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浅谈农村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农村体育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很多农村中学体育设施相对缺乏,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呢?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依赖型”向“自主型”过渡,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需要的引导,使学生懂得运动兴趣是需要激发和培养的,不是天生的。通过对体育的学习和锻炼培养间接的兴趣,直至形成运动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这是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系统的、成人化的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系统的运动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常常采用传统的说教(讲解),优美的示范,反复练习的“三步曲”形式,所有这些都是想引起学生对运动技能产生兴趣。事实上,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是被动的,“身顺心违”的被迫式学习。何以谈得上兴趣呢?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定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追求的是兴趣——爱好——习惯——终身发展的递进过程,所以我们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是让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和爱好,更强调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养成经常的、不间断的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学最主要的是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和运动参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然而,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各不相同的,任何一所学校,条件再好,都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需要。就学生目前已有的某些运动兴趣而言,是较为有限的,且不太稳定,大多数尚未形成兴趣中心,体育的运动兴趣是可以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拓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运动实践进一步培养,使之逐渐形成运动兴趣和爱好。那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改变教与学传统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案设计上,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课堂教学中教的设计相对较多,忽视了学生在“学”与“练”过程中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对如何让学生“乐学”、“乐练”考虑得比较少。导致学生始终是被动学习、被动参与,使学生感觉不到参与运动的欢娱、乐趣,运动的兴趣培养不起来,有些教师的教案设计甚至于根本就没有考虑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从学生运动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结合学校的实际,选择健身效果好、锻炼价值大、多数同学感兴趣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多样的科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掌握科学的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教者首先要完成由“演员”到“编导”的角色转变,真正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到前台,促使他们敞开心扉,尽情发挥,与学生一道去探索,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其次多研究学生,带领学生去学,深入研究学生这个主体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的主导性越强,学生的主体性也越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理解、掌握、创造知识技能的方法,其思维能力、观察想象力、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开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辟一条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就目前的体育教学而言,绝不能忽视技术教学和技术练习,要通过学习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进行技术教学前,要以学生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同时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引导者。
在教学实践中的篮球运球教学时,本人把多种运球的方法演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根据本人实际水平,选择练习内容,进而掌握和提高运球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增加一些篮球小游戏,如绕体、胯下运球,八字绕环等等来使学生对篮球充满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法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说什么、做什么、练什么的被动接受。当然亦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纠正和指导,使之正确、有效地掌握技术、技能起到举一反三之效。
2、“学会”到“会学”的引导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见到部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这种现象尤其在农村学校更为突出。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样的,除场地器材和体育设施的严重缺乏外,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造成的。我们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级选项教学”,这也是前几年我的一个课题所研究的,目前已结题,并在大多农村学校推广。如教师教育理念的滞后,教学方法的陈旧,知识的老化,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低下,手段的不科学性,“学会”到“会学”的引导不到位,注重“学会”忽视了“会学”的教学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科学健身的锻炼方法;运动处方的制定、修改;各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重要性;„„我们有很多教师是为教而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更没有考虑到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练得积极。要改变这一现象,选择教学内容是重点,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都有所得,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所以,我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我们学校是令辉星际学校),大多数学生都爱打乒乓球这一特点实施教学,效果很好。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关键,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会学”为出发点,力争人人爱体育运动,人人爱上体育课,人人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如:在田径教材中跑的内容教学时,跑这一项目是枯燥的、单一的、且易疲劳,学生积极性不高,练习不认真。针对这一项目的特点,我就采用各种游戏跑、接力跑、越野跑、障碍跑、合作跑等练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在跑的练习中也不要千篇一律地重复某种方式、手段,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练习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练习提出既不犯规又跑得快为胜,第三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调动学生。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有利于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如,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生理、性别、年龄、爱好分别采用不同层面、不同要求、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层次教学,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掌握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这样既解决了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了”的矛盾,又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信心和运动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3、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
