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2:2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研究论文》。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研究论文

摘要:语文是学习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科目。所以,从小学开始语文就是我们的必修科目。但由于语文知识涉及的内容太广,内容又相对的零碎,存在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动态因素,这些因素也影响了语文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利用课堂上生成性因素来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成为了广大语文学者研究的课题。本篇文章也就此进行了相关探讨,论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教学氛围;开发运用

众所周知,语文作为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科目,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习语文既是对我们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承,也是为日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准备。但是语文作为一门保罗万象知识的学科,里面有很多零碎的东西,也有许多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动态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最终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课堂教学效果。正是因为如此,给我们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多可能性。而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资源,我们就称之为生成性资源。所以,从小学开始,教师就应该学会开发和运用课堂上生成性资源,来不断完善课堂,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呢?

1激发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正如上文所讲,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和多媒体、教学用具等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较而言,生成性资源是不能被事先安排好的。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在快速发展,各项能力都在逐步的形成中。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开发生成性资源。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多为学生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就像阅读理解里面“对此你怎么看”的这种题型,利用题目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这些试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能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脱离教学实际。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不要先把问题的正确答案出示出来。对于一些阅读题目,学生一般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但是,当出示正确答案后,学生的想法会被答案覆盖,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就是,当学生的想法和正确答案差很多的时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敢再去有新的想法。最后,教师要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并得以利用。

2加强师生、生生互动

在语文课堂上存在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引导者是教师。因此,为了在动态的教学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教师一定要加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把活跃、沉默的孩子交替开来。这样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交流,便于摩擦出不同的文学火花;另一方面,也不会让小组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比如,一组讨论得热火朝天,另一组沉默寡言。二是,教师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自觉地走下讲台,不时地到每个小组旁边听听学生们讨论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知道学生有没有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讲废话,而且可以参与其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在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讨论的方向有误,还能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正途,避免白白浪费小组讨论的时间。除了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还可以多设计一些答题环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化师生互动,而且还可以因此开发生成性资源。

3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安心的学习,也可以让师生、生生互动的效果更加有效。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开发生成性资源。首先,教师要有耐心。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年长学生的好,而且和教师的年龄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当讲解完学生没有完全听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这时必须保持耐心,更加细心地为学生讲解,使课堂充满和谐的氛围,而不是去批评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其次,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当一个审查官,所以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成绩和家境而有差别地对待学生。尤其是班级里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更要秉承自己为人师的态度,饱含爱心和耐心去为这些孩子讲解。最后,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矛盾。矛盾可能是师生之间,也可能是生生之间,如果处理不当最后势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或者班集体的团结。当课堂上出现矛盾时,教师最好不要和学生正面冲突,先制止再利用课后的时间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以和谐为核心,让师生和生生之间充满爱,从而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动态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叫做生成性资源,它是不能被事先安排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语文作为一门内容相对比较零碎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动态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首先,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入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学重难点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不要过早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避免学生养成依赖答案的习惯。其次,教师可以从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入手,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也可以通过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实现互动。最后,教师可以从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入手,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下会更加有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王天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考试周刊,2017.[2]张萍.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中国培训,2016.[3]郝志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实施生成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实施生成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教学设计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在“走”教案似的教学中,“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

传统教育的不少弊端仍然像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便现在课堂教学出现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忽视学生个体自主性和主动性,忽视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依然把学生仅仅作教学的客体看待,只是从教的角度出发,单纯重视直接传递、训练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习惯提供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忽视目标及其达成方式无限多样的可能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负担加重,潜能得不到认真的、充分的开发,所获取的知识不全面,整体素质无法提高,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人的思想、行动必须跟着时代,死手着原有的教学设计而不顾及形势的变化,无异于“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因此,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只有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的提高。

2、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是协调处理“教与学”矛盾关系的要求。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因此,先要有学生的“学标”,然后才有教师的“教标”;先要有学生的“学案”,然后才有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案”。我们有必要改“教案”为“学案”,以过程为导向,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假想出学生学习的模块,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建构。在课堂上,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不久的将来,在课堂上,对于临场的尴尬,我们能够镇静排除;对于瞬间的顿悟,我们能够相机采撷;对于始料的不及,我们能够灵活处理;对于意外的碰壁,我们能够改弦易辙;对于外来的干扰,我们能够因势利导„„

如果说教案是预设的,那么课堂则是生成的。我们知道,课堂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是随机生成的。生成相对与预设,在某种意义上,语文教学就是生成和预设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在语文教学预设中的目标和程序实施过程中生成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直白地说,就是鼓励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程序,不具有生成性的语文课也不具有生命性。

