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教学教案
(信息传播)
常州市勤业中学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2004.4
单元整体构思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具体内容:
1、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单元学习步骤:
一、走近消息、通讯
1、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2、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3、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二、走进教材
1、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2、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三、走进社会
1、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我来当记者
(1)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2)根据确定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3)分组采访
3、就采访的结果进行交流(2课时)
4、体验劳动(走上街头卖报)让学生体验到每份报纸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四、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编一张小报(1课时)
2、进入聊天室,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第二篇: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信息传播)2004.4 单元整体构思 具体内容:
1、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单元学习步骤:
一、走近消息、通讯
1、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3、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二、走进教材
1、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三、走进社会
1、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我来当记者
(1)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第三篇: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三个太阳》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文中“南极精神”的内涵;理解 “三个太阳”的含义。
2.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3.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教学重点:
1.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2.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设题讨论:依据教材和你所收集的资料,谈谈你所了解的“南极”有哪些特点?
(最孤立的大陆、最寒冷的大陆、风最大的大陆、最高的大陆、最干燥的大陆、河流最少的大陆„„海浪、冰山、雪原、暴风雪:极其恶劣、艰苦)2.观赏南极探险记录片
二、自主探究
(一)初读识音义
1.填字:吞shì
cù眉
步lǚ
翩xiān 2.注音:亘()古
伫()立
粗犷()
俯瞰()3.改错别字:喜出忘外
沤心沥血
晶荧剔透
(二)再读知人事
1.本文主要写的是女画家,而叙事线索是什么?(属人、物、事、情的哪一种)2.记叙顺序是什么?
[提示:线索-——画家的切身感受。时间顺序,部分结合插叙。]
(三)感知品标题
浏览全文,找出并概括有关女画家的主要经历事情;并与文中小标题比较优劣。1.历尽周折,申请成功。2.投放漂流瓶。
3.踏上南极,参加建设。4.生日之夜,感慨良多。
5.艰苦创作“三个太阳”壁画。
领起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的事例,以女画家的切身感受这一强烈感情为线索,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侧重点。
(四)探究课题义
“三个太阳”既紧扣女画家的长城站壁画内容,又突出南极的特点:这里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
作用: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想像、思考的空间。
三、展评析疑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想像与创造
朗读第15、16段,体会女画家临近南极后,向大海投下一个漂流瓶的情景;请你以此为开头,展开想像,创作一个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更精彩。
五、检测小结 课后作业题
1.笔头完成续写《漂流瓶的故事》。2.用复述的方法完成练习三。
《三个太阳》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文中“南极精神”的内涵;理解 “三个太阳”的含义。
2.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3.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教学重点:
1.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2.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一、情境导入
1.复述课文内容。
2.本文体裁是什么?叙事线索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品味内容:
1.踏上雪原,女画家看到了什么样的南极?为什么“迟迟不敢迈步”? 2.第44段描写南极雪原的文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品味南极人
1.仔细阅读第24--27段对南极考察队员的描述,小组讨论、分析他们各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1)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有巧妙的鼓动艺术
有丰富的情感世界(40段)
其他队员也各具以苦为乐、幽默、自豪的良好品质。(2)文章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①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
②每个南极人身上都有着太多的动人故事,一篇文章无法完成。2.课文的哪些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女画家
献身事业的执著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的高贵品格,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良好气质,三、展评析疑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一)仔细研读第57—59段,小组讨论南极精神的内涵。1.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2.献身事业、代代追求的民族胆略 和气概。
(二)探究“三个太阳”的含义
读了这篇通讯,你对画中的“三个太阳”作何理解?小组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五、检测小结
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录音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3、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教学重点:
1、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3、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2、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
(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2、1982年10月,正当党的十二大召开之际,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广播稿。
本文是一篇录音广播稿,和一般广播稿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的结合运用,能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自主探究
(一)速读课文,正音正字:
1、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画线字的字音吗?试试看!翱翔
潜艇
瞄准
顷刻
下锚
海域
盘旋
气氛
铎
悫
