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段考优秀作文 放弃》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段考优秀作文 放弃》教学案 新人教
版必修1
放 弃 18班 肖司辰
教室里气氛紧张,只听得到日光灯“兹兹”的呻吟。这是班上第一次的在自主选举班干部,经过一学期的了解,当了九年文艺委员的我,决定挑战班主任选举的新文艺委员,捍卫十年尊严。
唱票员也很紧张,他瞟了一眼选票,长舒一口气:“弃权!”再一看黑板,每边六个“正”字——打平。
我的心很不平静,因为知道每一张票都很珍贵,而出于一种莫名的“素质”,我放弃了自己的那一张选票,这也就出现了先前平手的那一幕。
下课后,许多朋友拥来:“不怕,咱接着比,你一定可以的!” 只要你不放弃,我们都持持你!
我笑笑,谢谢他们的鼓励。但我心里知道老师出于对学生的爱护,不会再进行一轮评选的。这也就到了考验老师的时候——他要在我们中选出一个,而让另一个去参加别的工作。
不忍心看老师为难,不忍心破坏与同学新建的友谊。虽然我深爱“文艺委员”这个工作,虽然我曾多么用心去捍卫它,连“班长”这座“城堡”摆在面前,我也坦然拒绝而坚守着别人眼中的“破庙”但这一次,我犹豫了„„
“老师„„我想放弃竞选资格„„”我小心翼翼敲开办公室的门,我的心把胸口托痛。
“哦?是吗?是自愿真的放弃„„”
不等老师问完,我猛点头,眼泪快支持不住了。
“其实,我一直想说学校还有两个纪检部长的名额要推荐,你能力强,又有工作热情,不妨去更广的舞台发挥一下„„”老师边说,边往推荐表上写我的名字。
就这样,我成为了一名纪检部的学生干部。
当然,那天老师还说了一通肯定我的话,但我想这并不重要,为老师分忧,让身边的人快乐,这便是我放弃的理由。放弃却获得了比放弃的更好的收获,就全在意料之外了。
只一味地想要获得,或许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像我这样适当的放弃,说不定真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放弃一叶风筝,我得到的,是一整片蓝天!
放 弃 19班 薛晓诺
只有我知道,在草稿纸的反面有什么。
现在,我不需要它,我一帆风顺地写完了大部分的题目,如沙漠中的人们看到了绿洲的剪影,我欢快的笔在考卷上跳跃,只希望我三年的努力能有应有的结果。
我心里忽然一惊,它终于考到了我的薄弱环节,我紧紧地握住手中湿润的笔,脑海中不停地闪现着老师讲这一课的场景,但只有图像没有声音,只有掠影没有片段。
怎么办?在这场一分丢下几千人的考试中十几分真的太重要了,我额头开始冒汗,如同迷失于森林的孩子。
我忽然想到了什么,只要我将手往下一放,轻轻地捏起那张纸的边缘,掀起一个心角,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我被这个突然的想法吓坏了,这又算什么?这要我写下本不属于自己的知识,得到不属于自己的分数,接受不属于自己的表扬?或许我做不到。
难道又要让我干坐在这里?或许放弃?这意味着我要与好学校失之交臂,承受着老师和家长失望的目光、还要将同学们的嘲讽全盘接收?不,我不甘心!三年的努力付诸江海,换来的只是良心上诚实的虚名?
我紧紧地将身体贴在桌子的边缘,环顾四周,同学们都埋头于题海之中,监考老师的目光在四处瞟动。在老师将头偏过去的千钧一发内,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手触到了那张纸。现在,只要一个小小的、简简单单的动作我就可以胜利,希望就在眼前。
不!心里突然有一个声音说。你对得起自己吗?只为了看一眼答案便使自己浑身冒冷汗,你看看自己!手在颤斗,头不停地观察着周围的人,现在你就一个贼!是呀,我再走一步就真的贼了,我愣住了。
我的手在那张纸上放了好久好久,伴随着挂钟“嘀嗒、嘀嗒”的声响,世界也在为我选择,我的大脑突然空旷起来,只在那儿静静地立着。
“拎„„”我伴随着下考铃飞快地站起,左手抓着那张纸用力揉成一团,大步走向垃圾桶将它丢了进去,再见吧!
