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法”解化学平衡计算

时间:2019-05-12 23:2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段式法”解化学平衡计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段式法”解化学平衡计算》。

第一篇:“三段式法”解化学平衡计算

“三段式法”解化学平衡计算

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常常要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各组分的转化浓度、转化的物质的量、平衡浓度、平衡时物质的量等。若在反应方程式下用“三段式”列出各物质的开始、转化、平衡的量,能理顺关系,找出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对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例1] 在一定条件下已测得反应2CO2====2CO+O2

其平衡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在此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分解率为。

[分析] 假设起始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2mol,分解率为x CO2 ====2 CO + O2

开始物质的量

2mol

0

0 转化的物质的量

2x

2x

x平衡物质的量

2—2x

2x

x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气体的总质量为88g,反应后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为

(2—2x)+2x+ =2—x

由摩尔质量的定义得

M=88g/(2—x)mol 所以

x=(88—2M)/M [例2] 把3molA和2.5molB混合,充入2L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

3A(g)+B(g)===xC(g)+2D(g)

经5秒钟反应达到平衡,生成1D,并测得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1·s-1,则此反应中B的转化率为

,C的化学计量数x为

,A的平衡浓度为。

[分析] 在反应方程式下用“三段式”列出各物质的开始、转化、平衡的量

3A(g)+B(g)===xC(g)+2D(g)

开始物质的量

3mol

2.5mol

0

0

转化的物质的量

1.5mol 0.5 mol

1mol

反应速率

0.1mol·L-1·s-平衡时物质的量

1.5mol 2 mol

1mol mol 由D的生成量,根据方程式可计算出A、B的转化量分别为1.5mol、0.5mol。所以,B的转化率为0.5/2.5=20%。

由题意,D的反应速率为 1mol/(2L·5s)=0.1mol·L-1·s-

1根据C、D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可得x=2。根据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A的平衡浓度为1.5mol/2L=0.75mol/L。

[例3] 在一定条件下,将N2、H2混合气体100mL通人密闭容器内,达到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强比反应前减小1/5,有测得此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9。试求:

⑴原混合气中N2、H2各多少毫升? ⑵H2的转化率是多少?

[分析] 根据N2与H2反应的特点,4体积反应生成2体积,总体积减少2体积,减少的体积等于生成的氨的体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反应前后压强比等于体积比,压强减少1/5,体积减少100mL的1/5,即减少20mL。

设开始N2、H2的体积分别为a、b,在反应方程式下用“三段式”列出各物质的开始、转化、平衡的量

N2

+

3H2 === 2NH3

开始

a

b

0 第1页 转化

x

3x

2x

平衡

a—x

b—3x

2x

依题意有

—2x = 4/5 100

x=10mL

又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有: ①a+b=100

28a+2b =9 ②

100—2x

解①②得:

a=20mL,b=80mL。即开始N2、H2的体积分别为20mL、80mL。

氢气的转化率为 ×100%=37.5% 80

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只要用“三段式”理顺反应过程中的各物质的各量间的关系,复杂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第2页

第二篇:三段式五自法教学

三段式五自法教学

2007-11-09 05:58:06

人体解剖学“三段五自”教学法总结

从“两段式教学”到“三段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的“大系解”(108学时调整为“小系解”(72学时)),介绍必要的人体基本结构,“小局解”(72学时)改为“大局解”(108学时),实行理论教学、尸体解剖和学习演讲报告三段式教学。

“五自”法:解剖学教学活动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读(教材)、自剖(尸体)、自查(标本)、自结(总结)和自讲(演讲),“五自”教学法的改革。这种以学生学在先,教师导在后的学导式教学方法,极大地鼓励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逐步地扭转大学生习惯于中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①自读(教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他们阅读解剖学的相关教材。结合我们的教学具体情况和教研室多年教学经验的丰富资料,抓住解剖操作和临床手术密切相关的特点,教研室紧扣教学大纲,自编各种局部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学习指导、局部解剖学操作指导和要点等教学辅导材料。充分利用解剖学标本陈列馆,全天向同学开放,使陈列馆成为了同学自学、复习的立体教材。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补充资料极大的拓宽了同学的视野,希望学生把解剖学知识学“活”会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②自剖(尸体)