2、读一读,想一想,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蓝天
海
风平
静
自
更生
扶
直上
欢呼
跃
_
不断
(二)理清脉络(检查预习)
1、本文采用了什么顺序,报道了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归纳: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按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㈠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第一层(§1)总体介绍,吸引听众。第二层(§2-4)写火箭发射的准备。第三层(§5-7)写火箭的发射。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第一层(§8-9)过渡,交待这一部分主要内容。第二层(§10-12)写测量船上的测量情况 第三层(§13)写直升机的测量情况 第四层(§14-15)写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㈢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三)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选拔一小组,模拟播音第一部分。大家赏评。
互动一:阅读课文,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互动二:模拟播音
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学生自我评析。
语气语调应根据所报道的内容来确定。如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海域的情况。朗读时应有欣喜之情,但不是很强烈,语调可平缓些,语速不应过快。又如报道火箭出水升空的过程,语调重些,有一种激动兴奋的情感。再如为引起听众注意,强调所要报道的内容,语调应平缓,语速慢一点,语音重一点。
讨论探究题
1、第二段用12个字写发射区的景色有什么作用?播音时应用怎样的情感、语调、语速?
2、第三段写“一小时准备”,用了哪些表时间先后的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三段中哪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有何作用?
4、第五、六段为什么要描写操作手沉着、冷静、果断?
(四)重点分析第7段 小组阅读、讨论:
1、本段三句话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2、本段中的比喻句分别写出了什么景象?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3、如果你是播音员,看到如此景象,会以怎样的感情、语速和语调来播音呢?
4、各自有感情地朗读,后全班齐读。
三、展评析疑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五、检测小结 布置课外活动
1、今晚收看央视7:35《焦点访谈》,注意揣摩主持人播音的情感、语速、语调。
2、各人把课文再模拟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第二
课
时
一、情境导入
理清脉络: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㈠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㈢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二、自主探究 分析课文第二部:
1、探究:这部分中哪些文字表示是现场直播?有什么作用?
[提示:“实况”、“混播”部分。在报道的同时播放录音,更增添了新闻的真实感。]
2、播放“汽笛声”、“国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烘托严肃的气氛。] 讨论第三部分讲话的含义: 讲话共有哪三层意思?
[提示三句话的关键词:“很成功”,“独立自主、团结奋战”,“更大的贡献” ]
三、展评析疑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语言训练:
运用恰当的感情、语速、语调来模拟播诵8—15段。注意找准感觉。
互动: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
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学生自我评析。)
五、检测小结 总结本文的特点:
(一)、写作特点:
1、录音新闻的特点。
2、合理安排顺序,使条理清楚。
(二)、语言特点—— 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第8-15段两位记者不同的播音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刘长乐多口语,麻振铎多说术语,这由报道的侧重点不同决定的。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场面。
2.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理解场面描写是重点,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导人: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中国首位航天员即将出征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讯,了解当时人们为英雄送行的场面,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2.作者介绍。
让学生起来介绍:本文作者是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要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落。’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4.从文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加以赏析。
5.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展评析疑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五、检测小结
《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香港的过去和现在。
2.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3.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养成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强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主题的认识。重 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难 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公元1997》唱出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期盼。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怎么会涉及到回归的问题呢?课前让大家查找了香港的历史问题的资料,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呢?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领导人为收回香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全世界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余名记者齐聚香港,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盛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二、自主探究
(一)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作者依次交代了哪些内容?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用以下判断题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
①课文对交接仪式的过程既有详写,也有略写。
②课文结尾补充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成员及记者人数。
③交接仪式过程中,作者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主席讲话。
④作者对查尔斯王子讲话和江泽民主席讲话都作了详写。4.学生交流阅读技巧:
①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交接仪式的进程。
②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结构。
(二)朗读品味,体验情感
1.师: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长久期盼,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如果你是电台的播音员,你会选择哪些段落,通过你怎样的阅读传达出此刻的心情?
