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精)

时间:2019-05-12 23:3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精)》。

第一篇: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精)

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学为例

龙祖胜 梁莉

(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天津市第41中学)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学为例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语文功底尤其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不科学,三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活动的有效性不高。而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语文功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保障。基于此,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加以初浅的分析,以期引起语文教师对打好厚实的语文功底、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提高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我们理应聚焦教学、决战课堂,引导教师切实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我市语文双优课和常态课的观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教师角色的定位更加明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语文功底尤其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不科学,三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活动的有效性不高。而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语文功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保障。基于此,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加以初 浅的分析,以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关于积累整合“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所谓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教学有效性的法则就是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效果也为零。”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强化自己的语文专业功底,切实把握好每个单元在教学中需要落实的有效知识。以必修1第三单元为例,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积累整合好以下重要知识。

1.一种文体:杂文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作为杂文的奠基者,鲁迅的杂文具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等特点。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且介亭杂文·序言》)。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判内涵与功能。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将矛头直接对准“三一八”惨案中残杀青年学生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以及文人帮凶。他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我还不能带住》)鲁迅是因为感同身受着中国社会的“弱者”的痛苦,而自觉地进行他的反抗的。教学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鲁迅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包括鲁迅自己),人的心理和灵魂:这就是一种文学家的关照。在鲁迅的杂文中,作者绝不采用“零度叙述”,相反,你总能从其杂文中读出鲁迅自己的态度。鲁迅宣称:我的杂文 3 “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华盖集续编·小引》)。这就是说,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因此,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透过杂文里的描述与抒写,看到(触摸到)活生生的鲁迅——他的心灵的“歌哭”:这才是鲁迅杂文的真正内核。鲁迅确实说过,他的杂文里有“中国大众的灵魂”;但如果看不到与“大众灵魂”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至少是没有完全读懂鲁迅的杂文。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很有帮助。(具体分析请见后文)

2.一部作品:《随想录》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创作动机是“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呐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集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作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最后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探索集·后记》)这段话,同样概括了《随想录》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特征。巴金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把他对历史的反思,对痛失亲友的追忆,对自我的拷问,尤其对一些他不能认同的言论与观点的批判,质朴而直白地讲述出来。在严肃的自我反省和社会批判中,表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令人感动的人格美。怀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带着强烈的自省意识,在揭露和谴责“文革”的残酷和荒诞时,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无情的解剖。可以说,《随想录》是以自我忏悔的形式,反思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惨痛教训,探讨在这个全民族的灾难浩劫中个人与群众暴力、个人与极“左”路线之间的关系,提 4 醒人们要警惕“文革”的再次出现。对“文革”灾难的反思,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巴金则选择了自我忏悔的形式,从反省自己的软弱开始,逐渐进入对全民族的灵魂的拷问。这是巴金写《随想录》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这个特点是从《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开始的。

3.一种方法:圈点批注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要求“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很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这就告诉教师,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这种阅读、鉴赏文章的方法。所谓“圈点”,就是找出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所谓“批注”,就是对这些精彩语句作评点,其实也就是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只不过它是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

三、关于文本研读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能以教师的阅读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这的确言之有理,但一些教师由于没有正确把握这些理念的内涵而错误地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组织”(“主持”),导致一些语文教师没有在文本研读上下工夫,没有潜下心来深入文本,结果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相当肤浅。试想,如果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就不深刻,教学中他怎能引导学生深刻地领会文本的内涵呢。教师没有亲身体验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艰辛”,没有很好地体验文章阅读过程中的难点,他怎能引领学生突破难点呢。因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以必修1第三单元为例,教师一定要潜下心来深入 5 文本,读出三篇课文的感人点。

1.《记念刘和珍君》——在沉痛哀悼和出离愤怒中拷问自己的灵魂

“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是鲁迅先生为文的一贯主张。这不仅是创作的指导思想,也是艺术表现的准则,甚而是一种高度的美学境界。这九个字,看似平易实艰难,只有敢于直面社会、历史、人生与自我,视真实为艺术的生命,并且掌握了纯熟表现技巧的作家,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有勇气直面自我,才有勇气直面世界。鲁迅正是在直面惨案,批判黑暗势力的同时,带着直面自我,批判自我的歉疚心情来纪念烈士(以他的学生刘和珍为代表)的。“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些词也是理解文章情感的一些关键词)这样写,一下子就毫不掩饰地暴露出作者自己的“苟且偷生”,作家的这种冷峻的自嘲与沉郁的自谴,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带上无比真诚的感情色彩。也正是这种蕴寓于冷峻的叙述笔调之中的真诚深挚的感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沿着这样的解读思路引导学生再来细读全文,就可能读出人们(人们通常注意到这篇杂文对烈士的悼念,对反动军阀与帮凶文人的揭露,这些都没有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文章或隐或显的感情线索:作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沉默”)中犹豫、徘徊:“先生可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没有”。——“先生还是写一点吧”,“我也早已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还能有什么言语呢?”——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正是贯穿全文的“肯定”与“否定”的往返起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鲁迅在“沉默”与“开 6 口”两者间选择的困惑:这是面对屠杀应做出怎样的反应(默受与抗争)的困惑,更是人的根本生命选择的困惑(也就是《野草》里所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其实由“三一八”惨案引起的内心的困惑与痛苦,或许是构成《记念刘和珍君》的更深层次的内蕴。读者如果看不到与“大众灵魂”(课文中的“大众”是指作者所说的“庸人”“苟活者”)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至少是没有完全读懂鲁迅的杂文。总之,《记念刘和珍君》是一曲颂扬烈士的悲壮悼歌,是一声讨伐敌人的战斗呐喊,是一记惊醒“沉默”民族的警钟,是一支激励“猛士前行”的号角。它在炽热而又沉郁的情感激流中,流淌着自己深沉的悲痛与无情的自我批判,又以冷峻深刻的历史思考为基石,筑起憎(愤怒)的丰碑。正是这种融贯着社会、历史、人生、自我的严峻思考的大憎大爱,使这篇以记事为主,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哲理光辉的散文,汹涌着抒情的波澜。

