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信息化促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23:0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欠发达地区信息化促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欠发达地区信息化促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欠发达地区信息化促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欠发达地区信息化促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汕尾市为例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以教育公平理论为基石,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的角度来说,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借助教育信息化实施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优秀资源送到乡村,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接受优质教育。本文从机制建设、应用环境、教育资源和教学应用等方面的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建设与调配出发,探索欠发达地区以信息化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关键词】义务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追求教育公平理念的思想,如我国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体现了古朴的教育公平理念。美国的教育家詹姆斯•科尔曼(1968)提出了代表现代观念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其观念主要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向人们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二是为所有的儿童提供普通课程;三是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四

[1]是在同一特定地区范围内教育机会一律平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公平理论。何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均衡是指在包括供需在内的诸多力量驱使下,经济体系达到了由一系列配置和价格构成的理想均衡状态。而教育均衡是经济均衡的发展和移植,它是由于人类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有限,以及现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而引发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均衡是人们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

[2]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源于教育公平理论和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均衡发展是这两种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实质上是以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

[3]育公平和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农村教育体系信息化的建设,加强城乡信息化的一体化共享和融合,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本研究以汕尾市城乡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为例,全面探索机制建设、应用环境、教育资源和教学应用等方面的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建设与调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所有孩子都能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接受优质教育,这样,即使在教育起点不是很公平的条件下,教育过程特别是教育结果有可能达到相对的公平。

一、发挥政策杠杆作用,统筹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包含多重关系的复杂系统,在推动教育信息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推动,为此,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转变教育观念,协调好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组织、人才、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工作,解决各区县的信息化投入不足的矛盾,促进整体效益的最佳发挥,推动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祝智庭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应该建制地进行,使得一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迅速形成规

[4]划,从而造成良好的应用氛围,而零星投入根本无法产生实际的效益。为此,我们以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着眼点,制定了《汕尾市“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汕尾市“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在强调全市统筹的基础上,要求各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兼顾各自特色,鼓励思路创新,提出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等。政府运用各种调控杠杆来激励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如将信息化建设与教育强镇、强县工作统筹规划,由地市和县(区)对落后地区学校进行资金倾斜和奖补等。

二、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配置,创设城乡师生同等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设施,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条件,其具体内涵包括:学校建设能上网的多媒体教室;为教师提供基本的软件工具和教学资源;一定比例的教师配有计算机并且经过培训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授课。为此我们根据教育信息化的总目标,全面推进城乡享受同等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如图1 所示)。

图1 城乡享受同等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一)全面改造和升级基础教育专网,促进宽带网络提速

我们架设完善了“市—县—校”三级环形网络结构,并对网络进行提速,其中主干网络由100 兆提升为1000兆,学校网络全面实现光纤化,并由原来10 兆全部升级为20 兆,提升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畅通性。

(二)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推进多媒体平台进班级

本着“把不需要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钱的规划做好”的宗旨,同时把握“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强化应用,以用促建”为原则,以构建“最优化”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为出发点,把最需要装配的硬件和应用软件先建设好。在现有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下,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并与多部门联手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推进多媒体平台进班级,连接互联网。实现在建设和装配中真正体现投入产出价值的最大化。

图2 城乡教师互动研讨培训要素模型

(三)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几年来,我们围绕教育资源的应用,按照“应用为主、突出重点、培用结合、持续提高”的原则,融合到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下乡的活动中。采取网络远程培训、网上自学和城乡教师网络互动教研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培训和教学研讨(城乡教师互动研讨培训要素模型如图2 所示)。据统计,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标准》,从2006 年全面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汕尾市通过分期、分批地组织全市的教师参加培训和考核。每年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有2000 多人次,经过六年的连续培训,基本完成了全市教师的初级培训和中级培训,扩大了教师们的视野,也充分提高了教师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数据信息共建共享,为城乡提供一体化服务

推进覆盖城乡的各种教育数据信息和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名师课例、优质学科教学资源)等的跨区域共享,有利于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促进困难群体帮扶和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为此,我们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数据信息共建共享。

