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些许思考与探讨

时间:2019-05-13 00:1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环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些许思考与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环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些许思考与探讨》。

第一篇:新课程环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些许思考与探讨

新课程环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些许思考与探讨

在新课程改革的迅猛浪潮中摸滚打爬了近四年,聆听了许多的语文公开课和随堂课,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一些相似的、较随意的行为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列举几例,并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望能与同行们交流。

思考之一:学生学习时,教师干什么

一、学生读书时,教师干什么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真挚的友情,即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探究中的朋友、克服困难时的知己,进而产生现代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美”。然而,现实课堂中,不少语文教师似乎并不真正理解师生互动是新课堂教学的最起码条件。笔者通过两年多的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在学生读书时,普遍存在着以下表现:

1、装腔作势。老喜欢在学生中间转来转去,或这个学生面前“俯”一下,那个学生面前“探”一眼,美其名曰“巡回了解学情”。仔细察看,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做。请看,学生读书姿势不正确,教师从他身边走过,未加以纠正;学生遇上不会读的字,又不愿意查字典,就认“半边”或干脆乱读一气,教师未给予指导;甚至有些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埋头在做小动作,教师也未发觉„„这让我想起一个成语——走马观花。

2、闲着无事。或这里走走,那里瞧瞧;或呆立在讲台上,面无表情,目光呆滞;或低头玩弄书本等物„„

3、忙而慌乱。趁学生读书时忙着操纵“多媒体课件”或其他教学辅助设施。笔者认为教师的以上行为表现极不利于学生专注读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读书活动必须伴随着深入地思考方能收获高效。教师走来走去的“走马观花”、操纵教学多媒体的“瞎忙”,不正影响了学生安静的思考吗?还有,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尤其是小学生,大多视教师为榜样,又由于他们尚处于明辨是非能力较差的年龄段,因而,小学生对教师言行的模仿是不加选择、照单全收的,那么,教师怎能保证自己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无所事事”、“横眉冷对”不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呢? 我的建议:

1、变装腔作势式的“走马观花”为真诚亲切的“俯耳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如:及时发现学生读书过程中暴露出的认知方面的、学习习惯方面的“毛病”并加以纠正;有意识地多关照后进生,如有必要,还可以带着后进生读书;不断改正学生马马虎虎、懒懒散散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养成认认真真、勤学多思的学习习惯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情,做好学生的学习伙伴。

2、变“闲着无事”为与学生一道比赛“专注读书”,用教师的“身教”向学生传达“读书必须踏实认真,方有收获”的信息。学生不是“无情人”,教师“高度投入地读书”,学生也会学着教师的样儿“全神贯注地读书”。而且,有了教师的参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会更迫切,赛读的氛围会使学生读书的兴致更高涨。

3、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最好在课前准备就绪,使用前课堂上尽量少调它、少动它。

二、学生写作时,教师干什么

新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学生学习习近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同时还要做学生真诚的赏识者,得法的学习组织者和有效的学习促进者。综观现实的习作课堂,教师们存在下述有悖于新语文课堂的行为表现:

1、多过细地“指导”,束缚甚至遏制学生习作兴趣。

2、操之过及,未待学生写完,就草草交流,结果课堂就成了少数优秀生展示写作才华的舞台,而众多的非优秀生则甘愿当起旁观者的角色,稳坐不动,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我的建议:

1、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泛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的文章应是“写话”和“习作”,是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小学生的作文是一种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练笔。“易于表达”和“乐于动笔”是其本质特点。教师切忌以成人化、文学化的眼光审视学生习作,这样会给学生的习作戴上沉重的镣铐,甚至扼杀和扭曲小学生的习作天性和灵性。因此,在学生习作时,教师不要急于用过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他们,不要急于教他们开头结尾,布局谋篇之类的习作套路,而要立足于“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积累”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设法让他们讲真话,舒真情。至于写什么,怎么写,给他们充分自由。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有了兴趣,有了激情,养成了“乐于表达”的习惯,教师再适当作写方法上的点拨,就可以走出一条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阳光大道来。

2、与学生一起比赛写作文。

且看下面教学实例:作文课上,一位教师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决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来“镇一镇”学生。教师首先宣布,今天的作文课老师与大家一起比赛写作文。学生顿时来了劲,教室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接着,师生以《学习中的一件趣事》为题,开始赛写文章。40分钟后教师把自己的文章安插在学生中间,跟学生一起交流,大声地朗读自己的文章。学生似乎在突然间感受到老师的高超本领,圆睁着双眼侧耳细听。也难怪,他们从来没有听过老师写的作文,叫他怎么知道老师有多大能耐呢?

