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境教学,开启初中英语学习兴趣与智慧的大门
情境教学,开启初中英语学习兴趣与智慧的大门
摘 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理论和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情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在富有挑战性、启发性、生动性的良好氛围中进行实践与体验,能够较好地集中学习注意力,变相地减轻学习难度,有利于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逐步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并从中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和深刻持久的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 情境教学 激发兴趣 启智益能
实践与感悟
学校教育是一项有理论指向、有目标引导和有策略推行的综合性、系统性的艺术实践工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确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呢?《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强调:英语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情境。情境活动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把知识学习融入情境之中,使情境教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线,鼓励他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实践、体验和感受,从而逐步养成对问题发现与解决的意识、能力和素养,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且形象具体的生动化场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从而使教学内容在情境化氛围中得以顺利完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使他们的心理机能获得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概括起来,情境教学法主要有语言类情境、直观类情境、问题类情境、合作类情境、模拟类情境和活动类情境等,具有以下五项基本特征:(1)情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并充分利用各类生成性资源,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2)诱发性原则。“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3)关联性原则。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教材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积极创设的。(4)启发性原则。教学情境的引入或创设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通过类比、推理和归纳等活动,引发其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5)挑战性原则。引入或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始终具有挑战性,要让学生在目标性激励下能够积极思考、勇于接受挑战,不断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二、初中英语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与运用
1.语言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生动有趣的故事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积极开展故事情境教学活动,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又能让他们在听赏和体验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掌握技能。比如,在学习“There’s a...in/on/near/in front of/behind...”句型时,许多学生虽然记住了上述几个表示方位词的正确发音,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往往对它们的具体意思搞不清楚,会出现混淆现象。鉴于此,教师可以把这些方位词融入《狼来了》的寓言故事情境中。小牧童第一次欺骗村民的时候,大声喊道:“There’s a wolf in the cave.”小牧童第二次欺骗村民的时候,他又大声喊道:“There’s a wolf behind the tree.”通过创设如此精彩的故事情境,再加上学生绘声绘色的角色表演,就能收获寓教于乐的良好教学效应。
2.活动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根据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初中生活泼、好动,这是开展活动类教学情境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性格特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活动情境教学,从而在“穿学、益能、促创”等方面赢得实质性效果。比如,在每节课讲课前的几分钟,教师可让学生开展free talk/guess riddle或者英文歌PK之类的活动,这不仅可以有效发挥引导作用,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品质。再如,每逢一些节日,教师可组织节日型活动(Christmas Day,Student's birthday等),发动学生自行组织和合作筹办,并要求学生运用英语表达。刚开始时,学生并不适应,但经过一段时期的练习、调整和完善,他们也便熟能生巧了。
3.生活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作为一种异域类语言,英语与汉语都属于应用型语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始终离不开生活元素的涵养,否则会出现“水中月,镜中花”的现象。我们感同身受的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活类情境教学活动,既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逐步提升其语言实践与交际能力,又为他们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元素。比如,在学习“How can I get to...”句型时,在学生基本掌握的基础上,我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o go...walk...Then...When...Walk...You’ll see...”由于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问题,所以他们表现得都非常活跃,回答起来也得心应手。不仅如此,他们既能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有章可循,也能超出对话框架适当地发挥和想象。
4.直观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一般说来,初中学龄(尤其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转型期,他们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内容,模仿性和可塑性较强,但注意力和自控力等方面却欠佳。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助一些常见的实物来创设直观类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这种直观形象和思维抽象的结合不断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形容词broken的具体含义,教师可拿着一个电动玩具,在课堂教学中示范“打碎的、破碎的”现象,然后造句“This is a broken electric toy.”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和效果。再如,很多表示数量的英语短语也可运用一些实物来呈现:说到a piece of短语时,可借助“一张纸”来呈现教学情境;说到a pair of短语时,可借助“一副拐杖”来呈现教学情境;说到a cup of短语时,可借助“一杯水”来呈现教学情境……
综上所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的创设类型还有很多,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入景、入情、入境,让他们充分体验英语学习的情趣,切实感受它的价值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葛凤平.情境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11).[2]方芳.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课堂的情境创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3]宋光忠.浅谈初中英语教学“情境教学”的创设[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0(4).
