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河市县两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黑河市市、县两级党校 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省委《关于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意见》、省委组织部《黑龙江省干部教育培训十二项重点改革项目试点工作方案》和全省干部教育培训改革视频会议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全市党校工作,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一、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重要意义。市、县党校肩负着加强全市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使命。推进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市党员干部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全市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实现黑河更大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重要精神,努力开拓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改革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校姓党、党校党办,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域特色,坚持质量兴校、改革强校、从严治校,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市、县党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黑河更大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工作目标。通过办学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市委党校的辐射、带动和指导能力,解决县级党校发展面临的困难,努力实现市、县党校改革发展的“六个新突破”,即优化配臵教育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在改革办学体制上实现新突破;完善教学布局、创新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实现新突破;整合师资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制度规范、实行科学管理,在落实从严治校上实现新突破;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在提供基础保障上实现新突破;加强理论武装、凝聚智慧力量,在服务科学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二、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全面加强市委党校建设。健全市委党校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大本地政府对党校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把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等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配齐配强市委党校领导班子,把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党校领导班子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对党校教师的培训,有计划地通过进修学习、挂职锻炼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适当引进一些党性强、学历高、有志于党校事业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协同县(市)委组织部和党校,建立市、县党校教学统筹工作机制,在市委党校设立“五统筹”教学工作协调小组,抓好统筹教学。
2、设置分校。把各县(市)委党校作为市委党校分校,现有人员编制隶属关系、经费供给渠道、工作职能不变,挂县(市)委党校和黑河市委党校分校两个牌子。
3、撤销爱辉区委党校。在征得区委同意的基础上,撤销爱辉区委党校,由市委党校承担其原有的干部培训任务,爱辉区属干部的调训工作仍由爱辉区委组织部负责,区委组织部内设机构中负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部门保留。区委党校骨干教师可通过考试、竞聘等方式,带编制调入市委党校,其他人员由爱辉区负责妥善安臵,退休人员整体划入爱辉区教育系统。
4、统筹教学。实行教学业务“五统筹”:即统筹教学计划,按照市、县工作大局和年度培训任务,统筹制订各分校年度培训计划和方案。统筹班次设臵,全市统一划分主体班、专题班、轮训班三个类别,划定市、县两级党校主体班培训对象,将各县(市)副科级以上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提级到市委党校培训,县级党校负责培训基层干部和县(市)直部门干部;专题培训班由市委党校承办,县级党校不再自行组织;轮训班根据培训内容确定承办单位。统筹业务指导,定期组织市委党校和分校领导同志、骨干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统筹师资调配,探索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在全市党校系统实行主体班次教学专题申报、集体备课、竞争试讲制度,统一调配市、县(市)委党校各班次的授课教师。统筹教学评估,定 期对分校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促使分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强化管理。发挥好市、县(市)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整合两个方面的优质培训资源,切实增强两级党校办学实力。县级党校实行县(市)党委和市委党校双重管理,领导班子由县(市)党委主管、市委党校协管,县(市)党委调整党校常务副校长时,应征得市委党校同意,调整其他班子成员时,应向市委党校征求意见。市委党校要加强对分校的业务指导、管理和检查,督促和协助县(市)委抓好分校工作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五统筹”工作中的制度建设。分校的常务副校长可列席市委党校党委会。县级党校调整编制、调进人员以及教师职称评审等,应经市委党校同意,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三、方法步骤和完成时限
市、县两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从2011年10月开始,2012年12月结束。具体方法步骤和完成时限如下:
1、制定工作方案。各县(市、区)要认真搞好调研,重点了解和掌握本地党校办学情况、干部教师队伍情况、培训资源、教学能力、培训对象及任务要求等,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当地党校改革的工作目标,研究制定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有关人员安臵办法,分解任务、规定步骤、强化责任,确保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扎实推进。
完成时间:2011年11月中旬。
2、分校挂牌。按照设臵分校的要求,在县(市)委党校加挂黑河市委党校分校牌子。
完成时间:2011年11月底。
3、撤销爱辉区委党校。爱辉区委党校骨干教师通过考试、竞聘等方式,带编制及经费调入市委党校,其他人员由爱辉区妥善安臵,退休人员整体划入爱辉区教育系统。
完成时间:2012年6月底。
4、推进统筹教学。市委组织部和党校要积极发挥作用,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市、县两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市委党 校成立“五统筹”教学工作协调小组,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优势,统筹安排市、县党校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市、县党校的培训质量和办学水平。
