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问题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让问题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熊汉生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编重理论知识,忽视思想教育;偏重课堂教学,忽视社会实践;偏重升学考试,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现象大量存在,学生的主动学习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能力受限。我校政治课题组正在实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实验,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思维为基本目标。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学习中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无数事实都证明了爱因斯坦这个论断是十分正确的。因特网产生就是一例。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核竞赛恐惧到了极点,美国国防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万一遭到核打击后,重要的通信干线被摧毁,指挥部门还怎样来组织打击?针对这一问题,美国一个叫巴兰的计算机科学家设想了一个解决方案,把通信线路作成像一张渔网。这样,即使把渔网炸成几个大窟窿,剩下的虽然支离破碎,但上面的任何两点还是联着的,信息仍然会在任何残存的两点之间沿着任何残存的路线从出发点到达目的地。根据巴兰解决这一问题的设想,美国开展了研制。1969 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把位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地的四台高级电子计算机联成了一个四地共用的网,叫先进研究项目局网,简称阿帕网。1985年,美国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EP/IP协议,在这个标准下,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网络都可以用现成的通信线路联成网,共享全球通信资源。这样,国际互联网就诞生了。
从国际互联网产生的事例可以概括出这样一个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方案进行研制——研制成功,推动科技进步。
仔细地观察,深入地思考,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单纯追求知识的量的教学模式在今天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强调发展思维能力,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把学习和教学的重点从重知识转移到重过程、重能力上,转移到会学习、会做事、会相处、会生存上,这就从根本上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要途径及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所谓问题,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需要研究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等。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问题是联系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不断地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人们的认识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是一个核心环节,我们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谓问题情景,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有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了问题条件。在问题情景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情景,便会在头脑中产生“问题”,并引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通过自学课文,从教材中去发现自己不理解、不知道的问题,并提问题 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大多是零碎的,不能迁延整合,特别是不能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引导,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形成比较完美的知识体系,并教给学生试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授之以“鱼”,同时也授之以“渔”。
如在学习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这两个概念时,我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用公式归纳出两者的关系,大多数同学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都能概括出社会总产值包括C+V+M三部分,国民收只包括V+M两部分,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也就是劳动力价值和利润两部分。这时有一个同学提问,M在资本主义社会称为剩余价值,在我国却称为利润,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和社会主义的利润有什么异同?根据学生的提问,我要求大家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并回答:①什么是生产关系?②判断生产关系优劣的三个标准是什么?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差别的根源在哪里?学生通过回忆并回答生产关系即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判断的标准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中的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差别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清楚地明白了两者的关系,并且能从较深层上去揭示它们的内在本质,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作为国家的主人,应积极投身生产劳动,多创造社会财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经济生活逐渐走向正规,仅仅课本知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急于了解社会热点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我们现教材所没有涉及到的,因而应当向学生说明。如讲国家财政收入这一知识点时,谈到税、利、债、费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四种形式。有学生提问“费”这种财政收入形式是否会随着费改税而不复存在?否则2002年高考试题中财政收入的形式只包括税、利、债三项怎样理解?对于学生的这个提问在课堂上我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给学生布置一道课后作业:从多渠道搜集社会上存在哪些收费行为?交费者对这些收费怎么看?税改后,农民得到了哪些实惠?税改后农民的负担是否会反弹,为什么?学生用一周的时间搜集到社会上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达39种,而这些对于交费者而言大多存在多收、重复征收、不按规定收缴,即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税改后,农民手中都持有农民负担卡,卡外的任何收费农民都可以拒缴,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税费改革后,原来的“费”改为“税”,以国家的税法作保障,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斩断了伸向农民乱收费的黑手。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关注“三农”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宗旨原则上来。
通过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关心国家政策,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动的、知识发现者,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极点,贴切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和现代教学的理念。
