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观摩《认识正方形》有感
桓台县特殊教育学校
今天,在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会上,有幸观看了一节培智数学课《认识正方形》。课后通过与领导同事的交流,对如何开展培智数学教学感触颇多。那么,如何才能上好培智数学课呢?结合这节课,谈一下几点:
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复杂、抽象的数学课堂简化、科学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把逻辑思维的过程,形象的进行展示,即思维的“可视”。但不可强搬硬套,为技术而技术,这样会本末倒置,反而让学生思维跑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信息技术其实就是老师思维最好的载体。
二、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所谓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结合《认识正方形》这节课,学生在学习正方形时,任教老师是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自行发现了“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这一特征。这个过程就是探究式教学法。但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个人认为还需要注意几点:
1、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要围绕问题展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难度适合,逻辑合理的问题。
2、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探究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
3、可以适当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三、动手时间,强化知识。
俗语说的好“眼过千边,不如手过一边”。动手能力在激发培智学生学习好奇心,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认识正方形》这节课中,在任教老师通过多媒体得出了“四条边一样长”的结论,立马就让学生通过折叠等方式动手去强化、理解这一结论,巩固了知识点,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地操作,实地探究,实地总结,慢慢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遇到问题走“提出问题----积极探究----得出结论”的路子。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四、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结合本节课,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举都见过的例子,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与书本上的知识相融合。
2、要转变角色,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教者。
3、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课堂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对知识的传授与引导不能出现常识性、原则性错误。对课堂语言的组织要严密,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语言。总之,数学课堂的顺利开展是一个多方面协作,各种方法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教师就是整个课堂的导演,需要教师要有高超的智慧,才能在传道、受业、解惑的道路上扎实前行。
第二篇: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之我见
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之我见
1、重点突出
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即使只教“精华”,他也不一定能抓住“重点”。因此在我们活动式或适应性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把握重点。所有活动均围绕重点,使教学中各个环节都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热闹而活动。
2、难点突破——充分体现教师教的方法(教法、策略、支持、辅助等)
能否抓住教学内容的难点,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特教中,更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方法和水平的准确把握。
尤其在难点突破(也就是学生经过怎样的指导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时,更应体现教师的方法。也许方法是普通小学教学中的标准方法,也许这个方法是经过我们摸索出来的巧妙的特殊方法。
在特教中,还要更突出支持的手段。因为有些学生受能力的限制,如果不通过支持,也许永远不能“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而我们的教却不能停止不前,因此要多考虑恰当的支持(而不是尽量多)。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以前长时间思考过的: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展示课中真的从不会到会?我觉得在汇报课前一定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铺垫的。我们可以把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有意识地展示出来。即使汇报课上学生“顿悟”得非常顺利,教师也要想方设法展示自己指导的方法。汇报课的目的不是为了“顺利”地走完一节课,而是要“充分”地展示自己教的方法、辅导的手段。即使是“练习课”,也是如此,要体现教的方法和技巧。
3、教学形式的选择、活动安排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我们现在尝试的活动式教学模式,都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座位安排”、“活动好看不好看、好玩不好玩”等简单地加以判断,当然更不能以此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我认为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安排怎样的活动、设置合理不合理,都不能片面地看活动本身,而是要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度、投入的程度、兴趣、成就和效果。也许同样是排排坐的座位安排,同样是教师统一指导、学生统一动手,但只要学生真正都动起来、动得“在点儿上”、动得有效果就可以了。反过来说,看似很花哨的一节课,都是教师在表演,学生参与不进来,或参与得无效,这样的课也是失败的。我们关注的就是学生参与、学生体验、以他们薄弱的能力是否能学得会„„