体育课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和个体差异,运用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持续。如一堂课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的机械模仿、强调课堂纪律、统一行动等约束学生,要求学生严格按老师讲的去做,按老师的示范去练,只考虑学生“好好练”、“不要违反课堂纪律”等,这种“传习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组织上较为规范,在系统化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但却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看上去学生是“练起来了”、“动起来了”,其实他们更多的是不情愿的被动式参与。这种单一的、枯燥的、一层不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能愉悦吗?能主动、积极参与吗?能锻炼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吗?因此,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大胆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不断地进行摸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充分发挥教师的独创能力,从而创立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经常运用游戏、竞赛、直观教具、模仿练习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自学自练,互助互学,还要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学习。如:在篮球的投篮教学中,首先提问投篮在篮球比赛中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投得准?同学们纷纷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讲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跳起来,离篮圈近了,才投得准”。有的说:“瞄准某个点。”有的说:“球飞行要有一定的弧度。”„„这些想法,尽管不全面也不很准确,但都是同学们自己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结合学生的见解,再与投篮的动作要领及方法进行比较、练习,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投篮动作的要领和过程,而且感受到了动脑筋的乐趣,还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开阔了思维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完成了教学的任务,满足了学生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又有教、有导、有评、有动,努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感到“堂堂有别,课课有异”,真正地既喜欢“体育”又喜欢“体育课。”同样,在足球教学中运用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小型的不规范的足球比赛,抓住他们由于不会控球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而苦脑时,再讲明掌握基本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进行正确的示范、讲解,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练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才能使他们既动体又动脑积极地参与学练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获得终身体育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体能条件。
4、合理运用激励和评价手段
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激励,少一点责怪;多一点表扬和肯定,少一点批评和否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特别是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同学,哪怕是微小进步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即时表扬和评价,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对学生学习和改正错误技术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增加其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和保持学习的动力、激情和兴趣。如果一个学生不停地受到激励的驱动,就能不断产生兴趣和激情,就能不间断的参与,敢于创新。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方法很多,如:形象激励、语言激励、竞争激励、影响激励和评价激励等,就体育教学而言,我以为语言激励尤为重要,言为心声,是人们社会交往中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语言是学生兴奋和抑制的调和剂,诸如“你怎么跑得这么慢?快点。”“真笨”等,这样的语言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和勇气,失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兴趣就会被扼杀;反之,“快!加把劲!”,“我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应该完成得相当出色!”“你一定行!”,“好样的!”„„。这些充满鼓励、期望和启发的语言,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向上的氛围,给学生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精神。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适时的学习评价,能有效地激励和培养学生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运用课堂教学的平台,提供学生展示自我水平、能力、张扬个性的机会,并鼓励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及时的多形式、多内容的评价,促进学生体能的不断提高,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使之在挫折面前自信心更强、意志更坚定、对他人更理解和尊重,学习效果更明显。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学习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是很难持久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只要唤起学生好动的意识,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他们就会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对所学内容也就愿学、乐学、好学、会学,掌握技术就能水到渠成。以上是我几年来的一些小的教学经验,与各位同行共勉。
第二篇:谈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谈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娄留坡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即使学生对其他课程(语文、数学)没兴趣,他也会迫于社会、家长、教师等方面的压力,强迫自己去学,而体育课程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你说,他会在体育课上好好学吗?在课后会去练习吗?会有多少家长督促他们去练?所以,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反之,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的话,上课时候注意力就会分散,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锻炼了。因此,对于小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下面结合自己几年在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来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课的兴趣。