(一)以基础数据整合为核心,推进城乡教育管理公共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由此可见,推进整合建设以基础数据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将有利于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11 年12 月与中国电信共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签订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战略框架协议》,在基础网络建设、校园网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建设和校园安全平台建设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划和部署,由中国电信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市教育系统的教育信息化一体化的基本需求。同时,积极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应用系统进行部署,在校安工程档案数据报送、学生学籍信息采集和数据上报等方面,不断完善教育管理数据互通和系统互联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为重点,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教育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0),明确提出大力开发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

[5]段和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一方面我们积极链接“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省网络名师课堂”等。另一方面充实完善和连接市、区、学校的本地化资源、特色资源和原创资源,包括优质课例、优秀课件、教案等,做到市、区、校资源一体化联动服务,免费、无障碍地向市内所有学校开放共享。

四、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为重点,促进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均衡

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6]创造能力。为此,我们以整合为突破口,开展学校教学资源应用模式研究,尝试推进以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教学理论和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理论、模式和方法的构建和应用。为此,我们积极鼓励农村地区学校以科研和实验等形式开展数字教学资源整合应用研究。一方面,结合“送教下乡”活动,开展“名师网络课堂”展播。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技术类的课题研究。在“十一五”至今,全市立项的教育技术类课题中,国家级、省级课题20 多项,市级立项的教育技术课题50 多项。通过加强研究和实验,探索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减少应用的盲目性,增加应用自觉性,促使课堂信息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和均衡化。

(二)基于项目促进学生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长期的任务,促进学生在完成作品和执行任务的学习中进行质询和实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基于项目的课程是通过重要的课程框架问题来驱动的,这些问题把内容标准、高级思维与真实环境联系起来,最

[7]终建构起知识的意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主要结合中小学电脑制作、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项目,组织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各种远程通讯工具进行讨论,指导学生记录活动日志,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制作成电脑作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积极探索城乡学校协同交流、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为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我们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发挥实验学校的成果示范辐射作用。一方面,积极推进我市24 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这些学校探索和研究符合当地实际的教育信息化路子上形成特色,凝聚成果。另一方面,依托“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千校扶千校”等工程,以校际联盟、校际帮扶等方式,积极开展校际协作,广泛开展网络教学教研,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成果共享。促使优秀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学资源、教育技术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受援学校形成整体辐射效应,整体提升受援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效益,逐步缩小城乡数字差距,实现城乡学校的协同、均衡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从机制建设、应用环境、教育资源和教学应用等方面对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发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有序发展,促进城乡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了低水平分散建设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为城乡师生享受同等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资源和方式,推进地方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科尔曼, 何瑾译.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80.[2] 腾飞.教育均衡发展大观察[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8,26,8l-82.[3] 于友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2005(17).[4] 祝智庭.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机制创新[J].信息技术教育, 2005,(1):15-17.[5]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0,(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概览——政策框架、能力标准模块和执行指南[J].远程教育杂志,2009,(2):1-4.[7] 项目学习.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27414.html?wtp=tt.

第二篇:应用信息化教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运用信息化教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和政县城关学区台子街学校李喜贵邮编731200 电话 *** 摘要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推动基础教育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现实途径。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推进,如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资源;教育均衡

一、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有可为

1.信息化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教育均衡的根本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和公平跟城市的基础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农村教学点等,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制约点。比如农村教学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水平不高、优秀师资进不去留不住等问题普遍存在。农村学校、边远学校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但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网络和数据库共享基础教育的优质信息资源;更可以通过实时通讯手段进行网络支教,实现优质教师人力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从而解决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师资问题。可见,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破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短期瓶颈。

2.信息化是提升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主要支撑。资源、教师和学习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教育质量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这三个要素各自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而信息化的介入,可以有效促进这三个要素的全面发展。其一,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并依托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地扩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区域内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提供资源保障。其二,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可以为区域内教师提供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等跨区域的支教和研讨活动,让本域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从而为区域内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人力保障。其三,信息化能使学生学习突破学校围墙,扩展其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学习者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可见,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主要支撑。

