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有效整合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有效整合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的推进,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生态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本文通过论述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探讨适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多媒体使用的原则,以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达到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教育 整合 有效 自主探究 与时俱进 宜简不宜繁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通过知识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人认为高中政治学科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难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化理论为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热情、更好地将教学目标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并且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呢?在这样困惑的时候,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并且让政治课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环境下,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高中政治教学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学习政治的自信心,养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学生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索时的认知工具,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加强直观教学,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
将一些跟学科知识相关的漫画、动画、歌曲、视频片断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得以获取生动、有趣、幽默的可听可视读物,实现由枯燥向生动转变、由单调向趣味性转变,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促使学生的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并开发他们大脑潜能,开拓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新课程改革,高中政治课的《经济常识》变动为《经济生活》,一堂课的知识容量明显增加,这更需要直观教学。
二、可以让学生学习政治形式更加灵活,效率更高。
行为上的影响力往往胜过语言上的影响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可直观感受行为上的影响力。
特别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些内容时,老师单纯在讲台上说教,同学们不但觉得离现实太远,不容易接受,而且没有感染力。如果将《中国达人秀》、《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进行筛选截取,播放在同学们眼前,不用老师讲,学生自己就明白哪种是应该选择的价值取向,学生的印象既深刻,又起到极好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学生们可以搜索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课前,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大家研究,同学们利用学校网络计算机室上网搜索,主动学习知识,有目的地利用网络,既培养了同学们的搜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体系、网络结构图,便于对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利于对高三主观题的分析和解答。
在高中政治高三的复习阶段,一堂课复习的知识点较多,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的记忆;另外,高三复习更加注重对时政热点的分析,在高考主观题的讲解中,将材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提高学生答主观题的能力,极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坚持“宜简不宜繁”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放开你的手、放好你的手、管好你的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引导者。
一堂课不在乎45分钟都在用多媒体、都在利用课件(PPT),无论是课件的制作,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都需要老师们深挖教材、精选案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要把握好这样的原则:宜简不宜繁。当学生理解困难,而表达、陈述不清,不过多媒体展示会更直观、更易懂时,我们才用多媒体。凡是能说清楚的、教材书中找得到的,学生们很容易就懂的,我们没有必要用多媒体。
一、多媒体截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在PPT制作上要简单清楚,不能花哨。
当然,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有效整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应当与时俱进。它对学生知识能力、分析能力、觉悟能力、网络搜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思想道德等全面的素质的提高,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合理、科学地运用好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它与我们的政治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模式》(李丽英《中小学电教》2003年第8期)
2、《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韩洪佐《人民教育》2007年第8期)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思考》(周碧林《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年第9期)
4、《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于四海《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第二篇:信息技术使政治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信息技术使政治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阳西县奋兴中学
关素芬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思想政治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问题的情境,体验新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政治课堂教学
活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地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上好一堂课,教师课前就要做充分地准备,精心设计疑问,课堂上才能巧妙地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的活力才得到真正的体现。
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设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笔者在教学初一思想政治第一课第一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我结合教材,指导学生看课文P10的材料,提出疑问:人的性格是天生的吗?如何利用自制力改变不良性格?让他们进行分析,这样有针对性地理解了健康心理,懂得对不健康的心理能有效地纠正。同时还展示了蔡小娴的图片和故事,说明她能用积极的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寻找友情。问:假如小娴用消极的心理对待困难,她会怎样 ?较好地拓展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在教学第一课第三框要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时,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较好地学习了按照教材编排的几个方面并归纳:多读好书,优化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参加社会活动,锻炼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
参加美育活动,陶冶道德情操和加强品格修养。再提问:除了这些锻炼方法以外,还有其他的锻炼方法吗?让学生思考,还利用屏幕展示画面作提示,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基本能回答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参加旅游活动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过程的情境