2、学生自由选择并朗读展示。
(三)视频显示,强化情感体验 1.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已经八年了,今天重读这则新闻,仍然能激荡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振奋。你们觉得在这30分钟的交接仪式中,最让你热 血沸腾的是哪一幕呢?对,是升旗仪式。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现 场,再一次见证那神圣的时刻。
2.播放视频资料。
教师小结:听到这雄壮嘹亮的国歌,望着这冉冉升起的五星 红旗,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都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而自豪。
3.引导学生思考:香港为什么会失去,又为什么失而复得? 明确:弱国无外交,国家强盛了,才有独立、自主和尊严。
(四)资料展示,明确责任
1.师:157年前,我们失去了香港,157年后,我们又重新拥有了她,这种失而复得,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如今,香港已回归八年了,现在的香港建设得怎么样呢?请大家展示自己 搜集的有关香港发展现状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关注现在的香港。2.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三、展评析疑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五、检测小结
从同学们提供的资料来看,回归后的香港依然保持发展的势头,八年的实践证明:我们不仅能成功地收回香港,而且也有足够的实力建设好香港。香港回归,这座屹立在中华民族史册中的丰碑,将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重 点 :
1、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难
点:
1、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二、自主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二)自主学习,研究归纳。
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过渡;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在内容上有总分关系。那么,主体部分是怎样对导语部分展开叙述,表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的?
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三、展评析疑: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五、检测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英雄人物》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英雄人物》整体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刘军
一、教材内容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是写斯科特在挑战南极过程中的悲壮覆灭。《在沙漠中心》(圣艾克絮佩里)写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的心灵世界。《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再现了60年代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是美国前任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中牺牲的七位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
二、设计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传记《伟大的悲剧》、自传散文《在沙漠中心》、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真正的英雄》组成,四篇体裁各异的选文均与探险路上的英雄有关。四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却叙述简单,浅显易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教科书编者将单元教学重点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所以学习这一单元不宜采用单篇教学,教学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学习跳读方法两条主线并进:熟悉情节发展,认识英雄感知文中人物,品读英雄仿写演说语言,记住英雄为内容主线,跳读词语跳读语句跳读文段为方法主线。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生字词。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4、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5、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四、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六、教学流程
第一模块:预习课文(1课时)
(此模块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交流)
1、查找四篇课文的作者及作品简介,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积累几篇课文的生字词。
3、熟读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第二模块:整体感知(2课时)
(学生自由朗读四篇课文,并在文中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做圈点勾画批注,初步把握每篇文章的传达的思想感情。)
(1)梳理每篇课文内容。可采取速读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信息,复述课文内容的形式教学。A、《伟大的悲剧》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B、《在沙漠中心》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C、《〈登上地球之巅》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历经千难万险,谱写了一曲科学探险的美妙乐章。D、《真正的英雄》1986年1月28日。这是美国航天事业史上第一次发生爆炸事件,更是全世界宇航史上一个悲痛欲绝的日子。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挑战者号”爆炸后,美国举国哀悼,世界震惊。当时美国总统发表了全国性的电视讲话。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模块:诵读赏析(2课时)(此模块师生交流,合作完成)
1、汇报上一模块中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朗读,并且作赏析。如:《真正的英雄》中①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②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进程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③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惬意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2、寻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特别是体会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写法。(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如《在沙漠中心》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作者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原因:
①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②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③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④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⑤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的作用。
如《登上地球之巅》中“阳关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
第四模块:升华情感(1课时)
(在前三个模块教学,教师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感悟文章传达出的情感,已达到学生对于情感态度价值感的教育。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当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最优秀的儿女作为代价。“挑战者”号爆炸了,整个人类太空计划也因此遭受重大挫折,但人类并没有被吓倒。我们看到,此后有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员投入到太空探索的事业中去,一架又一架航天飞机升上了蓝天,去探索那茫茫未知的宇宙世界。让我们随着宇航英雄的魂魄,发扬美国精神,总结教训,积蓄力量,不断前进,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科技奇迹。拓展
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人生怎样才算成功?