从此以后,布置学生课内习作时,这位教师都要与学生一起写作文。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态度认真了,他们渐渐把写作当作一件乐事,而教师自己也觉得写作水平随学生一起提高了。

三、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干什么

合作学习是新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然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发现教师的以下行为表现:

1、摆样子,东走西看。对小组合作学习中“伪讨论”、“假合作”的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请看:学生有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金口难开,一言不发,静当忠实的观众;有的利用这机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自得其乐”„„教师却顾自从学生身边走过,从不加指导。还自以为是“还学生学习主动权”。

2、走过场,急着组织交流。往往是学生只“合作学习”了短短的数分钟,还没来得及静心思考,教师便象征性地点名几个优秀学生予以“汇报”合作学习的发现。结果只能是学生因读书未透而不知所云。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和他人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合作协调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指导,放任自流的合作学习只会浪费时间。

我的建议:

教师要亲临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并适时给予指导。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学生的有效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不忘自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才能真正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思考之二:“机会”适宜多给吗

近日,在一本教育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作者为执教老师在课堂上,在不同的学习层面不忘给学生多次机会“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叫好,并认为只要“给学生多一次机会,他就能多一些成功的信心”。对于该不该“多给学生机会”,笔者有别样的看法,并认为要因学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且机会不宜给得太多。

理由有三:

一、在现实社会中,对于个人来说,有些机会是唯一的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且残酷,个人在学习、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就,与他把握机会的能力直接相关。虽然社会给予人们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机会,但是,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个人不可能面面精通,因此,在众多的机会中,最有利于你个人发展的机会,也许在你的一生中,只有一次,如果你失去了,就永远无法挽回。

有位名教育家说过: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在”的事业。今天,如果我们总是大大方方地把机会让给学生来“纠错”,学生就不可能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体验,甚至会误认为世间的机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继而盲目地乐观;那么明天,学生把握机会的能力就会失落,直至贻误终身。

二、多给了少数学生机会,势必剥夺了多数学生的机会,教育的面缩小了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使一切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已是现代教师的教育教学信念,更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在当今的由一位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位学生进行集体授课的现状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果教师要给予一个学生多次训练的机会,那么,他的教学面对的只能是少数学生,而多数学生就会被“冷落”,他们只能扮演听众、观众的角色,被动地观望着,他们的错误也许就永远得不到纠正。

三、经常多给学生机会,会让学生觉得机会来得太容易,养成不负责任的学习、做事态度

小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经验不足,而且也很少有过激烈的竞争体验,因此,他们对于机会的把握尚需教师加以引导和强调。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地、过多地给予学生“纠错”的机会,学生也许会因为机会来得太容易而不珍惜机会,他们会产生“反正机会有的是,对错误不必太在意”的不负责任思想。那么,他们平时就不会积极地准备,不会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而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我的建议

一、是否多给机会,要因学习内容、学生实际而异。

1、对于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接受的学习内容,可视学生实际情况,在相应的学习层面上适当为学生增加机会,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纠正偏差甚至错误,逐步走向正确。

2、对于学习上后进的学生,为培植他们的自信,可给予多次机会。美国哲学家爱墨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多为他们创设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取得进步。

二、告诉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机会对于你个人来说,也许是唯一的。我们教育学生要时刻准备着,只有这样,机会来了,方能好好把握。

思考之三:教师如何适时地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现代教育特别倡导尊重学生,强调教师要“蹲下身子来和学生交流”。于是在近年的教坛上,自然流行起“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对学生实施零距离式”的教育。

是的,现代教师的确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学会尊重、赏识学生的人格和独到的见解。毕竟希望别人的尊重与赏识是人的天性,尊重与赏识能使人愉悦,使人快活,赏识还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但在实际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论何时何地都将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无原则地放下,只注重“蹲下身子”的形式,而不理解尊重学生的实质,那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有这样一位教师,他新接了一个班级,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时刻不忘以教师的热心去贴近学生的童心,他带着和蔼的微笑走进课堂,他“尊重”学生的所有意见,“宽容”学生的每个缺点,面对四十多个调皮的学生,他总是想用微笑去说服,课内课外与学生“打”成一片,勾肩搭背。按理,教师苦心经营了这样一个“和谐美满”的教育氛围,效果一定甚佳,然而事与愿违,正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一味地迁就和宽容,班级中顽皮的学生愈演愈烈,最终连课堂都成了嘈杂鼎沸的热闹集市,在失去教育效果的同时,教师的尊严和威信也荡然无存了。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既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又做一位严明的长者,让学生信任你,尊重你呢?