情境教育理论十分重视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渗透着教育者教育目的的情境,利用直观、暗示、移情的原理,通过角色的转化,强化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情境教育理论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学习过程的情境可用实物演示、图画展示、音乐渲染、活动创设、语言描述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前面学习过程的几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可以充分挖掘情境中包含的情感因素,结合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利用教师自身丰富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将逻辑与情感的力量熔为一炉,使学生达到通情达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
笔者在教学第一课第二框时,为了更好地展现我们生活的美好和有意义,用电脑连接一幅幅美景,使同学们感受到美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屏幕演示画面并讲解:西藏的色拉寺、昆明的世博园、丽江古城,还有底平线消失的地方,珠穆朗玛峰,它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杭州西湖的美景,许仙与白娘子断桥相会,云南的玉龙雪山,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象山水月,我们也会想到会唱山歌的刘三姐。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美不美?在来看,助人为乐,有社会公德,齐心协力对付坏人美不美?世界上最崇高的母爱美不美?美女美不美?我国闯入世界杯美不美?可见,像罗丹所说的,世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但要发现美,而且还要创造美。播放歌曲《明天会更好》,展示《愚公移山》的画面,让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渲染了课堂气氛,营造了学习过程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体验新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对问题有亲身经历之感。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重点讲述自己是怎样讲的,从而揭示凝结在教材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以此让学生在教材中和从教师的分析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模拟前人的思维,在模拟前人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发展知识的快乐。
笔者在教学第二课第一框时,用屏幕显示:中学生的特点是易激动,不稳定。有时像迸发的火山;有时像泄气的皮球,那我们用什么来调节呢?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并亲身体验,最后懂得就是靠理智这道闸门,不会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
同学们平时当自己不开心或遇到麻烦时,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情呢?让学生们讲述。在 同学们回答了情绪最基本的类型:喜、怒、哀、惧时,用电脑把喜、怒、哀、惧的图象展示在屏幕上,再找一个同学表演,亲身的体验使他们进一步理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调节课堂气氛
在政治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美妙动听的音乐、言简意赅的歇后语、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在教学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二框时提出:同学们平时当自己不开心或遇到麻烦时,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情呢?让学生讲述,并师生一起小结:首先,我们怎样来转移注意力呢?引导他们看屏幕显示的:听音乐、散步、看电视、写日记、打球、收拾房间、到野外旅游,还有看看搞笑幽默的故事。播放搞笑片,《可爱的笑猪猪》。第二,合理发泄。怎样发泄?让学生回答,听歌曲:《男人哭吧不是罪》,哭不是女人的专利,我们可以大声地哭、大声地唱或者是做些剧烈的运动。在国外还有专门供人骂的公司、俱乐部。倾诉也是一种发泄,与朋友倾诉、打电话等,也可以把它写在笔记里。第三,主动控制情绪。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全部学生参与,闭上眼睛,默念“开怀大笑”、“喜笑颜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然后师生一起小结:自我控制,如考试 的时候;自我暗示,讲述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故事。(屏幕显示图片);自我激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屏幕显示,学生讲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的区别);将心比心,(屏幕显示李素丽故事);学会升华,同学们,调节情绪,我们要有点阿Q的精神,下面请一个同学讲一讲《塞翁失马》的故事。
课堂教学中,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最大的热情去搜集标本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的密诀时说,成功的密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所以,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在人类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领袖伟人无不是创新的典范。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解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试想,没有毕升的活字印刷发明就没有今天的书报;没有爱迪生电的发明就没有现今的光亮与现代工业;没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就不可能有新中国人民的当家作主┉┉这一切都是创新的结晶。迈入21世纪的青少年,如果现在不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未来的社会就很难立足很难生存与发展。因此,要自我加压,学会创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励学生去创新。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策略浅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策略浅议
临泽县城关小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实现它,就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而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但是数学又深具推理性、抽象性、概括性和创造性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它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并可以结合其他任何的教学媒体的一起作用于教学;它可以成为数学教学多元化、多层次且内容广博、可收可放的教学工具,并为学生提供了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于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新课标也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是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学中也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自己才是认知的主体,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即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才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哲学中讲: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学习知识,对知识实现意义的建构不是能由别人灌输的,而是需要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行思维建构完成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并牢固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觉探索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他们的学习的有效工具,自发的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平时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的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知识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又怎会不孜孜以求呢?又怎会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于理解呢?有了这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的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让学生理解,学生又怎会不求知若渴呢?
