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智体育课程与普通体育课程之比较研究(二)
培智体育课程与普通体育课程之比较研究
(二)日期:2008-6-5 9:46:10 作者: 来源:葛理达的个人专业成长空间
二、培智体育课程与普通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之对比研究
普通体育新课标根据健康三维观、体育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外课程发展的趋势,将教育教学内容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的划分真正体现了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了体育课程健身育人的功能。同时普通体育新课标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设置了六个学段,不同的学习水平层次设置了详细的学习目的、内容和要求。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时间,例如,《课程标准》设置了水平一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但并未规定学生是在一年级还是二年级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各个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宜的教学时间、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而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达成学习目标。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轻度体育课程内容已经很难适用于我们的体育教育教学了。而在《实验方案》中并没设置实质性的学习内容。只是提出了一些教材编写的原则,如:课程与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等。过去,在设置老版的轻度培智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时,专家们基本上也是参考老版的普通体育课程中的学习内容的,只是将要求进行了降低、同时增加了部分适合智障学生的学习内容。由此,我想到在思考培智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时,也可以根据《实验方案》提出的原则,参考目前普通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的设置方法。第一,我们可根据培智体育课程目标划分几个学习领域,如补偿缺陷领域、运动技能领域、身体健康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生活适应领域、潜能开发领域等。第二,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程度的智障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设置N个学习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充分考虑到各地、各校、各班的差异,从而使培智体育课程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更强。
三、培智体育课程与普通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之对比研究
普通体育《课程标准》为体育体育课程组织和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组织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课程教学计划;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等,但其体育学科的专业化性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而在培智的《实验方案》中,进一步强调了“以生活为核心的”的课程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摆脱分学科课程的羁绊,而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非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即体育课程综合性的特点。于是当生活需要将运动与保健与实用数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在运动与保健课程中需要语文知识时,我们可打破学科界限,以综合课程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同时也可采用个别化课程在实施。因此相比普通体育课程,培智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空间更大,四、培智体育课程与普通体育课程的评价方法之对比研究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普通体育《课程标准》中淡化了评价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功能。在评价内容上也要求多元化,评价方式上要求多样化。而在培智的《实验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普通体育课程不同的是在培智的《实验方案》中还提出了要建立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要求学校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
有机结合。
通过以上对比研究,我们认为培智体育课程与普通体育课程既有相通之处,也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但我们坚定认为培智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研究并发展我们的校本体育课程。建设一套适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实用性很强杨绫校本体育课程。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职业,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
第二篇:培智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
“培智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课题阶段研究计划(2012、9——2013、6)
发布人:刘秋波发布日期:2012/9/2点击:
42“培智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课题阶段研究计划
(2012、9——2013、6)
一、指导思想:
开发和利用本校已有资源,吸取兄弟学校在进行培智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已有资源,丰富培智数学活动课程资源,拓宽培智学生学习渠道,将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数学,获取知识,同时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二、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的日常化研究的能力,确保每位教师能参与区级课题研究,提高论文发表的质量,至少有12篇论文在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2、对培智数学活动课的研究能在实践层面上有一定的提升,能积累一定经验。
三、研究重点:
1、进一步研究如何系统地将培智数学活动课程与学生校内外生活联系在一起.2、建构培智数学活动课题的目标框架,着手进行培智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研究。
四、研究内容:
1、进一步开展培智数学活动课内容开发的研究
(1)数学活动课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2)数学活动课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
2、对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一定的研究策略
