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与高职课堂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探索 论文(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3:1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课与高职课堂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探索 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课与高职课堂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探索 论文》。

第一篇:微课与高职课堂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探索 论文

微课与高职课堂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探索

——以高职《数据结构》课程为例

张小强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针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契机,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从微课的学习模式,微课有效性评价,影响微课的因素,以及微课的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微课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得出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是有效的,同时也总结了微课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高职,有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编号:XHDY2015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小强,男,高级讲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

一、前言

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统筹高职教育改革。微课作为微型教学视频课程,具有时间短、交互强、结构紧凑、主题突出的特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适应目前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方向,也符合行动计划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微课教学中,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需求,按需选择个性化移动学习资源,巩固和强化学习知识,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评估、评价、反馈和监督,提高学习者自学能力,是传统高职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1]。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微课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国内对微课的研究,重点关注在微课相关的情境、平台、资源、活动等方面的设计。国内胡铁生认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将微课视频作为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的载体,实现教学资源的融合。林秀瑜提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共同体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过程设计、个性化学习设计”为主线的微课学习模式,优化学生通过微课掌握知识的技能。余胜泉认为微课不仅仅是资源,还是互动服务、认证服务、学习评价的重要载体,提出了基于学习元的微课设计思路[2]。国外对微课的研究,重点关注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模式下对微课学习模式的研究,如美国哈弗大学开展的“促进泛在学习的无线手持设备”研究项目,MIT利用手持式模拟现实技术,提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利用视频游戏进行学习的模式。2007年可汗学院利用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推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008年David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是基于建构主义,以移动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是具有结构层次的教学视频。2011年SalmanKhan在TED的报告中将融入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公众视野,该模式可促进学习者知识内化,提高学习效率。

二、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模式

高职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辅助教学,可以进一步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微课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3],可以概括为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教后学三种微课模式。根据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形式可以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其中微课用于课前自主预习、课后的巩固和拓展,属于非正式学习,用于课中的讨论评价和知识内化,属于正式学习。

图1: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模式

微课学习模式主要包括学习活动模式、学习过程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学习活动由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其中主体是指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和执行者,客体是指学习的对象,客体的层次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学习主体,学习共同体是指客体完成学习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包括同学、辅导员、导师等。学习过程模式中,IMS-LD理论提出,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可通过对角色、活动和环境进行整理,形成协作学习方案,从而完成学习目标,其中“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不同的“具体情境”,利用“协作学习”,配套学习支撑服务,完成关键知识的构建,达到学习的最终目标。个性化学习模式是通过学习的平台的载体,微课为平台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完成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学习问题个性化解答,获得学习评价和学习分析,同时根据学习者在学习的平台中的学习进度,提供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学习辅导[4-6]。

三、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

高职课堂教学中,全面有效的反馈评价是促进学习有效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微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互动情况、教学效果等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反应教学效果。教学环境评价内容包括微课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否明确,选题是否紧扣难点、微课资源是否充分有效等。教学互动情况评价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互动情况和微课课程的互动情况,以及学生针对微课互动问题的提问率、回答率、反馈率等指标进行评价,教师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效果,可以根据师生互评环节,进行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根据学习者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情况,以及学习者的考核结果和参与实验实训的有效结果[7]。

发展性评价就对微课进行多元化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师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可以有效的促进学习者自身知识的构建和知识框架的更新,提高师生参与评价的热情,保证评价的公平性[8-9]。

为了进一步对微课在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结合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为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数据结构》课程是介于数学和计算机软件之间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可分为9个章节,其中包括8个关键章节,包括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和广义表、树和二叉树、图、查找、排序。依托微课的特征和发展性评价要求,将关键章节进一步分解为微单元,如将线性表章节分解为线性表逻辑结构、物理存储结构、基本操作(创建、插入、删除、修改、查找)、顺序表实现、链式表实现(单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应用实践(一元多项式的表示)7个微单元。对每个微单元进行微课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学习任务、难点问题、学习资源、课堂互动、课后练习、总结反思6个方面,学习者围绕微课课程设计,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在学习者学习的基础上,有效的实施课程教学。

