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指导思想
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智障学生因大脑器质性损伤,导致智力低下;其注意力易分散、记忆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特点,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有利于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认知主体作用;能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调动智障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其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为每一位智障学生的素质成长搭建平台,设计并实施每个学生的IEP计划,全方位、多角度的补偿缺陷,发挥其优势智能;通过信息技术与培智学校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为智障学生学习生活打开暂新的一页,为今后融入时代生活打下发展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培智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逐步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整体优化教育教学,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开发培智学校教学教案共享资源库、多媒体课件。
三、实施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在培智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改变现有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总结新的教法与学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摸索新的育人模式,让智障学生在学习过程有效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2、主体性原则
师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广大师生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是本次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并通过理论实践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渠道与
方法,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
3、情感性原则
深入智障儿童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只有爱生如子,才能进行心灵的交流。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即不断补偿、矫正各种缺陷,又扬其所长;使教育过程成为塑造和发展学生心理的过程。
4、整体性原则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入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课堂。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要重点研究配备简易多媒体设备的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包括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方式,师生或生生互动方式等等。基于参与研究的教师积极的培智学校课堂教学实践,广泛利用和搜集现有信息技术的资源,通过多角度、多方向、多层面的教学实践,推出各具特色的、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优秀课例、论文、录像以及光盘资料。
五、课题实验的过程
1、基础研究阶段----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书籍,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学习借鉴普通学校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充实研究的理论知识。
2、实施分阶段----实践活动,在全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活动;主要在《常识》、《信息技术课》、《语文》、《数学》等课程中进行实践研究,实施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研发教学教案资源库及多媒体教学课件。
3、总结阶段----课题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展示多媒体教学教案、课件。
六、课题实验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参阅兄弟学校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专业教材书籍资料;
2、行动研究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制作、教案编写;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开发培智学校教学教案共享资源库、优秀课例、论文、录像以及光盘资料。
第二篇: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之我见
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之我见
1、重点突出
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即使只教“精华”,他也不一定能抓住“重点”。因此在我们活动式或适应性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把握重点。所有活动均围绕重点,使教学中各个环节都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热闹而活动。
2、难点突破——充分体现教师教的方法(教法、策略、支持、辅助等)
能否抓住教学内容的难点,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特教中,更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方法和水平的准确把握。
尤其在难点突破(也就是学生经过怎样的指导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时,更应体现教师的方法。也许方法是普通小学教学中的标准方法,也许这个方法是经过我们摸索出来的巧妙的特殊方法。
在特教中,还要更突出支持的手段。因为有些学生受能力的限制,如果不通过支持,也许永远不能“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而我们的教却不能停止不前,因此要多考虑恰当的支持(而不是尽量多)。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以前长时间思考过的: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展示课中真的从不会到会?我觉得在汇报课前一定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铺垫的。我们可以把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有意识地展示出来。即使汇报课上学生“顿悟”得非常顺利,教师也要想方设法展示自己指导的方法。汇报课的目的不是为了“顺利”地走完一节课,而是要“充分”地展示自己教的方法、辅导的手段。即使是“练习课”,也是如此,要体现教的方法和技巧。
3、教学形式的选择、活动安排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我们现在尝试的活动式教学模式,都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座位安排”、“活动好看不好看、好玩不好玩”等简单地加以判断,当然更不能以此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我认为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安排怎样的活动、设置合理不合理,都不能片面地看活动本身,而是要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度、投入的程度、兴趣、成就和效果。也许同样是排排坐的座位安排,同样是教师统一指导、学生统一动手,但只要学生真正都动起来、动得“在点儿上”、动得有效果就可以了。反过来说,看似很花哨的一节课,都是教师在表演,学生参与不进来,或参与得无效,这样的课也是失败的。我们关注的就是学生参与、学生体验、以他们薄弱的能力是否能学得会„„
2012-5-10
第三篇: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摘 要:本课题研究从中重度弱智儿童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吸取了多种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对培智学校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从制订教学纲要、编写教材资源库、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作业、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中重度弱智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促进教师提升课程素养并加快专业发展,最终获得了研究成果和教师队伍双赢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重度弱智学生 校本课程 教师队伍校本课程研究的缘起
目前,随着教育对象、社会要求的变化和教育评价的需求,培智学校旧的课程体系在完成了其历史作用后,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及教学的需要,急需有新的更为适应学生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课程取而代之。因此,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所有培智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改革重点,研究一个适应于培智学校特点的新课程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中度弱智学生的教育研究,当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开发了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系统。我国在1994年也颁布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稿,但至今国内尚未公开出版开发成功的系统的、有操作性的相关课程。
