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23:1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篇: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

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笔者对阅读教学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进行认读、体悟、融情、碰撞和思索。

潜心读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潜心认读。这一阶段的主要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在借助汉语拼音的条件下,用较为缓慢的速度,辨认课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并逐渐把一个个独立的汉字连缀成词语、段落、篇章,最终能将整篇课文正确、连贯地读出来。2.潜心悟读。指在通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联系上下文对课文中关键句子,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反复揣摩体味地读。在潜心悟读中,使学生再现课文所描述事物或情境,领悟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

3.潜心品读。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美读、赏读表达出来,达到潜读成诵的地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在品读中,生本和文本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

比如一位老师执教《望月》(苏教版第七册)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反复练读达到“文通字顺”。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月光的句子,读一读,并引导学生交流喜欢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再现画面,体会意境。如月亮的安详、跳动的光斑、两岸山林的“剪影”以及剪影周围“银色的花边”„„最后,让学生配上柔柔的乐曲,图文结合美美地赏读,在赏读中进一步感悟语言,形成语感;在美读中那皎洁的月光也洒向了孩子那稚嫩的心灵。

如何让学生“潜心读书”,针对当前“读”的现状,笔者再谈几点思考。

(1)潜心读书中,要适当领读和范读。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潜心读书时,要侧重于悟读。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感悟和情感投入上。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同学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像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像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3)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

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效果很好。解题时,老师提出:题目里哪个词是中心词?重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后,老师再叫他们带着两个问题默读全文:这篇文章是围绕总理的什么样的品质写的?总理一夜工作情况怎样?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写了哪些事,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读重点的以及深奥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去思考、去一个一个解决的„„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引读,或自读,或集体读、或分组读、或个别读、或默读、或朗读。这样两课时不到,课文读得很熟,感情也读出来了。学生的语言、思维都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对周总理的那种不畏劳苦和简朴的精神都有了认识,受到了深深的感染。

二、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西门豹》时,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时让学生思考: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然后用半节课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支老师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一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读书,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其二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他问的几个问题直接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上,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了起来,使学生不再是冷峻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觉、体会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

“充分感知,自主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

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两两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理解的,或者情感思想的,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特级教师吉春亚在《詹天佑》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读书,与书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师:课文主要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突出詹天佑杰出才能和爱国之情?(学生充分读书后回答)

生:主要通过“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三个典型事例。

师:细读“勘测线路”部分,文中哪一处你最感动,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把自己的体会用点评形式写在书上。)

(学生再次投入到课文中,读读、画画、写写,同桌还进行了交流)

师:同学们,看了你们书中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富的,老师愿意分享你们丰收的喜悦。下面自由交流一下批注成果,好吗?

生:詹天保你是总工程师,应该只在家搞搞设计,遥控指挥就行了,为什么要亲临场地呢?真是与民同苦,率先垂范呀!

生:詹天佑你真谦虚呀!自己是个总工程师,还不忘请教当地的老百姓,而我一有成绩就沾沾自喜,自认为自己是个优秀生,同学们的意见根本就听不进去。

师:相信你以后会很谦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詹天佑你是多么认真呀!“大概、差不多”不能说,真是精益求精。而我呢,做事学习总抱有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看来,我今后无论做什么也该一丝不苟呀!

师:你已有了这样的认识,今后你的学习做事一定也会精益求精的。老师为你高兴。在吉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和沟通。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中活力四射。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

三、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呢?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

要实现有效地自我建构还要强化课内外结合,拓宽语文学习和建构的渠道。面向生活,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散,把内容相关的、结构相似的、内容相同而方法相异的面状或球状的阅读资料,通过有效的组织,扩展学生阅读,拓宽建构的渠道。

练习是巩固知识、积极建构的重要途径,有效练习不是机械重复,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的充满智慧的练习。练习要把握重点、难点,要带有一定的方法指导,要具有显著的语文素质培养导向,要符合学生的练习水平和练习兴趣。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建构,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辨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各个年级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

第二篇: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佚名 点击数: 243 更新时间:2006-9-7 15:25:30

一、提高对数学的认识,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1.如何认识数学

贯彻新课程的理念需要我们对数学有一个较好的认识。数学是科学、是语言、是工具,是基础,有广泛的应用,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我们要认识数学的一些要素,例如:

(1)要认识数学的两个側面,即数学的两重性──数学内容的形式性和数学发现的经验性,正如波利亚(G.Polya)指出的: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象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象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

(2)要认识数学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柯朗(R.Courant)所说的──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构造、一般性和个别性;

(3)要认识数学是一门动态的发展的科学,正如“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指出的“数学是一门有待探索的、动态的、进化的思维训练,而不是僵化的、绝对的、封闭的规则体系;数学是一种科学,而不是一堆原则,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而不是仅仅关于数的科学”„„