完成时间:2012年上半年有关班次进行探索实施,2012年下半年开始规范运行。
5、总结经验。各县(市、区)要将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上报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
完成时间:2012年9月底。
四、努力促进市、县党校的建设和发展
1、着力服务大局。着眼大局、研究大局、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重大科学决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开展党校工作,使党校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贴得紧密、促进有力,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充分发挥作用中扩大党校影响、提高党校地位。
2、实施人才强校。积极推进党校组织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今后县级党校选调的教师必须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并尽快改变县级党校教学人员比例过低的状况。建立培训师资库,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
3、创新方式方法。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按需施教、因人施教,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培训思路,积极推广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培训方式、渠道、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4、坚持严格管理。加强宏观管理,统筹整合县域内其他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统筹规划县(市)直部门的培训任务,除特殊需要外,县(市)直部门的培训班次要纳入县(市)党校培训计划,防止乱办班。加强学员管理,进一步完善学籍、考勤、考核等制度。加强教师管理,教育党校教师讲政治、守规矩,坚持研究无禁区、讲坛有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制度管理,坚持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以党校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教学、科研、后勤 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学风建设,坚决整治不良学风,确保党校学风的明显好转。
5、加大经费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改革纲要》及其省委《实施意见》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经费要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逐步增加”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党校财政投入力度,2012年前,各县(市)至少要把党校主体班培训经费、科研经费、选聘兼职教师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五、加强对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1、摆上重要位置。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负责组织实施,市委党校承担日常工作。县(市、区)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本级党校工作的领导,把本级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县(市)委组织部要加强对县(市)委党校工作指导,督促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等重点工作的落实。
2、明确纪律要求。要严肃政治纪律,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工作和日常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正常开展。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严禁借党校改革之机突击进人、突击提拔干部、突击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等。要严肃财经纪律,认真做好爱辉区党校国有资产清查登记和财务管理工作,严禁突击花钱,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处理好资产整合。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合规合法操作,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3、促进工作落实。各县(市、区)委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动工作。组织部门要积极加强工作指导,搞好协调服务,抓好督促检查。各级党校要深入调研,强化措施,积极实施。通过共同努力,确保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二篇:乡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乡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发挥党校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搭建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的新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产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暂行规定》的精神,结合《2006—
2010年广西农村党员教育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市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改革党校教学体制,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党校的教学培训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校建设必须适应基层党建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的需要;提高党员素质和增强能力的需要。教学对象需要延伸,教学内容需要拓展必须改革党校教学体制,使党员干部及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和实践者,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改革党校教学体制,是适应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目标,客观上要求党校必须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同时,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延伸”,即培训对象由党员干部向普通党员、农村党员和各类人才延伸;教学内容由政治理论向提高能力、素质和各种实用技术延伸,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基层党员和干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三)改革党校教学体制,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校是培训农村党员的重要阵地,但在发展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党校规范化建设不够,工作制度不健全,党校地位不明;党校办学经费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数量极少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镇党校的发展。从改革教学体制入手,加强党校建设,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体现主阵地作用是党校自身发展的必然。