3、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堂教学生机呈现,可以说是仪态万方。新课标新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使课堂真正焕发出学生生命的活力。语文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在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只要备好教案,在课堂上把“教”的蓝图不折不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大功告成了。教师们曾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陷阱”而兴奋不已;为自己课堂上规范的流程,缜密的操作而暗自得意;为学生的默契配合,亦步亦趋而深感欣慰。而今,学生——学习的主人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如果只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过程教学,课堂好像一部经过编排、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教学活动失去了生命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学生所能感受的只是知识的结论,对教学过程和内容却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情况自然就会产生。因此,我们,再也不可能像过去一样,捧着教案,在课堂上掩盖矛盾,忽视相机诱导,弹性处理的机制,将教案进行到底,努力追求涌动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主要涵义

所谓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讲,它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文本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情境感受、情感感染、心灵感动的语文学习中,内化知识、建构意义、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

阅读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一个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究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可预设性、可调控性、时间性等特性。古人云:“究其质,则动其身。”笔者通过对阅读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研究,认为把握动态生成的特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有可能避免阅读课课堂无效现象的发生,促进动态生成更灵活、更有效。

“动态生成”教学的基本特点:

1、动态生成具有可预设性。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课堂教学历来强调预设,强调严格按照教案进行上课,这有其合理的一面,它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完整地学习系统知识。当然没有充分的一贯的预先设计,也不可能有可持续地生成,那种认为不认真备课也能有课堂生成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只有最充分的预设,才可能有最好的生成。可见动态生成具有可预设性,因为科学的预设才能使课上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才能生成精彩瞬间。

2、动态生成具有可调控性。动态生成不是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生成,否则动态生成就很容易成为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这就是说动态生成具有可调控性,这也是判断阅读课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生成的关键,任何课堂的动态生成只有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进行调控,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势利导,随机点拨,才能收到实效。

3、动态生成具有时间性。阅读教学活动是有时间限制的,抛开了“教案”(预设的具体体现),与备课的具体内容关系不大的话,那么知识的系统性、累积性将遭到破坏,这也将有损于学生的最终发展。正如钱正权老师所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人文的,它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不能让学生整节课都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课文进得去而出不来,也应该安排时间让学生

“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推敲词语,领悟一下句式,理一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学生不能只见其“一”,而是要从“这”一篇、“这”一段、“这”一句的学习中得了“法”,再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举一反三地形成阅读能力。因此,课堂的动态生成还必须考虑时间的允许与否,要适度,不能为生成而大量生成,“一发不可收拾。”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目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广大教师已从传统教学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任务和目标,转变为更关注教学的“生成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认知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的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将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优化语文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因此它的发展根植于教学的设计实践领域。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也不是教学规律,而是如何使实际教学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预设需要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语文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它,主要不是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而是一个能力构建的过程,是一个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生成性语文课堂,优化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提供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实践空间,使学生一方面掌握语言规律,积淀语感经验,形成语文能力,从而习得语言;另一方面,为学生打建更好的阅读体悟的平台,使学生能真正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味,充分地与作者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审美的熏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这一课题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并纷纷撰文阐述相关问题。其中:

1、西南师范大学甑丽娜、仇晓春两位教师在《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尴尬及教学对策》一文中指出生成式教学在现实中的尴尬:生成式教学的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但有些思想保守的教师压根就不看好生成式教学,认为这是“胡闹”,是“瞎搞”。这些教师认为,生成式课堂教学是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跟着学生跑,预设好的教学计划被打破了,教学将失去目的性,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受到挑战,最终学生是否能够学到系统的、有价值的知识是令人怀疑的。还有一部分教师也意识到生成式教学的价值,并尝试将这种理论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生成性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针对以上现状,两位教师提出了以下的分析及对策:(1)教师不仅要学习生成式教学的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在情感上认同生成式教学;(2)教师要树立整体目标意识,对教学目标有个全盘的把握,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3)教师备课时应尽量备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对策,而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只备一种思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4)教师应当胸怀这样一个预先设置好的总目标,使教学中新生成的内容围绕这个总目标进行,使得课堂既不拘泥于原定的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自然地发展,因势利导,力求做到形散神不散;(5)教师的主体性与儿童主体性相结合。

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旭远、杨宏丽撰写的《论生成性教学》一文指出,生成的起点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建议教师教学前了解,教学中观察学生,教学后反思学生;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教学即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交往即人与人本质力量的相互关联;生成的目标是师生的共同发展,发展包括两发面:一是指过程,过程的可持续性,处于向上的阶段;二是指结果,结果的发展。两位教师还选取了从教师的角度论述了生成性教学的主要实施策略:(1)创设情境,准备生成。(2)反馈互动,有效生成。在这一部分,特别指出了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反馈;教师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反馈。(3)引导总结,升华生成。

3、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主任、教授汪潮在《“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构建思路》一文中“从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动态生成的全息观、动态生成的动力观、动态生成的要素观、动态生成的方法观”等五个方面对“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构建思路进行论述。该文重点论述了动态生成的方法观,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生成是一种“突破”,突破旧的,构建新的。应运而生的“突破教学”,就是其基本的策略,它指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根据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特点,引导学生直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的一种教学策略。根据突破教学的策略,提出几种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法:情境生成法;教程生成法;题目生成法;词语生成法;句子生成法;篇首生成法;中间生成法;篇末生成法。

