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4.13《赤壁赋》测试(语文版07版必修1)
《赤壁赋》同步训练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 刘海燕
【基础知识积累和课内阅读】
1.选出加粗词注音、释义正确的一项。
A.歌窈窕(yáo tiào)之章 浩浩乎如冯(píng通“凭”,乘)虚御风 击空明兮溯(sù)逆流而上)流光
B.倚(yǐ依)歌而和(hâ唱和)之 不绝如缕(lí细丝)C.余音袅袅(niǎo声音婉转悠长)苏子愀(qiǎo)然 横槊(shù长矛)赋诗
D.羡(xiàn羡慕)长江之无穷 洗盏更酌(zhuó商量)泣孤舟之嫠(lí)妇
2.选出加粗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 A.苏子愀然
B.凌万顷之茫然 C.何为其然也
D.其声呜呜然 3.下列句子,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⑵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⑶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⑷侣鱼虾而友糜鹿
4.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驾一叶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5.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知不可乎骤得 D.郁乎苍苍
6.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举匏樽以相属 D.相与枕藉乎舟中
7.指出各句加粗词与例句加粗词不属同类的一项是 例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忧劳可以兴国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扣舷而歌之
歌曰
C.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9.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课外延伸阅读】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①—②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末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诗人历尽政治的险恶,终于由偏远的瞿唐滟预关归来。
B.“满川风雨独凭栏”这句诗于“岳阳楼上对君山”的意思大体是相同的,都是说诗人登上了岳阳楼极目远眺烟波中的君山。
C.“可惜不当湖水面”是说倘若能够乘舟前去观看充满神奇色彩的君山,那更是妙不可言。
D.“银山堆里看青山”,诗人厌恶世俗的金山、银山,认为真正美好的是大自然,是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的青山绿水。
②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江南先一笑”,表现了诗人心中充满生还的喜悦,所以虽然还未到故里,早已喜笑开怀。
B.“缩结湘娥十二鬟”的诗句,引用典故,借娥皇、女英的传说,赋予君山美妙神奇的色彩。
C.第一首诗采用了写实的手法,逐层写出了诗人生还之乐;第二首诗充满想象,既是写神奇的传说,又设想自身新临君山的景色。
D.这两首诗都写得明白清浅,通俗易懂。第一首直写行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第二首思绪浪漫,欣喜之意流于笔端。
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①—②题。
乌夜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选出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无言”而又“独上”,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B.“月如钩”在此处象征着人事的缺憾,被锁者,也不仅为“清秋”,亦为人也,凄婉哀伤之至。
C.上片所写,是后主李煜眼中之景,尚未着意抒情,是为下文作铺垫。
D.“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是将“离愁”喻为“丝楼”,生动地描绘出“愁”的深重、纷繁、无头绪。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令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公元767年,杜甫住在四川夔府的一所草堂中,后把草堂让姓吴的亲戚居住,这是第二次写给吴郎的诗。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扑枣”即打枣,一二句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对西邻打枣的态度和原因。
B.三四两句是分析西邻打别家枣的原因,实在是出于贫穷无奈,因此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
C.五六句是劝诫枣树的新主人吴郎不要一搬进草堂就插上篱笆,使西邻多心,即使是防范远方的来客也不合时宜。
D.“征求”是指官吏们的剥削;“戎马”是指战乱。作者进一步分析西邻扑枣的原因,指出根源是官吏们的盘剥和持续十年的战乱。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进天阙。
[注] 此词写于靖康耻(靖康元年,金兵攻陷汴京,徽宗赵佶、钦宗赵恒被俘北去,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刚刚建立之时。陈迁辉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千载后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①对这首词的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写作者倚栏远眺,在一片风雨凄迷中,作者仿佛看到了中原人民在金兵铁蹄蹂躏下辗转呼号的惨境,以致于“怒发冲冠”。
B.“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写自己已30多岁,建立的一些功业已化为了尘土,只留下当年披星戴月转战千里的回忆。
C.“驾长车”句写自己要驾着战车向敌军猛攻,要把敌人的要塞贺兰山踏破缺口,践为平地。
D.“壮志”句中的“壮志”与“笑谈”是互文,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者侵扰罪行的切齿痛恨。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音调激越,风格豪迈悲壮,为我们勾出了一位硬骨铮铮、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B.全词分四层抒发了“壮怀”:回顾往昔战斗岁月,激励自己继续奋斗,国耻未雪,臣恨难灭;消灭敌人,收复失地;统一江山,朝拜皇帝。
C.上阕结尾“莫等闲”句已成为激励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早当奋发有为的千古箴铭;下阕结句把“朝天阙”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流露出的忠君思想则是不足取的。
D.这首词语言朴实粗犷,掷地有声,很好地表达了悲愤激越的情感。
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C 6.D 7.B
8.A
9.C 10.①D②C 11.①C②C 12.①B②C
第二篇:【语文】《赤壁赋》测试
【语文】3.9《赤壁赋》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 B.徘徊虚御风pínɡ .hái 枕藉.jiâ 幽壑.hâ 冯.C.嫠妇lí 桂棹樽páo 酾酒临江shī ..nào 匏..D.肴核yáo 扁舟biǎn 糜鹿mí 横槊赋诗shuò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歌窈窕之章。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4)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5)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
二、语段阅读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寄蜉蝣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1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诗? A.《长歌行》B.《短歌行》C.《蒿里行》D.《步出夏门行》 1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参考答案
1.B.(愀:音qiǎo;棹:音zhào;扁:音piān)2.D.(适:享有)
3.B.(“既”是“过了”的意思。在古代,“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
4.C.(C句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5.(1)诵明月之诗(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耳得之而为声(5)不知东方之既白
6.B.(举:举起)
7.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介词,在/连词,和)
8.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9.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10.B.
