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师生和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是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关键。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在本身还没有深入走进文本时,就照着教参讲课。教师让学生抄写文章的中心和段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课堂死气沉沉,学生鸭子听雷……新课程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学生才能发现自我的价值、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一、教师潜心钻研文本,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文本”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载体,离开了文本,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所以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首先就要潜心钻研文本,首先走进作者的情感、思想、心灵,充分和作者对话,让“文本”感动你、让“人物”感动你、让“作者的心灵”感动你……只有你被“文本”感动了,你才能成为引导“感动学生”的桥梁,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的点拨、拓展,才能更有利于课堂资源的生成。记得我第一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时,内心并没有被陶渊明的不慕荣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所感染,相反我倒觉得他的穷困潦倒是由于他的“愚”所导致的。由于我不能深刻的理解人物形象、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结果在课堂上我机械的按照教参进行讲解,针对考试出了几道常见的问答题,我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工匠”,忠实地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了施工,学生们也成了忠实的“听记”者。虽然我的生硬讲课应付了常规考试,可是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感到我误人子弟了:我没有走进文本、我更没有走进学生,我的那节语文课,学生的思维是静止的,从他们呆滞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生命课堂的重要性。第二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我已经深刻领悟到研究文本的重要性。我首先查阅了有关陶渊明的所有资料,不得不对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深深叹服,又广泛阅读了有关课文所涉及的链接人物“黔娄”和“颜回”的故事,使我真正体会到了“隐者”的高尚情操。带着这种感动来备课、带着这种钦佩来找课堂的切入点、带着这种对人生的体验走进课堂,我觉得我走进的是生命课堂、是高尚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所以我要说,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因此从挖掘文本价值的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备课应该是一次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人与文本生命的对话。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能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在实现课堂对话之前,唤醒他们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如果我们教师能在课堂上积极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充满体验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那无疑更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走进文本、融入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互动、情感互动、思想互动,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真正充满生命律动的阵地。记得在讲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亲那颗拳拳的爱子之心,出示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特写: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正当学生尽情的体验父爱时,我还适时播放了《父亲》这首深情的歌: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聆听着催人泪下的歌曲,观看着年迈的父亲艰难攀爬买橘的画面,学生的内心深处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情不自禁的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想到了父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不懂事……此时此刻,有多少心中的话要急于倾诉、有多少情感要急于表达、有多少思想需要碰撞……一向不爱发言的李某流着泪说:“我以前怎么就没想到父亲是那么不容易,他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做豆腐、卖豆腐,就是有病了,也不歇息,可我还穿名牌,嫌父亲没能耐……”淘气包王某也哽咽地说:“以前我总嫌父母啰嗦,甚至想过离家出走,可是我现在明白了父母的苦心,他们是多么的爱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整个课堂的氛围都被浓浓的亲情所萦绕着,我抓住契机披情入境,顺情而教,自然而然地就引领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了朱自清那颗思父、念父之心。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根据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启学生心灵之窗,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
三、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文本中的重要语句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关键。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回归语言,精读少讲,深入文本,这样才能体味语文的味道。教学中老师应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语段深入走进文本。如我在讲《五柳先生传》时,紧扣文本关键性语句问道:为什么五柳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难道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吗?更为奇怪的是他怎么连自己的姓字都不知道呢?中国古代大凡有学问的人都有“字”和“号”吗?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那么五柳先生为什么没有?”学生们不做声了,绞尽脑汁也回答不上来。我见时机成熟,马上出示陶渊明的生活背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并讲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时学生们立即纷纷举起了小手:“是因为陶渊明不想和别人一样”“这是因为陶渊明是一个憎恶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人”“说明陶渊明的做法与世俗格格不入”“这说明陶渊明是一个独特的人,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这更是陶渊明不慕荣利的表现”……面对着学生们的回答,我知道学生们在我的不着痕迹的引导下、在认真揣摩文本语言的探究中,已经走进了文本,学生的心灵已经和陶渊明的心灵碰撞出了火花。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带领孩子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感悟到文本内在的神韵,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心灵成长的洗礼,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教师就要把着眼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引导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在咀嚼语言、品味语言中感悟文本、感悟生命,实现学生心灵的远游。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乐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闪动着人性的光辉!