4、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一文中认为: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是因为: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具有丰富性和展开的多种可能性;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既有生成的必要,又有生成的可能。沈大安老师在文中提出,要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把人——特别是把学生看做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把握好这些“生长点”,有可能成为一节充分生成的课。为此,沈老师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生长点”: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在适度拓展中“生成”;在创造中“生成”;最后,沈老师指出,要 “为生成而预设”,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5、海盐三毛小学沈海波老师的《“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策略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使语文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为此,该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1)预设方案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2)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为学生资源生成创造一个空间。(3)探索教师引领策略。

6、江苏省灌云实验小学钱海萍老师的课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研究》则侧重从生成性的课堂观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此,她从三个方面进行生成的研究:(1)师生互动的强化。(2)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创设。(3)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本课题将充分吸收他们课题的研究精华,从不同的角度,即从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对教学预设和课堂调控两大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尽可能地使课题研究的成果系统化、可操作、有成效。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生成性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1)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本校部分班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生成性教学中的一些常用策略,生成性教学存在的现象和弊端,从中了解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程度。

(2)通过生成性教学现状的剖析,了解影响生成性教学的有关因素,尤其是对生成教学存在的不足,如悖离准则的生成、游离文本的生成、迷失目标的生成、浅尝辄止的生成作理论方面的深层思考,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和设想,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

2、生成性教学的实现条件

(1)影响生成性教学的教学环境因素研究

这里的教学环境包括了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媒体的使用,情境的创设等等。我们拟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尤其关注生成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的状态、结果,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积累案例,提炼出影响生成性教学的教学环境因素,归纳出出实现生成性教学所需的情境、教学材料等,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2)生成性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生成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构建。我们将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对生成性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如生成的起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生成的动力——师生的交往互动;生成的目标——师生的共同发展等做理性思考,理顺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摆正师生的位置,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为优化的生成性教学提供依据。

3、生成性教学中实施有效生成的策略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将运用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等对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归纳出有效生成的策略,同时搜集相关理论、实践的文献资料,为策略的实施提供理论论据。现将研究项目具体分解如下:

(1)生成性教学中的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生成与预设的方法策略、学习材料、学习方式等方面做深入研究,理顺生成性教学中的生成与预设的几种常用的预设范例,把握好“预设”中 “生成” 的关系,如把握质疑探究中的“生成”、把握多元对话中的“生成”、把握多元解读中的“生成”、把握拓展体验中的“生成”、把握想象创造中的“生成”、把握偶发事件中的“生成”等等,让预设更好地服务于生成,从而让教学预设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简洁性和教学功能的厚度。(2)生成性教学的课堂资源研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如教师本人,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实表现,生活经验,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本研究将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运用行动研究法对上述的要素做深入分析思考,探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研究利用和开发生成性资源,捕捉有效生成性资源的策略,并适当地提升,让课堂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3)生成性教学中的“生成点”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课堂出现了一个个“生成点”,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

从我们课题研究的精力和时间来说,全方位生成性教学中的“生成点”的研究是不现实的,是难以完成研究任务的,精力分散将导致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语言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本课题拟对生成性教学中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现象,带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现象”为“生成点”做深入的研究,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巧加选择、聚焦,利用“生成点”,提出在课堂中寻找适时“生成点”的有效策略。(4)生成性教学的课堂调控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生成教学中的主导者地位、引路者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拟运用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生成性教学中课堂调控做深入的研究,研究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的引导点拨、评价激励等“引领”的作用,研究教师如何用恰当的方式、适度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的对话,探讨教师如何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角色,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发现、品味文本,促进新的意义的创造,从而把生成引向纵深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和有效性。

4、生成性教学的评价机制

传统阅读教学的评价大都通过考核来进行,课堂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主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课本知识或自己心目中的想法一致,如果一致就是好的,否则不然。“生成性教学”因其特点,要求具备不同的评价机制。动态生成性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和智力表现。本研究将采用案例研究等方法,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展示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所包含的智力价值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探索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评价策略,建构合理的评价机制。

5、生成性教学的一般原则

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方法策略、学习材料、学习方式等方面做深入研究,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具体实施“生成性教学”的一般原则,如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为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提供保证。

六、研究步骤与实施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对同为一年(2007.11-2008.11),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1月前,课题方案的制定与相应理论的学习,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

1、大量检索相关文献,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和文献,每人至少撰写文献学习心得1篇,提高对研究问题的认识;2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3确定个来研究对象,同时启动课题的实践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8年5月,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有效的教学策略。

1、组织研究课14节,并撰与相应的教学案例,其中董服相老师承担4节研究课,撰写4个教学案例;陈虹老师承担4节研究课,撰写4个教学案例;盛雪琴承担4节研究课,撰写5学案例;沈剑平老师承担3节研究课,撰写3个教学案例;谢丹萍老师承担3节研究课,撰写3个教学案例。