《数据结构》微课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学生根据微课教学计划,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并在微课学习的平台中,标记学习进度和完成情况,并将学习中遇到的疑惑不解的问题,在师生互动区中进行提出,同时与班级同学互相讨论微课具体知识点,巩固微课的学习内容,这样教师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聚焦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在机房进行,通过组织学习集中观看微课视频,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示范和深入剖析,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完成相关课堂练习。整个课堂教学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转变成学生是课堂的主动者,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引导学生,对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提高学习的效率,为课后的思考和总结留有足够的余地。

图2:《数据结构》课程微课教学流程图

《数据结构》微课教学在两个班级中进行试点,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试点班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与其他同专业的班级相比,试点班级学生对关键知识理解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较大提升,对课程的教学评价给予积极的肯定,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微课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如微课课前学习,部分学生不适应,完成课前学习任务不及时,导致课堂教学整体互动水平不一致,互动效果有所欠缺。微课课后巩固练习缺乏必要的监督,学习者知识内化的水平还有上升的空间。尽管微课教学试点存在上述问题,但是微课教学模式强化了学习者的主导地位,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四、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因素

通过微课教学实践在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分析总结出在微课的教学设计环节还存在微课教学目标不明确、微课选题不聚焦、微课资源不充分、微课分析不深入、微课制作不规范等影响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入改革。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特征有深刻的认识,而微课作为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因人而异并适应较长的时间,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独立的教学目标设计,将微课等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分段或者简单搬家,在一个微课中出现多个教学目标,而且对多个知识点讲的不够深入,学习者也不能很好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而背离了微课教学目标单

一、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特征。

微课选题不聚焦,微课选题需要从学科专业出发,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围绕课程的重点核心问题,结合微课短而精、快速清晰解决问题的特征,进行微课课程的选题。微课资源不充分,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现有的课程资源也是基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各级精品课程或优秀课程的积累,但是精品课程与微课对资源的需求规范不一致,无法直接使用,需要对各类课程资源进行裁剪加工才能用于微课课程。微课的课程设计和资源的准备,与微课的质量密切相关。微课制作不规范,教师制作微课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微”的度,受课堂教学的影响,微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多个微课时长超过20分钟,学习者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状。同时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也普遍存在视频清晰度不高、机位单

一、字幕效果不同步、后期制作粗糙等常见问题,影响了微课的教学效果,这也要求高职教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技术能力,以适应微课教学改革发展要求。

五、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应用策略

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对传统课堂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也符合时代的发展。高职学校学生具有其自身学习自主的特征,通过微课的使用,能够激发学生从更深层次思考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应用还处于研究和尝试阶段,其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于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为了有效的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需要从微课设计制作、微课互动设计、转变教师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应用设计。微课设计制作分为知识点筛选、微课脚本编写、配套PPT设计、素材的准备和视频后期制作,其中除知识点筛选外,其他微课制作环节都对微课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懂得微课的教学理念和微课设计的具体要求,微课素材的准备可以国内外优秀的微课视频资源站点如Youtube、TED视频、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优酷教育频道等,只有通过学习优质微课资源的制作模式,才能制作出优秀的微课资源。微课设计方案应从围绕课程核心知识点,在有效的时间内,开门见山,突出微课设计方案的主线和重点,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微课的设计还需要配套设计课前导学、课中练习、课后反思和反馈等。

微课课堂互动设计可有效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学习者通过微课视频进行学习是第一环节,针对学习者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进行重难点讲解,鼓励学习者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协助讨论,解决难题,巩固知识,是第二环节,此环节有助于学习者自身知识的构建,形成正确的学习概念,反思课程的重点难点。

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者是课堂教学和微课教学的主体,其参与微课教学的程度和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是决定了微课教学的成败,因此需要不断的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通过微课的课前学习和对知识难点的重点互动交流讲解,完成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构建。通过微课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的互动,可以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学习者的兴趣度更高,教学质量也获得较大的提高。

六、总结

本文针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契机,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从微课的学习模式,微课有效性评价,影响微课的因素,以及微课的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微课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得出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同时也总结了微课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2014,06:65-70.[2]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3]邵华.微课理念引导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4,05:99-101.[4]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18-22.[5]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94-99.[6]刘桂花.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06:122-124.[7]叶小娇,李检舟,郑辅伦.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的构建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04:70-74.[8]王政.微课设计在课程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4,09:111-112.[9]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72.

