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机制 促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机制 促教育均衡发展
让所有的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针对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按学生数核定公用经费出现运转困难的问题,财政部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水平,另一方面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这样做,一是切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能够解决规模较小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运转困难问题;三是有利于引导地方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避免大规模盲目撤并学校,增加学生就学成本。”财政部教科文司有关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针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财政也在根据实际,采取措施,创新政策,提高保障水平。比如,2010年在当年已下拨635.2亿元基础上,年末又新增安排105.2亿元,明确此次拨付资金重点用于保障农村小学教学点和规模较小学校正常运转、弥补因煤价上涨等原因导致学校冬季取暖经费的缺口等;同时,针对物价过快上涨的问题,中央财政从2010年起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了1元,中西部地区年生均补助标准小学达到750元、初中1000元。当年,中央财政负担部分已率先到位。
在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不少地方还因地制宜地推出一些“自选动作”,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第二篇:五举措促教育均衡发展
五举措促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加强区域教育的布局规划和校园文化规划建设。在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拟成立相对集中地教学园区,逐步形成“校园规划科学合理,校园建筑品味高雅”的学校建筑文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均衡。二是坚持采用、领导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发挥交流教师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师的群体教学水平,帮扶弱势学校出新秀。
三是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开展校长管理经验交流会,观摩考察活动,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发挥强势学校的领头雁的作用。四是开展学区内、县域及更广大区域的“城乡结对,互助互盈”活动,他山之石可攻玉。
五是确保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信息员:刘秋红
2011年10月16日
第三篇:完善抓党建促脱贫机制
完善抓党建促脱贫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的体制机制。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聚合力,提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效能。
完善作战体系,压实政治责任。按照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监督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推动“四个不摘”具体化精准化制度化。健全作战指挥体系,稳定贫困县乡党政正职,保持市、县、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指挥部架构不变、力量不减,实现指挥高效、指令畅通、执行有力。完善工作落实体系,采取项目化推动、清单化推进、实效化推出、标准化推广的“四化落实法”,将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细化解构为具体任务。优化帮扶责任体系,完善定点帮扶、结对帮扶机制,持续推动攻坚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集聚。建立挂牌督战体系,分类制定督战清单,组建督战工作队伍,进行全覆盖挂牌督战,持续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筑牢攻坚堡垒,强化组织保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咬定目标整体推进。制定党支部建设活动场所阵地化、工作队伍专业化、支部活动正常化、工作制度规范化、组织领导体系化、支部作用实效化标准,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政治功能。紧盯问题精准施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面化解50名党员以上的“大支部”,清理不符合条件的村“两委”人员。瞄准结果守正创新。围绕提升组织功能、提升生活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提升环境质量、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建设“村级党组织+网格化党组织”的组织体系。
坚持力量统筹,实现尽锐出战。健全完善攻坚体系,持续推动力量下沉、资源下放、关口下移。责任在一线落实。强化以村为单位的力量统筹,明确下沉到村的干部一律由村级党组织管理,严肃督查问责,确保攻坚队伍不松劲、不厌战、不失责。队伍在一线建强。建立村党组织书记优进劣出机制,调整优化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储备村级后备力量;探索中职院校培养村级后备力量新模式,举办专题培训班,遴选优秀学生进行实战化定向培养。导向在一线树立。近距离精准考察识别干部,提拔使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待遇保障,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敢作敢为、善作善成。
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强村富民。聚焦农村产业革命,深入实施“千人帮千社、千企带千社”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领助推产业扶贫。人才精准匹配。选派、引进和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引导企业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结对,破解人才短缺、人才难留两大瓶颈,提高合作社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运行水平。专家精心指导。深化“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专家库,将专家精准匹配服务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利益精确联结。创新党组织领导的合作社主导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第四篇:促教育均衡发展 育健康文明人才
促教育均衡发展 育健康文明人才
XXX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X镇位于XXX北部,分别与广州市XX和XXX接壤,北江流经境内,省广四线、清龙线以及即将动工建设的珠外环高速公路贯境而过,是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单位和广东省蔬菜专业镇。近年来,XXX坚持工农并举,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两大产业载体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全镇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2009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3亿元;工业总产值128.3亿元;农业总产值6.8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71万元;税收总额1.77亿元。全镇总面积98.23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3.9万人,外来人口2万人。镇内拥有中学1所、小学3所、幼儿园4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社区学校1所。公办在校中小学生3728人,其中:中学生1317人,小学生2411人。