2.《小狗包弟》——灵魂深处吟出的忏悔

巴金的散文,没有朱自清那种诗一样的精美的描写,也没有周作人那种机智精深的阐述。他喜欢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把内心袒露出来给读者看。因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感情,象是对读者毫不掩饰的诉说,所以便吸引了读者沉入他的情绪之中,和他一起去体味,去思索。《小狗包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文章叙述了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一只讨人喜爱的狗,在“文革”棍棒的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全文篇幅不长,却感情真挚,意味深长。作者撰文的主要用意是忏悔,以自己对爱犬包弟的“出卖”与“背叛”,谴责自己的懦弱。“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展现了作者崇 7 高的精神境界——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值得注意的还有,文章一开始,作者使用了衬托手法,用一段较长文字详细描述了另一条(艺术家邻居的)狗,为了艺术家而忍受棒打脚踢,甚至不食而死之事。而巴金与包弟的故事由此引申出来,讲述的是另外一个故事:恐惧发生在小狗主人的内心深处,在迫害还没有真正发生时,小狗就已经作为一个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因素而被牺牲掉了。你这样理解的话,“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心理恐怖,以及知识分子的软弱、人类的自私与寡义、个人在群众暴力面前的无可奈何、个人对极“左”路线迫害的顺从以至转嫁灾难于别的生命等等,就都在其中展示出来了。②

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梁实秋的散文,不以抒情为主,也不似周作人那种札记似的随笔;他以遣趣为主,抒情和致知自在其中。他不大留心蕴育意境,锤炼字句,只求达意。他的散文风趣幽默,也有所会心,话中有耐得咀嚼的智慧,还有博雅的知见。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文章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中。值得称道的是文章的选材与剪裁。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是从不同方位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样多侧面、多方位集中贯注于一点的写法使得读者对梁启超这位大学者产生了铭心刻骨,甚至终生难忘的印象。不过在篇幅不长的文章中,要达到这种地步,谈何容易!只有作者在构思时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捕捉、提炼和选择,才能升华为“大巧之朴”,“浓后之淡”,在貌似一斑一点,一枝一叶上,无不凝聚着作者苦心孤诣的艺术匠心。其次,作者 8 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是十分高超的,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使他恰到好处地用上个古文词语,使文章平添几分雅趣。象“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泪下沾襟”,“笔而记之”均为古文词语的活用,但作者却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收到了白话词语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四、关于方法策略 1.加强诵读

诚如洪镇涛老师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缺乏学生亲身感悟的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重视诵读教学,因为诵读有助于语料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本单元的选文是写人叙事的散文名篇,对于这样极具文学味的佳作,尤其要重视诵读法的运用。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三篇课文不同的诵读基调,读准语句的起止停顿,读出语速的快慢缓急,读对语调的轻重抑扬,通过这样的美读,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本单元加强诵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诵读技巧的核心篇目。美国一位鲁迅研究者说:“鲁迅风格中最打动人的因素是语调。他的语调有时恨,有时爱,有时讥讽,有时抒情,但从来没有漠然中立的时候。一听他的语调就知道他对所写事物是爱还是恨。”③《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可以说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坦陈在读者面前,他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 9 的、失望的复杂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范读和指导学生诵读来体会作者的深情,在读中品味其情感的变化过程。对于课文《小狗包弟》,同样要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而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则要读出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总之,如果在教学中能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诵读使学生对三篇课文的语调和情感作出灵敏的反应,朗读中准确地再现作品的语调和情感,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的方式与三位作者注入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对流与契合。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比单从课文中抽出思想内容一二三四进行分析要有效得多。

2.理清思路

散文之“散”,如同泉水,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以此来形容散文的形式特点包括章法特点,是完全合适的。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情感脉络与思想内涵。在构思和行文特点上,《记念刘和珍君》全然顺着作者感情构造章法,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激情,议论、抒情随处可见,而有关刘和珍的行事散见于全文各处,并无完整的成片成线的叙述。《小狗包弟》则有所不同,全然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次序构造章法,作者的感情抒发主要见于文章后半段,感情线索时隐时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者凭着对所写人物的记忆线索,并按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建构章法的,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教学这三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体现思路的标志语,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尽管这样操作起来有难度,但读散文理线索,的确是一种解剖作品文心解读作者心灵符号的有效做法。

3.品味语言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课文语言,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能力。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养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教学本单元时,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组织、启发、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涵泳品味,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品味,从语音文字方面,遣词造句方面,标点格式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恰当度;从适应语境方面,语体要求方面,领悟语言的得体感;从文章的情感方面,质地方面,气势方面,韵味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最有效的办法是比较揣摩法。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比如,“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与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原句(“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相比,只不过少了三个逗号而已,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形式之中的强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

