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怎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怎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摘 要: 中国制造2025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例,介绍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经验,希望该探索能为其他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技能人才 课程设计 实践课程
1.机电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所处有“中国制造第一县”之称的江阴市,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讲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加工制造类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升级改造的局面,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双创型技能人才。为助力企业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机电系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出发,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优化以适应新常态下的用工需求。对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理清机电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构建由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实践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优化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课程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科领域广泛且实践性强,课程涉及机械制造、电工电子、微机应用、数控原理、编程和机床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对就业岗位群大的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知识的教育。在基础理论方面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法规、政策和文化等知识,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在专业知识方面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教育方法以改进课堂教学,做到结合创新创业要求传授相关知识。
2.1优化课程设计,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在学生全面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设情境、模拟企业架构的形式开展活动。这样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达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思考和感悟创新创业的意义。
在保证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减理论课时和增加综合实践拓展课程,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学时已由原来的28%增加到34%,这样机电专业每学期都有充足的实践课程。一、二年级侧重于机加工轮换实习、机电设备的拆装、测绘及二维三维图纸的绘制;三年级结合理论课程,引入机械课程设计、电动和气动控制训练、生产实习等内容;四年级结合专业课程,进入单片机接口训练、机电产品设计训练、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最佳途径。
2.2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将劳动部GYB课程嵌入人文选修课教学过程中,让绝大多数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并用新的视角看待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以机电一体化五年一贯制班级为例,为教授创业专业知识,在四年级开始SYB课程和领航者培训课程,进行创业模拟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创业的能力。
面向机电系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程“生活中的创新”,收集近50多个在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奖的作品,编制成《机电专业创新作品集》。教师结合科学技术原理讲授与创新相关的专业知识;利用学校现有的广播、校报及网络等各种资源对创新作品进行广泛宣传。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利用创新学到的知识解决工程、生活等方面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将新的创意转化为可实施的解决方案,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技术革新的欲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力。
2.3多渠道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没有强有力的创新创业师资,就不可能实现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途径是培养和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一方面做到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深度合作,机电系多次指派教师到制造类相关高新企业实习锻炼,及时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新品开发情况以转化为创新创业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是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机制,引入在技术革新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技师担任导师;收集毕业生中的创新创业典型,聘请为成功人士为兼职辅导员,不定期地邀请创新创业牛人来校做讲座。通过一个个现实的成功案例激发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
3.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机电专业教学之外的活动课,而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学生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获得创新创业思维后自觉运用于专业学习中,更好地领悟和吸收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涉及的领域宽、知识面广,弥补专业教育的局限性。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与机电行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创新创业技巧和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及时转化为成果,只有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开展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方法。
4.营造校园氛围,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为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营造校园氛围。
4.1开放实习场所,为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实践平台。
机电专业是一个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正是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离不开多个学科的专业实验室。机电系有计划地将电动气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内对各类需求和层次不同的学生开放,以此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平台。