(1)加强个案的积累、分析研究,充实课题研究的内涵,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
(2)现状分析研究:收集本校学生的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获得全面科学的学生现状资料。
(3)经验研究:从各种渠道收集和数学活动课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经验总结,提取有价值的经验,同时总结本校长期以来开展数学活动课尝试性研究的先进经验,为课题的深入进行作好充分的前期研究。
五、具体措施:
1、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3、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教学评估、评优、示范课、竞赛课及学生竞赛等)并有记载。
4、认真抓好阶段性总结和结题工作,两人结对为单位,要有实验情况记载、总结报告,以及区领导检查。
5、组织教师总结经验,撰写好学术论文、实验报告、教学案例等。
6、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呈报课题研究成果。
六、活动计划
九月:
1.制定、学习本学年课题研究计划
2.参加课题组组织的相关理论学习。
3.课题组两位成员准备参加江苏省信息技术能手大赛,重点研究课程与技术的统整。
十月:
1.课题组共读沙龙活动《21世纪技能》等。
2.准备常州市备案课题中期评估,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各成员梳理总结中期研究成果,完善课题网站资料。
4.课题组两位成员参加武进区数学课堂教学展示,重点研究课程内容的统整策略。
十一月:
1.针对中期评估,在课题组成员中进行反馈。调整课题研究的重点。
2.课题组成员参加教海探航及师陶杯等论文颁奖会。
3.课题组成员就外出学习心得进行专题研讨。
十二月:
1.课题组进行专题学习,感受云技术下的统整与传统意义下统整的异同。
2.组织进行学生数学小论文竞赛。
一月:
1.撰写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听课心得,上交一篇案例、教学设计或论文。
2.进行课题组学期总结,收交有关资料。
三月份
1、制定新学期课题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课题研究的进程和任务。
四月份
1、组织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料。
2、围绕课题挖掘本年级的数学活动课素材。
3、魏丹老师上校际数学活动研讨课。
4、潘铭老师上校级数学活动研讨课。
5、上传本月研究成果。
五月份
1、组织学习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原则。
2、围绕课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3、钟燕老师上校际数学活动研讨课。
4、刘秋波老师、杨静浒老师、吴亚英老师上校级数学活动研讨课
5、上传本月研究成果课例及个案分析。
六月份
1、探讨数学活动课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困惑。
2、围绕课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3、谢芬老师、俞淑娟老师上数学活动研讨课。
4、上传本月研究成果课例及个案分析。
5、做好课题学期研究工作总结,汇总研究过程性资料。
6、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第三篇: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摘 要:本课题研究从中重度弱智儿童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吸取了多种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对培智学校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从制订教学纲要、编写教材资源库、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作业、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中重度弱智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促进教师提升课程素养并加快专业发展,最终获得了研究成果和教师队伍双赢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重度弱智学生 校本课程 教师队伍校本课程研究的缘起
目前,随着教育对象、社会要求的变化和教育评价的需求,培智学校旧的课程体系在完成了其历史作用后,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及教学的需要,急需有新的更为适应学生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课程取而代之。因此,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所有培智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改革重点,研究一个适应于培智学校特点的新课程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中度弱智学生的教育研究,当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开发了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系统。我国在1994年也颁布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稿,但至今国内尚未公开出版开发成功的系统的、有操作性的相关课程。
我校申报的课题《中重度弱智学生校本课程的研究》于2001年被立项为省级科研课题。本课题研究力求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培智教育的特点,旨在对中重度弱智儿童教育中设置校本课程进行探索,同时鉴于研究内容充分地结合了地区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课题的准备阶段起,课题的研究已经历时两年多,现即将结题,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指导我们智力是可以改变的,课程要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
“智是认知结构对现实的适应”——指导我们课程中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现实的适应上; “教学是让学习者处理符合认知适应的材料”——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和需要; “学习是起因于活动而矫正认知结构”——指导我们课程教学形式以活动为主;
“以发展的进程解释学习,而不是以学习解释发展”——指导我们课程评价使学生得到发展。2.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地讲,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他坚决反对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做到实用性、生活化。
2.3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尊重个性,把学习看成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要求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人的成长服务;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和学习者中心,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指导我们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各种差异特点,并且一切都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
我校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形成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且通过实践,有效促进中重度弱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同时,通过我校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努力拓展我国弱智教育的新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形态