4.积淀思想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有着崇高思想境界和丰富人文价值的散文作品,这是本单元选课文时有意识的追求。教材编写者在单元导语中说“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因此教师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积淀思想,要将这些崇高、神圣的精神作为养料,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感受鲁迅愤怒如火、哀心如海的胸怀,学习鲁迅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嫉恶如仇,勇于自我解剖的心性。学习《小狗包弟》时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

至于具体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要注意不管采用什么策略,都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原则。要通过本单元写人记事散文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读得懂”每一篇的同时,“懂得读”写人叙事散文这一类文章。

注释

①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4期。②参见陈思和《忏悔从怀念小狗开始——巴金<小狗包弟>分析》,《语文学习》2005年第4期。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编《文学研究动态》,1981年第18期。

第二篇: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学为例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语文功底尤其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不科学,三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活动的有效性不高。而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语文功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保障。基于此,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加以初浅的分析,以期引起语文教师对打好厚实的语文功底、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提高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我们理应聚焦教学、决战课堂,引导教师切实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我市语文双优课和常态课的观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教师角色的定位更加明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语文功底尤其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不科学,三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活动 1 的有效性不高。而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语文功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保障。基于此,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加以初浅的分析,以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关于积累整合“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所谓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教学有效性的法则就是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效果也为零。”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强化自己的语文专业功底,切实把握好每个单元在教学中需要落实的有效知识。以必修1第三单元为例,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积累整合好以下重要知识。

1.一种文体:杂文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作为杂文的奠基者,鲁迅的杂文具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等特点。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且介亭杂文·序言》)。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判内涵与功能。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将矛头直接对准“三一八”惨案中残杀青年学生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以及文人帮凶。他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我还不能带住》)鲁迅是因为感同身受着中国社会的“弱者”的痛苦,而自觉地进行他的反抗的。教学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鲁迅 2 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包括鲁迅自己),人的心理和灵魂:这就是一种文学家的关照。在鲁迅的杂文中,作者绝不采用“零度叙述”,相反,你总能从其杂文中读出鲁迅自己的态度。鲁迅宣称:我的杂文“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华盖集续编·小引》)。这就是说,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因此,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透过杂文里的描述与抒写,看到(触摸到)活生生的鲁迅——他的心灵的“歌哭”:这才是鲁迅杂文的真正内核。鲁迅确实说过,他的杂文里有“中国大众的灵魂”;但如果看不到与“大众灵魂”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至少是没有完全读懂鲁迅的杂文。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很有帮助。(具体分析请见后文)

2.一部作品:《随想录》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创作动机是“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呐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集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作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最后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探索集·后记》)这段话,同样概括了《随想录》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特征。巴金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把他对历史的反思,对痛失亲友的追忆,对自我的拷问,尤其对一些他不能认同的言论与观点的批判,质朴而直白地讲述出来。在严肃的自我反省和社会批判中,表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令人感动的人格美。怀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带着强烈的自省意识,在揭露和谴责“文革”的残酷和荒诞时,对自己的心 3 理和行为进行无情的解剖。可以说,《随想录》是以自我忏悔的形式,反思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惨痛教训,探讨在这个全民族的灾难浩劫中个人与群众暴力、个人与极“左”路线之间的关系,提醒人们要警惕“文革”的再次出现。对“文革”灾难的反思,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巴金则选择了自我忏悔的形式,从反省自己的软弱开始,逐渐进入对全民族的灵魂的拷问。这是巴金写《随想录》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这个特点是从《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开始的。

3.一种方法:圈点批注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要求“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很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这就告诉教师,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这种阅读、鉴赏文章的方法。所谓“圈点”,就是找出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所谓“批注”,就是对这些精彩语句作评点,其实也就是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只不过它是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

三、关于文本研读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能以教师的阅读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这的确言之有理,但一些教师由于没有正确把握这些理念的内涵而错误地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组织”(“主持”),导致一些语文教师没有在文本研读上下工夫,没有潜下心来深入文本,结果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相当肤浅。试想,如果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就不深刻,教学中他怎能引导学生深刻地领会文本的内涵呢。教师没有亲身体验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艰辛”,4 没有很好地体验文章阅读过程中的难点,他怎能引领学生突破难点呢。因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以必修1第三单元为例,教师一定要潜下心来深入文本,读出三篇课文的感人点。

1.《记念刘和珍君》——在沉痛哀悼和出离愤怒中拷问自己的灵魂

“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是鲁迅先生为文的一贯主张。这不仅是创作的指导思想,也是艺术表现的准则,甚而是一种高度的美学境界。这九个字,看似平易实艰难,只有敢于直面社会、历史、人生与自我,视真实为艺术的生命,并且掌握了纯熟表现技巧的作家,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有勇气直面自我,才有勇气直面世界。鲁迅正是在直面惨案,批判黑暗势力的同时,带着直面自我,批判自我的歉疚心情来纪念烈士(以他的学生刘和珍为代表)的。“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些词也是理解文章情感的一些关键词)这样写,一下子就毫不掩饰地暴露出作者自己的“苟且偷生”,作家的这种冷峻的自嘲与沉郁的自谴,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带上无比真诚的感情色彩。也正是这种蕴寓于冷峻的叙述笔调之中的真诚深挚的感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沿着这样的解读思路引导学生再来细读全文,就可能读出人们(人们通常注意到这篇杂文对烈士的悼念,对反动军阀与帮凶文人的揭露,这些都没有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文章或隐或显的感情线索:作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沉默”)中犹豫、徘徊:“先生可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没有”。——“先生还是写一点吧”,“我也早已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还能有什么言语呢?”—— “我正 5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正是贯穿全文的“肯定”与“否定”的往返起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鲁迅在“沉默”与“开口”两者间选择的困惑:这是面对屠杀应做出怎样的反应(默受与抗争)的困惑,更是人的根本生命选择的困惑(也就是《野草》里所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其实由“三一八”惨案引起的内心的困惑与痛苦,或许是构成《记念刘和珍君》的更深层次的内蕴。读者如果看不到与“大众灵魂”(课文中的“大众”是指作者所说的“庸人”“苟活者”)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至少是没有完全读懂鲁迅的杂文。总之,《记念刘和珍君》是一曲颂扬烈士的悲壮悼歌,是一声讨伐敌人的战斗呐喊,是一记惊醒“沉默”民族的警钟,是一支激励“猛士前行”的号角。它在炽热而又沉郁的情感激流中,流淌着自己深沉的悲痛与无情的自我批判,又以冷峻深刻的历史思考为基石,筑起憎(愤怒)的丰碑。正是这种融贯着社会、历史、人生、自我的严峻思考的大憎大爱,使这篇以记事为主,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哲理光辉的散文,汹涌着抒情的波澜。

