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生活化教学手段在小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投稿)
探索生活化教学手段在小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执笔者:鲤城区第二幼儿园 二级教师 李梦影
美术教学活动与幼儿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相互整合,能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因此,本人觉得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应以“生活化教学”的为主要目标,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生活”为主导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广阔的美术教学活动空间大胆、随性的创作,让生活走进课堂,让美术与生活相互沟通、融合,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创造及动手能力。
本学期,在组织本班美术教学活动中,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基本技能,以丰富的表现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与幼儿互动,注重美术活动与孩子们生活体验的紧密联系,使孩子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习美术的技能技巧,有目的的把幼儿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践有效地融合,使“生活”和“美术”相互渗透,形成一个过程,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价值,从而来满足孩子们的绘画的愿望和需要。现在我就“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谈谈我的看法,请各位同行相互探讨,提出意见。
一、挖掘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能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生活化的美术活动是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因此,美术活动的内容必须是幼儿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有关事物,把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渗透在各个领域的实施中,会让孩子用心去感受生活,在最大限度中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自主地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表达,会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美术创作之中,从中体验现实生活的美好。
例如,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雨伞”,就是一个很好活动内容。“雨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它的普及性和独特的魅力是不容忽视的。“雨伞伞面上的美丽的图案,让下雨天、大晴天的马路上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给大家留下了不灭的印象。本学期,我抓住了这个十分生活化的教材内容,设计美术活动《美丽的小花伞》,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来装饰“伞面”的花纹。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怏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活动中的学习氛围非常积极和融洽,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都很好。我通过课件,引导孩子们观察了不同小花伞伞面上的美丽图案,介绍伞面上图案的排列规律,尝试与幼儿进行直接互动,引起全班小朋友积极回应。孩子们在活动中,相互述说着自己见到的“伞面的图案”,热烈地讨论着自己要如何为“伞面”进行装饰,活动氛围十分融洽,好不热闹,大大的激发我们班上孩子们对这次美 术教学活动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创造表现能力,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幼儿创造出作品,画面十分丰富,感动着每一个参观他们作品的人,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反观之,如果不贴近生活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孩子们对于美术教学活动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本学期我结合“主题美术教学”,设计了一节美术活动《七星瓢虫宝宝》,就存在了这样的问题。虽然“七星瓢虫”的画法很简单,但是孩子们对于“七星瓢虫”这种昆虫不是非常熟悉,有的幼儿虽然听过它的名字,但却不曾见过,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的积累。组织本次美术活动中,我虽然用了许多方法让孩子们了解“七星瓢虫”的基本形态和生活习性,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孩子们反馈出来的作品,显得十分单调,存在“依样画葫芦”的单调模式。孩子们借助教师的范图,以及课件对“七星瓢虫宝宝”进行的感知尝试,却只是停留在“七星瓢虫”最基本的形象上。孩子们带着“试懂非懂”的态度进行作画,根本表现不出自己心里的真实心境,这便使孩子们出现“说得比画的好”不协调课堂效应。应付性的完成作品,使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显得呆板,缺乏生命力,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均表现不佳。
从这两个例子的相互对比,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适当教材,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生活,去识别生活中的事物,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表现作品,会使美术活动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适当的选择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能使孩子们在生活背景之中,更深一步的感受生活式的课堂带给孩子们的无限遐想,激发孩子们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和兴趣。