二、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改革党校教学体制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改革镇党校教学体制,构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新体系,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大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提高,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农村党员学得会,用得上。
2、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党校教学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既要推进党校内部体制的变革,又要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尤其要注重抓好培训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对象和内容的拓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3、坚持开拓创新原则。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育培训体制,拓宽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努力实现党校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目标任务
1、通过对教育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拓宽教育培训的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增强教育培训效果,使党校的教学更加贴近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实际需要。
2、通过对党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职能分工、目标责任、监督检查、日常管理、跟踪服务、奖惩激励等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3、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农村党员“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构建起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拓展教育培训对象
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镇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农村
党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负责人。
农村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和农村各类技术人才。
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以及农村中的入党积极分子。
各村、镇直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因地制宜地对各类人才进行业务和技能培
训。
(二)拓展教育培训内容
党校的教育培训内容,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这一目标,按照“政治理论 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的要求,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不断拓展教育内容。
1、加强政治理论的培训。要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国情、区情和市情、镇情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加强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加强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法制意识。
3、加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富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培训。一是对村“两委”干部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社会管理、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以及组织领导群众发展生产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公务员重点进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三是对企业党员重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四是对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五是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就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能力。
(四)改革党校的班次设置
要加大对农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党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办好机关党员及干部职工培训班、村干部培训班和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训班、农村党员骨干培训班、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农村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专业协会骨干人员培训班等。同时,依托本镇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开设各种农村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农村党员以及青年农民的培训。
(五)创新党校的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还必须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符合本镇实际的新型培训模式。一是创新培训方式。要根据镇党校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变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到“六个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统一安排培训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二是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培训要改变目前“老师讲、学员听”的现状,大力提倡以学员为主体,鼓励学员主动参与,教师与学员进行双向互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把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党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现代培训的新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业务技能培训要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特别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训练,力求让培训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
