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农村初中名著阅读的教学思考
浅谈对农村初中名著阅读的教学思考
作者:薛 敏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着名篇中融汇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绝妙教材。然而农村地区初中生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家无藏书,在校精力更多集中于应试等“先天不足”,导致他们“一无时间读书,二无书可读,三不会读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进行名着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名着阅读计划的制定 名着阅读计划须保质保量,既要保证阅读数量的“多多益善”,又要兼顾质量上的领悟与反馈,其次,计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应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阅读名着的成效。
1.目标制定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名着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
七年级阶段: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着(《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选》、《一千零一夜》、《格列佛游记》、《童年》、《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激发学生阅读名着兴趣。
八年级阶段: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着(《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九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着(《三国演义》、《人类群星闪耀时》、《简爱》、《老人与海》),教会学生阅读名着的正确方法,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清作品中的精髓与糟粕,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二、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曾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
1.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等“文化快餐”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作品使他们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首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尝试给学生作了个范例,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了几个相关的命题:①“于勒”的作用;②不要忽视那句永不变更的话;③克拉丽丝的语言;④文中若瑟夫的作用;⑤“吃牡蛎”细节赏析;⑥“变”中的“不变”;⑦两个“狼狈”;⑧小说中的“信”;⑨说说故事情节的戏剧性;⑩说说菲利普。由此,把欣赏小说的方法:①整体性品评,阅读小说后体会它的布局谋篇、刻画人物、展现情节的妙处。②线条式品析,从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绘,人物心理的刻画,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诸多线条中抽出“一条”来咀嚼。③美点式品评,挑细节认真欣赏、分析。介绍方法后让学生从模仿中学会深入思考,再进一步地挖掘小说的主题。
2.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安排时间
整本书容量较大,不可能在课堂内全部读完。必须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怎么保证课外阅读的有序进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学生初中阶段阅读的书目心中有数。在日常的单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可相机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不必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如九年级上学期,学完《智取生辰纲》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水浒传》,让学生对这部描写中国农民起义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阅读由课内而课外,一气呵成,阅读节奏安排紧凑,无形中就挤出了阅读时间。
其次教师要科学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关键是布置适宜的阅读量。每布置学生读一本书都要看看书的容量,根据学生可能用来读书的时间及阅读的速度,测算出学生每天能读多少页,读完一本书大概要多长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不能不切实际的要求学生几天内读完一本书,然后写点读后感就算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如果学生没有时间读完名着,那整个名着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根本。
最后,阅读的密度要合理安排。我们要知道学生不仅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还有其他的学业要完成。一般来说初一时,学生每天可以安排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初二以后作业量有所增加,阅读时间相对要少点,半个小时左右。到初三,面临毕业升学考试,阅读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要抓紧初
一、初二和寒暑假的时间多读一点。其他时间则力争养成学生每天读一点课外书的习惯,哪怕是睡前的十分钟阅读。
3.精选作品、明确目标、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实事求是的说,初中学生阅读名着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曾对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喜欢读名着的学生不到10%,学生普遍反映大多数名着容量太大,没有耐心读下去。有的内容(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还读不懂;有的内容离现在生活太远,读起来没意思。
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直接兴趣呢?关键是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那些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如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科幻小说《哈里波特》等。所以,在安排阅读书目上教师可以将选择推荐权分一部分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推荐他们喜欢读的书。
初中学生受自身阅历的影响,对名着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不太可能达到很高的层次。太高的要求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读《水浒传》,要求初中学生对书中众多的人物一一掌握,这个要求显然过高了。不如改成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他。然后通过“水浒英雄故事会”的活动,使学生对其他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要求初中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对于那些内容比较深奥,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名着,还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间接兴趣。如文学沙龙活动:邀请各班爱好读书的同学聚在一起交流近期读过的好书好文章,互相交换阅读书籍。
总之,教师的点拨指导,既应该确定班组群体的阅读目标、方法,又必须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书籍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加强名着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
第二篇: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创新性极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成功的作文教学能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失败的作文教学不利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必然失去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经过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调查、实践、学习和分析、研究,我认为:创新是农村语文教学的生命线,创新是农村作文教学的力量之源。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初中的一名语文教师,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有着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虽然有不少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尝试和改革,在快速作文、自能作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地域经济的滞后和学校基础条件的薄弱以及环境条件的制约,作文教学依然走不出误区。仍然停留在写写练练、讲讲评评之中,仅仅表现为一种教学常规或模式。学生的写作水平总是提不高,往往为作文而作文,更谈不上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认真分析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滞后根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缺乏系统、全面的素质教育之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培训,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巢窠。作为作文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的语文教师,不管是近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还是有着数十年教龄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从根本上缺乏系统、全面的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培训。观念陈旧、教法呆板,加之受质量压力的影响,作文教学往往只是重复于大量的写、练、评,局限于审题、立意、选材的讲评和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应试训练而已。如此的训练,自然只能培养机械的作文,为了考试而作文,谈不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
