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目的和要求
《税收筹划》各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1章
税收筹划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本章学习,应对什么是税收筹划、税收筹划的原则、税收筹划的分类、税收筹划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本章作为税收筹划基础知识的介绍,是本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识记
税收筹划 筹划性(预期性)偷税 欠税 抗税
避税
合法性原则
财务利益最大化原则 法人税收筹划
特别税收筹划 内部税收筹划
实用派筹划
漏洞派税收筹划
企业成果分配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的经济效应
三、领会与运用
1、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预期性、风险性、目的性、收益性、专业性的特点。
2、偷税、逃税、欠税、抗税、骗税等是违反税法的,与税收筹划有着本质的区别。避税与税收筹划的关系越来越难以区分。
3、税收筹划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但既可以减少纳税人纳税义务又可以贯彻国家政策的税收筹划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法律原则、财务原则、社会原则和经济原则。
4、为了研究的方便,需要对税收筹划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税收筹划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5、税收筹划会产生多重效应,主要体现在: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促进国家税收政策目标的实现、促进纳税人依法治税、促进税制的不断完善、改变了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有利于发挥国家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关键术语]
第2章
税收筹划的原因和实施条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税收筹划的原因和进行税收筹划的条件。通过本章的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作为纳税人的基本权利、税收筹划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及进行税收筹划时应注意的问题,使税收筹划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二、识记
企业的四大权利
税收管辖权
税负弹性
纳税人定义上的可变通性 税率上的差异性
税收优惠
通货膨胀 资本的流动限制
三、领会与运用
1、现代企业的四大基本权利,即生存权、发展权、自主权和自保权。
2、税收筹划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3、进行税收筹划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具备相当的收入规模、具备税收筹划的意识。
4、由于不同税种的性质不同,税收筹划的途径、方法及其收益也不同。
5、对特定税种筹划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与税收相互影响的因素;二是不同税种在各外环节的布。
6、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正视税收筹划的风险性、了解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关注税收法律的变化,还要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观。
第3章
税收筹划的工作步骤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税收筹划的工作步骤。通过本章学习,应理解和掌握税收筹划的具体步骤:熟练把握有关法律规定、了解纳税人的财务状况和要求、签订委托合同、制定税收筹划计划并实施、控制税收筹划的运行。
二、识记
合法和合理
个人纳税人
风险
企业纳税人
工作步骤
合同
税收筹划计划
三、领会与运用
1、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的几个步骤。
第4章
税收筹划的原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章对不同的税收筹划技术原理进行了分类介绍。通过理论阐述和案例,理解如何在不同的风险状况下,采用不同的节税技术,并在多种节税技术之间进行比较选择,以达到最大限度节减税收的目的。
本章可以省略。
第5章
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通过本章学习,应学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收负担、税收递延、税负转嫁、选择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等方法来进行税收筹划,其中要对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选择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这两种方法重点掌握。本章是税收筹划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章。
二、识记
税收优惠
税收利益
免税 免税技术
减税技术
税率差异技术
扣除技术
抵免技术
退税技术
税收负担的回避
高纳税义务转换为低纳税义务 税收递延
税负转嫁
市场调节法
商品成本转嫁法
税基转嫁法
合伙制企业
三、领会与运用
1、利用税收优惠进行税收筹划,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同时采用。主要有免税技术、减税技术、税率差异技术、扣除技术、抵免技术、退税技术。
2、通过税收筹划,获取节税利益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纳税期的递延,即允许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分期或延迟缴纳税款。采取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是企业实现递延纳税的重要途径。
3、税负转嫁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市场调节法、商品成本转嫁法、税基转嫁法。
4、从税收的角度考察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劣,主要从母子公司、总分公司等角度进行税收筹划。
第6章
增值税的税收筹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增值税纳税人的法律规定、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筹划的基本原理及筹划方法、营业税纳税人与增值税纳税人筹划的基本原理及筹划方法、销项税额的税收筹划方法、进项税额的税收筹划方法、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筹划方法以及出口退税的税收筹划方法,并能根据这些方法,对企业实际财务决策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做出具体的筹划方案。
二、识记
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
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
价格折让临界点 出口退税 免抵退
先征后返
三、领会与运用
1、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根据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及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的计算,选择纳税人类型。
2、兼营、混合销售应纳税种的筹划:根据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及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的计算,选择应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