在“一切为了弱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主线,设置了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语言训练、生活适应、音乐、美工、劳技、感知、家政、法律、健康教育等课程,并辅以智能训练课程涉及多个领域。
校本课程从呈现方式来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我校不但重视开发显性课程,还十分重视隐性课程的教学,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各种活动等,树立了“时时是教育”、“事事是教育”的教育观。校本课程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建立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机制,这既是校本课程研究的保障系统,又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5.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5.1.1以制度促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首先得规范课题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总负责、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操作、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课题管理网络,在明确分工的同时又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用制度保证了网络中的每一级人员必须负责完成所规定的科研任务。
其次,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有新理念。为了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人人有课题、周周有学习,月月有小结(课题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小结本月的研究情况,及时查缺补漏,调整研究进度)。每学期完成“七个一”(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开一节校本课程研究课、做一份个案研究、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进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写一篇教学心得或论文、完成一本即12篇以上的摘抄量)。
此外,学校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除了在区、市参加学习外,上海、扬州、重庆、北京、深圳、大连、香港等地都留下了我校教师孜孜学习的身影,并且采取“一人学习,全体受益”的措施,即让学习归来的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既节约了经费,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如此一来,使得我校教师能够及时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并且促使教师为教科研蓄积能量,在教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
5.1.2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科研指导教学、在教学中开展科研”,我校在狠抓教科研管理时十分注意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除了要求三个重点实验班教师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还指导教师选择、完成主课题下的一系列子课题,参与面广而有层次性,有效地落实了研究目标。同时,教师通过“选编教材——教学实践——修改完善——再教学实践——再修改完善”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能力。
5.1.3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热爱教科研。李瑞环同志说:做人的工作,一靠真理,二靠人格。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工作作风,不但能及时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帮助,还注意从生活上、心理上关心教师,让教师始终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环境中开展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多种形式肯定他们的劳动价值,给他们以鼓励。在学校的月考核中设有贡献奖一栏,无论是教师的研究论文获奖或发表,还是教师对外上研究课、示范课,或者是教师其他在教科研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都会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奖励,金额虽少,但明确地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肯定和引导,激发了教师的研究动力。
5.2校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和情况
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5.2.1制订教学纲要
我校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培养目标和《中度弱智儿童教育训练纲要》,已研究、制订出了实用语文(1—9)、实用数学(1—9)、生活适应(1—9)、感知(1—6)、法律常识五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指导教师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实用语文教学纲要以生活化为立足点,确立了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为学校的单元教学主题,每个主题又根据低、中、高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分出3个课题。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上社会。实用数学学科纲要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并且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进行编写,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感知学科纲要是从学生的感知觉训练出发,按视觉、听觉、味觉、触摸觉、嗅觉、空间知觉等方面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作不同要求,具有发展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生活适应学科是中重度弱智儿童最需要的一门学科,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按单元编写而成,从学生的最需要和最可能达到的目标入手,逐步把中重度弱智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基本能独立生活的人、一个社会人。法律常识则是专门面向高年级中重度弱智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在他们即将踏上社会之时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不违法、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为他们成为社会人全方面夯实根基。(以上五学科纲要都另有详细内容)
5.2.2编写教材,形成教材资源库