一、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如何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的品德意志、修养、举止言谈,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以优美、熟练的动作示范,生动、有趣的讲解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服装穿着、精神气质、形象表情都能给学生予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喜欢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从中感到欢乐,并在欢乐中接受学习。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它能给学生从情绪感染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欢乐的情境中积极地学习和锻炼。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创造热烈的体育氛围。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避免了动作练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使学生增添了其乐无穷的新鲜感,从而达到爱好体育活动学习的目的。
二、培养体育骨干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每次上体育课,我都有意培养一名体育骨干,即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培养一个逐渐变成两个、三个„最后发展变成全班都是“小体育教师”。这样让整个体育课堂都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强了。整队的时候,“小体育教师”要检查队员们的穿着。队员们必须按照体育课要求穿戴;而且要严格遵守体育课的队列要求:队伍整齐、报数宏亮、队列的精神面貌要好。如发现不遵守要求的队员,“小体育教师”要及时提醒并严格要求。这样,“小体育教师”在要求别人的同时更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动,更会对自己严格要求,既提高了自己的体育素质,又锻炼了自己的组织指挥能力。培养体育骨干者的方法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组织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三、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施教 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的过程中,常常要产生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自尊性需要和创造性需要。体育教师如能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理需要,适时进行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心理就能够健康地发展,而且对体育课的兴趣自然会提高。于光远先生在90年代初就曾提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如何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如何发生体育兴趣。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取得进步时。会产生“我的动作很优美,老师会表扬”的想法,和等待、希望得到赞扬、合理评价的情感性心理需要。此时体育教师若适当给予成绩的肯定,对这名学生将会是巨大的鼓励。对待学生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都应该做到认真分析和对待,要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并做出适当的赞扬,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情感需要就能够得到满足,就会更加努力去学习。例如,学生在本次课中锻炼比以前更加认真,动作学习得更好,体育教师都应该及时肯定他的成绩,或者邀请该学生当场示范,学生的自尊性心理就得到满足,从此更加自觉地练习。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认真训练及进步不重视,就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厌恶体育课的现象。或者是教师只重视优生而对差生不闻不问,也会让他们产生“教师看不起我”、“我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等想法,从而形成了心理障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我会独立完成这个动作”、“我不要别人帮助”等独立性、创造性的心理需要。对于所教的动作,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动作出类拔萃。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让学生有发挥、表现、创造的机会。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心理需要常常是隐蔽的,需要教师观察了解才能发现和掌握。在施教过程中,要注意教育艺术的运用,更要把握好学生心理需要适时施行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体育课的兴趣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建立学校运动队,组织校运动会,让学生展示水平,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后、在家里练习等等。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体育氛围中自觉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015/4/1
第三篇: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兴趣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兴趣
我竖起大拇指:“非常好!”并带头鼓掌,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待教室恢复平静后,我风趣地说:“解这道题丁同学一共‘滚’了几次‘沙球’?”
学生齐声回答:“四次。”
“那下面这道题,用‘滚沙球’的方法解应该没问题了么?”
题:求和S= + + +……+。
“没问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反思1]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究其因,除了部分地因为数学课“抽象难懂”,学生对学好数学缺乏必要的信心外,更主要的是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学方法单一(一言堂),教育手段落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尤其是学生生活)背离,以至一堂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常常是“教师在台上讲得条条是道,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唯一的办法是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尤其是学生生活),在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而作为学生呢,面对自己熟悉的生活,自然是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信心百倍,原始的本能被唤起,潜能被最大程度地释放,解一道题如同玩一场有趣的游戏一样!谁还会觉得苦呢!谁还会觉得累呢!谁还会觉得乏味呢!这不正是我们要的课堂效果吗?!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案列2]大胆往前走,莫回头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高高的天上白云飘,宽广的草地牛儿跑;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这都是我们对学生传授知识、陶治性情、提高素养、培养兴趣和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好场所和大课堂。
学了“线段的概念”以后,我想搞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参加人员是数学兴趣小组的八名同学,地点定在野外。当时适逢王老师家收割稻子,我们欣然前去帮忙。因为气温不高,大家干得很欢,不到半晌功夫,原计划收割的一亩二分地就只剩最后两分地了。这时,打稻机出了故障。王老师修了好一会,最后不得不抱歉地对我们说:“你们去河边歇歇,我回家拿工具去!”
我们来到河边,数学兴趣小组的八名同学围上来,对我说:“这次数学课外活动的主题大概不会是收割稻子吧?!”
“当然不是!”我顺手指着旁边已收割的稻田对他们说,“这块稻田已分割成16小块,这块稻田大大小小的长方形共有多少个?(如图1)”
(图1)
甲同学说:“16个。”
乙同学提出反对意见:“不止16个,是25个。”多出的9个是如何得到的,他解释如下:
+
其他同学也对乙同学的答案提出了质疑,认为绝对不止25个,但具体是多少个,谁也拿不准,他们把目光投向我。
我先不急着给出答案,顺手抓起倒在地上钉有三个铁钉的扁挑:“想想看,这上面一共有多少条线段?(如图2)”
“不错!难道你们不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永远不离不弃!谁来作个总结?组长你来!”