3.信息化是促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引擎。教育综合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教育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变革。其一信息化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信息技术进入基础教育,能推动教学过程的改革,使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支持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其

二、信息化可以促进办学体制的变革。信息技术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基础教育中的学习主体可以由在校学习向离校学习拓展,能促进教育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打通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之间沟通渠道,推动教育的跨区域融合和互动。其三,信息化可以促进教育管理的变革,通过构建基础教育的教学、管理以及科研等信息化监管系统,实时采集各基础教育观测点的数据,并根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分析,生成区域发展指标动态图谱,直观反映该教育观测点的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使教育管理决策更加科学精准。

二、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

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服务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

以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为目标,支持各教学点建设可接收数字教育资源并利用资源开展教学的基本硬件设施,并通过卫星传输方式,推送数字教育资源至各教学点,提高设备和资源应用水平。具备网络接入条件的还应配备摄像头,利用网络建立亲子热线,满足教学点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的交流需要。

实时了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为教育均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构建数字学校进行网络支教,为薄弱学校或教学点提供优质师资;通过同步互动课堂让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通过网络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为薄弱地区提供教学资源,促进区域学校合作,推动教育均衡。

1.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网络观测体系,提供决策支持。为有效监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人员设计研发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网络观测平台,并在全省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观测点,形成完善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网络观测体系。观察服务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架构,并尝试建立了部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观测点。观察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对各观测点进行远程监控,实时采集相关指标数据。平台可以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生成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标动态图谱,以可视化的形式反映区域内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企业等及时了解现状,进行决策提供支持。

2.构建“虚实结合”的数字学校,解决教学点开不齐课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将一所中心学校与一到两个教学点连接起来,以同步互动课堂的方式分享中心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使教学点能系统的、有组织的开设不具备师资的课程,如英语、音乐、美术等。同时,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共享中心学校高水平的教学服务,为教学点开好课。这种在中心学校与教学点间共享优质资源、进行异地教学和网络教研的虚实结合的学校组织方式我们称之为数字学校。

3.实施全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首先,从技术和应用两个层面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也就是说,不仅要使教师掌握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还通过案例探究、案例研讨、现场教学观摩与反思、课例设计、实施与研修等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经验和水平。实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骨干教师信息技能培训”和“全员教师信息技能培训”等培训工作。其次,积极推动区域在线集体备课、在线教研、同课异构、“一师一优课”等活动,让教师不仅“教”,还要“研”,在研修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最后,在区域内挖掘具有信息化教学热情,且“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重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执教能力,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师资保障。

4.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本地特色资源,完善学科资源建设。为了有效推动学科资源建设,我们以学科为“抓手”,实施教师信息空间创建活动。结合教师个人信息空间建设,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学科教学需要,在学校开展“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优课优资源”资源创建活动。让教师根据日常教学需要创造、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并通过教师信息空间共享数字教育资源及网上晒课活动,基本实现了“课课有资源,人人用资源”信息化教学新局面。

信息化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渗透的过程,当前正处于初级应用阶段,我们只是跨出了第一步,还需要更多学校、教师的携手参与,共同谱写新的篇章。参考文献:

[1]张国林.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2]高铁刚.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02):1-6.[3]彭红光,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33-39.

第三篇:天桥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天桥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 孙向军 陈文亭

●教育均衡公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可以成为一种推动力,把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到更高的阶段。

●现在我们所追求的均衡公平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均衡,是一手抓硬件均衡,一手抓软件突破,指向优质、指向效能的高水平均衡公平教育。

●缩小校际差距,着力改造薄弱学校,确保所有学校达到基本建设标准,做到建设有标准,发展有特色,是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中也明确提出了“促进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立足区域教育发展,探析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均衡公平是一种境界、一种理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解决当下社会、经济背景下所产生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从不公平走向公平的过程,往往可以成为一种推动力,把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到更高的阶段,对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2006年,面对当时教育基础薄弱、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状况,我们分析研究了天桥教育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区教育发展不均衡。老城区内学校办学规模较小,基础较弱,学校分布疏密不均,资源效益不高。农村及城郊教育资源与城区存在较大差距。为解决这一问题,天桥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沿着“成规模、抓管理、上水平”的轨迹,走出了一条上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下合天桥教育实际的“均衡、公平、内涵、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战略思维发展思路清晰明确