第二篇:兴趣开启作文成功大门
兴趣——开启作文成功之门的钥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作
文教学却一直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是语文教学的隐痛。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愉快教育的教学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黄金阶段。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跃跃欲试,乐于表达,作文教学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培养、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呢?这不是个新鲜的问题,但却是作文教学无法绕开的话题。人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这里笔者不揣冒昧,也想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降低门槛,减少束缚,破除儿童对作文的神秘感、畏惧感。
美国著名教育家唐纳德 格雷夫斯认为写作是一种表述思想的工具,只要有思想,孩子们就一定会本能的运用“写作”这个工具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他还举了个例子:一位女教师在开始教一年级的时候,就把作文本发给孩子,并对他们说:“孩子们,这就是你们的作文本,如果你们想写,现在就可以写。”孩子们在经过短暂的沉思后,纷纷拿起笔在本上写起来,尽管只有少数孩子会写简单的一些句子,一些孩子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大多数孩子只是在本子上胡乱画些图画,但没有一个孩子说自己不会写。无独有偶,教学大师于永正先生在他的《作文教学臆说》一文中也举了一个英国老师教学生写诗的例子:一天下雪了,老师说:“孩子们,面对窗外的鹅毛大雪,写下你们的所见所思,每人写一句。”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写好了,老师把孩子们每人所写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说“孩子们,这就是诗啊!”于是老师和孩子们尽情朗诵,有的孩子竟高兴得在雪地里打滚,老师也跟着孩子们一起乐。其实在孩子的眼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奇的、有趣的,孩子总是爱表现自己的,他们乐于把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感受通过他们特有的方式与人交流。爱表达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们看来,“写作”就是在纸上用尽可能的方法与人交流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而已,是表达的延伸,是一种倾吐的快乐。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变得不爱表达不爱交流了呢?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触:那就是在低年级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往往会抢着回答,可越到高年级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越低,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有没有认真的反省一下呢?于永正老师感叹道:“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了,我们的上课太像上课了,我们学生写的作文太的像作文了!我们是否也能随意一些,有情趣一些?”学生的作文太像作文了,难道不正是我们老师多年对学生耳提面命、教育熏陶的结果吗?这太像作文的作文未必是学生真实思想的表达,未必是学生所乐意去写的作文,长期以来学生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怎么能对作文产生兴趣呢?又怎么能真正写好作文呢?写好作文无疑是有一定的章法和技巧可循的,像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拟题,文章的起承转合谋篇布局等。但对于刚学写作的孩子来说,在他们心目中毫无所谓章法技巧的概念,我们的老师又何必要