2.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内容的认识(1)对10个模块内容的认识 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分析、考虑:

──知识领域。可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算法、框图、推理与证明)等五个领域考虑。解决“有什么”内容的问题。

──知识结构。揭示数学各部分内容、各分支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对高中新课程数学内容整体的认识。

──思想方法。对数学内容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加深对高中新课程数学内容和教育价值的认识。(2)对选修系列3、4中16个专题的认识 专题内容的构成:

选修系列3和系列4的专题的学习重在提高数学素养,拓宽视野。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学生已学数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已学知识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是在学生已学数学内容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广。例如数学史选讲、几何证明选讲、数列与差分、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初等数论初步等。一类是对近现代数学中一些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介绍,但不是把大学有关内容的简化下放。例如对称与群、矩阵与变换、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等。还有一类是反映数学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与广泛应用的内容,通过这些专题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力量、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例如信息安全与密码、优选法与实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

对专题内容的要求:

这些专题的内容不要求严格的系统性,但也不是简单地讲讲故事,又不是科普读物。而是想让学生对它们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方法,或者基本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选修系列3和系列4这两个系列的专题在教学要求上是有所区别的。选修系列3的专题,主要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各专题的基本数学内容及其基本思想,以开阔学生视野,从数学的发展或从一个具体的数学分支,来认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选修系列4的专题,虽然也是要深入浅出地介绍各个专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其中的一些数学知识,计算、证明或处理一些问题。

选修系列3和系列4的设置和实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二、提高对数学的价值、数学的教育价值的认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1.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数学对于人类进步、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数学是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 ──纯粹数学、数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2.数学的教育价值

──数学教育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实践和探索中丰富和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如何把握新增内容的教学(1)必修课中新增内容的教学 案例──算法 增加的理由:

“算法”在当今数学和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已经凸现出来,他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对于理解算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也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

教学定位:

结合具体实例,感受、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学习和体验算法的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言;并将算法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有关内容中,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选修课1、2中新增内容的教学 案例──推理和证明 增加的理由:

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是做数学的基本功,也是人们在一般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是发展理性思维的重要方面;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除了研究对象不同之外,最突出的就是数学内部规律的真确性必须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而在证明或学习数学过程过程中,又经常要用合情推理去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因此,无论是学习数学、做数学,还是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都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数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证明、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也需要学习推理与证明的有关内容。

教学定位:

在教学中,可以变隐性为显性、分散为集中,结合以前所学的内容,通过挖掘、提炼、明确化等方式,同时通过新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如何学会数学思考方式,体会推理和证明在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素养。

(3)选修课4中专题的教学 案例──矩阵与变换 增加的理由:

矩阵作为一种表示,在数学上是一个高度有用的工具,有了运算,矩阵作为一种线性变换,由于线性变换的重要性和它的应用的广泛性,使得矩阵在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该专题通过几何图形的变换介绍矩阵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思想,对于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教学定位:

对这个专题,特别强调要从具体实例入手,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尽管矩阵表示的变换不仅是几何图形的变换),结合几何图形的变换来介绍有关内容,理解矩阵作为线性变换表示的实质,尽量不引入抽象的形式运算符号,不强调系统性。2.如何把握有关内容在要求和处理上的变化 案例1

函数──强调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避免在求函数定义域、值域及讨论函数性质时出现过于繁琐的技巧训练,避免人为地编制一些求定义域和值域的偏题;注重了与方程的联系及函数观点在二分法中的应用;加强了函数作为重要数学模型的应用;充分注意到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容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螺旋上升的较长过程。减弱了对反函数、对数函数的要求。

案例2

统计──对于统计的教与学,必须强调统计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而不能把统计作为计算统计量的学习。

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参与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进行估计、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并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统计用样本来估计总体,即从局部来推断整体的归纳思想,学会收集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3.借助几何直观,揭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本质和关系,同时学会数学学习和思考的一种基本方法

几何直观形象、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

案例1 函数的性质 案例2 导数的概念 案例3 圆锥曲线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把自己知道的最多、最好、最生动的东西给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不给什么;先给什么,后给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思考空间;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么提问?在什么时候、提什么样的问题才会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等等。

案例1 集合、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运算; 案例2 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案例3 圆锥曲线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遇到种种困难时的对策: 备课时首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整体上的把握和安排,对核心的概念和内容在时间上留有余地,对每一次所讲内容在数学上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其次,在观念上也要有转变,因为当我们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时,学生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就会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我们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

5.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和数学教育价值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注重联系是数学学习的要求。新课程模块的结构和对数学应用的要求更应关注数学不同内容、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与其它科学的联系。