“数学很调皮,也很有趣,有时像精灵,有时像天使!”组长总结说。
[反思2]“向大自然学习!向大自然要智慧!”对农村学生来说可谓得天独厚,关键是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实践证明,如果把数学课外活动从狭窄的教室移到广阔的田野,学生最感兴趣,也最乐意接受的。从大自然中发掘数学活动的素材,这不正是数学教学回归自然的真实写照吗!也符合教学融入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同时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可以自由、不受任何约束、最大程度地放飞你的想象,激发你的灵感,启迪你的心智,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是不离不弃的朋友,你说他们还会害怕数学对数学没有兴趣吗?我想不会!
[案例3]恼人的“-2”
一道别出心裁的题目!一次别开生面的作业!说好者竭力推崇,反对者说出这样的题目太不应该!原来都只为这恼人的“-2”……
学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个内容以后,我说要做一次非同凡响的作业,当时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当我把作业题目一公布,全场哗然!
题目:以“-2”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数学短文;要求立意新颖,并能突出主题;行文清新、活泼;内容生动、准确、有趣。
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样的作业前无古人,有创意,愿一试身手,但也有少数同学表示反对,原因是他们平时写作文都很少超过200字。
作业如期交上来了(我还担心没人交呢!)。出人意外的是,还真不能低估学生的水平!交上来的作业还真不乏上乘之作,其中一篇格外引起我的兴趣,我给它记了满分,评了“优+”,且享受在全班宣读的待遇。
恼人的“-2”
老师要我们以“-2”为题写一篇数学短文,我想了整整半宵……唉,这恼人的“-2”!
读初一的妹妹雯雯来叫我,要我帮她解一道数学题。我说没兴趣,但终究还是去了。
是一道代数题。题目是这样的:父亲的年龄是32岁,儿子的年龄是5岁,问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0倍?
我帮她列好方程,让她自己去解,方程是这样列的:设X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0倍,此时,父亲的年龄是(32+X)岁,儿子年龄是(5+X)岁,根据题意,得
32+X=10(5+X)。
不一会,她解出来了,说这道题无解!因为解得X=-2,而年岁是不能为负的。
“这就是说,几年后不可能出现‘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0倍’的情况!”我插话说,“这从分析题意不难得到,现在父亲32岁,儿子5岁,父亲年龄是儿子年龄的6.4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倍数关系将越来越小!”
引起我兴趣,让我困惑的倒是“X=-2”的实际意义。这时,妹妹插嘴说,“如果我们解得的是X=2,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两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0倍’!现在解得X=-2,为什么不可以说‘两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0倍’?!”
真的是这样吗?事后想想妹妹的话的确不无道理:两年前,父亲的年龄是32-2=30岁,儿子年龄是5-2=3,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年龄的10倍!真是一针见血,一语惊醒梦中人,更让我吃惊的是,“-2”表示“两年前”,我终于找到“-2”的答案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折磨人的、让人感慨、恼人的“-2”!
[反思3]学生没兴趣做作业,被逼抄作业,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单
一、答案千篇一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打个不很恰当的比喻,食堂的伙食一天三餐就那一成不变的几个菜你还会对它感兴趣吗?!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吃透教材、学生两本书,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布置的作业除了有针对性、贴近教学内容,发挥作业的诊断、调节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设计的作业要有创新,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形式多样,答案尽量不唯一,要让学生看了作业的内容后有相见恨晚、跃跃欲试的冲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展示风采的机会和平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个性品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期实现学生作业“激励、调节、诊断、管理、发展”等功能的最大化!
以上只是笔者在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兴趣方面的一些做法,谈不上精彩!其实,农村初中学生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苦而细致的工作,除了在教学形式、内容上创新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外,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入手,如发掘数学本身的美,和学生建立良好稳定的情感,增加与学生进行数学沟通的渠道等,都不失为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好方法,只是限于篇幅,本文就不打算多说了!
