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追求
和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追求背景:
关键词: 和谐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随着党的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口号响亮的提出,“和谐” 一词成了出现频率极高的文字, 备受众人关注。和谐产生美, 美在和谐中, 它是各类美好事物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阅读教学更是追求美的过程。于是, “和谐” 也就自然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执著追求。
一、和谐教育
和谐课堂是 “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氛围, 即教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亲切和蔼的表情、崇高的人格魅力创设出的一种充满人文关怀、人性化感知、富有人情化的课堂环境, 从而达到师生之间沟通无碍、轻松活泼的和谐的互动交流场景。和谐课堂下既能充分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又能达到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追求和谐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情绪是高涨的, 思维是活跃的。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坚持以人为本, 它适应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 使课堂中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 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1.和谐使每一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中, 一改以往教师的 “喧宾夺主” , 教师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条件 “成熟” 的情况下, 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自己掌控, 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拥有了主人翁意识之后,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 才会敢说、敢做, 爱说、爱做, 学习起来才会更带劲, 更有效。2.和谐使每一位学生尽显个性风采。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中,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 “接收器” , 对于课堂中的新知识, 甚至是课堂中的各个因素, 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观点, 同学间、师生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彼此交流作为个体独有的见解, 展示了自我, 发展了群体。3.和谐使每一位学生吸收均衡的 “营养”。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面对的是深藏作家真情的文本, 和谐的阅读教学, 除了吃 “白米饭” —— —掌握语言文字之外, 更需要让他们在“菜肴” —— —情理中吸收营论文格式养, 达到语文课程“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真正的统一。4.和谐使每一位学生深受美的熏陶。教育家于漪说: “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 的确, 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其中有着语言美、结构美、情节美、意境美、思想美„„阅读教学过程中, 首先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美, 在此基础上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感悟美。多彩的语言, 丰厚的人文, 绵延的情思, 深邃的哲理, 使我们的学生启心智, 长见识。5.和谐使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中, 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观点, 尊重学生的创造;教师默默地站在学生的身边期待、鼓励着学生的成长发展。“你的想法太奇妙了!” “你的回答太精彩了!”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这些都是老师对学生的呼唤与肯定, 告诉学生: “你是最棒的, 你是成功的!”
三、追求和谐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
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那么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必须是:1.平等对话—— —互动的课堂。在以前的阅读教学课堂中, 教师为了使同学们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往往习惯于运用 “讲授法” , 采用 “满堂灌” 的教学形式将知识硬塞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字词句等基础知识, 会不由分说地替学生安排各种练习, 逼着学生去完成。新课改之后, 我们追求自由、开放、有活力的课堂,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知情合一—— —充实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而这样的 “统一” 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供参考, 从而使得一些老师很难把握统一的“度” , 很容易顾此失彼, 将极富情感的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练习课;更有甚者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在现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语言优美的散文, 精练和韵的诗歌以及蕴意深刻的小说等等。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课堂中, 教师可运用 “讲读法” , 通过让学生用各种形式的 “读” 来读出感情, 训练语感。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不仅要让孩子学好语文知识, 更应使我们的孩子悟出 “情” , 做到有 “心” , 有 “情” , 有 “爱”。
3.整体把握—— —完整的课堂。课堂中我们追求的是完整、和美的阅读课堂, 其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 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 没有任何的块状感, 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 一泻千里, 一气呵成。和谐的课堂阅读教学, 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 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 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教师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其中有宏观的把握, 也有微观的艺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一开始,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览课文, 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通过自身的努力, 尽量缩短。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 提出自己想解决的,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老师则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 筛选出有价值的、全班学生须掌握的问题, 然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 品读课文, 在 “读” 中品味语言, 增强语感, 理解文章, 感悟情理, 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 使得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 达到我中有书, 书中有我, 书我合一的境界。4.和而不同—— —个性的课堂。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往往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框定在一个固定牢笼中, 学生该说的, 能说的只能是标准答案, 否则换来的只能是 “× ”。然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兴趣爱好、能力水平都不一样, 在面对同一文本的时候就会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 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5.注重生成—— —发展的课堂。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认论文格式真深入地钻研透教材, 尽可能全面地备好学生, 但在明确教学目标, 保证课堂的正确方向的前提下, 教师应随时迎候学生的 “一鸣惊人” , 不光如此, 教师还应努力提倡创新求异,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倡导问题解决的多样化策略,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教师及时地为生成 “变换着节奏”。过程中老师、学生的思想与所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地磨击碰撞, 创新的火花不断冒出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也不断地加深, 使得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 更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活力。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和谐的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除了轻松、快乐地学好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情的体验、融合与发展。每位学生都犹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如何将其内在隐藏的光芒释放出来,这是一门艺术, 更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职责。课堂中,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让他们的智慧得以显露, 行为得到认同。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和谐课堂里, 美不胜收的文本中尽情遨游, 欣赏语文的美!