第二篇:时政微课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结合探索

时政微课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结合探索

时政是时事政治就是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内国际政治大事,是概括性比较强的、从大局出发的事件。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新课标指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社会所处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现状,通过文化课的学习与社会实践,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时政微课是指在“微课堂”中,利用“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将时政新闻融入到微课中,使其短小凝练、直观生动、随时学习的特点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一、时政教学现状

1、形式主义,学生缺乏理解

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时政教学的时候只是一种形式,没有深入理解时政的含义,老师和学生只是根据大的标准走个形式。比如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一些新闻条例,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样走过场的上课方式根本没有现实意义。有的教师常规布置回家看新闻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分享,但是现代信息社会,信息量十分庞大,就使得学生难以将主次分清,只能盲目的全盘接受。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准备,没有真正发挥时政热点的效应,随意性讲解,达不到明显的效果。

2、缺乏客观性分析

一些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没有站在客观角度去分析问题,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在具体分析讲解时,往往会传达教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造成学生直接被套入固定的思维模式。同时,有的教师没有及时整理当前的时政热点,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关联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时候教师没有注重时政热点,教学更偏向理论,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缺乏学习动机

有了学习动机,才能实现有效学习,才能形成有效学习的推动力,所以说学习动机也是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到时政的重要性,欠缺有效地学习动机,对时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部分学生感觉没什么意思,长此以往就形成学习中的恶性循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学生就会感觉时政学习枯燥无味,学习就会很难投入精力。

二、时政微课的必要性

1、微课教学时间短。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时政微课的时间不需要过长,五至八分钟即可,最长不宜超过十分钟。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解决时政重点。因此,和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课堂来说,时政微课在时间上则显得更加的短。

2、微课教学内容精简化。

传统的时政课需要准备许多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料,从而丰富课堂内容。因此,与传统课堂相比,时政微课则显得更为突出、内容更加精简、方向更为明确。从定义中可以得知,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任务中一个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易混点)的教学,或者是完成课堂中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

3、时政微课视频容量小。

微课的载体是媒体设备以及网络,所以微课的保存大都是较为常见的流媒体格式而且视频容量较小。从教学资源共享性出发,作为教学资源的微课,除了方便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还可以用于教师教研活动。因此微课具有优秀的传播性、流动性与分享性。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时政微课的教学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三、时政微课对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利用时政微课程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微课视频有图文并茂及声形俱全的特点,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地表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视频,可以大大改善人脑获取知识信息的感官功能,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单一的课堂学习发展为多方式、多途径的新形式。使用微课辅助教学,可以增强课堂的容量、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使用微课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可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微课视频是在课前准备的,上课时直接根据课堂需要播放,这样就可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思想政治课内容抽象,知识相对灵活,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教学中需要补充大量的素材。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就能解决这些难题。另外,微课程视频具有灵活的特点,可以随意播放、返回,并可长时间保存,极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

第三篇:浅谈微课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浅谈微课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因其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反馈及时、易于重复学习等特点,迅速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课前预习、传授新知识、课后复习拓展及实验教学等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但微课依旧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

关键词:微课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微课,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被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同时与现推广的导学案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相辅相承,深受教师的重视与喜爱。

一、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R点或教学生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它具有“时间短、容量小”、“可反复观看学习”,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微课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微课应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中

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具有快速导入,目标集中、主题突出、思考过程步步推进等特点。微课内容要求问题聚集、有针对性强、启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教学内容选取一般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案例、一个概念,还可以是一个题型精解、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例如,高三化学复习时离子共存问题是高考必考内容,教师可以按照“一色、二性、三特殊、四反应”这样一条内容主线来设计一节“题型精解”的化学微课。微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时刻和教学环境相联系,满足学习者的即时要求。