2012-5-10
第三篇:提高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浅谈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兴化市特殊教育学校 孙文志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正在建立,对培智学校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单一的从复习旧知、基础训练入手,而常常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入手来导入新课。课堂上,老师也不再是通过自己“严肃、认真、精湛的讲演”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常常是让智障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在实践活动中让智障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因此在培智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寻找适合培智儿童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根据每个智障生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
由于每个智障儿童大脑残疾的部位、残疾程度不同,而导致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身体素质方面,而且在他们的心里素质、思维素质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接受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
中,应针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提要求,同教材异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各层次儿童分别掌握深浅不同的知识。例如: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把学生分成了两组。甲组:此组有一定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乙组:此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向两组提出不同的要求:甲生除了和乙生一样要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外,还要求甲组了解个位和十位的意义,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随时对照各组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若达到了可试图再上一层,若未达到,就及时补偿。)
二.多途径寻找适合智障儿童学习的方法,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设计合理的情境,充分调动智障儿童情感因素,激发学习的动机。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短小动听的小故事、优美的歌曲、猜谜语、笑话等有趣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智障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把他们带入到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去。把教学内容游戏化,活跃智障学生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智障儿童由于多方面原因,上课注意力分散、说话、随意走动,上课秩序经常乱套。教师可以巧妙地把游戏引入课堂,调节教学节奏,集中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例如教学《钟面的认识》时,老师先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讲解,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再让同学们摆成一个圆形,12个同学每人表示钟面上的一个数字,老师拿着两根木棍在中间表示时间的时针和分针,同学们很有兴
趣地进入了角色。在游戏中对钟面就有深刻的印象,短棍指到几就是几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时针指到代表6的同学作起床穿衣的动作,指到代表8的同学作读书的动作,指到代表12的同学作吃饭的动作……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教学生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多采用直观教学法,让智障学生愉快、轻松的进行有效思考。数学学科比较抽象、概括,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彩色挂图等学具,变静为动,化远为近,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看看、想想、讲讲、再做做的同时,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例如:讲“5加几”时,教师电子白板演示:水里有5只鸭子,又游来3只,水里共有几只鸭子?交互式演示色彩鲜明,数量关系清晰,动态的图式取代了单纯的数字概念与算理描述,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从直观形象入手这一特点。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克服感知觉方面的缺陷,构成了强烈的刺激,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学习情感比较高涨,借助这种教学媒体有效地帮助弱智学生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更能愉快、轻松的进行有效思考。
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化简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结合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尽量做到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使智障儿童更容易掌握所