我校申报的课题《中重度弱智学生校本课程的研究》于2001年被立项为省级科研课题。本课题研究力求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培智教育的特点,旨在对中重度弱智儿童教育中设置校本课程进行探索,同时鉴于研究内容充分地结合了地区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课题的准备阶段起,课题的研究已经历时两年多,现即将结题,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指导我们智力是可以改变的,课程要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
“智是认知结构对现实的适应”——指导我们课程中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现实的适应上; “教学是让学习者处理符合认知适应的材料”——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和需要; “学习是起因于活动而矫正认知结构”——指导我们课程教学形式以活动为主;
“以发展的进程解释学习,而不是以学习解释发展”——指导我们课程评价使学生得到发展。2.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地讲,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他坚决反对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做到实用性、生活化。
2.3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尊重个性,把学习看成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要求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人的成长服务;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和学习者中心,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指导我们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各种差异特点,并且一切都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
我校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形成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且通过实践,有效促进中重度弱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同时,通过我校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努力拓展我国弱智教育的新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形态
在“一切为了弱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主线,设置了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语言训练、生活适应、音乐、美工、劳技、感知、家政、法律、健康教育等课程,并辅以智能训练课程涉及多个领域。
校本课程从呈现方式来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我校不但重视开发显性课程,还十分重视隐性课程的教学,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各种活动等,树立了“时时是教育”、“事事是教育”的教育观。校本课程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建立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机制,这既是校本课程研究的保障系统,又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5.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5.1.1以制度促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首先得规范课题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总负责、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操作、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课题管理网络,在明确分工的同时又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用制度保证了网络中的每一级人员必须负责完成所规定的科研任务。
其次,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有新理念。为了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人人有课题、周周有学习,月月有小结(课题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小结本月的研究情况,及时查缺补漏,调整研究进度)。每学期完成“七个一”(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开一节校本课程研究课、做一份个案研究、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进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写一篇教学心得或论文、完成一本即12篇以上的摘抄量)。
此外,学校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除了在区、市参加学习外,上海、扬州、重庆、北京、深圳、大连、香港等地都留下了我校教师孜孜学习的身影,并且采取“一人学习,全体受益”的措施,即让学习归来的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既节约了经费,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如此一来,使得我校教师能够及时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并且促使教师为教科研蓄积能量,在教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
5.1.2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科研指导教学、在教学中开展科研”,我校在狠抓教科研管理时十分注意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除了要求三个重点实验班教师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还指导教师选择、完成主课题下的一系列子课题,参与面广而有层次性,有效地落实了研究目标。同时,教师通过“选编教材——教学实践——修改完善——再教学实践——再修改完善”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能力。
5.1.3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热爱教科研。李瑞环同志说:做人的工作,一靠真理,二靠人格。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工作作风,不但能及时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帮助,还注意从生活上、心理上关心教师,让教师始终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环境中开展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多种形式肯定他们的劳动价值,给他们以鼓励。在学校的月考核中设有贡献奖一栏,无论是教师的研究论文获奖或发表,还是教师对外上研究课、示范课,或者是教师其他在教科研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都会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奖励,金额虽少,但明确地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肯定和引导,激发了教师的研究动力。
5.2校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和情况
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5.2.1制订教学纲要
我校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培养目标和《中度弱智儿童教育训练纲要》,已研究、制订出了实用语文(1—9)、实用数学(1—9)、生活适应(1—9)、感知(1—6)、法律常识五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指导教师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实用语文教学纲要以生活化为立足点,确立了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为学校的单元教学主题,每个主题又根据低、中、高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分出3个课题。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上社会。实用数学学科纲要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并且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进行编写,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感知学科纲要是从学生的感知觉训练出发,按视觉、听觉、味觉、触摸觉、嗅觉、空间知觉等方面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作不同要求,具有发展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生活适应学科是中重度弱智儿童最需要的一门学科,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按单元编写而成,从学生的最需要和最可能达到的目标入手,逐步把中重度弱智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基本能独立生活的人、一个社会人。法律常识则是专门面向高年级中重度弱智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在他们即将踏上社会之时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不违法、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为他们成为社会人全方面夯实根基。(以上五学科纲要都另有详细内容)
