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麻栗坡县安监局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报告
麻栗坡县安监局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自检自查报告
根据麻栗坡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认真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工作的通知》(麻机编办发„2011‟18号)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县安监局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自检自查报告如下:
一、机构启动运转情况
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11年4月20日印发县安监局“三定” 方案后,我局严格按照规定设置了部门内设机构,明确了内设机构职责、名称、规格、数量;严格按照核定的编制配备了股室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目前,除局办公室会计由县环保局会计兼职外,无混编、混岗、挤占、挪用编制以及在编不在岗人员情况。因实际工作需要,我局现有县原人事局批准转移服务的3名同志仍在单位服务。根据“三定”规定,目前,我局有4个内设机构,分别是办公室(安全生产协调办公室、政策法规股)、事故调查监督管理股(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办公室、安全生产执法大队)、非煤矿山安全监督管理股(行业安全监督管理股)、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股(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股),形成了4个内设机构加挂6个机构的情况。县编委核定我局人员编制为17人(行政编制9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
—1— 编制2名,暂定人员数6名),实有16人;领导职数为1正4副,实有1正3副。
二、职责履行情况
(一)职责落实到位情况
经自检自查,我们认为,我局已按照新一轮机构改革明确的职责内容,认真履行了规定的职责,履职基本到位。不存在扩大或缩小职责范围和权限的情况;不存在履行职责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局机关与内设机构职责已衔接到位,岗位责任制度已建立和完善;各股室工作职责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已下发了《关于明确局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通知》(麻安监发„2011‟33号),推动了各项职责的落实。
(二)职责履行规范情况
从近4个月的履职情况自检自查,我们认为,我局全体工作人员履职基本规范。不未发生履职失误和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案件;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按规定程序调处了来信来访案件,政务信息、工作程序已按规定进行了公开;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程序已进行了公开,办理事项目前未发现有不规范的情况。
(三)职责履行效果情况
通过自检自查,由于县安监局职能不断扩大,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划入的职责有两项:即原卫生局承担的用
—2— 人单位职业卫生安全许可、监督检查、检测、评价、培训、执法等监督管理职责和原会计管理中心负责的财务会计工作职责;加强的职责有四项:一是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职责。二是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县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职责。三是加强对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审查、备案、验收及监督管理职责。四是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监督管理职责。根据目前安监部门的职责调整,我局现有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已无法满足日常监管工作的需要。由于核定人员编制较少,我们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还存在履职不到位的情况。
三、机构编制管理情况
(一)机构设置规范情况
我局严格按规定和程序呈报了机构设立、合并、变更等事宜;无擅自设立、撤销、合并机构情况。
(二)人员编制管理规范情况
我局已按规定程序呈报了人员编制、领导职数调整等事宜,无越级上报请示的现象;局机关在计划招录人员时已向县编委上报了编制空缺情况;已将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范围。
(三)机构编制其他方面管理规范情况
局机关已明确一名领导分管机构编制工作,明确了专人兼职