学的知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愉快的、更是有用的。如:购物、打电话、出生年月、门牌号码、车牌号、人民币的币值、钟表等,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都是智障生们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展现这样的生活原型,会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化简智障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三.智障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有助于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于其中了,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智障学生是他们的感知觉迟钝、注意力涣散,意志薄弱,感情直白,特别是长期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发展阶段,这决定了他们学习的能力,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智障生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能发展智障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更能促进智障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培智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培智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中重度学生,就必须要敢于创新教育,转变自己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自然界中学有之用。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宝宝
数学知识大部分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学信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他们知道生活中就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如在教学学生认识1-10以内的数时,我就充分利用他们身边的物品或人物来认识。认识“1”,我就让学生在了解1的意义的同时寻找教室里所存在的数字1的物品。这时老师如果让学生自由抢答的机会,学生会热情高涨地回答“一个老师,一个(面)国旗,一张讲桌,一个手指,一个(双)手,一个(只)手,一个手指„„”在学生抢答完毕后,老师可以一个一个给予纠正。也可以走出教室去寻找:一棵大树,一朵花„„还可在家中,公共场所去寻找所学的数。在认识和理解1-10以内数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字,如公共汽车的站牌号,并还要求学生知道某号到那里的去向,也可以通过游戏给字宝宝排序。在学习书写时更可以根据生活中和数字宝宝相近的物品,边唱游边书写来记住数字。如:1像小棒111;2像鸭子222;3像耳朵333;„„通过反复唱游,练习,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也能铁树开花。
二、根据学生理解来选择多种方法解题的教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于弱智学生学习确实是枯燥乏味。要使学生愿意接受感兴趣,那教师可以根据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学。如学习“12-4= ”我就带了12个皮球进入教室,发给学生4个,老师还有几个 这时学生一定会很积极地来到我的身边一个一个地数着,并能正确地回答。老师在这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列式写出答数。在学生掌握看实物计算的同时,教者可以教学第二种方法:帮助他们找规律、找方法,如“14-5= ”第一步把被减数分成10和4;第二步思考并要求列式10-减数并计算,计算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人都具备的双手,知道伸出10个手指,再逐步按下4个手指剩下的就是算出的答数;第三步再把计算出来的数加上被减数剩下的数并也能列式计算,在计算这个加法时可把其中的一个大数记在脑子里,再伸出与另一个加数相同的手指,算出答数;第四步把计算结果写在算式上。当然这些方法是对于中度学生而言的,对于那些重度学生应该采用更简单的方法——利用计算器计算,对于这些学生在教会他们使用计算器也要注意方法。开始要让他们认识各个计算器上的数字,其次要求他们掌握其计算的使用过程:
一、开始时按c键看到视屏上的数为“0”二,左手指好题目,从左到右,并要求嘴里读出题目上的数或符号,读到什么就在计算器上按相应的键,当算式上的数或符号都按好了,就表示题目计算完毕;这时就该把视屏上出现的数写到算式上去。最关键的是要求学生注意计算前一定要看到视屏上为“0”,按键不要多按或少按。在口算20以内的减法时,教者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如“15-8= ”就可以把减数记在脑子里,从减数8数起,数到被减数15,边数边伸出手指,伸出的手指就是“15-8= ”的答数,这时学生数一数手指就可以知道答数了。
当然我用的这些方法,有的在健全学校是禁用的,如计算器计算,但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所用的教学方法只要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解决学生实际中的问题,我想还是可行的。对于中重度学生学习数学只有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出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让他们共享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在中重度的数学教学中,除了常用的直观法外,我还经常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动法
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参观、动手操作等活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钱币的运用》学习中,带学生去商场,参观、购买。
二、比较法
即组织学生以本节课内容为立足点,或与本节课内容相近的内容比较,以旧带新,或正反比较,以对纠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百以内的减法时,可让学生先复习百以内的加法,比较两项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展开讨论,以旧带新,学习难度小,学生易掌握、自然喜欢。
三、游戏法
对有些学生易混淆的内容,在讲解时,组织在趣的游戏。请学生上台表演。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活灵活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触摸到,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四、运用法