四、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7月-8月15日为宣传发动阶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人员和办公设施;
2、召开有关会议,落实具体分工,明确各单位、村、组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
3、建立“三库”(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
4、安排确定好所设置的班次,办班时间,参训人数,授课老师等;
5、准备有关的文件资料;
6、做好经费预算。
第二阶段:8月16-10月20日为办班阶段:
1、党校举办培训班3期,每期100人,共300人;
2、各村专业协会每村培训100人,全镇共培训2000人;
3、每村设2个农家课堂,每个农家课堂培训30人,全镇共培训1200人。
第三阶段:10月21-10月31日为总结交流阶段
写好总结报告和经验材料,迎接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召开。
五、推进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在客观上要求党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进一步巩固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从农村基层实际出发,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拓展”,即教育培训对象由党员干部向农村党员以及非党致富能力拓展,教学内容由政治理论向实用技术拓展,积极为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搭建平台,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改革党校教学体制,不仅是党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要求,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关于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决策上来,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强化党校的协调功能
党校要负责协调和指导本镇培训机构、各专业协会和党员示范户的培训工作。
(三)加强“三库一地”建设
1、师资库的建设。建设一支“领导干部 党校教师 科技专家”结合、专家兼职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一是加强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在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公务员以及各类人才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根据需要,不断充实党校教师队伍。二是从各部门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培训兼职教师队伍。三是聘请一批专家、教授、相关课目的兼职教师。四是选拔推荐一批思想素质好、群众信得过、致富能力强、生产技能高的农村党员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五是建立领导干部师资库,根据领导干部的专业特长,聘请他们给培训班上课。
2、教材库的建设。要根据本镇的具体情况,编写适用的乡土教材;从本镇生产发展的实际出发,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作实用技术专题片,以发挥其作为培训“师资”补充手段的作用。镇村播放点要不断更新充实电教片。
3、案例库的建设。重点收集、研究和整理本地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特别要注意编写本镇“三农”工作的成功典型案例,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案例成为培训的重要“师资”。
4、教学场地的建设。结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选择20个具有一定典型性、示范性的果场、养殖场、农户、企业车间作为现场教学和实习观摩的示范现场。采取资金、技术、政策扶持等方式支持教学(实习)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四)理顺党校的管理体制
一是党校业务上接受市委党校的指导,行政上归属镇党委领导。二是加强党校的内部管理。要加大党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对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进行调整,按需设岗,以岗定人,明确工作职责;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使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积极主动适应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不断充实和调整教师及管理人员,完善进出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三是党校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配备1至3人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党校的培训工作,并对专业协会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进行指导。
(五)加强党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党校要做到有培训场地、有图书资料室、有多媒体等教学和办公设施,计划建立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二是要对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和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予以扶持,完善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
(六)多渠道筹集教育培训资金,不断增加投入
要多渠道筹措经费,不断加大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争取自治区、玉林市和北流市对我镇党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
(七)建立健全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完善教育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办学及示范的作用。三是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年初及时下达教育培训计划,年中进行检查督促,年末进行总结表彰。