2、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小结研究内容中涉及的研究问题,撰写研究成果。

3、外出学习每人至少一次。

4、研究成果做到边研究边推广。(以研究课的形式)

第三个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8年11月,进行课题的全面总结,系统整理,形成课题报告。

七、研究条件分析

负责人董服相老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县学科带头人,是台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学习联合会会员,小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县语文中心大组副组长,县教坛新秀,县骨干教师,县优秀教研组长,97年曾获台州市阅读教学大比武一等奖;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多年从事教科研的经验,能开拓性地开展教研工作。撰写二十多篇教学论文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主持过三项市级课题,五项县级课题,其中一项为市重点课题,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沈剑平、谢丹萍老师,有多篇论文、案例在县市评比中获奖,承担过多节县级公开课,均主持过县级课题,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陈虹老师,县教坛新秀,多篇论文、案例在县市评比中获奖,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盛雪琴大专毕业,有四年多的实践经验,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理论储备。据上分析,整个课题组成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

八、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有“生成性”教学的意识,并努力付诸于行动,特别是教师,能更新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生成性”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系统的课题总结报告,整理和提炼出比较系统的、富有成效的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形成具有指导性,富有操作性的课例教案集。凭借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日常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并能在一定的范围加以推广应用。

第三篇: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优化英语课堂

摘 要: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着灵活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动态过程。如果忽视其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活力。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敏于捕捉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这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关键词:生成性 教学资源 优化

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良好影响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信息、环境和机会。它是不可预设的,在课堂教学中它是偶遇的、随机的现象和时机。若能善于捕捉并巧加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改进学习方法和转变课程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捕捉偶发事件。所谓捕捉偶发事件,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将那些在教学设计之外而又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件,能善加利用、将其巧妙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的动态性教学资源。如笔者在讲Where be …?这个句型时,忽然发现一个学生的黑色钢笔不小心掉在地上了,有些同学的注意力都转移了,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失时机地与这位学生进行下面一段对话。

Teacher: Hi, Wei Gang.Wei Gang: Hi, Miss Ma.MA: Do you have a pen, Wei Gang.Wei Gang: Yes, of course.Teacher: What color is your pen? Wei Gang: It’s black.Teacher: Where is it? Wei Gang: It’s in my pencil-box.Teacher: Is it in your pencil-box? Wei Gang: Yes, it is.Teacher: Could I borrow it, please?

Wei Gang: Oh,my God.What’s the matter? Where is my pen? Teacher: Look, It’s on the floor.Wei Gang: Oh, thank you, Miss Ma.在这段对话中,不仅在真实的场景里灵活地运用了Where be …?的句型,而且也向学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即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随时抓住机会,运用学过的英语语法知识和词汇进行英语口语交际的练习,尽可能多地创造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偶发教学动态资源如果教师能善加利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还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课堂偶发事件出现后,教师首先要迅速判断其教学价值,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这些“节外生枝”将成为促使课堂进行的有效生成性资源。

2.捉错误——加深印象促发展。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因不懂或似是而非而出现错误,错误的出现便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所以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只要善于充分挖掘并善加利用错误这个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掌握新知、开启智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有些学生经常分不清health和healthy。有一次课堂写作时有个同学构思

不错但是又犯了这个低级错误,笔者决定利用这个小小的失误让学生分清这两个单词。笔者先在课堂上表扬这位同学作文构思不错:I want to eat health food,because I want to be health and healthy is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one.笔者把这几句写在了黑板上,并故意把health写得特别大,并要求同学们好好学习,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这个同学很不好意思地跑到上面把health改成了healthy,把healthy改成了health.教师带头给了掌声,同时嘱咐他:以后做句子一定要仔细啊!他点了点头,后来班里再没有人犯过这个错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并能充分利用,这些“错误”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给课堂教学增加活力,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影响,起到优化课堂的作用,为教学增添一些精彩!

3.捉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的疑问,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在讨论交流中解答疑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的一次试卷讲评时,有个学生对一个语法与情景对话提出了质疑。Going skating is hard, but I try ____ it.A、learn B、learning C、to learn D、learns 答案是C,可是为什么B就不可以呢?试着学它也可以啊。笔者细想了一下,B选项无论从意思、句法结构都没有什么不妥,觉得他提得很有道理,于是表扬了他的质疑精神,同时肯定了他的答案。通过课堂质疑,原本一些模糊不清的知识点也变得清晰起来。在教学What color do you like best?句子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突然王丽娜问:Excuse me, Miss Ma.What color do you like best? 听到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一下,既然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这么高,何不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大家去猜一猜呢?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出话题: T: I have two favorite colors.Please guess.学生参与的欲望马上高涨起来S1: You like red and black, I think.S2: You like white and yellow, I think.S3: You like white and black, I think.S4: I’m sure you like green and white.同学们争先恐后猜问…… T: Well.Let me tell you.Li Tao(一名学生)and I have the same favorite colors.You can ask her now.S5: I see.You like yellow and white.T: You’re clever.本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教师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没有正面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还问题于学生”,有意识的把它变成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催生出一次教学活动高潮,既精彩又高效,何乐而不为呢?