—3— 负责机构编制工作,业务人员基本熟悉机构编制政策、法律、法规规定及相关具体工作;对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及统计数据不存在隐瞒、谎报、拒报的情况,目前已建立本部门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和档案台账。针对我局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情况,今年3月初,我局已向县编委上报了《关于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请示》(麻安监发„2011‟23号)。
麻栗坡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4—
第二篇:【阶段性实习报告】麻栗坡阶段性报告
【阶段性实习报告】麻栗坡阶段性报
告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阶段性实习报告】麻栗坡阶段性报告》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麻栗坡阶段性报告
《麻栗坡坝子白钨矿选矿技术攻关》
阶段性汇报
受文山麻栗坡金玮矿产公司委托,昆明理工大学承担了该公司坝子选矿厂选矿技术攻关工作。技术攻关的目的是提高该选矿厂的选矿技术指标,要求精矿品位大于45%,回收率达到75%。本次工业试验的阶段性攻关工作自2010年11月开始,至2011年3月9日,在本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1、确定攻关工作
开始的时间,签订技术合同;
2、研究当时的生产现状,并制定攻关工作生产现场的工作参数和生产流程;
3、试验室小型验证试验研究;
4、现场流程调整和设备调试;
5、工业技术攻关和工业化生产试验研究。
本次技术攻关是在紫金西南公司和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的直接领导下,由昆明理工大学负责选矿技术,选矿厂负责生产组织实施。在攻关过程中,全体人员工作认真、踏实,本着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现将本次攻关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汇报如下。
1、生产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磨矿细度。
选矿厂目前采用一段闭路磨矿流程。磨矿细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根据矿石性质和实验室小型试验研究结果,选矿工艺流程要求的磨矿细度为-200目占80%左右,原设计为一段开路棒磨——二段闭路球磨的磨矿
流程,设计日处理能力2000吨。后被更改为一段闭路
球磨,日处理能力增加到2600吨左右。致使磨矿细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目前仅为60%左右-200目。
(2)药剂制度。
通过观察发现,加温浮选时药剂用量很大,达到每处理一吨粗精矿水玻璃用量120~140公斤,捕收剂用量9公斤左右。
(3)设备运转。
五个加温搅拌桶其中有一个出现故障无法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效率。浓密池底部的砂浆泵功率不足导致了抽入到加温搅拌桶内的矿浆浓度较低。加温浮选的粗选槽可能过小,承受不了现有的矿浆处理量。
(4)生产指标
自2010年5月改变工艺流程为加温浮选以来,至2011年1月底,生产基本稳定。经对报表进行初步统计,原矿平均品位%左右,常温粗选尾矿品位%左
右,常温粗选回收率70%左右;加温浮选精矿品位45%左右,回收率85%左右,尾矿品位%左右。选矿厂总尾矿品位估算为%左右,该尾矿品位尚未将硫精矿中的钨和浓密机的溢流水含钨计算在内。
一般而言,经对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和生产实际调查,硫精矿中含钨品位和原矿几乎一样,范文TOP100产率约3%~5%;浓密机溢流水中矿石固体浓度1%~2%,含氧化钨5%左右。这两部分都直接放入尾矿库中,未进入报表计算。
当然,上述的统计数据不十分准确。但可以看出,选矿厂的实际
回收率是比较低的,尚有许多技术工作需要攻关。
(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开始攻关前夕,选矿厂生产指标大幅度下降,主要是指加温浮选部分。自2011年2月9日开机生产至2011年2月21日攻关组到达现场,根据生产当天化验单和处理量等统计数据表明:原矿品
位%,粗尾品位%,粗选回收率70%左右;加温精选区精矿品位小于40%,仅36%左右,尾矿跑尾在30个班中有近十多个班达到1%以上,回收率很低。
但是,我们查阅公开的生产报表,这些数据都变了,居然没有看见任何一个班加温浮选部分的尾矿品位大于1%,精矿品位也大于45%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本次技术攻关难度巨大。
2:攻关组本次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1)、常温粗选部分
1)、对常温粗选部分的流程进行了简单改造,根据试验室研究结果,并结合洒西选矿厂的生产经验,决定取消脱硫选别作业;从而减少了因脱硫作业造成的钨损失,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提高回收率3%~5%。
2)、在不增加浮选设备的情况下(实际还减少使用一个搅拌桶),通过调整流程结构,延长了粗选时间和粗精选
时间。有利于粗选回收率的提高;
3)、改变了粗选的加药地点。延长了捕收剂的作用时间,也有利于提高作业回收率。
4)、为回水利用创造了条件,可进一步减少药剂消耗。经过本次流程调整,回水可以直接加入(来自: 在 点 网)球磨机中,从而避免了因浓密机溢流水直接排入尾矿库中而造成的钨损失,回收率也有所提高,药剂用量减少。这是以前所不能实现的。
当然,这一技术在本次攻关中虽下达了技术指令,但因条件限制,尚未开展。
5)、进行了粗选药剂制度的调整,包括药剂种类和药剂用量的调整,力争达到好的效果。
6)、提高磨矿细度。
