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效性论文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李健
(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思政部,辽宁沈阳, 110136)
摘 要:在教育改革机制不断深入之下,中国民办高校兴起,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影响民办高校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主体,具有大学生的共性,也同时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针对他们的现状与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文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心理与行为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以往理论界对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多,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研究偏少,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更少,因而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实际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对于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特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生活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总结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的经验,掌握高职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规律,我们课题组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参考了闫献伟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的重要数据与结果,以及毛伟雄的《当前民办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内容涵盖泉州中营职业学院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心理4个方面,共计发卷1000份,收回684份。另外,为得到更加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我和课题组成员在对《辽宁省高职高专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2011.11)》调查问卷到我校的1000份进行了详实的统计,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回率100%。问卷内容涉及政治观;择业观、职业观;道德观;心理健康与学习观;恋爱婚姻家庭与消费观5个方面共计50个问题。调查结果与以上结果更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办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如何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健康的个性,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综合数据分析可得: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有比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思想开放,有些偏激,思想的状态不稳定,政治意识较薄弱。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经济、网络普及以及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当代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前辈,信息获取更快捷,相关知识了解更宽泛,见解更广阔。这样的成长背景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上比较独立,行动上不会随意跟从,不盲目认同某种价值,遇到问题一般会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因为他们社会经验不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更易受错误的思想观念影响,看问题做事比较偏激。有些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兴趣不浓,加之政治理论基础比较弱,缺乏一定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对一些深层次问题认识不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存在某种模糊认识,比如“末日说”、“涉日保钓”等问题看法偏激。而[1]
且,价值观多元化,更强调实用主义,责任意识弱化,虽然仍在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督促下,但对学校和社会一切规章制度却明知故犯。
第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入学普遍存在自卑感。由于没考上理想大学,而是就读最后批次录取的民办院校,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其它院校的学生,感觉自己能力不如别人,逐渐形成思想上的压力。强烈的自卑导致他们较为敏感而脆弱,这种错误认识如果得不到矫正,就会导致思想的禁锢和心理障碍,从而产生很大的自卑心理。另外,还有些学生进入民办院校后发现学校与最初高中毕业时来校招生宣传的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加之民办学校本身社会地位比较低,使一些学生觉得自身地位很低,原本成长很顺利的他们远离父母、亲人的环境下产生很强的挫折感,自卑感加重,而导致部分学生生活态度消极,自暴自弃。逆反心理比较重,主要表现在盲目排斥正面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认为这些内容“无用”或“与己无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排斥先进典型和个人,表现出冷漠态度,不屑一顾,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弱,我行我素,对于重修、挂科等事情全热无动于衷。
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不了解,缺乏学习动力,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观念强,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行为盲目随意。但也意识到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他们在社会和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他们适应社会的职业观相当的明确,给自己将来定位的职业范围比较宽。另外,在校期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休闲和学习关系, 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上网、娱乐,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认真完成,虚度光阴。还有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抱负毅力,懒散、追求享乐现象日渐明显,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增加,男女不正常交往现象严重。在学习行为中,个别学生迟到、早退情况严重,他们甚至不在乎学校纪律处分,直接影响班风、学风,愿意参加实践类活动,对理论学科不感兴趣。另外,由于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普遍没有经过挫折教育,贪图安逸、怕吃苦。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少人自我意识膨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淡薄。
第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特征。我们培养人才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知道如何去适应市场,一切都怨天尤人。据权威人才资源机构调查统计,对企业而言,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许多企业强调的是一种对职业的操守,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否能够尽快的适应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转变,并认同企业文化。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会大量出现不认同企业文化的现象,经常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顾忌他人感受,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把企业理解为学校、把领导当做老师、依旧我行我素,遇到社会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很多未被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不是输在专业技术上,而是思想与态度上,关键是他们没有被录用之后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总是以为都是社会和企业的挑剔,而为自己找诸多借口,最终的结果就是待业。这就暴露了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点与不足,虽然也有思想政治与就业方面的教育,但毕竟教材是死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教师都很难扑捉到社会大方向的变化,更何况是学生,所以,我们的就业教育对于社会与学生个人来说,都略显幼稚化,没能达到成熟模式。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举措
