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趣基于“共生”理念的有效作文教学路径
文趣基于“共生”理念的有效作文教学路径
时下许多学生普遍怕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往往退避三舍。但作文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更占了中考试卷的“半壁江山”,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文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笔者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文趣”荡漾,才能够兴致勃勃,从被动的“要我写”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写”。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激发“文趣”。那么,怎样让学生的“文趣”荡漾呢?
一、在观察和阅读中触发“文趣”
关于共生写作,黄厚江老师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教师要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种子,虽然微小却含有无限希望,带着温暖的生命气息,体现了黄厚江老师对作文教学的深透理解和对“人”的真正尊重。作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授受,也不是机械的训练;作文教学,是言语生命的相互感染与自我觉醒。教师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然后师生互动,使这粒种子萌芽破土,长成一根主干,伸开几根分枝,生出片片绿叶。
这就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生“共育”种子,学生就会张开五官去注意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和某一点。例如我们学校坐落在里下河荷藕飘香之地,得天独厚的风光吸引了无数游人。我就利用这个上天赋予的好条件,带领学生泛舟河塘,去感受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意境。学生们兴趣盎然,用眼去看,用鼻去嗅,用心去体会,落笔时自然就有真情实感,也不会空洞无物了。
生本共生的阅读是习作素材的另一重要来源。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它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可以开阔生活视野,加深对生活的品尝,增加知识积累。阅读的知识,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理解、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一写,自然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下笔写作也就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流畅了。例如教授《背影》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笔者抓住课文“在特定的背景下展示父亲的背影”这一写作特点,启发学生思考:父亲的背影是怎样被引到我们读者面前的?学生通过看书,自然可以知道父亲的背影出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卸了”,真是“祸不单行”,只好“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祖母的丧事,这时“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父子二人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不得不在车站依依惜别,临行时,年老的父亲怕儿子长途口渴,不顾体态肥胖,步履艰难,蹒跚地穿过铁路,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在这种情况下,父亲那“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大马褂”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这里正是要用他沉重迟缓的笔调表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爱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深的思念。经过这样的分析,讲解,生本产生了思想共鸣,欣赏到课文深层次的美,用缓慢而低沉的声调读出作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接着,让学生在班上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如何爱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表达爱的方式有何不同,从而将审美感悟和情景仿写融为一体,提高了他们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二、在训练与指导中生成“文趣”