由于现在的磨矿流程已经改为一段磨矿流程,根本无法实现试验室的磨矿细度指标。我们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处理量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磨矿
介质配比和磨矿浓度,使磨矿细度达到-200目70%以上。
通过以上技术工作,粗选的选矿指标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变,经对试验阶段的数据进行统计(包括调试阶段不稳定的情况都计算在内),不仅使原脱硫损失的钨降为零,钨的回收率增加3%~5%,同时,粗选的尾矿品位下降到%,并且,无论原矿品位上升到%以上时,尾矿品位也都在%左右,生产较稳定。对比结果见表1。
思想汇报专题表1
粗选阶段选别指标
注:表中对原选矿的统计数据可能不准确,没有查原始化验单据。仅供参考。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到,虽然表观回收率变化不大,但考虑尾矿的变化情况,结合原矿品位的降低和避免脱硫的损失,实际回收率有可能增加5%左右。
(2)、加温浮选部分
加温浮选的流程没有调整。主要工
作是开展药剂制度试验。
对于药剂制度问题,首先应是一个探索性的尝试和摸索过程,然后再根据现场生产条件(比如磨机运转情况等)做出适当调整。
我们改变了原在加温搅拌桶中添加絮凝剂的做法,不再添加絮凝剂。并对水玻璃的用量、捕收剂、调整剂的用量和加药地点进行了试验,同时对加温参数如温度也进行了试验。
通过试验,首先让生产正常,使精矿品位由36%左右上升到45%左右,保证产品的正常销售。同时降低药剂的使用量。表2是本次试验前后的药剂使用情况对比表。可以看到,水玻璃用量减少了50公斤/吨,捕收剂用量减少了6公斤,增加了5公斤硫化钠的用量。如每天处理粗精矿150吨,按药剂目前的市场价格,攻关试验节省药剂的消耗每天在13000元左右。
下页
余下全文
麻栗坡阶段性报告
表2
加温
浮选流程中药剂使用情况
范文写作表3
加温精选部分试验指标对比
较大,同时,据说原生产中金属严重不平衡,有时每月实际生产多出十多个金属吨,从而出现了对数据的人为变化。因此,该数据仅供参考。
3、攻关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工作方向
本次技术攻关试验,总体来说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回收率没有取得明显提高。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方向为:
1)、对原矿的性质研究不充分。该矿为难处理的微细粒嵌布钨矿石,既有白钨矿,又有黑钨矿,黑钨矿随各矿点和矿层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这一性质我们研究不充分,了解不足。
下一步工作需深入研究原矿性质。特别是对钨物相分析和矿物的嵌布特征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原矿品位波动很大,流程和药
剂适应性差。图1是试验阶段各班的原矿品位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在实验刚开始的前两天,原矿品位变化相对小一些,但到了实验的第五天开始,原矿品位发生了
剧烈的波动,甚至是在各班内通过快速分析发现,每一时间段变化也非常大,最高原矿品位%,最低原矿品位%,更严重的是相邻两个班快速变化。这就要求选别流程和选别技术参数必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因没有配矿系统)。
图1
各班原矿品味波动曲线
针对这种现象,必须深入研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强化分析、取样、制样工作),尽量减少原矿品位的瞬间波动现象。同时,研究流程和药剂制度的更大适应性。
3)、对选别流程和工艺必须进行深入研究。目前的加温浮选流程和工作参数主要是根据经验和想象来设计的,包括各中矿返回地点、各作业的浮选时间、工人的操作方式等都是根据想象和经验
来做,没有进行充分的试验研究。这明显地表现在选矿流程和操作参数与矿石性质不适应。本次试验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没有对该流程进行调
整,各作业浮选时间和浮选浓度严重地与矿石性质不适应,甚至没有选别效果。表4是分别对加温粗选、扫选浮选槽取样化验品位,精矿 尾矿
表4
流程考察结果
20
21
22
23
24
25
26
由上组数据可知,许多选别作也基本没有选矿效果,特别在加温浮选的扫选部分,扫选的精矿和尾矿品位相差不大,分别效果差。
因此,必须研究工艺流程,特别是中矿的处理方法和技术。
4)需对药剂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开发适应性更强的新药剂制度,包括新的药剂、药剂匹配组合、加药地点等。是研究的主题方向之一。本次研究研究虽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在生产上没有实施,是本次攻关的遗憾之一。下一步争取在生产上使用。
5)加强现场的技术力量。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各方对技术攻关的理解、关心与支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总之,本次技术攻关,非常感谢麻栗坡金玮公司给予的这一平台。但由于对矿石性质摸索不够透彻,再加上自身技术和客观因素的限制,指标仍然没有明显提高,回收率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对此我们深表遗憾。虽然这次调试没有成功,但我们一定会吸取经验和教训,继续深入研究该矿石的选矿技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我们最大努力为金
玮公司的选矿工作做出贡献!