二、选择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材料,是丰富幼儿创作表现的有效途径。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自主性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尤其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等,孩子们十分乐于摆弄它们,并能用自已喜欢的美术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非凡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爱好。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纸盘子、碎布、蔬菜、水果、纸杯、盒子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 望。比如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提供的瓜果蔬菜的横切面,让孩子们利用瓜果蔬菜的横切面作当印章,进行拓印画,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多种的自主创作。除此之外,我还运用毛线、纸条、珠子等生活中常见生活物品,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既引发幼儿对常见生活物品多种使用方法的思考,也丰富孩子们的创作表现手法,让孩子们在美术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化,以环境布置的形式展示出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使美术区域活动显得更加有趣,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例如,本学期我设计的“蔬菜拓印画《会变的蔬菜》”。活动中,幼儿们对于“蔬菜”这些日常生活经常见到的绘画材料,十分感兴趣,当我出示用以各种“蔬菜横切面组合”为基础形式作画的范图时,更是得到了全班幼儿的热烈响应,孩子们不仅猜想“这些图画到底是用哪种蔬菜变成?”然而,“那这些蔬菜除了能变出这些物体,还可以变成什么其他的物体呢?”这个问题也变成鼓动孩子们创作与别不同绘画作品的精神支柱。本次美术活动的教学效果,让我感到十分满意。孩子们在本次美术活动中,不仅对自己亲手用“蔬菜拓印”出来的绘画作品感到兴奋不已,而且对于“蔬菜”这种常见的生活材料有更宽广的了解。孩子们富有创造性的绘画作品,使整个美术活动更显得有意义,我在孩子们的眼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发自于内心的快乐。
本次的美术教学活动,给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教学材料”所带来的非凡意义。同时,本次美术活动也让我更加了解:“生活中的教学材料”,带给孩子们与众不同的美术体验,它是幼儿创作表现的绘画作品最有效途径。
三、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情境,有利于突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性。我国闻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就是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是关注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生活化的情境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角色,创设典型场景,以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出孩子们的艺术潜能,促使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去主动求索,化“被动”为“主动”,突出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使美术教学活动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才有助于唤起孩子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本学期我们迎来了祖国妈妈的60周年华诞,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气氛当中,针对这一现象,我紧紧抓住这次教育契机,创设以“节日活动”为背景的生活情境,设计了美术教学活动《美丽的烟花》,让孩子们在充分感受到节日环境中快乐、愉悦的心情后,以“点、圆圈、长短线”等小班幼儿的基本技能,设计各种“美丽的烟花”来装饰节日的 夜空,让孩子们进一步的积累生活经验,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充实他们的积极情感,以更好的方式表现自己心中所想,突出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本次美术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都能很大胆、很自由、很自信的进行创作,活动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孩子们勇敢的体验着“节日生活情境”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耀感。孩子们所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让每一个用心体验、感受生活的人眼前为之一亮,真是非常了不起!
不仅“节日生活情境”可以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也是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主体性最有效的生活情境。当秋叶一片一片从树上飘下来的时候,我抓住孩子们对“树叶外形特征”的好奇心,我设计了《会变魔术的小树叶》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学园里的小花园,根据“各种树叶的外形特征”,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把各种树叶组合成为具体的物体形象,让孩子们在对“树叶”的探索中,愉快的学习,把活动课堂还给孩子们,充分的发挥孩子们活动的主体性,感受着“大自然生活情境”给他们带来的无穷的乐趣,体验着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
事实证明,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让孩子们在自由创作中突出自己的主体性,培养其与众不同的个性,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体验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感受生活化的美术表现形式,进一步的锻炼孩子们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这便是本学期我在“生活化教学手段在小班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策略”的几点思考。美术教学活动融入生活之中,是当代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幼儿园教师在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思路,它也将成为幼儿园老师在美术教学领域今后的努力方向。
生活不仅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归属,我们知道,花草需要阳光、雨水、空气、营养,孩子需要自由,需要自然发展。所以,我们不应该束缚孩子的思想,而应积极地给予引导。让我们的美术教育根植于生活这块沃土之中吧!让孩子自己去注意、观察,把握住物象的特征,自己去创造,从而让生活成为幼儿美术创作的美丽天堂!