在共生写作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选好这粒种子。这粒种子,“应该是一个教学生长点,只有着眼于形式和内容的结合点,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才会有充满活力的共生共长的教学情景”郑板桥也曾说:“作诗非难,题为难。”这就是说,好的题目常给人以未饮先醉的感觉。学生的习作命题也是如此。诸如《我的家庭》《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学生哪有写作欲望。但如果换为《晚饭奏鸣曲》《家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或《一个不和谐的小音符》,往往能使学生愿意拿起手中的笔。可见,作文命题也得讲究艺术性。为此,教师自己首先得有较广的视野和知识面,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寻找命题素材。我就曾经从影视中寻找命题灵感,如让学生写作《成长的烦恼》《天堂的阶梯》《样年华》等。学生们纷纷在作文中倾吐心事,抒发感情。有的学生在《成长的烦恼》中说:“我想长大,可父母的爱又让我觉得压抑”;有的学生在《天堂的阶梯》中说:“家庭的幸福是天堂,互相体谅和关爱是阶梯”,“美丽的风景是天堂,保护是阶梯”,“成功是天堂,奋斗是阶梯”;记忆犹新的是在《样年华》训练中,某李姓学生拟题为《“差”样年华》,说自己是班级里的差生,名册上的一个代号,成绩单上的一个数字而已。
其中一出自嘲课间生活的片段,写得真切感人:“铃„„”还没等老师说下课,教室便一阵骚动,像台风袭来之前,动物们搬家似的。当老师说“下”字的时候,我们就像运动员在发令枪响之前做好了准备动作。当听到“课”字从老师嘴里慢慢地跳出时,就听见桌子椅子“噼哩啪啦”地响起来,如同一万个玻璃杯从高空落到地上,又如千军万马奔赴战场,声势浩然。我暗暗地想:终于下课了,这节课可真漫长呀!我站起身,大大地伸了个懒腰,然后飞一般奔出教室。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我的肺舒服多了――真有一种“刑满释放”的感觉。
可以想见,这些题目刺激了学生们倾吐的欲望,否则这些话可能会永远埋在心里,我们也永远不能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们独特的内心世界。
三、在想象和创新中激扬“文趣”
传统作文的写作千篇一律,千人一腔,这样的文章学生一见就倒胃口,自然对写作提不起兴趣。因此作文要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以标新立异的文章出奇制胜。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手段。具体要求如立意要新,构思要巧,语言要妙,选材要奇。
激发“文趣”,教者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写作环境,提供学生激发写作热情的条件,使学生发现自我的价值,产生“我是谁”“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等一系列思考,从而进行一种角色的自我修复。
例如,在该不该把鲁迅的作品从教材中删去的网络大讨论中,笔者不仅肯定鲁迅作品的意义,而且还和学生们如火如荼地开展“鲁迅在00后心目中的生命价值”研究性学习。例如,在新授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时,有感而发写下几句诗:“打开他沉重的书/听见他在悲愤中呐喊/他的牙、眼和胡子/比匕首更锋利”,然后启发学生用三言两语简炼地写出自己阅读鲁迅的感受,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试举学生的两个例子:
他是一位医生/在手术台前弯着腰/解剖一个民族的灵魂/并且进行消毒/我泪流满面。
如今我大脑里/燃着的都是他的精神和思想/他用生命告诉我/揭露比赞颂更深沉/尊严比太阳更宝贵。
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心和生命中的真去感悟鲁迅,它不是廉价庸俗的无病呻吟的表白,而是深沉含蓄的生命激情的迸射,追求的是崇高与完美。马克思称希腊神话中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道者和殉道者”,学生对鲁迅精神的解读,实际是生命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又如在组织“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把活动目标仅仅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就显得单一肤浅了。实际上,以“这就是我”这一主题作为七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至少还应容纳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层面:结合课文学习,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第二层面: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沟通,学会合作;
第三层面: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将“这就是我”与学校组织的“感恩”相结合,教者现身说“情”,“感恩,并不一定是我们在为难之中别人伸出了援手,也不一定是我们遭遇重大困难时别人给予了帮助;感恩,不一定要有催人泪下的场景,不一定要有感人肺腑的故事。”变狭隘为扩大,推己及人(物),就可以启发他们拓展想象的空间,推陈出新,放眼学校、社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则更显可贵,立意也更高远;构思方面则启发他们可多尝试一些文体,大胆联想和想象,体裁上创新,戏剧小品、故事新编、散文小说,甚至书信日记皆可尝试;语言则要求精美奇妙,各种修辞的运用,古诗词的引用,能给文章增添不少亮色;选材奇特恰当,尽量避免用滥了的材料,可结合时事,既有说服力,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实践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写出了《乡愁》《白雪公主新编》《树?人》《石壕吏?戏剧版》等作品。文笔虽还稍显稚嫩,但写作兴趣明显提高了,作文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在评讲和复作中滋养“文趣”
