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上、中)》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上、中)》教学案 新人
教版必修1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以时代为背景,诗词歌赋因事而发)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语言通俗平易,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行》。”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例如《卖炭翁》、《观刈麦》,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宪宗皇帝身后的削藩强硬派)被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朝野大哗。(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后,开始大规模设置节度使,使其集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还可自己任命副手和幕僚。这样一来,节度使很容易培植亲信和自己的势力,最终不服管束对抗中央,“安史之乱”就是一个例子。奇怪的是,唐王朝在吸取“安史之乱”教训时,又钻进另一个死胡同:为抵御和牵制像安禄山这样的边防节度使叛乱,竟把藩镇制度扩展到内地。)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司马。
歌、行都称歌行体,属于古体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可叙事,可抒情、议论。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都是歌行体。
琵琶:本作“批把”,拨弦乐器。莫作“枇杷”。典故:“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二、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孔雀东南飞》的小序53字,“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也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写作动机。
解释:迁——左迁是降职,京官平级外调等于降职。右迁是升官。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
京都声——京城的韵味。内行听门道。转徙——辗转迁徙。迁谪意——被降职的失意。凡——共。
这篇序叙事清清爽爽,抒情是切肤之痛。诗人与琵琶女有什么共同点?
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一个因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直言相谏遭贬谪,都有由盛而衰的不幸遭遇,都不得志,漂泊他乡,在异乡更能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琵琶女的身世触动了白居易的心灵。用原文概括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既表现了诗人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抑郁不得志的感慨。
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欣赏课文朗读:
1、正音:
铮(zhēng)倡女(chāng)贾人(gǔ)迁谪(zhé)管弦(xián)声声思(sì)舫(fǎng)悄(qiǎo)无言 银篦(bì)虾蟆(há má)教坊(fāng)绡(xiāo)嘲哳(zhāo zhā)春江花朝(zhāo)呕哑(ōu yā)霓裳(nícháng)轻拢慢捻(niǎn)抹复挑(tiǎo)
2、结合注释自己配乐朗读,感悟。
三、试用七言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四、分析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谁解风物情:赏析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红白夹杂,“瑟瑟”二字摩声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心上有秋就是愁,主客两人心中贮满了秋意。景物描写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送别,白居易好热闹,朋友多,不少人专程来江州看他,知音欲别,虽“醉”却不愉快。“惨”是悲伤。“别时茫茫江浸月”:忙里偷闲,主人往船舱外看了一眼,茫茫江水,一轮孤月,清凉的景色中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这时他出神了,听见了水上的琵琶声。
板书:
秋瑟瑟
悲凉(奠定基调)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白居易精通音乐,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图给他看,他说这是演奏到某一句时的情形,那人不信,找来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他叫“停”,再拿图对照,果然演奏姿态、指法跟图上一样。)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追问:第二段开头写什么?寻声暗问,“暗”是怕不礼貌,也是不忍心打扰。“迟”是因孤身一人,不方便。主客均爱音乐,因此“忘归”,“重开宴”。“半遮面”这是害羞,毕竟是萍水相逢,且琵琶是竖着的,不像吉他斜着奏。“转轴拨弦”是试音,专业水准,的确是行家。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下文“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思”是名词,哀怨的情绪。“弦弦”四句,弹的人和听的人想到一块去了,这就是知音,反之,就是“对牛弹琴”。“六幺”即“绿腰”,本来是唐宋的歌舞大曲,属于软舞类,女子独舞,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
本段如果分层是三层: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听众反应。写弹奏琵琶,先调弦,次写指法,再写弹奏内容,最后写旋律。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特征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急骤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轻微 第一乐段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畅 第二乐段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凝滞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奔涌 第三乐段(高潮)
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短促急迫 曲终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大弦”四句要急读,轻快;“间关”句要放慢,流畅;“冰泉”要小声,为下面蓄势;“银瓶”是高潮,要读得紧张热烈,到“裂帛”戛然而止。
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通感)来刻画不同的乐调,化无形为有形,还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仔细欣赏起来,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听琵琶曲《绿腰》,感受音乐的层次。
4、追问:课文的音乐有哪些层次?