2.微课应用在学生课前预习中

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肯定会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很多疑问,也不知道哪些是学生的重点。此时的微课,主要是答疑解惑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扫清障碍,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例如,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时,很多初学的同学常常会犯以下几个错误:一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两种反应类型;二是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等于得失电子之和;三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有的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是还原剂等等。此时利用微课,使学生在预习时,就将错误的观念消灭于萌芽状态,并借助微课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

3.微课在新授知识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活动的实施主要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课堂内进行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对于未理解或有疑问的知识进行探讨、提问,教师提供个别化的指导,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下运用其所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主要包括,学生完成作业,独立解决问题,探究协作活动。一节好的微课,由于画面动态、美观,教师的声音亲切、生动、精炼的表达,有针对性地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能更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化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还有化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课前自学中未能理解的问题,还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材以及观看微课《原电池原理》,基本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上课时结合实验和讲解,多次调用微课,反复对比,层层推进,使学生对原电池概念的形成、电极反应的实质、电极确定的原则等,就有明确的认识,扫清学生对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原理和条件的认识障碍。从而有效的突破校学难点,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微课应用于课后复习拓展

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微课,根据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来有选择性的学习微课,可以就不明之处,反复学习、研究、从而有效理解知识内容,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对于学有余力,希望能更深入学习的学生,课后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研究微课进一步学习拓展知识,拓宽视野,发散思维。例如,微课设计了多组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方案,是对教材中探究活动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从指示剂的选择、酸(强酸、弱酸)与元碱(强成、弱碱)相互滴定、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等不同角度设计多种方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5.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培养学生那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日益受到师生的重视,大多实验已经进入课堂。但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课时不足的影响,一些实验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及有危险性的实验,教师多选择用讲述法或者观看教学录像的方法开展,使得学生对这些实验毫无体验,听得索然无趣。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例。本实验中的压强对速率的影响的实验过程难以在课堂上呈现,教师一般采取两种处理方法,要么直接得出结论,要么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给出结论。如果此时我们引入微课,教学效果则更好。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观看微课视频不仅可以自主得出结论,还可以对彼此的实验方法和操作中的不严谨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微课不能完全代替教学的完整性

教学活动应该由师生共同完成,其中包括了问答,讨论,练习和反馈等互动环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交流的过程。这种以沟通为目的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而“微课”是通过人机单向对话,完成教学活动的。展示的仅仅是教师对某一知识和技能的讲授。高效的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应该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生命的课堂是需要师生交互配合,交流沟通,共同完成的,微课在这一点上是缺失的。

微课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合理使用微课配合自己的教学讲解,弥补实验条件的缺陷。微课也同时增加了化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欲望。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化学教学的探索道路是漫长的,教师们应当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寻找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爱上化学在学习中体会快乐。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氛围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 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

二、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容易造成形式和内容,具体和抽象,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善于捕捉、设计生活情景,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情境中探究数学问题

1.1紧扣生活,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直接的出发点,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理解定点,定长概念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操着绳子的小球抡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园林工人怎么画圆。再引导思考: 为什么这些圆会画的这样好?在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定长、定点、什么是圆,怎么画圆。

1.2模拟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间,创设表演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

1.2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到实际生活中学习。

2.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2.1加强操作,把理论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教了“ 比和比例”,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校园里树的高。高大的树怎么测量? 多数的同学提出爬树用绳子测量的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的影子,再应用学到的比例知识,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2开展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生活问题。未来的公民必须会用数,必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善用学生的错误。

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但我认为,流畅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顺利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即使公开课也应该是常态课中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才显美丽。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将这种课堂生成转换成教学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这样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认知差异,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超越自我。

四、实施激励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目标达成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

五、注意课后延伸。

小学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的工具”。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了课后延伸去巩固数学的做法。

