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背影》谈语文教学中思想情感的激发(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从《背影》谈语文教学中思想情感的激发(沪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论文)
在我上的《背影》这节公开课上,全班将近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流泪了,有的听课老师也流下了泪水。
为什么一节课能如此让人动容?这是我教学生涯中头一次遇到的情景。这种情景恐怕在其他老师的课上也是难得发生的。尽管我知道我上课准备的内容,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但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泣不成声与众多师生泪流满面的场景,却是我始料不及的。
其实,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情感内涵和我运用的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再加上教师语言的激情与善诱,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及创设的氛围形成强大的共鸣,就不难会产生以上的情景。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制定:
《背影》是一篇名家经典散文,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刻画了一个无微不至关怀儿子的父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内疚之情。全文语言质朴无华,在平淡与细微处蕴含了浓浓的真情,读来确实令人感动。这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其中体现的父爱与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是人类情感中最真实最宝贵的一部分,对当代学生具有现实意义。于是,我在备课时为这篇课文的情感、价值观目标设计了如下两点:
1、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心意思。
2、懂得和体会亲情之爱,从而学会孝敬和报答亲人。这也是我这节课要重点完成的目标,故把它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堂实录:
“火车就要开了,我就要走了。离别就要来了,话怎么说呢?转身是背影了,你就进了往事了。我知道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见不到你了,只是那时候,极不愿意承认这念头。当你转身后,转身了以后,那背影在多年以后,还能够鲜活地在我的眼眶中,微微颤动,微微颤动。”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歌手黄磊的一曲《背影》,那悠扬又略带哀伤的歌声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氛围。
接着,我让大家又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电视散文《背影》中那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和儿子泪光中读信的经典片断。黑白的画面,忧伤的音乐,充满深情的旁白,画面中父亲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儿子读信时泪光闪烁的眼睛,泪光中浮现出的父亲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悄悄震撼着学生的心,让他们的心与作者的情感靠近。
因为课文内容通俗平实,我设计的课文内容学习步骤又简单易操作——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背影和儿子眼泪的语句,圈划批注,讨论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课文中心,故学生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并不难,半节课多一点就完成了这一环节,其实在这一环节中,已同步完成了情感目标的第一点,学生已经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到了作者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及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内疚之情。之后,我便开始落实本课的另外一个重难点——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情感,进一步体会、理解亲情之爱,学会孝敬、报答长辈。
师(深情地):
父亲的背影在朱自清的泪光中渐渐远去,留给朱自清的是无尽的怀念。但是我们的父母还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把目光悄悄移向他们,去关注我们身边的背影。(同时打出PPT投影——“关注身边的背影”及具体要求)
一、细节中见真情,从生活小事中发现和体会父母、亲人之爱,举例说说;
二、学习了本文后,你想对你父母或其他亲人说什么?
我出示了这个环节的要求之后,并不是立刻让学生进行讨论或发言,而是先让他们看一段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视频,播放的是演员陈小艺回忆自己考上中戏时离开父母家人的情景,及母亲回忆当时送别女儿时的心情。片中主人公讲述的情景颇似《背影》,那种父母之爱,那种亲人间的依恋,那种不舍,都是相同的。片中人物说到动情处,不禁泪流满面,加上那深情的音乐,无不像一把情感之锤,重重敲打在每个在座的学生和老师的心上。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眼睛都是红红的。加入这一视频片断是为了后面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片断作铺垫和启发,这一铺垫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就像一把打开学生记忆大门的钥匙,将学生的思想引领到回忆的洪流中,去搜索那感人往事。于是,在后面的学生交流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充满情感的例子流淌而出:
例1:我的父亲在我七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我拉扯大,她每天辛苦地工作赚钱,还送我上外面的补习班,好让我的成绩再提高一点。记得有一次清明节,我和妈妈到父亲的坟前扫墓,妈妈哭得很伤心,而我却哭不出来,还不知道去劝妈妈,让她一个人哭。现在想想,我当时真不懂事,应该去安慰妈妈,让她不要太伤心。妈妈,我想对你说,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女儿孝敬你、报答你,永远陪着你!