第二篇: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数学教学反思
在我半年的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就我教学经验谈一下课改体会:
一: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我采用了由生活实际出发,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我说一个事实,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三: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几何体的切截”的问题,我想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带来土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本学期中我还采取了激励政策,我从家中拿来印泥,如果某个学生回答的问题比他本人的能力强,就奖励给他一个大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档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使学生能抬抬脚就得到满足。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期末考试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比如忽视了统计教学的复习,把重点放在了传统的有关绝对值和方程了,而期末试题却并没有出有关绝对值和解方程的题,所以下学期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问题,不应该用旧的观点想问题。通过1,2班的成绩对比,我认为由于2班学生基础差,所以我在上课时,常常把问题放慢速度,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知识就掌握的比较牢固,而总认为1班学生的基础好,他们的回答速度也快,其实这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忽视了让整体求真,所以在以后我要用同样的大方法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对待自己女儿的心对待每一名学生。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第三篇:引领学生走进阅读天地
引领学生走进阅读天地
特级教师于漪说,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的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存,是吸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抓住低年级儿童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记忆力超强的特点,及早地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天地。阅读能帮助孩子开始“精彩人生”,阅读能让孩子“诗意地生活”。怎样引领孩子走进阅读天地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捧起书本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不知不觉改变人,塑造人,当你置身于一个书香四溢的环境时你的身上能不浸染书香吗?当老师在读书,同伴在读书,书籍在向自己招手、有人在诉说书籍的神奇时,你能不捧起书本吗?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要精心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捧起书本。1.教师读书。
学生对书籍的态度取决于教师对书籍的热爱程度。一个热爱读书的老师,他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读书,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读书,首先要向学生展示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形象.。老师每天早读、午读坐在班里静静地看书,当孩子们看见老师陶醉于书香时,她们对书籍会多了一份好奇,这种好奇会让孩子们向书籍靠近.一天、二天,安静的孩子多了;三天、四天看书的孩子多了;一个月、二个月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捧起一本书籍。
2.设置图书角。
很多孩子其实是很爱看书的,可是如果他没有书籍可读,他的精力与兴趣必定转移到别的方向.因此,老师应该在班极里放置一个图书角,挑选一些优秀的图书摆放在图书,让学生随手可拿、随手可阅,有一天,最不爱看书的孩子因为生病可能就随手拿了一本书,从此就被书籍吸引了。3.张贴名言、海报。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句读书名言或许能让一个不爱书的孩子也捧起一本书。因此,低年级老师应该在教室里张贴一些读书名言,比如,高尔基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比如列夫托斯泰的“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比如培根的“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当孩子们读着这么生动有趣的名言时,对书籍就多了一份亲近,可能就会捧起一本书去体验读书的感受呢。
二、介绍精彩内容,让学生不假思索走进书本
小学生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事情,喜欢对事情刨根问底,因此,教师只要把书籍中最精彩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并且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就一定能吸引学生走进书本。1.欣赏封面插图。
一张封面就是一个故事,一幅插图就是一段精彩,当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封面插图时,学生的心会不假思索地飞进书本.他会迫不急待地打开书本,走进文字,走进故事.《桥下一家人》这本书的封面画的是一位胖胖的老爷爷推着一辆手推车,旁边并排走着三个可爱的孩子,中间印着一排紫色的小字“桥下寒冷的风,吹不散一家人温暖的爱”;看着这段温馨的画面和文字,谁不想走进这家人的故事呢?翻开《塔克的郊外》,第一幅插图画的是“塔克的郊外”平面图,平面图上立着“柴斯特的树桩”
“埃伦的房子”“埃伦的特别乐园”“赛门的池塘”“果园”……看着这里的每一处地方,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到了“塔克的郊外”。2.朗读精彩片断。
一本好书都会有一些优秀的片断,或惊险刺激,或温馨感人,或轻松幽默,或快乐有趣,当老师将这些优秀的片断.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给学生听时,她们一定会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雷梦拉八岁》里就有很多精彩的片断,比如写雷梦拉用头击蛋这一片断:因为早上妈妈给她拿了个生蛋,结果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蛋黄蛋白这一片段,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学生听了一定会对《雷梦拉八岁》很感兴趣,因为谁不想再看看在雷梦拉的身上还发生了什么呢?3.人物介绍。
窗边的小豆豆、丑小鸭、白雪公主、蛛蜘夏洛、蟋蟀柴斯特、木偶皮诺曹这些经典的形象在无数儿童的心中都曾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我们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学生展现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当学生对这些主人公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一定就会翻开那本书。4.讲故事。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当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从教师的嘴里流湍出来时,孩子们定为之深深地着迷。这时,如果老师再告诉学生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都藏在书中,学生肯定会迫不及待地走进书本。