如在学习“分类”之后,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分类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东西进行分类摆放,把在家的分类情况再带到课间和学生互相交流。从而进一步巩固分类方法,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构建和谐氛围,贴近学生生活,善用学生的错误,实施激励评价,注意课后延伸。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块状”教学形式的突破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教学形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解放学生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促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教育的初衷。但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推进过程中,由于小组合作的过度使用,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变,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人为割裂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中间缺少合理的串联,让数学课堂变成了块状形式。块状教学形式乍看起来似乎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单位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其实深入探究之后会发现这种教学形式并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不能系统的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也是与课程目标相背离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相应的对策打破课堂教学的块状教学形式。

1.提高教学设计的体系性,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

想要课堂真正高效起来,必须首先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应对教学生成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前提工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重提高课堂内容的体系性,为打破课堂教学的块状教学形式奠定基础。首先,教学设计要结合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设计符合数学学科的学科目标,另一方面能够为教师设计课堂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次,教学设计要完全把握住教材整体体系,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材中的组成部分,用大体系理念去观察和思考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无论是知识的迁移还是延展,都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第三,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细微差别,提高课堂教学预设的系统性。课堂教学预设是教学工作的预演,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关注到教学的系统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做好这三个方面,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就能有效的突破教学的块状形式。例如《认识更大的数》这一单元中,要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在预设“数一数”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目标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炼出本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在预设教学内容时,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内容自成体系,也减少了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压缩合作学习的无效时间,从时间上减少“块状”形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参与课堂的问题,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是万能的,在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往往成为优秀学生的展示平台,很多学习内容无法被完全而且深入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为学生抄袭作业提供了便利,也让学生的学习没有效果。这种低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学内容被严重的分裂,教学的体系性大打折扣,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被无效的合作学习时间所挤占,学生的知识体系被阻隔。小学数学教师要着手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要精炼合作学习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比例,小组合作的内容也要挖掘可供思考和探究的内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体系的。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巡视和指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投入到思考之中,压缩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最终促进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系统讲解和理解。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能压缩合作学习的无效时间,也就能从时间上减少块状形式。例如《线的认识》教学中,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是“点与线的联系”,教师出示了明确的合作要求,并巡视指导学生快速完成过一点画直线、过两点画直线和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这三个问题,然后和本节课之前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完成教学目标。

3.教师要明确课堂中承担的角色,注重建立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系统性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当中之所以会形成块状教学形式,其中之一的原因便是教师在高效课堂之中的角色意识比较模糊导致。教师在高效课堂当中并不是完全的丧失主导地位,而是有绝对主导转变为引导和促进,对小学数学科目来讲,教师依然承担着主要的讲解、过渡等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适当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空间之外,其余时间都要承担起内容理解的引导、重难点突破等,要更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任,通过调整发言机会、学习形态等,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验算能力等解题能力。知识体系建立起来、越来越完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学习的系统性才能得到保障,课堂的教学形式自然变得流畅,块状教学形式被打破。例如《平移与平行》这个内容的学习之中,教师创设了画一画、折一折、移一移、说一说等教学过程,教师在这几个教学环节之中巧妙的引导和串联,让学生自然过渡到每一个环节之中。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一气呵成,教师的角色承担恰到好处,教学过程非常流畅。

面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块状教学形式,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积极认真的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力争让高效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小学数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教师选择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更为开放,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在这种教学下的课堂中思路变得更为宽广,但一些教学中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这些弊端的有效解决将决定着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因此本文分析了小组合作教学的弊端,并且探究了解决这些弊端的方法。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缺点分析

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四个方面。(1)小组合作教学的成果并没有教师之前预期的好,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地融入这种教学氛围中。(2)小组合作教学并没有为学生提出学习方法,轻松的课堂下学生学习的知识量逐渐减少。(3)小组合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但很多学生受可以负担重的影响,并没有进行预习工作。(4)小组合作教学下,教师并不能将自己的知识全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从教师那获得的知识变少。这四点可以说是小组合作教学的缺点,这些缺点制约着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力度。

二、如何解决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中的运用弊端

根据小组合作教学的弊端,本文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解决举措,来完善小学数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向,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中。(2)教师的能力是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小组分工明确。(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时间,要适当的给学生灌输学习方法。以小学数学中分数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再进行解题训练,在解题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小组组内分工,解决不会的习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全面的教学。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力度逐渐增大,但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小组合作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这是在保证了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本文探究的解决小组合作教学弊端的方法将能改善这些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_小学数学论文