3、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德国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后面的话。”纸背后面的话就是指思考,即多问多想,多问为什么。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知识,教材上的阅读材料,选
学内容,学科间交叉的知识等,都可能存在着“问题”,甚至书上的注释,插图等也可能隐含着问题。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讲矛盾的概念时,有学生提出“怎样理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句话?如果单用理论进行说教,学生可能仍然是一知半解。于是我别出心载地用了两句黄梅戏中的词来解释什么叫对立统一。我说,“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方把家还”中的“对”和“双”的意思是一样的,“立”是指一个人站着的意思,所谓“对立”,就是指两个事物面对面地站着,而且是成双成对的,所以是不可分离的,“对”的含义中首先包含着“合”的意思,也即是两个事物以某种方式已经连在一起,不可分离;然后才是分离,即“对立”,而不是并在一起,所以对立的含义中本身就有“统一”的意思,否则就不叫对立,因为恋人、夫妻才可以成“双”成“对”,如果两人并没有什么感情和联系(即统一性),你是不能随便把大家“对”起来的,否则人家会说你乱点鸳鸯谱了(同学大笑)。当然笑声过后,是对深刻哲理的理解和感悟。极深奥的哲理用一句幽默风趣而形象的比喻就解决了,自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当然类似的细节在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完全靠教师当场的灵感和平时的积累,对生活的留意。
4、引导学生从社会热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所谓热点,就是人们比较关注、议论较多、影响较大的事件、事物、问题等。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事物、新事件、新问题层出不穷。对此,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这些现象,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着手研究问题。例如,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那么我国为什么要积极申办奥运会?我们怎样来办好这届奥运会?作为学生应怎样为办好这届奥运会添砖加瓦?等等。引导学生从举办奥运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得出一个方向性的结论。而2008年我们一部分同学已参加工作,一部分同学正在大学就读,或即将参加工作,定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等等,激励学生渴盼奥运,积极为奥运争光彩的雄心壮志。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弥补课本知识“老化” 的缺憾,同时,也为了使学生较早地了解科技和人文科学的前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充,并引导学生结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如:环境污染已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那么,为什么全世界都重视环境保护?在现实生活中怎样保护环境?作为学生应怎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等等。要求学生结合地理学科所学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问题。通过举办讨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广泛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最终形成“爱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共识。
5、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培养分们的创造精神
《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让学生和用寒暑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弥补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封闭式教育的缺陷。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工厂、农村学习时,可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着
手研究问题。例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的增长?在这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怎样解决?等等。然后引导学生从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职能转换等角度去研究问题。学生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于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还可以通过自身的亲自实践去证明它的合理性等等,大大降低了知识理解的难度,也减少了教师空洞说教,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根据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引导他们去发现、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使他们养成善疑善问、多思深思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因为“问题是启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渡形式、转换器、桥梁和中介,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美国教育家格泽尔斯根据问题内容由已知到未知,将问题分为低级型、中级型和高级型三种。低级型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解决方法也是已知的;中级型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可解决方法和结果是未知的;高级型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求解决方法,以求得解决的结果。要使学生的“问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促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我们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第一,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这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础。因为一个有质量问题的发现、提出,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的。第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能从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直觉思维,从而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因为问题往往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时,学生通过自学也活跃了思维,促进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第四,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一个新问题、新观点的形成在学生头脑中往往是稍纵即逝,因此在课堂上要能让学生自由地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以及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总之,通过培养学生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研究型课程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并使之富有创造性。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实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研究的经历、体验,而不过分强调结果的高水平。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无拘束地去发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合理而科学的结论。