这样做除拓宽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面外,还促使他们产生更多的创新创业想法,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4.2以丰富的课外活动发展创业创新意识。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根据机电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培育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多样的社团、模拟创业、科技竞赛等活动拓展和丰富了机电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教育。
自2008年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来,开设了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在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已有近2000名机电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学校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针对机电专业的特点,目前为止已经开展的学科竞赛主要有:金点子创新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计算机三维建模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通过参加这些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坚持每月开展创业大市场活动,组织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好的创业项目,巧用营销技巧,赚取利润。同时,学校还专门开辟了一些店面房,作为学生创业园,以此作为实施新创业教育的大舞台,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挖掘可开发的项目和市场。有些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实训点等现有资源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并从事一些简单产品的加工等,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也是机电专业的一大特色。
5.结语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的是强化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和机电一体化实验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平台,机电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都得到了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以大带小、优势互补的团队组合。截至目前,机电专业已有50多名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包括省级、市级或校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创立属于自己的公司等。通过一系列实践,形成上课学技能、课余探索创新创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校园氛围,目前“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创业”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张燕,白丽.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分层次课程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4(18).[2]刘有余,刁杰胜.职业学校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J].宜春学院学报,2015(5):104-1.[3]田蕾.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4]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5]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5.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江苏省通州市职业高级中学 陆 静
【摘 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我认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还应采取一些得力的教学措施,中等职业学校是有发展前途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措施
随着普通中学新课程的改革热潮,我们职业中学也在积极地推行教学改革,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分层教学”“学分制改革”等多种教学改革方案,近几年各个中等职业学校以不同途径添加了现代化设备,但就整个中等职校的教学改革来说,尽管喊了多少年,但见效不大。我们学校前年开始在部分高一年级部分学科试行“分层教学”,在部分高二年级对专业课的教学试行“项目教学”;今年学校领导提出要全面实施“分层教学”和“项目教学”,但我感觉大家很茫然,到底什么学科实施“分层教学”,什么学科实施“项目教学”;什么年级实施“分层教学”,什么年级实施“项目教学”;上面是“雷声大雨点小”,下面是“你喊你的我做我的”。我认为要真正实现全体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而且教学改革比实施传统教学要困难得多,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还不一定成功。但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唯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生存才能求发展。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因为不管是科学的教学方法还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要教师去实施。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转变以下一些观念:
第一要对职业教学充满信心。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课堂、热爱自己的学生。现状点评每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而目前在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又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三分之一左右,急需加强职业教育。现在的形势要求教育观念要改变,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而且也要培养技术工人。要改变那种精英化的人才观,建立大众化的人才观,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
第二要改变45分钟满堂灌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有的教师至今还认为上课我从头讲到尾是对学生负责、是认真的表现。要知道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25分钟到30分钟左右,你一节课教师一直在讲,学生是接受不了的。特别是一些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要从企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教学项目,引用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方法与体系,探索综合性教学评价方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行为引导为过程,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习顾问、咨询者、教练。
第三要改变先做后学的观点,以前我一直坚持先学后做,我认为只有先学会了理论基础知识,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技能操作,但通过学习,使我知道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都贯穿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习。我们的陶行之先生也说过“先行而后知”;说明先做后学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所以我们职业中学的教师一定要改变先学后做的观念。
第四要改变教学改革与我无关的想法。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是领导的事,你喊你的,我做我的,把自己置身事外。认为教改是不可能的,思想上不重视也不接受新观念,也不去努力尝试。当然教学改革是要付出比常规教学更多的辛劳,而且也不一定能成功。但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是中等职 业教学一线上的人员,都要积极投身于这一教学改革中去,而且我坚信,只要大家的努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当中,除了教师转变以上这些观念外,还应采取以下一些教学措施:
第一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线操作工人即“蓝领”,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不是学术类人才,不是所谓的“社会栋梁”,而是技术工人。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具有差异性,培养目标有差异,要求职高学生形象思维大于逻辑思维,实践能力大于理论水平。职业类人才与学术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途径有区别,前者更强调实用、实际、实效,在实践中领悟理论,从做中学,先会后懂。
第二要调整教学内容。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职业学校的教育不是学生的终结性教育,而是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中的一个基础阶段。我们有的教师现在仍然抱有想把自己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一生够用的知识。拿到教科书只愿增加内容,一点儿也舍不得删除内容。这些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想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够用一辈子的知识,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围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宗旨,科学地、有计划地扎实搞好学生的文化基础教学、专业“双基”教学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围绕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着力点培养高素质人才。把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素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加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比例,引进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强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尤其是就业观念、职业素养、终身发展能力和观念的教育培养。我们的专业理论课难度偏深内容偏多,而一些发达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看上去都非常简洁和浅显,所以我们不要舍不得,根据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合理删除专业理论课内容。我们的工艺课还内容偏旧,我国机电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近几年有所改进,但教学内容仍较陈旧,“四新”内容补充不到位,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不够(如 高精密级的单位、英寸制标准、机械制图的第三角画法等),这些都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形成差距。我们教师千万不要抱着原来的教本不放,要大胆调整教学内容。
第三要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的比例。有的学校至今仍然重视专业理论轻视专业技能,有的专业教师的观念也没有改变过来。中等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为目标,调整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实验实习课的比例,加大技能培训的比例,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理论实践一体化,机制工艺与机加工一体化,数控编程与数控加工一体化;这些已是必然趋势,锐不可当。
第四要加强学习,要想成为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学校称职的教师,就要自觉地学习,不断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老师也要有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但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个人认为要多学习,“见多才能识广”。从古至今,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一杯水”与“一桶水”、“一条河”,到现在的“一条流动的河(即活水)”。教师如果只抱着自己大学所学知识,已远远不够了。教师从书本上学习新工艺、新知识外,还要积极响应上级领导的指示,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企业高新设备的操作、工艺分析、设备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知识和技能,使教师构建实实在在的 “四新”能力结构;从而确保职业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近处距离接轨,确保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先进性。
2008年,我在数控两个班《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试行了分层教学,通过分层教学使所有学生学有所成;同时我们机械教研组在数控一个班中,试行了《印章制作》项目教学,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机械加工职业一线所必需知识与技能。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知识技能 ﹑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这些都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中等职业教育还是大有可为的。职业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许多方面还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这就迫使职业教育必须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尽快达到职业教育与现代企业的近距离接轨。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转变以上一些教学观念,领导和教师齐心协力,脚踏实地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唯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才有希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才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
机械学科丁善芬
为了建设一支优质的“学习型”师资队伍,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围绕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促进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规范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在二零零一年一月举办校本培训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这次培训活动给我的体会是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却是唯书唯上、规格单一的乖孩子,循规蹈矩、缺乏个性,难以适应未来经济和发展的需要。而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他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智能型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有较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能够根据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或思维决策;二是复合型,具有市场经济头脑,既懂技术又懂经营,能够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和取得新的成就;三是社会型,具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执业活动所必备的社会活动能力;四是创业型,具有敢冒险的创业精神及意识,具备多方面的职业转移能力和自谋职业能力。创新教育的教学观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强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的教学情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束缚,通过自身的观念更新和教育去进行。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
