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谈课堂教学教师应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
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应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
摘 要: 从外语学习认知论,即把语言学习的过程看作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入手,阐述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设计,充分调动语言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语言学习者个人认知语言能力的培养。把学习中心论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相结合,是当前英语教学界所倡导的教学思想与方法。
“学习中心”论是90年代课堂英语教学和远距离英语教学在各自教学园地和研究领域里不谋而合的新思想,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了学习的认知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即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可输入性知识为主,忽视了学习者的能力、兴趣、学习策略和学习经验等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学习者在课堂上掌握了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即掌握事实,却没有掌握足够的程序性知识,即怎样去做。而在语言掌握中,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学习者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精神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从而使英语教学出现了“费时低效”的现象。目前,就英语教学法而言,在英语教学界已基本达 成共识,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来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
“学习中心”论的理论前提是认知论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经由同化和顺应不断产生新图式的过程。所谓图式,是指“个体理智地适应和组织环境的认知或思维结构”。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外语教学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语言学习过程亦是认知过程。
1.1 学生应成为构建新知识的主体
根据认知理论,在学习新的语言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周围的语言输入,而且对面临的新任务也积极地进行诠释和理解,他们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语言接受者,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与老师配合,使教学活动得以全面有效地展开。
1.2 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学习中使用一些策略,这些策略作为思维方式和思辩能力也是可以学习或改变的,它们用于帮助完成认知过程,而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会有助于学习进步。
1.3 教?D学互动作用于课堂环境认知发展论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思维发展及其语言、环境的关系和学习动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也直接作用于学习的进程和效果,即所谓“教为学之媒介”。
“学习中心”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家Allwight站在一个语言课堂教学研究者的角度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习者学习不到教师们教授的东西?”这个问题提醒了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堂上以及在学生学习经验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教师对课堂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探究。此后10年里,英语教学界在学生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在确定、描述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的思维特点和行为特点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另一位语言学家Nunan在1995年提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尽力“缩小学习过程和课堂指导之间的距离”,培养和造就有自主能力的学习者。他进一步提出了“学习中心”的学说。指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觉认识和控制能力,其核心思想是指学习者本人就学习地点、内容和过程做出合理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很重要,否则,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将不能在教学中得到贯彻。而“以学习为中心”则是在一个更概括的层次上描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包括了各种学生因素,如学习动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学生个人特征。
用心 爱心 专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指导
3.1 对学习经验的指导
(1)学习者被清楚明白地告知教学目标;(2)学习者参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选择和修正;(3)学习者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4)创造课堂学习内容和课堂外现实世界之间的主动联系。
3.2 对学习过程的指导
(1)学生在认明教学任务所要求的学习策略方面得到训练;(2)学生在认明自己偏爱的学习风格和试验其他学习风格方面得到鼓励;(3)学生有一定空间为自己所决定,并可以选用不同的学习路径;(4)学生有一定机会修正、改变、创造和评价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
3.3 对语言学习内容的指导
(1)学生有机会探索语言形式和语言交际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2)创造课堂学习机会,使学习者能够利用教师课堂指导和同学互相交流的机会,来表述自己对语言系统的认识,并把所学到的语言运用于真实或模拟的语言交流场景之中。
显然,“学习中心”论虽然重在学生的自主能力,但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把教学指导建立在对认知过程的认识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这对于集体学习环境下如何化解个人差异的负面影响,而突出群体共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优秀课堂教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优秀课堂教学
钟晓敏
摘要:本文论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理念的发展,内涵和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优秀英语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英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英语课堂