2.经济滞后,基础条件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阅读教学跟不上时代步伐,难以满足作文教学的要求。作文教学本身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师生增加知识的储备量,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但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一般学校办学条件差,图书存量少。要么图书陈旧,要么适应性差,图书室、阅览室开出率低,而学生也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很难添置满足阅读需要的书刊。在信息教育方面,也因农村环境差,上网遥遥无期,自然限制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和信息的获取与储备。
3.生活空间狭隘,视野狭窄,立意、选材难以出新。农村师生生活在乡村,不是平川便是山区丘陵地带,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之,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对集中,一般来说都走不出校园,走不出学校、家庭这个生活区。出门少、阅历浅、视野窄,对外面的精彩大世界缺乏了解,无法感知日新月异的周围世界和新人新事。其结果,导致学生作文的素材贫乏,只能局限于校园师生或学生之间或家庭之中。基于此,也只能完成一些《师生情》或《父母情》等这样的限题作文,对社会新闻只能望洋兴叹,无动于衷。
作文的立意、选材自然难以出新。
4.教学粗放,训练呆板,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作文难以提高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必然围绕考试这个纲,加大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训练力度。在教学中往往是对同一题材或体裁作文的反复训练,以求在多练中总结经验、以多取胜。在技巧的训练中,也只能蜻蜻点水,点到为止,如扣题、点题、议论、抒情等。学生长期受累于“技巧点拨式”的训练之中,受制于教师的点拨,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只能机械作文或填鸭式作文,根本谈不上自主作文,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重形式,不重内容;重环节训练,不重写作积累;重技巧训练,不重基础训练,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语言贫乏,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美感。
(二)、作文教学的重点和几点教学实践尝试。
透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能力的现状,对照课程说明的相关要求,不难看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除进行常规的程式训练和技巧点拨、指导之外,而应把学生素材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式的改革作为教学重点,籍此解决学生作文视野狭窄、材料陈腐不新、思维呆板、作文结构形式不新、课外训练少、课堂教学效益差等弊端。
在农村初中,也有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不同形式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灵性,变机械作文为自主作文,取得了较大成功,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洋县退休教师张定明老师的自能作文
(三)、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
正因为农村经济滞后,办学条件差,小农意识强等方面原因束缚和制约,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也像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一样,收着基础条件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制约。但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因此,农村初中作文教改应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大胆创新,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推进作文教改:
1、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扩大生活范围,主动积极地感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积累,不但解决积累素材、丰富内容的问题,还是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相结合。
2、创造条条件,利用现有条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拓深学生得知识层次。可以开设阅读课和新闻课等,让学生通过书刊或影视教育去了解社会,增进学生的知识储量。
3、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自能作文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进而柔化作文难度,培养学生作文的自主性。
4、强化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
进学生作文的独创性。
5、重视传统文学和当代美文的阅读、诵记,扩大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作文的文学性和语言美,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6、改进传统的作文批阅方式,指导学生自改或互改,鼓励为主,多角度地激励
学生,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第三篇: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章中学池宗涛
近年来,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质量,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甚至停滞不前,这与教育对农村中学的硬软件投入力度,没有形成正比,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这是一种失败。这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来说也是不相适应的。那么是什么导致初中的教学质量不能大幅度提高呢?我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受阻
多年以来,由于农村初中师资力量相对颇弱,已经形成了教学基本没能实行大循环习惯,那么这种做法如今来看它确实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而言,这种做法存在以下两点弊端。
第一,对于七八年级教师来讲质量意识不强,因为带九年级的教师一直带九年级,每年上级都进行质量评比,教师会自觉的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质量,使自己的成绩得到领导及上级部门的认可,因此他们会付出数倍精力,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来一步步完善自己的教学,使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相反,七八年级的老师轮流担任七八年级的教学,压力会小一些,因此也就能放松一些,对自己不是要求太严,当然不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使质量提高,长此以往学生的双基掌握不扎实,不牢固,刚一开始,学生就在最基础的知识点上欠下了帐。
第二,由于不能实行大循环,七八年级教师对整个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不能很好把握,那么对重难点的把握也不是十分准确,对中考的去向及出题方向更是不能弄清楚。这样一来,他们针对教材来讲教材,不能根据初中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有针对性的授课,是知识的传授本身存在问题,当然学生的成绩也不会太好。
二、现代化教学设施使用不经常
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断新颖,那么质量更应不断的提升,然而事与愿违,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些先进设施使用不经常。教师更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三尺讲台,来继续着传统的教学,而忽视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适合情景化教学,那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此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乐于参与,而且对知识的接受力增强,再不会使学生觉得英语的学习是那么枯燥乏味,学生只要有浓厚的兴趣去参与教学,并能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容易接受新知,那又何愁成绩不能提高呢?