5.2.2编写教材,形成教材资源库
在各学科教学纲要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写出具体可感的校本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要求在兼具差异性、生活化的同时还具有弹性以便于调整,充分体现教材资源库的特性。目前,我校主要完成了以下学科教材的编写:实用语文(1—5年级共10册)、实用数学(一年级2册)、生活适应(1—9年级共18册)、感知(一年级2册)、法律常识(九年级2册)。其他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后再编写、开发出来。
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研究的龙头学科——实用语文的研究已近三年,现在基本已形成稳定的模式。三年来,实用语文学科成功地形成了教材资源库,上一个年级的教材稍做调整便可以为下一个年级所用,现在已基本不用再花费过多的心思用于开发上,初步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一套完整的语文课程包括教学纲要、教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工作纸、学生作业纸和亲子活动(即家长指引)等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行性,为中重度弱智学生的语言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另外,因编写教材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我校把所有用于编写教材、制作课件的图片分类保存,从而也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图库资源,为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5.2.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学习国内外培智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充分了解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树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观念,从而对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力求找到最适合弱智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教学方法多样性:训练课、实践课、操作课、讲授课、活动课等按课程内容不同安排比例,课型依据目标来定。
(2)教学组织多样性: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每周开设18节)、班级分层教学、领域教学(智能训练课打破班级界限、依据特长或缺陷编组,一周6节课开设19个组别进行)、跨班教学(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状况采取分学科走班学习)等等,充分照顾差异,体现人本思想。
(3)教学活动整合性:教学设计避免切割的、抽离情境的单项训练,概念技能及态度的学习都在一日生活统整的活动中。
5.2.4学生作业的创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作业布置在形式上更为直观、具有趣味性和活动性,开放式的学生作业特色鲜明。以语文学科为例,在上“交通”这一主题时,教师根据需要采取了图片认知、配对交通设施、根据图上汽车和行人的状况给信号灯正确涂色、做刷卡乘车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作业,同时,十分注重学生作业时的独立程度和情感态度,在作业纸上都附有专项的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另外,引导家长参与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作业——“亲子活动”因其独具的指导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特点倍受家长和学生欢迎,这项作业的改革创新不但从某方面解决了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茫然感,以纽带的方式把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亲密联系起来,使得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了有效的延伸,而且以此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让家庭中的亲情之乐在学习游戏中悄然生发,从而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添加了上好的润滑剂。如今,以“亲子活动”为主要特色的学生作业的改革创新,在我校已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我们将进一步在这一方面着力研究,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5.2.5课程评价体系逐步形成
每学期初,教师都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商议,共同制订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由教师按计划实施教学并及时进行记录,期中和期末依照个别教育计划进行评量,检查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分析,修订个别教育计划。在实用语文和语言训练、生活训练、孤独症儿童训练等个别化教学中做得比较好,基本形成了初步的评价体系,其他有待进一步跟进。如语文:每个主题单元教学前都要制订班级教学计划,并且按照听、说、读、写和符号理解五个领域为每个学生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一主题教完后逐
一、逐项进行评估,每次评估的结果都是修订上一个教学目标和制订下一个教学目标的依据,学期结束时再通过评估工具进行综合评估,以便于动态地、系统地、连贯地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6.1取得的成效:
6.1.1教师既不是教材的奴隶也不再是教书匠,课程意识、编写教材水平有较大提高,责任感和协作能力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熟练,科研水平提高较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6.1.2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来制订的,最终、最高的目标是促使学生融入生活,课程内容实际,学生不象以往学习了知识不会用。学生从中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另外,因学习内容围绕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
6.1.3形成了教材资源库和教材、教学图片资源库。6.2研究后的思考:
6.2.1在倡导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真实训练场景。
6.2.2课程改革需要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教师在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寻求专家支持。6.2.3教学评价比较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操作体系。
6.2.4家庭、社会在隐性课程的实施中作用极大,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实施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1994年。
2、许家成,《我国智力落后教育对象安置、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华夏出版社,1994年。
3、张文京、许家成等,《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重庆出版社,2002年。
4、于文,《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1年第3期。
5、徐娥,《弱智儿童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11月。
6、赵树铎主编,《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华夏出版社,1994年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
在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讨论”、“对话”、“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师传教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把讲授、讨论、实践、自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