如今,英语已经逐渐成为全国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中国,英语已经普及到幼儿教学,说明英语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自然,优秀的英语教学也成为英语教师们要努力的方向。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和他人交流。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主要的外语获得方式。中学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资源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英语教师如何构建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优秀课堂教学,以促进师生互动,实现语言交际功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发展历史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影响最深的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希腊心理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5—4世纪),他们都强调个性的重要性。两千多年后的17世纪,英国人John Locke提出了体验教学法。两百年后,一些欧洲的教育家开始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J.S.Bruner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他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活动”。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Carroll等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教学法。1982年,英国教育学家Corder,提出外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他主张外语教学“不能迫使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澳大利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家David Nunan在1988年发表了专著《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学习研究》,书中详细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美国学者Elaine Tarone和George Yule在1989年也出版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著。此后,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的、连续的、复杂的、自然的。研究还表明,当学习者处于相互支持的环境中时,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起学习,学习者会有一种归属感,并能控制学习过程,让人感到安全、信任(McCombs,2003;McCombs &Whisler,1997)。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涵义
通过查询资料及网上搜索,发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涵义五花八门,最终有这么一个定义为广大学者接受:
The perspective that couples a focus on individual learners(their heredity,experiences,perspectives,backgrounds,talents,interests,capacities,and needs)with a focus on learning(the best available knowledge about learning and how it occurs and about teaching practices that are most effective in promoting the highest levels of motivation,learning,and achievement for all learners).This dual focus,then,informs and derives educational decision-making.(McCombs,B.L.&Whisler,J.S.,1997:9)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从发展历程来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固有缺陷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从教学效果来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广和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条重要途径。
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优秀英语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1.要使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就不能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教师不应该以他们所教的技能和教材覆盖的章节为中心,也不应该灌输给学生大量的事实知识,并要求学生在考试时再现这些知识。而应该首先考虑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消息:如学生的需要、目前的知识水平、天资、兴趣、社会地位、语言能力等。深入了解上述信息后,教师就会明白自己到底应该教什么,学生有能力学会什么内容并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McCombs,2001)因此,教学必须提供合适的教学材料。除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还应注意材料的趣味性、适用性、实用性和文化性。教师应尽量避免选择那些太复杂的学生无法理解的内
容。以前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读死书的人很多,实践能力太弱,老师应该推崇孔子的“应材施教”方法,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相应的作业,才能让学习好的学生更好,学习差的学生更容易进步。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教师应该认识到:学习必须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第一,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McCombs,2001)。应该在很大程度上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反应,建构自己的知识(Stroh & Sink,2002),他们应该通过做来学,而不是被动地坐着听。师生互动很重要,若再像以前那样单单只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太乏味,学生不肯动脑,依赖性太强,对学习帮助非常小。第二,学生应能够共同学习。老师必须尽量不去孤立学生,不要求学生单独学习,而是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
3.教师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坚信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优点和能力,相信他们都能学好。教师不要指望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水平线上,部分学生可能会高于平均水平,部分正好与平均水平齐平,部分会低于这一水平。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要让他们树立信心,也要他们加强对学习的使命感,尤其是对后进生,要降低要求,但又不能让他们太落后于整体。
五、小结。
显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虽然重在学生的自主能力,但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把教学指导建立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集体学习环境下如何化解个人差异的负面影响,而突出群体共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理念认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与结果,被当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构建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自主