二、整改成效
2006年6月,省教育强镇督导评估组在总结报告会上向我镇提出了三点意见和建议:一是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补充、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高学校设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二是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实现教育的优质化提供高起点的人力资源;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使学校、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评上述意见和建议, 迅速制订了《XX镇教育整改工作方案》 和《XX镇“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狠抓落实,深入整改,推动全镇教育综合实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
近4年来,共投入了3359万元,新增校舍5851.58平方米。其中,2009年,在新城区划出面积约38亩用地,按省一级标准,新建了1所全新的实验幼儿园,完成了近800万的接送车招投标,将全镇学生的接送车更换为全新的宇通客车;2010年,在永平小学增建了1幢综合楼。
2、信息化建设成效突出
创建教育强镇以来,全面启动了“校校通”工程建设,投入400万元建设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投入600多万元用于购置学校信息化设备,重新建设了电脑室3个,新购计算机294台,安装了24个电教平台。目前,全镇公办学校有多媒体电教平台100个,教师用机222台,实现了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3、教育特色不断深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特色办学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中,XX镇中心小学“创造性地进行学生行为规范习惯养成教育”为办学特色,努力探索具有农村小学特色的德育之路;XX中学突出抓好体艺教学,扩大体艺文化覆盖面;永平小学深入开展主题活动、篮球、书法等特色课程,成效显著。
4、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以“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让教师安教乐教。近几年来,大幅度增加教师的岗位津贴、生活补贴。目前,全镇在编教职工,年人均收入为85822元,比2006年提高了41050元,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 者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另外,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通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邀请请名师名家到本镇开设专题教育课,送校长、教师到名校驻点学习,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5、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是中考成绩较好,XX中学中考连续几年居全区镇级中学前列,特长生上线率高,学科竞赛成绩卓著。二是中小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的比赛,共有国家级获奖139人次,区以上386人次,获奖层次及人次比几年前有大幅度提高,中心小学的足球项目以及XX中学、XX小学的篮球项目,多次获全区比赛的冠军。三是青年教师成才快,几年来,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有5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5人;名师3人,名班主任4人。四是有2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结题,教师论文在省、市、区报刊发表或获奖的有215篇。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具体工作中,镇委、镇政府紧紧围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扎实推进,开创了教育强镇建设新局面。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1、加大投入,促进学校建设均衡发展
(1)加强领导,科学策划。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镇委、镇政府把教育现代化建设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镇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及时研究解决涉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财政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把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具体细化分阶段实施,并纳入镇工作重点切实抓好 督查落实。
(2)措施到位,持续投入。2007年以来,我镇教育财政投入实现适度增长,坚持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拨款逐年提高,做到经费的“三个增长”:2007—2009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4461万元、4644万元、4505万元,镇财政经常性教育经费拨款分别为4255万元、4447万元、4549万元,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7017元、7391元、9877元,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1855元、2007元、2244元。创建教育强镇以来,先后投入了3359多万元,完善各校的硬件建设,其中包括:投入1000多万元按省一级标准,新建了一所全新的实验幼儿园;投入了370万元在永平小学新建了一幢综合楼,扩建学校饭堂;投入140多万元完善了中小学功能场室及添置了常规仪器设备,形成城镇建设与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教育布局,让广大的XX学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推进XX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遵循“以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打造信息技术新平台,抢占教育阵地制高点”宗旨,全面启动了“校校通”工程建设,投入近400万元建设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投入600多万元用于购置学校信息化设备,重新建设了电脑室3个,新购计算机294台,安装了24个电教平台。现全镇公办学校拥有多媒体电教平台100个,教师用机222台,专任教师的师机比例为1:1,学生用机479台,生机比中学为7:1,小学为10:1;投入了92.3多万元,用于完善中小学实验室的仪器装备;投入了50.9多万元购置了4万册图书,单纯从新购置图书来计算,学生人均购置了10.32册。全镇中小学都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和三水区教育城域网,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信息网络,并建有自己的网站。
2、整合资源,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1)推行教育均等化,积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2006年教育强镇验收时,我镇中小学的格局是“二中四小”,2009年5月,XX中学、XX小学划归XX镇,全镇中小学形成了“一中三小”的布局。随着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我镇中小学校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今年,在我镇就读的外来工子女有846人。如何协调解决好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关乎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为此,我镇切实围绕上级关于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通过规范学校管理、完善校车接送网络、优化教学环境等多项举措,推动外来工子女加快融入到学习中去,促进了教育公平。