我终究没有掀开那张纸,我明白了良心上的诚实并不是虚名,而是自己需要的。我放弃了掀开那张纸,失去的只是表面的分数,得到的却是诚信的满分。
放 弃 6班 宋嘉
夏日的骄阳下,我和弟弟焦燥地坐在池塘边上,望着那被热浪拍打的浮标若隐若现,“哥哥,怎么还不来大鱼啊,我们都钓了这么久了。”弟弟耐不住性子地问道,“别急嘛,今天我不钓到大鱼就不收杆了!”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豆大汗珠从我脸上滑落,望了望天空中的烈日,它似乎没有半点要退缩的样子,再一望一旁的弟弟,他早已汗如雨下了。“拉!拉!拉!”一旁的弟弟突然叫道,我往塘中一望,浮标不见了,立马跳起来,一手握住鱼杆,一手收线,身体努力向后倾,“哈哈,应该是条大鱼”,我高兴地说道,“太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去田里玩了!”弟弟一心只想着我承诺的:钓到大鱼就陪他去田间玩。与鱼周旋一会儿,我猛一使劲,一道波纹划过水面,令我们失望的是这不过是条小青鱼,捞上来时已奄奄一息。“岂有此理!不行,我一定要钓到大鱼!”我再也压抑不住经过了一上午的等待,却几乎颗粒无收的结果,“哥哥,放弃吧,好玩的还多的是呢!”“什么?放弃!我才不会呢”我回绝到,心中想:我就不信一直坚持会一无所获。
父亲走了过来,说:“等会再钓吧,你带他去田间玩玩。”可我不能放弃啊!“孩子,你去了就知道了。”我无奈地带着弟弟来到了田间,令我惊奇的是这是油菜花开满了田间,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一阵热风袭来,阵阵“热浪”就在这金色的海洋中产生的,远处的小桥流水更是相得益彰。我顿时陶醉在这怡人的美景中了。“怎么样,说了吧,放弃了钓鱼,这里不是更好吗?”弟弟得意的说道。
其实,有时放弃也是另一种获得,正如我放弃了钓鱼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美景一般。人生中所要追求的东西太多,追求得越多,身上的担子自然重了,终日想要获得,却不懂放弃,自然就错过了许多在眼前的美好,还不如放弃一些东西,珍惜已存的,这样才能获得知足的快乐,这或许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吧。一再坚持或许比不上一时的放弃。
放弃不是失去而是另一种获得。
放 弃
19班 吴楚瑶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累,我像是一个赶路的人,急需加快脚步却又无能为力——肩上的行李太多了,我从不想放下什么,我以为那是懦弱而不知拼搏的行为。因此我继续这么走,只要我还能移动,肩上的东西,能背多远就要背多远„„
养仓鼠一直是我的喜好,这种毛绒绒、胖乎乎、眼睛似黑宝石的小生物确实让我“一见钟情”。而我家那只白色的仓鼠“银狐”,最近骄傲地成为了鼠妈妈。我仔细地将笼中那散落“各地”的不及榛子大的仓鼠宝宝数了一遍,竟有九只!我激动地又数一遍,欣喜若狂之余,有些心疼地看看鼠妈妈——要辛苦你了呢。
很快,我便发现“九只”恐怕真的太多了,小仓鼠爱动,往往不能聚集在一起,鼠妈妈常要跑到多个地方哺乳,即使它们会被叼到一起,同时哺乳,也总会有鼠宝宝喝不上奶。眼看着鼠妈妈在笼中四处奔波,不知停歇,而小仓鼠们依然瘦小,总没一只吃得饱,我却也不能帮忙。是的,人是不能碰小鼠的,哪怕是最轻的用手指一点,于它们而言,亦是极大的伤害。我焦急而心疼地看着鼠妈妈,心中满是无奈,只得想:那么,顺其自然吧,一切一定都有自己的法则。
鼠妈妈似乎逐渐不再往离得远的几只小仓鼠那去了,她静静地待在较为聚集的六只小仓鼠这边,将它们拢在自己的肚子下。我惊讶地看着沉寂的她,心问:这就是她的决定?她开始专注地喂这六只,余下三只狠下心来不再管,她确是放弃了那三只!
后来那三只鼠宝宝自然是死了,然而余下的六只,成长飞速,不久后都可以跑了,均健康无恙。
无疑,她是明智的,她放弃了那三个孩子,为的是其它六只能够更好地生存!多么痛苦而必要的决定,有什么比母亲放弃孩子更灼心呢!放弃往往令人痛苦,但也是非做不可的氛择,不弃,一无所成,弃其一,而成其十。这也是仓鼠妈妈遵照的,自然的法则吧? 我也停下脚步,也许我以前想错了,是该丢下一些行囊的时侯了„„
放 弃 15班 刘遥行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我以之为座右铭,有时候,想的太满,要求太多,反而会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正巧,我父亲就是这一个不会放弃,做事要求十全十美的人,这给他带来了成功,也给他添了不少的麻烦。
记得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外出寻找农家乐太阳。到了目的地,一条小路左拐沿伸进山中,沿路有大大小小好多农家乐。
我们选了一家环境清幽的进去看看,一条清澈的小溪,一个不大的池塘,一片疏疏密密的橘子林,结满了大大小小,金灿灿的橘子,二层高的房子,从中飘出的土鸡汤的香味,叶不时还有狗追着一群鸡疯跑出来,有趣的很,照理说,这环境够棒了,但父亲:“再往里走走,说不定有更好的。” 这句话成了父亲一天的口头禅,我们看看了一家又一家,不乏理想之地,走着走着,竟看到令我和我妈哭笑不得的一个牌坊,“进入景区,请在右交费”再看四边,才发现在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
不放弃,什么也得不到,就像苏格拉底让他的弟子采稻穗的故事一样,总想着前面是否有更大更饱满的稻穗,到头来,两手空空。
经常和父亲过论题目,一次,我问了他一道有关宇宙运动的题目,按照他的水平,做出来半小时不用,但过了一晚上也没个回音,第二天听他自己在那自言自语:“这第二宙宇速度怎么出来的?”天啊,他被这个小问题缠住了,这只是题中的已知条件,他总要追根问底,又浪费了时间,也没解决我问的问题。
不放弃一些旁枝,直奔问题主干,往往一无所成。
不仅做事,在与人相处方面,他也不愿放弃面子,据理力争,不甘下风,有时候,难免争执,弄出点愉快。
看着完美的父亲有这一点小小的缺感,我也总是提醒自己:“放弃,并不意味着偃旗息鼓,不思进取,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态度,你不可能拥有所有,有得必有失,坦然的放弃那些多余的,错误的,无法达到的,使自己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可能中,会使你的天空更加开阔,让你飞的更自由,更游刃有余。
放 弃 17班 陈薇薇
曾听说这么一个故事,甘地有一次乘火车旅行,不小心将一只鞋子掉了出去,甘地马上将另一只鞋也扔了出去。邻座的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甘地说:“既然已经失去了一只,我放弃了另一只,捡到的人就有一双鞋子了。”甘地仁慈的行为广为流传。我认为,甘地作为一个智者,放弃也是种智慧的选择。生活在这世界,人们一生便要面对诸多抉择,选择或是放弃,我们曾为这个问题徘徊不前,面对着仁义、利益或是其他犹豫不决。但是有时,你该学会放弃,放弃也是种智慧。
一位心理医生接待了一位企业高管。这位商业人士因为工作疲劳而一度失眠,他抱怨着自己的部下的无庸,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他来做。心理医生建议他将事务让部下来做,自己轻松地度个假期。企业高管将信将疑地按照心理医生说的做了。在他度完假期回来,发现公司的利润增加了几个百分点。原来,一度觉得才能无处伸展的工作人员见好位企业高管第一次放弃包办所有事物,令他们工作热情高涨,使得公司获利。这位高管从此得到启示,将公司制度进行了一系改革,不仅公司利益翻倍,他也再没为眠而困扰。智慧的放弃,让他获得了轻松和效益。
放弃虽然是种智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学会该出手时才出手。在你面对险境时,是要轻易放弃还是为了生命顽强拼搏?当你在学习时,遇到困难挫折,难道也要放弃?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有这么一只小猴子,一次下山,他高兴地捡芝麻,但看到玉米就丢了芝麻„„最后还留下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寓言故事。所以,放弃的同时也需要智慧。我们应时刻清醒地认知什么是该放弃的,什么是不该放弃的。洗星海在指挥外国合唱团时提出建议,有人不屑地挖苦他:“先生,我想知道,一个连合唱团都没有的国家是怎样培育出一位指挥家的?”洗海星听后立马辞职,放弃了这份报酬丰厚的职业。他的民族气节深深地震憾了每一个在场的人。
放弃,表现的是智慧,给予的是智慧,需要的也是智慧。面对抉择,我们都该有着一根底,选择放弃。
放 弃
2班 罗从
在生活中,有些人只想获得,而不想放弃,结果是一事无成,什么也没有得到,可见,人应该学会放弃,才能有所收获。
有些时候,放弃是勇敢的,当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内战之时,有的人主张先攻打大城市以发展革命,李德等人错误地坚持这种方式,而毛泽东却主张放弃攻打城市,根据实际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事实证明毛泽东是对的,他放弃了苏联的方式——尽管放弃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要承受众人怀疑的眼光。由此看来,放弃需要勇气,去战胜自己内心的怯弱与犹豫,有舍才有得。有时候,放弃才能得到,勇敢地放弃,要果断、坚决,才能早些获得成功。