去伪求真,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背景: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人文性课堂 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处于新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却成了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为“人文而人文”、“机械人文性” 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笔者称之为“伪人文性” 现象。下面,就现今阅读教学中的“伪人文性”现象以及如何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谈一下笔者的看法。现今阅读教学两大“伪人文性”现象及反思
1.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把握和处理有失偏颇
现象:语文课结束时,教师启发道: “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大家想一想,小羊怎样了呢?” 或者是 “在当今社会中,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 „„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课堂上热闹非凡。反思:经典寓言《狼和小羊》最终以老狼恶有恶报、撞死于巨石或被正义使者猎人枪杀代替了原著中的小羊惨死;名家名篇 《落花生》 一课中,“花生派” 在 “苹果石榴派” 的滔滔雄辩下,黯然失色,退居二线。从种种逆向设计不难看出,教师在努力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力求给学生创设 “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的氛围,从而张扬个性,体现人文性。但我们不禁要问:提倡这类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究竟能给小学生留下些什么呢?众所周知,狼永远不会因为学生同情小羊的善心而改变吃人的论文格式本性,而落花生那种有真才实学却不图虚名的实干家也决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存在的价值。黑格尔告诉我们:想象要止于理性。所谓理性,是对文本内涵及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语文课堂上许多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偏离教学内容真正的价值取向的。学生思维是活了,课堂气氛是活了,但学生也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的是富有理性的思考,是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正确理解。求新、求异固然重要,但如果要以牺牲 “求真” 为代价,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2.课堂中的交往、对话缺乏对生命体真正的人文关怀
现象:①语文课上的小组学习,停留在四人围坐一起,一两个学生独霸话坛,其他学生放任自流的简单合作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正的主体参与和对问题的共同探讨;教师匆匆组织,又草草收场,形式主义倾向明显。②语文课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本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频繁采取激励性评价,致使赞美之辞泛滥,渐渐埋没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反思:失去人文性的学习,教育家罗杰斯称其为“现代教育的悲剧”。教师们都在各自的课堂阵地上身体力行,试图使 “悲剧” 不再续演。于是在语文课上,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增加了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毫不吝啬的表扬、赞美和激励似乎也令课堂充满了“人情味”。种种体现人文关怀的举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人文性的光芒在闪烁。可当循着这点光亮深入进去时,却发现学生的浮躁心理也在顺势滋长。
重视生命个体,打造人文性课堂
从上述的 “伪人文性” 现象中不难看出:在那种缺乏精神内涵的正确把握、毫无意义的合作、廉价的表扬、缺少真情实感的对话充斥课堂的教学秩序下,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人文关怀更多时候不过是教师“为了人文而人文” 的虚情假意罢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彻底摒弃伪人文性、打造一个真正的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呢?
