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李 学 玉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少年强,则国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现在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课堂讨论则成了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它的实施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的认识不足,在课堂讨论中存在重热闹、重形式,缺乏实效性。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教学观念的问题。讨论式教学尽管优点很多,但它要求教学中必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讨论,否则讨论只停留于表面。但是,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学任务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师中根深蒂固,教学中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教师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也就只好浅尝辄止,提前“刹车”了。当然,这其中跟教师对讨论式教学实质的认识不到位也是分不开的。
其次,讨论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过难或过易。第三,学生课前预习不够,用来讨论的信息不足。
第四,学生对于讨论式教学不大适应,特别是中、低段学生语言表达缺乏必要训练,因此讨论往往也比较困难。
在讨论组织中,讨论的时间、次数,讨论的组织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因素都对讨论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一节课的讨论次数不宜过多,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根据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给予必要的讨论时间,不能为了赶速度而走过场。
讨论的组织方式主要有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方式。小组讨论可以是两人一组(同坐),也可以是四人一组(前后排),还可以是自由组合(不宜走动太远)。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全班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四、积极正确引导,客观公正评价
在开展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但同时又要有敏捷的反应,准确地判断。在课堂讨论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比如讨论变成了个别人的发言,而绝大多数人只是沉默不语,或者干脆出现无人发言的冷场,这时教师就要相机引导,把讨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化解,降低难度。再有遇到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讨论,在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教师要及时提醒,使其尽快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在讨论出现双方观点争执难以继续的时候,教师要适时概括双方的观点,客观公正地对双方的意见作出自己的评价,而且不带个人的偏见和个人感情色彩。要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正确处理学生无知、错误的观点,切忌挖苦、讽刺。要学会耐心和适时适度的引导,给予学生发言的勇气和信心。
五、及时总结,不断推进
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做及时的总结,归纳学生围绕讨论主题达成的共识或围绕问题寻找到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把通过讨论获取的新知识帮助学生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成为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并做适当的迁移,形成学生的能力。同时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将面临的新的问题,为后面的讨论和其他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很重要,策略也有很多。讨论式教
第二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讨论的有效性
夯沙学校 龙晓蓉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尝试表达的习惯,便于教师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它的实施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的认识不足,在课堂讨论中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讨论存在着重热闹、重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足。
具有实效性的课堂讨论是在教师充分认识课堂讨论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产生思维碰撞,共同分享探究成果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影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的因素有:1.讨论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过难或过易。2.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吸引学生。3.学生课前预习不够,用来讨论的信息不足。4.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的差异。5.个别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多数学生处于听众的地位。6.教学时间有限,讨论不能充分进行。7.分组讨论结束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组。8.讨论过程中,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缺少结论。
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呢?下面就个人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精心准备,培养习惯
这主要包括:1.要确定有价值的讨论题,并准确表述讨论的主题。一般来说,一堂课真正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并不太多,只有那些涉及文本核心的问题,或者课堂的主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切忌动不动就要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多而滥的所谓讨论,尽管表面上热热闹闹,他一言,你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实质并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相反,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遇到问题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慎重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而且要以精准的表达,让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2.要认真分析班级的学情,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讨论的小组。3.要训练和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习惯。比如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努力与他人沟通达成一致的习惯等;4.在讨论前,教师必须明确告知学生在讨论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讨论中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二、精心选择讨论内容
选择讨论内容必须遵循两点:一是讨论的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个人在规定时间内难以解决。那么如何选择设计好讨论题呢?
1.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的途径。2.针对一个问题,存在多种看法,甚至是绝然相反的意见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3.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三、要做到面向全体
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在讨论出现双方观点争执难以继续的时候,教师要适时概括双方的观点,客观公正地对双方的意见作出自己的评价,而且不带个人的偏见和个人感情色彩。
七、及时总结,不断推进
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做及时的总结,归纳学生围绕讨论主题达成的共识或围绕问题寻找到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把通过讨论获取的新知识帮助学生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成为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并做适当的迁移,形成学生的能力。同时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将面临的新的问题,为后面的讨论和其他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总之,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必须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讨论过程中的引导和讨论后的总结,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推荐]
浅谈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无名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不同,如何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困扰着教师的问题。笔者认为,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要注重“课堂实效性研究”。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认为要探究新课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合作、探究的机会,实现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适时转型。
什么是课型?所谓课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选择恰当的课型是搞好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传统的课型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老师与学生关系是“传授一接受”,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以民主的姿态起到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体验。这一精神就要求我们对新课型进行探索。笔者认为这种新课型有三种基本特征:一是课堂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二是教学方式不再是传授而是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由机械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变为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以下两种教学课型,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探究型课型
探究型课型是指将一篇课文设计成若干子课题,引导学生自由选题、分组讨论。这一课型可以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恰当,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负责策划学习活动,包括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组织、提供相关的学习途径,明确学习成果交流评价机制等;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训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哪些人在一起学习,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例如在笔者在语文版第二册读本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首次尝试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当时我确定了如下两个学习目标:
1、在自主的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搜集材料、钻研材料以及创新阅读法
2、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音乐、历史等知识分析研究课文,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事实上,这样的课型学生从未接触过,于是,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1、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并布置课题(当时我确定“走进史铁生”、“由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引发出你对生命地认识”、“结合课文,联系实际感悟母爱”等等几个课题)
2、学生阅读课文,自选一个课题,可以与其它同学合作,确定发言内容和提纲。
3、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并把成果制成powerpoint,大家共享。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兴趣浓厚,课后收集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筛选。课堂展示成果时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探究性学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特别“感悟母爱”这一专题展示时,学生播放了懂文军的MTV《懂你》,整节课的情感达到最高潮,很多学生流下了眼泪,语文学科知识和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有机融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学生除学习语文知识还从中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教学工作应当追求的目标。循着这样的思路,我多次组织过类似形式的探究性学习,如《十八岁出门远行》《汉家寨》等,课题和选材力求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符合新课程教育的根本要求,并能较好地克服陈旧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弊端的。
(二)问题教学型
设置疑问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它是一种融设问、探究、质疑于一体的形象化教学环节 ,也是显现教师教学的魅力之所在。这种课型要求教师深入研究课文,弄清课文在单元中地位、作用,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着重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以问题为纲,统帅教学目标,在教师科学地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巧设问题,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深入地学习,调动学生求知欲,以带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往往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入专题学习。
例如在语文版必修Ⅰ《陈情表》教学中,我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应召,他是如何陈述理由的?他的表白能否打动武帝呢?”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说辩艺术、孝文化等的探究,它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带着悬念,他们开始认真阅读,紧张思考,热烈讨论,有的学生侧重于李密孝顺祖母、有的学生认为除孝顺祖母外还有对前朝的忠心、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这时有部分学生提出:“为什么孝顺祖母会打动晋武帝?”笔者适时介绍中国孝文化并引导学生从课文语言上分析李密成功的原因,引发学生对《陈情表》说辩艺术的讨论,学生不仅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感受到本文辞令艺术的高妙,学的积极性更高了,最终这堂课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有所拓展。
以上两种课型相对于传统式课型,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的发挥,课堂呈现出灵动活泼,富有生机。能很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缺陷
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缺陷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实施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的认识不足,在课堂讨论中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在:
1、讨论的问题深度不够,讨论的价值不大。
讨论的问题要有艺术性、科学性,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开展讨论,要有的放矢,为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服务,但在平时的听课评课活动中,部分教师的课堂讨论成了求热闹的摆设。
2、讨论的时间不够,留于形式主义。
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是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唤醒和发展,但有些教师只是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点缀。学生讨论刚刚开始不久,有时甚至才发表了一个意见,其他同学还没来得及发言,教师就匆匆收场。这时,学生的思维尚未碰撞、激活,讨论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而且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学生未完全弄懂,在学生“讨论”正浓时突然打断,往往使听课者和学生大惑不解。
3、讨论只涉及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并无来往。
普遍的语文课上小组合作大多即使安排了,由于事先缺乏合理的分工,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说闲话,不参与问题的讨论。这种课堂讨论是不利于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是值得我们大家研究的问题。
第五篇: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张南
摘要: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追求诗意、灵动、智慧的理想课堂,更需要理性的审视当前课堂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要寻找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因此,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师持之以恒的追求,我们坚信,有了这份坚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一定能取得预期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精彩的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的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在邯郸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新瓶装旧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课堂教学还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吗,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怎样把这种生命不断的延续下去,要靠我们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国外有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必须懂得利用教学资源,其根本途径是教师必须先钻研和理解文本,反复阅读文本,明确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选取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都不了解,甚至不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不明白文本的编写意图,那么是不可能会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操的陶冶,甚至会把学生带入黑暗的深渊,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在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上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语言文字之上的,一旦离开了文字,什么情感和智慧都无法通过语言工具得以告知,一切都是空谈。
我虽然执教的时间不长,论其经验也不是最丰富的。但我钻研每一篇课文都是抱有认真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备课,我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在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在文中把一些轻声词和学生会不理解的词语都画出来,因为让学生学会轻声词,学生在朗读时能更好的读出文章的韵味和感情,把学生不懂的生词画出是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对词语的积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直到做好充分的备课之后,才把它写入教案,胸
有成竹的去上课。
假如要说哪种形式的上课方式是最好的,或是用什么方法是最好用的,很难用一种标准去加以衡量,因为我们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面对的又是各式各样性格的学生群体,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去执教。教学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备好课是教师提高教学效力的不可缺的环节之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比如,我在教《燕子专列》这往篇课文时,我班的李会锋就提出了在这天寒地冻的环境下,小女孩贝蒂怎么还敢去救护燕子?之后就有学生突发其想,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既达到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还能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不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吗?所以,做为学生的引导者,要懂得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教学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下,教师和学生首先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关系,可运用:(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其实,教师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与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提
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摸索和探求适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到实处!
三、把握学生的性格和思维特点,挖掘智力
在一个学生群体里,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也许都有差异,教师在执教时,不一定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能否吸收到课堂的知识。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很难进入他的世界,更别说挖掘学生的潜力了。如:我们班的方伟民,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我起先没办法和这个孩子很好的交谈,因为他不愿意说话。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他并不想孤单一人,我想到了让我们班的孩子去感染他,用孩子们的热情和关心温暖他,之后,他融入了这个集体,也接受了这里的人和物。在学习上,他慢慢的由不敢问到问,由不敢举手发言到大胆发言,甚至还发现他在体育方面也是挺有天赋的。所以,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先了解你的学生,以发散式的思维去挖掘学生的所长,可做到全方面的提高。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夸夸其谈。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有所提高,而不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