3、销售税额的税收筹划:通过选择合理的销售方式、结算方式及销售价4、5、6、7、格,获得递延纳税利益。
进项税额的税收筹划:合理利用进项税额抵扣时间的规定,获得提前抵扣的利益;通过价格折让临界点的计算,合理选择购货对象。税率的税收筹划:掌握低税率的适用范围,避免从高适用税率。减免税的税收筹划:充分利用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降低税负。出口退税的税收筹划:通过选择合理的经营方式、出口方式争取出口退税最大化。
第7章 消费税的税收筹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有关消费税的法律规定,掌握消费税纳税人的筹划原理及筹划方法、消费税计税依据的筹划原理及筹划方法及消费税税率的筹划原理,并能根据企业实际财务资料做出筹划决策。
二、识记
关联企业
转让定价
委托加工
自行加工
三、领会与运用
根据消费税的特点,消费税的税收筹划主要侧重于改变经营方式,采取企业间合并的形式,减少纳税环节,降低税率,递延纳税时间;同时,通过设立关联企业,降低生产销售价格,减轻税收负担,取得节税收益。
第8章 营业税的税收筹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营业税的有关法律规定,掌握营业税的征税范围的筹划原理及筹划方法、营业税计税依据的筹划原理及筹划方法、营业税税率的筹划原理及筹划方法,并能根据企业的实际财务资料做出筹划决策。
二、识记
合作建房
三、领会与运用
1、营业税筹划的基本方法是合法地降低营业额,减少计税金额;
2、利用税法减免营业税的规定,通过筹划使营业项目符合减免税规定;
3、利用兼营和混合销售的有关规定,选择税率较低的税种等等,达到减少营业税的目的。
第9章 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法律规定,掌握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税收筹划原理及筹划方法、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的税收筹划原理及筹划方法,能够利用扣除项目、存货计价方法、折旧方法、费用分摊方法、税收优惠政策等手段进行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并能做出筹划决策。
二、识记
吸收合并
新设合并
存续分立
新设分立
公允价值
非股权支付方式
折旧抵税
投资抵免
外币统账制
外币分账制
汇兑损益
资本化
经营性租赁
融资性租赁
备抵法
年金
现值
分国不分项
定率抵扣
三、领会与运用
1、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主要侧重于应纳税所得额的筹划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2、企业合并、分立时产权交换支付方式的选择
3、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的筹划
4、合理确定产销规模和产销结构【
5、选择合理的存货计价方法、费用分推方法、资产租赁方式、筹资方式、坏账核销方式及外币折算方式
6、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投资决策
7、选择境外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方式
第10章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与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同属于企业(公司)纳税人在缴纳所得税过程中对税收筹划原理和方法的具有运用。本章侧重介绍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取得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时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和案例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在了解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方法及其案例分析。
二、识记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两免三减 亏损弥补 所得来源地 再投资退税
居民 总机构 营业利润 预提所得税
三、领会与运用
从税收筹划原理的角度讲,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筹划与内资企业相似,但是,由于为了鼓励外商到我国投资,我国税法对外商投资企业赋予了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利用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退税政策和追加投资的税收优惠等等。这就使外商投资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纳税人应该根据税法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特殊规定,在各个可能的环节进行税收筹划,从而实现节税之目的。
第11章
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各种税收筹划方法。如何从纳税人身份、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税率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税收筹划,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个人所得税涉及的纳税人非常广泛,是税收筹划操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税种。
二、识记
居民纳税人
非居民纳税人
征税范围
计税依据
“削山头”法
起征点
免征额
分劈技术
收益的平均化技术
三、领会与运用
1、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中国公民、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人员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根据纳税人的住所和其在中国境内居住的时间,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由于对这两种纳税人的税收政策不同,纳税人可以把握这一尺度,合法筹划纳税。
2、由于各国在行使管辖权时体现出形形色色的差别,这就为纳税人通过选择其地址和处所来筹划税收成为可能。具体的操作方法的有:(1)通过人员的住所(居住地)变动降低税收负担;(2)通过人员流动降低税收负担;(3)通过对其财产的分割降低税收负担
3、计税依据的税收筹划内容最为丰富,也最为复杂。包括:(1)工资、薪金所得税收筹划;(2)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3)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纳税筹划;(4)稿酬所得纳税筹划;(5)个体工商户纳税筹划等。
4、个人所得的不同应税项目均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税免税优惠,这可供我们用来进行税收筹划,尤其是可以合理利用起征点和免税额。
第12章 关税及其他税种的税收筹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在了解关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契税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税种的税收筹划空间,并熟练掌握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
二、识记
关税 完税价格 土地增值税 资源税 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城市
维护建设
印花税 车船使用税 契税
三、领会与运用
本章是关税和其他地方税种的税收筹划介绍。开章先对关税和其他税种的法律规定进行简述,以便了解各种税的具体特点,接着明确列出筹划空间,最后通过案例的讲解,使读者对关税和其他税种的税收筹划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实现本章学习目的——从细微处入手,针对不同小税种从不同角度进行税收筹划,以小见大,使纳税人的效益最大化。