论文导读::《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论文。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

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论文发表。”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学生独立列举并填表,教师巡视,收集两到三张作业纸。

投影展示交流学生的不同列表,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并列举。

预设学生的列表情况有这样几种: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列举,就可以做到既不遗漏也不重复,从而找到所有的答案。(板书:有序、不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 :有序的填表是对操作的升华,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填表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 “一一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感受其必要性。】

4、比较面积,发现规律。

设疑:如果你是王大叔,想种更多的花,你会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

探究:仔细观察表中的长、宽和面积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进而发现隐藏的规律,既是对知识的拓展,又可让学生感受有序列举的价值。】

第二层:教学例2(分类列举)

1、呈现问题,理解题意。

谈话:解决了围花圃的问题小学数学论文,接下来王大叔要去购买一些花苗了。

出示情境图::“购买下面的花(兰花、月季花、玫瑰花),最少买1种花,最多买3种花。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法?”

提问:“最少买1种花,最多买3种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买1种花,也可以买2种花,也可以买3种花。

【设计意图:运用围花圃的素材过渡到购买花苗,这样的情境创设更具有连贯性。通过正确理解题意,为下面的的分类列举奠定了基础。】

2、分类思考,完成列举。

(1)学生尝试列举。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法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论文发表。

投影展示学生的练习。引导学生先分类再列举。

预设学生有以下这样情况:无序列举;全而有序;顺序相同,形式不同。

(3)填表列举。

谈话:我们也可以使用表格来分类列举。

提出要求:你会在表中画“√”表示各种具体的购买方法吗?学生尝试填表列举。

购买方法

只买1种花

买2种花

买3种花

兰花

月季花

玫瑰花

(4)小结。

解决问题时,分几种情况去考虑,也就是分类去思考。(板书:分类)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有序地进行列举。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同时使学生感受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增强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三)对比分析,感悟策略

刚才我们解决了王大叔的两个问题,我们都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在列举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四)运用拓展,形成策略

1、练一练。

图文出示题目,自主读题:一张靶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种不同的环数?

提出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集体订正,投影展示不同的列举方法小学数学论文,并比较优化,提醒学生注意有序思考。(注意重复答案,两个16环只要答一个就行了。)

2、拓展练习:

提出问题:任选1、2、3这三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数?

引导学生从组成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这三种情况有序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练习巩固新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谈话: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师总结: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列举时我们还运用了以前学过的画图、列表等策略。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内化知识,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氛围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 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

二、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容易造成形式和内容,具体和抽象,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善于捕捉、设计生活情景,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情境中探究数学问题

1.1紧扣生活,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直接的出发点,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理解定点,定长概念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操着绳子的小球抡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园林工人怎么画圆。再引导思考: 为什么这些圆会画的这样好?在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定长、定点、什么是圆,怎么画圆。

1.2模拟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间,创设表演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

1.2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到实际生活中学习。

2.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2.1加强操作,把理论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教了“ 比和比例”,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校园里树的高。高大的树怎么测量? 多数的同学提出爬树用绳子测量的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的影子,再应用学到的比例知识,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2开展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生活问题。未来的公民必须会用数,必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善用学生的错误。

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但我认为,流畅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顺利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即使公开课也应该是常态课中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才显美丽。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将这种课堂生成转换成教学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这样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认知差异,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超越自我。

四、实施激励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目标达成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

五、注意课后延伸。

小学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的工具”。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了课后延伸去巩固数学的做法。

如在学习“分类”之后,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分类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东西进行分类摆放,把在家的分类情况再带到课间和学生互相交流。从而进一步巩固分类方法,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构建和谐氛围,贴近学生生活,善用学生的错误,实施激励评价,注意课后延伸。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块状”教学形式的突破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教学形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解放学生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促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教育的初衷。但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推进过程中,由于小组合作的过度使用,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变,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人为割裂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中间缺少合理的串联,让数学课堂变成了块状形式。块状教学形式乍看起来似乎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单位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其实深入探究之后会发现这种教学形式并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不能系统的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也是与课程目标相背离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相应的对策打破课堂教学的块状教学形式。