听到这个例子,连我的眼眶都有些湿润了,我动情地说:“我想这位同学早已经深深明白了母亲的艰辛与不易,知道该怎样去做一个好女儿,怎样去孝敬和报答母亲。她平时的用功学习与优良成绩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例2:外婆一个人住在浦东,我难得去看望她,每次看望她后回浦西,外婆总要把我送到车站,等车来了,还要叮嘱售票员,说到哪一站让这孩子下车,我当时觉得自己挺大了,她还这样啰嗦,觉得丢我面子,所以常嫌她多嘴。现在学了《背影》后,我深深知道这是外婆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是担心我、爱护我。我现在想真诚地对她说一句:对不起,外婆!我以后会更加孝敬您的!
该男生在说到一半时,眼泪已经流了下来,后面对外婆说的几句话几乎是泣不成声了。
后面被抽到的学生都是哭着讲述感人往事的,更有甚者还没被抽到就已在下面哭起来了。
整个教室真的可以说是一片唏嘘之声,不时有学生或听课老师掏出纸巾擦拭眼泪。一只只举起的手代表着真情还在学生心中激荡澎湃,但由于时间关系,还有许多想要一吐真情的同学没有来得及说,但他们想说的,我早已知道,我也明白,我这堂课的重难点目标,已然得到了最成功的实现。
下课前,我小结道:是啊,天下最无私的爱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我们千万不要把遗憾留给我们最亲的人。有一句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在。不要等到亲人老了或离我们远去时,我们再感到后悔。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份亲情,这份爱!下课铃声响了,PPT上,还在播放着经过编辑的《背影》MTV,每个学生的眼睛都是红红的,他们还久久地沉浸在对亲情的回忆中……
三、课后反思:
上完这一堂课,我欣喜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一次“洗礼”,就连班上平时最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都流泪了,可以说这堂课在情感目标上的实现是十分成功的。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来进行教与学的。而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维和情感的结晶,自然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而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好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想教材选编者所选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秀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品,它们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一些语文或写作的知识,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文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语文课,也绝不仅仅在于教学生语文知识,它具有多重功能。华东师大中文系钱谷融教授在他主编的《文学概论》中就指出“文学是人学”,即文学最大的价值是教会人们怎样做人。所以,语文课中的思想、情感的价值绝不能被忽视。象本课《背影》的教学,知识上没什么难点,课文分析上也并不难,但人物的思想情感却是可以挖掘的,可以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上,让他们通过学习课文得到一些启示和触动。因为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宠的比较多,他们往往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却体会不到父母亲人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大人的话,把不理解父母归结为“代沟”,更有甚者和父母关系僵化甚至敌对。这一切,我认为可以归结为孩子的“不成熟、不懂事”,那如何让学生变得成熟与懂事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便也成了德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象《背影》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进行亲情教育的文章。
除了让学生研读文本,从文章字里行间去挖掘情感因素之外,我还充分利用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有多媒体资料的素材都是来源于互联网,再进行加工编辑,成为自己课上所需的材料。回头看看,本节课中的情感激发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这些多媒体的运用,或许,没有音乐与画面渲染的气氛,光阅读文本还不至于流泪,又或许,没有那段《艺术人生》的视频的铺垫,学生们的回忆与情感还不至于那么深入,从而最后学生的感悟也不像现在这样深刻。所以,在这节课上,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还有一点,是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更应具备感性的思考。对一篇文章,教师要有自己深刻的认识,要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思想价值和情感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你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而老师自己还没有思想和情感,那如何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在准备本文教学时,我找寻了很多同类文章,这些文章让我看了之后很受感动,我也发现这些文章除表现父母亲情之爱以外,还有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在课文小结时,我提到了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应该珍惜亲情,从而让他们对亲人的情感有一个升华。
语文教师除要有自己的思想之外,还必须要有不凡的口才。导语、过渡语、提示语、总结语,这些课堂上常用的语言,只有说得到位、精彩、发人深思,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本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些语言,应该说,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
从《背影》这一堂课看,已足以说明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极佳载体。一篇篇名家名作,一堂堂精彩纷呈、激情四溢的语文课,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丰富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学会怎样去做人。
第二篇: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篇1在认真学习了王荣生老师的讲座之后,再回头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既看到了一点点优点,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下面我将介绍我的设计初衷,并就得与失两个方面做一个分析,然后拿出自己的改进措施,请老师指正。
一、本课设计思路及反思
本课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情,二是法。情就是父子之情和愧疚之情。法就是文章采取新颖的写作角度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是通过紧扣文章人物描写语段的分析来预设教学思路的。全篇设计主体部分包含三大板块:认识写作角度的妙处,分析父亲人物形象,全面把握文章主旨。辅助性板块包括开头的家庭情况小调查和结尾部分的写作角度创新练习。
结合对学生的询问调查,我感觉从教学实际来看,主体部分第一板块任务预设的很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把第二个出发点的落实与对文本的深度解析分离了,不是有机的生成知识,只是带着学生对这一重点做了一般性的了解。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写作角度是由文章的核心事件的侧重点决定的。剪裁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把这一板块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后面会更好。而第二第三板块的落实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目的。