参考文献
[1] 尹迪石等著.初中数学解题历险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才苗.田园数学的实践与探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5
第四篇: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谈起自己的经历,总是无一例外地会提到一点:自己比同龄人多读了几本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总量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且新教材还增编了与之相配套的课外《读本》。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是前所未,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这就要靠老师的培养、指导。如何来培养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一、开放课堂,培养兴趣,转变观念。
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理上引起重视,再采取一些措施,如开放课堂的办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当学生兴趣很浓时,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变过来的。
所谓开放课堂,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时,做到知识的迁移,把课外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多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也可以把教师上的每一节课,作为自由时间向学生开放,教师在上面讲课本知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或没有意义的内容可以不听,在下面自己阅读课外书籍,这样,促进学生对了解课外知识的渴望。开放课堂还可以在学生阅读过一些书籍、文章之后,把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甚至一堂课时间交给学生,请他们向别的同学讲授自己最喜爱、理解最深的文章或其他知识。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转变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
当然,开放课堂也不是无限制的,而是要把握好尺度、分寸,要有正确的指点、引导方法,才不会出现不良影响。
二、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本身就是教育,所谓“人性如青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由此可见,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首先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由于我校是农村中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因此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可能有的同学有这样的课外书,那个同学又有别的课外书,如果放在家里,自己永远也只能读那一本书。而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教室,设立一个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学生也能读到许多别的课外书,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为了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的开展,即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又不让图书丢失,我首先指导学生们给图书编号,然后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另一部分是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
另外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来发布信息,引导学生阅读:如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条幅、学生字画和一些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等;在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由学生轮流抄写。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再者就是勤工俭学,订阅报纸、杂志。课外书本里有些知识可能有许多都是旧的,不够新颖,而报纸、杂志里面的知识、信息则大多是新颖的,学生应该多接触一些新知识、新信息。而报纸、杂志的来源又是一个问题,当然可以通过其他办法进行解决。如不行,也可带领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积累一定资金,为学生订阅一定数量的报纸、杂志。我就让学生捡拾饮料瓶,一学期竟能筹集150多元资金,够订两、三种杂志的。学生也很乐意做。
2、通过名人或榜样激发阅读的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老师本人就是很好的榜样,一有空我就呆在教室里看书,当看到老师经常地阅读,学生也不自觉地进行模仿,逐渐地走上阅读之旅。
三、加强指导,保持阅读兴趣。
有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消遣,还有些是为了猎奇,“猎奇心理”在中学生当中更为突出,一部分学生总是“唯奇是取”余者不顾。比如读长篇小说,一些学生一般只追求离奇的情节;读报纸杂志,总是对林林总总的奇谈怪论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使他们转向为求知、思考、剖析、欣赏、运用、创新而进行课外阅读。
1、多阅读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文学大师们留给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思想深刻,文字严谨,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阅读文学名著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一个人的品位和素质。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
2、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泛读比较“粗”,只是对一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梗概、基本情节、人物关系有个粗略的了解。精读则比较“细”,需要对作品进行仔细、反复阅读,对作品的写作特点、人物塑造深入研究。要钻进去、勤于思考,对文章开头、结尾等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3、积累与运用相结合。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积累的升华。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也就是要我们努力积累知识,认真研究事理以发展自己的才能。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任何资料只要积累十年,就可以成为学者。