1.提高教学设计的体系性,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

想要课堂真正高效起来,必须首先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应对教学生成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前提工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重提高课堂内容的体系性,为打破课堂教学的块状教学形式奠定基础。首先,教学设计要结合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设计符合数学学科的学科目标,另一方面能够为教师设计课堂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次,教学设计要完全把握住教材整体体系,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材中的组成部分,用大体系理念去观察和思考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无论是知识的迁移还是延展,都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第三,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细微差别,提高课堂教学预设的系统性。课堂教学预设是教学工作的预演,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关注到教学的系统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做好这三个方面,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就能有效的突破教学的块状形式。例如《认识更大的数》这一单元中,要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在预设“数一数”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目标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炼出本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在预设教学内容时,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内容自成体系,也减少了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压缩合作学习的无效时间,从时间上减少“块状”形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参与课堂的问题,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是万能的,在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往往成为优秀学生的展示平台,很多学习内容无法被完全而且深入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为学生抄袭作业提供了便利,也让学生的学习没有效果。这种低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学内容被严重的分裂,教学的体系性大打折扣,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被无效的合作学习时间所挤占,学生的知识体系被阻隔。小学数学教师要着手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要精炼合作学习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比例,小组合作的内容也要挖掘可供思考和探究的内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体系的。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巡视和指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投入到思考之中,压缩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最终促进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系统讲解和理解。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能压缩合作学习的无效时间,也就能从时间上减少块状形式。例如《线的认识》教学中,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是“点与线的联系”,教师出示了明确的合作要求,并巡视指导学生快速完成过一点画直线、过两点画直线和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这三个问题,然后和本节课之前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完成教学目标。

3.教师要明确课堂中承担的角色,注重建立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系统性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当中之所以会形成块状教学形式,其中之一的原因便是教师在高效课堂之中的角色意识比较模糊导致。教师在高效课堂当中并不是完全的丧失主导地位,而是有绝对主导转变为引导和促进,对小学数学科目来讲,教师依然承担着主要的讲解、过渡等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适当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空间之外,其余时间都要承担起内容理解的引导、重难点突破等,要更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任,通过调整发言机会、学习形态等,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验算能力等解题能力。知识体系建立起来、越来越完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学习的系统性才能得到保障,课堂的教学形式自然变得流畅,块状教学形式被打破。例如《平移与平行》这个内容的学习之中,教师创设了画一画、折一折、移一移、说一说等教学过程,教师在这几个教学环节之中巧妙的引导和串联,让学生自然过渡到每一个环节之中。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一气呵成,教师的角色承担恰到好处,教学过程非常流畅。

面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块状教学形式,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积极认真的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力争让高效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小学数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教师选择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更为开放,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在这种教学下的课堂中思路变得更为宽广,但一些教学中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这些弊端的有效解决将决定着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因此本文分析了小组合作教学的弊端,并且探究了解决这些弊端的方法。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缺点分析

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四个方面。(1)小组合作教学的成果并没有教师之前预期的好,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地融入这种教学氛围中。(2)小组合作教学并没有为学生提出学习方法,轻松的课堂下学生学习的知识量逐渐减少。(3)小组合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但很多学生受可以负担重的影响,并没有进行预习工作。(4)小组合作教学下,教师并不能将自己的知识全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从教师那获得的知识变少。这四点可以说是小组合作教学的缺点,这些缺点制约着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力度。

二、如何解决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中的运用弊端

根据小组合作教学的弊端,本文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解决举措,来完善小学数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向,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中。(2)教师的能力是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小组分工明确。(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时间,要适当的给学生灌输学习方法。以小学数学中分数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再进行解题训练,在解题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小组组内分工,解决不会的习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全面的教学。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力度逐渐增大,但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小组合作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这是在保证了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本文探究的解决小组合作教学弊端的方法将能改善这些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_小学数学论文

论文导读::《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论文。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