讲评课是作文指导课的延伸与巩固。以前,许多教师在作文讲评课上好讲学生作文的不足,把学生讲得抬不起头来。这种方法压抑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文趣,我采取了“多表扬”的原则和“择优讲评”的方法。一次作文选出三个档次的文章,优等生的作文尽量打高分,让他在全班面前深情演读。其实大部分的这类作文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就发现了自己文章的瑕疵,他就会边朗读边修改,边润饰边复作;中等生作文也可打到八十几分甚至九十分,也让他读,他自己如果改不出,则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帮忙”,修改其不足,然后教师可总结:“如果你下篇作文能避开这些缺点,那么我就给你打上九十五分甚至九十八分”,相信他会迫不及待地期望着下一堂作文课;而对于差生作文,则可以挑出他作文中的某个片段、某个句子,甚至某个词语,在同学面前表扬他用得好,如果其他方面也能这样,那么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一定会大有进步,让他们不灰心、不失望。以此生生共生的评讲方法力求全体学生对作文都能产生兴趣,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青草湖中月正圆”的壮丽意境定会在且行且思中渐趋渐进。
实践证明,学生是可以写好作文的,只要能激荡他们的文趣,他们就会敞开心胸,用手中的笔创造出一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作文新天地。
潘瑞祥,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第二篇: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
钟启泉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背景】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选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杜朗口归来感受
下面谈谈我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领导的感召力
杜朗口中学的校长教过多门课程,而他所教班级的成绩总能级部第一,成绩在那里摆着,不服都不行。他是每天第一个到校的,最后一个离校的。
另外,他们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必须每月给广大教师上一节示范课,真正做到了领导是先锋队,而不是督战队,领导是战斗队,而不是宣传队。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这句话永不过时,也不是杜朗口所独有。一名领导干部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因为教育的脉搏在课堂上跳动,办公桌上、会议室里是把握不到的,如果在办公室、会议室、座谈会上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把握住了教育的脉搏,那只能偏离教育正常的轨道、打乱教学正常的节奏。
执行力来自感召力,而感召力来自对事业的热爱与熟悉,来自参与中实现管理的身体力行。
二、耐得住寂寞的决心 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我们应该做圣贤还是做饮者?做圣贤就要耐得住寂寞,心不静如何干事业?心不静,如何谈反思?颠起脚尖争荣誉,怎么能进步得快?
杜朗口中学搞类似的教育改革接近十年了,最近三四年才真正有了点影响,那段默默无闻的日子里他们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可以说那段卧薪尝胆的日子里的积淀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和感受的成功者的真谛。耐得住寂寞,就要抛却功利之心,耐得住寂寞就要主动放弃一些虚无,甚至要放弃一些实际。人的大脑兴奋点多了最终是会相互抑制的,工作不能有太多的抓手,因为人只有一个大脑,两只手,过于贪功心切,四面出击,最终肯定会全线崩溃。
三、持之以恒的信心
杜朗口中学不仅改革的胆量大,而且面对困难、阻力、怀疑,他们能持之以恒,这种恒心来自哪里?来自提高学生成绩的强烈欲望,来自对个人得失的“无欲则刚”。教育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一点恒心,几天看不到成绩,没有听到赞美的声音就开始打退堂鼓,就开始患得患失,那回家当金丝雀好了。整天呷呷乱叫、忽东忽西的是麻雀,耐心等待,一飞冲天的是鸿鹄。而持之以恒的信心,来自一飞冲天的决心。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决心和恒心。
四、落到实处
工作抓手应该来自教育教学的实践。杜朗口人的抓手来自对后进生的帮扶细则,来自对所有工作的及时评价,而不是对概念的炒作和演绎,即不去刻意迎合领导的意图,也不去刻意跟风随潮,而是来自对自身工作的每日反思,基于自己的土壤、坚持自己的理念、挥洒自己的汗水,才能收获令别人垂涎的果实。他们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可以细致到每周发一次奖金,这样的考核效率怎么能不带出更高的工作效率?这样细致而及时的考核,使得考核者比被考核者更要高效的工作。在墙角撒泡尿,那里的草都会格外茂盛,而钱投向哪里、精力投向哪里,哪里就会出成绩,这样的道理谁都明白,杜朗口却做得更好。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杜朗口教室里的三块黑板。否则装上六块黑板也只能是摆设。
反思自己和学习习别人同样重要,因为有些成绩出在别人身上,有些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回来的时候,我问自己两个问题:杜朗口是跟谁学的?我们该怎样学习杜朗口?