放弃是明智的,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鲁迅原是在日本学医,想为民族救死扶伤,然而他终于感觉到,只有唤醒麻木冷漠的中国人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于是他放弃了学医,转而以笔为枪,辗转文坛,写下了一篇篇唤醒世人心志的文章。可见,放弃有时也不是坏事,明智地放弃可以让人在另一方面取得相当的成就,明智放弃可以使人更专注地完成事情,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在另一种道路上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放弃也是一种获得,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年轻地时候放弃了玩乐的机会来潜心探索化学,到老了,别人问他是否为放弃了年少时玩乐的时光而遗憾时,他说:“我抛弃了年轻时的快乐,但我在化学探索中,领会变化规律的乐趣,我放弃了快乐,最终还是得到了它。门捷列夫留下了早期的元素周期表,他在其中得到了他想要的快乐。现在的放弃是为了以后的获得,放弃不意味着失去,相反,放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
放弃是勇敢的,也是明智的,该舍则舍,放弃了这个,终究会以另一种形式来获得,学会放弃,也是获得成功的一种方式。
有时候,放弃,意味着收获。
放 弃 7班 向远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带着装满金钱的袋子在海上航行。他十分得意,因为他知道只要过了这片大海就可以用他的金钱在另一片净土上享受生活了。然而,大海是无情的。风暴掀翻了他的船,他的金钱也沉入海中。这个年轻人心急如焚,不顾一切地潜入海中去打捞金钱。可最终,他和那一袋金钱都消失在汹涌的潮水中。
一条生命是否等于一袋金钱呢?这取决于你的选择。如果你选择坚持,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你选择放弃,等号就应改为大于号。很多人也许不理解放弃的真正含义。在他们眼中放弃等于失败。但实际上,学会放弃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春秋名士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荡平吴国,称霸一方。但到论功行赏时,他却出人意料地要求告老还乡,隐居江湖。相反,他的好友同为复仇功臣的文仲接受了锦衣玉帛般的生活。事隔一年,二人的结局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善于放弃的范蠡在商界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成为了后世商业的奠基者,而文仲却在越王勾践杀功臣的行动中人头落地,全家连坐。是什么让他们二人的结局如此不同呢?是能否放弃。范蠡的成功源于他对形势的分析有预见性。放弃了本应属于他的权势地位,并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成为商界领袖。而文仲的惨死正是因为他不懂,不愿,不舍得放弃权力。人性中贪婪的一面致使他无法摆脱权力的诱惑。就这样,一个贪恋权力,一个善于放弃;一个最终惨死,一个终得善终;一个靡于历史残土中,一个长存于青史的上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真不得不让人感叹历史的变幻无常。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放弃并不等于失败。当你陷入两难境地时,你要有选择地放弃。否则,就只能在黑暗中迷失方向,但同时,放弃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理性的思考与谨慎的选择是放弃的前提。一个人是否是一个智者,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他是否会放弃该放弃的东西。只有做到了这两点,你才真正理解了放弃的含义。
人的一生就如那片充满变数的大海。如果你不能放弃物质上的束缚,你就会像那个年轻人一样消失在纷繁错杂的人海中。
放 弃 4班 沈梦祺
古人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阶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确实,人生常常会面临同“鱼”和“熊掌”这两者不可得兼的选择,而在这时,放弃,往往是一种最好的办法。
那么,选择了放弃,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有这么一个人,生活悠然自得,写下了《桃花源记》这一不朽之作。也许你已知道,他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当初,若他没有毅然放弃官场,选择过自己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又怎会有后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充实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心境呢?可见放弃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绕过一堵断墙的时候,又可以跨进一个崭新的房间。
迈千年后,当一篇传世之作《相对论》发表后,整个科学界一下轰动,就这样,一位名叫爱因斯坦的中年人逐渐被世界所知,可谁又曾料到,在被众多光环所笼罩的爱因斯坦曾经是个不起眼的小科员呢?当“继续工作拥有稳定收入”和“从事科学研究可能一无所获”这两扇门摆在爱因斯坦的面前时,他踌躇片刻后,果断关掉了“继续打字员工作”的这扇门,义无反顾地踏入了科学的大门。当然,他成功了。其实,放弃也可以激人放手一搏,使人走向成功。
同样,如果韩寒没有放弃高考,又何来《萌芽》中“十大青年作家”的榜首人物;如果小K,罗琳没有放弃无聊的打杂工作,又何来风靡全球销量近千亿的《哈利·波特》呢?„„他们都懂得放弃,在人生十字路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由此走向成功。
倘不懂得放弃又会怎样?记得古时有这样一个人,渡河时,船翻了,虽善水,但不忍放弃腰间所缠之千钱,最后只罢溺水而死。生活中,有些人在钱与品质中选择,舍不得放弃权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可见,不懂得放弃的人,最终将什么也得不到。
放弃是种“而无车马喧”的恬逸,放弃让人“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处逢生,放弃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果断„„
放 弃 7班 周达
学会放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的处事方法。
学会放弃,先要学会权衡利弊。
西汉初年的大军事家韩信,年轻时穷困落迫,被市井上的流氓无赖羞辱,要韩信要么拿剑杀了他,要么就从他胯下钻过。而韩信选择了后者。试想当时韩信若拔剑而起,义愤填膺,杀了这个小人,充其量也不过是个血气方刚的匹夫,最后的下场也就是成杀人犯,同样偿命。韩信在一时的气愤,一时的尊严与日后的事业面前,权衡利弊选择了后者,韩信可谓大丈夫,大丈夫必懂得放弃。韩信的放弃,为以后的成功建立了平台,但放弃,不仅仅只有权衡利弊。
学会放弃,须懂得原则不能丢。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了他耻于诌媚、奉承黑暗官场的原则,虽放弃了赖以生存的“五斗米”,却换回了内心的纯净;李白“安能崔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能体会李白内心放弃贵族生活而追求真善美的高洁傲岸,人们往往会在精神上与物质上难以抉择,当物质若放弃,生活便会苦不堪言甚至死亡将近时,小人们抛弃原则,而真君子恪守原则。孟子曰:“舍生取义。”正是对我们面临放弃时所要恪守的。
学会放弃,还要克制贪念。
人皆有贪念,但很多时候,我们要选择放弃决择时,贪念往往会让我们判断变得愚蠢。在非洲,土著人总是用一个陶罐,埋在土里,罐中放入许多坚果,晚上猴子来偷坚果,将手伸入一抓一大把却因手太大,出不来了,猴子只是用力想拔出,却未放下一些坚果,就可以出来,最后只能落得猎人之手。我们无须笑猴子,我们自己在平时,何不犯同样可笑的错误。
亚伯拉罕说:“我放弃,只为更好地追求。”朋友,你做好放弃的准备了吗,让我一同追求未来,追求正义,追求幸福!
放 弃 15班 彭继瑛
我们应该放弃值得放弃的东西。钱财可以放弃,虚荣、权力可以放弃。生命不能放弃,希望、梦想不应放弃,亲情、爱情、友情不应该放弃去体味、追求。
放弃不意味着逃避。有些事情你不可投弃权票。有些东西——如责任、使命、未履行的诺言——即便在你眼里就是站在对面堡垒里叫嚣的敌人,你也决不能向他们举白旗。生命之重,我们不可放弃承担,即便风雪载途,否则,“生命”这个字眼,就轻于鸿毛了。
从一个人所选择放弃的事物,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价值观高尚与否。
放弃是一种智慧。因为,这其实也是一种拥有。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放弃,使自己拥有。你牺牲休息娱乐时间,在草稿纸上疯狂演算,在作文本上笔耕不辍,得到的是知识拥抱,你放弃可以花更多时间搞学习,去出席学校、年级会议,去参加与社团节,去深入社区开展义务劳动,得到的是成绩单所不能比拟的——参与社会的能力,比智商更能影响人一辈子的情商。放弃也使他人拥有。你放弃了这次上台竞选的机会,你使他人多了一个展现自我,突破自我的机会,他人得到了自信。你放弃了自己课间休息的闲暇,帮助同学获得了一条新的解题路径,掌握了一个没弄懂的知识点,你也赢得了友谊。