2、教学管理的开放性不够
3、重教不重学
二、创新教育思想,树立“以生为本,能力为本”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学校教育应以知识为本转为以生为本能力为本,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要注意对教师、学生实施尊重的教育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对学生的天性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3、创新教育的内容
学校要树立教育产业、教育市场的观念,改革专业设置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确立中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有准确定位,教师才能根据目标的需要、市场的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来培养人才、发展教育。学校要学会经营,利用学校资源,在社会和市场中运作,学会在为社会服务中得到应有的回报,提高办学效益。
4、采取灵活机动的手段
(1)将教师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教学中除应用一些直观、图表、实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外,还应把合作的理念引入教学系统。
(3)注意引用启发式教学,它是一种张扬人性和灵性的教学。
(4)创造手段。
(5)分层渐进式教学是在学生程度参差不起的条件可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
教育呼唤改革,创新教育应运而生。创新教育有三个主要内容:一是面向全体;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要求学生做到“五会”:会做人、会求职、会生活、会适应、会健体。从而使其身心健康发展,走向成熟。
2009—2010学上学期校本培训学习总结
机械学科丁善芬
为了建设一支优质的“学习型”师资队伍,农垦工业学校围绕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促进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规范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在二零零一年一月举办校本培训活动,在此期间,我始终态度端正,积极学习,聆听校领导及各位老师讲座,用心去领悟他们的观点,吸取精华。同时能积极参加学习研讨活动,认真听讲,主动参与,真心探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这次培训活动给我的体会是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创新,更新职教观念,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的情商等的理解都有了新的感悟。
一、更新了教育观念
校长冯明勤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专门为我们作了一场《更新观念,促进学校又快又好发展》的报告。冯校长的报告解读了中职教育面临的形势,内外分析中职教育的优势和发展空间,让我获益匪浅。中等职教的发展,要更新职业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职教新观念;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要改革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而最关键的是狠抓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现综合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综合能力;教学体系有“学科知识型”向“能力本位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班级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车间、”教学转变;教学手段由 “口授、黑板加简单化教学”向“多媒体、网络化和现代化教育手段”转变。
对照冯校长的讲话,我觉得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根本的转变。我深深的感觉到,作为教师只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会“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恪守师德,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尊重学生,具有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一个好的,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中等职业教师。
二、广泛全面学习教育技术理论
针对这次培训学校还安排李宇娇老师和周旭珍老师授课《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是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项技能。为我们的教育技术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员都能独立完成制作情景交融的PPT多媒体课件,大家都有一定的成就感。
三、拓展视野把握最新教学理念
孟军副校长针对《如何加强管理提高教学效率》作了讲话,同时督导室徐冰主任、教务处金桂林主任针对《教学常规要求》也作了阐述,为我们更好的规范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为学校又快又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提高技能的机会。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及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推动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我们将更加致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一线教学实践中去。我坚信通过领导及各位同仁的共同勤奋努力相信我们的学校一定会更加美好。
2010-1-16
第四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实践初探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实践初探
张才星
(眉山电子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眉山620360)
摘 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沿袭传统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理念,强调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和国体、政体制度认识的强化,缺乏对中职学生进行作为最直接的职业人基本素质的形成教育,导致好学生不是好员工的尴尬局面。针对此现状,为实现中职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尽快转变为企业合格员工的现实需求,尝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提出“塑德修能”的创新理念和运用“职业化”培养方法,造就在理念、观念、道德、习惯诸方面适应企业要求的准职业人毕业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职业化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简称《计划》)中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对这一表述,我们理解是中职生思想观念与价值观、专业理论与技能在学校教育中均不能实现同企业紧密对接,就其“思想观念与价值观”教育(即德育教育)而言,迫切需要对传统德育教育进行改革创新,以实现其紧密对接。
我们在近年来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围绕培养“准职业人”毕业生目标,开展了大量的学生职业化培养实践工作。尝试性地提出了塑德修能的德育理念,并在此理念下构建了德育目标、德育理念、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载体和德育评价六方面的德育文化。即:德育理念是“塑德修能”,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准职 1
业人”,途径是“三成教育”,方法是“10S管理”,载体是“三级德育活动大课堂”,评价是“中职生职业素养评定报告制度”。
适逢中职德育改革的历史时期,在此仅将我们在中职德育工作创新实践的基本情况作个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德育创新理念的提出
(一)提出塑德修能的德育理念