自主,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现实,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其重要特征是已具备了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的行为和趋向,实现自主性发展。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问题自主解决,知识自主感悟,方法自主探究。由学生自主主宰的课堂,必将激发学习动机,并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学习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为达此理想,我们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本环节设置“课前自学”和“课内自学”两个阶段。
1、课前自学: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基于此,课前自学步骤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一天或前几天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主动开展搜集资料、访问社区、上网查询、制作模型、画示意图、查字典、预习课文等自主活动,并自觉在课本上用各种颜色画记号,作标记,进行初步学习或“尝试”练习。
2、课内自学:
课内自学阶段以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前自学,在课堂上进行二次自学,梳理自己弄懂弄清楚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没有弄懂;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哪个地方是重点,哪个地方是难点;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同学在小组内或者在课堂上老师帮助自己解决等等。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认知。
二、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观,是对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注重的是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的是一种学习能力,一种终身制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与学生合作,教师与学生合作。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指导,检查,启发,鼓励,监督。总体是实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召开和谐竞争,互相合作”教学策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还可能是编剧或评论员。建立在完全平等、民主教学关系基础上的课堂,将极大地激发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奋进。本环节主要包括“小组合作”和“分组合作”两个步骤。
1、小组合作:就是以“小组活动”形式为主,将学习任务分配给小组内每个同学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能主动学习,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认知”。学生的头脑“不是要被装满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小组合作就是要求教师随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探索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分组合作:即教师将本节课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各个小组内,学生根据小组讨论情况,对自己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讨论、分析等,充分发挥小组同学的集体智慧,结合其它小组的研究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使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小组内有不同的答案,找出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案和措施;也使同一个问题在全班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达到“多元交流”,实现对本节所学知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
三、学习型,即由教为主变为学为主,由个体学习为主变为合作学习为主,使课堂变为学堂,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由传统的被动、单调、封闭的教学模式,向主动、多元、开放型教学模式转变,促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使学生通过潜在的积累和体验获得知识的最大化。
在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构建过程中,遵循学生“精学多练,学练结合”的原则归纳提炼出课堂五步法。
1、是感知自学。先由教师给学生提供自学纲领、实验器材等学习材料,确定学习目标,提出明确的学习指令和要求,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
2、是探究合作。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建设,提高交流合作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使学习困难在小组内得到解决。
3、展示。
心理学实践表明,反馈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大胆发表见解。本环节结合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得,设置三个平台:基础知识展示平台、能力技巧展示平台、延伸升华展示平台。
⑴、基础知识展示平台:主要在小组内同学之间对所自学的基础知识互相展示、互相切磋,达成共识。
⑵、能力技巧展示平台: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参与课堂交流,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研讨问题的学堂的过程。课堂上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复研讨,围绕一个个问题,顺着教材的思路,师生、生生频频互动,一个个展示,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知识体系。
⑶、延伸升华展示平台: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本节知识学习与掌握情况,在自己小组或其它小组以及全班同学中展示和交流。如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以课堂活动形式展现,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新知识生成之目的。
4、拓展巩固。展示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反思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回味感悟,并设计适当的变式训练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5、反馈矫正。通过采取书面考试、提问、观察、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矫正,确保堂堂清。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不同,我们初步形成了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综合课四种课型,并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不仅发挥好教师的支架作用,并且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第四篇:阅读教学应以语言为中心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教学应以语言为中心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语言为核心,独立细致而准确地解读文本,并且能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这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的首要责任和义务。