放弃也可以很光彩,只要你问心无愧。
放弃更是勇者才能做出的决定。北京奥运会110米栏预赛场上,刘翔,黯然退出了。镜头给观众留下了他的背影。随之而来的,是或漫天斥骂,或表示理解。我很冷静地看着屏幕。是的,他的决定没错,是对自己运动生涯负责的决定。他也的确是个勇者,因为在这种万众瞩目的时刻选择放弃,实属不易。上周,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飞人恢复训练的消息。我想,那些批评,指责他的旁观者,应学会宽容,真正懂得放弃的勇者。
放弃,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在取舍的对象。易,在于你坚定的决心。
放 弃 5班 张竞雄
放弃是一个困于绝境的人打开的另一扇人生之窗,是一个暂时失利的人的养精蓄锐,是一个思想困顿的人的豁然通达,放弃不是失败,只有暂时退却,暂时舍弃。为的是长远的成功。古人曾言“退一步海阔天空”,放弃有时只是为了取得更长远的成功,汉代人班超的言行,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班超生活在一个读书世家,其兄班固,其姐班婕妤均为名震一时的文学家,其兄班固还曾主修《汉书》,但是当班超听闻西域需要人时,毅然放弃自己的文学爱好,投笔从戎,后保西域七十余年无战事逐成一代佳话,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典故。人生之成功全在于对待“取舍”二字的态度,有舍方能有得,若不舍一毛,则一生必将碌碌无为。晋文公重耳即位后,想吞并虞虢二国,便借口讨伐虢国,从虞国借道,虞君不同意,晋文公以祖传珍宝,名马舍之,以贿虞君,虞君遂同意,晋军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胜利后在回国的途中,将虞国顺道吞并,晋文公舍珍宝,名马,取两国之地,可谓深谙,“取舍”之道也。《老子》云:“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可谓深切要害。
人生之成功,全在于“取舍”二字,但只愿取而不愿舍,也是人的共性。二战时,德国围攻乌克兰之基辅,斯大林不愿舍弃这座重要城市,下令死守乌基辅,此时参谋总长朱可夫向斯大林进言,说基辅必须放弃,现在敌众我寡,如此胶着,则我方必损失大量精锐兵力,不必为一城之得失,而作无谓之牺牲,斯大林不听,下令将朱可夫降职,后来事情果如朱可夫所料,基辅一战,苏军损失大量兵力,并陷入被动,德军一度进逼莫斯科这便是不懂“取舍”之道之故,兵书上说:“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域;不足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可谓精辟。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有得必有舍,有舍方能有得,我们必须学会取舍,权衡利弊,这样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第二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水龙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水龙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④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夕》⑤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高宗赵构,徽宗第九子,钦宗弟,本与皇位无缘,然而,靖康之变(1127,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中,赵宋宗室多被金兵掳去,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而后带领着抗金义军万余人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投奔了南宋。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杭州,临时安顿,欺骗百姓的)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辛弃疾首先被解除了武装,此后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虽然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久,35岁了,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词作感知: 1.听读
2.齐读
3.自由朗读,看注解,大概了解词意。
四、分析全词: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醉里挑灯看剑;怒发冲冠,凭栏处)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7、“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写这些历史人物,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 以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自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女子装束,这里就是女子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十、板书设计:
上片: 景色: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借景抒情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第三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3)》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小说背景;
2、研习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3、准确拼读字词。【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在初中我们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鲁迅一生有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文化常识积累(封建道德与封建礼教):
1、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就是要象合格的皇帝那样做皇帝; 臣臣,就是要象合格的臣子那样做臣子。。那就应该是有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每个人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样的社会才是公正、和谐的社会。)汉代董仲舒作了发挥,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2、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3、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4、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5、宗法制度四权:政权指皇权。族权指宗法制度下,宗族对族内家庭以及个人事务的决定权和审判权,族长做出的决定具有强制性。夫权指中国古代社会丈夫支配妻子的权力。神权指迷信的人认为鬼神具有的支配人们命运的权力。
6、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劝死了丈夫的妇女不要改嫁的好,到了元代从国家与皇帝那里就开始推行起来,要求妻子对殉国丈夫的忠诚,提倡“夫死国,妇死夫,义也。”守将城池不保,先把妻妾召来,在自己面前自杀,然后才放心捐躯,成为皇帝表彰的对象,蔚成风气。唐代张巡,是极有名的忠臣烈士。安史之乱,张巡固守睢阳,粮草断绝,杀死自己的妾,把她的肉分给将士吃。以此为开端,先以城中妇女为食,食尽,则食老幼,共食三万人。许多名士纷纷请求表彰张巡,张巡被追赠为大都督城破时。明代戏曲《双忠记》进一步编造张巡的娘子很知大义地说“臣死君,妾死夫,理所当,情何辜”,对这位吃人夫君,不但不埋怨,反而要“今生未了,又结来世缘”,——敢情被吃一回,还不过瘾。你们看,其实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以及将惨状叙述为妙事耳。顺便说一句,《双忠记》至今还在京剧和粤剧里唱,版本不同。明代,国家更注重表彰节烈,男人即使是病死,也倡导妇女殉夫,官方还大力表彰。
三、预习检查。正确拼读下列加点的词语: 寒暄或jiàn(间:偶尔)踌蹰.xuān 朱拓.tà 间...chïuchú 忌讳礼pìn 呜咽.huì 聘..yâ 祭祀.sì 咀嚼..jǔjuã 诡秘ɡuǐ 炮烙páo luî 监(jiàn)生 烟霭(ǎi)..不更(gēng)事 荸荠(bíqí)草窠(kē)渣滓(zǐ)