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及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早已不是停留在入学机会均等的标准上,学生在学校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要求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均衡公平不能再是简单的低层次上的均衡,不是静态的平均,而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均衡,是一手抓硬件均衡,一手抓软件突破,指向优质、指向效能的高水平均衡公平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投入的均衡、办学条件的均衡、教师资源的均衡、生源的均衡和教育质量的均衡。

因此,从党和国家推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导向和天桥教育实际出发,我们确立了“一个目标、两个战略、六项举措、十大品牌”的教育发展基本思路:一个目标即以均衡、公平、内涵、特色,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两个战略即以硬件整合为基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软件提升为关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六项举措即通过实施“三优举措”(优化生源、优化师资、优化干部队伍),推进学区一体化,提高教学质量,创建特色学校等系列改革举措,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破解改革创新的难题,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十大品牌即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品牌创建活动,推出我区教育品牌,引领全区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硬件整合成规模办学条件日趋均衡

从微观来说,学校是实现个体之间教育公平最主要的中间环节和途径,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制约了教育均衡公平实现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无论是区域教育差距还是城乡教育差距,其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都是学校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区域内、同一城市中,不同学校在经费投入、办学设施、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距,这也是产生择校现象的主要原因。校际差距成为人们对于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最直接、最强烈的感觉。因此,缩小校际差距,着力改造薄弱学校,确保所有学校达到基本建设标准,做到建设有标准,发展有特色,是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基本出发点。2007年,在天桥区委区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强力支持下,我们制定了《天桥区教育资源整合规划》。2008年,本着实事求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成立了“天桥区教育资源整合办公室”,制定了《2008-2009、2009-2010教育资源整合规划落实方案》。济南明湖中学新建综合楼的开工,正式拉开了教育资源整合的序幕。截至2009年,天桥教育累计投资5500余万元,对老城区中小学进行了全面整合,新建校舍1.4万平方米,搬迁学校23所,涉及师生万余人。同时,将区内17处新建、插建小区纳入学区统筹安排,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达到12所,对部分学区进行合理调整,扩大了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服务范畴,实现了区内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无缝隙覆盖,初步形成了中小学均衡配置的义务教育网络体系。2009年9月,隆重举行了“天桥区教育资源整合学校更名揭牌仪式”,市、区领导为16所整合更名学校揭牌。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将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社区教育等作为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扩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幼儿园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强对民办园的扶持、引导和管理,积极推动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幼儿园的举办,优化配置学前教育资源。继成功引进济南二中后,济南市外国语学校,北大附中的优质高中、初中资源也将相继落户我区,这一系列举措将在解决区内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黄河南职业教育大楼规划已经启动,拟在黄河北组建十三职专北校区;充分发挥我区社区教育优势,经过积极规划建设,社区教育学院已建成。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了更多天桥孩子和居民。

2010年,在教育资源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本着“规范、合格、实用”的原则,大力推进符合天桥实际的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了学校办学条件。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学校办学实际容量调研,通过对老城区学校硬件、师资、在校生、新生摸底等数据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全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成效显著,学校布局趋于合理,规模整体提升,硬件有效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全区新生报到率连续两年大幅度提高,各中小学呈现生源充足的良好态势,为天桥教育软实力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成绩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济南政务信息》特刊专题刊发了天桥教育资源整合的情况。2010年《济南政研》刊登了题为《天桥区在整合提升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市领导批阅后对我区资源整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批示要深入总结好我区经验,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

软件提升抓管理办学质量有效提升

在区域教育初具规模的同时,我们将软实力提升作为工作重点:

1.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形成具有天桥特色的教育管理体系。面对庞大的教育系统,局校两级管理模式很难实现对学校指导、服务的全覆盖。因此,将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在局、校之间设立学区。将区内学校、幼儿园划分为六大学区,建立学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由局班子成员兼任学区党工委书记。探索实施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与自主决策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实现了学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加强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等著名院校及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聘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组成了“天桥教育发展专家顾问团”,加强高端引领。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十三中学区的4所中小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紧密合作,进行了构建学科教学质量体系和研究性教师培养的专题研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入开展校本研修,加大教育科研力度,2010年有60余篇科研文章在全国、省市

教科研专刊上发表,37人在省市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提出了“幸福成长,快乐施教”师生教学相长的素质教育理念,本着小学搞活、中学突破的原则,加强学科、教材整合力度。建设凝聚力、感召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相统一的先进校园文化,积极构建全区大德育体系,普及体育艺术教育,培育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教育品牌,先后承办了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第七届CSBA全国初中女子篮球锦标赛,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成功举办了孔子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内涵特色发展不断深化,使天桥学生在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接受优质、特色教育。

3.强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区管校用”管理体制,加大教师流动力度,对全区干部教师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实现各学校学科配套、人员充足、师资相对均衡。加强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力度,在2009年录用的44名新教师全部分配至农村学校任教的基础上,2010年和2011年,分别将招聘的22名和29名新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占录用人数的36%和45%。2011年初,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视野,提拔年轻优秀干部12人充实到农村校长队伍中。二是引进优秀教育人才。2010年年初,引进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到区教育局担任副局长,启动天桥区“名校长工作室暨校长沙龙”,“齐鲁名校长培养人选工作室”。2011年初,再次引进10名优秀教育人才充实到天桥教育管理及教学队伍中,辐射带动全区中小学优化管理体制,提升教学质量。

三是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干部教师培训。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共建了“中国教育学会济南市天桥教师发展基地”,分批选派中小学校长到教育先进地区进行挂职锻炼,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管理水平。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合作举办了天桥区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举办了“学校有效管理高级研修班”系列培训,确立了行之有效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以对全区各级各类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全覆盖、无缝隙的拉网式培训为目标,班主任全员培训、中青年干部教师暑期培训、暑期远程研修培训、新教师培训等均取得良好效果,推动了干部教师整体素质提升。

四是开展“五名工程”、“教育博客”等特色活动。启动实施了培养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教研员、名学校的“五名工程”,并确定了首批培养人选共计155人。开通了“天桥教育博客”,为全区近4000名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经过人才队伍建设,我区7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校长,1人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人被评为省创新校长,1人被评为省创新个人,2人入选齐鲁名师讲堂,1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和省创新人物提名奖,4人被评为济南市名师。有力促进了全区教育软件升华。

4.提升各类教育办学水平,教育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幼儿园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需求的问题,大力提升教育办幼儿园水平,打造幼教品牌,实验幼儿园被评为省十佳幼儿园,走在全市幼教工作前列。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指导,促进其规范发展。严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幼儿园课程设置科学化、教育科研制度化,保障适龄幼儿接受规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开门办职教,深入挖掘校企合作内涵,推动校企合作纵深发展,促进职业学校教学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充分发挥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作用,形成了以区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学校为骨干,以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以其它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教育体系。经过五年来的改革发展,天桥教育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上采取了强有力的一系列措施,使义务教育在均衡、公平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坚持均衡公平战略实现未来十年发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并实施,今年初,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相继出台,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制定了《天桥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以“坚持一个目标、推进两个战略,深化六项举措,延伸十大品牌”的发展思路引领新形势下教育发展,为全区教育自主科学发展谋划崭新格局:继续坚持“均衡、公平、内涵、特色”,将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天桥教育持之以恒的发展目标。实事求是地推进硬件整合战略,改革创新地推进软件提升战略。深化六项改革举措,形成与国家教育发展改革目标相一致,与天桥教育发展实际相适应的教育发展举措。延伸十大品牌,拓展品牌效应,使品牌建设真正成为引领教育整体提升的有效载体。通过教育的整体提升,实现区域教育更高层次的均衡,让学生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第一,加大资源优化整合力度,切实解决城乡间、校际间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当前,为落实《天桥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要求,将以天桥区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突破,重点以七所龙头初中的整合发展为重点,带动片区内各小学和相对薄弱初中学校的提升,以每个片区都能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最终目标。经过2010-2012、2013-2015两个阶段的标准化建设后,天桥区的义务教育将形成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特色亮点学校,辐射片区其他学校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形成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同步提升,校外活动、实践基地配套完善的现代化教育格局。