从对《计划》的分析中,我们认为中职教育的本质就是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职业化员工。清华大学国际化管理总裁高级研修班客座教授李强老师认为:企业优秀员工的标准综合起来讲应该是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两个因素。因此,我们提出了塑德修能的中职生德育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教育在处理德能关系中都存在缺陷,要么重德轻能,要么重能轻德,要么德能脱节,都必然导致德能冲突。正确认识德能冲突的实质,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青年学生成长,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德能关系,实现德能统一,在实践中进一步成为德能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现代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是青年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
职业教育姓“教”,更姓“职”,姓“教”的内涵更多体现在塑“德”方面,姓“职”的内涵更多体现在修“能”上。塑德修能的德育理念融合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大同。
(二)确立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为德育目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草根教育,是教会学生求生存的教育,其根本任务在于解决我国中低文化层次受教育对象的职业生存和发展问题。
中职生在两年的学习后,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以实现其职业生存目标。中职教育是帮助中职生由“学生”向“职业人”身份转变的重要阶段,所以中职教育的本质是职业准备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
(三)规划三成教育的德育途径
为践行“塑德修能”的隐性德育理念,促进其转化成显性的教育成效,我们结合中职德育教育的特点,规划了“三成”教育的德育途径,具体就是以成型教育、成长教育、成才教育为主题,在中职三年分阶段实施“三成”教育模式,各阶段的要求和目标如下:
成型教育阶段:塑形象、讲礼仪、养习惯、学做人,适用于中职一年级。成长教育阶段:能服从、善沟通、强技能、做真人,适用于中职二年级。成才教育阶段:就好业、学管理、会经营、懂回报,适用于中职三年级(顶岗实习阶段)。
三个阶段重点突出,依次递进,鲜明地体现了职业化的特色。每个阶段的落脚点都在:爱我专业、技达四海、能行天下。整个过程彰显“德能双修”的职业化特征,最终实现为企业培养合格准职业人的德育目标。
(四)实施“10S”的德育管理方法
在2012年5月17日全国职业学校管理工作会议中,有职业学校校长代表在发言中提到了借鉴企业“5S”管理思想并将其应用到学校管理中来的实践,其本质是一种带有职业化色彩的学生管理思想,非常适用于学生常规管理,对于促进中职人才培养同企业需求接轨有积极意义。“5S”是指整理(Sh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等五个项目,因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为“S”开头,简称为“5S”。我们在实施职业化德育实践过程中借鉴了“5S”管理思想,并增加了微笑(Smile)、服务(Service)、歌唱(Sing)、安全(Safe)、满意(Satisfied)共5个英文“S”开头的单词,升级为“10S”管理思想,进一步体现对职业的尊重。实施“10S”的职业化管理方法,目的是营造在严肃的工作岗位中营造一种让人愉快的气氛,培养中职生除具备企业员工基本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外,还具备追求美、享受美的情怀,进一步体现了对人的职业尊重,提升职业品质。
(五)构建三级德育活动大课堂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一种有效载体。我们在确立以活动为德育工作主要载体的思想下,系统地构建了三级德育大课堂,即班团德育活
3动、党团德育活动、全校性德育活动三个层次。其中全校性八大德育学月活动主题为:3月职业礼仪、4月劳动卫生、5月创先争优、6月团队合作、9月感恩行动、10月爱国主义、11月法制安全、12月技能风采。在上述八大学月活动中,4月、9月、10月德育主题属于传统德育主题,其他学月主题则具有明显的职业化特征。
三级德育活动大课堂寓传统德育思想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于一体,实现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大开发,目的在于成就自信、阳光的中职生。
(六)创新中职生职业素养评定的德育评价方式
中职德育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艰辛的工作,针对中职生的德育评价体系和标准,目前还无明晰的定论。我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建立了中职生德育评价方式,以中职生职业素养评定作为德育评价主要方式和内容。
职业素养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中职生职业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职业化训练过程中表现出具有职业化特色的意识和行为方面的指标。
二、德育工作创新实践初探
从2010年春季开始,我们提出了“塑德修能”的中职德育创新理念和运用“职业化”培养方法,造就在理念、观念、道德、习惯诸方面适应企业要求的准职业人。所谓“职业化”即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具体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内容。我们为此目标的实现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试验,实施学校同企业对接、学生与员工同化的创新型德育方式。第一次试验对象是旅游专业40余名学生,实验主要围绕构建职业化管理环境,实施职业化员工管理制度,开展职业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
第一批参与实验的旅游专业40余名学生已经顶岗实习,从2011年底全校参加顶岗实习的340余名学生综合情况来看,三方面数据可以说明旅游专业学生的
4表现要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是顶岗实习期间稳定情况:旅游专业学生稳定率为95%,其他专业学生稳定率为70%;二是学生晋升情况:旅游专业40名学生中5名获得晋升,其他300名学生目前1人获得晋升;第三是学生实习期间单位所在行业的认可度情况:旅游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表现出的职业素养赢得了同行业的高度认可,一些单位慕名而来,希望同学校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以北京北方长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为代表。三项数据证明了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照企业员工职业化管理模式对学生实施职业化培养的方向和措施是正确的,第一次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鉴于此,我们以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为目标,以“改变传统中职德育方式,建立现代中职德育观”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并对在此次试点研究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不足进行综合优化,提炼成教育科研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在此课题下还进一步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启蒙的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习惯培养的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班级职业化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四个子课题。“一大四小”的课题格局指引着我们的教育科研向较深的理论层次发展。