第二篇: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香江明珠小金星幼儿园
陈建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美化幼儿的生活。”幼儿对大千世界生活中许多美好事物产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兴趣取向,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生活化的材料,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
一、选择生活化的主题探索活动,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根据幼儿兴趣点,把“美术”课程融合进主题活动中,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挖掘幼儿身上潜在的创造力。如在主题活动“盒子”中,大家收集了各种样式的废旧包装盒。由此生发出了“盒子变变变”和“给盒子分类”等多样活动。盒子是幼儿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物品,其中蕴藏着“大小”“形状”“色彩”“用途”等多种信息,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教师让幼儿试着给盒子分类,初步了解和掌握有关分类的经验。在盒子上想想添画,制作出不同的玩具,孩子们在玩中体验了乐趣、发挥了想象、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虽没经过精细的加工,但无不透露出幼儿思维的新奇。
2.根据幼儿探索的不同阶段的需要组织各项活动丰富幼儿知识,为日后的想象提供依据、为创造奠定基础。《秋》主题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树叶、果核等。利用收集来的这些自然材料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当幼儿收集到各种各样秋天的瓜果时,我们让孩子一起把它们布置成一个瓜果展览会。当幼儿看到各种各样的树叶时,他们好奇的拿起来看、比,我就及时地引导他们去收集不同的树叶,组织幼儿进行《树叶变变变》活动,引导他们按某一特征将树叶分类放在书本中压一压,带叶子风干后用它们进行创意粘贴画。和幼儿相互合作,有的用刺槐树的叶子做金鱼的身体、枫叶做金鱼的尾巴,还有用各种各样的叶子做成蚂蚁的小船、飞舞的蝴蝶……当农作物丰收时,请家长帮忙收集其种子到生活区,引导幼儿探索种子的多样性,并对种子进行分类和种植。
3.从孩子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孩子现有经验有一定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孩子有足够的兴趣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认识和感受。如主题活动:好吃的蔬菜。孩子们亲自去菜场体验买菜,觉得很新鲜,直观认识和触摸使许多菜的形状、特征、颜色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我们随即设计了绘画活动:菜园舞会。以孩子们前期积累认知经验为基础,鼓励孩子大胆表现各种常见的蔬菜,并为它们添上五官及四肢,变化成富有生命力的蔬菜朋友。生动可爱的形象打动着孩子的心,进一步激发孩子对蔬菜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孩子尝试用线条的弯曲与倾斜表现人物动态,在表现技能上对孩子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挖掘生活化的美术表现材料,丰富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
1.走进大自然,亲近自然材料。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树叶,果壳,种子,石块,稻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比如秋天到了,在主题性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提供的瓜果蔬菜是孩子们熟悉又喜欢的,幼儿能够自主创作,运用苹果、香蕉、黄瓜等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既有趣,也能装点我们的活动室;运用瓜果蔬菜的横截面作画,当印章,构思奇特,趣味盎然。
2.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我们在幼儿园中开辟了“美术室”,为幼儿的美术活动提供活动的空间。教师发动幼儿与家长一起来收集生活中各种常见物品,如盒子、酸奶瓶等废旧物品,豆类、稻草、麦秆等自然物,为美术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在专用活动室时间里,引导幼儿与同伴自主选择各种材料,进行各具特色的创意制作。比如:我们召集幼儿共同收集了大量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材质多样的纸盒。因为有了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孩子们的制作各显特色。有的用大纸箱作出了“大机器人”、有的用废弃的纸袋合作做成了一条金灿灿的“中国龙”、有的用小的纸盒制作了小汽车、坦克、长颈鹿等。
三、利用多种美术创作形式,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
1.特色区域实现美术活动的自主化和游戏化。《纲要》提出,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适合其兴趣、认知水平,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宽松的环境,在幼儿创造性制作活动中正式与非正式活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持。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针对正规美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入活动区,大胆而真实地表现自己。美术特色区域的创设则让幼儿们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我们为幼儿准备丰富的绘画和美工的工具,还可投放一些辅助工具如:棉签、石头、各种纸、布;废旧材料如: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泡沫板等,用于自创作品。当幼儿在操作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促进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变废为宝”融幼儿一日活动中。利用各种废旧物和自然物进行的“小制作”,其过程不但是一个“玩”的过程,而且还能创造出成为他们游戏、学习、生活中的玩具、道具、学具等,进一步激发其动手制作的热情。我们把收集的瓶子、盒子等废旧物,洗净消毒后,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瓶娃娃,风铃,小汽车,方便面的纸碗做成了菜场的称,月饼盒做成了电脑。报纸、易拉罐、可乐瓶、彩条、纸盒、布条、软垫等生活废旧物在我们的眼里都可作为器材。
3.亲子环保活动让美术创意无限。我们积极利用家长资源,共同收集安全无公害的废旧材料,开展了“变废为宝,亲子小制作”和“自制体育玩具”比赛,各种饮料瓶、果冻壳、纸杯子、报纸等,经过巧手“打扮”变成了漂亮的工艺品和有趣的玩具。开展“我爱绿色家园”主题画比赛。孩子们的家长的指导下创作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环保画。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也促进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发展。这些环环相扣的环保行动,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第三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策略初探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策略初
探