因此,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积累,不积累则等于白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在作文中就可以得到运用,这样,也能促进学生的积累。
四、开展活动,巩固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中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学生获得并巩固阅读的兴趣。
1、开展竞赛活动。
(1)故事会:学生事先准备自己所看书籍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介绍给班上学生,可以一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分角色讲。
(2)美文诵读:课外读物中有大量的优美文章,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逐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话剧表演:学生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几个人一小组进行表演。
(4)专题知识抢答赛:比如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在班上举行了“走进三国”知识抢答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5)其它读书成果展:如手抄报展示、读书卡展示、报刊剪辑展示、书签制作展示等等。
由于竞赛活动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也就巩固了阅读的兴趣。
2、开展评选活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教师每学期还要对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如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也可要根据学生的阅读量,评出“超
级阅读王”;还可综合学生各方面的阅读情况,每月评选出十名“读书之星”,将这十位“读书之星”的照片张贴在班刊上,并在照片下面附上他们各自的读书感言„„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此,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第五篇:浅谈农村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浅谈农村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宜阳县韩城镇第二初级中学 宁国伟 电话:*** 农村学生接触面不广,感知能力不深,写出的文章质量不高。如写感恩话题的文章,大都是父母雨中送伞,雪中送自己看病等题材。但农村学生的作文文风质朴率真,就是作文基本功底欠缺,害怕写作文。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作文难,作文难,想起作文心就烦”。这种现象将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成绩的提高,影响着学生的升学就业。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怎么能让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喜爱比责任感是更好的老师”。喜爱对于学生作文来说尤为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爱而神往之。”喜爱是作文的原动力,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都将落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爱好?如何引导并发展学生作文的积极情感呢?我认为应从学生的思想和实践生活中,认真读书中得以体现。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一旦真正理解了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能出现“求知欲”,形成主观努力,那么写作的厌恶心理、惰性心理、应付心理自然就不存在了。
我的主要做法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理解写作能力是进一步学习、深造和未来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请学习好的学生谈“写作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其它学科的发展”的心得体会,请已考上重点高中和考上大学的学生和我所教的学生进行“作文与中招”、“作文与学业”的经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感物才能动情,我们教作文,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去反映自己的生活。作文之前,我抽出一定的时间领学生到学校附近走走,引导他们观察,这并不是想到生活中去猎奇,而是要看那些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留神各种事情,寻找作文的源头。
阳春三月,走向田间,油菜花盛开,金黄一片。怎样描写油菜花景色呢?我先教给学生方法:
1、要仔细观察,把握好景物的特征。每一处景物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姿态、色彩,只有掌握了这些特征,笔下的景物才有可能显出特色,才可能逼真。
2、要绘声绘色,展示具体景物。任何景物都是有形的,都是由一定的色彩和形状构成的,写景时要把这些内容描摹出来,才能给人以具体生动的感觉。
3、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同一景物由于观察和写作时的心情及情绪不同,表现在笔下的景色也会迥然相异。
4、表达要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要富有表现力,让人身临其境。然后带学生去具体观察,形成作文。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油菜花四片花瓣,整齐地围绕着花蕊,个性朴实。花瓣十分精致,有细细的纹路,那是技艺多么高超的雕刻家也无法雕琢出来的。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在一块,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它有粗壮的根茎,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油菜花的外貌极是平凡。它们虽然平凡,但它们拥有自己的精彩。它们这样努力开放,为的就是结出黝黑的菜籽,让农民们的腰包鼓起来。想到这,我对油菜花们的敬意又多了一分,喜爱又多了一分。家乡的油菜花啊,你们尽情地开吧,让所有人看见你们平凡生命中不一样的精彩!