(2)实施助学工程,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我镇一直以来充分关注困难家庭中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按照XX市政府《关于加强我市扶贫助学工作的意见》的政策措施,确保我镇低保家庭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2008年,为491名学生发放低保学生家庭补助生活费,补助资金共328539元;2009年,“低保学生”279人,补助资金共132000元。近年来,我镇将助学工程的触角延伸到企业,通过借助企业的力量,设立企业助学基金,每年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辍学,切实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3)重视学生安全,加强校车接送学生工作
在形成“一中三小”的教育格局后,全面优化教育环境,全镇本地群众的子女及外来人员的孩子均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进一步巩固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成果。学校的撤并衍生出的自然是学生接送的新问题,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能力较低,为确保学生接送安全,切实减轻 家长经济负担,镇委、镇政府作出决策,对偏远地方的学生统一用校车接送,多年来陆续加大学生接送补助资金,有效解决学生乘车安全问题。2009年XX镇完成了金额近800万的接送车招投标,将全镇学生的接送车更换为全新的宇通客车,学生的安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目前,XX镇中心小学、工业园小学、XX小学共有学生2400多名,其中需要校车接送的学生约1000名。
(4)规范幼教、推动成教,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按照《关于印发
2009年,我们创办了XX镇社区学校,并配置了办公室、课室、电子阅览室以及健身设施,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学校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就业技能、生产知识、人员素质等方面培训,进一步拓宽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培训层面,提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功能,有效缓解了XX镇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生产与生产力的供需矛盾,为我镇成教、职教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拓宽了发展空间。
(5)突出工作重点,学科教学结出结果 成立了镇学科教研组,深入、扎实开展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一是确立九个年级一体运行的大教育观。打破小学教师只教小学知识,中学教师只教中学知识的局限。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目标细化分解成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检测点,并落实到每一个学段,根据每个学段学生的特点把握梯度,在教学中相互进行渗透、巩固、提升;二是开展中小学教学常规交流活动。每学期组织中小学学科行政、科组长、教学骨干深入到四所中小学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挖掘教学中存在问题,寻找最佳的整合点;三是进行常态课、示范课的课例研究,指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四是定期组织中小学学科行政、科组长、教学骨干参加九年级月测质量分析会,通过分析把暴露出来的学科薄弱点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等问题辐射分解到下面各年级,全线、全程、全员整合,夯实发展基础。教学科研扎实而有力,引领了教师将教育理论运用到一线实践,一批科研项目创成果。XX中心小学的《特殊家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的策略研究》、XX中学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组织家庭合作进行协同教育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级申报验收;中心小学的《构建开放式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XX小学的《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了省市的验收。
(6)创新德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在校内通过团队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努力营造“团结协作、朝气蓬勃、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感悟生活,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进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在校外,各学校与德育挂钩单位配合,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例如,XX中学与XX区社会实践基地配合,对学 生进行军事训练、动手操作训练及交通安全等教育,使学生受到了相应的教育,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与邻近厂矿结合,开展“我与环保同行”活动。又如,中心小学与XX农业生态园结合,让学生在身边认识科学,还带领学生代表参观广东省第X戒毒劳动教养管理所,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再如,XX小学与XX敬老院结对,对学生进行爱老、敬老教育。再如,工业园小学带领高年级学生到XX工业园区一些先进企业参观,让学生明白只有立足高科技,才能创造无止境,从而更加发奋图强。
3、多措并举,促进“强师兴教”工程健康发展(1)大力改善教师福利待遇
在认真落实好上级有关教师待遇文件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我镇教师激励机制。为激励我镇师生奋发向上,镇政府划拨专项经费设立中考奖教金,连续多年对中考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学校实行奖励。建立提高全镇教职工福利待遇制度,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大幅度增加教师的岗位津贴、生活补贴。近三年教师人均年收入分别为50516元、68385元、85822元。同时大力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有效地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2)完善领导岗位竞争机制
重视提高教育班子队伍的整体水平,完善校长等领导职位选拔任用的程序与办法,推行三年一任期的竞岗机制,严格按照民主测评、演讲答辩、组织考察、认同度测评等程序,坚持用人所长、优中选强的原则,竞争产生出新一届的校长队伍,充分体现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校长的培训,着重教育管理、教育经营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使校长的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成 为一项制度化、常规化的工作。
(3)建立多层面长效培训机制
一是完善镇教研组——学校科组——年级备课组三级联动教研网络,在镇内开展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新教师校际交流研讨活动;二是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对全镇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针对我镇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特点,近年来,我们通过公开考试,把部分优秀的合同教师招为在编教师,同时通过教师学历培训,鼓励教师继续进修,一大批的教师取得了更高学历,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有所改变。启动“外联内援,专家引领”的培训模式,对各个层面的教师进行培训。一是借鉴名校模式进行培训,向名校要经验。组织中小学校长到教育先进地区、知名学校学习考察,加强与名校的交流沟通;二是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培训,向名师学方法。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地区的教育专题讲座和教育沙龙活动;三是依托专家导引进行培训,向名家要理念,邀请北京、武汉、广州等高校、名校的教育专家、知名教师到我镇对科级组长以上的骨干和全镇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