三、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热爱书本
当教师把学生引领进阅读的大门后,为了让学生愿意长久地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低年级的老师应该多开展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热爱书本。
1.举行各种比赛。
学生们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每天让孩子们把自己看的好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画一画书中的主人公形象,办一次“我心中的XX”绘画比赛,将书中的内容制成答题卡,让学生参与读书答题比赛,让学生们改编故事、续编故事、写读后感,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中一定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心底里也将渐渐滋生出对书籍的热爱。2.评选读书之星。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定期评选“读书之星”在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去阅读。因此,教师可以每月在班级评选一次“读书之星”,获得“读书之星”称号的同学可以担任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同时还把名单公布在班级的黑板或班级网页上。
3.创办读书小报。
教师在班级里创办一份读书小报,每月出版一次。读书小报上可以刊登学生们的读书心得,可以刊登学生们的读书卡片,可以刊登学生们推荐的好书,可以刊登学生亲子阅读、同伴阅读的照片,可以……老师要将读书小报变成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的舞台,当学生们在小报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他的内心能不为之激动吗?而这种激动将促使他更加投入到阅读中去,久而久之,学生们对书籍的热爱之情也就悄然萌生。
第四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实践性学习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实践性学习
案例课题:八年级第一课《走进父母》
第一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郭金山
具体问题描述:本堂课《走进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我的教学计划是通过构建动场----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综合建模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活动为依托,引导学生对父母感知—感悟—反思—践行,体会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培养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积极情感。在授课中我引用了优美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以及激情澎湃的《感恩》演讲视频。很多学生被感人的歌曲及视频拨动着内心的情感,甚至部分学生偷偷地抹眼泪。我窃喜,这堂课是成功的;但是第二天学生交上的课后探究作业却给我泼了冷水,很多学生的情感流露只是在那个情景之下产生的而已,他们并没有真切的体会到自己父母的辛苦,对自己的良苦用心,更没有学会怎样用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独立意识飞速发展。而且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以及父母的溺爱中长大,多数的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甚至有的孩子顶撞父母,与父母之间存在着代沟。部分子女不会与父母进行沟通,逆反心理很强,使得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变得紧张甚至是冲突。这也让我认识到育人不是一朝一夕一,通过一两个事件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我也认识到之前我对学情的分析也不到位,学生不缺乏感恩之情缺乏的是感恩的行动。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拥有的只是硬性的理论。如何学以致用,内化为一种日常的行为呢?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
思想品德课教学知行脱节问题使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是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学生道德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快速提高。
要真正解决思想品德课知行脱节问题,让思想品德课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实践性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理论依据分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的性质中指出的四个特性之一就是实践性,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到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学生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生活,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强调,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
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问题解决策略:
1.、要发挥好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这是实践活动能否获得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实践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避免“开展时场面轰轰烈烈,活动后头脑空空如也”。这是不少实践活动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活动开展之前,我讲了组织这次活动的原因、活动的方式、活动注意的事项以及活动最后需要完成的作业等。”这样,就使整个实践活动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为有效的完成实践任务提供了方向,避免了实践活动的杂乱无章,避免了活动的无效性和低效性。
2.发挥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亲力亲为,而且要充满激情。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没有旁观者,没有死角。比如案例中这位老师组织的 “活动过程中,各个小组出主意、想办法、活动开展的有模有样”。实践活动之所以开展的有有模有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实践,全身心的投入,才有了满满的收获。
3.在二次备课中,做了大胆的改动,面向中学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评比活动:(1)、主题征文活动。父爱重如山、母爱深似海。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请同学们自拟题目书写一篇关于感恩父母题材的作文,形式不限,字数不限。