4.捉创意—放飞智慧的梦想。课堂教学在师生交流和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方式会与众不同、具有一定的创意性,虽然不太符合常规的逻辑,但是细想之下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对于创意型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要特别小心翼翼地捕捉,如果创意不错,就要从正面予以发掘,帮助学生放飞智慧的梦想,如果不正确,也要予以鼓励并指出不足,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冀教版《九年级上册英语》UNIT4 Stay Healthy,主要讲解保持健康、看医生及人们在诊所的活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若要想使课堂精彩、高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Do a survey),问: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catch a cold? What do your mother and father tell you do when you catch a cold?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互动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固有的知识储备,还达到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在真情交流中共享了思维碰撞出的“生成资源”。

英语课堂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利用,不仅使一种教学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英语教师自身素养的一种考验。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做一个有

心人,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有益的细节,有效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真正有效化、高效化。

注: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所“十二五”规划2012《高效课堂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GSG589)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1.中国社会已进入21世纪,已进入了一个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确立而产生深刻社会转型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一代新人,需要新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中参与的基本教育活动,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研究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培养与发展的策略措施。

2.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就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3.当前,随着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虽然有了一定的民主和开放,但有很多时候还是局限在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扩展,教师某些程度上还是不能跳出原有的设计框架,总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想法归结到教师本身的设计上;课堂中,学生的活跃思维,创造性的想法,我们的老师出现了很多的“失察”,有时更是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失控”;课后的总结还是局限在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如何,而没有提炼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有机感悟,没有提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等等。总而言之,也就是仍旧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或没有真正摆脱原有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生命性。因此,研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势在必行,《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研究》就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

二、理性思考

1.概念界定

所谓的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

2.理论构想

(1)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过去教学的价值定位是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它突出的是知识,到后来发展为能力,最后发展为智力。现在我们感到这个过程只是停留在认知领域。人是整体性的存在,课堂是丰富的、综合的动态过程,价值是多方面的。教学是学校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科(包括语、数、外)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重要工具,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就拿数学学科来说,它渗透着科学精神,它的理念,它的逻辑,创造数学学科的人的语言都有着巨大的价值。这是我们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2)对学生地位的“新”认识

以往的研究中,曾提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认为学生的地位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是以下三个教学资源。学生原有的不同经验,是我们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这是第一个资源。第二个资源是差异性资源。学生在课堂上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有表达的独特方式,这些差异也是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差异性资源。第三个资源是生成性资源。这个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每一个小脑袋动起来,会有许多奇妙的东西,会产生许多生成性资源。我们最难做到的是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课堂是锻炼教师捕捉、判断、重组信息的能力的最好场所。

(3)对教学过程的“新”理解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意见,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构建者。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课堂教学过程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

三、研究目标的提出

根据我们对当今教育教学现状分析,理论依据与背景,以及对课题的理性思考,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就在于: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育人。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具体落实为两个目标架构,即教师与学生两个部分:

1.教师部分:

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变学生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变数学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2.学生部分:

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四、研究的内容

(一)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学习与深切领会“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理论,并在教学中不断实施,积累研究材料。

(二)创建 “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程序,即改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环节,丰富教学过程。构建“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应用与发展”。

五、研究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研究教学设计,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培养一代“新人”,就必须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为生命潜能的开发,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

1.设计目标——立足课堂,面向未来。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这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三个转移”,一是从重视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移;二是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转移;三是从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转移。例如我们在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学会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其中目标“1”是“知识目标”和“师生定位目标”;目标“2”是“认知能力目标”;目标“3”是“精神力量目标”。

2.设计过程——预想可能,弹性控制。

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跟着教师走,这不利于激发课堂的生机和活力,不利于促进人的发展。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指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根据新课标中“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最好能够达到2/3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我们精简教学环节,弹性设置教学过程,压缩教师讲授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空。

1、树立“问题”观。精心提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要求“问题”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有效的激励和导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简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自己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教师不代替学生想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四让”:①例题让学生讨论;②规律让学生发现;③学法让学生总结;④结果让学生评价。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师借机冷静倾听,进行有的放矢地点拨和调控,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共同发展。

3.设计内容——结构重组,拓宽视野。

当前,教学中使用的是专家根据前人的实践经验浓缩而成的教材,这种教材存在着主观划

一、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了“调”“联”“扩”“删”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使“活”的教学内容成为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载体。

“调”。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内容调整的原则是使其呈结构状态,改变过去主要按知识点组织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状态。”在设计时,我们可根据需要,有时把分散编排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例如《认识人民币》,原教材编排很繁杂,我对其进行调整为“认识--进率--换算”三大环节。