我的建议:

一、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们一起搞调查、查阅资料,获取新知识。

例如:为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因为污染,致使学校附近昔日清澈见底的小河如今变得臭气熏天,令人生厌;河周围的田地不能种植庄稼。进而唤起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我多次与学生一起涉足河边,看一看、闻一闻污浊、腥臭的河水,写下观察日记;之后我带领学生走工厂、访群众,与学生一道做调查、写倡议书„„

又如:有位教师在上《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他与学生一起到野外摘取各种植物的种子,回来后再与学生一起制作植物标本。遇到不常见的植物,他与学生一起查资料、搞调查,共同探讨,获取比较正确的答案。这样,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在共同参加活动,共同学习,共同获取信息的同时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使师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教师不但不会失去“尊严”,而且更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二、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关系。现代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的首席,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关系,平等地对待学生。例如: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要多和他们平等对话,跟他们一起思维,一道探究。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在执教《落花生》前,为让自己和学生更多地了解花生,他与学生约定:师生各显神通,通过上因特网、查阅书籍、走访当地的农艺师等多种渠道收集花生的资料。在课上,他又与学生一起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花生信息”,师生在互动中共享资源,共长见识。课近尾声,这位教师为在主观上“分享”学生已经获得的经验与知识,他又与学生一起“为花生唱赞歌”,师生彼此分享着各自的感情与想法,成功地建立起资源分享的伙伴关系。

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建章立制,共同成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植根于爱,学生才能亲师信道,才能形成师生互爱的良好氛围。众所周知,现代班级管理的根本着眼点是人本身,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已是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因此,有人认为,成熟的班级管理应以人的发展、主体性的激发、潜能的开发为主要目标。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我一直追求的是师生间那份真诚的互爱。为此,每新接一个班,我都不忘放下“师道尊严”的空架子,与学生一起建立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然后师生互相促进,自觉遵守,共同提高。这样做的好处是:制度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就更富有针对性,也更能促使师生自觉地实施。因此,在我的班主任工作阅历中,很少有厉声的训斥,唠叨的说教,而作为教师的我与学生的心灵却无时不受到触动。这就是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彼此尊重、共同成长的魅力。

在动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有其特殊的含义:即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学生茫然无助的扶持者,攀登历练的助威者,成功进步的喝彩者,自律自信的培养者。而决不只是肤浅地、盲目地做学生的支持者,做对学生的成长毫无帮助的庸俗朋友。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新课标和老教材《教学大纲》有很多不同。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三点思考:其一是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角色应发生转换。其二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转换。其三是新课程背景下,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程 阅读教学 角色 学习方式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想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体会不同标点符号的用法;诵读优秀诗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有一定的阅读量。

由以上可以看出,新课标和传统的老教材《教学大纲》有很大的不同。新课程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的同时,又重视它的人文性。如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则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解题—疏通字词—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或揭示主题)—了解写作特点”。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完全忽视和抹杀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几点思考,在这里提出来,与诸位同仁共勉。

其一是,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角色应发生转换。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大

讲“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教师和学生完全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输,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东西的容器,而学生则是被动、单一的接受,几乎没有自己的主观感受、情感体验。所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讲授者转换为新型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变成主导地位,学生则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二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转换。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教《番茄太阳》这一课的第二课时,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四个成员。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番茄太阳”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找出句子,用线画出来。

2、谈谈你对“番茄太阳”的理解。

3、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明明给作者带来的是什么呢?画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拨。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来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是,新课程背景下,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一幅幅图画,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例如我在教《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关怀自己的?你将来如何去报答母亲。你还学了哪些课文哪些诗歌是用来表现母爱的?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将来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之后,对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他们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要多给学生展示美好的东西。要让学生辨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 2