昆明理工大学
麻栗坡坝子选矿技术攻关组
执笔:刘全军 上页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品位、攻关、流程、左右、技术、试验、药剂、工作等方面,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第三篇:宜昌市机构编制资源总体评估及2011统计分析报告
宜昌市机构编制资源总体评估及2011统计分析报告
宜昌市机构编制资源总体评估 及2011统计分析报告
2012-05-17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委编委会的领导下,在省编办的指导下,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断健全机构编制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机构编制工作的内在规律,机构编制资源总量配置初步进入与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进一步增强机构编制政务的透明度,更好地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综合效益,依据2011《宜昌市机构编制统计年报》和相关专项工作的法定性、原始数据,现将宜昌市机构编制资源作一综合分析评估,供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考。
一、全市机构编制总量连续9年“三不超”,为创新体制机制和优化在编人员结构留下了空间。编制管理基本实现精细化、程序化、公开化和规范化
通过持之以恒地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认真落实中办发[2011]13号文件精神,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毫不动摇地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着力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机构编制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各级行政机构和领导职数、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财政供养人员控制目标连续9年实现“三不超”。
一是行政机构个数控制在规定限额内。全市共设置行政机构778个,比上年增加12个(主要是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省垂直管理调整划转为市县政府工作部门),行政机构个数严格控制在上级编制部门规定的限额之内。机构设置既考虑上下对应,又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呈现出“人宽我严、精干高效”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创造了区域发展的体制优势,各级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
二是行政编制总量不超编。坚持从严核编,从紧控编,有序用编,坚决不透支资源。市县乡三级机关行政编制总量从2002年以来一直未超编。全市核定行政编制18578名,实有在编在职17758人,空编率4.4%。其中党政群机关核定行政编制11428名,实有在编在职11235人,空编193名;政法机关核定政法专项编制7150名,实有在编在职6523人,空编627名。编制资源的控制使用,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造了优势条件。
三是财政供养在编在职人员不超控制目标。市直和13个县市区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财政供养系数控制目标规划,财政供养人数连续九年稳中有降。截至2011年底,全市实有财政供养在编在职人员70869人,比省下达的控制数73500人还少2631人,财政供养人员比上年净减74人(剔除省垂直管理机构调整划转、公安增编、军转干部安置等政策性增长因素,财政供养人数实减528人,其中市直实减216人)。
二、积极支持解决涉及体制调整和机构编制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重点领域的改革
在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机构编制进入常规化管理和市县两级换届的特定时期,本着服务全局、服务发展和确保依法行政、政令畅通的要求,市委编委会2011年召开了3次全体会议,共研究审议、专项批复解决涉及体制、机构及人员编制突出问题86项。如及时办理申报宜昌开发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申报设立兴山经济开发区(筹)管委会机构;设立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等,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领域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职能的履行。同时,继续推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调整完善相关体制。按照中央和省的文件精神,市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由省垂直管理调整划转为市县政府工作部门,在城区分别设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安办),强化城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调整完善三峡风景区管理体制,并印发风景区管理局“三定”规定付诸实施;健全完善市区两级房屋征收与补偿体制,分别在市区设立房屋征收与补偿办公室;理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整合市文化、广电及各区文化市场执法职能;调整完善食品药品执法体制,将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分局调整组建为市食品药品综合执法支队。在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中,共调整职能2084项,下放权限30项,取消职能241项,明确和强化责任253项。二是扎实开展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对照省里明确的执行机构改革方案、转变政府职能等8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在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组织工作专班,对市环保局、市商务局等9个部门和宜都、远安、西陵等5个县市区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进行了重点抽查。抽查结果显示,各地各部门严格坚持了改革原则,认真执行了编制部门依法依规审核制定的“三定”规定,没有出现缺项、漏项和错位。市直及13个县市区的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得到省编委组织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考核评估工作组的充分肯定。