发散角度1:我向往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成就一番伟业是人生成功的标志。古有秦始皇,今有毛泽东,他们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们是我崇拜的英雄。发散角度2:我喜欢一种平静的生活,平平淡淡做事就是人生的成功。尽管人类有许多杰出人物,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平凡的。这些人是构成人类群体的基础。没有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的默默奉献,英雄也难以成功。
发散角度3:我喜欢一种拥有大量财富的生活,财富的多少是人生成败的标志。因为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础就是物质财富,没有财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拥有了财富,人类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才会得到促进。
发散角度4:我喜欢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愉悦是我的追求,以微笑面对世界是我幸福的证明。真正的英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合 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传记《伟大的悲剧》、小说《荒岛余生》、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真正的英雄》组成,四篇体裁各异的选文均与探险路上的英雄有关。四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却叙述简单,浅显易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教科书编者将单元教学重点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所以学习这一单元不宜采用单篇教学,可以“英雄”为中心词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这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因长时间阅读而产生疲劳,也易于达成该单元的学习目标。
二、切入点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单元整合学习可以第四篇课文《真正的英雄》为主线进行设计:认识英雄→品读英雄→记住英雄。教学切入点可选用《真正的英雄》中的语句:“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曾经有人说这个年代已经没有英雄了,那么你们又是如何理解英雄的呢?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指导学生齐声朗诵:“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五单元描写了一些英雄,他们分别出现在几篇不同的课文中,这几篇课文篇幅相对较长,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前的阅读方法,肯定不能在课堂这短短的时间内结识所有英雄,那将是我们的遗憾。所以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阅读方法———跳读法。同学们有没信心,敢不敢尝试一下这种新方法呢?
(二)教学步骤第一环节:跳读,熟悉情节发展,认识英雄。1.简述跳读法的特点。跳读就是跳过课文中的次要信息,只阅读主要信息。跳读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寻找并抓住重点词句。这些重点词句,可以是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的活动、课文的过渡句、段落里的中心句等。这些关键语句可能出现在课文的开头、结尾,也可能出现在课文的中间。现在我们一起跳读课文,抓住重要的句子,迅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默读《伟大的悲剧》课前提示,说说哪句话表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这一句表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这个重要的句子,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牺牲的故事。4.请同学们速读《伟大的悲剧》第一自然段,看看斯科特这支探险队共有多少人。(板书:五个人)5.“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是这一段的重点句子,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有五个。6.刚才我们用跳读的方法知道了斯科特一行五人前去南极探险的事件。请同学们试着用跳读的方法,寻找课文中表明探险队员人数逐渐减少的句子:“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板书:四个人→三个人)7.从五个人到四个人,再到三个人,这三个句子传达出了队员们在归途中一个一个先后离开了他们热恋着的探险队的信息,他们为什么离开了呢?8.探险队剩下的三个人最终是否回到了家中与家人团聚呢?9.学生概括主要情节。10.现在请同学们以“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为中心点,寻找本段中与五个人活动密切相关的词句。11.现在请同学们用跳读法,阅读《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找找有没有表明登山队员人数变化的重要句子,利用这些重要信息,简要概括这个故事。(板书:四个人→三个人)12.四个人中只有三个人登上了地球之巅,那么另一个在哪里呢?(板书:刘连满)13.学生概述情节。第二环节:跳读,感知文中人物,品读英雄。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所敬佩的英雄,那老师也说一说自己所敬佩的英雄,他就是《伟大的悲剧》中的威尔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这一英雄出现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句,第162页第14自然段的第4句,第4句中虽然出现了威尔逊,但是写的不是威尔逊的事情,所以可以忽略不管,我们把关键信息锁定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两句,我们从中又提取了能体现威尔逊博士特点的两句短语:“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和“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1.教师板书,同时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归纳找到的主要信息“威尔逊在死亡之际,仍坚持科学观察”。2.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以威尔逊博士为例,利用跳读法找到了所敬佩的人的关键信息。谁把刚才用跳读法找信息的步骤再总结一下?3.