三年来,我镇教师培训是有广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全镇300多名教师都参与培训、研讨、交流,聆听名师、名家的授课与讲座,让我们的教师在名校、名师、名家的引领下走出大塘看教育,从全国教育发展的高度审视大塘教育,带给教师强烈的震撼和超前的引领,引导他们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树立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定位,运用教育发展的新方法,寻求教育发展的新突破,促使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其中:XXX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XXX被评为 XX市名教师,XXX等3人被评为XXX市骨干教师,5位教师成为XX区骨干教师,3位教师是XXX名教师,4位教师是XXX名班主任,有效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4、大胆探索,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
立足于“以学生成长为本”的理念,探索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培养,小学打基础,养习惯,挖潜能;中学规划人生,立校风,抓质量,办学内容与形式逐步向内涵发展方向过渡。主要做法是:“五结合”:
(1)学校办学出路与学生终生发展结合
集思广益,每所教职员工为学校确定发展方向出谋划策,思考四个问题:学校核心动力源是什么,个性特色是什么,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有哪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构思形成一校一策,人人参与学校建设,共同为学生成长服务。
(2)队伍建设与学习能力提高结合
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目标,聘任一批重生本素养、学以致用的校长,移植研修成果,带动课题研究,以科研造就生本意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转变教师从自我取向和任务取向提升为教育价值取向,实现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实验,夯实教育理论素养,为学生个性发展而创新课堂教学行为。
(3)校风建设与品行养成教育结合
全方位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德育管理网络。中学帮助学生人生规划,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以班风校风正向氛围促上进学风;小学注重文明礼节和卫生习惯,德育序列年级渗透,社会实践补充课堂知识。评价与张扬个性结合。探索鼓励每个鲜活的个体向一切可能发展的途径,评价环 境宽松,手段细化,易操作快反馈。开展多类型的创校园之星、文明班,班级际文体竞赛互动平台等,表彰奖励学生范围涵盖所有学科和生活内容,激励学生上进欲望,形成健康人格。
(4)校园文化建设与陶冶高尚情操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三化”“三性”,校园环境绿树成荫,建筑物清新明亮。各校展示出不同的特点,中心校的古诗文长廊,法制教育长廊,安全、禁毒教育基地,XX中学的英语廊,XX小学的花园式校园,工业园小学的围墙文化等;每所学校均举办一年一度的体艺节,平时开设大课间,每天下午学生开展各类型兴趣技能活动,科教办组织每年大型的文体盛事,保持良好学生的竞技心境。
(5)特色教育与发展潜能结合
学校根据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地域条件、办学优势,开展特色教学,特色项目长年活动,校园成学生的乐土。中心小学利用一体育教师曾是三水区足球队主力队员的特点,在小学生中大力开展足球运动,长年坚持,多次在网点学校比赛中夺冠;同时利用社区具有良好的书法群众基础的特点,聘请了林和瑞老人作书法指导老师,日积月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浓郁的氛围,中心小学学生的作品多次在省市区的比赛中获奖。XX中学、XX小学利用本地区群众热爱篮球的特点,在学校大力开展篮球运动,在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不俗成绩。
5、搭建平台,推动村(居)民终身教育深入发展(1)推进农村文化教育设施建设
扎实、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全镇创建了53条新农村,建文化室53个,图书54321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大力宣传 XX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蓬勃向上的新气象,搭建平台,推动镇村居民终身教育深入发展。一是引导村民群众学理论、学时事、学科技、学法律、学业务,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型农村居民。二是围绕镇委、镇政府的中心工作,抓好舆论引导、营造乡风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创新开展基层文体活动,丰富乡风文明工作内涵。组织经常性的文化、卫生、科技、法律下乡活动,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歌咏大赛、村际篮球大赛,鼓励支持群众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各类文艺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农村文化阵地。
(2)丰富园区文化
我镇拥有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两大产业载体,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以及5家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发展。我镇因地制宜,结合园区产业发展情况,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及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每年举行“外来工卡拉OK大赛”,为广大外来工尤其是子女提供了一个文化休闲平台。
(3)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投入300多万元,建成了面积2800平方米文化中心,内设图书室、棋艺室、综合培训活动室等20多个功能室,配备有电子阅览、文体康乐等活动设施,与文化广场连成一体,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又是学校举行各类文体活动的地方,为学生展示才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四、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几年来,我镇教育坚持均衡、协调、公平的理念,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积极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 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学校内部管理水平不够高,教育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教师业务水平和素质与家长和学生的要求还有差距。
五、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方案》,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结果如下:政府责任148分,支持教育126分,发展水平215分,总分 489分,占总分值 97.8 %,符合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督导评估要求,谨请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委派的教育强镇复评督导验收评估组专家给予评估验收。
XX市XX区XX镇人民政府 XXXX年XX月XX日
第五篇:创省级教育强镇 促教育均衡发展
创省级教育强镇 促教育均衡发展
——杜步镇申报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阳山县的东南部,全镇区域面积152.86平方公里,总人口31130人,下辖8个村委会,镇内交通便利,青连高速道横贯本镇。目前,我镇有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7所,幼儿园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全镇有初中生1240人;小学生1339人;幼儿园362人。全镇共有教职工202人,其中专任教师201人。