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激励人奋发、鼓励人向上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在这里不过是一些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其他的比如阅读的教学方法、过程,以及量的等等问题,还有很多,无疑,所有这些,都有待于诸位同仁的不懈探求。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对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求活

求实

求真

——对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邱克稳

新一轮的高中课改即将在天津市全面铺开,新课程中历史教材的改动无论从体例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重大突破,同时也提出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即“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主人”。应该讲这是历史教育的一个突破,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努力方向。就我的理解而言,是希望还给学生一个真正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为尽快适应新理念,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也曾多次去听新课改地区的实验课,这些实验课大多课堂活跃,教学手段多样,课件精美,但总有些东西让我对历史教育的方向产生了一些模糊,反复思考之后,有如下一些认识,可与同行商榷。

一、“活中求实”应是历史课堂中教学手段运用的出发点 在我听到的这些历史课中,所有的老师都在为课堂是否活跃大伤脑筋,为此,老师们几乎将能让课堂活跃的招数悉数用上,课堂提问、学生表演、课件演示、竞赛讨论、现场采访等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可以说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有的教师还力争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发言或展示的机会。然而,一节热热闹闹的课下来,学生体会如何呢?记得我曾在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问到身旁的学生几个本课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学生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说不太清楚,我又问到这课教材你看了几遍,回答是大概一遍吧,再问你有没有不懂或要问的问题吗?答曰没有,我都懂了。(这可是在刚刚没有答出我的提问之后说的)。我想也许学生是怕让自己的老师没面子,抑或是我问到的学生恰巧学习不太认真。可是仔细思考后也不难理解,一课教材不读几遍怎么能对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又如何提出问题,然而如果连一些基本史实都不知道的话,历史思维能力如何发展,历史素养如何提高?

我认为课堂活跃不等于浮躁,特别是在高中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节课不一定有多少表演或提问,但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教材,并能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再或者围绕一个问题大家认真探究,深入思考,让学生的思想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也许有的学生对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好,一节课中没有发言,但课下他却为了能弄通一些问题而积极寻找资料,这能说这节课不活跃吗?记得曾听过一节课,由于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同学们认真听老师阐述观点,之后仔细思考,课堂中大约有25分钟以上都是在静寂中度过的,但当我看学生们的表情时发现,学生们时而皱眉、时而看书、时而点头,随手翻看一位学生的教材,上面画了许多记号和问题。可想而知这是在认真思考后的痕迹。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从表面上看并不活跃,甚至还有些死气沉沉,但学生的思维却被极大的激发出来。当然,我不是说历史课堂热闹就不对,课堂活跃是必然的,但问题是怎样的一种活跃,如果能就一个教师巧妙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运用的多媒体课件确实让学生深刻感悟进而产生思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在活中求实,这才是我们设计教学手段的出发点。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能引起思考的问题:例如你怎样看拿破仑?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等等,或创设能让学生感悟的情景,如课前向学生收取纸张税来理解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等。这种在活中求实的问题,学生既要了解当时的基本史实背景,又可以产生一些思考,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方向。

二、“活中求真”应是指导学生探究思考的关键

还有一种课堂,教师给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学生也搜集了许多资料,在课堂中学生们确实在激烈的讨论或辩论,同时还不时闪现出不同的智慧火花或不同的观点。应该讲,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特别是倡导学生感悟体验的教学风格在逐步推广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它符合新课程理念中“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但问题是有的老师在课堂中过于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唯恐承担起“扼杀学生创造能力”这一恶名,因此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观点均冠以“你很有想法、你很有创造力、你的思维很独特”等等激励性语言。或者还有一种就是在整个课堂中几乎听不到教师的点评,任由学生高谈阔论。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尊重学生个性吗? 我们知道,中学生是学生的思维正在走向成熟期,也就是说他们还不能比较客观的看待历史。他们确实有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而且有的非常好,但他们形成这些观点的同时又有许多是不太完整的,甚至还有些错误或偏激的观点,那么,我们的老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或评价,例如对学生的观点或见解,老师要分析出“好”好在哪里,不科学又体现在哪里,在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也就是说,学生主体体现的同时必须要有教师的主导。尤其是历史学科。