在各学科教学纲要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写出具体可感的校本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要求在兼具差异性、生活化的同时还具有弹性以便于调整,充分体现教材资源库的特性。目前,我校主要完成了以下学科教材的编写:实用语文(1—5年级共10册)、实用数学(一年级2册)、生活适应(1—9年级共18册)、感知(一年级2册)、法律常识(九年级2册)。其他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后再编写、开发出来。
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研究的龙头学科——实用语文的研究已近三年,现在基本已形成稳定的模式。三年来,实用语文学科成功地形成了教材资源库,上一个年级的教材稍做调整便可以为下一个年级所用,现在已基本不用再花费过多的心思用于开发上,初步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一套完整的语文课程包括教学纲要、教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工作纸、学生作业纸和亲子活动(即家长指引)等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行性,为中重度弱智学生的语言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另外,因编写教材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我校把所有用于编写教材、制作课件的图片分类保存,从而也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图库资源,为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5.2.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学习国内外培智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充分了解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树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观念,从而对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力求找到最适合弱智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教学方法多样性:训练课、实践课、操作课、讲授课、活动课等按课程内容不同安排比例,课型依据目标来定。
(2)教学组织多样性: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每周开设18节)、班级分层教学、领域教学(智能训练课打破班级界限、依据特长或缺陷编组,一周6节课开设19个组别进行)、跨班教学(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状况采取分学科走班学习)等等,充分照顾差异,体现人本思想。
(3)教学活动整合性:教学设计避免切割的、抽离情境的单项训练,概念技能及态度的学习都在一日生活统整的活动中。
5.2.4学生作业的创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作业布置在形式上更为直观、具有趣味性和活动性,开放式的学生作业特色鲜明。以语文学科为例,在上“交通”这一主题时,教师根据需要采取了图片认知、配对交通设施、根据图上汽车和行人的状况给信号灯正确涂色、做刷卡乘车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作业,同时,十分注重学生作业时的独立程度和情感态度,在作业纸上都附有专项的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另外,引导家长参与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作业——“亲子活动”因其独具的指导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特点倍受家长和学生欢迎,这项作业的改革创新不但从某方面解决了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茫然感,以纽带的方式把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亲密联系起来,使得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了有效的延伸,而且以此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让家庭中的亲情之乐在学习游戏中悄然生发,从而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添加了上好的润滑剂。如今,以“亲子活动”为主要特色的学生作业的改革创新,在我校已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我们将进一步在这一方面着力研究,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5.2.5课程评价体系逐步形成
每学期初,教师都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商议,共同制订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由教师按计划实施教学并及时进行记录,期中和期末依照个别教育计划进行评量,检查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分析,修订个别教育计划。在实用语文和语言训练、生活训练、孤独症儿童训练等个别化教学中做得比较好,基本形成了初步的评价体系,其他有待进一步跟进。如语文:每个主题单元教学前都要制订班级教学计划,并且按照听、说、读、写和符号理解五个领域为每个学生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一主题教完后逐
一、逐项进行评估,每次评估的结果都是修订上一个教学目标和制订下一个教学目标的依据,学期结束时再通过评估工具进行综合评估,以便于动态地、系统地、连贯地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6.1取得的成效:
6.1.1教师既不是教材的奴隶也不再是教书匠,课程意识、编写教材水平有较大提高,责任感和协作能力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熟练,科研水平提高较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6.1.2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来制订的,最终、最高的目标是促使学生融入生活,课程内容实际,学生不象以往学习了知识不会用。学生从中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另外,因学习内容围绕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
6.1.3形成了教材资源库和教材、教学图片资源库。6.2研究后的思考:
6.2.1在倡导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真实训练场景。
6.2.2课程改革需要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教师在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寻求专家支持。6.2.3教学评价比较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操作体系。
6.2.4家庭、社会在隐性课程的实施中作用极大,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实施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1994年。
2、许家成,《我国智力落后教育对象安置、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华夏出版社,1994年。
3、张文京、许家成等,《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重庆出版社,2002年。
4、于文,《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1年第3期。
5、徐娥,《弱智儿童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11月。
6、赵树铎主编,《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华夏出版社,1994年
第四篇:关于培智部教材与课程问题探讨
关于培智部教材与课程问题探讨 2010-02-24 10:49
一、目前培智部的课程设置还需不需调整?如果需要进行调整,又该怎样进行调整?