1.钻透教材,正确体会文本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龙》中所述: “情动而辞发”。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先倾注了情感,才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并感染小学生。例如,笔者在执教 《夏明翰英勇就义》 一课时,将夏明翰简单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可在课堂的互动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笔者大惊,于是再次深究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信息。为什么他们会不怕死?那是他们热爱生命的表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啊!经过调查,95%的学生转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夏明翰的英雄形象。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享受学习,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
(1)关注差异,促进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笔者在阅读课上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对于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给予肯定。在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应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当每个小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都能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为之骄傲,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2)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看似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进行人文关怀实则搞形式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论文格式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三是认真倾听;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只要使合作常规落到实处,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自主、活泼地学习,营造出一个人文性的学习环境。(3)张扬个性,学会自评。长久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英国曾提出一种 “改善学习” 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小学生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教师、同学等的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自我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建出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3.学会学习,提倡人文性教学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阅读课堂中要想真正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小学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发展,就必须大力提倡人文性教学法。有效的人文性教学方法应该是 “思考、讨论、交流、反省”,在思考中,体现展示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和情感体验;在讨论中,努力使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立场得以展现;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观点受到认可或质疑;在反省中使个体发现认知冲突和内心的矛盾。通过这些形式的交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克服大班教学所造成的空洞、低效的弊端,让每一位小学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使无穷无尽的知识从学生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他们幼小心灵、脆弱生命和美好人性的“维生素”。例如,在教《穷人》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提问: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针对这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稍微思考后回答。在认认真真的自读之后,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他们一家很穷,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穷”的内容;还有的学生说,妈妈说倪伯伯是我们村最穷的人了,他都比桑娜住得好,那桑娜当然穷了。有的学生认为他们不穷。有的学生认为说他们穷也行、不穷也行。但是这两类学生似乎找不到充足的理由。于是,教师掀起了教学高潮,让学生自由搭配讨论。笔者发现享受过思考快乐的学生迅速投入这场争论,气氛异常激烈。在学生的情绪慢慢平稳之后,学生之间开始交流。有的学生说,“他们在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确实是穷人,但他们敢于面对艰难生活的坚强,关心别人的那份善良,却是金钱买不到的财富,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 ;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品质,他们这么善良,这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 “对,他们精神上是幸福的”„„而刚才说他们穷的学生都纷纷表示自己考虑得太片面了。听课教师无不拍手叫好。教师着眼于对学生精神自由的尊重,关注“人”,发展“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充满着一种人情味的精神关怀。
第二篇:今朝: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
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
王金钊 江苏省姜堰市梁徐中心小学 225526 *** 【摘要】和谐是一种美,也是一种艺术。和谐教学是教师应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要求与学生能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等方面的和谐统一,从而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关系 全面 和谐 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通过教育给“一切人”以“一切事物”的知识,使其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获得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教师与学生和谐
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和谐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一个学生读的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说完,朝学生做了个喷洒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如何读好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了。正是于老师始终保持“心”“情”“智”等方面与学 生的和谐,才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主体角色。
二、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和谐
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是每一堂课都应该可能做到的。心理实验表明: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接受教育,促使内因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潜心分析,把握教材,有意创造适宜的语文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与文本特点高度和谐。
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发展。如讲《卢沟桥烽火》,我在课件中编辑了部分日军当时侵略我国的图片(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多媒体教室放给学生看,并配上解说词,再现日军对我国侵略的罪行。在我的讲述中,学生自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的境地。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具色彩和力量。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之所以为语文,在于它拥有浓浓的情和深深的意。崔峦在全国小语研讨会上也强调:语文教学基于语言的学习,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反之二者脱离,甚至重人文,轻语言,事倍功半,两败俱伤。