为进一步验证我们所进行的德育创新改革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2012年年初开始,我们在全校范围内构建了电子、计算机、旅游三个专业共180余名学生再次进行课题实验,具体实施了《模拟工资制度》、《干部选拔与考评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职业化班级会议制度》、《明星员工评选和末位淘汰制度》、《企业经理讲座交流活动制度》、《校内外半年期职业岗位实践制度》、《学生成长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八大制度,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职业化学生培养研究工作,深入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计划》中反映的问题,还是众多中职德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遇到的难题,都反映出中职德育改革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发展,5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本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创新德育体制、改革德育方式”的新思想仅处于萌芽阶段,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到微观上职业化师资的培养、职业化德育环境的形成等都还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还需要无数的职教人为之而探索、奋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EB/0L.http:// /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1836364.htm.2011-11-11
【2】《人民论坛》 2007年Z1期
【3】 陈馨娴:中国HR学会咨询专家、国家级认证人力资源管理师 《职业化素养训练》
【4】姜荀:《职业化:职场人士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素养》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2009年08月)
字数:4201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新探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新探
李显杰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加强创业教育,教育学生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学会创业,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使之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学习创业知识,形成创业能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李显杰,男,河南镇平人,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级讲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35-0075-0
2创业是劳动者从事的一种创造性的高层次劳动,不仅能为自己和他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不可缺少的一种综合性的创造劳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中专院校的毕业分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毕业后被推向市场,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在这种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就是最好的就业”的就业思想,实施创业教育。
一、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意义与紧迫性
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全面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为根本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从而使更多的求职者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已纷纷开展创业教育,有的开设“创业教育课”,授课内容包括企业家素质及其个性特征、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调查、风险投资及相关分析等课程,将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向正确的方向,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严重的就业问题。但现实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却很难适应这一变化,笔者曾就“你毕业后愿不愿意自主创业?”在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2004届毕业生中抽取500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学生表示愿意干也相信自己能干好,31%的学生表示愿意干但不知如何干,42%的学生认为自己没能力,而13%的学生则因为风险大而不愿意干。从而可知,学生对“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因此,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品质,学习创业知识,形成创业能力就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
1。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对个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心理成分,这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是推动个体进行创业的动力性因素。树立创业意识实质上就是让学生“愿意创业”,这是创业教育的首要内容。在具体实施创业教育时,指导老师应从创业对社会与个人的重要作用入手,使学生树立创业理想,逐渐培养其创业兴趣,增强其创业信心,将他们的创业需要升华为创业动机。特别是针对“不愿意”创业的学生,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增强其自信心,提升其自我创业能力。教师通过一定的特色教育,使学生在某些特殊情境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能正确认识自己,激发创业激情,坚定创业信心,诱发创业欲望,立下创业之志。
2。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有了创业的意识,并不意味着能创业成功,创业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品质。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有企业家应有的品质,诸如勇敢、自信、创新、合作与宽容、诚实守信等多方面的品质。每一位创业者都应了解自己与企业家应有品质的差距,并为之努力予以完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业品质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典型事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家的优秀品质。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追星,但由于引导不到位,他们大多追歌星、影星,很少追创业之星。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可以请当地自主创业的成功者,最好是本校的往届毕业生为学生现身说法,从而感染与引导学生;也可以从这些成功者的综合品质中选择出适合中职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事迹、特质,让学生与自身对比,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出差距,知道自己缺少哪种品质,应该怎样发展,进而有意识地发扬自己已有的优秀品质,改进不足,从而逐步培养其综合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走出去,到在当地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去实地感受,以唤起他们的创业热情。