第13章 跨国税收筹划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跨国税收筹划的一般概念及其与国内税收筹划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跨国税收筹划产生的条件,以及跨国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二、识记
跨国税收筹划 税制结构 直接税 间接税 税收管辖权 税收协定 国际重复征税 税收饶让
三、领会与运用
跨国税收筹划是税收筹划活动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是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别和漏洞,以种种公开的合法手段减轻国际税负的行为。跨国税收筹划与跨国纳税人采取种种隐蔽的非法手段进行的国际逃税(偷、漏税)活动性质是不同的。各国在税制结构、税收管辖权、纳税义务确定标准、税基范围、税率、税收优惠措施、避免国际重复征税方法、税收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以及避税港的存在,都是跨国税收筹划产生的重要条件。因此,跨国税收筹划必须关注不同国家税制结构的差别,关注不同国家的税负,关注纳税义务的认定,关注经济性重叠征税对税负的影响,还必须关注税收协定网络。
第14章 跨国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跨国税收筹划方法是税收筹划基本方法在国际范围内的运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跨国税收筹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在跨国经营中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跨国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及运用技巧。重点了解和掌握对跨国公司通过建立常设机构或子公司、利用转让定价、利用国际避税地、利用税收协定和国际租赁,以及电子商务等进行跨国税收筹划的方法。同时,对跨国个人的税收筹划方法也应作有所了解。
二、识记
跨国公司 国际控股公司 外国税收抵免 常设机构 子公司 转让定价 国际避税地 信箱公司 国际投资公司 国际金融公司 虚构避税地营业 虚设避税地信托财产 税收流亡 个人持股信托公司
三、领会与运用
在税收实践中,跨国税收筹划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跨国公司通过建立常设机构或子公司、利用转让定价、利用国际避税地、利用税收协定和国际租赁,以及电子商务等进行跨国税收筹划的方法,是当今世界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利用转让定价和国际避税地进行的税收筹划,是跨国公司常用而有效的重要方法。跨国个人的税收筹划方法也较多,包括通过人的流动和非流动,在流转税、个人所得税、预提所得税、财产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方面都存在广泛的税收筹划空间。
第15章
国际避税的防范措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关联企业的认定标准及应税所得的调整方法以及预约定价制的内容。熟悉世界各国限制避税地的有关法律规定、限制第三国居民滥用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及其他国际避税的防范措施等。
二、识记
公平独立价格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再销售价格法
成本加计法制
禁止法
例外法
详查法
征税法
渠道法 真实法
避税地 财政性移居
三、领会与运用
1、限制关联企业不合理的转让定价
2、制定防范利用避税地避税的立法
3、限制第三国居民滥用税收协定
4、情报交换和税务行政协作
5、外汇管制和防止财政性移居
预约定价外汇管制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引领·历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确叙写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他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很多老师所叙写的教学目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下两则有关辛亥革命内容的教学目标就值得商榷。
案例1:《辛亥革命》的教学目标设计1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案例2:辛亥革命的教学目标2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2案例选自山东教育网.2008年暑假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历史作业,2008年7月30日 案例选自扬州市某一学校网的文章,2008年1月10日。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这两则教学目标的案例有一定的代表性,多数老师也是按照这样的格式撰写的。与以往相比,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进步。
第一,目标的确定以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为标准。两则目标的表述,先出示课程标准辛亥革命内容的学习要点,再表述教学目标,反映了以课程标准为纲的指导思想。相关内容的表述,无论是知识点的范围、还是学习要求大多没有超越学习要点的规定。第二,目标的分类基本规范。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每个方面提出1—2条要求。改变了过去分类名称混乱、内容臃肿的毛病。第三,多数句子采用“行为动词+名词”的表述方法。这说明多数老师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教学实践,已经基本掌握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叙写方式。但是,当我们以行为目标陈述的要求对照相关的表述时仍然可以找出一些毛病。
众所周知,在目标分解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种能够传递确定意义的句式,这就是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这种句式一般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惟有综合了这四个要素的陈述方式,才能使有关内容的呈现,在把握其方向、程度和范围的意义上更为明确和具体。
“行为主体”,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实际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在这样的句式中,为行文方便通常省略主语“学生”,可称为无主句。案例1、2均采用无主句的方式陈述,但受传统的影响,句式中大量使用“发展学生”、“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和“教育学生”的表述。其省略的主语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实际上,这不仅仅是词汇运用的问题而是教学观念的问题。旧的观念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师的目标,而不是学生的目标。
“行为动词”,必须是有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明确指向的,否则就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照着做。即使做了也难以测量,不知道有没有实现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部分,案例1以“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为标识,案例2连这样的标识都没有。采用单纯罗列知识点的方式,既容易误导教学去适应“应试”的需要,又不能清晰地、有效地提供“标准”。在其他部分的目标陈述中,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较为笼统和模糊。如“培养„„”和“教育„„”等术语,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可测性和可比性差。这样设置的目标,不便于实际教学时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没有实际的意义。