关键词:学生,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方兴未艾的课程,当前它又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尖上。新课标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不仅仅是传授信息技术,而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教育理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因此,现代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应该扬弃传统模式中的不适成份,尝试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就涉及到教与学关系、学科与课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等问题作探讨,从而为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理论基础不局限于某一种教育理念,而是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与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先进教育理念的优秀部分,结合实践经验而来。其中主体部分来自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一部分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会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笔者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主张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不再是第一位,而是把学生的学放在最首要的位置。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该由传统的单学科教学观念转变为课程观、价值观、知识观、文化观。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课程是知识、社会文化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着重于对原有知识的解释与传授,又或者局限于单学科的教学,而没有联系其它学科、学生自身的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放眼世界,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应用相当广泛,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日益频繁。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几手计算机技术,更应该是信息技术能力、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并且尝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的几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这几种模式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比较高的。
(一)分组讨论模式
分组讨论模式适用于一些理论学习,学生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加深对信息技术理论的理解和对信息技术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看法。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认为,世界的多样性决定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性。所以教师不用给出确定的唯一答案,提供的只是一些可能的答案或者是提出一些假设,让学生发挥能动性讨论得出各自的答案。
在讲述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功用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光亮,方便了我们生活,没有信息技术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暗淡无光;有些同学则认为现代的信息技术危害极大,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经常
威胁我们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损失;有些学生则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应该充分用好它的利而除去它的弊。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运用了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各抒己见。在各方得出结果之后,教师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对他们说法中正确的给予肯定,对其不足之处也提出修正。
通过分组讨论,一些有争论的观点、未证明有假设、以及矛盾的概念,在不同立场的对立、辩论中碰撞,激荡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从知识到思想的升华,完成初步的意义建构。
(二)小组协作探究模式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让学生所学知识随之不断更新,就要求学生具备研究、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证明,这种能力在小组探究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群体协作下尝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广泛展开。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信息技术基础较好而且又有定统筹安排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这个小组长在学习活动中就起着牵头的作用,负责带领其他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问题的讨论、经验交流,最后还能总结出每次讨论的结果;小组长还在上机操作时起小老师的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他都可以直接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提请教师帮助。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一定都要找教师,可以向小组长提请帮助;也可以通过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尝试探究,最终得出答案。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起的是支持作用。为学习者提供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各种信息资源,如一些软件工具、网站地址以及关键技术支持。这些资源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讨论与交流,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概念、知识有了确切了解。
同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还对待确定答案的假设、现象有了学生自己的意义,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者维果斯基(Vogotsgy)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
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
因此,在我们制定任务时,要从学生的现有智力水平出发,确保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这就要求这个任务要与学生切身相关或者是熟悉的环境下的。
在实施任务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上网、看书和看报纸杂志等信息搜索方式搜索信息,处理所得材料,最后进行总结报告。那么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是不是放任不理的呢?当然不是,教师应该提供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如何运用Yahoo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从网上搜索与下载资料等。
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多种模式相结合,不局限于某一模式不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硬件条件允许下,我们都应该适时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同样,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实施多种模式相结合。总的来说,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显著教学效果,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我们不妨“拿来主义”,并且尝试使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通讯,1998年第8期。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第五篇:如何在培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
如何在培智学校实施信息技术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天津市培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有很多个年头,市教委也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纲要给予指导,但在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是自编教材。究竟应该让培智学校的学生掌握哪些信息技术技能是培智学校任课教师首先考虑的一项重大问题。为了学生在将来的生活中学有所用,在这几年工作中一直摸索前进,尤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如,文字输入,哪一种最适合学生的使用、哪种软件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并且适合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的。
在学校的教育与教学中,依托教研组探索校本课程的建设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经验,为了更好的梳理课程建设中的得失,现将几年来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经验,特别是教学内容做下简单总结。