“联”。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内联”—把同一学科的知识、方法进行沟通;“外联”—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及其它学科进行沟通。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请全班学生背诵《锄和》这首古诗,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这首诗里面有没有数学知识?”“你能算出一句、两句、三句、四句诗有多少个字吗?”“有几种算法,其中哪一种算法最简便?”学生想出了用加法算的四个式子和用乘法算的四个式子并一致认为用乘法算比较简便。然后教师提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把这些乘法算式编成口诀《5的乘法口诀》。这样教学,把数学新知与旧知,把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扩”。现行教材大多采用“一例一法”的编排模式,束缚了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做到既遵循大纲、教材,又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扩充。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可打破教材的限制,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学习,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实践证明,改变教材“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单一思路,设计开放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删”。现行数学教材采用“小步子”方法编排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有时作必要的删减,故设思维障碍,促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1-5的乘法口诀,懂得了口诀的来源,学会了编口诀的方法,所以,可以删去“准备题”,直接创设活动情景导入新课。

4.设计方式——灵活运用,优化组合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通常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和确定教学模式。在唯知识与分数的“应试教育”目标下,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封闭式”、“填鸭式”,在关注生命,关注发展的“新课标”下,我们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开放式”与“民主式”。

在教学方法上,不能机械套用某种教学法模式,而是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汲取“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优秀教学法的精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我们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新课,在出示例题“64+25、28+37”之后,不是进行启发讲解,而是采用“尝试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尝试学习,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和掌握各种口算方法,拓宽思路,施展才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进行三个层面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提高了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以上几点,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都得到健康、充分地发展,采用了“合作式”、“质疑式”、“表演式”.等教学形式。

(1)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上师生合作,从类型看有:师-生、生-生、组-组,从合作方式看:有与个体合作、与小组合作、与班级合作,两项综合可得到九种合作形式。

(2)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3)表演式。“表演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我们寓教学内容与此形式之中。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优化组合是课堂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二)课堂应对策略化,及时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有效的发挥。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这些信息充满了整个课堂,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那么刚刚擦出的“火花”就会即刻消逝。开放课堂滋长的这些信息是教育的资源,教育的财富。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1.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2.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

教学中不仅要努力捕捉学生的亮点,还要留心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23+18”时,“还可以怎么算?”使孩子们提出了不一定非得从个位算起,从十位也可以算起的想法。在四人小组的讨论中,我们发现有个孩子的见解与众不同,但词不达意,小脸涨得通红。见此情形,教师及时进行提炼,“先估算3+8是否满十,够十,就在十位上加1,十位上变为2+1+1=4,个位上见8想2,3-2=1写1。这样想就不会忘记进位了。”在这样的帮助下,孩子终于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叙说完毕。孩子笑了,其他的孩子也纷纷伸出大拇指夸奖:“你真棒!”“你棒极了!”我们为孩子们所释放的潜能而喝彩。

3.点拨偏差,重拾信心,迸发创新之花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4.引发争论,让思维擦出火花

学习的过程绝不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西方学者狄德罗曾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数学也是如此,当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就说明对所学内容有了独立思考,这是学习的深入,更是一种进步!数学学习是学生认识矛盾转化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在解决的基础上完善。我们反复地研究发现:一旦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是很大的,根本不用教师去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组织他们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5.尊重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扬。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知识是在活动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通过语言表达自主“内化”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现在“动态”中落实教学,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

(三)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形式出现,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

1.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营造动态的课堂。

操作是儿童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也从中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观念与创新精神。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四个同学为一组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在分组汇报时一个男同学发现了一种新颖的数法,他用手捧着长方体相对的面(左右、上下、前后)说:“2、4、6六个面”真聪明的孩子!这种数长方体面的方法,不仅简洁,而且能清楚地明白“相对面”,这样富有个性的学习才是我们所提倡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才使我们的数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在研究完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后,教师和学生分别先做一个角,让学生从第一个开始,一个个接下去,不断地循环往复比较自己角和老师的角的大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自己为自己作判断,还为别人作判断,既紧张又活泼有趣,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他们在活动中喜笑颜开,个性得到了发展。在群体活动作用下,某些学生变羞怯为开朗,变颓丧为乐观,变消极为积极,使独立型代替了依赖型,竞争型代替了回避型,这正是群体活动使他们超脱自我。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挥的机会,利于师生互动知识的形成,促进了动态课堂的生成。

六、研究的成效

本课题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充分体现了“生成性教学”的独特魅力。课题组的几位教师从自身的岗位出发,从自身所任教的教材出发,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促进了学生数学习惯与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较有个性且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观与教学模式动了课题组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一)促进了学生数学习惯与能力的培养。1.培养了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动态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鼓励学生在吸取他人好的方法的同时,结合自我的认识,生成新的意见和见解。因此,课堂中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结合自己的研究提炼补充别人的发言,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2.培养了善于表达的能力。