一直以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战略,全镇人民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0年,全镇实现区域生产总值4.4亿元。在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我镇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教育综合实力明显进步。2009年,我镇成功创建成为清远市教育强镇。目前,我镇各类教育已逐步形成了协调、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几年,镇政府先后获得“清远市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县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县先进单位”、“ 县综治维稳先进单位”、“ 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位,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确立了“科教兴镇”的战略思想。
一是教育工作优先考虑。镇党政一把手和分管教育的领导每年主持召开2次以上研究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并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并进行现场办公、帮助学校描绘教育的美好蓝图。杜步镇党政领导班子经常参加杜步镇各中小学的开学典礼,给我镇中小学的全体师生送去了亲切的问候,向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教师们致以崇高敬意。
二是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我镇制订了《杜步镇教育五年发展规划》,把教育发展作为镇、村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为落实学校的中长远发展规划,镇党政一把手和分管教育的领导每年主持召开2次以上研究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并经常深入学校检查,现场办公、指导、帮助学校描绘教育的美好蓝图。
三是教育用地优先考虑。近年来,我镇在土地资源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征用土地8671平方米,扩建中心小学运动场及综合楼的建设,切实解决了学校用地问题,确保了教育用地优先保障。同时,扩大办学规模,增加规划建设开办了杜步中心幼儿园,确保在我镇的适龄儿童都能上学。
四是教育经费优先投入。我镇是发展中的乡镇,经济仍欠发达,但是,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宁可放弃其它项目的建设,也要把资金转移到教育方面,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08-2010年来,镇投入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做 到逐年增长。2010年以来,我镇开展创强工作,投入了资金超过1000多万元。
(二)各级部门团结协作,狠抓创强工作落实。
自开展创强工作开始,镇党委、政府为了加强领导,统一部署,便于创强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学校及镇七所八站为成员的杜步镇创建省教育强镇领导小组;制定了《杜步镇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实施方案》和《杜步镇创建省教育强镇日程安排表》,并对“创强”工作责任加以分解细化,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建立镇、部门、村、学校的创强工作网络,全镇各条战线、各村、各校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分线包干,责任到人,形成党政、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同时要求创强办积极加强与各方的协调、沟通,凝聚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教育创强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大力营造创强氛围。
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强”工作,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除了召开创强动员大会,利用平时会议强调创强工作以外,还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全方位地宣传“创强”活动,制作大型户外“创强宣传牌”1幅,悬挂横幅15多条,标语10多条;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校迅通、板报专栏等进行宣传;村、学校分别召开“创强”动员会、座谈会,让“创强”工作家喻户晓。
(四)切实为教师谋福利,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多年来,我镇非常重视为教师创造和谐、宽松、温馨的工作和生 活环境。一是切实做好安居工程。历年来,我镇通过政府主导,各方支持,教师住房已基本解决。二是大力实施奖励机制。按照《杜步镇奖教奖学方案》,我镇自2009年以来,每年均拨出5多万元专项资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节日慰问教师。三是为了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我镇每年为全体教师免费体检一次。四是坚持每年进行一次教师节表彰大会。我镇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建设杜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镇每一年教师节都大张旗鼓地表彰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尊师重教先进个人与单位,在全镇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五是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凡事关民生、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都邀请各校领导和教师代表参加,为教师创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和平台。目前,我镇教师当选县人大代表1名,镇人大代表3名,党代表5名。
(五)积极筹集教育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我镇历届政府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情愫,除了积极投入教育经费以外,还积极引导社会热心人士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倾力支持教育。杜步镇企业家何绍永先生捐资80多万元兴建一栋综合楼及学校地砖的铺设;2011年,我镇通过与澳门街坊协会的积极联系,投入30多万元在中心小学新建一栋新教学楼;通过与珠江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宋嘉奇的联系,积极联系到热心团体投入9万多元改造了独树教学点,使到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六)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我镇党委政府一直以办强办优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 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前几年,我镇有公办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11所,民办幼儿园1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的不均衡性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科学规划,整合教育资源。为此,党政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进行调研,多次召开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听证会,制定《杜步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方案》,把生源少、条件差的“麻雀学校”撤并。按照布局调整方案,2007年撤消丘屋、沙坑、深坑小学,把丘屋、沙坑、深坑小学的学生并入中心小学就读。2008年秋,湟川、石溪、东江、独树4所村级小学撤高留低,五、六年级学生集中中心小学就读;2009年将1所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撤并到杜步中学就读; 2011年秋,山坪小学撤高留低,五、六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心小学就读,优化整合了教育资源。在原丘屋小学(已撤并)创办一所杜步小学中心幼儿园,全镇形成了合理的学校布局,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和优化。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促教育持续发展。