实效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实际的效果”。他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即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实现程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效果的可靠性。[4][3][2][1][2]
(一)“大思政”育人模式
确立“大思政”实践理念,合力育人、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考核模式,即“课上—课下—网络”立体化,不要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进行思政教育,而是要充分的发挥、利用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化育人。
搞好“课前一刻钟”(课上)。这是针对每位教学老师的特点量身定做推出课前一刻钟的活动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自我的平台,例如:说天下,新闻大视野,我秀我行,时事开讲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体验。具体的做法是在大一新生入学时上好第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将“课前一刻钟”的实施要领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由课代表将全班同学按照本学期课时数分组,每次课一组,进行“每课一秀”活动,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法律案例、历史文学等多个环节,每节课下课前留下一次课的内容,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己回去找资料,下载视频、新闻动态、社会热点、自编小品、制作PPT等多种方式,在下次课课上展示给教师和全体同学,然后逐一演讲选题的理由以及教育意义,由学生当老师,进行模拟人生讲解,之后由其他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每课一秀后教师再根据今天每课一秀的内容讲解今天的课程,形成统一内容模式的教学,力求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
指导社团活动(课下)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将大学生校内理论社团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加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深入家乡、厂矿企业、历史名胜古迹等参观,去敬老院服务、组织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等活动,组织点评大学生辩论赛。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向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活动。各院系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政博客和学生QQ群(网络)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供一个师生分享思想和知识的平台。由于思政博客和QQ群“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及心理特征,成为大学生新的网络家园。使育人从传统的“面对面”到现在的“键对键”,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成为新形势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亮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了解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思政博客和QQ群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学生QQ群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在课下成为朋友,答疑解惑的方式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心态。
(二)“德育答辩”考核模式
德育答辩是最有效的实效性举措。他是应届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就业、人文等方面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的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的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对应届毕业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礼仪举止、沟通表达等素质的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
面考核。
他的总体考核思路与方法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从入学军训开始,就进行毕业德育答辩的引导与渗透,将整个德育答辩考核的过程向学生说明。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前将上交德育答辩的开题报告,列出未来三年“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四个大方面的规划,由思政教师进行审核与反馈评分,并最终上交各个院系保管与监督,与学生处、各个院系辅导员联合进行,定期跟踪考核与纠正。而学生也将根据自己开题报告的规划进行大学三年的奋斗与努力,并随时收集各种素材,包括奖学金、证书、奖状等,并在大三德育答辩到来之时,在大三的“德育答辩会”之前根据自己的素材撰写德育论文和PPT。最终在德育答辩会上向老师与同学们展示自己大学三年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等变化、进步与领悟,取得德育答辩的通过。如果未能通过者,将进行德育答辩的补考,通过这一系列的三年规划与考核,彻底将一个大学新生改造成为适应社会大发展的高素质型的技术型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王慧.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科学时代》,2011,(12)[2]谢锦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学风建设的思考 [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
[3]程芳.创新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时代要求 [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2)[4]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健(1978.2.7—),男,辽宁沈阳人,法学硕士,籍贯:辽宁沈阳,辽宁美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本文为2013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Sdsz2013-42)的研究成果 联系电话:***024-89745958
联系地址:辽宁沈阳沈北新区沈北路30号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思政部李健
邮编:110136
第二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实施方案(申请评审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从客观上要求教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教学活动的指向更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睁大眼睛,密切关注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效率,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力争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走“轻负高效”之路。
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有的课堂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复杂。华而不实的东西多了,形式化多了,热闹的课堂背后缺失的是教学的实效。学生表面上学得轻松愉快,实际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不断在滑坡。有的课堂则“穿新鞋走老路”,由于应该教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仍然比较低下,学习过程比较被动,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大作业量,相信“时间+汗水”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与新课改倡导的“向有限的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教育教研中一个永恒而又常新的课题。“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我省“十二五”课题规划中的“高效课堂”很多方面不谋而合,虽然其他地区和学校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本校而言,这一课题仍具有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着力于现实的课堂教学考察,发现、反思并及时调控教师的教的行为,改善学生学的行为,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教学活动中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通过对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逐步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策略,营造学校特有的教育文化,最终达到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之目的。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由台湾扩展到大陆)。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专家们的关注,引领我们要直面教学现状,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