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动手能力,教研室多方收集尸体,保证每次解剖操作课6-8位学生提供一具尸体解剖。同时结合临床进行模拟手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动手能力培,成立解剖学兴趣小组,在教师和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标本制作,几年来共制作了数十类近400件标本,同学们说“百看不如一练”,“亲身动手解剖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联系了实际,这种学习方法最有用。同时也缓解了多年来教学标本、陈列标本和科研标本不足。得到教研室的好评。

③自查(标本)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规范试验报告,有操作预案,有操作自查结果记录,学生通过相互交叉观察,对各台尸体操作结果,甚至各个实验室操作结果,操作结果自评打分。极大地扩展了学生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说“百闻不如一见“,亲身动手解剖后观察到的结果,与教材和图谱有一定差别,同时发现一些变异,对人体结构有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学会了终身有用的学习方法。

④自结(总结)

同学通过自读解剖学相关教材、自查相关临床参考资料,结合自剖尸体和自己观察解剖操作结果后,自己写出总结报告。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老师的指导修改后,作为专题进行自讲汇报,经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点评打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

⑤自讲(演讲)

由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专题演讲。使实践的知识得以理论化,使零散的知识得以系统化,使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演讲报告,经过2002级-2005级4个年级大约3000名同学,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了专题演讲,推荐演讲优秀的同学为 下一年级同学进行示范演讲,通过演讲,同学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独特的思维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同学的表达能力。将对低年级同学产生震撼,激励他们见贤思齐,努力进取,同时也给对如何进一步搞好教改以新的启迪。

本教改方法在我院2002—2007级六届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影像专业、口腔和法医等专业的局部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应用,受益学生近3500余人。针对研究生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课程,我们又对本教改方法进行改进后,已应用于研究生的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际操作、课堂示教讲解和专题演讲,并集体进行讲评、成绩评定,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教改的效果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受到广大同学的肯定和好评。后续相关课程的实验带教老师向我们反映:学生在动物实验中对刀、剪、镊、钳等手术器械的使用更加规范、娴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有明显提高。

第三篇:基于P-Q解耦法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上海电力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院

系:专业年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基于P-Q解耦法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届

学号:

2009年

摘要

【摘要】

本文对潮流计算做了简单的概述,并着重讨论了P-Q分解法基本理论及算法流程,以及他的建模过程和实现原理。并使用MATLAB语言进行了P-Q分解法的潮流计算程序说明。更直观的为大家展现了P-Q分解法在潮流计算当中的运用。

关键词:潮流计算;P-Q分解;

摘要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done a calculation of the trend outlined in a simple and focused on the PQ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algorithm, as well as his modeling proces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inciple.And the use of MATLAB language of the PQ decomposition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dures for the flow calculation.More intuitive for you to show the PQ decomposition method in which the use of power flow calculation.KEY WORD : POWER FLOW CALCULATION;P-Q DECOMPOSITION METHOD;

目录

第一章 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潮流计算的基本概念...........................错误!未定义书签。1.1.1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1.2潮流计算的几种算法...........................错误!未定义书签。1.2.1高斯-塞德尔潮流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1.2.2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1.2.3 P-Q分解法.............................错误!未定义书签。1.2.4直流潮流...............................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潮流计算模型及算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基于P-Q分解法的潮流计算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2.1.1 P-Q分解法的基本原理....................错误!未定义书签。2.1.2P-Q分解法的修正方程式....................错误!未定义书签。2.2基于P-Q分解法的潮流计算实现框图...............错误!未定义书签。2.2.1P-Q分解法潮流程序框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算例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初值设置..................................错误!未定义书签。3.1.1 4节点网络原始数据......................错误!未定义书签。3.1.2 给定的潮流计算的初始数据..................错误!未定义书签。3.1.3 最终的节点电压..........................错误!未定义书签。3.1.4 最终线路上的功率........................错误!未定义书签。3.1.5 最终平衡节点功率..........................错误!未定义书签。3.3.2IEEE-30结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结语.................................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A IEEE-14节点系统原始数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录

附录B IEEE-30节点系统原始数据..............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C P-Q分解法潮流计算程序.................错误!未定义书签。

具体有需要的联系球球 24叭叭3975叭

目录

第四篇:三段经典的开场白 三段式问候法

三段经典的开场白

(一)三段式问候法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朋友们,友好是相互的,我们的问候需不需要相互进行,“要”,好,各位,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种三段式问候法,当我说完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你们就说“好(拍一下桌子)、”“很好(拍一下桌子)、”“非常好(再拍一次桌子)、”“耶!(挥手握拳示意)。”好,各位,我们再次以饱满的热情问候大家,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第五篇:钢筋平法计算小结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⑵ 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⑶ 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5)L φ8@100/200 L表示螺旋箍筋