11.C.(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第三篇: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文言):借助学案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理解文意。
过程与方法(文章):理解文章成为经典的原因。
(文学):从形式上赏读经典。
从内容上品读经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化):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苏轼的文化意义。【教学重点】
从形式上解读经典。从内容上解读经典。【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文教学法 【教学模式】 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苏轼的描述导入,使学生对其产生好奇,亲其人才能亲其文。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赋》。(板书)
二、了解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初读文本,感知文言
借助学案预习,扫除阅读障碍。多媒体课件展示: 读文言,感知文言句式: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四、赏读经典
探讨《赤壁赋》为什么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经典中的经典。学生自由发言。总结: 赏读语言
1、语言特色:它的语言特色是(1)骈散结合、以文入赋。
(2)自由豪放、气韵流畅的风格。
通过师生诵读找出符合上述语言特色的词句。
2、表达方式:《赤壁赋》采用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包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体现在哪里,学生集体诵读)品读情感
3、情感密码:
(1)通过提问找出代表苏轼个人情感的词汇,引申出苏轼内心情感的变化。
词汇: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情感变化:乐——悲——乐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明确朗读中“乐”、“悲”、“喜”三种不同的情感基调(2)解读“悲从何来”。
(3)同学探讨结合教师总结,概括苏轼转悲为喜的原因,解读苏轼的内心情感。
最后小结《赤壁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原因(形式和内容)
五、解读文化
1、通过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出问题“我眼中的苏轼?”。(PPT展示)
2、学生课堂形成文字后师生交流探讨。教师概括苏轼文化解读的核心:“情趣”、“情怀”。
3、教师小结(苏轼的文化意义)。
六、结束语
对四文教学的收获及苏轼的历史文化形象进行总结,结束本节课学习。
七、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后赤壁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的是文言文教学的“四文”策略,提出了与教参不同的课程设计,从解读经典的角度切入,来完成对文本和作家的解读。
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就是以导学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依据学案合作探究,在诵读中理解文本。既掌握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受到了熏陶,既完成了教学目标能力层级的要求,也实现了情感价值取向的目标。
第四篇: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导入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二、介绍苏轼 《导学》识作者
三、介绍背景《导学》知背景
四、轮流翻译
五、《导学》积词语、知句式
六、文本研读
1.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板书:乐甚 ——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2.第一段中,作者因何而“乐”?找出关键句。景物描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人物活动: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人物感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事、景、情(板书)
3.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悲从何来?