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同样缺乏针对性,未能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且多集中在中学层面,小学层面的研究还刚刚开始。
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本课题的研究与国内外同行一样,其目的都是总结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重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区别:本课题通过对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方式实效性的研究,广泛收集整理有效教学方法,在重新审视教学现状,反思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注重创新,力求建立适应小学课堂教学实际,针对各学科特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一套较为系统的策略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五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因材施教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3、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它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四、课题的核心概念和界定:
课题名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实效性: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立足于小学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并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提高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的实效性上取得突破,形成高效课堂的策略体系,努力打造具有湖滨路小学特色的实效课堂。
具体目标:
1、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内涵,探索、总结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我校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进一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智慧型人才。
3、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效性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实效性研究两个方面。
1、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效性研究:
(1)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等。
(2)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活动程序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运用等。
(3)反思策略。主要是做好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论文总结等研究。
2、学生学习方式的实效性研究:
(1)自主探索的实效性。
(2)操作活动的实效性。
(3)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重点是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效性研究;难点则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实效性研究。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3)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4)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5)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我校各科课堂教学的现状、教学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6)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7)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到教学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把课题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子课题,让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兴趣爱好、研究专长和学科特点,选取适当的子课题加以研究,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9月
(1)请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2)实施课堂教学观察和诊断评价,探索各科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3)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5)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4年9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
(4)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八、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实践与探索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各种资料的信息的必要手段,让课题研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情况,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依据。
第三篇:提高员工培训实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
【摘要】企业员工培训是指为了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增加员工各项工作能力,从而促进员工现在和未来工作业绩所做的努力。本文首先阐明了提高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目前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系统介绍了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出了“企业在员工培训中缺乏系统、健全的培训体系”。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树立培训理念、健全培训体系、拓展培训方式三方面着手阐述了如何提高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
【关键词】员工培训问题有效性
【前言】当今社会,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一方面在于企业能否得到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更在于企业能否用好现有的人才,能否最大限度地培训、开发已有的人力资源,挖掘潜在的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企业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将员工培训视为企业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本投入。但是由于大部分国内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多数企业都面对着培训效果不明显或者培训的收益存在差距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企业培训效果的现状,发现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企业的培训效果提出几点建议。
一、企业员工培训概述
企业员工培训指为了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增加员工各项工作能力,从而促进员工现在和未来工作业绩所做的努力。通过培训使员工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技术和管理技能,更加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从形式上来说,企业员工培训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培训;从内容上来说,分为知识、技能和素质培训;从方法上来说,分为在岗培训、脱产培训、部门互动培训、专项讨论等。其特点表现为全员性、终身性、多样性和计划性。本文是从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重要性入手,来谈谈当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方法。
