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的追求
拒绝形式主义
————读《 和谐的追求》有感
学校推荐了一本书,书名叫《和谐的追求》。闲暇时翻阅,颇有感触。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了。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和谐的追求》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虽然我只是把它粗略读完,这本书就像一声惊雷警醒了我,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中提到形式主义是苏霍姆林斯基深恶痛绝的,而现实是现在有种种打着他的旗号而违背他的根本意愿的说法和做法。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有很多地方越来越走上了形式主义,大搞花架子,从根本上忘记了教育的本质。似乎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有角色扮演、有小组讨论、老师少讲学生多活动就是好课堂。甚至有人认为,老师多讲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诸如此类,真是让人为之汗颜。我们应当对课改进行反思,单纯地让学生多活动老师多启发,不利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本身是来接受知识的,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根本问题。学生本身没有知识储备,怎么能够启发他?
形式只是一种手段,过于追求形式就会漠视实质,教学就会出问题。遗憾的是,不少领导和老师对课改理念、课改要求作了片面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致使教学形式与课改理念完全背离。正所谓“真理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对课改理念和课改要求的正确理解始终是关键,在对它们错误理解下的错误行为,只能产生错误的结果。
当前我们学校实施“三线五步”教学模式就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很多老师说数学教学用这种模式怪好,可是语文教学,真的能这样吗?正所谓“教无定法”,更何况语文教学。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可以推广,可以学习,但我们不能拾了芝麻,丢了西瓜,本末倒置。如果没有蓬勃发展、共存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有效性恐怕是难以实现的。我们的心灵和视野应该是开放的,不要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一味地抱着形式主义不放,而是要认清课程改革的实质之所在。
不应当忘记,一个人的个性形成要经历许多阶段,形成的初期阶段,与教师指望的远景目的相距甚远,但是如果这些初期阶段是通过独立思考和生动的感受的途径达到的,这才是到达远景目标的可靠保证。
合理的教学安排是使全体学生,包括优等生和后进生生都能达到最满意的进步。只有学生中的每个人都能给班级生活带来某种自己的、独特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集体生活的多姿多彩。
基于此,我们更要拒绝形式主义。
第二篇:企业管理者首先要追求内心和谐
三种和谐铸就成功企业管理者
--
-----------《和谐拯救危机》观后感
我看了这个节目《和谐拯救危机》,我心里一片澄明。我很感动:有那么多有识之士在为了拯救人类而努力,如净空法师等人许哲等人。人类是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根,才导致社会的混乱,混乱的是社会是现象,而根源是人心。能力和命运形成的良性循环。
关于和谐,有三个层次:人内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三种都和谐,人生就幸福愉快,否则就会痛苦。我想,最难的就是人内心的和谐,《和谐拯救危机》让我看到了修炼内心和谐的方法和途径:老祖宗那里有我们需要的一切。
企业管理者生活在社会,首先要认识自己,求得自己的身心和谐;然后追求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人与人关系和谐;最后与自然的和谐,乃至国家的和谐,求得真正的智慧。通俗的讲一句话:人和自己,人和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首先要认识自己,求得自己的身心和谐
净空法师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解释目前世界各种灾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法师的理念;‘ 灾难是由人类的妄想、分别、执着,以及人类的贪、瞋、痴、慢、造成的’。也就是说,人类贪婪、争夺、竞争、的行为意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坏和谐与自然的‘磁场’。世界金融危机不断,自然灾害不断,军事冲突不断,就来源于此。如果人人都学习儒、释、道文化,净化人们的心灵、礼让三先,环境自然就会改变,世界就会和谐,各种危机就得到拯救。
不久前,在报纸上曾经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重视人的内心和谐》。文章提到温家宝总理去医院探望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在谈到和谐社会建设时,季老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对此,温总理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文章在引用了上面季老和温总理的两段讲话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出:“实现人的内心和谐,首先在于自我调节”;同时举例强调:“实现人的内心和谐,还在于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 人的内心和谐或不和谐,实际上是内心的一种感受与体验,就是通常说的心态,也可称作心境。人的心态,无疑属于“内因”。人的心态当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外部环境,只能属于外因。毛泽东说得好:“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显而易见,人的内心和谐或不和谐,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心态,而不是外部环境。
二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就像有的多大学生接受了别人的资助,连一句道谢的话都没有。很多的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也引起了很多争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很多人已?不知道感恩父母了。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父母这么大的恩德都不能记在心上时时去报答的话,那么对于陌生人的资助,对于社会、国家的帮助,他又怎么可能记在心里,念念不忘呢?在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事实:一些残疾人受到了政府特别的照顾,政策给他们倾斜很多,但是这些人不仅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还造出一些假的证据,以期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资助。这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孝心这个根基。