案例1 要把握好函数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内容之间的种种联系,通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应用,体会为什么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为此,不仅在学习函数时,要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还可在平面解析几何的学习中通过类比、联想,体会直线的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联系;在数列的学习中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联系,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联系;在导数的学习中通过与前面函数性质学习的比较,体会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一般性和有效性;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感受并理解社会生活中所说的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的变化规律,说的就是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不同函数模型的增长含义;等等。

案例2 在学习向量时或在学习向量后,要有意识地将向量与三角恒等变形、与几何、与代数之间的相应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并通过比较,感受和体验向量在处理三角、几何、代数等各不同数学分支问题中的独到之处和桥梁作用,认识数学的整体性。

案例3 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将算法思想渗透和应用在有关内容中,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问题和培养理性思维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4 把握好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有感性的认识。比如教学中要重视向量与力、速度、加速度的联系,三角函数 与力学中单摆运动、波的传播、交流电之间的联系。导数与现实社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所描述的现实社会、以及其他学科中的种种变化率,如:绿地面积的增长率、人口的增长率、排污率、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药物浓度在人体内的瞬时变化率,等等。

6.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的巨大功能

快捷的计算功能;丰富的图形呈现与制作功能;大量数据的处理功能;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帮助学生将头脑中想到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得以显示和验证;等等。

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可以启发思维,开拓思路,通过主动积极的观察、分析和探索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体现了认识数学的过程、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等等。需注意的问题

当我们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时,应让他们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方便了我们的数学教与学,为我们的教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现代信息技术不能替代艰苦的学习和人脑精密的思考,他只是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无可比拟的工具,从而合理而非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地位和角色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的研究者、建设者、和教材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应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动力。

为此,要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以听讲、记忆、模仿为主要特点的讲授和接受学习,能比较经济、快速地把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但是,也更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学习过程的消极,学习结果指向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努力做到:

──在学生记忆公式和定理的同时,更多地、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学会面对陌生的问题和领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面对他不懂的东西,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

──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知识海洋,让学生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

一句话──使学生学会学习; 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到:

──如果只是重复前人的结论而缺乏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记忆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五、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1.“三维目标”如何整合?

首先要对“三维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有层次,又是一个整体。再次是如何摆脱困惑──一是要认真反思、思考自己的教学现状;二是要与同行交流、向同行学习;三是向书本学习,学习理论、开阔视眼,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指导教学实践。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方面 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方面,而不是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导致在课程上的紧张和压力,例如,担心驾驭不好课堂教学,担心出现“课堂太乱”的现象,等等。

3.在学习、实践、探索、研究中进行教与学

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教师的成长之路──经验+反思+学习+研究,而不仅仅是经验+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提高教师的双专业修养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大家通力合作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克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保证改革的顺利进展。

第三篇:对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

对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

麻栗坡县董干镇中心学校 滕兴宗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

一、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进行认读、体悟、融情、碰撞和思索。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感悟和情感投入上。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充分感知,自主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两两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理解的,或者情感思想的,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三、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呢?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建构,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辩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各个年级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建构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第四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

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

山东省单县实验中学 李栋

当前,我们强调素质教育,所以就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我谈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加强知识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集中体现素质教育,以及体现学生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即三维目标。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历史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的历史线索三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点,当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识记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结果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理清历史线索,这样才能理解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事件的影响,才能达到“学史以明智”的目的,起到对现今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所以,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是依托,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能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就是说,知识目标的完成直接决定着后两个目标的实现。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性。”这种理念完全改变了原来那种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法,还要关注学法,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增设启发性问题和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知识。改变过去那种学生被动式接受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自己的探究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

但不要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自由学习或自学,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从原来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特别是历史学科,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纵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涉及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这样,学生自主学习会感到茫然,需老师的指导、点拨。

三、教学形式、手段要适当有效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这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很受用,因为学生往往对枯燥的历史时间、人物很头疼,这时老师可采用一些教学手段让学生乐于学习历史。比如,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甚至在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展开辩论;充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文物等物质资源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标准下,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有所增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局限教材,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这对一线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边学习边探索,及时总结改革中成功的经验,但同时也要勇于指出教改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改的实行和成功。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浅谈对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对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高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教育和教学。如何解读新课程理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解决教学实践中凸显的问题是我们每个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实践 思考

全面进入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应该如何深入理解新理念;怎样抓住这次教改机会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如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等,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政治课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新课程新理念

1、新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2、新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为此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个必修模块都体现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3、新导向。课程标准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与此观点相对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教育发生根本性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此先导有如下特征:时代性,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相统一;针对性,即思想教育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开放性,即新课程内容与创造性思维对接。

4、新课堂。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使课堂不仅实现知识转移和传递,而且让学习者主动地沉浸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让“生活”走进课堂,在理解具体知识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

新时代呼唤新课程的到来,新课程凸显新的教育观念,这就是一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老师在整个教学中,要树立生本意识。那我们该如何贯彻这些新观念呢?