(1)怎样理解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
乌台诗案ppt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王贤臣。)而“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说明作者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 比喻、夸张、想象
怨、慕、泣、诉
幽咽哀怨
小结:先写歌声,后写箫声 ——由乐转悲
4.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客人的 “悲”是什么? 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古人与今人对比——英雄不在)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②悲叹生命的短暂:(人生与宇宙的对比——人生不永恒)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脱俗不得)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5.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1)变与不变
苏轼:
水
月
人
变--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时刻在变 不变--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也
无尽也
•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 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2)取与不取
取:清风明月(耳得之声、目遇之色)――能得 不取:天地万物,物各有主(非吾之所有)――不能得
• 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6.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道家——乐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儒家——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7.小结: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喜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五篇: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文章要写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又在《自评文》里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由此可见苏轼对散文创作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也可见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自信、自如。后人把他的散文成就和韩愈并提,称为“韩潮苏海”,清代吴德旋评它有“自然超妙”之美,而唐庚称颂“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的《赤壁赋》既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之作,又是代表苏轼散文最高成就的一篇经典美文。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情、景、理三者在文中得到和谐统一,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本设计是这篇课文的第3课时。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高中学习,精读了15篇的文言,完全具备了理解一般的文言的自学能力,在有注解和字典的帮助下能够自行疏通文意。由于本文是在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之后学习的,学生对赋体文已有一定的了解,对骈散结合的文字也有很感性的认识。对苏轼生平、思想、诗文也都有所接触了解。像著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初中就已学过,高中又学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这就为学习《赤壁赋》作好了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高二年级的学生思想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探求及在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问题上也有更多属于个人的思考。这是思想的储备。
所以《赤壁赋》的鉴赏教学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候。
虽然如此,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再由于对古代文学审美趣味的隔膜,也会使学生对鉴赏缺乏兴趣,也很有可能把鉴赏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三、设计思想
《赤壁赋》作为一经典美文不论在语言文字还是在思想文化上对后代散文都颇具影响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品味。但受应试思想影响,文言文教学长期存在重字词轻鉴赏的状况,无形中丧失了从传统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厚营养的机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是一个无形的缺失。也有些教师认为,此文在思想内容上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对它产生兴趣,鉴赏教学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吃力不讨好。
鉴于这些原因,对《赤壁赋》的“鉴赏”教学就很值得思考。在完成诸如通过诵读感受这篇文赋的音韵的美感,疏通字词理解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句式,对文章的思路有一个的整体把握后,如何通过鉴赏来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欣赏能力,使学生能较深入地感受到苏轼散文文质之美?
首先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作好充分的鉴赏准备。鉴赏是极具个性化的。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历经千年还能保有它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对它有丰富多元的解读。所以只要学生从文本出发并言之有理都可给予肯定,但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我们也知道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他不能变成林妹妹。所以鉴赏才强调要知人论世,紧扣文本赏读。
由于高二学生对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诗歌作品都已有所接触,教师就可以在这样一个知识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去获取更丰富的一些背景资料,甚至也还可以印发一些相关资料,对缺乏阅读主动性或阅读面狭窄的学生尤其必要。所谓厚积薄发,如果学生不能占有较为充分的资料那他的审美体验就可能是单一狭隘片面的还可能是苍白的。他也很难与同伴进行共享。他在课堂上就可能产生孤独疏离感。所以让学生对苏轼及其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占有一个较丰富的资料是上好鉴赏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所以,本课第一课时的安排很重要的一块是对苏轼其人及其诗文的补充了解,使原来参差不齐的知识结构有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
其次,教师要习惯于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学生的个体体验是读解经典最初也是最为珍贵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并使它成为鉴赏课的一种常态,而不是为上公开课而做的一种现场秀,让学生常常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能与同伴、老师共同分享,那么,学生就可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期盼,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得到情感熏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并常能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那就正符合了的新课标的精神倡导,使阅读鉴赏成为每位参与者的一种心灵享受。