二、创设心理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常听小学生们说:那个老师好极了,我就喜欢上他的课。某老师讨厌透了,上他的课我也不想听。孩子嘴里的话最真实不过了,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佩服你,自然就爱上你的课,这就造成了学习的一部分主动因素。信息技术环境中,是“个人—小组—全班”、“学生—老师”、“人—机”的三维立体的动态交互,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相对减少,如果只重视、关注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同学,结果两类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又何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呢?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应注意到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优化师生关系,互尊互爱,人人平等,使班级成为学生的归属,教师要心里装个每一个学生,形成关心理解、亲密和谐的整体关系,从而满足学生的最大需求,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知识的挑战性。
新课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跳一跳,够得着”,是最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思维,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真正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但学生的水平不一,有好有差,网络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资源提供时,可设计成多层次、阶梯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自选学习路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做“活动化”课堂的主人。
何谓“活动化”课堂,即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一起崭新的特点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感召着学生,使课堂形势更加随意自由,可以独自泛舟于知识海洋,也可同心协力共破难关,还可借助力达到彼岸,“完全”自主选择怎用达到你理想的目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任意设计符合知识结构、适合学生即可,比如:实验式的、讨论式的,竞赛式的„„等等。当然,在活动化的课堂中,教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促进者,如可通过网络监看学生的学习进度,若发现学生遇到了障碍或出现错误,可及时因材施教,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感情。
信息技术是飞速发展的,教育也是不断进步的,我也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改进以上的观点和粗浅见解。我希望这点浅见能在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帮助导正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态度上发挥点滴作用。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万古镇石牛小学王静
【摘要】从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日渐深入地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文章提出,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创建新型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最终要达到的新型教学结构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使大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文章还特别举例,以此具体说明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付诸实践。此外,为使整合过程更加完善,文章还指出了整合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主题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的整合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与不可逆转的潮流。目前有关论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文章与论著汗牛充栋,但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内涵却一直缺乏较有深度的研究,因而至今在这方面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不是立论依据不足,就是未能抓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呢?老师们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结果通常是以下3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整合(即整合的目标)?什么是整合(即整合的内涵、本质)?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即整合的步骤、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贯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看成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而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质则是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这说明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看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
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内涵
通过以上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目标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到,我们对整合目标的确定,是首先从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性质、功能入手,在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再自然地(而非人为地)导出其目标。因此只要稍加精炼与加工,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从上述关于整合目标的分析过程中,引申出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定义或内涵。经过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定义或内涵可以表述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由这一定义可见,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建构)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应当指出,这三个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新型教学环境的建构是为了支持新的教与学方式,新的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4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一类改革不一定能触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教学结构改革才必然触动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要通过以上三个基本属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达到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目的。
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4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用耳朵在听讲、用手在记笔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其缺点则是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容易使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迷信权威,总之,不利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既有创新精神又有系统、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所以,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必修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构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4个要素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改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则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改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除此之外,媒体也要由只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直观演示教具,改变为既要能辅助教师教更要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学,即还要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则应由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改变为学生多种学习资源中的一种(当然,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迷信教材和迷信教师。
一直以来,由于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忽视教学结构改革,从而使这种教学结构赖以支持的传统教育思想(片面追求知识传承与“重教轻学”)、教学理论(过分强调传递接受式教学)、学习理论(只重视刺激-反应-强化,忽视内部心理过程)一直未曾受到冲击,其严重后果就是抑制了一大批(甚至几代)创新人才的成长。由此可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这种教学结构的改变,如上所述,有赖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营造的理想教学环境和由此形成的全新学习方式。这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意义所在,本质所在。
三.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具体方法
由上述可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的核心是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改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则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改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日常教学和实验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工具。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式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教材虽然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动态课件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特别是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一过程,动态地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在以上例子中,我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重难点,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信息技术,自己做一份圆面积公式