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论文发表。”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学生独立列举并填表,教师巡视,收集两到三张作业纸。

投影展示交流学生的不同列表,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并列举。

预设学生的列表情况有这样几种: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列举,就可以做到既不遗漏也不重复,从而找到所有的答案。(板书:有序、不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 :有序的填表是对操作的升华,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填表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 “一一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感受其必要性。】

4、比较面积,发现规律。

设疑:如果你是王大叔,想种更多的花,你会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

探究:仔细观察表中的长、宽和面积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进而发现隐藏的规律,既是对知识的拓展,又可让学生感受有序列举的价值。】

第二层:教学例2(分类列举)

1、呈现问题,理解题意。

谈话:解决了围花圃的问题小学数学论文,接下来王大叔要去购买一些花苗了。

出示情境图::“购买下面的花(兰花、月季花、玫瑰花),最少买1种花,最多买3种花。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法?”

提问:“最少买1种花,最多买3种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买1种花,也可以买2种花,也可以买3种花。

【设计意图:运用围花圃的素材过渡到购买花苗,这样的情境创设更具有连贯性。通过正确理解题意,为下面的的分类列举奠定了基础。】

2、分类思考,完成列举。

(1)学生尝试列举。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法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论文发表。

投影展示学生的练习。引导学生先分类再列举。

预设学生有以下这样情况:无序列举;全而有序;顺序相同,形式不同。

(3)填表列举。

谈话:我们也可以使用表格来分类列举。

提出要求:你会在表中画“√”表示各种具体的购买方法吗?学生尝试填表列举。

购买方法

只买1种花

买2种花

买3种花

兰花

月季花

玫瑰花

(4)小结。

解决问题时,分几种情况去考虑,也就是分类去思考。(板书:分类)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有序地进行列举。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同时使学生感受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增强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三)对比分析,感悟策略

刚才我们解决了王大叔的两个问题,我们都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在列举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四)运用拓展,形成策略

1、练一练。

图文出示题目,自主读题:一张靶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种不同的环数?

提出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集体订正,投影展示不同的列举方法小学数学论文,并比较优化,提醒学生注意有序思考。(注意重复答案,两个16环只要答一个就行了。)

2、拓展练习:

提出问题:任选1、2、3这三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数?

引导学生从组成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这三种情况有序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练习巩固新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谈话: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师总结: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列举时我们还运用了以前学过的画图、列表等策略。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内化知识,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五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余文森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 得到什么? 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一、有效性的界说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就其内涵而言,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提供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而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静态、凝固、共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态、流动、个性)。

就其层次而言,发展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尚处于形成状态,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所谓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就其形式而言,发展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基本任务和目标方面,应该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值得关注和学习。

就其机制而言,发展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是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就其时间而言,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所谓当下发展是指即时发展,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所谓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着眼于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就其主体而言,发展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达到的目的。

显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仅仅限于教学的效率与效益,更不能将其窄化为“双基”和考试分数。

二、有效性的现实挑战

三维目标的割裂。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三种目标)。它意味着这三维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并实现的,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内容的泛化。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再也不以“本”(课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广、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这是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极其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如语文课,或者丧失自我,异化为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文化课、思维课、班会课等;或者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①又如数学课,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活动的外化。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是,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温度”无“深度”,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教学(层次)的低下。与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从具体一节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一位文学教授曾经指出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他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自明,即便这个时候教师明智地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因为对学生来说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教师讲授往往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是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教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这是当前语文课文本解读最失败的地方。②以教学全过程来说,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就出现了我们现在常看到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越多,教得越满。

预设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表现为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此外,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三、有效教学的实践追求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注释:

①引自《语文建设》2005 年第10 期的相关内容。②徐江:《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人民教育》,2006 年第6 期。

下载微课与高职课堂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探索 论文(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课与高职课堂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探索 论文(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摘 要:美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其自身的职能。小学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

    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经验交流)

    读写结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宁涛 2012年8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

    (第一专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探索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思考 崇阳县下津中学王红英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有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中小......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探索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探索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术。包含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特别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只有“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张付林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特别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只有“备”学生,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