2.《小狗包弟》——灵魂深处吟出的忏悔

巴金的散文,没有朱自清那种诗一样的精美的描写,也没有周作人那种机智精深的阐述。他喜欢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把内心袒露出来给读者看。因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感情,象是对读者毫不掩饰的诉说,所以便吸引了读者沉入他的情绪之中,和他一起去体味,去思索。《小狗包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文章叙述了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一只讨人喜爱的狗,在“文革”棍棒的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全文篇幅不长,却感情真挚,意味深长。作者撰文的主要用意是忏悔,以自己对爱犬包弟的“出卖”与“背叛”,谴责自己的懦弱。“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 6 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值得注意的还有,文章一开始,作者使用了衬托手法,用一段较长文字详细描述了另一条(艺术家邻居的)狗,为了艺术家而忍受棒打脚踢,甚至不食而死之事。而巴金与包弟的故事由此引申出来,讲述的是另外一个故事:恐惧发生在小狗主人的内心深处,在迫害还没有真正发生时,小狗就已经作为一个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因素而被牺牲掉了。你这样理解的话,“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心理恐怖,以及知识分子的软弱、人类的自私与寡义、个人在群众暴力面前的无可奈何、个人对极“左”路线迫害的顺从以至转嫁灾难于别的生命等等,就都在其中展示出来了。②

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梁实秋的散文,不以抒情为主,也不似周作人那种札记似的随笔;他以遣趣为主,抒情和致知自在其中。他不大留心蕴育意境,锤炼字句,只求达意。他的散文风趣幽默,也有所会心,话中有耐得咀嚼的智慧,还有博雅的知见。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文章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中。值得称道的是文章的选材与剪裁。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是从不同方位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样多侧面、多方位集中贯注于一点的写法使得读者对梁启超这位大学者产生了铭心刻骨,甚至终生难忘的印象。不过在篇幅不长的文章中,要达到这种地步,谈何容易!只有作者在构思时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捕捉、7 提炼和选择,才能升华为“大巧之朴”,“浓后之淡”,在貌似一斑一点,一枝一叶上,无不凝聚着作者苦心孤诣的艺术匠心。其次,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是十分高超的,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使他恰到好处地用上个古文词语,使文章平添几分雅趣。象“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泪下沾襟”,“笔而记之”均为古文词语的活用,但作者却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收到了白话词语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四、关于方法策略 1.加强诵读

诚如洪镇涛老师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缺乏学生亲身感悟的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重视诵读教学,因为诵读有助于语料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本单元的选文是写人叙事的散文名篇,对于这样极具文学味的佳作,尤其要重视诵读法的运用。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三篇课文不同的诵读基调,读准语句的起止停顿,读出语速的快慢缓急,读对语调的轻重抑扬,通过这样的美读,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本单元加强诵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诵读技巧的核心篇目。美国一位鲁迅研究者说:“鲁迅风格中最打动人的因素是语调。他的语调有时恨,有时爱,有时讥讽,有时抒情,但从来没有漠然中立的时候。一听他的语调就知道他对所写事物是爱还是恨。”③《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可以说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坦陈在读者面 8 前,他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范读和指导学生诵读来体会作者的深情,在读中品味其情感的变化过程。对于课文《小狗包弟》,同样要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而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则要读出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总之,如果在教学中能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诵读使学生对三篇课文的语调和情感作出灵敏的反应,朗读中准确地再现作品的语调和情感,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的方式与三位作者注入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对流与契合。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比单从课文中抽出思想内容一二三四进行分析要有效得多。

2.理清思路

散文之“散”,如同泉水,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以此来形容散文的形式特点包括章法特点,是完全合适的。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情感脉络与思想内涵。在构思和行文特点上,《记念刘和珍君》全然顺着作者感情构造章法,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激情,议论、抒情随处可见,而有关刘和珍的行事散见于全文各处,并无完整的成片成线的叙述。《小狗包弟》则有所不同,全然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次序构造章法,作者的感情抒发主要见于文章后半段,感情线索时隐时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者凭着对所写人物的记忆线索,并按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建构章法的,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教学这三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体现思路的标志语,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情感线 9 索。尽管这样操作起来有难度,但读散文理线索,的确是一种解剖作品文心解读作者心灵符号的有效做法。