推导过程的简易动态课件,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圆面积公式形成过程的印象。从而达到突显感知目标、优化感知效果、提高感知能力的目的,也就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却可以实现虚拟现实环境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因为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教学活动课“装修招标”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虚拟的现实情境——一个需要装修的房间,并配以语言描述:“只要你定出合理的预算,房间就交给你装修,看谁能招标成功。”然后,学生在虚构的情境中一步步去实现,先考查房间整理数据,通过长、宽、高的测量,计量出房间的面积,再调查建材情况,收集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装修材料,选好了再设计方案、预算经费,最后竞标评标,展示效果。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以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交流、合作、填写,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法的整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主体教育、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民主化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日常话题。但是许多学校, 许多老师只是轰轰烈烈地去讲, 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 老传统老方法照用不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 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 为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Internet 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这一内容时, 我先制作课件, 让学生打开系统后系统会自动提出学习目标, 并为学生提供相对富余的学习资源及其配套练习, 让学生从网上在线学生名单中选择一名同学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根据老师提前作出的协议, 学生独立自主、尝试性的进行探索解决学习问题。又如在教授“单位换算的整理与复习”时, 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常用的单位有哪几类? 各类单位中相邻单位的进率又是多少? 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有特色。这样改变了学生在练习本上整理的传统方法, 教师难于了解学生的整理过程和效果。而网络的信息传载功能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使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小组的整理过程, 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以上方法真正体现了“主导——主体相结合”式的教学结构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在一起了。这些方法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不单纯是老师主动,学生也主动起来了,真正执行了“主导——主体相结合”式的教学结构,实现了我们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兴趣,不拘一格,创造出适合自身教学环境的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结构。
四.实施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日趋有效的今天,学生虽然在教学中越来越占主动,但老师在其过程中也要占主导,起引导作用的。在此,为了更加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的实施,在此提出广大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引导整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注意信息技术与传统工具达成平衡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实际观察、直观感知、基本运算、逻辑推理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动手操作、制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2.避免出现信息过载现象
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与某学科某年级某节课的内容相适应的资源却没有学到多少;如果片面地强调学生自主,就可能出现学生在网际资源的搜索中一片茫然,一节课下来还是一头雾水,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注意教师“导”的作用,这种导的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策略中,也体现在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技巧。
3.重视学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大量研究发现,在影响个体成功的重多因素中,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媒体以其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吸引学生,但容易淡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熏陶,使课堂上只有知识的流动、机械地反馈。因此课堂上要加强小组协作、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活动、讨论、质疑,让学生从机械的人机对话中走出来,避免“心灵封闭”现象的产生,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总结
创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
时也改革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应踏踏实实地竭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奋斗于创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构建的知识海
洋里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1] 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1999.33-39页
[2] 袁振国.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5-287页
[3] 胡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高等教育期刊.2003.07期
[4] 王红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高等教育期刊.2007.05期
[5]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7.04期
[6] 张成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当代科学教育.2006.03期
第五篇: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普遍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下面我们就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教师应具备的整合的能力、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这五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
随着中小学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利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密度,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很多时候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如何设计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问题上。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件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了语文课的八字箴言:尚简、务本、求实、有度,他在评课时深有感触的说:‚语文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上,我听有的老师讲课,不断地放电脑课件,倒是蛮好看的:棉花雪白,稻子金黄,学生不停地惊叹,‘哇’声连连,我说那是蛙声一片,课堂演示不是放连环画,比如讲笔顺、笔画时,老师当堂在黑板上写,就是比电脑打出来的强,学生记得住。靳老师说的这种‚连环画‛现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确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的不够透彻,也有可能是教师太追求这种‚时尚‛美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连环画‛现象肯定应该是要杜绝的。
(二)恰当把握使用时机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2、3、4、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导入
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运用多媒体课件 补充教学资料时使用多媒体
5、呈现精选练习题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很多老师都非常喜欢在上课前
一、两分钟,放一些音乐。这样做很人性化,很好。但是所选的音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特点,尽量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儿歌、童谣或者是比较舒缓的轻音乐,这些都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避免放一些抒情色彩很浓的或是比较悲伤的曲目。
以上五种情况都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五种时机的运用和你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度是密切相关的,上一节课,如果想用课件,就要用到点上,没有必要的重复性的华而不实的课件演示就要果断的删掉。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不要把计算机多媒体简单的当成投影、幻灯使用,降低他的存在价值和使用意义,不要让整堂课被课件所控制,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
课件的制作要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展开,在制作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需要注意:
1、版面设计
要求:教学主体突出、交互操作方便、屏幕使用率高
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将传达信息和传达美感融为一体,以传达知识信息为主,艺术性则是以优化学习、阅读环境为目的的。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将版面划分为信息区和美化区两部分,一般情况下信息区占整个画面的60%~70%的比例时,既符合教学原则,又符合艺术原则。版面应去除多余的花饰和图片,以免喧宾夺主。