二、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20。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下部钢筋为3Φ18。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下部钢筋为4Φ25。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下部钢筋为5Φ25。

三、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

2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四、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五、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⑶ 6Φ25(-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长布置。

======================== B(bottom)表示梁底部钢筋或下部通长钢筋。

T(top)表示梁顶部钢筋或上部通长钢筋。

六、标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10@100/200(2)2Φ2

5N4Φ18(-0.100)

4Φ25

6Φ25 4/2 6Φ25 4/2 6Φ25 4/2

4Φ25 □———————————□———————□———————————□

4Φ25

2Φ25

4Φ25 300×700 N4φ10 KL7(3)300×700 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断面宽300,高700。Y500×250 表示梁下加腋,宽500,高250。N4Φ18 表示梁腰中抗扭钢筋。

φ10@100/200(2)2Φ25 表示箍筋和架立筋。-0.100 表示梁上皮标高。

按新规范对共计60多栋各类工程的统计:

对8度,三类场地:框架一般每平米65--70公斤;框剪一般每平米70--75公斤;剪力墙一般每平米75--80公斤。

对8度 ,二类场地:框架一般每平米55--60公斤;框剪一般每平米60--65公斤;剪力墙一般每平米65--70公斤。对7度,三类场地:框架一般每平米55--60公斤;框剪一般每平米60--65公斤;剪力墙一般每平米65--70公斤。

对7度,二类场地:框架一般每平米45--50公斤;框剪一般每平米50--55公斤;剪力墙一般每平米55--60公斤。对6度,二类场地:框架一般每平米35--40公斤;框剪一般每平米40--45公斤;剪力墙一般每平米45--55公斤。

对6度,三类场地:框架一般每平米40--45公斤;框剪一般每平米45--55公斤;剪力墙一般每平米50--60公斤。

钢筋翻样 柱 梁 板(2008-10-10 13:22:08)标签:箍筋 根数 量度差值 钢筋 加密区

框架柱钢筋翻样

分类:建筑行业

三级抗震楼层边柱,基顶~31.87钢筋为d=18;混凝土C30;梁保护层25mm;柱净高:底层为4020mm、中间层为2500、顶层为2550mm;柱子长: 300mm柱子宽500mm。求各种钢筋的下料长度尺寸。

(一)柱钢筋下料计算说明

1.柱主筋下料使用的计算公式和说明:计算公式:

长向梁筋下料长度=层高-max{柱净高/6,柱宽,500}-梁保护层+12d-4d-外皮差值

短向梁筋下料长度=层高-max{柱净高/6,柱宽,500}-max{35d,500}-梁保护层+12d-外皮差值 长远梁筋下料长度=层高-max{柱净高/6,柱宽,500}-梁保护层+1.5Lae-梁高+梁保护层-外皮差值 短远梁筋下料长度=层高-max{柱净高/6,柱宽,500}-max{35d,500}-梁保护层+1.5Lae-梁高+梁保护层-外皮差值

长向边筋下料长度=层高-max{柱净高/6,柱宽,500}-梁保护层-d-30+12d-外皮差值

短向边筋下料长度=层高-max{柱净高/6,柱宽,500}-max{35d,500}-梁保护层-d-30+12d-外皮差值 相关说明:

外皮差值即为弯钩增加长度:根据规范,当钢筋末端弯成一定角度的弯钩时,在钢筋外包尺寸的基础上所增加的在轴线上的长度;

2.柱箍筋下料长度使用的计算公式与说明:(1)箍筋数量的确定

底层KZ箍筋数量n1=[(Hn/3-50)/d1+1]+[(h+hc-50)/d1+1]+[(H-Hn/3-h-hc)/d2-1] KZ箍筋数量n2=[(h-50)/ d1+1]+[(h+hc-50)/d1+1] +[(H-h-h-hc)/d2-1]

其中:H:层高; Hn:柱净高;

h: 取柱长边尺寸(圆柱直径)、Hn/

6、500的大者; hc:梁高;

d1:柱箍筋加密区的间距; d2:柱箍筋费加密区的间距;(2)箍筋下料的长度确定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调整值