二、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高中政治课新教材是以生活逻辑来构建知识体系,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设计的多维化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附属品,虽然有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单纯的注重书本知识转向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治新教材根据生活逻辑编写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但决不意味着可以不要这些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识记商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货币及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含义等,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经济生活》的基础,需要透彻理解。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政治课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开始就列举了许多商品如农贸市场上的蔬菜、水果等,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劳动产品,都用于了交换,从而归纳出商品的概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比如《经济生活》第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教学内容选择的生活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努力把教材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现实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探究活动“正确对待金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在人们日常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很多拜金主义的例子,这些例子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举身边的例子,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谈对金钱的认识。再比如讲“信用卡”这个知识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亲身体验信用卡的申领、使用、挂失等,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3、教学方式转变的多元化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大多是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掌握现成知识的接受式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要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参与”式转变。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对学生“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要由他自己去发现这些学问”。这与我们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抛弃“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有其他学习方式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功能;它有助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所以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最好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探究、参与式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第三课在讲“消费的类型”这个知识点时没有必要去探究,用“接受式”完全可以解决,而且效果很好,如果每一个知识点都来探究一下,我们的教学时间不允许,也没必要。对于教材中比如:“如何正确对待金钱”这样的知识可以用探究式、讨论式、小组协作式、综合活动式来完成教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用生动、新颖的材料,真实的事例(如:flash动画、图片、视频、音频、课件等)来吸引学生。在探究“如何正确对待金钱”时,我利用互联网上描写现实生活的flash动画《钱钱钱》、《人梯》和《等咱有钱了》穿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讨论,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政治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困惑和思考

1、教学新观念与评价机制的错位 任何一种新理念的确立,都是对旧理念的一种凤凰涅槃,而扬弃的往往又都是我们头脑中所弥漫的那些被习俗化和经验化了的教学套路,其中的被动与痛楚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真正得到贯彻?效果会如何?特别是今后的考试制度,评价机制如何建立?如果评价不明确,用现在的教学方法能否适应今后的高考?新课程不论怎么改,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中小学教育,其应试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不可动摇的,学校要生存必然要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依然横在我们面前。应试,还得照旧,顶多是用新瓶装老酒。

目前的高考仍是一种选拔方式,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理念下课堂气氛要“活”起来,这是毋庸质疑的。但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程改革,强调提高觉悟,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正确的。但我们对此的理解应该全面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就获得能力。觉悟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认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觉悟。如果我们在改革中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必将陷入新的误区。

2、对优化教学方式的探索

接受和探究谁主谁辅?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要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参与”式转变,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以提高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证明“接受式”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所以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采用接受式教学的教师仍然会很多,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的矛盾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会一直存在。我认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追求,一种教育教学的理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探究性学习,既不必要也不现实。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当学生探究有困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台阶,或是伸出手臂拉学生一把,也许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彼此融合。

除此之外,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时学生提的问题不着边际,耗费了课堂时间,如何使学生能够自觉并高效地学习?小组学习经常成为优生表演的舞台,好学生滔滔不绝,差学生一言不发,起不到互相学习的作用,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的教学理念,但是有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敏捷,接受知识特别慢,这样的学生怎样放手让他自主学习?等等诸如此类的困惑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新课程改革给政治课教学拓开广阔的领域,让课堂充满个性,让个性推动进步,让进步完善改革。也许在完善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进程中还会出现新的因素和困惑,但只要胸中有教育新理念,手中有新方法,我们就会在“以人为本”理念和“一切为了人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的指引下越走越坚实。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慕菊 2006年6月第1版

2、《来自课改实践的报告》 常州教研室 朱志平2004年12月

3、《共同应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困惑与思考》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7月

下载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1

    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体会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体会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呢?从兴趣的激发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体现有趣的数学;以生活的经验......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1、建构有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 以往的化学课程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富阳市教研室沈 波 一、教学设计概述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整体的教学设想和具体的教学步骤两大部分内容。教学设想涵盖了教师对课文的......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宁平镇韩楼小学 李秀英 一个汉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汉......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设计 长阳县龙舟坪中学程廷陆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在我县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县生物教师正在享受着新课程、新教......

    新课程环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些许思考与探讨

    新课程环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些许思考与探讨 在新课程改革的迅猛浪潮中摸滚打爬了近四年,聆听了许多的语文公开课和随堂课,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一些相似的、较随意的行......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教学认识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教学认识与实践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身上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