3.品味语言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课文语言,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能力。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养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教学本单元时,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组织、启发、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涵泳品味,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品味,从语音文字方面,遣词造句方面,标点格式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恰当度;从适应语境方面,语体要求方面,领悟语言的得体感;从文章的情感方面,质地方面,气势方面,韵味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最有效的办法是比较揣摩法。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比如,“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与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原句(“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相比,只不过少了三个逗号而已,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形式之中的强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

4.积淀思想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有着崇高思想境界和丰富人文价值的散文作品,这是本单元选课文时有意识的追求。教材编写者在单元导语中说“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因此教师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积淀思想,要将这些崇高、神圣的精神作为养料,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感受鲁迅愤怒如火、哀心如海的胸怀,学习鲁迅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嫉恶如仇,勇于自我解剖的心性。学习10 《小狗包弟》时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

至于具体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要注意不管采用什么策略,都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原则。要通过本单元写人记事散文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读得懂”每一篇的同时,“懂得读”写人叙事散文这一类文章。

注释

①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4期。②参见陈思和《忏悔从怀念小狗开始——巴金<小狗包弟>分析》,《语文学习》2005年第4期。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编《文学研究动态》,1981年第18期。

第三篇: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对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湖南浏阳

黄峥嵘

[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当前,在很多幼儿园,由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空虚不实、教学过程缺少智慧的生成、教学活动的展开浅尝辄止,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需要太多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健词]:幼儿,幼儿园,有效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强调认知性目标、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过于强调教师对幼儿的单项控制、忽视师幼的交互活动等弊端依然存在,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要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明确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并以此为根据,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概述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即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有效教学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根本尺度,不再以获取知识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有效教学应该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有正确和适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学习实际,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鼓励师幼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教学目标预定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剪裁教学内容。内容的呈现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幼儿心理发展顺序的统一,不但有利于“教”,还有利于“学”;同时,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艺术地捕捉各种偶然的、生成性的因素,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活气息、生活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效应,推动教学的动态开展。教师在预设的教学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流动的、充满情感的创造过程。

(2)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体现不同教学方式、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效统一,科学地选取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幼儿,减少预设,设计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幼儿感到活动的主题与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

(3)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师幼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既有教法,更重学法。要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生活材料和活动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发展。

(4)师幼、幼幼之间保持有效互动。教学过程体现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辩证统一,师幼、幼幼之间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中突出幼儿的体验,引导幼儿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

(5)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做好教学调控。重视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和评价,在开放系统中,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幼儿的主体参与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呈现生命的灿烂。

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具的使用与有效教学

场景1: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感知长度守恒”的第一课时,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判断:(1)并列摆放。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2)变换方向。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3)改变形状。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

场景2:在小班健康教育活动“走钢丝”中,教师准备了一根直径约3厘米的麻绳(成人拔河用的绳子)作为“钢丝”。在幼儿自由玩绳、教师示范、幼儿个别尝试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在“钢丝”上练习直走和横走,不要从“钢丝”上掉下来(即保持平衡)。由于提供的“钢丝”实在太粗了,教师示范直走时也不能保持平衡,更何况是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尝试直走,横走也成了“垫脚”走。

场景1中,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无人知晓。因为教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场景2中活动之所以低效,“钢丝”罪责难逃。“走钢丝”其实就是假想的情境活动,根本不需要实物道具,在地上画粗线或者走地板的拼接缝即可,教师花大力气搬来的器材实在是多此一举;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平地走路保持平衡尚需锻炼,而现在让他们在成人都难以完成的粗麻绳上练习近平衡走,自然是徒劳了。在选用教具(器材)时,教师首先应考虑它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即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等,而非随便拿来即用;其次,选用的教具要与活动内容及幼儿年龄相符;最后,要考虑到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忌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寄托在教具上,而花不必要的精力去准备教具。

(二)真实的兴趣与有效教学

场景1: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说:“今天老师要送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绞尽脑汁猜想:图书、蛋糕、玩具……可当教师揭开谜底(打开礼物)时,随着一声长叹“哎……”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们一下全都无精打采了。

场景2:在大班语言教学活动“小兔的鞋子”中,一开始,教师边哼音乐边出示一蹦一跳的卡片“小兔”:“猜一猜,小兔为什么会这样开心?”幼儿回答:“采了一个大蘑菇”“要去参加舞会表演”“今天过生日”“帮助别人做了件好事”……

场景1中的教师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作铺垫,但幼儿的这种兴趣是表面的,幼儿的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解密而很快消失。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猜测,并不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等同于白白浪费时间。场景2中教师让幼儿依据提供的信息,如 “小兔———高兴”“鞋子积压———推销出去”,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这样给幼儿思维“搭脚手架”的猜测,不仅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有效地促进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能激发他们真实的活

动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有效的铺垫。

(三)活动的操作性与有效教学

案例:在大班美工活动“装饰面具”中,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纸袋以及若干材料(如树叶、毛线、旧图书纸、蜡光纸、绉纸等)。教师先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并介绍了供制作的材料,交代了操作要求,请幼儿用所提供的材料制作“不一样” 的面具。教师可能是想让幼儿自己作主,以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所以对材料运用的多样性、材料搭配的和谐美、面具构图的独特性等要求一概不提。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看,每个孩子都在制作,且都制作了一个面具,其差别就是动作的快慢、装饰材料的多少等。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是拿起什么贴什么,或看看教师的,或看看同伴的,极少边思考边操作的

主动学习意为积极主动而有效的学习。就以上这个活动而言,每个幼儿都动手做了,但像这类只动手并不积极动脑的参与,对大班幼儿能力的发展其实是无益的。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很多幼儿园常见。一个活动下来教师非常辛苦,而幼儿在操作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准备的材料时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却值得怀疑。教学活动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要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积极思维,以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智能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不适当地强调幼儿的自主将会使教学失去有效性。