“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导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然要参照的依据。案例1、2所表述的目标,大多没有陈述通过怎样的过程或手段实现预设的结果。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陈述,如“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如果没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就难以评价。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常要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内容或方式,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案例1、2的表现程度过于宽泛、没有标准。如“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这样的表述基本上没有程度的限制。当然也无法对其结果进行评估。
同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各自的角度设计。目标之间没有联系,缺少整合,割裂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这样的目标设计,容易误导人们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是分别进行的,需要一个一个地实现。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采取先分解后综合的方式进行。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有关内容,理出思路。然后,从一堂课的整体考虑,从分析各项目标的关系入手整合相关的内容,形成简约的目标陈述。其格式可以采用综合的方式,一课写上三、四条即可,但其中尽量要含有目标的多个要素。如辛亥革命这一课目标的表述有多种方式,如果以理解辛亥革命的概念为主要目的,其目标可以这样表述:
1.记住中国同盟会纲领的名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简要过程,敬佩革命先烈为民主事业的献身精神。(基础性目标)
2.学会从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武昌起义的目的以及临时政府的政权体制等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结论。(基础性目标)
3.在解读《临时约法》的材料和联系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础上,能够区分临时政府的民主政体与清政府君主专制政体的差异及其意义,信奉孙中山建立民主社会的政治理想。(发展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的。发展性目标则是在基础性目标之上的提高性要求,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
第三篇: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范文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以评促教对老师来说的,学生对老师公正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鼓励老师创新,对学生而言,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有效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的学习!有效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是构成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主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要努力做到在评价学生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
1、以激励评价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挖掘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用赞赏的眼光,多角度多方面的看待学生所作出的努力而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就是教学的结合点、兴奋点,学生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使其成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亢进的良好心态,其主动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给学生一点鼓励,会带给课堂一片精彩。
2、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不过度重视一次性成绩,而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与肯定与鼓励。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提高学科兴趣,逐步提高学科成绩。同理,也能关注到学生的退步及原因,及时补救,避免学生在学业测评时成绩一落千丈。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优势各异,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我会真的把学生看做自己的伙伴,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
3、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合理运用
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评、他评、互评、师生互评等。将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精准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批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单一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以多样性评价为主;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以建议性评价为主;即时性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以延时评价为主。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革新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更有重要意义。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不在教中反思,以评促教,那是不会有进步,也不会提高的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体验成功,让教师感受幸福。而不是使学生盲目地被表扬所驱使,一味地为表扬而学习。因此,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构建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学生自评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因,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运用自评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和改进自我。教师在引导学生互评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从伙伴的优点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学生共同发展。避免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总是挑对方的“刺”,老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引导他们慢慢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能正视自己、正视伙伴。