第三篇:通往有效教学的路径之
通往有效教学的路径之
汉语文“语文味”的有效教学回归
学习了有关汉语文有效教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后,特别是有关有效教学回归的知识后,总让人感觉到:学案导学多了,情感交流少了;热闹讨论多了,阅读感悟少了;综合内容多了,语言知识少了;媒体展示多了,思维含量少了;局部品评多了,整体感知少了;创新设计多了,文学意味少了„„天文、地理知识的介绍,音乐、绘画的欣赏,甚至数理化课上的逻辑思维训练等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都进入了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掺杂着许多“非语文”的因素,语文公开课也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发出呼吁:“把语文还给语文!” 这是对课堂教学层面语文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及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
何谓“语文味”?程少堂先生指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情味、趣味、韵味的激发和对语言的品味、玩味等手段,让师生在共生互学中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有效教学的灵魂。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教“语文”是回归“语文味”的前提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它承载着政治、德育、审美或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德育课,也不是美术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哪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即使是说明文教学,也不能上成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而应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用说明文阅读的方法去设计教学环节。语文课之所以存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课程的目标实际上就是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口语交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而“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味”,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而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在阅读教学中,针对相应的阅读文本,如何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怎样的相应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习到什么程度,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怎么才能在具体而微的教学情境中实现教学目标?这些是教学前应该首先想到的问题。例如学习刘成章写的散文《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刘成章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些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如果执教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借助文本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感知美趣;引导他们去理解,化抽象为具象,并适时归纳这些语言的作用;让学生自由朗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朗读中体会出语文味;试着背诵、抄写积累这些语句;把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进行交流。那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已尽在其中了。
黄厚江老师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自然是比形式重要。”语文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所以汉语文有效教学的路径应该是回归到还其“语文味”。
通往有效教学的路径之 汉语文“语文味”的有效教学回归
孙书香
第四篇:浅谈有效教学理念下的
浅谈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
“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余文森老师在《课堂教学》里的这句话,道出了有效教学的实质。《品德与社会》作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它倡导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它的有效,下面我谈谈《品德与社会》课堂如何在生活理念下有效的教学。
一.挖掘有效教学资源,深入儿童生活。
《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生活才能完成,脱离生活去培养道德会流于形式,虚空无效。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单元时,我结合《自然灾害与救助》这一单元的内容,播放汶川大地震的实录片,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多维立体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美好和意义,课后,我又要求学生和父母一起制定快乐生活公约,学生既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对父母充满了感恩,又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向往。
当教育真正走出课堂,让课堂在生活中延续时,学生就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拥有独特情感和生活体验的生命个体。
二.预设有效教学目标,把握情感导向。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功能,教学活动又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因此,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必先要深入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之间的关系,让活动围绕着目标来开展。导向错了,载体再完美也取得不了好的效果,只有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创设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认真研究教学活动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真谛,准确、全面地把握活动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选取多种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三.开展有效课堂活动,带动全员参与。
课程标准突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品德与社会》活动是教育学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学的生命。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体验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
例如,在教学《男生和女生》一课时,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大扫除,故意将一些力气活,如抬水,擦高出的墙壁等活分给女同学,同时,又将擦桌子,扫地、整理图书、床铺、等活分给男同学,然后再让他们对换干。对比后,每位学生都对“我眼中的男生和女生”这个话题有了客观的认识。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策略、一种追求。《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亦是如此,我们在关注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同时,更应努力创设有效的课堂。
第五篇: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2.能力训练目标
把克隆的知识与教学相关内容相联系,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及思辨的能力。3.情感训练目标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4.德育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讨论克隆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形成看待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显然,这位教师不了解目标陈述的技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主体混乱;有些行为动词不明确;有些是目的而不是目标:目标分类不科学;简单问题复杂化。可以想象,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没有目标导向的,只能凭经验行事。
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益。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请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我们知道,对教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再者,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使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三、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米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
四、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它的意义何在。
1.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3.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5.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以下这些技术问题。
1.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控制在10一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
3.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
4.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5.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
6.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
7.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下面就是一所高中采用的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表,仅供参考。学生抽样评价表
同学们:
你们好!这份问卷是学校专门请专家设计并由部分师生讨论通过的抽样调研表,用来评价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状况,并把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反馈给教师木人,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这里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因此希望你们行使学校赋予你们的权利,如实地、客观地填写每一项目,以便提高我们学校的管理水平。感谢你们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支持!
分为五个等级:A.非常赞成;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反对。问题:
* 该教师备课是认真、充分的 * 该教师讲课能激发我的兴趣
* 该教师常用举例方式讲解,条理清楚 * 该教师能随时和学生讨论问题 * 该教师没有任何体罚或歧视行为 * 该教师对我比较真诚、热情
* 该教师布置、批改的作业,我是满意的 * 听该教师每一堂课我都是有收获的
* 该教师经常研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 我欢迎该教师继续给我们上课
* 我认为该老师的主要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建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