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5、侧面烘托:(参看练习三)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写出了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还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通过写听者的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寂静,渲染了气氛,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染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
以上两句都是侧面烘托,且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描绘了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绘画的“留白”,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虚中见实,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古诗句也有不少,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渔翁》。
6、《琵琶行》这首诗之所以成为描写音乐的绝唱,之所以传诵千古而不衰,除了文章精妙的文采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情感。正如作者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与元九书》)作者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情”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而《琵琶行》正是这一理论的印证。
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同学们可作合理想象,比如,“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可能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可能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如果说,他们的人生经历了“得意--失意--毁灭”这三个阶段,而琵琶女所弹奏的音乐正是高度表现了这人生三部曲。正是这种从琴弦上流淌出的情思,沟通了弹者与听者的心灵。一曲终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时的弹者与听者都仍沉浸在那动人心魄的旋律之中,他们不仅仅为动人的乐曲所感染,更为乐曲所引起的对某种经历的回忆而陷入深深的感伤之中。当琵琶女在诗人要求下第二次弹奏琵琶时,是“满座重闻皆掩泣”,这里不仅“江州司马青衫湿”,所有在座的人在音乐的感染下也都潸然泪下。这满座的人,有名播天下的诗人及其朋友,也有迁徙江湖的昔日歌女,还有地位低下的船工杂役,他们中有不同的人生遭际,有各自的悲欢离合,但却相聚在这样一个秋风萧瑟、芦荻苍苍的茫茫江水之中,凄切的音乐声叩击着每个人的情怀,面对此情此景,能不令人伤怀泪下吗?作者就在这一片唏嘘抽泣声中,在悲怆之情达到顶点时,结束了全篇。
7、对比阅读:刘鹗《明湖居听书》写白妞唱歌的情景:“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金庸《笑傲江湖》对任盈盈箫声的描写。
第二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水龙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水龙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④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夕》⑤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高宗赵构,徽宗第九子,钦宗弟,本与皇位无缘,然而,靖康之变(1127,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中,赵宋宗室多被金兵掳去,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而后带领着抗金义军万余人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投奔了南宋。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杭州,临时安顿,欺骗百姓的)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辛弃疾首先被解除了武装,此后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虽然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久,35岁了,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词作感知: 1.听读
2.齐读
3.自由朗读,看注解,大概了解词意。
四、分析全词: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醉里挑灯看剑;怒发冲冠,凭栏处)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7、“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写这些历史人物,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 以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自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女子装束,这里就是女子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十、板书设计:
上片: 景色: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借景抒情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第三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3)》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小说背景;
2、研习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3、准确拼读字词。【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在初中我们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鲁迅一生有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文化常识积累(封建道德与封建礼教):
1、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就是要象合格的皇帝那样做皇帝; 臣臣,就是要象合格的臣子那样做臣子。。那就应该是有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每个人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样的社会才是公正、和谐的社会。)汉代董仲舒作了发挥,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2、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3、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4、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5、宗法制度四权:政权指皇权。族权指宗法制度下,宗族对族内家庭以及个人事务的决定权和审判权,族长做出的决定具有强制性。夫权指中国古代社会丈夫支配妻子的权力。神权指迷信的人认为鬼神具有的支配人们命运的权力。
6、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劝死了丈夫的妇女不要改嫁的好,到了元代从国家与皇帝那里就开始推行起来,要求妻子对殉国丈夫的忠诚,提倡“夫死国,妇死夫,义也。”守将城池不保,先把妻妾召来,在自己面前自杀,然后才放心捐躯,成为皇帝表彰的对象,蔚成风气。唐代张巡,是极有名的忠臣烈士。安史之乱,张巡固守睢阳,粮草断绝,杀死自己的妾,把她的肉分给将士吃。以此为开端,先以城中妇女为食,食尽,则食老幼,共食三万人。许多名士纷纷请求表彰张巡,张巡被追赠为大都督城破时。明代戏曲《双忠记》进一步编造张巡的娘子很知大义地说“臣死君,妾死夫,理所当,情何辜”,对这位吃人夫君,不但不埋怨,反而要“今生未了,又结来世缘”,——敢情被吃一回,还不过瘾。你们看,其实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以及将惨状叙述为妙事耳。顺便说一句,《双忠记》至今还在京剧和粤剧里唱,版本不同。明代,国家更注重表彰节烈,男人即使是病死,也倡导妇女殉夫,官方还大力表彰。
三、预习检查。正确拼读下列加点的词语: 寒暄或jiàn(间:偶尔)踌蹰.xuān 朱拓.tà 间...chïuchú 忌讳礼pìn 呜咽.huì 聘..yâ 祭祀.sì 咀嚼..jǔjuã 诡秘ɡuǐ 炮烙páo luî 监(jiàn)生 烟霭(ǎi)..不更(gēng)事 荸荠(bíqí)草窠(kē)渣滓(zǐ)
惴惴(zhuì)歆(xīn)享 牲醴(lǐ)谬(miù)种 讪讪(shàn)
蹙缩(cù)