从几年的教学实际中,我发现初中学生到毕业时成绩较差,导致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的教育不能跟上,社会上的漠不关心,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网络游戏的毒害等,但我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上两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应对呢?我谈几点看法:
首先,在各种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实施大循环教学,这种教学可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其次当然尽量多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当然,作为目前即将毕业的学生,我们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人们常说,贵在坚持,坚持就有奇迹。因此,针对刚上初三的学生来讲,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首先在学习新课的同时,从七年级上册开始,利用早读逐单元的学习词汇,温故的同时而知新,按步就般,一步一步,有计划,有的放矢,千万不能半途而废,这样就先做好最基础的词汇积累。
其次,利用每周一节辅导,开展情景交际及口语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增长学生使用英语的语境,因为平时学生除了上英语课使用英语外,其他时间都在讲汉语,没有训练的环境,但又由于英语属于语言学,贵在应用,这样就造成了矛盾,因此要多想一些办法,来锻炼学生使用语言的环境。
然后,对于九年级的新课不能放松,把课本教材的传授主要变为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训练,从而使在中考中占分值较大的阅读理解部分不易失分。
最后,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逐步从简单句写起,再到会利用一些固定词组及结构,最后到使用从句等,同时对中考中的常见话题进行训练写作,是写作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总之,这是我从这几年的实际教学中得到的一点收获,当然还要许多地方值得同同仁商酌,以求共同提高。
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池小章中学宗涛
第四篇:给农村初中名著教学开处方
给农村名著教学开处方
莘县古云镇中心初中王红英
名著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跨越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在不同类型的名著中,尤其以“人类的百科全书”之称的小说,更获得人们的青睐。
但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农村中学教师们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名著几乎一无所知,即使一些耳闻能详的让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和情节,学生们也往往一脸茫然。是什么原因让农村的孩子与名著“绝缘”了呢?农村初中名著教学的现状是如何造成的?我对此通过进行谈话,调查问卷,了解到其中主要的病因。
首先小说名著,凝聚了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或者独特看法,其中的思想内涵往往很深刻很复杂。相对于网络小说和通俗小说来说,其思想不是初中学生能够全面把握、透彻领会的,这就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者随着电视闭路、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是电视剧和电脑游戏中消磨掉了。另外很多农村家庭各种现代化的家电都装备上了,就是没有书橱和书桌,家里面除了学生的课本没有一本藏书。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缺少对孩子学习读书的监管和指导。种种原因致使在城市不用特别重视的名著教学,在农村必须上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来对待。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我立足于课堂,依托于课下,通过交给学生捕“鱼”的“渔”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熏陶。现将为农村中学开出的名著教学“处方”交流如下:
1、一个立足点。立足教材,借助教材中节选的小说名著片段,达到熟悉小说人物,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选入教材的片段往往是小说原著中最精彩的,人物刻画最成功的。像《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描写,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刻画出鲁提辖嫉恶如仇,智勇双全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吸引学生迫不及待的阅读原著,关心鲁提辖命运。像《红楼梦中》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片段的学习,从试图了解英莲和贾雨村的关系和关注英莲的命运,尝试读原著,进而接触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网,进入这个文学“大观园”。从《杨修之死》开始读《三国演义》,从《孙悟空出世》开始读《西游记》,从《智获“星期五” 》开始读《鲁宾逊漂流记》,从《绳上跳舞》开始读《格列佛游记》、、、、、、2、二线并重。纵横线并进,快速深入了解小说人物及情节。比如读《三国演义》,可从抓住一个人物入手。像关羽,先从脍炙人口的“三顾茅庐”做切入点,可以跳读和关羽有关的章节,鲜明感受他的忠义,这可视为纵线;再从和他交往关系亲密的人,开始跳读,侧面感受他的忠义,这可看做横线。纵横线结合,集中探讨和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快速深入了解人物性格,极大的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这种方法适合于人物繁多,故事复杂的大部头。像读《水浒》,接触鲁智深和林冲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时,就不妨试用此法。
3、五项注意。有意识地强化记忆,让阅读事半功倍。五项注意即是我们平常所说,建立阅读卡片,牢记作者、国籍、主人公、典型故事情节和性格特点五个关键点。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外国小说,因为线索清晰,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鲁宾逊漂流记》《汤姆叔叔的小屋》《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等外国名著都是可以用这种方法快速了解掌握小说的精髓的。
当然,如果再跟进与阅读名著有关的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甚至课本剧比赛,效果会更好。这个处方,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们大可试一试,然后删减、增添或更改,让它成为改善农村名著阅读教学环境的良方。