2、建立健全成效评估机制。改革现行教学考核办法,建立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评估体系。镇党校由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组织评估,各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由镇党委组织评估。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对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二是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镇党委及各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把农村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学习表现和成效纳入党员和干部管理、考核和评议体系之中,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4、建立健全跟踪服务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前,向培训学员发放信息卡,及时汇总归档,掌握受训学员的相关信息。二是建立跟踪服务机构,对受训学员实行全程跟踪,全面了解受训对象的培训成效,对受训学员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相应的扶持,以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八)切实加强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成立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另行文),切实加强对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各村、镇直单位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工作责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共同推进党校教学体制改革。
第三篇: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让第一线了解情况的人
做决策
2015-1-16 07:30:29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 选稿:张侃理
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两校一市”综合改革方案获批之际,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悄然启动——
从2015年1月开始,校内各个院系获得更多办学自主权,不再“吃大锅饭”、等待学校资源的“计划分配”,而是自己拿出人力资源、学科发展等规划,凭本事竞争,学校根据院系规划进行资源配置。
“改革不是向国家伸手要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盘活存量、激发每个学院的办学活力。”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说,“让学校审批决定每个具体学科的发展、选聘人员、分派资源,肯定不如院系更加知根知底。要让第一线了解情况的人做决策,决定人财物该用在哪。学校对各院系、学科自身的常规发展扮演审核、监督角色,腾出精力,谋划少量单个学院无法完成、关系学校发展大计的重大项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共同探索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复旦希望在困扰中国顶尖大学许久的学术治理和运行模式上,取得根本性突破。用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的话来说:这是“换一种活法”。
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意在破局
权力过于集中、管理效率不高、组织协调不力、办学活力缺乏„„近年来,围绕中国高校大学治理体系开展的讨论中,时见这样的论断。事实上,随着社会与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传统的治理模式逐渐显现出不适应性。
此次因何将校内综合改革重点放在“校院两级管理”,刘承功坦言:“一方面,深化改革若一味依赖外部政策倾斜、大量资源投入来推进,产生的边际效应只会递减;另一方面,只有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才能让大学发展获得更大动力。”
事实上,院校两级管理也非新生事物,包括复旦在内的不少高校曾有尝试。复旦大学早在2002年就试水两级管理改革。当时,生命学院一位“海归”院长千方百计争取到在学科建设方面试点两级管理的机会,然而没过多久,就举手放弃了:“用人用钱都说了不算,拿什么做学科建设?这个管理权还是收回吧!”
校方也不是没想过下放用人权、财权。“985三期”执行过程中,复旦曾再次试行经费使用权下放。部分院系有了财权后,在其他资源配置仍沿用老机制的背景下,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曾有院系负责人遭遇这样的问题,“有了钱,可以买设备了,而院系却没有足够空间放设备;好不容易腾挪出空间,又没有足够研究生资源开展科研„„”院系有了钱、有了权,却没有相匹配的机制保障,发展仍多掣肘。
2013年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治理体系改革再次提上议事日程。经过两年多次调研讨论,数易方案,2014年底,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出台,2015年1月开始启动。随之而来的,还有人事、财务、资产管理、总务后勤等配套机制方面的一揽子改革举措。
“那些能够制定出优质发展规划,并且已经形成了高水平学术共同体的院系,将在财务管理、人事聘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获得充分的、实质性的自主权”,学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原先学校主导院系发展以及资源分配的管理方式将成为历史。
“动不得的奶酪”,怎么动
教育部综合改革试验的推进,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入“攻坚阶段”。何谓攻坚?业内人士指出,大多数可以改的、容易改的项目,各高校基本都在做了,剩下的硬骨头,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下转5版(上接第1版)在我国的许多高校中,人事、财务、资产、后勤,这四项资源大权,就是“动不得的奶酪”。
为了更好地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学校已推出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配套改革方案,扩大学院在财务、人事管理上的自主权。
财务管理改革中,最核心的一项是全额预算,所有的预算收支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盘子当中统筹平衡。举例来说,过去学校处室分头设立各种专项,各学院分别申请,容易陷入资金管理条块分割、碎片化的情况;如今,由学院统筹各方面资源后自主编制预算,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以后,向学校报备,校方根据学院体量及管理运行实际需要核拨,今后一年间,学院运行经费由学院领头人“一支笔”自主管理。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学校根据校内基本政策及校院两级人力资源规划,将各类岗位及相关资源整体打包配置给学院。学院在人力资源规划框架内,自主开展教学科研人员预聘和流动科研人员聘任。人事处处长钱飚举例,预聘人员,主要指初步招入的学术科研人才,实行“六年非升即走”,这部分聘用由学院自主决定,到了由预聘转为长聘环节,才由学校进行评估审核。据了解,由于这部分改革“动静”较大,将首先在校内部分学院进行试点。
不过,学校管理层挺有信心。复旦大学物理系2002年起试点“校院两级管理”,逐步形成以院系为主体的“预聘-长聘”制,在质量控制环节严格把关。新晋师资需获得系里教授大会三分之二的同意票才能获“预聘”席位。获聘者6年后还将被教授大会投票评估,获得四分之三同意票的人才能获得“长聘”位置。这一制度甚至比学校相关规定更为严格,虽然给新进的年轻人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但也确保了引进人才的高质量,效果理想。
流程再造,如何倒逼两头
这几天,校内改革正式启动,来找财务处处长苟燕楠“谈心”的人多了。
个别院系负责人来谈,因为预算多了少了想不通;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来谈,过去手里有项目有资源,现在相当一部分管理权划到学院,“我们部门干点啥?”
对许多改革进程中的高校而言,下放资源、流程再造、机制创新并非终点,执行这一机制的人,能否接受、适应并最终承担起新的角色、新的职责,也是难关。复旦大学同样面临挑战:如何避免“一放就乱”?