(四)幼儿已有经验与有效教学

场景1:小班幼儿对母鸡比较熟悉,一说到母鸡,他们便会发出“咯咯嗒,咯咯嗒”的叫声。可是,教师花了一个课时,一遍又一遍地重点训练幼儿对母鸡叫声的掌握。

场景2:五六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有关“药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果是甜的”等生活经验。可是,在开展大班故事《甜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引导幼儿说说对药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是甜的等切身体验,而是不厌其烦地教给幼儿这方面的知识。

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唤醒、启发、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参与

学习、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能力,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关键是要“一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等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否则将徒劳无益。

(五)教学内涵的把握与有效教学

场景:童话《好朋友》中,茶壶与水杯、钥匙与锁、桌子与椅子、雨伞与雨鞋,这一对对事物不仅经常在一起,而且没有利害冲突,相互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中班有关这则童话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味引导幼儿从“经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幼儿思维的单一。不少幼儿说道:碗和桌子、老虎和狮子、鸡和虫子、狗和骨头等都是一对好朋友。

这样的教学说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入,只注意到了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语句,即“是什么”的知识,没有考虑教材较深层的内涵,即“为什么”的知识或是“怎么样”的知识。把握不准内容的深刻含义,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教学就很难有收益。

(六)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有效教学

案例:中班科学教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玩具超市,请他们猜猜哪些玩具是会转动的:“请把你认为会转的和不会转的玩具,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画在第一排有眼睛的格子里(记录单)。”结果,幼儿记录的符号五花八门:有的用蝴蝶结表示会转的,花表示不会转的;有的用花表示会转的,小草表示不会转的;有一个女孩先用“√”表示会转的,“×”表示不会转的,但看见旁边的孩子都在画不同的符号,随即改成了小草和花朵……由于孩子们热衷于画不同的符号,而忘记了活动的任务。结果当教师请幼儿介绍一下自己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会转的玩具、用什么符号表示不会转的玩具的,好多孩子说不清楚。教师预设的目的是想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种既方便又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的符号”。但是,由于该要求与中班幼儿的实际能力有距离且教师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本来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的事,结果花了十多分钟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像这样的 “探索记录”———教师安排的不恰当任务,既浪费了幼儿的时间又没有教育价值,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我们鼓励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但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独特而突破规范。

三、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一)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应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促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材料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能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教师提供的材料应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在最大程度上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能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提供的各种信息去分析、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以提高活动操作的有效性。因为期待一个教学活动中达到多个目标或解决多个问题,事实上很难真正落实,其结果往往是“学过了,而不是学会了”。所以,以“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更能促使幼儿对问题作深入的探究与思考。这一原则在减轻教师准备材料负担的同时,又对教师选择材料、设计操作程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1)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如果目标本身不恰当,与儿童的发展相冲突,即使活动再“精彩”也仍然无效。(2)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评价,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语言教学活动目标为: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特点;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现对作品的理解。这样的目标过空过大,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3)要有整合的思想,要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4)要突出重点,动态调整。

(三)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幼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交往,就不存在教学。〔3〕良好的师幼互动能拉近师幼间的距离,使教与学有效联结,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需要借助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为、态度、肢体语言等。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师幼互动方式,切忌无谓地为互

动而互动。

(四)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追求教学有效,就是要增加有效学习时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时间管理,要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师幼互动和与学习直接相关的活动上,尽量减少课堂管理、维持秩序等时间。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幼儿,实现学习时间最大化。

(五)注意把握幼儿的学情

教师的教必须考虑幼儿的学,要“以学促教,以学评教,以学改教”。学情就是幼儿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氛围、学习体验、学习表现、知识理解程度、心理承受能力等。〔4〕教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学情,教学就不可能是有效的。

(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首先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表达精练、发音清晰、用语规范。其次,教学语言要简洁、通俗,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再次,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形象、优美。教师要以语言的表现力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唤起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同时把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教学内容的方向性、科学性、严肃性整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晓培,高洁.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协论坛, 2009.(1)〔2〕阮红芳,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3,(8).〔3〕虞莉莉.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 大学出版社,2005:109.〔4〕陈晓端.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2.

第四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我的语文教学观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组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之下,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已为人诟病。语文教学缺失了本色,众多的语文课堂上了“彩”,添了“色”,教学内容五颜六色,以“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等四个“满堂”为代表的教学形式五彩缤纷,教学效果却远离了教学目标。因此,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倡简,要回归本色,要轻轻松松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呢?我觉得应该从课前预习准备、课堂教学交流、课外阅读实践等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及优化。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很少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课前预习,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如是,高年级的亦然,在学生尚未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就开始分析、讲解课文。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课文,攻克生字,研究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并且教师也要参与,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研究课文作者的社会环境、思想状态,探究作者写作的动机。

二、优化课堂导入,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课开始前,教师的目标意识要精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对每节课有强烈精准的目标意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目标不要贪多,要分清主次,少而精,因为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古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学习《乡愁》时,只要抓住语文教学的魂———文学味和文化味即可。[2]教师可以通过检查预习结果、点拨预习留下的问题、引导启发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引入课题。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而产生疑问则是触发学生思维的起因。课堂导入,虽然所花时间不长,但却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上,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优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产生学习的冲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往对语文不太重视,认为学不学都差距不大的偏见,使学生由“好学”变为“乐学”,最后达到“会学”,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把握课堂取舍,抓住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位数学教师在看过初中语文课本后说:“一篇课文这么长,这怎么教呢?”数学教师的感慨其实道出了语文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提高有效性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各