【摘 要】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极大缩短教师知识的传授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增加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与次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运用策略等角度深入论述了多媒体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合理;优势;情境;知识量;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若能根据素质教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定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原则
(一)以配合教材进行科学授课为基础
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要明确其定位,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配合性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的根本目的是更深、更广、更快的展示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取代教材。教材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材料,且地位和作用是不容轻易否认的,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出题不断回归教材的主要原因。
(二)以辅助教师课堂讲课为重点
毫无疑问,教师是学校教学育人的灵魂性角色,是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平等中的首席”。随着语文教学标准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探讨、体验、质疑、反思、创新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新方向、新导向。因此,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必须以辅助教师课堂讲课为重点,而不是对教师角色的否定和颠覆。语言的发散力、思考力、创新力以及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永远是语文的最大魅力所在。
(三)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当前许多案例都证明过度依赖多媒体将弱化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语境思考能力以及语文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适可而止,要讲究适度的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来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将多媒体的优势与语文的学科性质、教师的教学特征、学生的学习偏好相结合,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才是有价值的,才能真正全面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它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于一体,具有图文并茂、操作简便、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等特点。一些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使同学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l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里,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正所谓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将新的生命力,让兴趣成为了学生最好的老师。
(二)丰富语文知识量,提升学习积极性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建构他们自主学习的源泉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大量收集与课本知识相关联的趣味知识,扩大学科的知识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技术把文字、图片、图像音频等形式,适时地在导入、讲解、探究、总结、板书、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展现给学生,进而在广泛、立体的声像资料刺激下,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授学生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课前通过网上课程资源收集了大量有关《水浒传》的资料,在组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充分考虑了多媒体对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的综合处理强大特点,向学生展示了《水浒传》中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有关的影视资料和画面,当几幅栩栩如生的图片和几幕精彩的视频片段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一起,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了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的板书和简单的几幅插图绝不能达到的。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实高中语文所涵盖的知识点是非常广泛的,学生要从多方面入手去学习语文知识,但是这样会从另一个角度上减弱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很大的学习负担,从而逐渐对语文课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可以采用分章节讲述的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包含写作、阅读和基础知识等多方面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知识点分章节讲述。比如针对高中语文写作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简单的ppt,在这个ppt当中主要讲解如何进行写作和写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而在高中语文阅读环节,教师主要讲解如何进行解读和阅读时应该采用的技巧,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罗列一些需要阅读的资料,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阅读,进而让学生对阅读有一个很好的把控力,也可以对阅读有一个更好的选择,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效率。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有着其独特的效用和优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增光添彩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模式单一的运用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备课,不仅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使多媒体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而不是拦路虎,使语文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有效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晓.巧用多媒体技术打造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课堂[J].报刊荟萃,2018(2).[2]王涛.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1).