走在大路上,见一青年赶着一辆满载田粪的牛车上坡,跟在车后的一位老农大声喊“:稍歇一下,上坡吆喝着点,车到半坡可停不得。”我向学生讲,你们看,这牛车上坡的事中就包含着一条哲理,那老农的话,很值得深思,车上坡时要一鼓作气,不可在半坡停顿。我们的工作、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素材。《车到半坡停不得》,一个多有意思的题目呀!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就家乡四时景色而言,大自然及时装点江山。比如春暖花
开,黄土坡上的星星小花,点缀着古韩大地的厚重;夏日炎炎,“柳树园”杨柳依依,坚定地守卫着身边的“运粮河”;秋色浓翠,柿子树上的盏盏红灯,牵引着人们的梦想;冬寒雪飘,大地银装素裹,这里面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去年冬天下了场少见的大雪,我先领学生去欣赏雪景,继而向学生介绍前人诗文中有关雪景的描述,并引导学生不应只着眼于它的景色,应当想到它对生活的意义,学生兴致很高,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写雪景,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得生动具体。有一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片段:彤云密布了天空,树梢一动不动,寒气不像以前那样彻骨,冥冥中有几丝暖气上升。不一会,洁白的雪花从天而降了。它似仙女,步履轻盈,姿态舒展,带点神秘,带点欢悦,慢悠悠的飞下来。不知何时起了风,越来越大。雪花失去原本优雅的美姿,随风狂舞起来,像条条挥动的鞭梢,甩在脸上,有点疼。雪花们忽东忽西、忽上忽下、没头没脑地回旋翻飞,搅得天地白茫茫一片。原本错落有致的柳枝,全歪斜着身姿,幻影般隐隐现现,发出“呜呜”的尖啸;远处绵延的山峰,仿佛被夸娥子突然背走,踪迹全无。这情势,让我想起了“眩昏柳眼、勒定梅腮”,想起了“雪拥蓝关马不前”,想起了“飞雪落满梁王苑”„„读此文段,使人有身处其境的感受。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指导他们写作,像参观完韩城西关清真寺后,有个同学就对寺院环境作了这样的描写:走进寺院,一股洁净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方方正正的一个小院子,收拾得井然有序,干净利落。正是阳春三月,院中的花草树木绽放吐蕊,生机盎然。尤其是院子里正中的那株紫瑾花,更是开得如火如荼,奇丽无比,浓艳的花朵密密匝匝挤满了枝头,细巧的花瓣紧紧地抱成一团,连成一串。淡淡的花香引来了小蜜蜂不停地飞舞、赞叹。花枝顶端刚刚萌出的三两片嫩叶,在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了胭脂般的色泽。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人身临其境,神清气爽。正是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材料,对生活的观察也深了。
3.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作文养分,读写结合,模仿起步,循序渐进。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感物之情,既直接来自生活,也间接来自书本。学生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对优秀文章有一中渴望,教师要理解他们的“渴”,千方百计给他们“解渴”。竭力推荐,指导学生阅读。优秀文章的作者撰写文章时,总是先明确写作意图,然后根据写作意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语言,最合适的表达方法,把文章主旨准确、鲜明、生动地加以表现,做到情文并茂,以收到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后,自然就会模仿其笔法进行作文。《孔乙己》中有两段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读了这两段文字,向学生讲明: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特征。人物的外貌特征又可分为:生理特征,境遇造成的特征,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的特征。后两点是主要的。写人物外貌的目的是反映其内心。根据这个意思拟出题目,做外貌描写练习,一个住校生生在《父爱无言》中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那天非常冷,阴冷的风在低吼。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准备下车后独自回家。可是,当公共汽车缓缓驶向村边路口时,我看见了一个人,凛冽的风中,那人紧裹着大衣,双手抱在胸前,不住地颤抖,可狂风还是掀翻了他的衣角。啊,是父亲!透过车窗,我清楚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是一片片刺眼的白发,被风吹得乱七八糟,好像一堆干枯的杂草。
车停在了路口,我快步走下来,显然,父亲看见了我,他不在用手使劲紧裹大衣,而是快步向我跑来。他的旧大衣彻底被风俘虏了,像一件大斗篷,他丝毫没有在意,只是微笑着向我奔来。
本片段通过外貌和细节描写,刻化了一位朴实的父亲,细腻的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又如学过《核舟记》,可写《我的布娃娃》、《我的工艺品》,讲过《中国石拱桥》,命题《家乡的桥》,学习按顺序记事状物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模仿可以说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当然模仿不是目的,要不断引导学生从模仿中跳出来,把学到的东西化为自己的,在作文中去灵活运用。
4.教师以自身的感召力影响学生,以良好的师生情感沟通温暖学生,提高学生写作爱好。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是写作的爱好者,因为有写作实践的老师,容易体会到学生写作的甘苦,容易认识到学生写作的症结所在。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才能在指定过程中靠船下篙,贴近务实。另外,语文教师自己写,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容易给学生自信心,如果能发表几篇作品其影响力更佳。因为中学生普遍有一个心理,他们都崇拜发表过作品的人。如果学生崇拜自己的语文老师,他们的写作热情会空前高涨。其次,教师指导或讲评作文,要力求语言生动,具有启发性,富有浓厚的感情,能引起学生相应的情绪反应。指导要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作文思维和再现能力。
素质教育下,学生对语文的喜爱,要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完成,作文教学在这方面所负的任务是很大的。如果不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喜爱,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有了爱好,就有了原动力,就会越学越活,越写越爱写。
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