我们的课堂资源,除了教材、教师、外有媒介等,还有一个很中的部分就是来自于学生本身。而这些学生所创造的资源的取得及效果如何,表达得清晰、生动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都说得很清楚、明白而且生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地表达,从而真正达到了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3.培养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由于学生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生成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在听取和接纳别人的看法见解之后,学生会反省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一个真实的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

(二)构建“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1.构建了师生交往、共同对话、动态的教学本质观。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我们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构建了失序、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迄今为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沿用的仍然是理性分析主义理论。它造成我们的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条理清晰、创新不够。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师生带有灵性的参与,应该充满了感性的成份,应该具有勃勃的生机。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因为交互活动不可能有太细的规则,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每一细节操作,它具有不可控性。因此,我们追求并建立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永远的平衡,而是失衡再平衡;不再是一味的有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还教学过程其本来面目,即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3.构建了“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

通过一年来的反复实践与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且有能生成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生成——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再生——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再生解决——应用与发展,这样的课堂为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

(三)推进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大背景下,不断地深入细致地研究,有效地推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几位教师都已成为学校教学一线的骨干,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其课堂教有特色,多次承担县、片、校级的展示课,成为学校年轻的教学骨干。在课题研究期间,几位成员都有数篇论文在县、市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

七、发展性研究展望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把课堂还给学生”下了苦工,因此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生成的资源越来越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于是,在一些课上,出现了“学生牵着老师走”、“走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它影响了教育目标的落实,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一次陷入这样一个类似于高原反应的“怪圈”之中。在生成了很多的资源之后,教师如何去调控、把握、提炼、重组等的思考,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把脉”语文课堂,诊治生成性教学症疾

“把脉”语文课堂,诊治生成性教学症疾

肖堰中学彭华清

摘要:课堂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方法的适时调整,以及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然而,有些语文课堂在追求动态生成时,貌似“生成”,实则偏离了课改的轨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拟对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中的不良症状进行分析并开出几张“处方”, 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正常航道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生成生成性教学不良症状处方

课堂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方法的适时调整,以及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1]关注课堂生成就是为学生搭建舞台,放飞学生自主的个性,绽放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机遇。然而,有些语文课堂在追求动态生成时,貌似“生成”,实则偏离了课改的轨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拟对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中的不良症状进行分析并开出几张“处方”,供广大同仁商讨。

【症状一】过分强调“主体”,忽略“主导”

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放手让学生提问,一节课提出三、四十个问题,教师不加归类、筛选,结果导致教学环节散乱、重难点不突出、效果不理想;有的过分强调“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想和谁合作就跟谁合作”等现象,结果一节课被闹得支离破碎。在课堂上,学生随心朗读,自由讨论,自由表达,随意解读,轮番登场,热闹非凡,但却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师“领学生学”的责任消失了。

【把脉】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就出现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误解。语文课程确立了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主的新理念,教学重心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正是因为教学重心的转移,还没来得及准确领悟“主体”与“主导”二者间关系实质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急于“照葫芦画瓢”,而且“画瓢”者众。一些语文课堂的“生成”割裂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处方】在重视学生自己的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教师自己这个“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不容置疑,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信他们的智慧,是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获取最佳学习效果的关键。从前那种“满堂灌”的“师霸”行为和“围

着老师的问题转”的“服从式”学风,确实偏离了“人本”,阻碍了“主体”的发展。但我们不能顾此失彼。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呢?教育家袁容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在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表情的变化,捕捉其思想动态,或“旁敲侧击”,或指点迷津,当鼓励时就鼓励,该讲解处理直气壮地讲,尤其是学生的未知领域。学生主体发展得如何,教师“主导”是关键。只注重“我(学生)能行”,而不要“我(教师)怎么教(学生)能行”的思想是违背教学规则的,更是错误的。

【症状二】过度“独特体验”,弱化“主题价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所谓的“学生的独特体验”,即使面对学生片面的感悟理解以及错误的观点,也不置可否,却还赏识激励。如,学完《孔乙己》一课后,续写: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请发挥合理想象写一段话。有个同学竟然写成孔乙己开了一家书店,帮人代笔文书,生意兴隆,俨然成了一个大老板。教师的评价为:想象丰富,创意独特。这样解读主人公的命运,不仅有悖于鲁迅先生塑造人物形象的初衷,而且与文本抨击科举制度罪恶的主题大相径庭,未免太离谱了。又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一位教师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主题?大家可以随便谈谈。”学生们纷纷发言:“社会上的小人物对命运的无赖”,“资本主义社会人情冷漠”,等等。回答完毕后,教师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加以肯定,而后开始了下面的教程。

