦多,使中医儿科学逐步发展壮大,对保障儿童的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儿科学顺利发扬继承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一学期的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中,老师首先把中医儿科知识、技能高效地教授给我们。同时,老师结合临床教学的经验,让我们对中医儿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基本的中医儿科学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如惊风包括了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种情况,急惊风主要有痰、热、惊、风四大特点,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高热惊厥及中毒性痢疾的发病过程中,昏迷、抽搐时间短暂,多为一过性发作;慢惊风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临床常见于小脑共济失调症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医学典故,并突出中医儿科学与《内经》、《伤寒论》、《温病》等中医经典的渊源。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对儿科的精辟理论,如内经中的“骨弱肉脆”,温病条辨中把儿童的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等,这些经典医著,无疑是中医之本。对于学习中医的我们来说,在学习期间多读一些中医儿科的经典典籍,对于传承中医的血脉,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学好中医儿科学仅仅依靠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常常感到茫然,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学习的心得,我对部分以前阅读过的典籍、教材进行了总结,如讲到食积时,我们会想到毕可恩的《食湿与小儿疾病》;讲到时行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温病》的具体实例;讲到脾胃系统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补而贵在运”的经典理论。

综上,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继承需要我们的努力,经过一个学期老师深入、细致、生动的讲解,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了重要的学习方法,引领我们步入中医博大精深的殿堂,为以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

学学科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成立于1954年,70年代在国内首批招收中医儿科学

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

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之一.学科于198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教委重点学科,1995年, 2003年2次被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2002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4年被评

为国家精品课程.本学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医儿科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通过长期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造就了一批老,中,青中医儿科学专家,如全 国着名老中医,全国第一位中医儿科学博士生导师江育仁教授;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

分会会长,全国劳动模范,学科带头人汪受传教授,硕士生导师郁晓维,张骠,孙轶秋,赵智

强,韩新民教授等.学科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小儿肺系,小儿脾系,小儿肾系疾病研究3个稳

定的研究方向,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多项课题的科学研究,总结经验,提炼升华,提

出了许多符合中医药原理和临床实际,验之有效的新观点,新学说.如“治疗小儿肺系感

染性疾病重在'祛邪扶正,整体调节”',“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等,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可, 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本学科已成为我国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审,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并负责国家

相关行业性标准,方案的制订,如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儿科部分,全国中医类研

究生培养方案以及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考试大纲制订,命审题等工作.在历年

中医药类全国教材编写工作中,主编出版了目前全国使用的新世纪教材大专,本科,7年

制,研究生,高等护理《中医儿科学》等教材.本学科承担了各层次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并将现代教育方法

与手段引入到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5年来,负责并完成了包括教育

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在内的各类教育科研项目9项,编制出版卫生部医学视听教

材5部,CAI课件1部.所编制的《中医儿科学网络课程》已在教育部网站上网,由高等教

育出版社出版,受到广泛欢迎.学科近5年来,承担包括了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4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着 35部.在临床工作方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作为学科的临床工作基地,目前是国家临床药理

研究基地专业科室和江苏省“135”工程建设单位.在临床工作中注重抓好专科建设,突出

专病优势,开发培植潜力专科专病,形成了一批专科制剂.本学科现有成员27名,其中教授级7人,副教授级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 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4人,江苏省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

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副会长4人,江苏省名中医,名中西结合医3人,江苏省“333”工

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本学科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学

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为保持学科传统特色和优势,促进学科发展奠 定坚实的基础.

下载中医儿科学简介-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儿科学简介-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药药理实验室

    党委书记:郭新民 郭新民 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教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党政工作。注意自身理论修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强政治敏锐......

    中医儿科学总结版

    环口苍白圈:是指面颊潮红不见皮疹,唯口唇周围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且猩红热的征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

    山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硕士生导师简介_附件

    山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硕士生导师简介: 冀来喜 冀来喜,男,汉族,1964年12月出生,山西保德人。主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1年考入山西医学院中医大......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五官科学专业导师简介

    中医五官科学专业导师简介 100511中医五官科学 仝警安,男,1962年3月生,医学硕士,眼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眼科学科带头人、研究生指导小组组长、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眼科主任。中华......

    关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房的实习报告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 药学专业 11级药学2班杨阳 关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房的实习报告指导老师:班超 关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房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简介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简介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红十字医院)创建于1919年,是山西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源地,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一所集医疗......

    中医儿科学考点复习总结

    1。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 阳气虚衰__参附汤 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 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

    中医儿科学复习材料(共五篇)

    中医儿科学 ★★★★★第一单元 新生儿疾病 ●一、新生儿黄疸 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脾化湿;茵陈理中汤 3、淤积发黄:化瘀消积退黄;血府逐瘀汤 ●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