第五篇: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名著导读是新课标增加的教学内容,此次新课改人教版教材必修教材中就安排了经过精挑细选的十部名著导读内容。学生阅读名著,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人生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如何引导和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阅读这些名著,如何上好这些课,对所有承担新教改语文教学的高中教师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可现状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实施和引导。从名著导读教和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读”,教师的“导”,以及学生的“感”三方面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名著导读的既定目标。
一、名著导读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课本多(高考必考内容有必修5本,选修5本等),学业任务重,学习时间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高中的学生面临升学压力,静心阅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学生大多围绕教科书或教辅资料转,想读名著也挤不出时间,这是客观原因。
2.学生缺乏读书的热情和阅读兴趣,经典读不懂,喜欢娱乐化、浅层化的消遣性强的科幻、言情或武侠小说,加上电视电影的泛滥,很多学生宁愿面对荧屏也不愿意去读书。即使读也是一切为了考试。于是有些学生热衷于“缩水经典”,注重单一的故事情节,更有甚者以练代读,搞题海战术。
(二)老师方面
1.很多老师的教学目的只是应付考试,而不是导向学生进行名著阅读。近三年来,江西省高考的名著导读题型都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学生完全不看书也有25%的选对几率,看了书也不一定能做对题。由于这种考试题型还不完善,因此很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将名著情节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背熟了情节就可以得分,这样做无疑破坏了名著阅读题出题的初衷,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进行应试教育,与我们的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
2.因为教学任务重,课时少,为了赶进度,很多老师只在课堂上笼统说一句“请同学们阅读xx名著”,就没有了下文,对学生名著阅读不加指导,放任自流。学生究竟有没有读也不知道,不去落实。
3.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有些教师自己根本没读过名著,又怎么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呢?有的虽看过名著,却不钻研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采取阅读课一本图书一节课,或者就是假期里一本名著算作业,这样的做法既没有任何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没有任何阅读目标的指引,更没有阅读过程的督促与阅读效果的督查,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以讲代导,越俎代庖,以练代导,费时低效。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时效肯定与新课标背道而驰。
二、让学生学会如何“导读”
毫无疑问,激发高层次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符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读好。
第一,学生相互推介。五册语文必修每册介绍两部名著,中外各占一部,共计十部,这还达不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开学生推介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最能保证学生的介绍权、推荐权、选择权,更吻合学生实际。
第二,教师自然导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第三,借助媒体资源。充分利用“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资源。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于丹《〈论语〉心得》及四大名著电视剧等,网络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们结合媒体热点,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能最大限度地激趣,引申、促进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把握导读时机。什么时候“导”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不好时机,往往让学生感觉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国庆节前、“五一”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度导入,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那将是最佳时机。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览名著,制订阅读计划。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地观其大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充分体验。
选择好导的时机后,关键在于怎么导。导阅读的方法、导笔记的方法、导阅读过程的自我管理法、导名著的背景等是主要内容。
三、为了巩固名著导读教学的成果,老师可以围绕所读名著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开设阅读交流课。每年每学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每班阅读同一部名著,在阅读中交流,在交流中进步。(2)写读书笔记。可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做到读写结合,形式上可以摘录佳句、概括要点、列出提纲、写读后感等。(3)搭建展示平台。每学期适当开展读书展评活动、名著知识比赛、辩论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例如:名著故事会――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于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关注着人物的命运,熟悉了名著的情节,折服于高超的技法。
通过合作性、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才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名著导读课添趣。
总之,名著是人类文明经过锤炼、沉淀后的璀璨的底蕴,在阅读名著中,学生能够领略到人性的华彩乐章,荡涤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语文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我们的名著导读教学必须被重视起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多读书,读原著,读整本的书;老师发挥名著导读中“导”的作用,用好教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增加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