(2)、举办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3)、以伟大的父爱、母爱为主线,举行中学生手抄报比赛。
体验实践活动:
(1).将你饲养的或者曾经饲养过的小动物拍照片,面对照片讲述你对它的爱,体会母亲对婴儿的关心爱护。
(2).为自己的父母洗次手洗脚行动。有感知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你的爱。
(3).为父母做一次访谈录,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对父母的关心,和父母的感受。(认真倾听,做好记录)。
总之,教师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只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抽象枯燥的课堂学习形象化、生活化、生动化、行动化。只有这样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才能通过道德体验,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反思、践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感悟“淋漓尽致”;学生在运用知识时“思路总是格外的开阔”;学生在道德践行中“自发组织成立了多个微公益小组,适时开展各项活动”。这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都得到最好的实现。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学生的有效实践密不可分。
2014年初中教师新课标课例研究全员远程研修
追求互动生成的艺术性
追求互动生成的艺术性
灵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对话与交流的过程,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关注教学互动生成的细微之处,引导学生提问、读书、讨论、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素养,是课堂的灵魂所在。那么,应该如何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互动生成呢?
(一)掌握课堂互动生成的基本要素
新课程下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生成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创造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课堂互动生成,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和处理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互动生成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有科学的课堂设计。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教学设计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知识和学做人的统一;遵循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规律;注重学生 自主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其次,要根据教学 内容科学设计。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科学有序,使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时间,保证学生有足 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师要以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进行启发、引导、解惑,课堂提问要精、要准、要巧,在设计上尽力跳出内容,特别是问题设计要灵活,既有宽 度,又有弹性。
2.要有灵气的课堂处 理。课堂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最完备的设计在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互动中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处 理调节的能力,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机智,这是及时把握课堂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基础。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 探索,需要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老师的智慧和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 的人格。课堂教学机智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作为一个教师,应该用功在平日,用心于平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综合素质,这是教师培育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 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课堂教学机智。
3. 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互动生成”教学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核心就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 之分,要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中。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中教学相长,每一个学生在“自由”“民主”“博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 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的认知机能、人格机能、情感意志机能和谐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当学生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他们的兴趣、关注 度往往达到了极致,一切教育因素都是自由的、开放的、和谐与共振的。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也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掌握课堂互动生成的基本策略
1.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生成有效的基础。必须在目标导航下有效生成,要根据学段目标、年级要求、教材因素,在备课时作好教学目标的预设并根据预设展开教 学;要有学段目标意识,课堂上因动态
生成的需要而改变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不能脱离学段教学目标。