第二篇:让阅读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阅读开启学生的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次生命。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致力于引领学生开启人类智慧的大门,畅游人类文化的大观园,接受文明精神的洗礼,享受丰盛的中华文化大餐。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对学生的阅读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1.不爱阅读。对于享受着科技成果出生的00后一代,他们的休闲时间几乎完全被电脑、手机、游戏机侵占,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2.爱阅读但不会选书。大多数学生在自由选择读物时,只看一些漫画、杂志或者期刊,更有甚者,女生爱看言情小说,男生则对网络武侠、玄幻小说痴迷,经典名著则遭到冷落。
3.不会读整本书。大部分学生拿到一本书只是随便翻看自己喜欢看的一部分;或浏览式的阅读,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更没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以上情况表明,如果不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学生是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更别说培养语文综合素养了。针对这些情况,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必要进行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
一、让学生会读书,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常有家长说:“老师,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书,而他也都喜欢看,可怎么就没觉得他有提高呢?”问题大多由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因此,有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课外阅读技巧:如,精读与浏览结合,默读与朗读并行。遇到精彩片段,还要做点摘抄,反复朗读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对于重难点部分,还可以作注释,写读后感等等。总之读课外书也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二、让学生有书读,创造愉快的阅读氛围。
除了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外,还可以借助学生和家长的力量办班级图书角。力求学生喜欢的各种类型的图书都能涉及到,并制定借阅制度,确保有足够的图书让孩子们借阅。在教室里设置“小作家园地”、“书海拾贝”等,学生不定期展出读后感、读书摘记、收集的格言警句,创作的日记、作文、诗歌、童话,编成的手抄报、剪报等。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的情感又将激发他们更好地去阅读,对课外阅读产生持久的自觉性,使他们慢慢意识到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且还是有收获的。第三,开展读书评比活动,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进行定期检查,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肯定课外阅读的收获,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效的指导课外阅读。可以利用课前3分钟,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开展读书竞赛、读书博文写作和网络小说创作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材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教材中有著名作家老舍、朱自清、鲁迅等写的优美隽永的文章,向学生介绍作家的同时,还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其它作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在学习《海伦•凯勒》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一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绿色蝈蝈》时,可以及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课内外结合,从而使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确保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开展。
第三篇:开启物理思维的智慧大门
开启物理思维的智慧大门
——河南省信阳高中张春丽
内容提要:“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是解决物理难教难学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培养物理思维,要从思维的品质、方式、方法等方面来潜心引领方可成就学生最终的思维智慧。
关 键 词: 物理思维品质方式方法智慧
一、提出物理思维的背景
一位教育家说: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面对高中物理教学,则往往忧喜参半。校园里流传着三句话,第一句:“物理是对学生伤害最大的一门学科”;第二句:“当初就是物理学不好才无奈学了文科”;第三句:“某某同学物理学的那么好,太牛气了”。是的,物理,令人“痛”也令人“牛”。
1、物理的“痛”
物理难教难学,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教师们常感到力不从心,学生们往往感到头痛万分。仅举几个现象为例:
痛1:太抽象、难理解
物理概念大部分很抽象,如电势能、电势、电场、磁场、引力场:磁通量等;再比如,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学生没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总是很难真正理解。
痛2:太理想,难应用
物理总是采用理想状态或理想整化模型,其目的是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如质点、理想气体、纯电阻等,而现实生活中这些理想化模 型并不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很难迁移应用。痛3:能听懂、用不上
无论老师讲什么,似乎都能弄懂,可是一到自己解决问题时,不是一筹莫展就是一做就错,什么经验和方法都用不上了。
痛4:综合强、难融合高中物理对数理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大量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既要求用函数形式表达,又要求用解析图象表述,而且不同的图象表达不同的物理含义。解决物理问题时,时而要用到函数、微积分思想、数学归纳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知识,时而要列出很多的方程,而且方程的数目还得与未知量的数目相匹配,还得很有方向地去求解否则前功尽弃等等,如果是一个纯数学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觉得难,然而一旦用在物理情境中却总难自然融合。
痛5:耗时多、难入门
有调查显示,约有82.7%的学生在开始时对物理学习是有兴趣的,学习也刻苦努力,甚至做了大量的题,但物理就是学不好,于是觉得物理太难兴趣也就减退了。教师体会到物理这门课程难教,往往是总感到学生对物理迟迟不能“入门”,即使是很用功的学生,到了高中快毕业了,分析问题时仍然没有清晰思路,思维往往比较混乱。相反的现象,大凡物理学习不吃力的学生,其共同特点就是能很快“入门”,“入门”之后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学。在做大量重复的题目时,他们有时可能显得“懒”,但仔细观察他们在分析每个复杂新颖的题目时往往推理性很强,思维很严谨,思路也很清晰,可以说他们是思维上的“勤快”者。由此可见,学生物理思维水准的高低直接干系着物理的难易。
2、物理的“牛”
尽管物理的“痛”这么多,大家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物理学的好,脑瓜就聪明”。
匈牙利物理学家乔治.马克斯博士说“物理学的方法经过几个世纪的考验,已经证明了它的有效性,物理学的毕业生已被证明他们有广泛的兴趣,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重视不同领域现实的能力„„也许在每个已问津的领域中都有自己的专家,他们比物理学家更在行,但是,在复杂的、未知的领域中,物理学家应当被认做是最出色的人!”