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天津市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方案》将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为选修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收获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背景,熟练的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奠定基础。结合国家课程标准,“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内容,学会生活为目标”的课程观,希望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独立使用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例如,下载游戏、音乐、视频、图片,QQ聊天和收发电子邮件等。
三、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内容
学校从低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于现在没有统一的教材可供参考或使用。本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托,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环境以及职业教育的需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依据在教学实践中的反馈和思考,用了一年的时间制定了本校内部使用的校本教材。制定内容有以下几个板块。
(一)基础篇(认识计算机、正确开关机、窗口的认识以及鼠标、键盘的正确操作)
(二)画图篇(利用windows系统自带画图工具对图片进行编辑、修改及调整)
(三)Word篇(文字的编辑、鼠标输入法、常用功能键的基本操作)
(四)PPt篇(幻灯片的制作,如何插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五)网络篇(浏览器的使用、搜索文字、音频,视频聊天,收发电子邮件)
四、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1)以分组分层为手段,实施课堂教学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同一个自然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上有很大的差别。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校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即每个班级内分为A组、B组、C组三个能力层次,紧紧围绕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即同一个教学内容,达到的教学目标不一样),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学习效果得以突显。
(2)以学习反馈为载体,评价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的检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学习效果反馈的形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每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设定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同时,在不同能力层次中设定评价标准独立完成、提示完成、辅助完成、未完成4个等级。针对目标不能完成的学生首先要考虑制定的目标制定是否恰当,是否全方位的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如果目标制定没有问题,便要利用其他的时间或者在下一个教学目标制定中介入补救性教学,让学生充分的完成教学目标。
五、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
(一)以游戏为基础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基本操作要领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先学后用的过程,可操作性比较强。它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动手;需要直接在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换为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以实际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和规则,来激励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想象、去倾听、去创造、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从最简单的游戏开始,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鼠标和键盘操作融入到各种小游戏里,从中去掌握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等基本操作方法。(泡泡龙、连连看、纸牌、扫雷)
(二)解决文字输入方法,开启求知的万能钥匙
汉字输入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之一。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培智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能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对于键盘的基本操作十分困难。可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在学习word、PPt、网络、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的教学中遇到了瓶颈,这些信息技术技能都是以文字输入为必要条件,普通的文字输入法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难以掌握。这一问题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技能的“拦路虎”。经过学校教研与翻越资料,总结出三点原因。首先,识字量少。培智学校毕业班的学生能力水平还不如普通学校二、三年级的学生,对汉子的识读水平很低,这一点在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其次,拼音学习差。在高年级中存在一部分学生识字水平能力很强,但不能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输入。还有,手眼协调性差,记忆力低下。要在键盘上找到所需字母键、数字键已经非常困难,加上键盘上都是学生不认识的英文字母更是难上加难。总而言之,考虑到培智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键盘输入为主的常用输入法很难被学生所掌握。那怎样才能找到一种适合培智学校学生的文字输入法呢?一时间成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题,课程也没有办法正常进行。我把问题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与新老教师一起进行商讨。有教师提出使用手写板、语音录入、五笔等方式输入。手写板对于书写的笔痕要求质量高,学生操作比较困难。语音输入法对不标准发音识别困难,并且很多学生都伴随言语障碍,发音困难。五笔输入对于学生的难度更大,学生的记忆能力低下,识记速度慢,无法记住五笔输入方法的要点。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与实践,发现微软拼音输入法有一种鼠标输入法挺适合培智学校的学生使用。这种输入方法就像平时的写字一样,只是把写字的笔换成鼠标,纸换成了显示器的屏幕,甚至写字不需要按笔顺写、也不需要写完,就是能根据输入内容显示出与之相近的字。
(三)利用信息技术,学会分享网络资源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它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
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中,我分为低、中、高3个不同的学习阶段的教学内容;高年龄段的学生是从练习文字输入的基础上一步步渗入到网络知识的学习;从中使学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和使用网络。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吸引学生极大的注意力,它能使学生在网络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些学生专注于军事,就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与军事有关的文字、图片等。有的学生喜欢看电影,就可以搜索视频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有的学生喜欢听音乐,就搜索音乐找到自己喜欢的并下载、保存。甚至有些轻度障碍的学生还能使用网络聊天工具、电子邮件来与他人沟通。记得一次教授职技班学生收发电子邮件,一名学生问我:老师你的邮箱号是什么能告诉我吗?让我很惊讶的是晚上在家浏览网页时突然收到了一封邮件,打开发现是这名学生给我发了一封简短的邮件。上面写到老师您好,我是某某,您能收到我的邮件吗?通过网络学生能扩大视野,既增长了知识,又能与他人一起分享。掌握了信息技术,这些孩子们能与社会更接近、更密切、更好地称为一个社会人。
六、结言
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开展多年,在此期间,各学校任课教师从一点一滴的摸索与研讨,逐步的已形成以特殊教育为对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期间经历了很多困惑和迷茫,特别是选择教学内容上的教育方向。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本着以生活化、有意义的原则实施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成效;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技能;使学生在生活中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参考文献
1、郑恩美,韩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趋势分析》,博士论文,2014,P96。
2、李京惠,韩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势态及改善方案》博士论文,2014,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