一是注重班子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班子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对此,镇党委政府对学校内部管理时刻关注,切实推进校长目标考核制度,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不断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逐步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任用管理模式。要求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严以律己、率先垂范,强化五种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岗位意识、民主意识。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镇历来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加强业务培训。我镇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要求,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科学安排培训课程和内容,以杜步中学、中心小学为平台积极开展校本培训。邀请有关教育专家、教研员作专题讲座;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推动学科教学建设;以各类培训班、提高班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了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通过学习先进人物、优秀教师等事迹,强化了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开展“塑师德,树新风”等教育活动,强化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另外通过“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其次建立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前,我镇已打造了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较高、勇挑重担、勤于探索的教师队伍。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全镇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篇,市级报刊发表论文2篇,获县级奖励论文13篇。全镇教师在教改教研中获县级奖励16人次,市级奖励4人次,省级3人次。
(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我镇为了加强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达到教师“教好,教会”,学生“学好、学会”这一目标。同时,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打造农村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学生幸福一生奠定基础,我镇要求全镇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加强学生的德育、学习与个性特长的培养作出具体的要求。
1、多渠道增强学生德育实效性。
我镇始终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根据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探索创新德育的新模式、新思路。一是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研讨德育工作问题,加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和完善了少先队、家长学校等组织,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制订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全镇中小学开展了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进校园”等活动。各校均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并邀请他们每学期到学校进行两次以上的法律讲座;通过晨会、国旗下讲话,清明节到革命烈士墓扫墓,“五四”青年节的文艺汇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了理想前途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充分发掘乡土德育素材。我镇在杜步敬老院等地设立德育基地,拓宽育人渠道,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我镇各校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2010学,我镇中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为95.9 %,小学生为93.2%,小学生的后进生转化率为95.1%,中学生的后进生转化率为89.4%,全镇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
2、狠抓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镇学校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加强教学管理,积极推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工作。一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单向、封闭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二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建立评价机制,激发学习潜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注入活力和生机。2010学,我镇小学毕业生语文、数学、英语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1.1%,89.2%,89.7 %,初中毕业生考试全科合格率为82.7%。多年来,我镇中考成绩均排在全县乡镇初级中学的前茅。
3、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我镇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努力拓展各种有效的途径,遵循“三结合”的教学原则,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一是“课外活动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和搭建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具有专长的学生。中心小学注重开展第二课堂的拓展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二是“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我镇各校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中,注重加强课内知识在课外的延伸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 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他们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三是“开展有益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各校均建立了劳动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电脑操作、劳动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等,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陶冶个人情操,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了个性。四是重视艺术教育,发挥美育功能,注意发展学生特长。中小学各成立有舞蹈队、音乐和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普及面广。每年“六一”、“元旦”均举行文艺汇演,艺术教育成绩显著。2008年,我镇小学邓美玲、陈房妹同学参加清远市小学生首届“清实杯”科技知识系列活动之科普征文比赛,荣获三等奖。在阳山举行“聚龙杯”青少年书画大赛中,我镇学校的何嘉怡、刘剑欣获优秀奖。