(二)绘制KZ-4框架柱钢筋的翻样草图

(三)KZ-4钢筋下料计算公式

钢筋编号 直径(mm)计算式 下料长度(mm)单位 根数 1 18 2900-500-25+(1.5×31×18-500)-2×18 2676 1 2 18 2900-500-25-630+(1.5×31×18-500)-2×18 2046 1 3 18 2900-500-25+(1.5×31×18-500)-2×18 2676 1 4 18 2900-500-25-630+(300-2×30-18)+8×18-2×2×18 2010 1 5 18 2900-500-25-2×18+12×18-2×18 2519 1 6 18 2900-500-630-2×18+12×18-2×18 1889 1 7 18 2900-500-25-2×18+12×18-2×18 2519 1 8 18 2900-500-630-2×18+12×18-2×18 1889 1 9 18 2900-500-25-18+(1.5×31×18-400)-2×18 2758 1 10 18 2900-500-25-18-630+(1.5×31×18-400)-2×18 2128 1 11 8(300-30×2+500-30×2-4×8)×2+60 1356 23 12 8(300-30×2+440/3-4×8)×2+60 783 23 13 8 300-30×2+6.25×8×2-3×8×2 292 23 14 18 1340+800-50-25-30+216-2×18 2205 5 15 18 2205+35×18 2835 5 16 18 2900 2900 10

(四)KZ-6a柱钢筋配料单

钢筋编号 简图 规格直径(mm)下料长度(mm)总长度(mm)每米重量(kg/m)1 18 2885 17310 2.470 42.73 2 18 2185 13110 2.470 32.38 3 18 2900 23200 2.470 36.63 4 18 2900 11600 2.470 14.04 5 18 2585 2585 2.470 4.08 6 18 2025 2025 2.470 3.20 7 18 2545 2545 2.470 2.26 8 18 2045 2045 2.470 1.82 9 18 2534 2534 2.470 2.25

重量(kg)10 18 2034 2034 2.470 1.81 11 8 1356 31188 0.395 27.69 12 8 783 18009 0.395 15.99 13 8 466 10718 0.395 9.52

框架梁钢筋翻样

已知抗震等级为三级的框架梁KL-52(2),选用Ⅱ级钢,上排钢筋直径为d=16,下排钢筋直径为d=16,C30混凝土,左边净跨2.9m,右边净宽2.9m,求下料长度尺寸。

(一)梁钢筋下料计算说明

1.梁主筋下料使用的计算公式与说明:计算公式:

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弯折量度差值。相关说明:

弯钩增加长度:根据规范,当钢筋末端弯成一定角度的弯钩时,在钢筋外包尺寸的基础上所增加的在轴线上的长度;

弯折量度差值:在钢筋段中弯曲一定角度时,弯曲段的外包尺寸与轴线长度的差值。2.梁箍筋下料长度使用的计算公式与说明:(1)箍筋数量的确定

KL箍筋数量:n1=[(l-50)/d1+1]×2+[(ln-2l)/d2-1] n2=(ln-2×50)/d1+1 其中:l:取1.5hb和500中的大者,其中hb为梁的截面高度; d1:梁箍筋加密区的间距; ln:梁的净跨;

d2:梁箍筋非加密区的间距;(2)箍筋下料的长度确定

箍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弯钩增加长度-弯折量度差值; 或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

(二)绘制KL42(2)梁钢筋的翻样草图

1.KL52(2)梁钢筋纵向立面配筋草图、钢筋的分离详图。2.KL52(2)(1-1)截面图

(三)KL52(2)钢筋下料计算式

钢筋编号 直径(mm)计算式 下料长度(mm)单位根数 1 16 3300×2+200-30×2+15×16×2-2×2×16 7156 2 2 16 3300×2+200-30×2+15×16×2-2×2×16 7156 2 3 8(200-2×30+470-2×30-4×8)×2+60 1096 43

(四)KL52(2)梁钢筋配料单

钢筋编号 简 图 规格直径(mm)下料 长度(mm)总长度(mm)每米重量(mm)重量(kg)1 16 7156 7156 1.579 11.30 2 16 7156 7156 1.579 11.30 3 8 1120 1096 0.395 0.43

楼梯板钢筋翻样

楼梯平面图的TB-4标注: TB-4 h=100mm 171×7=1195mm Φ8@200mm

楼梯平面图的尺寸标注: 梯板净跨度尺寸:260×6=1560mm 梯板净宽度尺寸:1160mm 楼梯井宽度:80mm 楼层平板宽度:1540mm

混泥土强度等级为C25(la=34d),梯板分布筋为Ф6@200,梯梁宽度b=200mm。楼梯平面图的标注中可以获得与楼梯钢筋计算有关的下列信息:

梯板净跨度ln=1560mm,梯板净宽度bn=1160mm,梯板厚度h=100mm,踏步宽度bs=260mm,踏步高度hs=161mm。楼层平板宽度=1700mm。求楼梯板个各种钢筋的下料长度尺寸。

(一)楼梯板钢筋下料计算说明

1.梯板下部纵筋以及分布筋下料使用的计算公式与说明:计算公式: 下部纵筋以及分布筋长度的计算:

梯板下部纵筋的长度l=ln×斜坡系数K+2×a,其中a取max(5d,h)分布筋长度=bn-2×保护层 下部纵筋以及分布筋根数的计算:

梯板下部纵筋的根数=(bn-2×保护层)/间距+1 分布筋的根数=(ln×斜坡系数K-2×保护层)/间距+1 2.梯板低端扣筋以及分布筋下料使用的计算公式与说明:计算公式: 低端扣筋以及分布筋长度的计算:

梯板低端扣筋的长度=[ln/4+(b-保护层)]×斜坡系数K+la-(b-保护层)×斜坡系数K+h-保护层

分布筋长度=bn-2×保护层 低端扣筋以及分布筋根数的计算:

梯板低端扣筋的根数=(bn-2×保护层)/间距+1 分布筋的根数=(ln/4×斜坡系数K)/间距+1 3.梯板高端扣筋以及分布筋下料使用的计算公式与说明:计算公式: 高端扣筋以及分布筋长度的计算:

梯板高端扣筋的长度=ln/4×斜坡系数K+0.4la+15d+h-保护层 分布筋=bn-2×保护层

高端扣筋以及分布筋根数的计算:

梯板高端扣筋的根数=(bn-2×保护层)/间距+1 分布筋的根数=(ln/4×斜坡系数K-2×保护层)/间距+1 其中: ln:梯板净跨度; bn:梯板净宽度; h: 梯板厚度; bs:踏步厚度; hs:踏步高度;

la: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k:斜坡系数;斜坡系数k=sqrt(bs×bs+hs×hs)/bs 上述公式中的sqrt()为求平方根函数

(二)绘制TB-4楼梯板钢筋的翻样草图

(三)TB-4钢筋下料计算式

钢筋编号 直径(mm)计算式 下料长度(mm)单位根数 1 10 1560×1.197+2×100+1340 3407 8 2 6(1260-100)-2×30 1100 10 3 10 1515+40+440+2×10×2 2035 8 4 10 750×1.197+34×10 1238 8

(四)TB-8楼梯板钢筋配料单 钢筋编号 简图 规格

直径(mm)下料长度(mm)总长度(mm)每米重量(kg/m)重量(kg)10 3407 27256 0.888 24.2 2 10 1238 9904 0.888 8.79 3 10 3407 27256 0.888 24.2 4 6 1100 11000 0.395 4.35

下载“三段式法”解化学平衡计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段式法”解化学平衡计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巧用构造法解不等式问题

    巧用构造法解不等式问题湖州中学黄淑红数学中有许多相似性,如数式相似,图形相似,命题结论的相似等,利用这些相似性,通过构造辅助模型,促进转化,以期不等式得到证明。可以构造函数、......

    比例法解应用题(写写帮整理)

    比例法解题 运用比和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分数应用题,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神奇效果。运用比例法解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善于灵活地把分数、倍数和比进行相互转化,沟通......

    用好法向量,巧解高考题

    用好法向量,巧解高考题 为了和国际数学接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增加了向量的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向 量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这在2004年高考数学试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

    解化学计算题中的小巧门

    解化学计算题中的小巧门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中学刘树新 在化学计算题中存在着许多解题技巧,如计算中的元素守恒法、差量法、关系式法等。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充分运用了这些解题......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大布苏中学:杨慧敏 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基本解法后,由于在实际运用中十字相乘法解方程运用确实很广,而且用处之大不可忽视。在解题过......

    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理解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变陌生为熟悉”的化归思想方法; 3.在......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开课教案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备课人:张友 时间:2017.3.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探究掌握运用因式分解法及其基本思想; 2.能用因式分解法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 3.学会选择合适......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精选5篇)

    2.4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应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2、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一元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