《管仲论相》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怎么样来看一个人。
管仲在年老的时候躺在病榻上,齐桓公来向他请教说:“仲父啊,眼见您病得这么厉害,那您去世以后,我们请?来做宰相比较合适呢?”管仲非常聪明,他知道齐桓公实际上心里已?有人选了,于是他就故意问:“大王啊,您觉得?做宰相比较合适呢?”齐桓公说:“易牙这个人怎么样?易牙这个人对我非常好,非常忠心。有一次,他跟我聊天,问我说:'有什么东西你没有吃过吗?'我回答说:'天下的山珍海味、飞禽走兽我都尝遍了,只有婴儿的肉我没有吃过。'结果他回到家里就把自己亲生的孩子给杀死了,还用他的肉烹制了非常好的佳肴,来供奉给我。你看,易牙这个人爱我比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多,对我是不是很忠心啊?这样的人是不是可以做宰相啊?”管仲听了之后摇了摇头说:“大王啊,人情所挚爱的莫过于自己的儿子了,而这个人居然为了讨你的欢心,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杀掉了,这不是杀子奉君王吗?他的背后肯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这个人你绝对不能用。”
齐桓公听了之后说:“易牙不可以,那么竖刁总可以了吧。竖刁这个人对我也很忠诚,他为了取悦于我,不惜把自己变成了太监,进宫来陪我玩,他爱我胜过了爱自己的身体,这个人是不是可以用呢?”管仲听了之后,仍然是摇了摇头说:“大王啊,这个人也不能够用。人情所珍惜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了,而竖刁这个人为了取悦于你,不惜自残以求荣,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目的,你一定要小心他,不能够用这个人。”
齐桓公听了之后说:“既然易牙和竖刁这两个人都不行,开方这个人总可以了吧。开方对我也很忠心,他本来是卫国的公子,但是他到了齐国很多年,都没有回去探望一下父母亲,即使是他的父母亲过世,他都没有回去,这个人爱我胜过了爱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可以信任了呢?”管仲听了之后,还是摇了摇头说:“大王啊,人生在世对自己恩情最大的人,莫过于自己的父母了。而开方这个人连自己父母的恩情都不能够报答,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侍奉您呢?他这是绝亲以干禄,和自己的父母亲离别,而来求得一点点的富贵荣华。这个人也是不可以用的。”
后来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劝告,结果自己死得非常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看人要看根本,要看一个人是否有情义、有恩义、有道义,那就要“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个用人的方法在日本的企业中一直延续至今,当企业要想把一个人提为中层领导的时候,一定要去探望这个人的父母,看看这个人在家是不是孝子。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在《孝?》上也有这样两句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也就是说你不爱自己的父母亲,却爱其他的人,这是与性德相违背的;“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尊敬自己的父母亲,却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相违背的。
三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 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令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应如何对待大自然?人类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呢?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思想。建立生态环保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无数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家园毁于我们人类自己手中。人类啊,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节约一滴水,保护一棵小草。让天空依然明净,让河水依然清澈,让小草依然碧绿,让花朵依然鲜艳,让阳光依然灿烂,让地球依然生辉!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选择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呼唤绿色文明,呼唤科学的决策方式,呼唤科学的生产方式,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第三篇:潜心追求 构建和谐乐园
潜心追求 构建和谐乐园
———追寻班级建设的奥秘
要让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最充分展示其天资。———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说学校是人的肌体,那么班级就是构成肌体并使她显现生机的细胞。班级管理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等各种素质的养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班集体的这种功能所蕴涵着的巨大的教育效果。因此,营造一个具有良好班风学风的学习、生活氛围,构建和谐班级至关重要。
和谐班级是师生都向往的精神乐园,是人才的摇篮。和谐,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和谐,如清风拂面,静听欣赏中。在传统的道德伦理中,追求和谐、统一的思想为历代先贤所推崇。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这对学校班级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理念及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班级是推行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的基础。和谐教育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发展。那么,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创建出“以人为本”的和谐班级呢? 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班级
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文明与“诚信”共存。“诚信”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言必信,行必果”是古人信
奉的最高准则,自然而然,守信者就更令人尊重。诚信是品质的核心,诚信是法律的底线,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与构建和谐班级息息相关。