二、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就是看在这个企业里的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通过对员工培训和提高,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人是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把“人”变成“人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长远问题。由此可见,员工培训对于企业未来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是毋庸质疑的。从培训的作用来看,有效的员工培训可以提高企业自有员工的工作技能,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竞争需要,满足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企业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以,员工的培训关系到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不仅仅是必需的,而且还是非常必要的。
三、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企业员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挥其所带来的效果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但是有时候企业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去培训员工,却没有带来任何高效益的回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培训得不到领导及其他部门的重视,认为培训仅仅是培训部门的事情;二是认为培训无用,培训没有与激励机制挂勾,组不组织,参不参加,无所谓;三随着社会大流走,社会上流行什么,就学什么,与工作目标脱节;四是对培训效果缺乏后续跟进,仅是走走过场,完成任务;五是有些企业将培训作为员工的一种福利,成了观光旅游的一种借口,真正开展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通过以上的现象和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 企业培训投入失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的理念、体系不符合培训的实际模式,即
(一)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
由于培训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对待培训很随意,没有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而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持,往往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一是目前许多企业管理层并不十分重视员工是否参加培训、培训的效果如何。部份员工未能将培训作业提高自已能力的一种方式,而是将培训作为可以暂离岗位休息的机会,培训部门得不到企业领导的有力支持,同时也无法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因此再好的培训项目也难以顺利开展;二是一些企业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应该尽量降低。事实上,对企业而言,培训是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是一种间接投资,跟其他投入相比,这种投入更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其效益是巨大的。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对员工培训投资1美元,可以创造50美元的收益,它们的投入产出比为1:50。[1];三是企业的领导不清楚培训的需求,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困境是否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只是简单的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教会员工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知识,无需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救火式、应急式工作,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更谈不上将培训制度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同时,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企业往往会忽视对管理层和决策层领导的培训。
(二)缺乏系统、健全的培训体系
据一份权威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培训调查报告显示,92%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在企业的培训管理机构方面,仅42%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门;在培训制度方面,64%的企业声称有自己的培训制度。[2]但经座谈和深访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承认自己的培训制度流于形式;在培训需求方面,没有几家企业进行过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很多企业一提到培训,就是来场讲座,外派学习,很少考虑自身需要,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培训需求没有深入的分析,培训计划仅为应付上级检查,没有针对岗位分析员工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从课程着手,考虑接受培训能掌握什么知识,从而出现跟风赶时髦现象;二是培训过程缺乏沟通和监督,企业管理者往往重视培训前的准备,没有很好地监督实施中与参训人员的沟通,缺乏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及今后的改进方案,使得培训出现“虎头蛇尾”现象,培训效果可想而知;三是未能学以致用,培训结束后,获得的成绩因企业内部的一些因素未能使培训的效果得以体现,有关培训的研究表明,一般的培训仅产生10~20%的转化率,即80~90%的培训资源成果被浪费了。[3]
四、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方法
企业培训效果非常好或较好,可以在提高员工素质,最大发挥其潜能,做到人尽其才的同时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提高经营效益。相反,如果企业培训效果不好或很差,不但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形成很多不良现象,这样对于企业来说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即浪费了财力又损失了人才。针对企业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
大多数可持续经营的企业,都具有远景、规划来指导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同样,培训工作要取得预期的效果,也应确定企业培训理念来指导整个培训工作。企业培训理念就是企业进行培训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所以,在确定企业的培训理念时,要从企业的多角度进行考虑,以在企业内部树立一种员工不断学习和培训的信念,实现培训理念从“要我培训”的到“我要培训”的转变,从而达到变被动为主动的培训机制。理念的灌输和落到实处离不开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一些企业存在“培训是一种福利,不需要再有任何的奖励”、“培训不能占有工作时间”等错误的想法,这对培训效果的实现很不利。因此,企业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推进企业培训工作的、具有约束和激励的制度与规范等。
(二)构建系统、健全的培训体系
要把企业全员培训和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1、明确培训需求,按需施教。培训工作首先要获得企业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必要时他们也要参加有关培训的报告会,并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做出指示或建议,同时健全与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其次,培训管理者或组织者应当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做好今后培训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实施。培训计划应当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而不是“救火式”的培训。因此,培训计划及方案设计的周密程度关系到每项培训的效果。
2、建立健全企业培训制度
(1)培训对象确定制度。建立培训对象确定制度有利于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可以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是企业的责任,接受培训是每位员工的权力与义务,在培训中不能搞平均主义、轮流坐庄或是“一刀切”,更不能跟着流行的步伐赶时髦,做表面文章。要分清轻重缓急,对急需人才、关键岗位、优秀员工进行优先培训,对重点产业、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人员重点培训,对普通人员进行常规培训。在选择培训对象时必须考虑员工掌握培训内容的能力以及他们在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应用所学习的内容的能力。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员工激励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效率问题。在选择培训对象上可以采用员工自愿报名和部门推荐相结合、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民主推荐、对优秀员工的奖励等方式。