2014年底,教育部核准了《复旦大学章程》。学校利用制定和完善《复旦大学章程》之机,展开了全校各级规章制度的全面梳理。到目前确认有效规章制度总数为520件,废止和宣布失效文件、制度655件。同时,学校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基本治理组织,为学术组织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学校已修订完成《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规范实施条例(试行)》、《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并完善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为院系学术治理架构建设做好了顶层设计。
在这一基础上,校级行政部门精兵简政,不怕“伤筋动骨”。据悉,从2012年7月开始,学校机关部门从42个精简到33个,首批进行改革的25个机关部门内设科室从125个精简到83个。中国的大学中,人事部门往往“底气最足”。而这次,复旦大学人事处内设科室,从11个被精简到了6个。未来,通过校内流动校一级行政管理人员与学院一起的比例,有望从7:3变为5:5。
与此同时,对学院掌门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院做好本学院学科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乃至各类教学培养和课程培养规划的前提下,学校才会把各类岗位及相关资源整体配置给院系学院,然后由院系根据本学科发展的状况,自主决定运行模式和实施方案。“只有院系具备了承接两级管理的能力,相应的权力才会下放。”一位学校负责人在全体院长系主任会议上强调。
记者手记
大学变革的破局
一个多月前,《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正式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验,全方位铺展。
令人关注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纷纷向有关部门请缨,部分高校还在第一时间递送了改革方案。人大召开了三次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专题讨论会。而复旦经过两年酝酿,也启动了力度和规模在国内罕见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高教领域这种普遍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决心如此迫切,可能包含对陷入“改革洼地”的担忧,若不及时跟上大部队,或许将在政策、资源竞争中失了先机。但更为关键的原因,或许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清醒认识。
随着高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依靠大投入、局部政策倾斜刺激大步发展的时代正在过去,高校的“增长模式”也如同经济领域一样,面临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建设的转变。无怪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改革方案中,都将“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作为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大学正涉入改革“深水区”。原因之一,在于未来改革的方向,势必影响到用人、用钱、教学资源的深层次利益;其二,校内机制的变革也亟待与社会大环境中体制机制之间更好地相互适应。
更为关键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在选择教育发展模式、教育发展路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校发展模式尤具独特性。中国高校的发展虽然可以有所借鉴,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这条路,前无古人。
这是大学新一轮改革的破局,又何尝不是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缩影。
第四篇:县级党校体制改革探究
县级党校体制改革探究
[摘 要]县级党校在很多方面存在诸多的矛盾和困难,尤其是近年来,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县级党校建设已凸显出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加快县级党校体制改革。
[关键词]兴县级; 党校 ; 体制 ; 改革
一、当前县级党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缺乏自主权
目前县级党校校长大多由县(市、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组织部设有分管干部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的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实际上是在组织部的领导下,具体落实、完成县级党委下达的干部培训任务。这种领导体制虽能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干训监管职责,强化主管者(组织部)和实施者(党校)的协调联动效应,但在实际工作中明显存在不足:一是培训什么人、什么时候培训、怎么培训都要按照组织部门的意见去办,县级党校难以根据工作实际、学员需求和干部教育规律实施培训,缺乏工作主动权;二是组织部门工作繁忙,有时顾不上干部培训,党校便成了无所事事的机构,干部培训规划往往难以全部完成;三是县级党校的培训资源本来不多,不少部门还“借”党校的教室和教师直接办班,使本就趋向边缘化的党校更加边缘化。
2.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缺乏保障
据调查,除党校承办的少量主体班外,县(市、区)各部门每年均向县级党委申报了较多的其它培训班次,这些班次由各部门主办,培训经费由县财政统一划拨到相关部门。但在组织实施中,不少部门出现了工作偏差:一是培训经费划拨到部门后,随意压缩培训时间和教学内容,组织管理松散,很难完成培训目标和任务;二是用党校教师讲课,抽调党校职工协助组织管理,每次培训结束后党校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培训经费并未掌握在党校手中,学校仅靠某些部门事后划拨的少量费用抵消投入花销,致使县级党校内部运转和干训工作开展受到较大影响。
3.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
教师队伍建设是党校建设的重点工程,无名师便无名校。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全面提高党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和当地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因此,县级党校的办学效度主要来源于精良的师资队伍,尤其来源于大批的名优专家团队。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各县级党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内生”培育机制上做足了功夫,他们既制定了教师发展规划,完善了学科体系,明确了培养目标,也细化了工作措施和办法,为教师成长提供了较多的平台,但时至今日,相当多的县级党校并未“孵化”出一批响当当的名优教师,原因就在于党校的“外化”培育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县级党校进什么教师、进多少教师、怎样进教师,自身没有规划权和决策实施权,靠“天”(即县级党委政府)定夺;二是一些县级党校人事制度改革并没落实,单位性质和办学规格仍未界定,教师在职务晋升、岗位设置、工资待遇等方面无法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影响了整个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意识。
4.绩效考核落实难,内部管理缺乏激励机制
激励性绩效管理是调动员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管理模式。但从考察情况看,不少县级党校目前在内部人员管理上,除了制度约束、精神奖励外,对运用经济手段激发教职工积极进取,显得束手无策,乏善可陈,校园昂扬向上、砥砺奋进的人文情怀有所缺失。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一是党校队伍结构特殊,既有参公管理人员,又有事业身份教师,还有工勤人员,学校难以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办法;二是内部制度建设有待健全和完善,岗位职责不明,目标任务不清,刚性约束不力,机关风气浓厚,激励效应难形成;三是党校尤其是边穷地区的县级党校,人均绩效津贴本来就少,若进行校内第二次分配,不但不能激励教职工,反而影响队伍团结稳定。