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合金”,具体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本特点。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
读是感悟积累的基础,也是明理创造的前提!因此,课堂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用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必将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
四、教学要求与学生能力和谐
一切和谐的事物都是顺其自然并符合客观规律的。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要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 象的认知规律,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性及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做到张弛有度,节奏鲜明。教学内容的份量和难易度把握要恰当。量太小,学生吃不饱,难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反之,量太多,学生吃不消,造成过分紧张疲劳的心理,同样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激发。内容太易,学生就会学而生厌,产生抵触情绪;内容太难,学生就会灰心丧气,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应努力做到教学要求与学生能力和谐统一,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和谐
我们的教材是专家们从各类书籍中精选的文章,对于学生的基础训练和语感培养都有着很好的例文作用。但这仅仅是在40分钟里的一个思路指导,我们应该从课外寻找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应当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延伸;课内培养兴趣,课外无限阅读。”
学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后的第二天,学生在自主地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我想,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欲望是落实课外阅读的关键,介绍读物梗概就是一种方法,也很方便。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海伦•凯勒》后,教师可介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结合《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的教学,教师可出示《水浒传》、《西游记》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巩固、延伸和提高。语文教师要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关系和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中需要实现和谐的因素,当然不止以上所谈这些。不过,我们要致力于语文教学中各因素的全面和谐,因为只有和谐或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谐了,才能形成推动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合力。语文教学的和谐,应是我们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强洪权《丰实的语文 简约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07·2 2.张西爱《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教学与管理》2007年33期
3.薛建新 吴运友《浅谈和谐语文课堂的营造与建构》/《教育革新》 2008年10期
作者简介:王金钊,199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常年任教六年级语文,姜堰市优秀班主任。
第三篇:和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追求摘LiveDiggDiglog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语文是有生命的。因为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的学问,语文的生命融入在不断变化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现在的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的空间。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缺乏人情味,没有把新课标的要求运用到实处,教学效果预想相差甚远。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领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一起感受语文课堂中生命的律动与成长。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才会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一、有情感
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我认为首先是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首先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融入感人的或是昂扬向上的等适合当时教学气氛的情感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活动活跃化的过程。让每节课成为孩子展翅翱翔的蓝天。
(一)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理解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如我在教《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再让学生查阅相关长江的的资料。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长江古有李白诗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诗句都让人自然联想起黄河长江的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很自然带着对长江的向往敬仰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 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教学《花脸》课文中浓浓乡土之情;以及作者孩提时对面具喜爱、因面具闯祸后的害怕之情;“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一腔报国之情;《唯一的听众》,小作者怎样有音乐白痴成长为小提琴手的坚强毅力;“岁寒三友”松、竹、梅坚毅挺拔、岿然不动,傲然正气;......怎会不让学生肃然起敬,而有所感悟呢?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出作者情感。
二、有生气
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兴奋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之流就不怕涌动不起来。
(一)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提高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让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我在教学课文时采用 “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入情入境,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问中成长
有时我们在教学中怕学生打断思路,所以遇到学生提问往往会“头疼”。但这时往往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教师要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就会有进步。许多老师会发现敢于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不但表达能力会有进步,而且敢于在公众场合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空间,一节课才会有生气。如在教《黑孩子罗伯特》一课时,我创设情景:昨天大家预习了《黑孩子罗伯特》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就像这篇课文中的课堂一样。于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课堂的表达中得到提高与发展。
三、有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让我很受启迪:“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来学校是要求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提高,思维水平的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教师应熟所教知识短的知识系统,熟悉每节课要让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启迪和进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四、有创新