第二,加强全区教师交流,切实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现象。针对学校间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从教师编制、人员安排和业务培训上向薄弱学校倾斜,在新教师分配上也尽量从优安排,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化。重点抓好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编制上对小规模学校、薄弱学校给予照顾,积极开展强校与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对口交流与帮扶,特别是安排优秀的、年富力强的教师对口帮扶薄弱学校,从而带动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通过“内强外引”,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增强教育持续发展的后劲。规定市区以上名师必须到农村学校进行挂职锻炼,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第三,继续推进一体化建设,切实解决教育质量不高问题。学区化管理已经成为符合天桥实际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积极推广学区一体化发展的典型经验,并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整体构建与学区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新机制,逐步建立更加具有实效性、普惠性的校际合作发展机制,积极探索以学区为单元的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一体化的区域教育体系,打破学校之间、学段之间的传统壁垒,真正实现各种硬件、软件资源的共享,通过大校带小校、强校带弱校,提升整体实力。

第四,增加财政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地位。要确保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需求优先满足,在市和省一级加大教育经费统筹,优化教育经费拨款渠道,使有限的经费更多地向经济基础薄弱、教育相对薄弱的区域倾斜。要进一步动员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形成更加优良的教育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思想,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加强项目管理,坚决反对一切浪费现象,反对学校建设中追求奢华的现象,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五,加大资助力度,确保每一个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要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困难家庭学生和职业学生发放补助,对困难大学生发放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进一步创造条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我区在全市首先提出了逐步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让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就学机会,同等教育质量。学校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完成学业。从思想、学习、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在收费、奖励、评优等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本着“服务当地、服务百姓”的原则,协调社会各级力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

女予以资助,让辍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重新回归学校。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如何让教育公平的光芒洒向每一个角落,如何真正实现学有所教,是全社会都应当深刻思考,并采取积极行动切实落实的民生工程。

第四篇: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Executive Strategies of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in Under Development

Regions

云南省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E-mail:ztszxjz@zt.yn.cninfo.net 教育信息化可以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和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具有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上、政府决策、经费投入、技术保障、软件制作、师资培训、管理体制等方面。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教育信息化

实施

策略 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我们可以把教育信息化看作为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和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具有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上、政府决策、经费投入、技术保障、软件制作、师资培训、管理体制等方面。更新观念,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这已是大家的共识。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育朝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这为欠发达地区培养人才提供了必要保证。但欠发达地区教育技术实践者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是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巨大障碍。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要求当地政府决策者、教育机构、教育技术实践者(包括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如果不更新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我们知道,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技术本身和教育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是使用技术的人采用什么样的观念。所以,更新现代教育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加强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

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作好整体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步骤是当务之急。政府决策者应当建立各种专家咨询体制和调查研究组织、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重大决策应在有关专家多角度、多层次评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在决策中要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具体实际,应重视教育投入和产出的研究;重视现代信息社会中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模式的研究;重视对新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并且要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以保证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加强政府行为,加大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领导者的重视及正确的认识可以直接转化为政府的一系列有效行为。关于经费投入问题,各级政府应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确保经费投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地方财政中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拨款、奖励、补助、贷款等形式增加投入;

(1)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向教育提供资助和各种设施;(2)通过教育附加、勤工俭学等形式多渠道筹措经费;

(3)考虑确立教育部门购置教育信息化设施的价格优惠政策;(4)积极争取国际援助,鼓励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