用我们心目中所谓成功作文的章法技巧去规范束缚孩子呢?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作文,不少教师开始就要学生写出选材典型、中心明确、语句通顺等诸多要求的“高质量”的文章,要求学生的作文必须要达到三百字或四百字以上。对于刚学写作的孩子,怎么可以用我们心目中成功作文的范本来作为衡量孩子作文优劣的标尺呢?对于刚学走路的孩子,大人一定不会去跟他讲所谓的走路要领,不会要求他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而是放任孩子随心所欲的去走,大人也不会嫌孩子走路的姿势难看。大人所做的只是在一边以关爱、欣赏的目光注视孩子、鼓励孩子,在必要的时候才去扶孩子一把。小学阶段的孩子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在写作上刚开始蹒跚学步,这个时候如果就用一些章法技巧的绳索去束缚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孩子怎么能学会走路呢?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提出了先写放胆文,再写小心文的观点。规矩要不要,章法技巧要不要?毫无疑问当然是要的,但应该少一点,在孩子初步上路入门之后再慢慢的加以必要的引导,规范。所以对于刚学写作的孩子,我们的老师应该像上文所举两个事例中的老师一样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和鼓励,减少束缚,降低门槛,破除孩子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曾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精彩而质朴的灵气、纯洁的童心、烂漫的童趣是作文之路上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质朴的灵气、烂漫的童趣在作文中尽情绽放。
第三篇:开启物理思维的智慧大门
开启物理思维的智慧大门
——河南省信阳高中张春丽
内容提要:“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是解决物理难教难学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培养物理思维,要从思维的品质、方式、方法等方面来潜心引领方可成就学生最终的思维智慧。
关 键 词: 物理思维品质方式方法智慧
一、提出物理思维的背景
一位教育家说: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面对高中物理教学,则往往忧喜参半。校园里流传着三句话,第一句:“物理是对学生伤害最大的一门学科”;第二句:“当初就是物理学不好才无奈学了文科”;第三句:“某某同学物理学的那么好,太牛气了”。是的,物理,令人“痛”也令人“牛”。
1、物理的“痛”
物理难教难学,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教师们常感到力不从心,学生们往往感到头痛万分。仅举几个现象为例:
痛1:太抽象、难理解
物理概念大部分很抽象,如电势能、电势、电场、磁场、引力场:磁通量等;再比如,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学生没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总是很难真正理解。
痛2:太理想,难应用
物理总是采用理想状态或理想整化模型,其目的是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如质点、理想气体、纯电阻等,而现实生活中这些理想化模 型并不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很难迁移应用。痛3:能听懂、用不上
无论老师讲什么,似乎都能弄懂,可是一到自己解决问题时,不是一筹莫展就是一做就错,什么经验和方法都用不上了。
痛4:综合强、难融合高中物理对数理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大量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既要求用函数形式表达,又要求用解析图象表述,而且不同的图象表达不同的物理含义。解决物理问题时,时而要用到函数、微积分思想、数学归纳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知识,时而要列出很多的方程,而且方程的数目还得与未知量的数目相匹配,还得很有方向地去求解否则前功尽弃等等,如果是一个纯数学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觉得难,然而一旦用在物理情境中却总难自然融合。
痛5:耗时多、难入门
有调查显示,约有82.7%的学生在开始时对物理学习是有兴趣的,学习也刻苦努力,甚至做了大量的题,但物理就是学不好,于是觉得物理太难兴趣也就减退了。教师体会到物理这门课程难教,往往是总感到学生对物理迟迟不能“入门”,即使是很用功的学生,到了高中快毕业了,分析问题时仍然没有清晰思路,思维往往比较混乱。相反的现象,大凡物理学习不吃力的学生,其共同特点就是能很快“入门”,“入门”之后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学。在做大量重复的题目时,他们有时可能显得“懒”,但仔细观察他们在分析每个复杂新颖的题目时往往推理性很强,思维很严谨,思路也很清晰,可以说他们是思维上的“勤快”者。由此可见,学生物理思维水准的高低直接干系着物理的难易。
2、物理的“牛”
尽管物理的“痛”这么多,大家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物理学的好,脑瓜就聪明”。
匈牙利物理学家乔治.马克斯博士说“物理学的方法经过几个世纪的考验,已经证明了它的有效性,物理学的毕业生已被证明他们有广泛的兴趣,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重视不同领域现实的能力„„也许在每个已问津的领域中都有自己的专家,他们比物理学家更在行,但是,在复杂的、未知的领域中,物理学家应当被认做是最出色的人!”