学生回答并明确用跳读法找主要信息的步骤:(1)找到人物出现的语句;(2)从人物出现语句的前后寻找信息,锁定有关人物的关键段或关键句;(3)从关键段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句;(4)从关键句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学生用跳读法寻找文中自己所敬佩人的关键信息,并依据提取的信息概括阅读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第三环节:跳读,仿写演说辞,记住英雄。师:刚才我们已经阅读了《真正的英雄》的课前提示,你觉得哪句话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这篇电视讲话。”这是一篇里根总统面对美国公众发表的电视讲话。在这篇讲演稿中,他抒发了对逝去宇航员的哀悼之情,号召人民从悲痛中振奋起来,继续去探索茫茫未知的宇宙。所以我们在朗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读出怀念之情和哀悼之意,语气不能太欢快。1.学生自主阅读第6~12段。2.提问:刚才我们阅读了第6~12段,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段落的第一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每段都运用了“我们记得„„”句式。(板书)3.里根总统希望美国人民记住什么?我们以第8段为例,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明确:写的是宇航员生前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读到这些留在大家记忆中的细节,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浮现在我们面前。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小结:里根总统用叙述性语言追忆了七位英雄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他用七个结构相同的段落构成了排比。今天,我们从《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两篇课文中结识了一批英雄,黑板上列出了英雄们的事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描写一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来表达我们的敬意,段落首句要使用“我们记得„„”这个句式。4.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展示。5.写作范例(略)。6.布置作业:(1)用今天教过的跳读法梳理《荒岛余生》的故事情节。(2)把我们今天结识的所有英雄都写出来,组成一个排比段。
四、设计反思跳读法是写入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略读文本的方法。指导学生用跳读法迅速从文章中获取所需的关键信息是本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整个教学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通过跳读获取情节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第二个板块通过跳读获取与人物有关的信息,概括人物的言行或者命运结局;第三个板块通过跳读提取演说辞的语言特点,并指导学生模仿写作。这三个板块将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完整严密,并针对四篇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文本特点,使其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及不同的教学重点。整堂课以跳跃性阅读为主,教给学生迅速捕捉信息的方法,并教给学生依据提取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的能力。四篇文章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时,首先要建立起一条整合的主线,以这条主线为中心进行取舍,最重要的是敢于舍弃,如果什么都讲,只会模糊学习重点,学生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整个设计从《真正的英雄》中的一句话切入,目的是凸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立足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本。仿写《真正的英雄》中的排比段,有三方面作用:一是让学生知道这种语句在演说中能起到振奋精神、激发情感、鼓舞人心的作用;二是以前面三篇课文的阅读体验为写作内容,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三是立足前三篇课文的内容进行仿写,帮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概括课文要点及积累优美语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传记《伟大的悲 剧》、小说《荒岛余生》、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 《真正的英雄》组成,四篇体裁各异的选文均与探险路 上的英雄有关。四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却叙述简单,浅显易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语言文 字方面的障碍。教科书编者将单元教学重点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所 以学习这一单元不宜采用单篇教学,可以“英雄”为中 心词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这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因长时 间阅读而产生疲劳,也易于达成该单元的学习目标。
二、切入点
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
雄”的问题,单元整合学习可以第四篇课文《真正的英 雄》为主线进行设计:认识英雄→品读英雄→记住英 雄。教学切入点可选用《真正的英雄》中的语句:“英雄 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 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 活以至献出生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曾经有人说这个年代已经没有英雄了,那么你 们又是如何理解英雄的呢?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指导学生齐声 朗诵:“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去实践真正的生活 以至献出生命。”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五单元描写了一些英雄,他们
分别出现在几篇不同的课文中,这几篇课文篇幅相对 较长,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前的阅读方法,肯定不能在课 堂这短短的时间内结识所有英雄,那将是我们的遗憾。所以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阅读方法——— 跳读法。同学们有没信心,敢不敢尝试一下这种新方法 呢?