阅读教学语言语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够强以及能否对语言文字有一个较为精准的理解、恰当合适的运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感的影响甚至是决定。如果想要强化文字语言的训练效果,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力度。简单来说,也就是每当看到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都要立即做出快速、敏锐的反应,许多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像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都认为,只有把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起来,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加快阅读与写作的速度,抓住文章中的重要字句,都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语感能力。总地来说,做好语文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势在必行。
一、注重在文本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式或者说是技巧就是阅读,同时,琢磨作者的写作用意、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强语言训练效果都不可能离开阅读这一项而独自进行,只有多次反复阅读、深层次阅读、用心阅读,才能真正了解文章主旨,把文章理解透彻。
例如,在教学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一文时,让学生自由放声读详写的四个时间段的内容,再指名学生读出老舍笔下过年热闹、红火的景象,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情由心生,学生阅读得多,自然就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
再如,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1)读通读顺;(2)读出韵味;(3)读出魅力,从而感受文言文文体的特点。更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我引领学生走进情境读,我说:“孩子们,拿起你的水瓢,一边泼水一边大喊着读。”孩子们都置身其中,边做动作边入情入境地读;接着,又让学生分角色走进人物读……都贯彻了这样的思想――注重在文本朗读中培养语感。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这种情感不是流露在外表的,更不是语文教师通过话语硬性灌输给学生的,情感的流露与表达,主要依靠的是文字、句子,字句里面隐藏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才是正确的做法和主要的依据,阅读的时候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用心灵和大脑去阅读,并且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感悟作者的心灵,尽可能与作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这样才能培养和加强阅读的语感能力。
二、注重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对于语感的理解和领悟,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指导学生从课外选取各种体裁、各种内容以及饱含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文章进行群文组合阅读。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我依托课文,又为孩子们链接了另外两篇关于过年的文章,进而又拓展了鲁迅、冰心、丰子恺等作者描写的关于过年的片段供学生阅读,在群文对比阅读中打通了学生情感的阀门,引发了他们关于过年的思考,从而孩子们都写出了自己笔下风格迥异的年味。正像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蒋杰英主任所说,老师应成为学生课堂情感发展的“推手”,真正贯彻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理念。
因此,如果说读书是把书中描写的内容变为图像来进行思维。而写作,则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具体的图像)用文字表现出来。
三、注重在想象画面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北京教育学院知名度极高的陈琳教授说过,语言文字是语文课文中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不能用手去感触,而是通过对字句的斟酌加以自身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对应的画面,进而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这一点在我听过的一位教师教学的《生命生命》一文中表现尤为突出。在重点学习“飞蛾求生”一段时,当学生体会到飞蛾求生让他们“震惊”的感受时,老师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小虫子为什么让作者震惊,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把这样的画面用朗读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吗?”“飞蛾是在怎样的处境下极力挣扎?只要我手指稍一用力,飞蛾就会怎样?”直到引领学生读出了生命的力量。再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通过让孩子走进祖父,走进萧红的童年生活,抓住文章联想的结合点想画面,引领学生悟出情感,之后,自然而然地引入原著、解读作者,当老师动情地边引读边擦去“画面”时,这种意象虽然在孩子们的眼前消失,却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水到渠成,课堂中所有人的情感也随之升华,不知不觉就把文本读厚了,实现了学生与原著、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这个过程一定能够转化成孩子们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这是真正从学生需要出发,关注学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文学素养的积淀。
四、注重在知言养气的诵读中培养语感
知言养气,源于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就是强调语言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促进作用,言语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感悟,使学生学习文章的能力与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语文的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知言养气。下面对知言养气四个字进行细致的解释,所谓的“言”指的就是文章语言、文字的精美,辞藻的华丽和句子的简练都可以包括在内,而“气”指的则是文章的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的强烈的共鸣与感触。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背出,更要引领他们“立体的懂”,知人论世,才能对古诗词中的意境、大家的风格体会得更深刻,从而真正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