惴惴(zhuì)歆(xīn)享 牲醴(lǐ)谬(miù)种 讪讪(shàn)
蹙缩(cù)
补充词义:钝响:沉闷的爆竹声。幽微:细微
寒暄:嘘寒问暖,见面说些问候的客套话。无聊赖:生活、感情上没有寄托。精采:精神光采。悚然:害怕的样子。惶急:惊惶,着急。委实:实在、确实。捺:按。
不济:不中用,不好。即使:就使
四、研习课文。1、《祝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祥林嫂的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分为这样几步: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提问:这个故事的序幕、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各是什么? 【明确】
序幕:鲁镇年终祝福景象,鲁四老爷出场。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发展:祥林嫂被逼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做工。尾声:祝福景象,我的感受。
主人公命运:丧夫——出逃——被卖——又丧父——失子
2、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什么手法?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倒叙。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倒叙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①、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②、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描写人物的几个细节,欣赏本文的重复艺术。
讨论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的人物,而是集中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物的共同特点,经过艺术虚构而被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恩格斯说:“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分析描写人物的几处细节。
先请同学们说说值得发掘的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1、对祥林嫂的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
A、第一次来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死了丈夫,不堪婆家虐待,逃出来的。
健壮朴实勤劳温顺,抗拒着人生灾难,对生活抱有希望。
B、第二次来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了第二个丈夫,失去了儿子,族家大伯收房子,被赶出婆家。
还是白描手法,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逼改嫁又丧夫丧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C、死前:“头发已经全白”——从某种角度讲,头发是命运和年龄的标志。脸上“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黄中带黑”,完全是一副死相;连“悲哀的神色”也没有了,说明她已没有什么表情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轮,转的意思;间或,说明她的眼睛长时间是呆滞的。
(练习)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已经”二字表明祥林嫂做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此地的事,因此也不能省略。
长期经受严重的打击和折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对生活已绝望。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鲁迅先生所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祥林嫂身心备受摧残,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最能表现祥林嫂精神的痛苦。
写眼睛的地方还有: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有希望)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向绝境的过程。
2、三次悲痛的诉说。祥林嫂内心极度悲伤和自责,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A、在鲁家,听众是四婶和卫老婆子。
“我真傻,真的,”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眼圈就有些红了。说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的确令人同情。B、在镇上,听众是镇上的人们。
“我真傻,真的,”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练习)“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这说明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C、“我真傻,真的,” 听众仍是镇上的人们。人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是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对祥林嫂毫无同情,而是唾弃和厌烦,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麻木和自私,弱者的无奈和无助。
(练习)87段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3、鲁四老爷的三次责骂
A、“可恶!然而„„”“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B、“可恶!”“然而„„”“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道貌岸然。
C、“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他要愤愤然地骂祥林嫂“谬种”。可见自私冷酷凶残。
三句责骂足以说明鲁四老爷是个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自私凶残且虚伪。
4、四婶的三次断喝(见练习)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在祥林嫂以为赎清罪过,“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
潜台词:不论你怎样努力,你都是一个不贞洁的女人,永远得不到饶恕。第三句谓语提前,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这次断喝,使祥林嫂彻底明白自己是个不干净的人,不正常的人,使得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足见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无情摧残。
其它:“二次微笑”:
简析: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四场飞雪”:
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三、进一步分析讨论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探讨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分析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如何理解祥林嫂的几个行为?
撞——自发反抗,不想被人宰割;她也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观念。
捐——用血汗钱赎罪。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自己再嫁有种罪恶感。
问——对命运的疑惑,无法解脱,一直饱受精神折磨,想见儿子又惧怕地狱,对鬼神有强烈的恐惧。
【总结】
1、相信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思想。
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被暴力嫁给贺老六后,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以为她交了好运。