其次,教师个人的学养、备课的深入与否,课堂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问题的设置,适时的导引,学生群体文学的素养都关系着一堂鉴赏课的成败。
四、教学目标
品味《赤壁赋》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体悟《赤壁赋》的哲理意蕴,感悟苏轼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理解中国文人在人生遭遇挫折时的自我救赎。倡导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基本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蕴。
难点:理解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理解作者旷放情怀。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配乐朗诵,重新感受《赤壁赋》乐-悲-乐的情感起伏,并在有所模仿下集体诵读。
二、给学生5-10分钟默读思考并小组交流探讨:苏轼此文写得最妙的是哪儿?为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多角度鉴赏,如语言文字之精当美妙,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哲理之美,写作技巧(诸如修辞、语言风格、韵律、句式、结构章法等)之美等。要求按段落顺序说,扣住文本谈感悟,以免听者有杂乱感,也避免在鉴赏中养成游离文本走江湖的不良习惯。
以下为教师预设,以作资料备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适时补充引导或者随时调整原先的预设。
第一段鉴赏点:
通过形象优美的文字,想象画面之美,感受诗情画意,感受苏轼夜游赤壁的畅快之情。语言之美:
如“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兴”读平声,不起之意。这两句朴素简练,恰好与苏轼此时此刻渴望摆脱现实喧闹,寻求暂时宁静的心境是相吻合的。苏轼初游长江时的外界景物与内心的情思,取得了一致平衡的状态。
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又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是比拟,将“月”人格化。明月似乎在天际逗留、流连,有情有意的与泛舟之人遥相呼应,更平添了不少情趣、韵味。情景交融。
再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水光”都是月亮照射所形成的效果。作者在这里突出表现了在月光笼罩下的水面的状态。这是一种丹青也难描画的、朦胧迷惑之美,空灵、清虚之美。这使作者置身于梦幻般美妙意境之中,产生超尘绝世的主观感受,从而在对自然山水之美的关照中,体验到现实生活里面所得不到的乐趣。
意象意境之美:
抓主要意象“清风、水雾、月夜”想象意境之美。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丰富他们的想象,完善他们的表达。林语堂对此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
“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写作。„„只看到一点点风景的细节,隐在空白的水天内,两个小小的人影在月夜闪亮的河上泛舟。从此,读者就迷失在那片气氛里。”
第二段鉴赏点:
萧声之美:描写箫的声音连用了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箫声的特点,也写出了“哀”的特点。“呜呜然”,直接描摹洞箫的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形容洞箫的感情色彩,意思是洞箫声既有哀怨又有眷恋,似乎有人像哭泣,似乎又有人在倾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则是描写这一曲奏完以后,余音尚在婉转的传扬,渐渐减弱,犹如一根细丝柔游,又软又细。“舞”“泣”两个动词都是使动用法。“使幽壑潜蛟起舞,使孤舟嫠妇哭泣。”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洞箫声的动人效果。意象选择新奇,将声音感受转化为视觉想象,营造了声色俱美的音画世界。
美人喻:根据经验,美人一诗的理解是学生容易漏读的,教师可以设一问: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对个问题的理解可以结合课下注解理解并提醒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人喻现象。屈原《离骚》一诗中,“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娥眉兮”,就是运用了美人喻。可见苏子在对美人的歌咏中是寄托了自己在政治理想上的追求和苦闷的。联系苏轼当时处境,正处在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可以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那么倚歌而和的箫声的悲凉就不是一个突兀的插入,它不仅与上一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一个呼应,更是作者心境的不自觉的流露。难怪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赤壁赋》:“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当然,这种理解,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并不是唯一答案。
第三段鉴赏点: 形象美:
这一段是触景生情。追怀曹操的部分写得雄浑霸气。状千年之景如在眼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作者极言水师之盛、军容之壮衬托了曹操当时志得意满、壮怀激荡、指挥若定的英雄气度。
声韵之美:
结合诵读,由于这里有4个4字句连用,学生容易感受到短促的语句、明快的节奏、连贯的气势对塑造的曹操的形象所起的作用。所以文赋的音韵美可以在这里提出,并结合全文做一个了解。
对比之妙用:
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当学生赞赏此处对曹操描写之精彩时,教师可以追设一问:
赤壁一游,苏轼对曹操的追忆赞美,想表达什么的情感?如何解读出来?
注意“而今安——在——哉?”一句的在情感充分蓄势后的折落寄慨。“安在”倒装句,即“在安”,“在哪里”之意,结合朗读音调的处理,理解“固一世之雄”与“而今安在哉?”之间巨大的情感落差,理解从中传递出的人生虚无、壮志难酬的悲慨。
提示学生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就可以更明确被命运无情的抛到黄州赤壁的苏轼,为什么会毫不顾及赤壁的真假,一而再、再而三的抒发对赤壁一役英雄的赞叹追慕。实际上,横槊赋诗的曹操、英姿勃发的周公瑾,正寄寓了作者报国疆场的热望,也引出了壮志难酬的苦痛。其实是怀古而伤今。
接着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一句将现实的苦闷悲伤推到眼前,与上文追怀历史人物的举首高歌、逸怀浩气形成强烈对比,正如赤壁词中写公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与“早生华发”的对比,都蕴含了深痛的悲慨。(“况”,何况。退一步的说法,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
清人金圣叹曾评:“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而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
对于一个已经四十四岁的人来说,时间是多么宝贵,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出了在有所悟得之后的惆怅。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矛盾。“哀”“羡 ”二字是作者情感的直接体现。
第四段鉴赏点:哲理之美
这是难点。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视具体情况做充分的导引。带领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道出内心的痛苦挣扎,并在极度痛苦中进行自我救渎,得出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思之美,体现面对生活苦难精神困境能自我超越的超逸旷达情怀。
上段因景而议。本段苏轼的反驳,也是借着景物来表明道理,叫做借景明理。
教师设问:本段与上一段有什么联系?末段“客喜而笑”,喜的原因是什么?