3。狠抓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者要具备较高的品质与素质,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创业知识。创业知识包括怎样设立、选择、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其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劳动者创业实践的成功与否,它是创业能力形成的基础。创业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解决“会创业”的问题。创业“决策期”、“申办期”、“初创期”和“成熟期”的表现各不相同。“怎样选择”是创业者“决策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它要解决信息来源、市场机会、个人条件、市场定位、可行性分析等一系列问题,这一选择体现了创业者的策略;“怎样建立”是创业者“申办期”的实施步骤,它要涉及投资融资、注册程序、制定章程、设备购置、员工招聘、开业宣传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怎样管理”是创业者“初创期”的基本操作手段,它包括财务管理、促销运营、质量控制、形象树立、谈判技巧、商务礼仪等操作方法的运用。因此,创业者不仅创业前要学,创业中也要边用边学,创业后还要总结提高。学校在创业教育中,要结合实际开展创业知识教育,围绕创业者在“决策期”、“申办期”、“初创期”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操作步骤,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组织教学。如可以模拟“员工招聘”会,即让学生根据小企业的经营方向与规模,确定员工类型、标准和数量,分成不同的组,每组的同学有扮演招聘者的,也有扮演应聘者的,让学生通过这些模拟招聘会,学到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再如财务会计知识的学习,不仅是要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自己能胜任会计工作,懂得会计核算,而且要使创业者能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为创业决策提供依据,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指导作用。诸如怎样对应聘者面试、怎样签订劳动合同、怎样登记设立企业、怎样起草企业规章制度方面的知识,学校可采用校内模拟实习、校外观摩等方式,给学生创造预演的机会,并且在预演时要充分估计到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挫折与障碍,把困难与问题想得周全些,然后带着这些“准备”进入社会,这样既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创业的神秘与畏惧感,增强其创业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对创业能力的掌握。
4。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是一种复杂的劳动,需要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它是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的集中体现,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包容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职校生来说是必备的,同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都已受到充分的重视。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能力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应成为创业教育的重点。
专业能力是成功创业的前提。它是指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包括创办企业的能力、创业人员必备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所办企业方向有关的技术能力、将相关的产品质量、产品安全、经济、劳动等方面的知识与法律运用到本行业中的实际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即信息的接受与处理能力、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联想与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财能力等。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运用各种知识与能力的聚合,有时候一个点子就能为企业带来极大的发展动力。所以,创业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捕捉灵感,用恰当的方法创业。
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它是指在创业过程中所需的行为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这是企业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需要。在创业教育中,结合公共关系学、管理学等知识的学习,教会学生交往、谈判、合作、策划,特别要教会学生学会约束自己,承受挫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提意见,要求每组每个人都要提,个个都要听,轮流进行,而且要求每个学生听别人批评时不做解释,既使别人提的不合实际也应耐心听完。这种方法简便灵活,不需要特别的教学设备,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正确引导,学生就能接受。这样反复进行练习,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心理承受力就会有所增强。
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选择
创业教育应以创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组织教学,避免空讲理论、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利用案例,让学生分析。无论在创业意识、创业品质,还是在创业知识的教学中,都可
以用典型案例来组织教学,并在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用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融入案例中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案例起到“范本”的作用。
2。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创业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并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认识。例如,创业意识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访问成功的企业家或请企业家到学校讲授创业体会;创业品质教学,既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测,也可以对成功的企业家进行评论;创业知识教学,可以通过进行市场需求信息收集、市场机会调查、申办手续模拟、融资方式讨论、小企业考察等方式实现。
3。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就总体而言是提高认识,初步形成创业能力的过程,是为学生将来创业打基础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具有创业潜力的“苗子”,并予以重点培养。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训教学,让具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在学校也能“真枪实弹”地过把创业瘾。如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在创业教学中就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效果显著。一是,学校出资开办校园超市,从购销存到经营管理、财务核算完全由学生来做,将学生置身于创业的环境中,从而使其得到锻炼;二是,在各班开展“跳蚤”市场,每周定时进行,这既使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也能锻炼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利用周末在校园里举行拍卖会。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具备了创业意识,培养了其创业品质,学习了创业知识,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的创业教育还只是模拟创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无论是创业教育的内容,还是创业的方法,都要以此为中心。许多新兴产业,如信息、生命科学技术等产业,在政策上国家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因此自主创业正当时。职业学校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型实用人才,更多的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因此,职业学校要以组成创业能力的种种具体能力作为目标组织教学,真正培养出“愿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合格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邢于仓,柳国强。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5。[2]高洁。创业教育———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新视角[J]。职教论坛,2005。[3]罗元。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
[4]张良。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05。
[5]邹奇清,乔向东。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