补充词义:钝响:沉闷的爆竹声。幽微:细微
寒暄:嘘寒问暖,见面说些问候的客套话。无聊赖:生活、感情上没有寄托。精采:精神光采。悚然:害怕的样子。惶急:惊惶,着急。委实:实在、确实。捺:按。
不济:不中用,不好。即使:就使
四、研习课文。1、《祝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祥林嫂的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分为这样几步: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提问:这个故事的序幕、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各是什么? 【明确】
序幕:鲁镇年终祝福景象,鲁四老爷出场。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发展:祥林嫂被逼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做工。尾声:祝福景象,我的感受。
主人公命运:丧夫——出逃——被卖——又丧父——失子
2、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什么手法?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倒叙。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倒叙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①、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②、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描写人物的几个细节,欣赏本文的重复艺术。
讨论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的人物,而是集中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物的共同特点,经过艺术虚构而被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恩格斯说:“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分析描写人物的几处细节。
先请同学们说说值得发掘的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1、对祥林嫂的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
A、第一次来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死了丈夫,不堪婆家虐待,逃出来的。
健壮朴实勤劳温顺,抗拒着人生灾难,对生活抱有希望。
B、第二次来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了第二个丈夫,失去了儿子,族家大伯收房子,被赶出婆家。
还是白描手法,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逼改嫁又丧夫丧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C、死前:“头发已经全白”——从某种角度讲,头发是命运和年龄的标志。脸上“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黄中带黑”,完全是一副死相;连“悲哀的神色”也没有了,说明她已没有什么表情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轮,转的意思;间或,说明她的眼睛长时间是呆滞的。
(练习)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已经”二字表明祥林嫂做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此地的事,因此也不能省略。
长期经受严重的打击和折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对生活已绝望。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鲁迅先生所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祥林嫂身心备受摧残,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最能表现祥林嫂精神的痛苦。
写眼睛的地方还有: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有希望)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向绝境的过程。
2、三次悲痛的诉说。祥林嫂内心极度悲伤和自责,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A、在鲁家,听众是四婶和卫老婆子。
“我真傻,真的,”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眼圈就有些红了。说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的确令人同情。B、在镇上,听众是镇上的人们。
“我真傻,真的,”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练习)“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这说明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C、“我真傻,真的,” 听众仍是镇上的人们。人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是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对祥林嫂毫无同情,而是唾弃和厌烦,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麻木和自私,弱者的无奈和无助。
(练习)87段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3、鲁四老爷的三次责骂
A、“可恶!然而„„”“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B、“可恶!”“然而„„”“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道貌岸然。
C、“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他要愤愤然地骂祥林嫂“谬种”。可见自私冷酷凶残。
三句责骂足以说明鲁四老爷是个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自私凶残且虚伪。
4、四婶的三次断喝(见练习)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在祥林嫂以为赎清罪过,“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
潜台词:不论你怎样努力,你都是一个不贞洁的女人,永远得不到饶恕。第三句谓语提前,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这次断喝,使祥林嫂彻底明白自己是个不干净的人,不正常的人,使得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足见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无情摧残。
其它:“二次微笑”:
简析: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四场飞雪”:
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三、进一步分析讨论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探讨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分析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如何理解祥林嫂的几个行为?
撞——自发反抗,不想被人宰割;她也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观念。
捐——用血汗钱赎罪。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自己再嫁有种罪恶感。
问——对命运的疑惑,无法解脱,一直饱受精神折磨,想见儿子又惧怕地狱,对鬼神有强烈的恐惧。
【总结】
1、相信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思想。
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被暴力嫁给贺老六后,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以为她交了好运。
【总结】
2、自觉的奴隶性格。这种“满足”和“好运”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而最后连做奴隶的资格也被剥夺了。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分析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命题的用意。【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客观原因探讨。
1、鲁四老爷形象分析。
思考:小说还有哪些地方对鲁四老爷作较为细致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鲁四老爷的形象?