第四篇: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模式探索
生活化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探索
-----重庆市万州区分水中心小学 岳继东
我国全面实施的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我们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以生活为载体的美术教学操作模式。该模式的构建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依托,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在交流互动、实践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提高观察、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自主意识和学习习惯,进而为提高学生全面的美术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模式的特点
1、具有实践性特点
综合的美术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去,在“调查”、“参与”、“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有开放性特点
整合生活的美术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特殊需要,其教学目标具有开放性。整合生活的美术教学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具有开放性。
3、具有自主性特点
传统的教学注重于教师教,学生被动地学,整个课堂被教师垄断。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教师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把生活资源变成美术资源。
二、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课堂中的生活化美术教学模式,是指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美术创作和活动体验。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英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在《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一文中提出:“每门科学必须以纯粹经验为之先导,等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后,推理(创造)才能开始。
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要有助于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美术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认知特征;二是生活情境要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三是生活情境要有新奇感,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四是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发情境资源。创设生活情境采用的方法有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表演、变魔术等等。下面以《纸拖鞋》为例,浅析生活情境是怎样创设的:以前在教《纸拖鞋》一课时,我拿出精心制作的范作,让学生观察分析纸拖鞋的结构、式样、制作步骤,没想到学生对此漠然置之。于是我查找问题根源,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方法导入。我出示若干双纸拖鞋,师生进行“买拖鞋”的游戏,“买”了拖鞋并说说买的理由(式样奇特、色彩鲜艳、大小合适等)。学生在“买”与说的过程中自然很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生活情境的创设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在玩中学”的乐趣。
2、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
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和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必要的,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行想象、进行创新;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设疑与与释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问题要以生活为切入点,点拨学生的经验感受;
二、问题要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探索性;
三、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例如在教学生怎样设计纸拖鞋时,问:小设计师们在设计纸拖鞋时会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设计什么样的式样;怎么装饰得漂亮;选什么颜色;大小是不是合脚等。然后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有助于使知识技能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这一环节对创设情境和自主表现两大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自主表现 激励创新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快乐学习。也是真个模式的高潮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学生的自主表现是通过自主美术实践活动实现的。“其美术自主活动具体表现为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反馈、自主反思、自主调整的完善的环节„„教师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提炼,形成美术自主意识与良好习惯。”(《呼唤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美术教育导向》张亚平)此环节又与上一环节密不可分,常常相互交融在一起,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激励创新,在自主表现时又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4、设计活动 重现生活
这是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活动方式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的科学性。首先,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是生活形式的浓缩);其二,活动形式要有新意,能激发学生全面参与;其三,活动要有意义,不哗众取宠,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例如《纸拖鞋》的活动体验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a、布置展销会。b、“卖拖鞋”,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产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拖鞋)。c、“买拖鞋”,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拖鞋上。d、比比谁的拖鞋买的人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5、课外延伸 拓展思维
“综合课程与其说是建立联系不如说是发现联系。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发现学科知识内在的关联和共性,还要使学生以自然的方式去认识学科知识与其他领域之间内在的联系。”(《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理论思考》严抒勤)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将一物联系到另一物,举一而反三,是生活美术的特色,是让学生自然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课外延伸,拓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实现经验的持续增长。
三、生活资源美术化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上面阐述的是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研究“美术与生活的综合教学”的课题时,更多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把生活资源变成美术资源。经过实践,总结出“生活资源美术化的教学模式”,现阐述如下:
1、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的“菜单”
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独特的,因此,对生活的观察、感受、态度也都因人而异。教师应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的“菜单”,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生活学习中领悟美术与生活内在的联系。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美的展示:学生能用所学美术技能布置展览会、小小超市、用各种材料进行服装设计与表演。
美术与社会:能用绘画、泥塑等形式表达调查效果。能用美术形式表达对身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
美术与环境:能用绘画、布贴的形式描绘家乡美景,能用美术形式进行环保宣传。美术实践:能运用美术美化自己的生活。
2、放手学生搜集材料,进行实践探究
要使教学方式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自由的“探究生活的空间”。教师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把生活资源变成美术资源。获得资料的渠道可以通过观察、写生、看电视、看报、上网、调查、动手尝试等。美术创作的方式可针对年级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日记画、写生等绘画创作,可利用废旧物制作一些小玩具等。
二、三年级的学生可展开观察社区建筑、了解文化遗产、调查环境情况等活动,然后用各种美术形式表达结果。
3、设计平台,让学生展现自我