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等等,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丰富的想象。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总之,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在总结中不停地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从而使语文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焕发艺术光彩。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定稿)
———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
□ 马培杰
所谓共生,就是共同生活、共同生存。共 生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寻求老师和学生 之间教学相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发展。那么,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追求共生、实现共生呢?初读文本,寓“思”于学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意思就是“学”与“思”两者相互依托,彼 此共存。学生思维的激发必须以文本的学习为前提,教师只有在授课开始给予学生充足 的时间,让其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初步的接 触,学生才会产生疑问,为后续的学习打下 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我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鼓励学 生大胆质疑,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初读 之后再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交流,把一些价 值不大的、浅显的问题先解决掉;然后再让 小组长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解决了哪些问 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此时,有价 值的问题就呈现了出来:肖邦是在什么情况 下离开自己的祖国的?是什么消息让肖邦悲 愤欲绝?他又是怎么做的?肖邦既然这么爱 国,那他为什么在祖国危难的时候反而离开 了自己的祖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 我并没有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再次 走进文本,品读感悟,及时批注。最后在大组 交流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就是这样通过问 题引领学生,让学生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这样的 学习中,不断进步,从而实现“学习与思维” 的共生。品读文本,立“意”于学
所谓意,就是文本内在蕴含的情感。语 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 文实践活动,深入文本,与本文、与作者进行 心灵的交流,从而领悟本文内隐的“意”。如教学《珍珠鸟》一课,在教学“信赖”这 一主题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时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仅仅 是想表达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吗?那么除此 之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快 速浏览课文,从文中选择一句话来回答。学 生自然会找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信赖,不 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然后再让学生 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展开想象,走进 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体会珍珠鸟是怎样一步 步从怕我到信赖我的一系列细微的心理变 化。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既需要学生对文本 有整体的把握,又需要对文本的细节作进一 步揣摩。通过交流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作者对 珍珠鸟的喜爱以及珍珠鸟对人类的信赖,实 现了文本语言与立意的共生。走出文本,融“情”于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 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相 比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情感性更浓,语文 教师就应当要准确把握文本隐含的情感因 素,让学生能透过文字读出背后隐藏的情 感,并鼓励学生表达出来。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课文 即将学完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话 提出问题:“老人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 茶,三十年后真的有可能遇见他吗?”一石激 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想表达 出自己的观点,有人说:“不能,30 年后老人 差不多已经超过100 岁了,应该离开了人 世。”也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能,因为书中 写道:老人已经70 多岁了,眼睛却炯炯有 神。而且老人天天扫那么高的天游峰,等于 在锻炼身体。”大家有的联系文本、有的跳出 了文本联系生活各抒己见,激活了学生的思 维,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丰富了学 生的情感体验。依托文本,承“悦”于学
所谓“悦”,即喜悦。语文教学应该充满 了喜悦,不仅要让学生“身悦”,还要让学生 “心悦”。这就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低下身 子,贴近学生。教师也可以结合文本特点,辅 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 围。如教学《你应该把这条鱼放掉》一课,老 师请一位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写钓鱼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的 过程这部分时,一开始有个学生读起来吞吞 吐吐,破词破句比较严重。老师打趣道:“像 你这样钓鱼,准备工作不充分,拖拖拉拉的,鱼早就跑光了吧?”学生大笑。老师又请一位 学生读,这位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竖起大拇 指道:“你真是个钓鱼的高手!”然后老师又 让刚才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进步明显。老 师夸奖他说:“学得真快,马上也变成钓鱼高 手了,你真善于学习。”我想这样幽默风趣的 语言,不仅体现了教师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 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向上的氛围中习得知识,获得成功。拓展文本,育“人”于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只有源于 文本,超越文本,才能拓宽语文的空间。拓展 就是超越文本的手段之一,但有效的拓展又 离不开学生对文本深入而细致的解读,离不 开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认同,为学生的心 灵与文本的碰撞营造足够的空间,体现语文 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
如教学《雨中》一课,课文第四小节有这 样一句话:“宁静的马路顿时又热闹起来。” 这句话中就隐藏着一个对学生进行价值取 向引导的大好机会,由于学生理解了“宁静” 和“热闹”这两个词,此时教师顺水推舟,提 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啊,这么多陌生人都来 帮助捡小姑娘苹果,此时她的心里会有什么 样的感受呢?这颗不平静的心是在为谁而感 动呢?你们平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吗?” 这样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积 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记忆的闸门被打 开,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一段段感人的经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从学生的口中流淌、倾泄 而出。学生的心灵自然而然得到洗涤,正确 的人生观自然会逐步形成。