一直以来,很多行业中搞物理的人也被认做是最能克难攻坚的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智慧。可以说,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无论是眼前还是将来,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将是他们一生受用的东西。
物理,是令人痛还是令人牛,其关键的区分点就是是否擅长思维!这也是本文选题的重要原因。
二、对物理思维的有关认识
目前,国外的一些思维科学研究较多关注的是思维的品质,受到国外研究的影响,国内也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思维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切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培养措施,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业成绩以及整体的科学素养。
1、我国物理教学大纲对培养物理思维的要求
我国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体现在物理教学大纲的层面上,也是在逐步发展和深化的。1956年的大纲提出了培养解题能力和实验技能;1963年的大纲又增加了培养思维能力;1978年的大纲对培养能力的提法比较完整,并在执行过程中突出了思维能力的重要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学大纲对物理思维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进入21世纪,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由此可见,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2、关于物理思维的概念
物理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物理事物(包括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再通俗一点讲,就是对观察过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等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并反复加工、去粗取精,把感性认识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就是物理思维。
3、关于物理思维的品质、方式及方法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物理思维品质主要包括物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物理思维品质结构中的各要素是密切联系、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它们相互作用而达到均衡的发展就构成了物理思维的智慧。
根据思维科学的研究,角度不同,对思维的方式的划分也不同。例如,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抽象思维、物理形象思维和物理直觉思维;根据思维探索方向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聚合思维和物理发散思维;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常规性思维和物理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目的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上升性思维、物理求解性思维和物理决策性思维等等。
在物理学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相对完善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在成为物理学本身发展的工具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其它学科、社会思潮以及社会生活。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大致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科学推理、臻美、等效等方法。
三、培养物理思维的主要对策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不是顺其自然的事,需要从物理思维的品质、方式、方法等方面
来综合设计、构架并实施,否则难有成效。
1、要有武器——渗透思维方法
光一味泛泛地强调培养物理思维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着实的依托 即要有管用的武器才行,这个武器就是要渗透一些常见的思维方法。以下举几种思维方法的渗透。
例1:渗透过程分析法①分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分析分析就是分开来析,各个击破”。
②抓中间:阶段的划分有时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物理过程的转折的中间状态,或者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有时可能是极短暂的过程)。事实上,中间状态往往就是一个转折点,抓住了它,往往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③找关系:从内在联系上把握每一个物理子过程、中间状态的因果关系以及遵从的物理规律,步步为营,在严谨的推理过程解决问题。
例2:渗透因果分析法
①因果对应: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而这些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因果比例关系。学生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②因果互求: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发展多向性思维。
例3:渗透归纳、概括法
心理学研究结论显示,学生认知结构是否理想的标尺,往往就是看是否达到了“三化”(概括化、清晰化和系统化)的层次。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甚至物理问题进行比较、梳理、归纳、概括,寻找其共同的本质的习惯。因为概括化的东西才可能更清晰、更系统,在以后不同的变式情景下才可以一眼看穿本质并迅速解决。例如,解决某一类问题,根本大法是什么,巧妙方法有什么,稀奇方法有什么,容易在哪儿摔跟头,等等,要引导学生的物理思维中不断概括形成自己的一套应对策略。
例4:渗透类比法
类比是由一种物理现象想象到另一种物理现象,并对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由已知物理现象的规律去推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规律。例如电与磁的类比、引力与库仑力的类比、卫星系统与玻尔原子系统的类比、重力功与电场力功的类比等等。运用类比的方法常能起到点化疑难、灵感突发、开拓思路的作用。
例5:渗透假设推理法