部分课程的调整应该是有必要的,现就我所担任的一科“劳动技术”课来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自从我接手“劳动技术”教学以来,我就注意到,我们的课程表上有“劳动技术”、“美劳”、“生活适应”、“美工”等这些操作性课程。但总觉得这几门课程的安排有些混乱。以我的理解,“劳动技术”包括“劳动”与“技术”两方面,它应该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偏向“职业教育”这一块,这样的课程应该安排在高年级(初、高中学生)。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不适合这一门课。但我们却将“劳动技术”安排在低年级,而高年级反而没有。像“生活适应”等这些课程应该安排在低年级,这样,更有利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适应学校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外界生活。
二、请你对培智部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
未来五年,我们应该致力于怎么搞出我们部门的性格与特色,并尽力使这个特色初具规模,以便以后更好的丰富与完善!就我们学校总体来看,聋部与盲部都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且两部门都已经各具自己的特色了,比如聋部在绘画、体育、服装等方面做得很好,并且还与高等教育接轨;盲部则在按摩职业技能这块做得也非常好,唯独我们培智部还是一条“短腿”。而我个人认为,我们部门要搞出特色出来,只有走“职业教育”这条路。我想,这应该是一条很适合智障学生将来发展的路。而关于“职业教育”,我现将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初步设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⑴、学校的报纸由我们的学生来派送。我们学样的各个部门的很多老师都订了很多的报刊,如果将学生与老师进行一对多的定向分配,将这些报刊的派送工作交给学生来做,既可以分担部分老师的工作,也可以锻炼我们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工作能力,将来他们走向社会以后,说不定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小区当个报刊派送员。84010825 ⑵、创建“茶艺室”和“面点室”(或者“家政室”)。“茶艺”与“面点”都是实际生活中很实用的生活技能。学习这些技能对学生将来的自我生活与就业方面都是有帮助的。而且,我觉得假如这两个功能教室能建成的话,将是我们部门最大的特色。
⑶、开垦一块“自耕地”。在我所参观的多所特殊教育学校里面,他们都有这么一块“自耕地”,供学生自己“经营”。“职业教育”应该也包括“农业技术”,所以,搞一地给学生们用来种花种菜,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农业园林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⑷、组建机房、电脑教育。虽然现在的高中班有电脑课,但只是老师自己带一本电脑去教室给学生上电脑课,学生却没有电脑,没有实地操作,那样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建设一个智障学生的专用机房。供学生上课专用。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指导思想
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智障学生因大脑器质性损伤,导致智力低下;其注意力易分散、记忆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特点,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有利于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认知主体作用;能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调动智障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其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为每一位智障学生的素质成长搭建平台,设计并实施每个学生的IEP计划,全方位、多角度的补偿缺陷,发挥其优势智能;通过信息技术与培智学校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为智障学生学习生活打开暂新的一页,为今后融入时代生活打下发展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培智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逐步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整体优化教育教学,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开发培智学校教学教案共享资源库、多媒体课件。
三、实施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在培智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改变现有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总结新的教法与学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摸索新的育人模式,让智障学生在学习过程有效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2、主体性原则
师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广大师生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是本次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并通过理论实践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渠道与
方法,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
3、情感性原则
深入智障儿童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只有爱生如子,才能进行心灵的交流。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即不断补偿、矫正各种缺陷,又扬其所长;使教育过程成为塑造和发展学生心理的过程。
4、整体性原则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入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课堂。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要重点研究配备简易多媒体设备的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包括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方式,师生或生生互动方式等等。基于参与研究的教师积极的培智学校课堂教学实践,广泛利用和搜集现有信息技术的资源,通过多角度、多方向、多层面的教学实践,推出各具特色的、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优秀课例、论文、录像以及光盘资料。
五、课题实验的过程
1、基础研究阶段----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书籍,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学习借鉴普通学校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充实研究的理论知识。
2、实施分阶段----实践活动,在全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活动;主要在《常识》、《信息技术课》、《语文》、《数学》等课程中进行实践研究,实施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研发教学教案资源库及多媒体教学课件。
3、总结阶段----课题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展示多媒体教学教案、课件。
六、课题实验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参阅兄弟学校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专业教材书籍资料;
2、行动研究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制作、教案编写;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开发培智学校教学教案共享资源库、优秀课例、论文、录像以及光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