(5)争取国家在经费投入政策上的倾斜,增加拨款和补助的比例;(6)和发达地区建立联系机制,争取发达地区的经费支持。建立健全技术保障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效率

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和当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密切相关。不应盲目追求最新、最高的技术。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的教育教学需求、资源与约束条件来确定自己最基本的教育信息化设施,并对教育信息化设施的维修、维护措施作出合理有效的安排,以保证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提高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效率。建立教学软件编制基地,并充分发挥教师制作教学软件的积极性

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硬件建设固然重要,但软件建设更是至关重要。教育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保证教育信息化作为工具、手段去改善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针对教育信息化参与者——教师的具体情况,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制作教学软件的积极性,但也应该建立一部分教学软件编制基地,发挥教师和软件开发人员的集体智慧,制作出大量高质量的教学软件供广大教师使用,还应该吸收发达地区的先进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软件,并通过网络达到全球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软件的共享。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有效的教材建设和软件开发机制与科学的质量标准,教学软件的质量和它能否被教师和学生接受是使用新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开发共享型教学软件;

(3)建立若干高标准的教学软件编制基地,统筹规划,重点投入,分区合作;

(4)教学软件的开发应重视前瞻性、实用性、适应性、交换性,以实现资源共享;

(5)依托欠发达地的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软件开发;

(6)适当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软件。师资培训—— 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主力军

任何一种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创造力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是教师使用新信息技术的自觉要求和能力。因此,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稳定合格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成功应用的关键。在欠发达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其师资培训有其特殊性,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在师资培训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的培训体系。应在教师继续教育以及师范院校中开设教育技术课程和计算机等信息文化等课程,培养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和在校学生的信息文化意识和适应新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管理能力。培训必须形成制度,经常地定期进行,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

要特别重视对校长的培训。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在学校应用的关键,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校长的培训。教育行政人员对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程度,重视对他们的培训,有助于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行政支持。

要重视专兼职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首先要对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普遍的岗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的2 制度。在此基础上分级组织专业进修、学历、双学历教育和骨干教师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稳定合格的、拥有更多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和教育信息化知识的教育技术队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对学科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学科教师是实践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对学科教师要实行全员培训,除了关心他们技能的提高外,还应注意他们态度的转变和教育技术意识的培养。利用一切机会阐明教育信息化和相应的教学软件改进教学过程的教学结果,要尽可能联系课程、联系教师的经验和观点来培训。要注意到教师使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勉强性常常是设备使用中实际困难的反映;要注意消除教师对媒体会取代他们或降低他们的地位和作用的担心;要注意消除教师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不适应的心理。

重视加强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把教育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列为必修课,为学校输送适应信息社会和教育信息化的合格教师。

重视对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尤其要加强教与学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培养。

建立分级培训体制。采用分级培训体制,利用和改进现有的培训系统广泛深入地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尤其要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高等院校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较强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经验和一定水平的教育信息化研究能力,能对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和应用起着重要作用。

要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价。要以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规范、吸引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都参加培训,并重视对培训结果的考核和评价。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或干部要有一定的政策鼓励他们通过函授、自考、远程教育等形式进修。教育信息化是系统工程,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必须按照系统原则进行科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效益。要尽快改变视听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分而治之、多头管理的状况,并促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将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提供开放的丰富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和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但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为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169).[2] 汪启富,邬美娜,刘美凤,金建梅.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研究.内部资料.2000.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process of pursuing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There are lo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executive strategies of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in under development regions and in developed regions.All these differences show educative idea, government decision, investing funds, technology guarantee, making software, teachers training, the system of management ect.Key words: under development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executive

strategy

第五篇: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脱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着眼长远打基础实干创新图振兴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脱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中共**县委书记###

古语曰:郡县治,天下安。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域经济。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大课题。**县是

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辖14个乡镇,397个行政村,60万人口,国土面积775平方公里,耕地72万亩。“南岗北洼中间多河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8—2000年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重创,一度陷入“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近年来,面对灾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特殊情况,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卧薪尝胆打根基,苦拼实干谋发展,创新争先图振兴,不仅彻底摆脱了灾害阴影,而且许多工作实现了历史性大突破,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1.2倍、1.5倍和1.3倍。