说是达到了预设目的,可能是我这一课讲的不错吧,但我觉得从课堂的生成性来看,我的预设还是存在极大地缺陷,这也让我的看似扎实的课堂掩盖或者说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在后面展开论述。
二、教学内容和措施的得与失
首先说说学生反应好的一些做法
1、课堂引入设计较为亲切。学生通过发言认识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较好的处理这一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为教学准备了条件。
2、人物形象分析环节的问题设计难度有梯度,角度全,信息量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对文章主旨的补充挖掘,给学生很多的启发,帮助他们认识到抓住作者身份分析文章内容对认识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从实际效果看,教学预设中的学生因素我是给与了应有的重视。然后详细说说不足的方面。
1、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主次矛盾认识的得很不够。
我想教什么和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还没有有效重合。如何把教材内容有机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这一直是我的思考重点。《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一个中年人对当年的自己年幼无知的忏悔。这是通过对父亲的四次背影的描写实现的。顺理成章的教学思路好像就是抓住写作角度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个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认识他的内心,如何来个性化的表述,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认识人物。虽然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回答是较为丰富的。但我总感觉是一些老套路,像公式定理一样。学生就像调频开关,你问哪一类问题,他都能给你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答案。我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一个判断:是我的教学预设太机械了,没有给学生深入的体会感悟的机会,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学生当然就满足于一般性的类型化的表达。在这里,我的教学内容太依赖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也太依赖教材本身的特性了。
2、对教学预设中设置生成性空间的问题重视不够。
这也就是我说的机械化设计。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当然要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反应,但因为人自身的局限性的问题,教师还是要有意识的保留一些弹性。同时,教学的对话性,也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平等的参与权。教师应该作为“平等的首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体现在教学预设中,就是教师要把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作为一个等待学生参与和批评和共建的未完成的动态文本,而不是作为“圣旨”让学生去高呼万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教学预设对学生的参与权重视不够。在我的下意识想象里,学生还是作为被动的一方,等待着老师的引领。教案里的三大板块尤其是第一板块的问题设计尤其暴露了这一倾向。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机械化的反应。这说明,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还没有真正的融化在我的教学观念里,还没有切实的指导我的教学实践。钱梦龙先生的《死海不死》一课,就鲜明的映射出我的不足。
3、教学手段和措施还存在不足。
一大不足是读的少了,尤其是对父亲四次背影和四次话语的描写朗读不够。如果能做好这个工作,老师再进一步知道,相信学生对父亲这个人物的感触会更深一些。第二大不足是说的太简单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社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并较细致的表述出来。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打算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1、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深入反思,在反复的实践中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理论为我所用。而不是让理论牵着鼻子跑。
2、进一步了解认识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自己的教学预设和生成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
3、进一步向优秀教师学习,吸收他们的先进方法,快速的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
4、对优质的预设和有效地生成性问题做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让预设成为教学的有效前提,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主线。让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并行不悖。
总之,这篇教学设计是一个契机,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得到更多的学生的认可。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
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包含的父子深情。
难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课文中心的作用。
教法──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口述重点段落,体会描写的好处。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
⑴给加点字注音,齐读。
⑵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含义。
2、以小故事,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父亲与母亲不同的送别方式:一个用行动,一个用表情或语言。如父亲或许早早起床准备好行李,口理会说你走吧我就不送了,但在你走后父亲却会默默地站在某处目送,而母亲则会一边送一边流泪。
3、听录音朗读,体会课文感情。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哪一次?
⑵以背影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⑶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课文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在车站父亲爬月台买桔子时的背影。
难忘背影──点题。(1段)
家境:祸不单行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2、3段)
描写背影送别前:细心关照为写背影做铺垫(4、5段)
买桔子:周到入微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6段)
再现背影──思念。(7段)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分段朗读,加深理解。思考: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讨论: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6、朗读课文,准备复述“望父买桔”一段。
第二课时
1、读4、5段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⑴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叮嘱,甚是仔细。
⑵尽管有事,终于决定自己亲自去送。
⑶给我选定座位。
⑷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⑸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真是感人肺腑
2、齐声朗读第六段说一说:这一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描写?