一直以来,很多行业中搞物理的人也被认做是最能克难攻坚的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智慧。可以说,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无论是眼前还是将来,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将是他们一生受用的东西。
物理,是令人痛还是令人牛,其关键的区分点就是是否擅长思维!这也是本文选题的重要原因。
二、对物理思维的有关认识
目前,国外的一些思维科学研究较多关注的是思维的品质,受到国外研究的影响,国内也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思维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切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培养措施,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业成绩以及整体的科学素养。
1、我国物理教学大纲对培养物理思维的要求
我国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体现在物理教学大纲的层面上,也是在逐步发展和深化的。1956年的大纲提出了培养解题能力和实验技能;1963年的大纲又增加了培养思维能力;1978年的大纲对培养能力的提法比较完整,并在执行过程中突出了思维能力的重要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学大纲对物理思维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进入21世纪,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由此可见,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2、关于物理思维的概念
物理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物理事物(包括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再通俗一点讲,就是对观察过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等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并反复加工、去粗取精,把感性认识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就是物理思维。
3、关于物理思维的品质、方式及方法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物理思维品质主要包括物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物理思维品质结构中的各要素是密切联系、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它们相互作用而达到均衡的发展就构成了物理思维的智慧。
根据思维科学的研究,角度不同,对思维的方式的划分也不同。例如,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抽象思维、物理形象思维和物理直觉思维;根据思维探索方向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聚合思维和物理发散思维;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常规性思维和物理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目的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上升性思维、物理求解性思维和物理决策性思维等等。
在物理学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相对完善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在成为物理学本身发展的工具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其它学科、社会思潮以及社会生活。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大致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科学推理、臻美、等效等方法。
三、培养物理思维的主要对策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不是顺其自然的事,需要从物理思维的品质、方式、方法等方面
来综合设计、构架并实施,否则难有成效。
1、要有武器——渗透思维方法
光一味泛泛地强调培养物理思维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着实的依托 即要有管用的武器才行,这个武器就是要渗透一些常见的思维方法。以下举几种思维方法的渗透。
例1:渗透过程分析法①分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分析分析就是分开来析,各个击破”。
②抓中间:阶段的划分有时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物理过程的转折的中间状态,或者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有时可能是极短暂的过程)。事实上,中间状态往往就是一个转折点,抓住了它,往往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③找关系:从内在联系上把握每一个物理子过程、中间状态的因果关系以及遵从的物理规律,步步为营,在严谨的推理过程解决问题。
例2:渗透因果分析法
①因果对应: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而这些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因果比例关系。学生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②因果互求: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发展多向性思维。
例3:渗透归纳、概括法
心理学研究结论显示,学生认知结构是否理想的标尺,往往就是看是否达到了“三化”(概括化、清晰化和系统化)的层次。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甚至物理问题进行比较、梳理、归纳、概括,寻找其共同的本质的习惯。因为概括化的东西才可能更清晰、更系统,在以后不同的变式情景下才可以一眼看穿本质并迅速解决。例如,解决某一类问题,根本大法是什么,巧妙方法有什么,稀奇方法有什么,容易在哪儿摔跟头,等等,要引导学生的物理思维中不断概括形成自己的一套应对策略。
例4:渗透类比法
类比是由一种物理现象想象到另一种物理现象,并对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由已知物理现象的规律去推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规律。例如电与磁的类比、引力与库仑力的类比、卫星系统与玻尔原子系统的类比、重力功与电场力功的类比等等。运用类比的方法常能起到点化疑难、灵感突发、开拓思路的作用。
例5:渗透假设推理法