(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幸福和谐杜步
1、幼儿教育发展良好。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镇重视抓好学前教育,目前,我镇有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所。一是加强师德教育。通过学习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让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我镇按县教育局的布置与要求,组织安排学前教师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全体学前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细化管理。我镇切实加强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做到管理精细化。四是聘任专业人才。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我镇聘任了一部分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幼儿园,增强了学前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五是与阳山县第二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县二 幼骨干教师到杜步中心幼儿园进行日常工作、生活的指导。目前,我镇学前三年适龄幼儿415人,入园人数328人,入学率79%。
2、基础教育巩固提高。
我镇认真贯彻《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大力抓好九年义务教育。一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动员,切实加强“防流控辍”工作,落实各种帮教措施,确保入学率和巩固率。二是抓好“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镇常抓不懈,把“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目标,各村、学校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临时监护人密切联系,做到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三是我镇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法规,积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读书问题,每年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优质学位,确保了外来适龄儿童入学,让他们享受同等教育。我镇各校努力树立服务意识,转换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均享受到平等教育,由于措施得当,取得明显效果。全镇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为0.3%,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0%。
3、成人教育不断扩大。
我镇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坚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方针不动摇,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 合、学校教育形式与其他学科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镇政府结合自身实际,在杜步镇中心小学、石溪村委会设立2个成人教育培训点,开设了计算机、水果种植等课程,扎实有效地开展多类型的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实用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从业知识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009年以来,我镇组织各类成人教育,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共1836多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劳动力的技术素养和能力,拓宽就业门路,创造经济价值。如养猪、沙糖桔等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以在家创业为主打的种养精英,现在杜步镇旱坑村、大路村、东江村、东山村等村都有养猪场、养鸡场;每个村小组柑桔年年丰收,民收入年年增加。
4、社区教育逐步完善。
在创设良好的农村人文环境的同时,我镇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一是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利用寒暑假举办图片展览、读书活动及各类竞赛,组织青少年参加德育、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开展村民文化活动。我镇每年利用节假日举行大型篮球赛、象棋赛等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广大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三是开展老人文化教育活动。全镇各村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开辟了专门的老人活动区域。杜步村、东江村、石溪康西烙等村,建设了文化室、篮球场、老人活动场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高雅文明的娱乐休闲场所,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群众的文体活动。近年来,我镇各村文化体育 事业快速发展,构建了全民教育终身学习体系。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自开展创强工作以来,我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全镇人民团结一致,积极进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的教育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如下一些薄弱环节:①、村级教学设施设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③、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不多,比例偏低,教育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薄弱环节,我们将以创建教育强镇为契机,以省教育强镇督导评估为新起点,继续坚持“科教兴镇”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依法办学,科学育人,创新发展。我们将按照教育均衡化、现代化、规范化、优质化、特色化的思路,通过以下措施改进、完善。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使杜步镇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二)继续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造就更多更好的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名教师,进一步提升我镇的教育水平。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一个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
(三)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人为本,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着力建设规范化、优质化学校,以改革促发展。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的各项标准,我们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自查自评,必达条件已达标,结果为:政府责任150分,支持教育126分,发展水平212分,奖励得分0分,合计得分488分,占总分值97.6%,已经达到了省教育强镇的要求,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申报,敬请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专家组对我镇进行督导验收。
杜步镇人民政府 2011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