2、课堂评价必须纠正“为了课堂热闹好看”的浮华,必须注重人性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真正体现评价所应有的教育意义。课堂评价还应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挖掘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而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就是教学的结合点、兴奋点,学生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其主动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给学生一点鼓励,会带给课堂一片精彩。我们在对评价形式进行创新的时候,不要忘了一些很好的传统评价方式。如:点头、微笑、眼神、口头与书面结合、当众与个别结合等等。
3、评价活动不应该过多地占用教学时间,而应该追求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
4、以激励评价为主,如:“孩子,你太富有想象力了!”“ 孩子、你说的太感人了!”“孩子,你的心思太细腻了”、“你是一个用心的孩子”、“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你是一个善于提问的孩子”等等用不同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挖掘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而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就是教学的结合点、兴奋点,学生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其主动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5、切忌不理不睬,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既不判断正确也不判断错误,给学生留下了不知怎么办这种悬念,学生也不知所以然,一头云里雾里的感觉。在时下的课堂中不时出现,美其名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
总之,如何进行评价活动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抓住评价的实效性,来支撑和丰富我们的教学过程,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通过第四模块的学习,我对“评价”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一、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的评价。我们考试的改革过程曾经经历了从教育测量运动到教育评价的过程,也就是从关注结果到注重过程,从对学习的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评价。考试筛选变得更加的理性。
之前的考试更多的关注结果,用于学校招生、分班,中、高考更是一考定终生,分数成为了很多人的命根子。我们必须承认儿童是有学习差异的,但是教育考试,并不是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是儿童具有共同的基本素养,在此基础上,使个体得到各不相同的发展。
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体验成功,让教师感受幸福。在课堂层面上,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个别性评价。
二、评价标准
评价的标准必须是统一的,公开的,可操作的。教学评价不是依据教材进行而是依据课程标准进行的。关键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应该到哪儿、在哪儿、和位置与目标的差距。应该到哪儿,就是教师要把课表总的目标分解到单元,章节,课时,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程度。在哪儿,是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情,以便更好的开展教学。位置与目标的差距,就是明确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能使学生达到目标,或者是达到哪个高度。
三、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为综合素质的评价:
1、着眼全面,关注特长。
2、依据事实,重在知道;引导学生多方面,合理的自评,真是的进行互评。
3、客观记录,公示审核。
4、谁用谁评价,公平公正。因为生源学校与学生厉害关系高度一致,所以,倡议谁用谁评价更合理。
四、评价方式
评价的方式:纸笔测验、表现评价和成长档案袋。纸笔评价也就是书面考试。优点是:规模大、效能高、稳定性好,机会均等,可复查,可比较。一次测验,可以是全班或者是全校一次甚至是全国一起的考试,规模可大可小。阅卷过程效率也相对高。稳定好,机会均等,是说,测试者面对同样的试题,摆在每个人面前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也能让每个测试者具有好的比较性。而且卷子在学生手里,可以进行反复的反思。缺点是:容量有限,时间有限。对于教师来说,编制好每次的测试卷子,十分的重要。要多方面的考虑因素,试题难易得当,时间使用合理,技能对基础知识起到巩固和检测的作用又能给有能力的学生已拔高的机会,既要鼓励又要有所警示。表现评价,就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是一对一,多对一,或者是情景评价。缺点是:标准不统一。
现代教育的评价,是为了学习的评价,一切的评价手段,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当下,以及以后的学习和全面的成长。
第四篇:教学目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了解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能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3、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初步了解《红楼梦》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3、能结合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脑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
师: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有三恨:一恨鲋鱼有利;二是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真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二、整体感知、全面了解
1、请把你了解的有关《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2、作家作品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三、精读经典情节,感受人物特点
1、多媒体显示: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6个经典故事情节的图片及文字内容的相关介绍。
2、欣赏视频: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片段。
3、你说我说大家说:经典情节复述,要求简明扼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或感动的故事情节,然后小组代表向同学汇报。
四、品读主要人物
结合刚才《红楼梦》经典情节的再现,你认为贾宝玉、林黛玉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分组讨论:代表回答。(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师总结: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是个貌美若仙、才智过人、体弱多病、品质高洁的人。(多媒体显示)
五、欣赏其他人物风采
1、多媒体显示:宝钗、凤姐、探春、湘云、迎春、晴雯、袭人的人物的图片及文字介绍。
2、学生欣赏美丽图片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物作介绍,从而激起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六、艺术成就。(多媒体显示)