1、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德育工作的施教者,班主任必须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的影响是永久的,教师在读学生时,学生也在读教师,学生会时时注意教师的言谈举止。作为班主任,我一贯坚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比如在学校的班级流动红旗考评中,我对自己班发生的违纪行为不藏着掩着,正确引导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有一次,一个同学迟到,为了避免被抓住扣分,就跳墙进入了学校,结果躲过了检查人员,没有给班级扣分。我知道此事后,就找该同学谈心,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并让他主动找学生会检查人员承认错误,依据事实给本人和班级扣分。这件事在班级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做得太过分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老师做得对。针对同学们的认识分歧,我让同学开展讨论,让同学们认识到学校对班级和学生考评扣分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使大家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不能为了不扣分而错上加错。通过反复讨论,同学们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
2、以和谐的诚信氛围塑造学生。
与学校开展的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努力在班级创造一种有利于诚信品质形成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
老实人,输入并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甚至受惩罚的班级道德氛围。开学伊始,有三位同学在校外青年的唆使下,旷课一下午,去网吧打游戏。在处理此事时,我发现只有一个同学讲了实话,其它两个同学都撒了谎。这时我就把旷课事件本身暂搁一边,首先针对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和态度问题与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交谈,再在班会上对全班同学进行“对待问题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最后解决旷课打游戏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学生时期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能正确对待和正确认识,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在平时工作中,我也注意表扬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的学生,注意在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问题上坚持原则,而对校园发生的不讲诚信道德的人和事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逐渐确立信奉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道德风尚。
二、凝聚班级自信,构建和谐班级
班级自信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关键所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也就成为很强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每一位同学都希望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业绩,不管在学习、生活和班级管理工作中,每一位同学都想取得令人艳羡的结果。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单靠纪律——班主任老师的严厉是绝对不够的,还要建设一支自我管理的队伍,营造和谐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从而凝聚班级自信。为达到上述目的,我始终
贯彻一个原则,就是“教师管理为主导,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如 “文明行为达标竞赛”活动中,每天一次的学生评论,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班干部的选拔任用,采用了选举制与轮换制相结合的方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班级每学期两次以上的文娱表演,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在班级的“国际舞台”展示自我机会。以此等等,培养了一批批班级平等意识的学生,锻炼了他们、丰富了他们、创造了他们,并以此赢得了他们,从而大大的凝聚了班级自信。
总之,为了使学生成为新世纪“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班主任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需要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而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这对于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对于班主任的工作、乃至学校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提升执法能力,追求“和谐执法”
打好四项基础,推动“和谐执法”
崂山分局中韩派出所治安民警常方奎
“2.10”全区公安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基层治安案件执法民警,新的一年我要努力提升执法办案能力,积极追求“和谐执法”,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及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竭己所能。
一、提升自身执法能力,推动“和谐执法”。首先,思想上要上紧弦,严守程序,不能因图省事而侥幸违反办案程序。态度要温和,对报案群众要有耐心。要做学习型的执法者,平时要注意加强学习和总结经验。要尽快熟悉“闭环优化体系”,既要保证“闭环优化体系”考核成绩优异,又要通过考核督促学习,在考核中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过去三年我已连获分局“规范化执法十佳民警”,今年的执法规范化工作相信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做好案件“和谐调解”,推动“和谐执法”。调解是一门艺术,同样的案件调解,有人可让双方都感谢,有人则可能被双方都抱怨。这跟民警的能力素质及经验有关系。去年我总结了一套“和谐调解7654工作法”,今年希望能推出更精辟实用的工作方法来办好案件、促进警民和谐。新的一年我对调解工作的要求是:“力争双方满意,保证一方满意,底线是不信访。”
三、妥善处置未结案件,推动“和谐执法”。有些小案受制于线索、警力等客观条件,明显难以侦破。这种结果已不能让人满意的案件,还可以在态度上争取理解。我们要严格按照“闭环优化体系”的流程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好跟受害人的沟通。要向群众汇报我们的具体工作,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公安机关的重视和尊重。争取到了理解,就有了警民和谐。
四、做好信访源头化解,推动“和谐执法”。基层办案民警是信访化解的第一道关口,一定要努力做好防范、守好关口。要培养对信访案件的敏锐性,对于太过较真的报案人、线索或证据较差的较严重案件等有信访苗头的案件,可以单独归类。要保证精力,尽力化解这类案件。执法服务工作要保持认真、扎实、规范,决不能发生因态度及执法瑕疵引发的信访。
第五篇:今朝: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
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