【明确】
1、①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维护帝制。而当时已经是共和时代了,可见鲁四老爷还停留在什么时代。足见他保守、迂腐、反动,反对改革与革命,维护封建旧制度。
②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寿”,想长寿;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表现其虚伪;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是理学书,可见他对于儒家统治人民的思想顽固坚持。则点明了他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③鲁四老爷告诫:这种人虽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祭祀不能让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杀人的软刀子。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他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的信心彻底毁灭了。
【小结】鲁四老爷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迂腐、保守、反动,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一个主要人物。
二、柳妈形象分析。
【明确】关于柳妈的描写有两处:①柳妈奚落祥林嫂再嫁;②柳妈说鬼,动员祥林嫂捐门槛。提问:柳妈是什么身份的人呢?
分析: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练习)柳妈是善女人,不杀生,可是为什么奚落祥林嫂再嫁,且认为祥林嫂应该“撞一个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什么?
因为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演变成了封建礼教的工具。民众把佛家的阴间地狱观念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阴间报应”思想,这是封建的思想观念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说明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的天罗地网是多么严密,使可怜的祥林嫂无处遁形,并最终从精神上摧毁了她。
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自然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就是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
他们都是凶手,又都不是凶手,真正戕害祥林嫂生命的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观。礼教以道德产生的舆论来压制人,把人变成非人。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三、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三写祝福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迎接福神的和制作福礼的人对照写,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总之,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祥林嫂一切挣扎、希望就是在这次祝福中破灭的,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理解“祝福”为标题的深刻含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结构情节的作用)
2.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将祥林嫂的不幸置于“祝福”的热闹繁忙的环境中,以乐景写哀,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其悲剧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我”的形象分析。
小说中重要人物除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试想一想,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我”的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第四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描写人物的几个细节,欣赏本文的重复艺术。
讨论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的人物,而是集中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物的共同特点,经过艺术虚构而被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恩格斯说:“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分析描写人物的几处细节。
先请同学们说说值得发掘的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1、对祥林嫂的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
A、第一次来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死了丈夫,不堪婆家虐待,逃出来的。
健壮朴实勤劳温顺,抗拒着人生灾难,对生活抱有希望。
B、第二次来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了第二个丈夫,失去了儿子,族家大伯收房子,被赶出婆家。
还是白描手法,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逼改嫁又丧夫丧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C、死前:“头发已经全白”——从某种角度讲,头发是命运和年龄的标志。脸上“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黄中带黑”,完全是一副死相;连“悲哀的神色”也没有了,说明她已没有什么表情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轮,转的意思;间或,说明她的眼睛长时间是呆滞的。
(练习)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已经”二字表明祥林嫂做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此地的事,因此也不能省略。
长期经受严重的打击和折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对生活已绝望。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
鲁迅先生所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祥林嫂身心备受摧残,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最能表现祥林嫂精神的痛苦。
写眼睛的地方还有: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有希望)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向绝境的过程。
2、三次悲痛的诉说。祥林嫂内心极度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A、在鲁家,听众是四婶和卫老婆子。
“我真傻,真的,”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眼圈就有些红了。说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的确令人同情。B、在镇上,听众是镇上的人们。
“我真傻,真的,”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练习)“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这说明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C、“我真傻,真的,” 听众仍是镇上的人们。
人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是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对祥林嫂毫无同情,而是唾弃和厌烦,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麻木和自私,弱者的无奈和无助。
(练习)87段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3、鲁四老爷的三次责骂
A、“可恶!然而„„”“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B、“可恶!”“然而„„”“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道貌岸然。C、“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他要愤愤然地骂祥林嫂“谬种”。可见自私冷酷凶残。
三句责骂足以说明鲁四老爷是个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自私凶残且虚伪。
4、四婶的三次断喝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在祥林嫂以为赎清罪过,“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
潜台词:不论你怎样努力,你都是一个不贞洁的女人,永远得不到饶恕。第三句谓语提前,凸显了四婶坚决的态度,这次断喝,使祥林嫂彻底明白自己是个不干净的人,不正常的人,使得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足见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无情摧残。
三、分析讨论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探讨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分析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
理解祥林嫂的几个行为。
撞——自发反抗,不想被人宰割;她也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观念。
捐——用血汗钱赎罪。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自己再嫁有种罪恶感。
问——对命运的疑惑,无法解脱,一直饱受精神折磨,想见儿子又惧怕地狱,对鬼神有强烈的恐惧。
【总结】
1、相信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思想。
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被暴力嫁给贺老六后,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以为她交了好运。
【总结】
2、自觉的奴隶性格。这种“满足”和“好运”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而最后连做奴隶的资格也被剥夺了。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分析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命题的用意。【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客观原因探讨。
1、鲁四老爷形象分析。
思考:小说还有哪些地方对鲁四老爷作较为细致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鲁四老爷的形象?