【总结】
2、自觉的奴隶性格。这种“满足”和“好运”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而最后连做奴隶的资格也被剥夺了。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分析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命题的用意。【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客观原因探讨。
1、鲁四老爷形象分析。
思考:小说还有哪些地方对鲁四老爷作较为细致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鲁四老爷的形象?
【明确】
1、①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维护帝制。而当时已经是共和时代了,可见鲁四老爷还停留在什么时代。足见他保守、迂腐、反动,反对改革与革命,维护封建旧制度。
②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寿”,想长寿;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表现其虚伪;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是理学书,可见他对于儒家统治人民的思想顽固坚持。则点明了他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③鲁四老爷告诫:这种人虽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祭祀不能让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杀人的软刀子。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他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的信心彻底毁灭了。
【小结】鲁四老爷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迂腐、保守、反动,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一个主要人物。
二、柳妈形象分析。
【明确】关于柳妈的描写有两处:①柳妈奚落祥林嫂再嫁;②柳妈说鬼,动员祥林嫂捐门槛。提问:柳妈是什么身份的人呢?
分析: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练习)柳妈是善女人,不杀生,可是为什么奚落祥林嫂再嫁,且认为祥林嫂应该“撞一个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什么?
因为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演变成了封建礼教的工具。民众把佛家的阴间地狱观念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阴间报应”思想,这是封建的思想观念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说明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的天罗地网是多么严密,使可怜的祥林嫂无处遁形,并最终从精神上摧毁了她。
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自然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就是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
他们都是凶手,又都不是凶手,真正戕害祥林嫂生命的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观。礼教以道德产生的舆论来压制人,把人变成非人。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三、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三写祝福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迎接福神的和制作福礼的人对照写,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总之,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祥林嫂一切挣扎、希望就是在这次祝福中破灭的,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理解“祝福”为标题的深刻含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结构情节的作用)
2.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将祥林嫂的不幸置于“祝福”的热闹繁忙的环境中,以乐景写哀,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其悲剧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我”的形象分析。
小说中重要人物除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试想一想,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我”的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第四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准确把握祥造成林嫂悲剧的原因;
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小说背景;
2、研习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3、准确拼读字词。【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呐喊〉自序》,文章不但告诉了我们年轻的鲁迅先生的曲折的生活经历,而且告诉了我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过程。鲁迅先生最终写起小说来,既是他的文学报国之梦的延续,也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既要唤醒那些愚昧麻木的民众,也要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革命勇士,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初中我们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是鲁迅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鲁迅一生有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有1918---1922年间创作的小说)、《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收入1922---1935年间的作品。)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决没有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祥林嫂的形象。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学生活动:速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
要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
第二部分: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做工。(死了丈夫,不堪虐待逃出婆家,被婆家抓回。)
第三部分:祥林嫂被强行改嫁给贺老六。第四部分: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做工。(死了第二个丈夫,儿子被狼叼走,鲁镇的人奚落祥林嫂,鲁四老爷不准祥林嫂参与祭祀,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沦为乞丐。)
第五部分:鲁镇年终祝福的情景,我的感受。
2、《祝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祥林嫂的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分为这样几步:序幕——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提问:这个故事的序幕、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各是什么?小说是怎样安排故事的情节结构的呢?