2、颜色搭配合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上面的研究表明,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和听觉,而视觉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如果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色彩搭配不合理,即使课件内容怎么有教育性和科学性,课件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3、字幕和谐统一
字体设置要有规律,同一级的标题大小、色彩、字体应一致,这样层次分明、统一和谐,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理解、记忆。字体的样式要教学内容而定。例如,美术课,就可以用一些艺术感很强的字体;而数学、语文课就要用相对正规一点的字体。
二、教师应具备的整合能力
1.不断提高的专业技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哪个学校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可见,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影响力,而非信息技术带来的‚标准‛影响。
2.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3.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教师可以遵循‚教学设计──校本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反思评价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校本实践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学校水平、具有校本特色的有效应用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点。
所谓整合点就是指影响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的那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对一节课而言,整合点的重点肯定是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指出的是,对一节课而言,要想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除了要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外,还有许多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与学的质量、效益及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些都是整合点。
比如说,让学生理解李白‚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想让学生了解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四句诗的,最理想的情况是让学生能够到庐山,感受庐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李白抒发着四句话的感慨之处在哪里。这样的理想步骤,在教室里通过常规教学手段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借助信息技术,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即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这节课而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合点。
(二)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新课程各个学科的理念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整合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如何才能对学科的特点进行更好的把握,我建议大家
1、反复仔细研读学科的课程标准。
2、同学科间互相听课。
首先,要听老教师的课。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要充当两个角色,既是学生,也是专家。做学生,要学习他们的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使之能为自己所用;做专家,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新的思想、新的阅历,所以在听课的时候,要力图去找缺点或疑点,并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能够完善这些缺点或疑点的更好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的方式方法。
其次,新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在别人的批判或指导中你也就会逐渐明白如何教这门学科,互相改进。
最后,要多听公开课。一般的公开课要改动很多遍,甚至于推翻重来,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能知道为什么改动,有什么好处,然后坚持听这节课,你肯定会有很大提高。从这一点上我认为:一节课花费那么多精力,是值得的,常规教学中我们不会每节课花费这么多精力去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认真参与的教师都会有大的提高。
(三)合理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从写在备课本上到输入到计算机里,从原来是板书、放音、看电视到现在用大屏幕多媒体数字投影仪显示等的变化上,那么教育设施与资源的信息化,不可能带来教育的变革,最多是教学效率的提高。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变成了孩子的书本‛。如今,教育资源不再被少数人独享,学生交互式、探究式、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容易表达展示学习成果而获取创新发展的自信。与此同时,老师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如果只是让技术帮助‚灌输‛,技术应用仅仅停留在如何将课件制作得精美,过多的考虑技术帮助自己教,而不把主要的心思转移到如何‚设计学‛的重心上来,还是‚燃烧自己而别人不愿意被照亮,或者根本照不亮别人‛。
(四)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到目前为止,教育界对整合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以下对整合的定义是教育界提的比较多的一种说法:
整合(integration或integrate,香港等地叫‚统整‛),不是拼合,不是拼凑,亦不是统管、统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信息技术广泛地进入各学科,各学科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就是对整合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遵循各个学科教学的规律,优化学科教学的手段与过程;各学科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互动与发展。有了这样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才能融为一体。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相对于各学科,它始终是技术、手段与工具,切不可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课程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先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以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时效性。
在这里我们说: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为什么我们的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这正好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指导我们教学的理论依据。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寻找教与学的困难入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紧紧围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这一中心目标展开研究,应以教与学的过程为主线。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始,系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动力、学习困难、信息获取渠道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教育角度,安排合适的教与学使之与学生的生存本能需要和好奇心吻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 整合要在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上有明显的优势,包括: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虚拟、模拟、实时、动态等,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合智慧。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营造环境,解决教与学的困难 整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营造必要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环境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学习体系结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这些原则进行‚教‛与‚学‛。但是,千万不要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要保持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影响力,避免出现‚停电时就不知道如何上课‛现象,或者‚把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归结为‘课件出了问题’‛现象,如果这样,我们的整合将是失败的。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学科教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谈整合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科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与行动的现代化。如以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要体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只有我们的行动确确实实跟上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其次,应该是教学品质的个性化。如语文学科的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数学学科的个性化思维等等;再者,需要强调的是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不是要割断历史。有的老师存在这样的疑问: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不是那些传统的东西我们就要抛弃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并没有正确与错失,科学与谬误之分。不然,我们就没有必要不间断地重温2300年前孔子等圣人的教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了。这些观点是传统的,但与我们经常提到的‚分层教学‛、‚师生互动‛、‚资源互补‛、‚独立思考‛并没有冲突,相反,会对我们现代的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在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传统、割断历史。同样,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时候同样不能简单的否认传统否认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应该取长补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