(二)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跳读,熟悉情节发展,认识英雄。1.简述跳读法的特点。
跳读就是跳过课文中的次要信息,只阅读主要信
息。跳读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寻找并抓住重点词 句。这些重点词句,可以是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 物的活动、课文的过渡句、段落里的中心句等。这些关 键语句可能出现在课文的开头、结尾,也可能出现在课 文的中间。现在我们一起跳读课文,抓住重要的句子,迅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伟大的悲剧》课前提示,说说哪句话表明 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这一句表明了课文的主要 内容。
3.通过这个重要的句子,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 的是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牺牲 的故事。
4.请同学们速读《伟大的悲剧》第一自然段,看看 斯科特这支探险队共有多少人。(板书: 五个人)5“.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是这一段 的重点句子,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有五 个。
6.刚才我们用跳读的方法知道了斯科特一行五人
前去南极探险的事件。请同学们试着用跳读的方法,寻 找课文中表明探险队员人数逐渐减少的句子:“现在只 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 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板书: 四个人→三个人)7.从五个人到四个人,再到三个人,这三个句子传 达出了队员们在归途中一个一个先后离开了他们热恋 着的探险队的信息,他们为什么离开了呢? 8.探险队剩下的三个人最终是否回到了家中与家 人团聚呢?
9.学生概括主要情节。
10.现在请同学们以“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
14公里”为中心点,寻找本段中与五个人活动密切相关 的词句。
11.现在请同学们用跳读法,阅读《登上地球之巅》 这篇课文,找找有没有表明登山队员人数变化的重要 句子,利用这些重要信息,简要概括这个故事。(板书: 四个人→三个人)12.四个人中只有三个人登上了地球之巅,那么另 一个在哪里呢?(板书: 刘连满)13.学生概述情节。
第二环节:跳读,感知文中人物,品读英雄。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所敬佩的英雄,那老师也说
一说自己所敬佩的英雄,他就是《伟大的悲剧》中的威 尔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这一英雄出现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句,第 162页第14自然段的第4句,第4句中虽然出现了威尔 逊,但是写的不是威尔逊的事情,所以可以忽略不管,我们把关键信息锁定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两 句,我们从中又提取了能体现威尔逊博士特点的两句 短语:“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和“还拖着16公斤 的珍贵岩石样品”。
1.教师板书,同时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归纳找到 的主要信息“威尔逊在死亡之际,仍坚持科学观察”。2.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以威尔逊博士为例,利用 跳读法找到了所敬佩的人的关键信息。谁把刚才用跳 读法找信息的步骤再总结一下?