【明确】①、序幕:鲁镇年终祝福景象。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发展:祥林嫂被强行改嫁给贺老六。高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做工。结局: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尾声:鲁镇年终祝福的情景,我的感受。
②、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3、理解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讨论归纳】
①、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②、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
寒暄、朱拓、间或一轮、踌蹰、忌讳、聘礼、呜咽、祭祀、咀嚼、诡秘、............炮烙 .
2、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了。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流逼迫致死的;也有人说,祥林嫂是被柳妈这一类人害死了祥林嫂。试想,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字词拼读检查;
2、讨论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重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作业检查。正确拼读下列加点的词语:
寒暄或一轮jiàn 踌蹰.xuān 朱拓.tà 间...chóuchú
忌讳礼pìn 呜咽.huì 聘..yâ 祭祀.sì 咀嚼秘ɡuǐ 炮烙páo ..jǔjuã 诡..
二、分析讨论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初探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㈠㈠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但祥林嫂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考下列问题,分析祥林嫂形象。
1、祥林嫂为什么要前后两次来到鲁家做工?
2、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面对繁重的工作,祥林嫂为什么“反而满足”呢?
3、祥林嫂死了第一个丈夫,改嫁给贺老六,但鲁镇的人们为什么仍叫她祥林嫂?
4、在鲁镇,鲁四老爷、镇上的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5、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后,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阿毛的遇害的故事? 【明确】
1、死了丈夫,不堪婆家虐待/死了第二个丈夫,失去了儿子,族家大佰收房子,被赶出婆家。
2、既反映了祥林嫂的勤劳,对生活要求的低微,也反衬了她在婆家所受到的迫害之重。
3、否定祥林嫂再嫁。
4、镇上的人们同情而奚落,鲁四老爷说她伤风败俗,最终赶她出鲁家。
5、阿毛的死,使不幸的祥林嫂最终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对儿子的思念与内疚,使善良的祥林嫂近于麻木。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㈡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了。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流逼迫致死的;也有人说,祥林嫂是被柳妈这一类人害死了祥林嫂。那鲁四老爷和柳妈为何许人呢?
1、鲁四老爷形象分析。
以下几处是小说中关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态度的描写: a、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时,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b、祥林嫂被抢时,先是大骂“可恶”,接着又是“然而”。
(既是祥林嫂的婆家要她回去,自然是有道理的;祥林嫂既是逃出来的,可见不守妇道,抓回去也在情理之中。)
c、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鲁四爷暗暗告诫四婶: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不能用她沾手。
(这种人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不容忍她的再嫁,害怕玷污了祖先。)d、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高声诅咒:“不早不晚,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死于祝福的时候,大不吉利。)
——从以上情节可知,鲁四老爷为人恶毒,毫无怜悯之心;维护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
思考:小说除了以上几处写到鲁四老爷,还有哪些地方对他作较为细致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鲁四老爷的形象?
【明确】
1、①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②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2、①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足见他保守、反动,反对改革与革命,维护封建旧制度。
②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则点明了他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小结】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2、柳妈形象分析。
【明确】关于柳妈的描写有两处:①柳妈奚落祥林嫂再嫁;②柳妈说鬼,动员祥林嫂捐门槛。
提问:柳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分析:①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②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三、课后思考
1、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这原因来自鲁四老爷之流,也来自柳妈等人,但仔细想想,这原因是否也来自祥林嫂自身呢?
2、小说中重要人物除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试想一想,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进一步研讨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2、分析“我”的形象。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4、明确“祝福”的深刻含义。【内容及步骤】
一、进一步研讨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分析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
提问: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根据分析可知,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既来自鲁四老爷之流,也来自柳妈等人,但仔细想一下,这原因是否也来自祥林嫂自身呢? 【明确】
1、相信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思想。
(虔诚地参与祭祀活动,相信有神鬼迷信和捐门槛可以消祸的邪说。)
2、自觉的奴隶性格。
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被暴力嫁给贺老六后,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以为她交了好运。
这种“满足”和“好运”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而最后连做奴隶的资格也被剥夺了。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二)总结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祥林嫂是一位不幸的女人,造成其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鲁四老爷和柳妈等人的外在原因,也有祥林嫂自身的内在原因。鲁四老爷为什么要迫害祥林嫂呢,除了阶级的原因之外,还因为祥林嫂的再嫁,而这在当时是不合礼法的。而柳妈等人不经意的迫害,却更是因为祥林嫂的再嫁以及相信神鬼的迷信思想。在祥林嫂方面,也是选择的用迷信的办法寻求解脱,结果,使自己走向了更加黑暗的深渊。这样看来,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才是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
思考:生活中有那么多人物可书可写,作者为什么单要塑造不幸的祥林嫂来写呢?