总之,共生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与 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尊重、互动、和谐、个 性化发展”就是萦绕在这座乐园里的一个个 美妙的音符。让语文教学走向共生是一种境 界,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追求。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长青小学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五篇:扎扎实实追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扎扎实实追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六套中心小学
徐云云
身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现在的语文学习的时间在减少,却没改变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甚至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了,也更难了。面对这样的现状,大家都试图获取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寻找到更加切合实际、准确有效的教育途径。于是,“有效教学”的理念破冰而出,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
一、新课程理念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要求的标准,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发展,倡导研究性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为以下三点:
一是有效教学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的实现,即通过教学,学生更加喜爱这门学科,而不是无所谓甚至越来越反感。通过教学,学生应当掌握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形成这个领域的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应当系统而熟练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及其体系,并能应用于实践。二是有效教学源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效益.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专业的,教学设计是科学有效的。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完美的融合。三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学生有效的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
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简单的听众,而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要避免踏入常见的以讲代学的误区。教材不是讲授的工具,而是学习的载体,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课堂不是教师的表演场,而是学生的活动场,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特定空间。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的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文教学应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对话、合作与探究,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并亲历学习的过程和掌握学习的方法。
1、做一个爱读书、会思考、情感丰沛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具有一颗对美的事物敏感的心,有一个充满诗性的灵魂。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说“语文课要让学生、教师、作者三颗心一起跳动”。所以当孩子课上有点滴进步时,我们要送上热烈的掌声;当和孩子一起活动时,和他们一样发出激情的呼喊„„当说到苏武牧羊、岳飞抗金会拍案而
起、热血沸腾;当学到卧薪尝胆、囊萤映雪会肃然起敬、庄严恭谨。平时参加集体培训,多读书,通过读书,通过思考,通过实践,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变得丰富饱满,健康向上,这样进行的精神的传递、文明的传承,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
2.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把游戏纳入课堂,也可以把游戏作为奖励;多用描述的语言,多用鼓励的语言,慎用批评性的语言;教师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化自身角色,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不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解决,尊重学生的想法,容纳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
3.灵活处理教学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甚至对现在的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我在教《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部分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时就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理解“对话叙情”。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挖掘隐性资源,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教学《水乡歌》一课就充分利用学生见过的木船、货船,在初始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千只船,万只驳”的“驳”的意思。老师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适时向课外沿伸,在课末为学生设计了实践的平台,要求学生仿造课文也来夸夸自己的家乡。学生以读引说,从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与本诗情感得到了共鸣。
第三是生成的资源。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写好教案不等于备好课,因为有的教案多是“借”来的资料,教师没有深刻的体验。真正的备课是反复读懂课文,再结合参考资料和学生情况确定目标,写出教学流程。这样可以为重点训练留出空间,为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留出空间,为师生张扬个性留出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把握当时的具体
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言谈举止;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爆发,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水乡歌》在精心的设疑、引导、等待的过程中形成的了那些意想不到的精彩。我感觉学生经历了一个花开,而教师等待花开的过程。
再者是网络资源。网络把世界缩小了,在课堂上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我在教《海底世界》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了一部分,使得从没见识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发了新鲜之感。第四是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有待开发的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也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曾设计了一则《庐山的云雾》的课件,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却没有解决课文重点“抓住主要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的要求。上课前花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不理想。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只是一堂纯粹的欣赏课。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有明确目的,应考虑如何把教学意图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形象化地表达出来。
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能忘记语文教学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以外的手段的运用都只能是辅助手段,是为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服务的。过分追求异彩纷呈的视觉、听觉刺激而忽视了文本的诵读、语言的表达及其内心的感悟,那是不恰当的,都不能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手段。
最后,让我们以崔峦老师的话共勉:“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就是以简驭繁,返朴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过程,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