(2)签约与监督制度。培训签约制度有利于维护企业与员工双方利益。特别是需要较长时间脱产的培训,企业不仅投入较多的培训费用让员工参加培训,还要给员工提高工资待遇,同时安排相应人员顶替员工工作。一旦参加培训的员工学成后跳槽,企业将遭受较大的损失,这也是企业培训员工的一大顾虑。如果企业制定规范的培训签约制度,从多方面来用法律约束企业本身与员工以达到保护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利益。)同时也要完善监督机制。实行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将培训组织形式、技术项目设计、教学计划编排、教学方法、手段、措施与接受培训方的要求和预期目标比较,评估出培训质量的优劣,并督促培训部门及时改进,从而使培训工作真正进入“PDCA”的良性循环。
(4)激励与约束制度。把培训、考核、晋升、薪酬等其它激励措施的结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要实行择优使用和奖惩制度,对学习成绩优异、学有所成的员工,除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外,还要记录在案,在今后的岗位工资、奖金、晋升等方面给予优惠,实现“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要制定培训考核制度,明确领导和部门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同责任者的经济利益挂钩,对培训工作进行得不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同时,要实行岗位任职资格制度,按照不同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水准,要求在岗者必须获得任职资格,对未获得相应资质者,实行下岗、待岗或降级使用。只有从培训制度上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把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三)积极拓展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
1、大胆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职工培训的方式上采取名师带徒、技能比赛、技术比武、技能绝活评比、评选技术状元等集培训、比赛和激励于一体的技能开发方式,培养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同时,企业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多级瀑布式,企业管理人员既是培训对象,又是培训力量,高一层管理者在接受培训后对下层管理人员实施培训,这种多级瀑布式的培训能结合企业的实际,可以避免培训中的重复浪费现象。
2、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创新培训手段。可根据企业的工艺特点,采取新颖活泼的培训形式,如讨论式、观摩式,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还可广泛运用各种先进培训手段和电化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交互学习,利用仿真机模拟实际操作,通过企业网站、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培训教学,以最快速有效及安全节约的方式,让员工及时得到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
3、结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途径。企业培训可以在确保培训部门执行核心职能基础上,在一些专业性培训项目上寻求与外界的广泛合作。如加强与大学、职业学院的合作,高校、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应在广泛了解企业需求的情况下,紧贴当地经济的需要设置专业,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因此,由行业协会、工会或工商联、高校牵头主办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培训的途径。
【结论】
目前在国内,企业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培训工作实务与培训工作理论研究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本文从企业培训的现状入手,系统介绍了目前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树立培训理念、健全培训体系、拓展培训方式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提高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并重点分析了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分别从“明确企业培训需求,按需施教”和“建立健全企业培训制度”两方面做了具体说明。
【参考文献】
[1] 杨剑,鲁元华:《经营员工心》——员工培训与潜能开发,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6月
[2] 宿春礼,周韶梅:《责任胜于能力》,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
[3] 陈龙海,陈赣峰:《培训案例全书》,海天出版社,2005年1月。
第四篇:如何提高二次备课的实效性论文
提高二次备课实效性
因为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学情,每位教师也有不尽相同的特色和专长。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依照教师个人,特别是本班的教学实际,在授课前再次研读教材、研讨课标、研究教参,对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案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认真修改,批判吸收,合理取舍,做适度调整,丰富内容,关注个性化设计,体现个人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精彩,这便是二次备课。
(一)二次备课的目的
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修订,达到教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技巧融入教案,将教和学真正一体化。重点研究知识点如何攻破,教学环节如何过渡,教学情景如何创设。
(二)二次备课的方法
二次备课常用的方法有:标、增、改、删、调等。
“标”就是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增”主要是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有关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就是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重点是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调”主要是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三)二次备课的内容 1.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以本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
(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
(2)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3)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使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与学生自主学习,是否给予足够的时间,是否设计了巩固练习。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二次备课既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通过二次备课,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不让更多的遗憾留在自己心中。通过创新设计,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人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课堂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同时也散发着个性的魅力。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收获,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一个不注重二次备课的教师即使有多少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多次重复,不会有大的提升和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要真正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反思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就让我们从二次备课开始吧
第五篇:试论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论文
摘要:所谓实效性就是学生能从课堂教学中学到最多,获得最多。如何使你的课堂具有实效性?本文总结了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课的特点,并探讨由于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的变化,促使体育教师应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有效地从事体育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实效教学