例如,我们在中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实践中,特别注重通过对教材的统整,将大量课外阅读引入课内。在学习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后,为了引领学生走近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我们开展了“走近李清照”的语文实践活动。和学生共同设计了实践活动内容:结合注释、译文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品读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了解作者前期的生活经历,谈谈感受深的词句,并交流同时期的其它代表作;品读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声声慢》,了解词人后期的生活经历,体会词中的意象,并交流词人后期其它的作品。这样,学生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了对李清照一生及诗词作品的研究学习。在活动展示课上,各组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她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课堂上,无论学生的独诵还是分工合作朗诵,从情感和共鸣上都再现了诗词的意境,使得李清照的诗词意蕴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也在知人论世中,在入情入境地诵读中掌握了词人语言的表达特点和意象所指,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我想,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宗旨不单单是感悟语言文字,也不是看文章的字句有多么的华美绚丽,而是对文章中人文理念的体悟和对价值取向的把握。语文课是一门让人身心愉悦的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够在精神层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以语言为中心培养学生语感,使孩子们主动地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所在。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除教学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又能使课堂富有交流性和情感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语言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自然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调整心理情绪,把握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方法
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论文数量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细致、深刻,这对提高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认识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种不好的教学语言现象还时有发生,即语言不自然、装腔作势、拉腔拉调,有的小学老师甚至整堂课都用朗诵或演讲的语气来给孩子上课,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中经常听到。而这种不良现象很少有文章指出,以至于有“以样学样”之嫌。笔者认为,尽管教学语言可以有多种多样的个人风格,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但追求语言的朴素美、自然美,应该是教学语言的本色调。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平时说话、上课时语言都很亲切自然,但一到公开课、示范课或说课比赛,语言就马上变得拉腔拉调,嗲声嗲气,表演味十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心理情绪有变化
公开课、说课比赛和平时上课不同,课前经过精心准备和一定的演练,有老师们的建议、领导的厚望和自己的期望。怎样消化、操作公开课?课堂上学生能配合好吗?一连串问题在教师的脑海中闪现。加上有很多同行、专家在现场听课,往日熟悉的学生也变得紧张起来了,这种特定情景的变化,角色、身份的微调,使得有些老师马上变得既兴奋又紧张。许多教师总是太想更好地表现自己,想着如何美一点,如何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好一点,但另一方面又怕出问题,心理压力大,自然就产生了胆怯感和恐惧感,总是感到不自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开口腔调就容易变形走样,容易被备课时想好的那些语言束缚住。有的教师因为怕乱套,也不敢临场发挥,下意识地就会把每句话的声调提高,语气加重,来给自己壮胆;甚至有些就用带有半背诵的形式来将备课的内容“诵”出来,因为这样起码可以防止出错。这样一来,其语言当然就会不自然。
(二)忽略了对象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你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语言习惯。但在特定场合,教师往往由于心理紧张,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习惯于以老师的身份进入角色,驾轻就熟地用自己习惯的、早已准备好的书面语言来教学。比如,在讲《生命》一课时,肯定要涉及到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有的老师满堂都在讲有关生命的大道理。当然,道理本身是没错的,但学生能理解吗?其实,教师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相联系,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因为学生总是对离自己近的事物较熟悉,感兴趣,易理解。我们平时用多媒体、出示实物的方法也都是为了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两者的道理有相通之处。
(三)教师集体效应的误导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语言,虽然有许多文章论及过,但是,理论与实践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教师从日常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和仿效性。当看到别的老师也是用这种略带夸张且有点变形的语言来教学(当然还有许多别的优点),并且还受到评论者的赞赏时,便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语言是美的。从理论上来说,教师集体效应是教师群体互动的产物,而这种在实践情境中形成的认识更具开放性,更易取得认同,更有利于储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问题还在于对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自然美认识不清。
(四)教师本身的语言修炼不够
所谓语言的修炼,首先是一个文化内涵问题。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理解,就应该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如果理解肤浅、有偏差,甚至有错误,其语言当然就谈不上美。但是,如果理解正确了,而语言不精当和确切,甚至词不达意,或者用词生僻、费解、空洞,其语言也谈不上美。其次才是语言表达技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细心体悟和长期训练才能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对作品基调的把握,语言节奏的处理,语气的选择等等。而节奏的形成又涉及对语速、音长、音顿、音强等技巧的处理。此外,语气也集中体现了对表达技巧中各种要素的要求,比如,节奏的快慢,语言的长短、刚柔、抑扬、强弱、轻重、缓急,还要结合重音的选择和处理,停连位置的选择,音强、音色、音长等技巧的恰当。很多老师由于上述问题没有很好地协调、解决好,所以影响到语言自然美的形成。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方法
(一)声气运用问题
训练语言的自然美,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前述的文化内涵、人的精神气质、情感情绪的变化等等,这里重点谈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我们在说话中,如果是短句子就容易说,如果是长句子就会有气不够用需要中途换气的感觉,很难做到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常说的声断气不断,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做一些声气的训练。
(二)理解作品,确定表达基调
正确理解作品,确定准确的表达基调,这是对一部作品把握到位的基本要求。对作品的处理,要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阅读,提高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做到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多学习名家对作品的表达处理
许多名家对作品的处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著名语言艺术家姚锡娟老师,在朗读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她戴着墨镜,闭着双眼,去真正体会一个盲人在黑暗中的感觉,当她摘掉眼镜,眼前看到光明时,那种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对光明的赞扬,就特别真实、自然、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