尤其在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时,通过大胆假设,比如物理过程假设、物理条件假设、临界状态假设、矢量方向假设等等,往往能忽觉柳暗花明,突破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性,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2、要有抓手——锻造思维品质
光有武器还不够,还要有使用武器的着力点即要有抓手才行,这些抓手自然就是要针对思维品质的各要素来进行强力锻造。这是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困难点。以下仅举几例。
例1:抓细节——锻造思维的深刻性
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应当把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作为培养其思维品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因为深刻性是其它要素的根基。首先,在常态的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不断纵深理解、全方位理解的习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所有内涵及外延要有全面精准的理解;在常态的物理现象分析上要引导学生养成由表及里、层层剥壳的递推式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纵深发展。
其次,要培养学生在看书、做题等学习过程中养成很抠推理细节的习惯,让学生在一次次严谨的推定论证中学到深刻的思维.这样,就不会再轻易出现一些“想当然”的错误了。再次,培养学生开发物理错题的习惯。剖析自己的理解以及分析过程中的细节,对所出现的错误进行特别的对比、归因和概括,学生自己会发现许多问题的要害和规律,这既是物理思维活动的修正、批判,也是物理思维活动的再深刻。
例2:抓变式——锻造思维的灵活性
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唯一,许多物理问题的结果也并不唯一,许多看似不同的解决思路、方法物理本质却相同。在常规教学中一定要在变式上做足文章并以此来激活学生的物理思维。例如,“一题多变”让思维与方法具有敛散的变通性;“一题多解”让思维与方法具有系统的流畅性;“一题多问”让思维与方法具有深透的严密性;“多题归一”让思维与方法具有清晰的概括性,旧题变新点、新题还旧点等等,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在变换中灵活地进行分析和综合,全面地把握问题,细心地权衡哪些思维是有利的,哪些思维是正确的,选择和优化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也同时锻造着思维的批判性。
例3:抓快准——锻造思维的敏捷性
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能够积极、迅速地展开思维操作、调用所学的内容、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敏捷高效地解决问题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至关重要。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无论在知识还是在方法上都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认知结构体系。与此同时,一旦学生的敏捷性受阻,尤其是在一番番苦思冥想又告吹时,即将孕育的将是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因此,适时地为学生再设置一些思维障碍和思维陷阱将非常有利于思维品质层次的再提高。
3、要有通道——介入思维诊断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道路只要畅通,目标就容易达到。我理解的思路,就是所有思维品质得以展示、所有思维方法得以应用的一个通道。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畅通的物理思路在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我的一位优秀学生在回答“解物理大题的经验”时,说了句很朴素的话:“就那样一点一点地推,推着推着就推出来了”。这里体现的就是一种畅通的物理思路。
要想真正解决学生的“入门”问题,教师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去放大、去解剖,去仔细诊断学生的思维在哪个环节卡壳或脱节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跟踪学生的思路,就要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脉络,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选准思维的“发生点”起步,在思维的“转折点”上用力,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的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我的体会是,当教师真正拿出耐心、舍得花时间去听听学生讲一讲他是怎样思考才做出题的,即使没做出题但已经想到了哪一步,细致地去跟踪诊断,学生的很多问题就明显暴露,有公式记错的,有想当然根本不推的,有做题套题的,有考虑不周全的,有主观臆造条件的,有缺乏把复杂过程分解成子过程习惯的,有研究对象相互干扰的、有缺乏耐心推了几步就没信心再推下去的等等,五花八门。走进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对症下药,教师的指导才真正会成为“灵丹妙药”,学生的物理思路被一步步打通了,就像中医上讲的“疏通了经脉”,学生也就自然“入门”了。
4、要有网络——转换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转换是物理思维灵活机制的一个鲜明特点,它要求学生能及时地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向,转换思维的方式,以更简捷、有效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并解决问题。研究方向的转换、研究角度的转换、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等,学生既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又能对形象的问题洞察出抽象的本质,还
能在这种抽象与形象的逐步渗透中不断孕育着物理的直觉思维,如此不断的训练也同时优化整合着学生的整体思维网络。
比如,研究对象选取时隔离法与整体法的交叉使用,研究过程选取时全程法与分段法的交相辉映,电路分析时整体法与局部法的有效融合;再比如,短暂过程怎么来放大研究,复杂过程怎么来细化研究;怎样在动态变化中寻找到静态的特征,解决问题时顺向程序性思路怎样,逆向思路怎样,双向交汇式怎样等等,只有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都被激活了,思维网络化的灵动性就会呈现,解决问题时八面玲珑,信息的流畅性、选择性、预见性、批判性甚至创造性都将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最后,用两句名言来结束本文。恩格斯:“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爱因斯坦:“你能不能看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愿我们的物理教学不断散发思维花朵的芬芳!愿我们的物理教学不断彰显思维智慧的魅力!