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的情况主要通过这一环节进行反馈。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形成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展示平台的设计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课堂展示、美术园地展示、年级展评、学校橱窗展览等。教师要肯定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以激励性的语言给以鼓励。
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的教学注重了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做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经验化,使材料回归生活,实现了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旅游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旅游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中职旅游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为例,就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旅游教学 信息化 自主学习动起来
近年来,各类各级信息化教学软件比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在市、省、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化教学在教学领域特别是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贯穿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结合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笔者更关注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导游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江苏省导游资格考试指定教程,内容多,知识点杂,易学却不易记忆。而中职旅游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喜欢旅游、却很少有旅游的经历;想学好这门课程却只能凭想象和死记硬背,如何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呢?以第六章第二节为例,笔者做了以下的教学探索。
一、整合教学内容,梳理相关、相似教学内容
课本的第六章第二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很多,涉及水体、假山、建筑、动物、植物等,要进行4课时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进行相关、相似知识点的记忆,笔者把第三章所学的山水景观知识、第五章所学的建筑知识以及《江苏导基》上学的江苏古典园林的知识进行一个大的整合,整合成3个教学模块:桥、水体和建筑,师生共同探讨它们的分类、特点、功能和文化内涵。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根据教学的需要,构建了b/s结构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四个学习的平台,即网络资源平台、本地资源库平台、师生交互平台和考核评价平台。而所谓b/s就是一种浏览器和服务器的结构。它是伴随Internet技术的更新,对原先的C/S的结构的一种改进。而在这种改进下,用户在通过IE或google等浏览器,利用Web Server和数据库进行交互后,只要有电脑有网络的地方,不用装任何的软件,就能进行教学平台的操作:输入网址、打开江南印象网络教学平台的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师生都可进入相应的平台进行教与学的探讨,简单易行,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和空间,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江南印象为主线
第一,由复习园林的分类引出南方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江南园林。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找出“江南”的地域概念。
第二,播放刘若英的乌镇广告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画面中的美景,引发学生思考画面中的美景来自“江南水乡”。学生继续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找出一两首描绘江南的著名诗句并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教师同时播放水墨江南的视频画面,进入了江南印象的情境。
第三,江南美不美?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的ppt上出现了很多的诸如:小桥、炊烟、流水、鱼米之乡、乌篷船、人家等关键词,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用“小桥、流水、人家”来概括。笔者告诉学生,今天以江南园林为例,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也就是把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水体和建筑,以江南园林为例,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成3个教学项目:“江南印象之小桥、流水、人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江南园林的文化之旅。
三、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那就让学生动起来。
1.耳动
例如,在小桥模块中,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的一首《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的儿歌(MP3),引发了同学们儿时对桥的记忆和讨论,同学们热情高涨,讨论激烈。教师适时引导:那么园林中的桥呢?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成4个组:平桥组、亭桥组、廊桥组和拱桥组。结合课本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小组间展开竞赛,让学生耳朵动起来的同时脑子也快速的动起来,分别快速地找出桥的分类、各类桥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句来描述它,深化它们的文化内涵。再如,流水模块的反馈练习“听一听”,让同学们根据听到的流水的不同声音和画面来判断水体的类型,同学们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感受,一遍一遍地判断,加深了对水体类型的直观感受。
2.手动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工具栏让学生手脑并用,进行小桥知识的反馈——连一连,即把桥的图片和对应的桥的类型相连,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直观感受。又如:在纸上谈兵环节:请同学们利用信息教学平台,以一种桥为例,快速地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导游词,同学间通过交互平台相互交叉点评,老师点评各组的表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口动
例如,在幸运我和你环节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编写的导游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训练。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幸运大转盘的幸运大抽奖,每组抽取出一名幸运同学以情境模拟形式讲解“园林的桥”,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精神高度集中和紧张,口语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4.心动
例如,在流水和人家模块中,同学们主要是是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以抢答、讨论、相互提问,模拟讲解、互评、点评等方式来说出园林中水、建筑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欣赏、对比、体会“一勺如江湖千里”“虽为人做宛若天成”的园林中水和建筑的文化内涵,突破教学难点。同学们置身于江南园林的文化氛围中,对园林构景要素有所感悟。
5.心动不如行动
带着对导游考证的向往和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的心理,同学们进行了考证直达的网络视频同步讲解训练测试及理论测试,更加深了同学们的导游职业体验,树立了考证的信心。
四、以多元化考核为动力
利用考核评价平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课前学生到旅游景点拍摄视频的景点实践,到课上的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以及连一连和考证直达等,都有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客观题的直接评分,也有主观题的课上、课后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找到自信。当然,老师对学生考核点评,学生也能对老师点评考核,例如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煦园的桥”的视频播放,学生点评,实现了师生间的协作学习。
在多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下,通过教学情境设置,将学生带入江南园林,形成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与学习刺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导游职业素养的提高都有了较大的促进,达成了学习目标。鲁昕部长曾经在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说过:“中等职业学校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的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绝对不是为了代替黑板和粉笔,而是将传统教学中不易达到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实现。所以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课堂组织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创新和提升。
浏览《职业 13年10月下》原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