2. 落 实“用教材教”的理念是课堂生成有效的保证。必须认真落实“用教材教”的策略。传统教学是“教教材”,出发点是完成认知任务,眼中有书没有人;“用教材 教”的着眼点是育人,是着眼于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用教材教”,首先是要用足教材。把教科书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培养能力的基本凭借。要防止“用教材教” 的不正确的使用。由于教学思维惯性的影响,或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容易忽略活动教材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成为不充分利用提供的资源拓展延伸的借口。其次是要用 好教材。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上出课标实验教科书的特点。最后要用活教材,宏观上要遵循教科书的编排,不轻易改变教材;微观上,可以根据教学 实际增删调换,根据互动生成利用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要有好的动态生成,教师就要在关键时刻起着引路人的作用,让学生扣紧内容的客观性,进行多元理解和独特 感悟,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想驰骋而不胡思乱想,使课堂达到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的境界。
3. 问题启发是课堂互动生成关键。必须认真落实“问题设计”的策略。启发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500 多年前的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就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如何开启学生的思 路呢?要从“情”和“智”两方面去启发学生。
启 情,就是通过启发,发挥学生心理动力系统的作用,使学生对学习发生和保持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启智,就是通过启发,发挥学生认知心理系统的作用,学生在 感知、思维、想象、记忆中学会学习。做到引导而不是牵着走,开导而不全部告以现成结论,做到相机点拨,适时适度,点到为止。在 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学生没问题时,教师要引导提出问题,要启发学生着眼目标提出问题,着眼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有问题时,老 师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学生不
了解解决问题的意义或遇到思维障碍,老师要用情境创设法、语言激励法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学生因思维障碍而产生畏难情 绪,教师要用谈话引导法,联系生活实际法启发学生。问题过深时,要启发学生分解问题,为解决问题搭桥铺路。学生对问题考虑成熟时教师要引导表达。
教 学活动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课堂互动生成”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课堂互动生成”是师生互动建构、共同 成长的过程。教师课前尽管精心设计但也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遭到 “师生互动生成”的强劲挑战。有时是突发事件,有时是教师的“失误”,有时是学生的“刁 难”„„面对这些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精湛的技艺才能科学艺术地利用这些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因势利导,加工整合、巧妙处理,使其富有灵活教学的艺术情趣,唤醒每个学生沉睡的激情,使教学显得生动有趣,亮点纷呈;使学生、教师与内容三者同构共生,和谐统一,相映生辉。
我们每位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感悟,尊重学生的发展,科学艺术地把握互动生成,创造一个便于思维飞跃、个性张扬的广阔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生成而变
得灵动、鲜活、美丽!
第五篇: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摘要】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而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是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最主要的的任务是能过各种手段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本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中的一篇课文《检阅》为例,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文本阅读,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其重要性在于,文本解读到何种层面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对话空间及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说,文本阅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本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隐藏了很多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隐藏着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教师若是自己对文本未曾了解或是一知半解,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教学《检阅》一课中,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放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这一层面上,这也是文章直接呈现给大家的。文本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
“同学们为什么让博莱克参加这次检阅?” “作者和编者想弘扬的是什么?” “博莱克该不该参加这次检阅?” “艰苦的训练会不会带给他其他的伤害?”
“同学们讨论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检阅时博莱克在哪里?” “队员们为什么让他站在第一排?” “为什么没有人征求博莱克的意见?”
“博莱克自己什么想法?为什么文章一字没有?” “博莱克参加不参加这次检阅应该由谁来决定?”
“博莱克在检阅中应该站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应该有什么来决定?” 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看到了文本呈现的意义上的缺失,尊重残疾人绝不仅仅是“给他和普通人一样的机会”,更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在教学《检阅》引号的应用时,有这样的几个句子:
(1)“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
(2)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到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3)“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三个句子,三种不同用法:第一句,因为队里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在当时情况下,每一个人都怕说这个事,一说就是得罪人的事,队员说这事是显得很是犹豫,既然犹豫,所以说话的时候就不是那么顺畅,理所当然就把说话的人放在了中间了。第二句,队长显然是对博莱克的肯定,是对博莱克的信任,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所以把说话人放在了前面了。第三句,是观众从心底对儿童队员们的认同,赞美,因此把引号放在前面。这样一剖析,引号的使用就一目了然。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让课堂更加鲜活,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武凤霞《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福建教育》(小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