历史学科本身是人文科学,我们所学到的史书本身有很强的科学道理,但并不是无懈可击,同时许多社会现象也容易混淆学生的观点,而许多历史实现现在也很难定论,是需要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的,我们历史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去努力探究历史中的真,探究并还原真的历史,那么老师就有责任去引导学生如何识别历史中的真,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怀疑态度去研究历史,所以点评非常重要。学生思考和教师点评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学生读书感悟,教师送氧助燃,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够在恰当的时机熊熊燃烧。

当然,要做到这点,教师自身要勤于学习,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说,教师的点评能否恰当,能否掌握好是否送氧的时机,就要倚仗教师的源头活水了。因此,我主张,在充分尊重学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引导,要引导学生学会去伪存真,这样的活中求真,才是我们所要发扬的创造性思维。

三、“真中求活、活中求实”会让我们历史学科恢复它应有的地位和功能。

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高中教材改了,但由于初中历史学科的不受重视,基本没什么历史基础,突然改成模块教学,师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听的几节课中,就有的老师抱怨,为了这一节课,已经给学生补了几节课。试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恐怕现在的课是谁也完不成任务,而为了完成任务,就势必又回到原来的满堂灌的局面。满堂灌的结果是学生再次成为历史史实的奴隶。何谈历史学科的地位和功能。

但在我校所任教的历史学科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学生上到高中,历史知识不仅没忘,还利用寒暑假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历史教师在真正还原历史课堂。例如,我们从让学生学会历史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我们开的选修课中有对历史书籍的指导、历史人我的分析,影视作品的指导。学生会学历史,而且觉得有意思时,就会将其变成自己的一项业余爱好。这种现象让我认真地思考过,中高考确实能让一些学生对考试科目倍加重视,这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事实,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学科都变成中高考的科目吧。因此还是要下功夫在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上。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做到“活、实、真”,充分调动学生历史学的主动性,这次课改,我们就能为历史学科创造出新的活力。总之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热闹、活跃,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去分析历史、去寻找历史中的“活、真、实”。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四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1

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 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 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 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 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 位诗人。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时,他一 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 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我不禁为这位教师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 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嗄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 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像“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 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 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 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去,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2.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

3.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

4.参与的时机要恰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例如,当学生最初接触新教材,发现新知识同他们的认知经验有很大的距离时,就会有困惑,就有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中有了收获,常常会有表达、参与的冲动;当学生的认识有分歧,与教师的判断有差距时,常常是组织学生课堂参与的极好时机。

四、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本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有研究者曾讲:“由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观点上,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这种为新知学习服务的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伯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1).向课外开放。课前可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开放学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背景材料,作好学习的铺垫;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如语文课学习了《黄继光》后,可让学生去阅读书籍,收集英雄人物的资料,然后为英雄人物建立小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年代、主要事迹、精神品质等等。

(2).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自然课开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数学课开放,可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向美术课开放,可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向音乐课开放,可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等等。另外,体育课中趣味游戏、自然常识中奇妙实验,音乐课中精彩舞蹈,班队课中快乐活动等又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3).向社会开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火热的社会生活、大自然中去学习。要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看VCD、上网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五、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

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 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 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 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 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 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第五篇:新课程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一、困惑: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课标”)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求7~9年级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如果这些是针对课改前语文教育中的某些弊端而言,无疑是有道理的。但6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对语文知识教学反其道而行之——考试回避、老师绕道、学生放弃。一是课标制订者把传统意义上的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简化为附录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只剩下词的分类、语法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常见修辞格五项。这种表述固然打破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却给一线教师造成了语文知识可有可无的错觉。二是课标中只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课程目标,既没有什么是精读、略读等陈述性知识,更没有如何精读、略读的程序性知识;既没有什么是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陈述性知识,也没有如何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程序性知识,更没有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相关知识。课程标准的不明确性,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三是“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规定,客观上造成了不考不教、不教不学的窘境。

2、从教材看,各版本的编者按课标要求尽量淡化语文知识,但出于教学的实际需要,又不得不以各种方式渗入一点必不可少的知识。如人教版在有些课文之后以“补白小方框”的形式介绍一点语文知识,碍于“刻意追求”之嫌和版面所限,只能在内容上作肤浅介绍,缺少深度辨析,缺少实践链接,在形式杀上也只能是分散的零碎的应景式的。另一方面,课标要求重视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但教材文本是以主题单元编写,而不是依据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需要,所以文本与知识的脱节,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加之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文本、如何使文本与知识相结合,恰到好处的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更是难乎其难。因此说,教材为语文知识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思考