一、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课特点
1、强调“健康第一”。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的指导思想,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基本的理念。新课标强调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传统体育教学只强调增强体质,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显然这已不符合现代健康观。现行新课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集中反映了新的课程理念。
2、弘扬主体性。传统小学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尊敬服从教师,过分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学生只能在“统一”的框框内被动学习。新课程明确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彼此平等,相互沟通,共同发展,这种民主、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为小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宽松的教学环境。
3、倡导新学法。新课程理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培养了学生终生体育的愿望和能力。
二、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师如何进行体育实效教学
1、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康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坚持经常锻炼,培养健康意识,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注意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交流的快乐。通过安排克服障碍和经受与适度挫折的训练,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要把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即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要具体到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运动负荷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考核办法的制订等方面,都要考虑到个体的具体情况,使学生能接收,能乐意学习。新课标中的健身体育、愉快体育、民族体育以及与体育密切相关的营养、保健、生理、心理健康的知识,都应向学生传授,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2、确保主体性的发挥
(1)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成为主要角色,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如小学三年级蹲撑前滚翻的考核,我讲解考核方法,演示一次,接着让学生自测一次,然后分组考核,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结果情况很好,既达到了考核目的,又让学生学到了裁判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2)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参与热情。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加迅速。”如果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真情融洽,学生对教师就会更加尊重,对教师的教学也更易接受。若教师面无表情,过分严肃,会使学生觉得紧张,甚至产生焦虑情绪,给学生造成精神上的压抑感,你再要求他专心、用心也是无济于事的。体育教学实践课大多在操场上,学生容易受干扰,教师更应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和蔼可亲。这样学生才能感到轻松、愉快、亲切,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思想集中,反应敏捷,容易学会动作,即使有一定难度动作,也会开动脑筋,攻克难点,掌握它,学会它。
(3)教师不能偏执于师道尊严。由于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生成性,学生有时会先知于教师,教师有时会失去“先知先觉”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课堂就成了师生之间平等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多的还给学生后,学生的奇思妙想就会有新见解,新建议,甚至可能对教师的指导性建议提出疑问,这时教师就应该放下知识的权威,勇于承认知识的不足或技术的短缺,尽力保护学生主动参与教改的热情,并要大力鼓励学生提问题,生疑、质疑,从而使主体性体育教学顺利实施。
3、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伙伴,因此教师的指导性不可能是绝对权威的,也不可能采用强制性手段,显然指导的难度大了,对教师的要求也高了。笔者认为,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适时、高效、全面的指导上。“适时”就是不能老放马后炮,要有洞察本领,如能洞察一切则更好,最起码应做到适时指导:学生对动作要领或是动作要求不理解时,或是练习没劲感到厌倦时,或是学生之间有纠纷时等,都要非常及时的给予指导。“高效”就是指导要得法、得当,只要一点拨,就能驱散迷雾,豁然开朗。“全面”就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指导。课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要关注,都要指导。指导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行为习惯、情感心理。为使自己达到“适时、高效、全面”的指导,就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要研究吃透教材,要了解和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生,既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的远,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才能接得上嘴,插得上手,点拨学生思想的火花,提高指导效果。
4、注重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单一,以皮尺、秒表决定一切,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在这种评价思路指导下,有的体育教师就把评价当板子,对那些上课不守纪律的,对绝对权威有不同意见的,就任意压分数,致使师生关系紧张,矛盾恶化;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对学生总是没有好声好气,如学生一提问题,就责怪学生:“这也要问”!有的学生协调性差些,前滚翻动作做不好,就冲着学生说:“这么简单的动作也不会做,笨得像猪一样”,等等。总之,这种不合理的评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锻炼身体,学做真人的积极性,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以上这几种教学方式只是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的一点粗浅想法。但是,我想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实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
如何使你的课堂具有实效性呢?首先,备课要充分考虑实效性。一堂成功的课,一堂真正有实效的课,是与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密不可分的。它首先建立在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上,它体现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水平或备课的能力。一堂课有效与否就要看本堂课有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否能找准重、难点,能否挖掘出教材中潜在的文化内涵,能否层层深入地抓住教材的明线和暗线,再根据教材安排、学生的年龄及特点,将其有机地结合,构建完美的课堂预设。小学体育教学也是这样的,这个“预”就是体育教学中的备课。备课是否具有实效性,体育用具及场地的准备对于你的教学起不起作用,如果起作用,那么它就具有实效性;反之,就不具有实效性。其次,课堂教学时间和容量的合理安排。一节课40分钟,如果课堂结构松弛,进程缓慢,健康知识容量少,也谈不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我在教学时做到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健康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再之,合理地与生活实际情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地应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易于解决知识的重难点,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记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所谓实效课堂就是学生能从中学到最多,获得最多的课堂。要使课堂具有实效性,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断更新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和谐课堂、实效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