3.学生回答并明确用跳读法找主要信息的步骤:(1)找到人物出现的语句;
(2)从人物出现语句的前后寻找信息,锁定有关人 物的关键段或关键句;
(3)从关键段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句;(4)从关键句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学生用跳读法寻找文中自己所敬佩人的关键信
息,并依据提取的信息概括阅读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第三环节:跳读,仿写演说辞,记住英雄。师:刚才我们已经阅读了《真正的英雄》的课前提示,你觉得哪句话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这篇 电视讲话。”这是一篇里根总统面对美国公众发表的电视讲 话。在这篇讲演稿中,他抒发了对逝去宇航员的哀悼之 情,号召人民从悲痛中振奋起来,继续去探索茫茫未知 的宇宙。所以我们在朗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读出怀念 之情和哀悼之意,语气不能太欢快。1.学生自主阅读第6~12段。
2.提问:刚才我们阅读了第6~12段,现在请同学们 说说这些段落的第一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每段都运用了“我们记得⋯.”句式。(板书)3.里根总统希望美国人民记住什么?我们以第8段 为例,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
明确:写的是宇航员生前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读到 这些留在大家记忆中的细节,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
浮现在我们面前。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小结:里根总统用叙述性语言追忆了七位英雄点
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他用七个结构相同的段落构成了
排比。今天,我们从《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两 篇课文中结识了一批英雄,黑板上列出了英雄们的事 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描 写一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来表达我们的敬 意,段落首句要使用“我们记得⋯.”这个句式。4.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展示。5.写作范例(略)。6.布置作业:
(1)用今天教过的跳读法梳理《荒岛余生》的故事 情节。
(2)把我们今天结识的所有英雄都写出来,组成一 个排比段。
四、设计反思
跳读法是写入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略读文本的方
法。指导学生用跳读法迅速从文章中获取所需的关键 信息是本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整个教学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通过跳读
获取情节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第二个板块通过 跳读获取与人物有关的信息,概括人物的言行或者命 运结局;第三个板块通过跳读提取演说辞的语言特点,并指导学生模仿写作。这三个板块将第五单元的四篇 课文整合为一体,完整严密,并针对四篇文章所呈现出 来的文本特点,使其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及不同的教 学重点。整堂课以跳跃性阅读为主,教给学生迅速捕捉 信息的方法,并教给学生依据提取的信息用自己的语 言来表述的能力。
四篇文章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 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时,首先要建立起一条整 合的主线,以这条主线为中心进行取舍,最重要的是敢 于舍弃,如果什么都讲,只会模糊学习重点,学生最后 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整个设计从《真正的英雄》中的一句话切入,目的 是凸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立足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 本。仿写《真正的英雄》中的排比段,有三方面作用:一 是让学生知道这种语句在演说中能起到振奋精神、激 发情感、鼓舞人心的作用;二是以前面三篇课文的阅读 体验为写作内容,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 三是立足前三篇课文的内容进行仿写,帮助学生再次 回顾课文,概括课文要点及积累优美语句,提升语言表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潘兰林
第五单元
单元要点
一、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二、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四、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法
五、教学时间及课时:
六、单元分析:
探险,既是人对自然的探索,又是人对自身的挑战。本单元的主题是探险。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生俱来。为此,一批批探险家出现了,他们的探索和发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近现代以来,探险家更是层出不穷,如群星闪耀,相映生辉,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留下了他们跋涉的足印。
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单元。它表明了我们对探险这一过去被国人相对忽视的人类文化活动的价值倾向。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探险正代表了这种精神。当前,全球一体化在加速,不同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交流、沟通越加频繁,打破隔阂,互相借鉴、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这已成为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从这一角度说,本单元的设置,乃持一种开放的态势,拥有一种全球文化和视角,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1.关于阅读课文 :本单元阅读部分由五篇课文组成:《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真正的英雄》(里根)和《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本单元题材丰富;有南极探险,有荒岛求生,有攀登珠峰,有探索太空,有追问太阳:本单元文体多样;有传记,有小说,有通讯,有演讲词,有神话、寓言。本单元课文情节引人人胜,主题令人深思,语言回味无穷。这一切将使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味。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写的是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饱含感情,以优美的文字,再现了发生在那茫茫南极冰原上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但作者叙写这个故事,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感到有趣,也不仅仅是为了感动读者,而是让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作品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它应该是一粒种子,深埋进学生幼小的心底,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能够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他们“精神的底子”里不可缺少的内涵。
2、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创设条件,播放一些关于南极恶劣天气的图片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或可预先布置学生了解南极的一些情况(如气候、地貌、动物、植物、人类活动等),上课以提问的形式,导人对本课的学习。
⑵教师不要事先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不带任何先人为主的观念去阅读课文,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第一阅读感觉。教师再通过与学生的深度对话,来提升学生的第一阅读感觉,帮助他们把这种感觉上升为理性思考。
⑶斯科特一行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他们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以此教育学生,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感染、引导,自然从课文中引出来的,而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灌输。