二、破解困局的现实思考及对策建议
1.完善领导机制,增强县级党校工作效能
学习借鉴重庆、遂宁等省市基本做法,推行组织部门领导与党校领导班子交叉任职管理机制,建议县级党校常务副校长兼任县(市、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直接分管干部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主持党校工作。这样做可形成三大良性效应:一是使干部培训的管理体系与组织实施体系结合得更加紧密,组织部和党校统一协调力度增强,可推动干部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二是强化了党校在干部培训工作中的决策权和实施权,提高了干训工作效率和党校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增强了县级党校与同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紧密联系,工作中协调沟通、合作推动的力度加大,有利于提高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改革干训经费投入机制,发挥县级党校主阵地作用
每年凡经县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批准的所有培训班次,尤其是各业务部门申报的、由县级财政统一支付培训经费的班次,建议全部纳入党校培训,由党校作为承办机构全面组织实施,所有培训经费直接预算、划拨到党校,让有关部门配合党校抓好组织调训、质量监管等工作即可。这样,可充分运用和发挥好党校干部培训的宝贵经验和资源优势,明确责任主体,保证培训质量,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干训经费管理,加大干训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力度”等政策规定,同时为解决县级党校培训资源萎缩、培训渠道不畅、资金运转困难等问题提供坚强支持。
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县级党校教师队伍素质
首先,应严格按照大中专学校规格及标准,加快推进县级党校人事制度改革,厘清党校单位性质,明确参公、事业、工勤三类人员结构比例及编制职数,重点倾斜专业技术人员即教师比例和职数,逐渐削弱党校政务机关属性,增强党校教育科研机构即学校属性,在资格认证、职务评聘、带薪休假、教学科研、学习进修等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师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有关待遇标准,使党校教师也切实感受到“人民教师的光荣”;其次,县级党校应根据教师编制实际,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制定科学的中长期的名优师资培育计划,切实启动“树名师创名校”活动,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展现办学实力和业务水平。
4.以人为本强化职责,打造县级党校励志奋进人文环境
一要推进党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岗位职责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个人岗位职责、目标任务,以目标考核为手段增强内部管理效能,强化教职工“职责本分”意识,解决“必须干”“干什么”和“干得好”的问题;二要用好非经济激励手段,如运用述职报告、评优选先、学习进修、职务晋升、情感交流等各种手段,积极营造励志奋进、凝聚力强、暖情感人的校园人文环境;三要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探索通过财务预算或多渠道筹措建立党校工作专项基金,制定教学科研和服务管理绩效考核办法,以资(补)助方式表彰激励业绩突出的优秀教职工,切实形成内部激励管理效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县级党校改革发展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事关党的事业特别是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全局,它的发展建设亟需县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扶持,需要上级党校的科学指导,更需要县级党校自身直面问题的勇气以及创造性解决这些困局的智慧。改革是必由之路,创新是活力所在,自强是前进的根本,愿县级党校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凤凰涅磐”,道路越走越宽阔,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刘卫常.加强基层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5(03).[2] 李德祥.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发展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4).
第五篇:地区实行教学“六统筹”推进党校办学体制改革
地区实行教学“六统筹”推进党校办学体制改革
近期,地区印发了《关于推进地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实行教学业务“六统筹”,建立地县党校教学统筹工作机制,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统筹教学计划。地、县委党校围绕地委、行署的中心工作和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和各分校实际办学能力,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精心设计培训项目,统筹制订各分校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统筹班次学制。根据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研究不同类别、层次和岗位干部的素质能力需求,明确干部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的目标和内容,统筹设置各分校班次、课程、学制,实行辖区内地、县党校一张“大课表”制。
统筹教学内容。着眼于提高干部素质能力,建立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更新机制,完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体系,不断开发符合需求、各具特色、实用性强、质量较高的培训课程。注重针对解决本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设置研究课题和教学专题,打造品牌培训项目和精品课程,开发案例教材。
统筹教学研讨。定期组织地、县党校骨干教师开展教学研讨、课堂观摩、业务竞赛等活动,不断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的改革创新,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摸拟式教学。建立联合教研组、课题组,深化教学研讨,每年确定一批调研课题,统筹组织专题调研。
统筹师资调配。对地、县两级党校师资实行统一调配、统一安排教学。对重点专题、公共课目专题,实行党校教师在辖区内党校系统专题课程申报和竞争试讲制度,推行优秀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跨校授课,进一步提高优质培训资源利用效益。
统筹教学评估。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每年对党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等进行一次评估。地、县党校组织学员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将评估结果、评价意见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干训科 李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