[1]种原因,贪多嚼不烂,奢望一口吃成个胖子的现象还是相当多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目标过分求全而忽略重点;教学内容求多而忽略精当;教学方法求异而忽略实用,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收效甚微。在课堂中,许多年轻教师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一篇课文,能教可教的知识点很多,这就要求教师们进行合理的取舍,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白燎原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学会合理‘取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取舍’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即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争取一课一得。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教师要先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繁就简方能提高教学效率。

四、注重学法引导,落实语文素养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文本之上,带有一种预设的目标趋向。沟通和交流顺畅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巧用教学方法,注重学法的引导,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彻底告别旧课堂的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这是提高中学课文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比如在学生学完某篇议论文后,归纳总结议论文的一般写法,列出提纲,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代表上台列提纲,互相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议论写作提纲。学生由课文这个例题,总结出学习方法,解读规律,不但能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而且还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学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巧用多种手段,锻炼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巧用多媒体技术,力求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文课堂教学情景求活泼,不是追求课堂热闹,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因人而异,因课而新,形成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提问法、伙伴型学习法、实验探索法、讨论辨析法、表演法、分组竞赛法等。在语文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与传统教学的优点相结合,优化整合,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

六、锤炼语文基本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语文教学需要本质的回归,语文课堂也同样需要有“深度”,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熏陶,从而生成新的感受、新的思维,使师生在课堂中一起享受语文的无穷乐趣和无限魅力。而这样的理想课堂,教师的基本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七、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上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是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需要着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老师有效的教,二是学生有效的学,要想两者协调发展,卓有实效,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八、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要确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阅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教授上,要加大阅读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比重,要倡导学生坚持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关注内容真实的阅读。课外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大量阅读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知水平。大语文视野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堂上,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本上,更不能把语文训练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在立足课堂、立足课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2]刘家松.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吉林教育.2010.(5).[3]白燎原.把握课堂取舍,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4).[4]谢志冰.内容是根源,交流是保证——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四川教育.2011.(6).2011级学科教学语文 李云云

第五篇:对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中山市石岐区启发中学:黄淑琴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低效教学的现象,表现在教师辛劳、学生疲倦、求知欲望不强、学习的效果也得不到保证。因此,要求我们的教师从自身出发,对英语课堂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思考,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有效地组织教学。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有效教学的实施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包括课前精心的准备和课后的反省。

一、让学生坚持“三一”加强有效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措施。

彭院宝老师在全市的教研会议上提出的课堂教学的“三个一”------每周一首英文歌,每天一次课前Duty Report和每天一个背书内容。让每个学生每节课有事做,每人必开口,真正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初三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些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措施。连续几年我校学生的中考英语成绩和口语成绩均排在市的前列。

每周一首英语歌 英语歌曲具有音韵优美和谐、语言生动平实贴近生活、结构简单且蕴涵丰富多彩的修辞等特征,教师可通过多样化手段使学生在欣赏英语歌曲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训练语音、训练听力、教学词汇、呈现操练句型。英语歌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用学唱英语歌曲的方式来导人新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很喜欢迈克杰克逊的歌和他的舞蹈以及西域男孩等的歌曲,而且这些歌曲的节奏,旋律以及歌词都很受学生的欢迎。这学期我与学生一起学唱了以下的歌曲:You Are Not Alone / Beat It / This Is It/ Season in the sun / My love 等等;在圣诞节期间也学唱了学生喜欢的圣诞歌:Jingle Bells 和 we wish you Merry Christmas 等。这些歌曲大大激起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课堂中引入英语歌曲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润滑剂”。莫斐(Muphy)曾经说过:“音乐能够改变课堂气氛,它似乎能够在缺乏活力处补充活力,在学生抱怨无以下笔时激发想象。音乐还能更多地占据大脑的右半球,使学习成为一种更加愉悦的体

验。

2、英语歌曲的语言特征还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实现高层次教学目标。

1)音韵优美和谐,具有律动感,朗朗上口,便于操练。

2)语言生动平实贴近生活,内容易懂,通过反复加深记忆。

3)学生可以通过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4)英语歌曲获得的便利性,迎合了学生年轻的娱乐品位,使学生能自由、随时随地、潜移默化中接近英语。

二、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形式,发展语言能力。

《英语(新目标)》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任务型教学的目的是设计任务尽量真实,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参与、体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获得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我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Unit10 Section B 力求体现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1: 任务:仿写招聘广告

目标:

1、通过仿写,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

2、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语言技巧: writing 语言知识:招聘用语

情感态度:让学生用英语设计自己的喜欢的招聘广告,培养创新精神。

操作过程:、教师在上完3a,3b之后,布置任务。

2、个人完成招聘广告(对面试者的要求,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

3、以海报形式展示成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4、评价: 评出最佳设计奖。

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三、创设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新目标英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1、创设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开展合作学习,要注意:1)合理分组,优化组合。小组内的搭配要兼顾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优劣和兴趣爱好的差异。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积极参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3)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引入竞争机制。

我在七年级上 Unit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一课中设计了三次合作任务:第一次是在上Unit10之前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收集你所喜欢的音乐、音乐家、歌唱家(歌星)、演奏家、中外乐器的英语名称,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把自己所收集的材料在上课时小组内交流、讨论;第二次是在学生学了招聘海报的仿写后,让学生合作完成招聘海报的制作;第三次安排在课的self check,小组进行现场面试招聘会表演。