七、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红楼梦》,就小说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两篇读书笔记。
2、完成《红楼梦》测试题。
第五篇:教学目标的叙写
推荐语:教学目标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制订得是否精当,关系到这节课的实效,也就是学生是否真正有所收获。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叙写不明晰、空而泛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把教学内容与进度作为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三维目标更是存在着大量的误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进行的教学目标叙写研究实践证明,制订具体清晰且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篇是陈校长推荐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的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叙写要目中有人
新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习者是否有实在的变化,因此,教师应更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
明晰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本不是什么新话题,而现实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没有思考,有的为应付检查而罗列几条到纸面,有的从教学参考中照搬几条。并且,传统教学目标叙写的主要问题是,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选用描述内部心理状态的词语来陈述,只说清了“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学习后是否切实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否被观察到,则没有设定。
香港“电子与电学”的课程纲要,其中关于课程“目的”与“目标”的叙写方式,清楚地显示了两者的区别:
目的:通过电子与电学课程的学习,旨在:
1.提高学生对电子与电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上应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对电子与电学作为一实用科目的兴趣。
3.鼓励学生在电子与电学科上发展有关技能及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电安全的意识。
4.提供给学生电子与电学的基本知识,以备将来在有关科目上进修。
目标:完成此课程后,学生能够:
1.描述课程提及的电子器件和元件的特性。
2.描述电子器件和元件在简单电子线路上的功用。
3.运用在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设计问题。
4.设计、制造及测试一简单电子或电器装置和报告该装置的制作过程。
5.选择适当的电子或电器元件和仪器来有效及安全地去完成设计作业。
6.遵守电子和电器装置的操作安全守则。
“目的”英文作goal,常常是一种指针和方向;“目标”英文作objective,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可观察、可界说、可测量、可评价的。由此回顾多少年来,我们走进课堂开始教学的时候,预案设定的可能只是整体的“目的”,而不是具体明晰的“目标”。这是否也应视为造成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呢?
深入学习研究,我们逐步了解:如何设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目标叙写的技术问题。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项要素,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即,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词语,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我曾在有限的资料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接触布卢姆、马杰、加涅、格伦兰等人的理论,在一次次受到启蒙之后,又不禁对这一套经院化的、严密科学而又显繁琐的理论在学校广大教师中的推广应用产生了疑虑。然而,如果我们不限于学理的论争,致力于探索一种便捷的应用形式,那么这种理论必将对课堂教学目标明晰化产生重大影响。
拿出从前的教案对比分析传统叙写方式的问题,展示给老师,以帮助他们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如老教案中《难老泉》的目标这样叙写:
1.使学生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写景状物散文“意蕴其中”的特点。
3.提高学生写景的基本能力。
4.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
且不说目标3、4多半只是空话而已,就还较具体的目标1、2而言,问题就不少。在此,“理解”、“掌握”都属于“内部心理状态”,怎样才算达到目标,怎样才算达到“理解”、“掌握”甚至“进一步掌握”,我们都无法知道。经研究以后对1、2进行了这样的修改:
1.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
(1)学生能够依次找出课文中选用了哪些材料;
(2)能够找出体现文章意旨的句子;
(3)能够说出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4)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难老泉》文题的含义和作用;
(5)能够说出对本文行文顺序的评价。
就集中性和达成的可能性而言,一教时内完成目标1已经不错,目标2可以删去;如果要保留,目标2用外显行为可以表述为:
(1)学生能够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两篇同类文章,具体说明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能够结合本单元其他文章,具体说明其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阅读所提供的新篇目,能够准确概括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目标3应转化为具体的作文题,并通过作文来评定写景能力问题;至于目标4属体验性目标,可以转化为某个有目的的具体活动。比如,参观家乡的一处古建筑,写一篇周记,主要写出其历史渊源和现实价值。
作为实践者,在目标设定时,常用两个问题追问自己:是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吗?如何观察、测量这种变化呢?这不一定科学,但至少可以使笼统、模糊的目标向具体、明晰靠近。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这就是教学目标叙写中对三维目标的误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是建构课程总体目标的宏观思维框架,并非每一节课教学目标设定时都必须兼备的要件。三维是从不同视角对整体目标的描述,不能简单理解为三个部分,更不能以具体的教学环节机械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参照具体的操作样式不断反思,教学目标的叙写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尽管每一则目标的叙写,未必完全合乎规范格式的要求,但起码让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目中有人、关注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目标叙写方式的变化,使一切教学活动都基于促进学生学习而展开,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因之具有了明确标准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