一、坚持谋发展先打基础,聚力量备足后劲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素。为此,我们把夯实基础、备足后劲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大打了一场基础设施建设翻身仗。一是抢抓机遇,决战决胜公路建设。公路通,百业兴。为彻底打破公路建设滞后这个制约**发展的“瓶颈”,2002年,我们抢抓省市大力支持公路建设的机遇,果断作出了决战“公路建设年”的重大决策,先后争取到总投资4亿多元的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并创新机制,县内多方筹措“村村通”资金6000多万元,一年新修改造各级公路600多公里,比建国以来**所修公路的总和还要多,不仅实现了乡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而且相当一部分行政村实现了村内通,**百公里通车密度由过去的不足50公里迅速提升到125公里。以此为契机,我们瞄准“构建大交通网,拉动大经济圈”的目标,借机扩大战果,继续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目前,加上正在修建的漯平高速公路,**已构成了五纵五横的交通大框架和高速公路、省级干线公路与县乡村地方道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交通落后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二是城乡互动,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建设是拉动地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近年来,我们本着为群众创造优良生活环境的目标,以创建生态宜居城市为载体,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创新城建筹融资机制,先后筹资4000多万元,对城区主干道进行了高标准整修改造,硬化了城区130多条背街小巷。深入实施了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城区基本实现了巷巷通、街街绿、路路新、处处亮,城市品位明显提升。14个乡镇产业特色逐步凸现,城镇框架不断拉大,城镇功能日臻完善,我县省定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北舞渡镇一直在全市小城镇建设中处于领先位置。三是自加压力,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紧抓扶贫开发和驻村工作机遇,大力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夺取了全省红杯赛“八连冠”,累计争取除涝、灌溉、滞洪区安全建设等各类资金1亿多元,大大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加强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的大建设,成为**加快发展、脱困振兴的强大支撑。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只有正视现实,不急功近利,坚持谋发展先打基础,聚力量备足后劲,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抓重点

我们感到,作为经济欠发达县份,发展任务重,财力有限,抓工作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抓重点,以点带面活全局。基于此,近年来我们坚持每年集中精力干成干好一两件事关**发展大局的大事、要事,通过开展公路建设年、林业生产决战年、项目建设年等活动,不仅实现了**公路建设、林业生产、招商引资的历史性突破,而且也带动了全县整体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比如在抓农业农村经济方面,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乡镇和经济强村建设这个载体。我们感到,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必须跳出“大而全”、“小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风”的误区,树立“不求其全,但求其特”的新观念,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靠特色提高竞争力,靠特色创造高效益。为此,2003年,我们把建设特色乡镇、培育经济强村作为提升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强力推进,指导各乡镇聚精会神抓特色优势产业,收拢拳头育村级发展典型,从而达到兴一业、带多业,强一村、活全局的目的。目前,全县14个乡镇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科学选定了各自特色产业。同时,从全县397个行政村中筛选出17个有“双

下载欠发达地区信息化促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欠发达地区信息化促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脱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着眼长远打基础实干创新图振兴——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脱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古语曰:郡县治,天下安。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

    五举措促教育均衡发展(★)

    五举措促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加强区域教育的布局规划和校园文化规划建设。在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拟成立相对集中地教学园区,逐步形成“校园规划科学......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

    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5篇

    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 杨 桦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

    欠发达地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探索与实践

    欠发达地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探索与实践 欠发达地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 新格局的探索与实践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启示(精选五篇)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来自响水县示范村创建的调查 蒋道明 邵玉生 蒋兴和 如何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金融体系存在的整体性问题,对其农村金融体系的需求供给进行界定,讨论构建功能完善、高效安全和结构合理的......

    完善机制 促教育均衡发展(精选五篇)

    完善机制 促教育均衡发展 让所有的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针对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按学生数核定公用经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