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片段。这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可以有选择地朗读一些重要段落,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⑸加强语言的品味和字词句的积累。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以思想深刻而著称,表现在他的行文上,往往有含义丰富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这篇课文也是这样。练习中的几个句子,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本课语言丰富,生词较多,“读一读,写一写”中列出的词语,要把它们还原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掌握。
⑹如有条件,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茨威格的其他传记作品,如《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中的部分篇章。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题目是编者加的)。课文节选的部分,没有多少故事情节,而主要写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最后战胜自我,获得新生。在许多国家,这部作品一直被当作儿童必读的“生活教科书”。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认为,这是一部连亚里斯多德或现代人的作品都不能比拟的关于教育的论著。确实,这部作品是教育儿童乃至青少年的好材料。我们这里选编的思想意图正在于此。
七、教学这篇课文,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要创造条件,布置学生先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可参看本册书后的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使学生对这部世界名著中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有个大体的了解。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着重于: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3.课文主要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这是小说家常用的描写手法。这一点在教学时不必讲得过深过细,稍作点拨即可。因为这个阶段我们不突出文学体裁的教学。专门的文学教育安排在九年级。这里只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
4.行有余力,可引导学生了解一下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如荒岛生存需要哪些基本常识,鲁滨孙从船上搜集的那些“不值钱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怎么用,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下鲁滨孙观察太阳、计算日期的方法。这也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作一点知识的准备。
5.《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节选自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的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题目为编者所加)。课文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八、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是世界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把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
2.适当渗透思想情感教育。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坚强的,中国也不乏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高水平的探险家。以此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3.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
4.《真正的英雄》是美国总统里根为纪念“挑战者”号遇难的全体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词。“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它的影响不仅仅是美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里根的这篇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令人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从长远眼光看,学习这样的课文,对于儿童今后的思想成长是有帮助的。
5.教师可找来有关报纸、画报,有条件的话,可以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爆炸时分叉的火焰、从大西洋中捞起的还保留有完整美国国旗的飞机残骸、麦考利芙的照片等,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课文中的好句子不妨让学生摘抄下来,并学会运用。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教学时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7.关于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活动目标: ①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②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④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项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条件,任选一项,学生可自由组合,分成三个活动小组,每组开展一项活动。三项活动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相继开展。一般来说,同时进行便于在课时上作统一的安排,除了前期准备外,两节语文连堂即可完成。但相继开展教育面更大一些,在某一小组开展某项活动时,其他两组的同学便可前往观摩,甚至互派“探险小记者”作及时报道。
开展“探险家的故事”这一活动,可围绕三方面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让学生在对古今中外的探险家探险故事的追踪中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信息,培养学生处理、利用资料的能力,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复述能力和口头描述能力。
“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是一个辩论会,某种程度上它是第一个活动的深化。举办这一活动起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对本单元的阅读课文表达的思想价值观有比较深入的把握;二是学生课外自行掌握了一定量的关于探险的资料。展开辩论活动,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使辩论双方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使双方观点能够交锋。如果一方理据凿凿,而另一方理屈词穷,论辩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这里要强调的是,课文所表现的价值取向似乎是过于倾向于正方,这就可能使得辩论很不利于反方。为此,教师要大力扶持反方观点,使双方力量能力大致均衡。二是不要对两种观念的对错作最后的评判。辩论的过程重于结果。举办辩论会的目的是展开交流,提高思辩能力,锻炼口语表达。
“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是为应和“学会生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而设置的。活动虽然是模拟性质的,但难度较大。它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是一个考验。这一活动不仅考验应聘者,也考验招聘小组的成员。要组织学生精心策划,提前布置,使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活动过程中,要有有效的监控手段和考查办法,防止场面乱哄哄,活动走过场。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既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学生可自由选择。写出真情实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