2、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教师的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探究的情境,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探究式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新型辅助教学手段。它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运动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结合,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认真筛选,事先编制好教学内容和程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教学节奏明显加快,教学密度增大。利用CAI课件设计出诸如文字、图画等素材,或是从网络上下载资料,或是采用学生提供的材料,在课堂上将它们演示给学生看,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从而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实现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目标,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五、教师要时刻进行教学中反思,促进自我完善发展

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及时恰到好处的能动的反思,一定会使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一种知识的享受。《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要凭借教学机智,通过及时的教学反思,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的教学资源。它们有时是奇思妙想,超越教师的思维,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有时是“节外生枝”或“锦上添花”。经过教师科学反思而利用的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弥补教师教学中的不足,教学因此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对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中山市石岐区启发中学:黄淑琴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低效教学的现象,表现在教师辛劳、学生疲倦、求知欲望不强、学习的效果也得不到保证。因此,要求我们的教师从自身出发,对英语课堂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思考,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有效地组织教学。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有效教学的实施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包括课前精心的准备和课后的反省。

一、让学生坚持“三一”加强有效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措施。

彭院宝老师在全市的教研会议上提出的课堂教学的“三个一”------每周一首英文歌,每天一次课前Duty Report和每天一个背书内容。让每个学生每节课有事做,每人必开口,真正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初三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些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措施。连续几年我校学生的中考英语成绩和口语成绩均排在市的前列。

每周一首英语歌 英语歌曲具有音韵优美和谐、语言生动平实贴近生活、结构简单且蕴涵丰富多彩的修辞等特征,教师可通过多样化手段使学生在欣赏英语歌曲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训练语音、训练听力、教学词汇、呈现操练句型。英语歌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用学唱英语歌曲的方式来导人新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很喜欢迈克杰克逊的歌和他的舞蹈以及西域男孩等的歌曲,而且这些歌曲的节奏,旋律以及歌词都很受学生的欢迎。这学期我与学生一起学唱了以下的歌曲:You Are Not Alone / Beat It / This Is It/ Season in the sun / My love 等等;在圣诞节期间也学唱了学生喜欢的圣诞歌:Jingle Bells 和 we wish you Merry Christmas 等。这些歌曲大大激起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课堂中引入英语歌曲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润滑剂”。莫斐(Muphy)曾经说过:“音乐能够改变课堂气氛,它似乎能够在缺乏活力处补充活力,在学生抱怨无以下笔时激发想象。音乐还能更多地占据大脑的右半球,使学习成为一种更加愉悦的体

验。

2、英语歌曲的语言特征还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实现高层次教学目标。

1)音韵优美和谐,具有律动感,朗朗上口,便于操练。

2)语言生动平实贴近生活,内容易懂,通过反复加深记忆。

3)学生可以通过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4)英语歌曲获得的便利性,迎合了学生年轻的娱乐品位,使学生能自由、随时随地、潜移默化中接近英语。

二、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形式,发展语言能力。

《英语(新目标)》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任务型教学的目的是设计任务尽量真实,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参与、体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获得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我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Unit10 Section B 力求体现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1: 任务:仿写招聘广告

目标:

1、通过仿写,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

2、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语言技巧: writing 语言知识:招聘用语

情感态度:让学生用英语设计自己的喜欢的招聘广告,培养创新精神。

操作过程:、教师在上完3a,3b之后,布置任务。

2、个人完成招聘广告(对面试者的要求,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

3、以海报形式展示成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4、评价: 评出最佳设计奖。

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三、创设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新目标英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1、创设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开展合作学习,要注意:1)合理分组,优化组合。小组内的搭配要兼顾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优劣和兴趣爱好的差异。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积极参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3)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引入竞争机制。

我在七年级上 Unit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一课中设计了三次合作任务:第一次是在上Unit10之前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收集你所喜欢的音乐、音乐家、歌唱家(歌星)、演奏家、中外乐器的英语名称,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把自己所收集的材料在上课时小组内交流、讨论;第二次是在学生学了招聘海报的仿写后,让学生合作完成招聘海报的制作;第三次安排在课的self check,小组进行现场面试招聘会表演。

2、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教师的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探究的情境,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探究式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新型辅助教学手段。它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运动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结合,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认真筛选,事先编制好教学内容和程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教学节奏明显加快,教学密度增大。利用CAI课件设计出诸如文字、图画等素材,或是从网络上下载资料,或是采用学生提供的材料,在课堂上将它们演示给学生看,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从而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实现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目标,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五、教师要时刻进行教学中反思,促进自我完善发展

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及时恰到好处的能动的反思,一定会使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一种知识的享受。《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要凭借教学机智,通过及时的教学反思,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的教学资源。它们有时是奇思妙想,超越教师的思维,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有时是“节外生枝”或“锦上添花”。经过教师科学反思而利用的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弥补教师教学中的不足,教学因此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下载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主题课程改革实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 2008-09-14 02:46:59 阅读255 评论16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郑家村中学 李佳亮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

    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论文封面 学科: 小学数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标题: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特级教师 朱 瑛 时下,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就整体而言,在朝着理想......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摘要]本文试着从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有效组织课堂、设问、及时进行教学评价、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等方面,探讨了新课标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内容摘要:接触高效课堂模式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自己离高效课堂确实有较大的差距,真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反复摸索。对于低年级的语文......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张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