尤其在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时,通过大胆假设,比如物理过程假设、物理条件假设、临界状态假设、矢量方向假设等等,往往能忽觉柳暗花明,突破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性,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2、要有抓手——锻造思维品质
光有武器还不够,还要有使用武器的着力点即要有抓手才行,这些抓手自然就是要针对思维品质的各要素来进行强力锻造。这是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困难点。以下仅举几例。
例1:抓细节——锻造思维的深刻性
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应当把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作为培养其思维品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因为深刻性是其它要素的根基。首先,在常态的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不断纵深理解、全方位理解的习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所有内涵及外延要有全面精准的理解;在常态的物理现象分析上要引导学生养成由表及里、层层剥壳的递推式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纵深发展。
其次,要培养学生在看书、做题等学习过程中养成很抠推理细节的习惯,让学生在一次次严谨的推定论证中学到深刻的思维.这样,就不会再轻易出现一些“想当然”的错误了。再次,培养学生开发物理错题的习惯。剖析自己的理解以及分析过程中的细节,对所出现的错误进行特别的对比、归因和概括,学生自己会发现许多问题的要害和规律,这既是物理思维活动的修正、批判,也是物理思维活动的再深刻。
例2:抓变式——锻造思维的灵活性
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唯一,许多物理问题的结果也并不唯一,许多看似不同的解决思路、方法物理本质却相同。在常规教学中一定要在变式上做足文章并以此来激活学生的物理思维。例如,“一题多变”让思维与方法具有敛散的变通性;“一题多解”让思维与方法具有系统的流畅性;“一题多问”让思维与方法具有深透的严密性;“多题归一”让思维与方法具有清晰的概括性,旧题变新点、新题还旧点等等,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在变换中灵活地进行分析和综合,全面地把握问题,细心地权衡哪些思维是有利的,哪些思维是正确的,选择和优化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也同时锻造着思维的批判性。
例3:抓快准——锻造思维的敏捷性
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能够积极、迅速地展开思维操作、调用所学的内容、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敏捷高效地解决问题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至关重要。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无论在知识还是在方法上都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认知结构体系。与此同时,一旦学生的敏捷性受阻,尤其是在一番番苦思冥想又告吹时,即将孕育的将是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因此,适时地为学生再设置一些思维障碍和思维陷阱将非常有利于思维品质层次的再提高。
3、要有通道——介入思维诊断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道路只要畅通,目标就容易达到。我理解的思路,就是所有思维品质得以展示、所有思维方法得以应用的一个通道。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畅通的物理思路在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我的一位优秀学生在回答“解物理大题的经验”时,说了句很朴素的话:“就那样一点一点地推,推着推着就推出来了”。这里体现的就是一种畅通的物理思路。
要想真正解决学生的“入门”问题,教师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去放大、去解剖,去仔细诊断学生的思维在哪个环节卡壳或脱节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跟踪学生的思路,就要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脉络,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选准思维的“发生点”起步,在思维的“转折点”上用力,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的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我的体会是,当教师真正拿出耐心、舍得花时间去听听学生讲一讲他是怎样思考才做出题的,即使没做出题但已经想到了哪一步,细致地去跟踪诊断,学生的很多问题就明显暴露,有公式记错的,有想当然根本不推的,有做题套题的,有考虑不周全的,有主观臆造条件的,有缺乏把复杂过程分解成子过程习惯的,有研究对象相互干扰的、有缺乏耐心推了几步就没信心再推下去的等等,五花八门。走进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对症下药,教师的指导才真正会成为“灵丹妙药”,学生的物理思路被一步步打通了,就像中医上讲的“疏通了经脉”,学生也就自然“入门”了。
4、要有网络——转换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转换是物理思维灵活机制的一个鲜明特点,它要求学生能及时地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向,转换思维的方式,以更简捷、有效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并解决问题。研究方向的转换、研究角度的转换、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等,学生既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又能对形象的问题洞察出抽象的本质,还
能在这种抽象与形象的逐步渗透中不断孕育着物理的直觉思维,如此不断的训练也同时优化整合着学生的整体思维网络。
比如,研究对象选取时隔离法与整体法的交叉使用,研究过程选取时全程法与分段法的交相辉映,电路分析时整体法与局部法的有效融合;再比如,短暂过程怎么来放大研究,复杂过程怎么来细化研究;怎样在动态变化中寻找到静态的特征,解决问题时顺向程序性思路怎样,逆向思路怎样,双向交汇式怎样等等,只有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都被激活了,思维网络化的灵动性就会呈现,解决问题时八面玲珑,信息的流畅性、选择性、预见性、批判性甚至创造性都将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最后,用两句名言来结束本文。恩格斯:“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爱因斯坦:“你能不能看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愿我们的物理教学不断散发思维花朵的芬芳!愿我们的物理教学不断彰显思维智慧的魅力!