从苏轼对水和月的短暂与永恒的辨证的看待上,得出人生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哲理之思,以“而又何羡乎?(倒装句)” “对上文的“羡长江之无穷”作出了正面的回应,又以“且夫”一词宕开一层阐述,回应上段客期盼“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大可不必,道出人应以宽大的胸襟尽情领受“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大自然的馈赠的旷达情思。
教师再设问:那么苏轼何以能化悲怨为旷达,对宇宙人生有了一种通明洞达的观照呢?
这里就要用到知人论世的方法。
显然传统儒道释思想给予苏轼以强大的精神支持。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两句话本身就是从《庄子》里边来的。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看待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派生出天人合一等死生齐寿夭的思想观。苏轼以老庄的思想为武器,作到“进退得丧齐之矣”“此心安处是吾乡”。
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凭借这样一种通达的反思,他终于走出了人生的困境,找到了与自然的乃至与自我心灵的和谐,获得了内心的圆满宁静。
这里当然有与世无争、自我宽慰的成分。但苏轼的精神却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从幻想回到了现实,从出世转向了入世。无疑是人生困境中的积极而乐观的应对。
最后一段写到“客喜而笑”。千年以来,苏子的阅读者谁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纵观全篇,从写景角度,从月出写到月落,使全文写得浑然一体。从抒情角度,从“饮酒乐甚”写到“托遗响于悲风”,再写到“客喜而笑”。人物的感情,经历了乐、悲、喜这样三个阶段和两次转变。第2段写悲,是对第1段乐的否定;第3段写喜,又是对第2段的否定。经过这样否定之否定,人物精神终于得到升华,内心矛盾也得到了解决。
为了更好的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联系学过的诗词来思考。如可以联系赤壁一词的结尾,“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一样有自嘲、自笑,但诗人终于在悲慨中找到超脱,“一尊还酹江月”含蓄道出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水与明月的一种结合。同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收尾处也发出了既知“此事古难全”后,由己及人的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化解了难全的矛盾,诗人不仅与明月达成了谅解,更重要的是与自己达成了谅解。
还可联系补充阅读的《定**》一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说上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仍不免带着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之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找到了苦难中心灵的平和宁静,回归了生命的恬静自如,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清朝张伯行在《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写读《赤壁》一文:凭吊江山,恨人生之无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当然,教师要允许学生对苏轼在其中流露的虚无消极的情绪有不同的看法,并引领学生在课外对苏轼做更深入更丰富的解读。
三、小结 纵观全篇,我们不仅可以领略文学之美,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还可以感受苏轼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作品虽然流露了一些虚无消极的情绪,曲折反映了他对坎坷命途的愤恨,但更主要地表现了他追求自我救渎自我超越的精神。作为一位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文人,大致都会有儒家式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之志,苏轼在经历一场生与死的磨难以后对人生、生命、功业的顿悟,是人生境界升华的产物,在《赤壁赋》里他将这种顿悟的深邃哲理与诗意的境界、无垠绵亘的时间长河,与浩渺茫然的空间四维,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赢得千年不衰的魅力。
四、作业
印发两篇文章给学生,以做拓展阅读。
1.阅读《后赤壁赋》一文,在景物描写和思想内容上与《前赤壁赋》可做一比较。(《后赤壁赋》文略)
清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到:“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词一段真实了悟“”又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可见在学习了赤壁的一词一赋后,如果能了解后赋,无疑是有益的。
2.阅读下文,以“也说苏东坡”为话题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方
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大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七、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研究者,在教学的生涯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立足新课程改革给自己提供的广阔的舞台,跳出自己的舞蹈。在设计这样一堂阅读课时,由于课堂是完全开放的,学生会从各个角度提出他们极具个性的问题,教师知识储备的丰富与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课堂之外必须作足功课,本设计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体现这一想法。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一个师长,还必须是学生的同伴、朋友,是学生最好的倾听者,最后,才可能是他们最信赖的引领者。那么,营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课堂环境也是上好一堂鉴赏课的必备条件。最后,在课程目标制约下的阅读教学,学生是学习阅读,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雷特”,这个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以鉴赏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体现个性化阅读,不能颠倒。
八、点 评
本设计努力体现了课程改革思想,在具体的阅读鉴赏教学过程中擅长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对话教学平台。正如作者所说课程改革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应对自如,才能在新课程的舞台上跳出符合“标准”的舞蹈。对《赤壁赋》这一文本的研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是本设计的一个亮点。教学中能够处理好文本的作者意义与阅读者的个性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多元与一元、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离开文本又能有所延伸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情感储备,在对《赤壁赋》的见仁见智的鉴赏交流中,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得到激发,共同分享了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加深了对《赤壁赋》的理解和体验,还能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再一次验证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最终指向的总是对人类心灵的关怀的观点。w.w.w.k.s.5.u.c.o.m 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