【把脉】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学生“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过度张扬个性,弱化文本的主旨和价值观的误解。我们知道,阅读会因学生家庭背景、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的不同,导致他们“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出现理解上的多元化和认识上的偏差不足为怪。但作为教者,我们对游离于文本语境之外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无原则地赞赏,是异化文本教学主题的表现。这种梦呓般的“生成”,是学生缺乏理性思维的表现,不应“赏识”,而应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个性化”阅读不能走极端,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需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不可以任意超越文本所不能及的地方。

【处方】多元解读,注重文本价值的回归。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多解性,目的是为学生造就一种自由状态下的阅读,然而,这种自由必须是有度的“开而不放”的自由。教学中教师的无度拓展和对价值取向的无端认同,会造成生成游离于文本。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也需要尊重和还原作者创作意图的“一元解读”,不要为了追求多元解读,让阅读课成为学生思想的“跑马场”,把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向不确定的模糊

境地。多元解读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对文本有足够的理解,而且在产生不同理解时有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如此课堂才不会散乱,阅读才会读出深意,才能把握住文本的主题价值,生成多姿多彩的个性化阅读。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者必然会产生不同于作者和其他读者的理解,甚至存在着偏差与误读,不能理所当然地将其当作开拓思维的成果,更不能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曲解。[2]

【症状三】重赏识激励,轻科学评价

新课程课堂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奇思妙想,但有些教师课堂评价的尺度出现了随意放大的现象。课堂驾驭能力差,对于课堂生成的问题处理不恰当,甚至有些教师被学生生成的问题所牵制,偏离了课堂的学习目标,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课,“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在太空”。有个同学提出:宇航员这样做是不对的,它会产生大量的太空垃圾„„学生们的思路因此而转移,由太空垃圾联想到生活垃圾,又畅谈了如何环保„„这种生成显然是游离了文本主题。

【把脉】新课标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由于对文本多元化的分析和个性化的解读,出现答案的多元性和主观性,却忽视了答案的科学性。有些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不敢直面学生错误,而是无原则的赏识表扬,不辨是非的激励。这样不仅会滋长了学生的骄傲情绪,而且还会在对问题的认识上误导学生。

【处方】最优秀的教师能从最困难的学生身上发现最美好的东西,这是我们教育教学上倍受推崇的赏识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但赏识是具体的、真实的,不要言过其实、不讲原则。我们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并不等于要放弃实事求是,在鼓励赞赏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及时对学生给予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欣赏、激励可以带来创造力,但它也不是万能的。评价中既要有激励与欣赏,同时要有真诚的、客观的、讲究策略的批评与指正,这对学生也是一种尊重和保护。

【症状四】重自主学习,轻课堂实效

“动态生成”的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讨论,于是无论该不该讨论的问题,一股脑儿全搬出来;然后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的讨论,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或是偏离主题的聊天,或是照搬资料的现成答案,很难有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最后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有心

不在焉地坐着,静当“忠实”听众。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学习便是“上课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典型‘自流式’而非真正的‘自主’。”[3]

【把脉】上述两种“自主”学习现象均不可取:合作学习变成了“合坐”,“自主”学习变成了“自流”,这样的语文课堂看似充满活力,实则是对生成的误解,教学价值将无法实现。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4]但因为按其标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学生自主性学习不能够达到上述水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切实加强自主学习指导,将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处方】有效指导,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钱梦龙先生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中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教师的专业地位赋予他的一种职责”[5]。首先教师要恰到好处地选择话题,灵活有效地拓展空间,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其次要面向全体,唤醒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再是“个别精英”的独角戏。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作为’,这也是教师主导性发挥的具体表现。对上述《月亮上的足迹》一课生成问题的处理,不如教师先肯定学生的见解:“同学们能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老师感到很欣慰”;再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但宇航员在当时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那我们看一下三位宇航员是如何顺利返航的?”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又被拉了回来。所以,对于动态生成的问题,该搁浅的搁浅,该深化的深化,要灵活多变,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身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务必要克服形式主义,务本求实,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正常航道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 澜.新基础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2]金坤荣.警惕语文课堂中几种不良倾向[N].中国教育报,2010.7.28.[3] 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3,(11).[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

下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

    如何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论文

    谈谈如何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阜阳市铁路学校 内容摘要: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如果恰当用之,有匠心独运,能够及时优化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

    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范文

    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 韩寒东 关键词:新课程 创造 课堂教学 生成性 内容提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结合作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系统阐述了生成性课堂的创设,对......

    小学科学生成性教学(合集)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教学策略 摘要:生成性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课堂研究的主导方向。尤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利用现代多媒体环境,激发学......

    论生成性教学 高中物理获奖论文

    高中物理论文 论生成性教学 温岭市新河中学叶美红蔡千斌 摘要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共五则)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本课题着眼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策略研究,从“处理资源——发展思维”、“安排......

    处理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

    处理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 “能力”是特指教学工作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取向,是......

    生成性教学反思

    “生成性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2012年3月6日有幸聆听了李晓慧老师的《小学数学生成性研究》研究性讲座,通过这次学习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 数学教学是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