【明确】
1、①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维护帝制。而当时已经是共和时代了,可见鲁四老爷还停留在什么时代。足见他保守、迂腐、反动,反对改革与革命,维护封建旧制度。
②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寿”,想长寿;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表现其虚伪;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是理学书,可见他对于儒家统治人民的思想顽固坚持。则点明了他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③鲁四老爷主张:这种人虽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祭祀不能让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杀人的软刀子。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他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的信心彻底毁灭了。
【小结】鲁四老爷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迂腐、保守、反动,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一个主要人物。
二、柳妈形象分析。
【明确】关于柳妈的描写有两处:①柳妈奚落祥林嫂再嫁;②柳妈说鬼,动员祥林嫂捐门槛。
提问:柳妈是什么身份的人呢?
分析: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练习)柳妈是善女人,不杀生,可是为什么奚落祥林嫂再嫁,且认为祥林嫂应该“撞一个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什么?
因为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演变成了封建礼教的工具。民众把佛家的阴间地狱观念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阴间报应”思想,这是封建的思想观念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说明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的天罗地网是多么严密,使可怜的祥林嫂无处遁形,并最终从精神上摧毁了她。
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自然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就是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
他们都是凶手,又都不是凶手,真正戕害祥林嫂生命的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观。封建的政权(鲁四)、族权(婆婆)、夫权(死去的丈夫)、神权(阎罗王)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其实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它是以道德产生的舆论来压制人,把人变成非人。
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三、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三写祝福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迎接福神的和制作福礼的人对照写,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总之,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祥林嫂一切挣扎、希望就是在这次祝福中破灭的,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理解“祝福”为标题的深刻含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结构情节的作用)
2.将祥林嫂的不幸置于“祝福”的热闹繁忙的环境中,以乐景写哀,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其悲剧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我”的形象分析。
小说中重要人物除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试想一想,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我”的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第五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短文三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短文三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热爱生命》
一、直接进入课文,然后简介作者。
(先要求学生读注释1,再补充: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马克思称为“产生巨人”的时代,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如哥白尼、伽利略、哥伦布、麦哲伦,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但丁、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及培根、蒙田等等。《热爱生命》是蒙田晚年写的一篇随笔。
二、学生朗读课文(由两个学生分段读),并正音。
三、提问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和词语含义。
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什么?
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是令人不快的时候,一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即“坏日子”和“好日子”)。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采取两种不同的度日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要飞快的去‘度’”;“好日子”要“慢慢地”“细细地”“赏玩”、“领略”、“品尝”。最后再把那些“哲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受神权束缚,把希望寄托在上帝那里)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他们“打发”、“消磨”、“无视”它,认为生命是“苦事”、“贱物”;“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2.怎样理解“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人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3、文章的第三段,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同时,“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所以“我们”要更加讲究生活、专注于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也要使自己最后“剩下的”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4、第三段谈到“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
抓紧时间和有效的利用时间。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
5、作者为什么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因为乐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而“我”热爱生活,“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6、文章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 又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板书:一般人 消磨 赏玩
哲人 打发 无视
我 称颂 热爱 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四、拓展《 热 爱 生 命》 作者: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一、作家与题解。帕斯特尔(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
人为什么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苇草一样美丽而脆弱,比喻贴切。“思想”与“苇草”,将人表述为一种辨证的存在,其中蕴含着精神与物质、尊贵与卑微、理性与感性、平凡与伟大、脆弱与坚韧等矛盾统一的关系。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命。
第二,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因为能思想,比能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比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
第三,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总之,人的尊严在于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三、难句理解
1、文章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明确】思想是别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掌控和摧毁的,因此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占有多少空间都没有用;人无法避免死,因此也占不了多长时间。人的尊严不在于填充空间和时间,而在于思想。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获得力量,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和魅力,也即获得人在自然万物中的“尊严”。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
2、文章说:“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明确】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对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作者把“努力好好地思想”作为道德的原则,说明作者思想的高度重视。这一段是前文的升华,人要怎样思想,要符合道德的范畴,对思想的界定更为清楚了。思想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作者要强调这一点。还要注意的是,17世纪的法国,法律当然不完善,更要借助道德的力量约束。
3、“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如何理解?“规定”在这句中是什么意思?