1、有必要建立语文知识教学体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等于“不追求”,不等于不要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只是不要“刻意追求”,不要夸大语文知识的理论(概念)教学,这才是对新课标语文知识教学的正确认识。结合7-9年级人教版教材和教学实践,笔者建议形成如下体系:

●语法修辞知识体系 七年级上册

汉字、语汇知识:检字法、词义与语境、词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 修辞知识:比喻、拟人 七年级下册

语法知识:实词(名、动、形、数、量、代)虚词(副、介、连、助、语气、叹)

修辞知识:排比、反复 八年级上册

语法知识: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

修辞知识:对偶、设问 八年级下册

语法知识:主谓句与非主谓句、句子成分、句子的主干、长单句的分析

修辞知识:反问、夸张 九年级上册

语法知识: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复句与关联词语、二重复句的分析

修辞知识:汉语常用修辞格(以表格方式加以归纳作附录)九年级下册

语法知识:结构要完整、搭配要得当、语序要合理、句式要单

一、表达要合事理。

●听说读写知识体系

七年级:朗读方法及要求

八年级:听话说话、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阅读方法(背诵、猜读、浏览、精读、复述)、写作(缩写、改写、扩写、续写、自传和小传)

九年级:议论文阅读、诗歌阅读、小说阅读、散文阅读、戏剧阅读、实用文体写作(演讲稿、调查报告、总结)●书法与书写知识体系

七年级:硬笔楷书、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八年级: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欣赏草体书法

2、有必要拓展语文知识教学内容。毫无疑问,上述这些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初中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认为“不考”便“不教”的做法,忽视语文知识对阅读、写作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如解决“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个难点,也离不开词的知识指导,诸如词义与语境的关系、词语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等等,这些语汇知识对于体味、推敲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有帮助的。再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这就必须让学生学会抓住复杂句子的主干,理清“枝叶”,弄清各种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修饰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掌握分析句子的方法,看句子结构是不是完整,句子成分的搭配是不是恰当,句子的语序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前后矛盾、不合事理等。为此,语文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标规定的内容,而应以此为突破口,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对课标与教材进行二度甚至三度开发,在满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需求上进行适当扩充延伸。

3、有必要改革语文知识教学实践。⑴ 在课后练习中挖掘语文知识。新课标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呈现语文知识,如汉字、语汇和语法知识主要采用补白短文的形式,分散安排在课文后的空白处或者在课后练习中。如课文《春》的比喻手法运用很突出,课文后面设计有这样一道练习:

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这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等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明喻。课文最后三段把春天描写成“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对这样的练习,我们要善于从中挖掘提炼相关知识,使学生既掌握有关修辞手法的知识,又紧密结合课文实例,了解这种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⑵ 在文本阅读中强化语文知识。新教材的选文突出了人文性的特色,但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脱离语言而孤立地存在的,它们或多或少的独具其语言魅力,对此进行妥善处理、合理安排,有助于我们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互补。不同体裁的文本,相对应的就有不同内容的语文知识;而语文知识的合理强化又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增强语文阅读能力。

⑶ 在复习教学中提升语文知识。由于语法、修辞练习分散安排在课文后面,知识零散,语言知识要转变为一种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如果只是把这些短文读一遍,或做一两个练习就完事,这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为了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有必要在具体教学中安排时间加以梳理,以便形成体系,并提升在文章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实际运用。

⑷ 在写作训练中落实语文知识。写作训练是对学生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极好检验,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可以在作文指导、作文修改、作文评价的各个方面得到具体落实。反过来,词汇的运用、语句的修改、文段的表达等等都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下载新课程环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些许思考与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环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些许思考与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环境下美术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 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以来,美术课堂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出现了翻天......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

    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佚名 点击数: 243 更新时间:2006-9-7 15:25:30 一、提高对数学的认识,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1.如何认识数学 贯彻新课程的理念需要......

    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

    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大领域,有着其存在的价值,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欣赏教学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以新课标新理......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范文]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笔者尽全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终于有了以下几条成功体验,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一、给学生一个“情......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宁平镇韩楼小学 李秀英 一个汉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