2012-8-25
参考文献:
1、《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闫金铎主编,梁树森著;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等主编;
3、《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作者简介:张春丽,女,1969年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华中师大物理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新课程专家指导组成员,河南省基础教育物理教学研究中心组核心成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中小学首批名师,信阳市高中物理兼职教研员。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出版专著1本,主编及参与编写全省、全市高中物理教材及学习资料9本;主持省级、市级重点科研课题3项,在省市级作学术报告十余次。
第四篇:兴趣是开启识字教学大门的钥匙
兴趣是开启识字教学大门的钥匙
上津镇中心小学 金瑶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那么该如何将识字教学有声有色地进行呢?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但过去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需求。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无穷的力量,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很多困难,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会识字,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玩一玩,在轻松中识字。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做动作,猜词语。低年级的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字词可以通过人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并且经过做动作,学生已经将字放在自己的脑海里进行了内化,这样一来会记得更牢。如在教学《操场上》的生字,上课前,我把要学习的“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这六个词语写在纸条上,让学生读熟。做游戏时,让学生看了纸条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文字转化为动作让其他的小朋友来猜,猜对了得分,猜错了则要扣分。通过动作,为什么“打、拔、拍”是提手旁,“跳、跑、踢”是足字旁,答案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孩子们的脸上。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兴趣盎然地识字,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2、开火车的游戏法。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但是这种游戏可以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通常,在识字一开始,我会运用开火车的形式,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些声字的熟悉程度,这样教学时就可以侧重地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巩固环节,我也会使用开火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巩固和及时的加强。
二、编一编,在想象中识字。
1、编谜语、故事
低年级学生对谜语、故事有浓厚的兴趣,诱发学生将一个个生字编成谜语和 故事,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老师磨破嘴皮子强多了。学生在主动识字情趣的支配下,有的用猜谜语识字,有的用讲故事识字„„课堂气氛活跃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也帮助学生提高了识字的能力。如“闪”字,学生编出了“人很快走进了门”,不仅记住了字形,还懂得了字义,真是一举两得。
2、编儿歌
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一个王姑娘,一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碧”,“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草”,“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磨”。
三、认一认,在生活中识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其实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
1、在学习活动中识字。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对学校里的一切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新。他们认识了新的老师和同学,来到了新的学习环境,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此时,老师要善于捕捉这一大好时机,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如老师、同学的姓名,课程表上的科目,校园内的门牌等,还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学校内的设备设施名称,如“操场、篮球场、沙坑、跑道等。学生在这些识字活动中感受到汉字像朋友一样无处不在,也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在生活环境中识字。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教育小学生识字应注重重复记忆,让所学的字无数次的重现于学生眼前,只有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处处把字识。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如坐公交车时,认识站牌名,认识车内的各种告示;逛街时,认识店铺名;到饭馆吃饭时,认识菜单的菜名;旅游时,认识景点和门票上的汉字„„汉字无处不在,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总之,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堂上,老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在课堂外,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识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老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发现,使儿童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适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第五篇:用好“数学模型”钥匙,开启数学智慧大门
用好“数学模型”钥匙,开启数学智慧大门 通过对《如何构建数学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相遇问题》这一专题的深入学习,使我对以数学模型来促进学生学好数学,好学数学,有了更大的帮助。著名德国数学家A.Einstein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这句话可以说是“数学模型”应用最初的指导思想。所谓数学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表述,是对现实原型的概括,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如何在相遇问题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很好的自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刘老师在这节课中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以后教学中大胆尝试应用数学模型吃了一个大大的定心丸。
一、提出模型——初步感知相遇问题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4次直观活动,为学生全面、深刻的诠释了相遇问题的“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和“最后相遇”四要素。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使一个相遇问题的直观运动模型呼之欲出,也更好的为下一步学生自主建立语言文本模型打好了基础。以上这些工作,看似“繁琐、麻烦”,其实不然,如果没有以上的铺垫,学生只会建模,不能熟练用模,作业中肯定就会错误百出。这正是以前我在教学中的“软肋”,频频导致学生学习中出错的“病根”。
二、建立模型——思考与方法的双丰收
在学习中,学生尝试小组合作,整理交流已有信息,优化小组内出现的各种方法,自然而然的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思
考,构建出了相遇问题的语言模型,接着,分析比较得到了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突出了解决相遇问题中,图形模型的重要性。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构建起了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70×5+60×5或(70+60)×5
这一过程,为学生深刻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和×时间=总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构建出了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为下面解决更多的问题树立了标杆,实现了“模型构建”与“问题解决”的和谐统一。
三、模型拓展——来于生活,用于生活
将自己高度抽象概括的模型应用于生活,应用于问题,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更加懂得了数学的应用性和重要性,正如开头所说的,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一个个模型来实现,世界因为一个个模型而进步。最后,希望借着本次研修的东风,使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迈进一大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