讨论:
动作──“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表现出父亲行动艰难。
肖像──“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定格在作者脑海中的特定情况下的背影,这时的父亲虽然老境颓唐,心情忧郁,但他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丝毫不减。
人物语言及心理──语言朴实无华却包含深情。心理描写,有父亲的也有我的。写了父亲的轻松,写了我的流泪。(加深对划线处的理解)
3、朗读第7段分析层次及作用。
4、总结:“背影”在结构上及表现中心上的作用。
开篇电梯,结尾照应,四次写“背影”,组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由不理解父亲到被父爱深深感动,在情感推进到高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升华,也是对中心的深化。
5、练习:
⑴完成课后练习1;
⑵朗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⑶仿写: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此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
【后记】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第六段的描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成功的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3、心理描写及语言描写的辅助作用。通过以上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买桔”的全过程,体现了父亲深沉的爱,这是全文的“文眼”。让学生体会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学会在习作中运用具体的描写。
难点部分是2~5段的记叙与“背影”的关系:渲染气氛,为集中描写背影作铺垫。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仍不辞辛劳,亲自送行,细心关照,体贴入微,使父亲崇高无私的爱这一主题更加丰富。渲染气氛,体现父亲的老境颓唐,同时体现儿子对父爱的理解。
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篇3教学目标:
1、掌握狼藉、蹒跚、颓唐、琐屑等词的音义
2、领会本文表现父子之间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过程的描写
2、朴实语言的表达效果,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课件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先来听一首歌曲《父亲》,(播放音乐),这首歌曲在娓娓的余音中结束,我们的眼前不禁浮现出父亲那衰老而疲惫的身影。父母是我们的港湾,抚慰你这条流浪的小船;父母是我们的大树,遮挡住生活的风风雨雨;父母是我们坚实的大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会从他们身上汲取无穷的力量。这节课我们学习《背影》,去感受一下父爱的伟大无华。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作品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背影》是他满誉文坛的佳作,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三、自主学习(重点)
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祖楼缓慢的样子。
颓唐:衰退败落
琐屑:细小繁多的事情
四、正文讲解(重点)
一、本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背影)
二、文中一共刻画了几次背影?
(四次难忘、刻画、离别、再现)
三、仔细阅读第六段,作者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写父亲买橘子的过程?
外貌: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动作: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语言:“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四、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①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
②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
③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五、作者在动作描写运用了哪几个动词?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攀”、“缩”、“倾”)
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父亲爬月台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几个特别生动形象的动词:“探”、“攀”、“缩”、“倾”等。父亲爬月台既然如此困难,还坚持去给我买橘子是因为父亲疼爱儿子,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六、全文父亲对儿子说了几句话?有什么特点?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安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别人照顾不周到不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累着)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担心儿子是否安全到达)
(5)进去吧,里边没人。(担心行李的安全)
朴实而简洁,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惦记思念儿子,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七、父亲对儿子如此的爱,那么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呢?(文中作者几次流泪)
悲伤的泪水:看到家境衰败,望着父亲,想起祖母
难忘的泪水:望父亲买橘子
离别的泪水:依依惜别之时
儿子感激父亲,从侧面表现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
从全文来看,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细腻体贴,无私伟大的,儿子对父亲思念感激,父子之间感情真挚,非常感人。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触呢?父母为你做的哪件事最令你难忘呢?请同学们先分小组交流,然后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的代表说得感人。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是懂事体贴父母的好孩子,也很善于观察生活,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最真挚无私的,父母的爱一直都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好好珍爱这一份人间最宝贵、最美好的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享受美好的生活。
八、教师小结
从此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记叙的只是生活中的繁琐小事,然而道出的却是人间至真至纯的亲情,真正达到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领会本文表现父子之间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用自己纯真的心和美丽的眼睛去发现这个爱的世界吧!
九、布置作业
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替他们洗一次脚,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同学们回去给父母洗一次脚,把你的感受写到作文本上。
【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沪教版《b p》教学设计
2.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3.《背影》教学设计
4.背影教学设计
5.背影的教学设计
6.《背影》的教学设计
7.背影的教案教学设计
8.课文《背影》教学设计
9.《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三篇: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论文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情感的创设、挖掘,它能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性”的目的。而情感需要双方互相走进对方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如何挖掘、创设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呢?