王金钊 江苏省姜堰市梁徐中心小学 225526 *** 【摘要】和谐是一种美,也是一种艺术。和谐教学是教师应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要求与学生能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等方面的和谐统一,从而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关系 全面 和谐 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通过教育给“一切人”以“一切事物”的知识,使其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获得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教师与学生和谐
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和谐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一个学生读的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说完,朝学生做了个喷洒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如何读好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了。正是于老师始终保持“心”“情”“智”等方面与学 生的和谐,才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主体角色。
二、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和谐
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是每一堂课都应该可能做到的。心理实验表明: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接受教育,促使内因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潜心分析,把握教材,有意创造适宜的语文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与文本特点高度和谐。
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发展。如讲《卢沟桥烽火》,我在课件中编辑了部分日军当时侵略我国的图片(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多媒体教室放给学生看,并配上解说词,再现日军对我国侵略的罪行。在我的讲述中,学生自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的境地。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具色彩和力量。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之所以为语文,在于它拥有浓浓的情和深深的意。崔峦在全国小语研讨会上也强调:语文教学基于语言的学习,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反之二者脱离,甚至重人文,轻语言,事倍功半,两败俱伤。
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合金”,具体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本特点。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
读是感悟积累的基础,也是明理创造的前提!因此,课堂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用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必将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
四、教学要求与学生能力和谐
一切和谐的事物都是顺其自然并符合客观规律的。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要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 象的认知规律,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性及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做到张弛有度,节奏鲜明。教学内容的份量和难易度把握要恰当。量太小,学生吃不饱,难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反之,量太多,学生吃不消,造成过分紧张疲劳的心理,同样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激发。内容太易,学生就会学而生厌,产生抵触情绪;内容太难,学生就会灰心丧气,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应努力做到教学要求与学生能力和谐统一,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和谐
我们的教材是专家们从各类书籍中精选的文章,对于学生的基础训练和语感培养都有着很好的例文作用。但这仅仅是在40分钟里的一个思路指导,我们应该从课外寻找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应当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延伸;课内培养兴趣,课外无限阅读。”
学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后的第二天,学生在自主地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我想,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欲望是落实课外阅读的关键,介绍读物梗概就是一种方法,也很方便。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海伦•凯勒》后,教师可介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结合《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的教学,教师可出示《水浒传》、《西游记》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巩固、延伸和提高。语文教师要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关系和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中需要实现和谐的因素,当然不止以上所谈这些。不过,我们要致力于语文教学中各因素的全面和谐,因为只有和谐或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谐了,才能形成推动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合力。语文教学的和谐,应是我们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强洪权《丰实的语文 简约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07·2 2.张西爱《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教学与管理》2007年33期
3.薛建新 吴运友《浅谈和谐语文课堂的营造与建构》/《教育革新》 2008年10期
作者简介:王金钊,199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常年任教六年级语文,姜堰市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