约束、境界、范围、深度广度。承接上文“道德的原则”。
4、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人无法填充时间和空间,在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面前,人显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没有边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个宇宙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囊括了宇宙。(生答:人类的文化成果在宇宙中最璀璨光亮)
同学们正在用自己的思想来诠释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思想的力量。《信条》
一、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本文选自《我需要知道的一切》。
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随笔与一般散文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随笔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材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二、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对于应该怎样生活、做人做事,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三、针对文中的信条,谈谈自己的认识。
1、有东西大家分享。(仁爱。能够与人分享或说共享,要有相当高的境界,要有谦让的态度,要能够舍弃物资利益。
2、公平游戏。(平等。信守规则。平等守信,“游戏”才能公平进行。否则,就会惹起事端,造成矛盾,引发战争。)
3、不打人。(文明。不粗鲁、不野蛮,不残忍。妻子不能打,弱者不能打;小偷不能打,囚犯不能虐待。人要摆脱兽性,趋仁向善。可以避免家庭暴力,避免社会冲突和动荡。)
4、交还你捡到的东西。(拾金不昧。)
5、收拾好你的一摊子。(尽责。对己、对人、对家、对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起码减少了别人对你的责任与义务。)下文说“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布什可以说是一位时运不佳的总统,他第一任任期结束的2004年,美国从1970年代的最大债权国已经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任期以美国历史上遭受的最残酷的恐怖袭击开始,以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结束。其间的“卡特里娜”飓风、伊拉克战争等。奥巴马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都是收拾布什留下的烂摊子。)
6、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本分。不偷、不摸、不贪、不占、不抢。“伸手必被捉”。偷盗、贪占、抢夺,历来为人厌恶,如海盗,如和珅,如日本的侵略。)
7、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恭敬。发自内心而态度诚恳,才能够获得人们的原谅、尊重与信任。)
8、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便后冲洗。(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护环境。健康自己,也健康别人。)
9、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都有好处。(均衡营养,身体健康。人要掌握自己的养生之道)
10、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学会学习,学会思想,精神乐观,情趣高雅,养活自己、奉养亲人、贡献社会。和谐生存。均衡,游戏与爱好,工作与锻炼、学习与思考,休息与劳作均在此列。)
11、每天睡个午觉。(休息。劳逸结合。“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列宁)
12、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奇异风光,看万千人生,开阔视野,豁达心胸。但要注意安全,时时处处保护好同伴。“仁者爱人”。)后又反复强调“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13、要承认奇迹。(生命顽强,凡是生命都是自然的奇迹。要承认、要尊重、要热爱所有的生命,更要热爱珍惜自己。有人收养鳏寡孤独,有人收养流浪宠物,是热爱生命;有人身残而坚强活着:海伦成为伟大的作家,霍金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14、我们也会死亡。(死亡也是自然。秦始皇、汉武帝求长生而不得,有的人因求长生反而丧命。)
15、一个大大的“看”字。(“看”是观察,也是学习。多看、多学,进而深思,想清楚人情事理。千万少说。言多语失:说话容易不实、不准、不对。容易误事、伤人、害己。)
“信条”,是富尔格姆的人生准则,也是他的理想;是人人的人生准则,也是社会的准则。故题目只用“信条”二字。
词语:称颂
度日
虚度此生 渡过难关
稍纵即逝 丰盈饱满 苇草 囊括 推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