智障学生虽然学会了一些数学知识,但缺少运用环境和机会,学到后很快就还给了老师。作为老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制造环境,鼓励他们运用,让他们尝到使用数学的甜头,把数学当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决心和兴趣。如学习百以内乘法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比一比谁找的最多,并及时表扬,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就在他们身边。
五、竞赛法
在数学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能“点铁成金”,使单调的教学形式变的生动、活泼。例如学习百以内除法,把“三步自学法”自学,检查每步的自习效果时,先指名回答,然后由他人向谁挑战,再由被挑战者向其他人挑战,以此类推,没有参赛的同学集体担当评委,打分评出等级,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比赛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同时,形成你追我赶教学局面。
六、想象法
即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授课进行合理的想象。这种想象可分为三种:
1、先期想象,如学习一道例题前,先让学生想象自己如何解题、有几种方法。
2、补充想象,老师讲完一道例题,让学生充分思考,以至还有另外的解法,是怎样想的。
3、递向想象。就是假设出习惯相反的情况,学生饶有兴趣。
除以上这六种教学方法,还有猜谜,收集趣味性、讲故事的方法。总之不论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制作丰富多样的教具;
二、创设恰当的学习气氛;
三、用直观的形式表示数字;
四、学习中多表扬多鼓励。
在教学中多用简捷而又生动的语言去讲授知识,时不时的用一个小故事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身边发生的故事讲解数学知识。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依靠学生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而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操作活动不仅使他们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符合智障学生的思维特点,使数学学习变得自然、轻松。
第五篇:培智学校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论培智数学课堂学生读题速度的重要性
2016春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钟雄飞
早读课很少能听到培智生读数学课本。你听到学生读的大部分是儿歌、古诗或者语文课本。原因有千百种,也各有各的解释。我今天要说的也是关于培智生的“读”,是在数学课堂上的“读”。要使培智生的抽象思维有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形象记忆必须很牢固,“读”的速度很重要。这个“读”不是张嘴就来的熟练背诵,也不是完全陌生的字字清音。而是可快可慢、新旧交替,有目的,有节奏的阅读训练。
首先,我们要知道培智生都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缺陷,那就是,无论你教什么,只要形象生动,立马能记住这个知识点,但是记忆时间不久或者容易与相近的音或形混淆,关键是这个知识点与别的还有串联,俗话说的“举一反三”,培智生不懂得“反”。在没有更好的替代办法之前,实践告诉我们,“速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由速度带来的惯性在解决问题。我们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当教会学生一个数字、一个公式,在当堂强化中,细心的老师会让学生读一遍或三五遍。但课后基本就是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去完成记忆强化的过程。这就忽略了对读题速度的养成。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比如低年级的学数字,学完了“8”。会读、会写了,下一次课也能认了,但是到了数数环节,不是漏数就是数得特别慢,很容易出错。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其实就是按顺序多“读”。而且这个读要时快时慢,不能停留在一个节奏上。配合节拍我们可以做的训练很多,比如“1 2 3,2 3 4,3 4 5 6 7”“1 2 3 4 5,5 6 7 8 9”等等,写在黑板上,时快时慢的反复训练。读的多了,并且适应了各种节奏之后,由数字认知过度到数数和数感培养上就简单快捷多了。到这一步,大部分人是以读的速度快出效果的。(按顺序很重要,低年级不建议进行倒计时式的数数训练,会影响后面的加法计算。)
还有一种方法,我们叫做:要学会慢下来。其实就是在做手眼协调训练的时候速度总提不上去,因为之前的训练“太快了”。常人的思维是,做的时候专心做不出声,出声的时候就只说,说完再做。那是因为黑板上的那些文字已经被内化了,但是培智生不容易内化。所以我们要鼓励他们读的时候要懂得慢下来,并加上手的动作,学会边说边做。讲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年级的时候,在计算过程中出现。老师板书一个算式,或者老师说题学生写,在低年级没有做足读题速度训练的学生群体中,就会出现一大片读写障碍的学生:一题“12+5=” 会有各种写法: “12 5 +=、+12=5„„”。你指名起来跟读或指着板书认读都对,但是一写就错。说明读写配合不熟练,形象的东西没有巩固,要转移复制粘贴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最适当的做法,应该是按顺序读一个写一个,从慢到快,自然熟能生巧。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借助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的教学。
其次,中低年级看着数字的数数练习要长久坚持。我们在做20以内加法的时候数数快的学生,计算速度也快。训练的时候不能闭眼瞎喊,而是以手指点数着板书上的数字进行训练,时快时慢。在中年级学习简单加法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累加的方法。如12+5=,最原始的做法就是拿五个手指,然后从12开始数起,指着板书的12,再转到手指13、14、15、16、17,手指数完,得数也出来了。不但加法会了,而且一一对应的能力也大大提升。这种累加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数数训练的熟练度,如果一个学生对50以内或100以内的口头按顺序数数能够做到可快可慢,速度掌控随心所欲,那么学计算的过程中将节省出很多课时作其他训练。所以,在之后的早读课中,我们可以将数字表摆上,老师指挥或请轻度学生指挥,用手指移动的速度控制学生的读题速度作训练,将会在数感培养中取得不小的收获。
最后,要强调一点,我们读题的速度,快有快的目的,慢也是为了将来更快。所以不能只一味要求学生读快一点。关键在于能否一一对应以后,依然很快。一堂数学课中,好的表演是捷径,可以让学生快速完成对知识点的记忆,但记得快,忘得也不慢。掌握到“读”的速度才是扎实的基本功。剩下的,学生爱不爱跟着老师,进行一一对应的苦读训练,就看老师个人的表演功底了。高年级除了数字与符号,还会有大量文字,对于读题的训练还有大量待挖掘的内容。愿与大家共勉,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