2012-8-25
参考文献:
1、《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闫金铎主编,梁树森著;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等主编;
3、《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作者简介:张春丽,女,1969年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华中师大物理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新课程专家指导组成员,河南省基础教育物理教学研究中心组核心成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中小学首批名师,信阳市高中物理兼职教研员。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出版专著1本,主编及参与编写全省、全市高中物理教材及学习资料9本;主持省级、市级重点科研课题3项,在省市级作学术报告十余次。
第四篇:电化教学是开启儿童智慧大门的
电化教学是开启儿童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电化教学是一门现代化的具有直观性、启发性、诱导性的教育科学,它集声音和图像为一体,它不但省时省力,也能开阔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电化教学不但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电化教学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魔术师”。
一、变抽象难懂为简单易学
在教低年级加、减法的认识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抽拉片使小同学清楚怎样是“+”,怎样是“-”。例如: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一共几只?如果我们制成了抽拉片,小同学就会在新奇和容易接受中理解。
再例如:我们要教学生画画,当出示了“山清水秀”的画面时,学生没法落笔,我们把它制成复合片,将画面上的山、水、树、鸟变成单一的景物,学生就会一件一件去完成,到最后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中明白这是一幅组合图画,再复杂的画也是由基本的图形组成的,只要学会基本功,画画并不难。特另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把它制成抽拉片、折叠片、旋转片等,不但会大大提高解题速度,也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克服了学生的自卑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教学生作文是人人头痛的事,但我们若正确地去诱导学生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而这功效电化教学完全可以做到。要想使学
生作文入门,我们可以先从看图作文入手。例如:“春天来了”,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把它制成复合片,先整体出示一遍,再一个景物一个景物地出示,并让学生把他们用恰当的词连接起来,一篇很好的作文也就应允而生了。如开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风婆婆喊醒了万物,柳姑娘摇摇头伸出了纤嫩的手,远处的山清秀起来了,老农开始了春耕,河里的鸭子游来游去报着春讯,“春天真好,春天真好”„„
写一篇游记,我们可以先诱导学生如何去写,放一段录像,那动听的音乐,精炼的解说,精彩的画面,会深深吸引每个同学,把他们带到那难以忘怀的意境中去。录像停了,但学生们却心潮澎湃,对画面记忆犹新,个个挥笔疾书,惟恐落后,一篇作文就这样在轻松、愉快中顺利地完成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识记、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从思想上认识到只要留心仔细地观察,作文并不难。
三、变单一的注入为有声有色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讲自然“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时,我先录制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使学生分辩,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这些声音的特点,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一声声婉转动听的鸟叫声,一阵阵火车出站的“咔嚓”声把学生带到了声音的世界„„一开课我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就收拢了他们分散的精力,当我在讲“耳朵的科学”一课时,先利用“击鼓振动小球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做了抽拉片,并录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什么?当录音机里发出击鼓声时,我巧妙地将抽拉片一抽一拉使学生感受到鼓
一敲,与鼓面隔着一段距离的纸屏上的小球也在跳动,这样不仅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就这样使单一呆板的注入课却上得有声有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综上所述,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电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魔述师”,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既锻炼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在这些事实面前还能说电化教学不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吗?
第五篇:用好“数学模型”钥匙,开启数学智慧大门
用好“数学模型”钥匙,开启数学智慧大门 通过对《如何构建数学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相遇问题》这一专题的深入学习,使我对以数学模型来促进学生学好数学,好学数学,有了更大的帮助。著名德国数学家A.Einstein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这句话可以说是“数学模型”应用最初的指导思想。所谓数学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表述,是对现实原型的概括,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如何在相遇问题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很好的自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刘老师在这节课中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以后教学中大胆尝试应用数学模型吃了一个大大的定心丸。
一、提出模型——初步感知相遇问题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4次直观活动,为学生全面、深刻的诠释了相遇问题的“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和“最后相遇”四要素。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使一个相遇问题的直观运动模型呼之欲出,也更好的为下一步学生自主建立语言文本模型打好了基础。以上这些工作,看似“繁琐、麻烦”,其实不然,如果没有以上的铺垫,学生只会建模,不能熟练用模,作业中肯定就会错误百出。这正是以前我在教学中的“软肋”,频频导致学生学习中出错的“病根”。
二、建立模型——思考与方法的双丰收
在学习中,学生尝试小组合作,整理交流已有信息,优化小组内出现的各种方法,自然而然的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思
考,构建出了相遇问题的语言模型,接着,分析比较得到了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突出了解决相遇问题中,图形模型的重要性。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构建起了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70×5+60×5或(70+60)×5
这一过程,为学生深刻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和×时间=总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构建出了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为下面解决更多的问题树立了标杆,实现了“模型构建”与“问题解决”的和谐统一。
三、模型拓展——来于生活,用于生活
将自己高度抽象概括的模型应用于生活,应用于问题,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更加懂得了数学的应用性和重要性,正如开头所说的,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一个个模型来实现,世界因为一个个模型而进步。最后,希望借着本次研修的东风,使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迈进一大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