祥林嫂的一生无疑是个悲剧——既是一个性格悲剧,更是一个社会悲剧。鲁迅对悲剧下过一个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二、“我”的形象分析。
小说中重要人物除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试想一想,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三、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问题:小说中有三处写到祝福的场面,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总之,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四、理解“祝福”为标题的深刻含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结构情节的作用)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1、小说前后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特别突出了对眼睛的描写,试比较前后描写的不同,并分析肖像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2、文句分析。(p7末尾段—p8首段。)A.正确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活得有趣的人们: ②无聊生者: ③厌见者:
④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 B.断句:
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第五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描写人物的几个细节,欣赏本文的重复艺术。
讨论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的人物,而是集中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物的共同特点,经过艺术虚构而被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恩格斯说:“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分析描写人物的几处细节。
先请同学们说说值得发掘的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1、对祥林嫂的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
A、第一次来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死了丈夫,不堪婆家虐待,逃出来的。
健壮朴实勤劳温顺,抗拒着人生灾难,对生活抱有希望。
B、第二次来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了第二个丈夫,失去了儿子,族家大伯收房子,被赶出婆家。
还是白描手法,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逼改嫁又丧夫丧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C、死前:“头发已经全白”——从某种角度讲,头发是命运和年龄的标志。脸上“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黄中带黑”,完全是一副死相;连“悲哀的神色”也没有了,说明她已没有什么表情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轮,转的意思;间或,说明她的眼睛长时间是呆滞的。
(练习)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已经”二字表明祥林嫂做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此地的事,因此也不能省略。
长期经受严重的打击和折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对生活已绝望。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
鲁迅先生所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祥林嫂身心备受摧残,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最能表现祥林嫂精神的痛苦。
写眼睛的地方还有: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有希望)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向绝境的过程。
2、三次悲痛的诉说。祥林嫂内心极度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A、在鲁家,听众是四婶和卫老婆子。
“我真傻,真的,”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眼圈就有些红了。说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的确令人同情。B、在镇上,听众是镇上的人们。
“我真傻,真的,”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练习)“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这说明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C、“我真傻,真的,” 听众仍是镇上的人们。
人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是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对祥林嫂毫无同情,而是唾弃和厌烦,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麻木和自私,弱者的无奈和无助。
(练习)87段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3、鲁四老爷的三次责骂
A、“可恶!然而„„”“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B、“可恶!”“然而„„”“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道貌岸然。C、“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他要愤愤然地骂祥林嫂“谬种”。可见自私冷酷凶残。
三句责骂足以说明鲁四老爷是个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自私凶残且虚伪。
4、四婶的三次断喝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在祥林嫂以为赎清罪过,“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
潜台词:不论你怎样努力,你都是一个不贞洁的女人,永远得不到饶恕。第三句谓语提前,凸显了四婶坚决的态度,这次断喝,使祥林嫂彻底明白自己是个不干净的人,不正常的人,使得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足见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无情摧残。
三、分析讨论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探讨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分析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
理解祥林嫂的几个行为。
撞——自发反抗,不想被人宰割;她也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观念。
捐——用血汗钱赎罪。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自己再嫁有种罪恶感。
问——对命运的疑惑,无法解脱,一直饱受精神折磨,想见儿子又惧怕地狱,对鬼神有强烈的恐惧。
【总结】
1、相信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思想。
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被暴力嫁给贺老六后,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以为她交了好运。
【总结】
2、自觉的奴隶性格。这种“满足”和“好运”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而最后连做奴隶的资格也被剥夺了。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分析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命题的用意。【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客观原因探讨。
1、鲁四老爷形象分析。
思考:小说还有哪些地方对鲁四老爷作较为细致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鲁四老爷的形象?
【明确】
1、①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维护帝制。而当时已经是共和时代了,可见鲁四老爷还停留在什么时代。足见他保守、迂腐、反动,反对改革与革命,维护封建旧制度。
②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寿”,想长寿;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表现其虚伪;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是理学书,可见他对于儒家统治人民的思想顽固坚持。则点明了他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③鲁四老爷主张:这种人虽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祭祀不能让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杀人的软刀子。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他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的信心彻底毁灭了。
【小结】鲁四老爷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迂腐、保守、反动,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一个主要人物。
二、柳妈形象分析。
【明确】关于柳妈的描写有两处:①柳妈奚落祥林嫂再嫁;②柳妈说鬼,动员祥林嫂捐门槛。
提问:柳妈是什么身份的人呢?
分析: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练习)柳妈是善女人,不杀生,可是为什么奚落祥林嫂再嫁,且认为祥林嫂应该“撞一个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什么?
因为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演变成了封建礼教的工具。民众把佛家的阴间地狱观念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阴间报应”思想,这是封建的思想观念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说明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的天罗地网是多么严密,使可怜的祥林嫂无处遁形,并最终从精神上摧毁了她。
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自然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就是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
他们都是凶手,又都不是凶手,真正戕害祥林嫂生命的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观。封建的政权(鲁四)、族权(婆婆)、夫权(死去的丈夫)、神权(阎罗王)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其实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它是以道德产生的舆论来压制人,把人变成非人。
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三、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三写祝福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迎接福神的和制作福礼的人对照写,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总之,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祥林嫂一切挣扎、希望就是在这次祝福中破灭的,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理解“祝福”为标题的深刻含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结构情节的作用)
2.将祥林嫂的不幸置于“祝福”的热闹繁忙的环境中,以乐景写哀,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其悲剧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我”的形象分析。
小说中重要人物除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试想一想,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我”的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