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努力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作用,以情动人。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教师的这种情感经情感的感染功能的作用,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自己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情感关系
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教师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
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中学生自尊感强烈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发言时,多用鼓励性语言,允许他们答错,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泯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健康心态与宽松环境,这样就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生快乐。
第四篇: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诱发论文
教书必须育人,这已是教师们的共识,而育人则必须先从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入手。要培养美好的情感,首推语文科。任何一篇传世之作,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为快”的产物,无不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诱发学生的情感呢?我认为:
一、教师须怀情而教,以情激情
语文教材所选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教师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这些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动情于衷,激起情波:或赞颂,或批判;或褒扬,或诅咒;或爱恋,或愤恨等等。教师怀着这些不同的感受去与学生交流,用倾进鲜明浓郁情感和评价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平静或不平静的心,对他们进行是与非、爱与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热爱、关怀、体贴、谅解、鼓励、期待之情物化在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中。
教是为了激情,即用教师本身的情感来感染、打动学生。教师可通过富有激情的话语、神情、动作等对课文、对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距离尽量缩短,达到一种“情感效应”,使学生潜在情感浓化、纯化、深化、强化,丰其量而高其质,即从优化情感的角度来实现“教书育人”的全人教育。
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情境
1.据课文内容、图片资料、录像等课件或以故事导入或展示实物或设置悬念等手段创设情境。
2.语文教学实际是语言的教学,充分发掘语言因素,也是引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掘语言因素,就是紧扣语文的词、句、段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升华,同时,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启发形象思维,唤起想象和联想,有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忘我境界,使学生、教师、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与和谐。
三、进行角色换位,调动学生的感情参与和感情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心中有景,入景始为亲”。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想,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去感受。这样,不仅做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入情入景,被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表现出或喜或悲,或笑或怒,或怜或气;适当时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剧,要求有感情,有表情,有动作。凸现人物性格。
总之,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情感,鉴赏文学作品同样离不开感情的参与,“情感只能被情感所打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适当合理地诱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定会有片片的情感绿洲,青少年们的情感发育必将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山东省青州市王坟小学
李玉珍
王慎茂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教育家赞可夫曾这样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基于此,教师必须深入认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熟练掌握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自身修养,对学生倾注深厚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真挚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每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信任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感情涟漪,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在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基础上,要选准动情点,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之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天涯沦落的伤感之情,《声声慢》中李清照的凄凄惨惨之情,《我与地坛》中母子之间的挚爱亲情,《窦娥冤》中窦娥感天动地的冤情等等,都可作为动情点。动情点选择恰当,才能更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真正能“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
三、优化语言的情感性,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首先,要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把学生带进学习状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导入艺术重在导语设计。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笔者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秋,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受都各有不同。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一些写秋的诗句吧!如“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这些诗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从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中体会出诗人忧愁、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中国文人常借秋景来抒发凄苦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了课文。
其次,在美读中展开想象,激发情感,提高学生感悟力。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提出过“美读法”,即通过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品心灵相通。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听知的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教师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
再次,通过讲述、品析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认识和情感发展。如《包身工》一课,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记念刘和珍君》一课,重在再现几个女子面对反动军阀枪林弹雨时的镇静与从容。这样学生自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的同化境地。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具色彩和力量。同时,教师的情感要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气氛相协调,不能毫无节制,信马由缰。虽然教学中有时也需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些艺术表现,但这种表现也要注意恰到好处,和谐得体,适可而止。
四、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情感传递
教师不仅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运用非语言行为──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眼神等与学生交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尼说:“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态、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这种非语言行为也即是我们所讲的肢体语言,它可以补充、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使语言表达更有光彩和富有成效。教师要善于借助肢体语言来加强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在钻研教材时体验到的喜怒哀乐通过传神的眼神、富于变化的面部表情及各种姿态和手势,直接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如讲到愉悦处可面带微笑,讲到愤怒处则情绪激昂,讲到悲伤处就表情凄苦,这样才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影”,达到“课已尽而意未绝”的境界。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教师本身流露出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陶冶和感染。
总之,情感激发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使学生在情感教学中不但学到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而且还能提高思辨能力和感受事物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所教出的学生才会有更丰富更健康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做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