三、围绕强化公共服务,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全省统一部署的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要求,在清理规范、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积极稳妥地实施改革,公共管理、公益服务事业单位齐全,职能不断强化。一是调整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将市工业技工学校、市机电技工学校等4所技工学校合并,将宜昌城市建设学校、市水利电力学校等5所中专职校予以整合。枝江市对部分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整合,减少中小学4个,并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核减事业编制593名。二是调整归并职责弱化或职责相近的事业单位。全市共撤销、调整归并事业单位55个。三是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各县市区在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比如宜都市土地勘测规划队、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服务公司等具有经营职能的事业单位,取消其事业单位性质。四是调整理顺机构职责和人员编制关系。对合并组建、调整新设的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等事业机构,重新进行“四核定”。五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全市共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4996名,其中乡镇卫生院4802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4名。
通过清理规范和改革调整,全市共设置各类事业单位2887个,比上年净增7个,核定各类事业编制74906名,比上年净减130名,实有在编在职人员63636人,比上年净减468人。全市依法登记事业单位法人2553个,占事业单位总数的88.4%。其中市直依法登记事业单位法人328个,2011年应进行年检单位326个,年检合格323个,合格率99%。据年检汇总统计,事业单位注册资金42.38亿元。
市直事业单位2011设立、注销、变更登记事项58项,今日同时在《三峡日报》发布公告。
四、积极探索完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严从紧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不断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
积极探索完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经济发达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夷陵区龙泉镇被中央编办确定为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在深入调研论证、多次向省编办汇报沟通的基础上,拟定了《龙泉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施工作方案》,提请市委常委会会议审定后,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上报省委、省政府。按照全省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统一部署和遴选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的要求,参照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综合考虑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规模、财政收入、人口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报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申报宜都市红花套镇、当阳市河溶镇为我市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来,各县市区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的各项规定,从严从紧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其行政事业机构、人员编制、在编在职人员和领导职数均控制在规定的限额内。截止2011年底,全市核定乡镇行政编制3800名,与上年持平,实有在编在职人员3386人;乡镇事业机构134个,核定人员编制1510名,实有在编在职人员1324人。
五、深化细化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和实名制管理,把功夫下在平时,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连年全面创优
市县两级机构编制部门始终坚持“真公开、常公开、全公开”,深化细化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和编制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在全省统一考核中,市直及13个县市区连续6年全面创优。一是“真公开”。公开信息全部真实准确,网上信息与编制部门内存的机构编制手册、人员编制卡片等档案信息完全一致,并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相关信息相衔接。二是“全公开”。根据应上网则上网、应公开必公开的原则,除规定的少量涉密信息不予公开外,各类机构编制信息全部导入互联网对外公布。截止2011年11月底,全市上网公开行政机构769个、在编人员18593人;上网公开事业机构2872个、在编人员62370人。行政事业机构、编制及其在编在职人员公开面均为100%。三是“常公开”。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网上信息更新制度,对涉及机构、编制及个人信息变更的,编制部门在认真审核的基础上按程序予以刷新。从2011年开始,将编制政务公开网上信息更新纳入修订后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与考核挂钩。着力构建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开通“12310”专用电话受理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举报,充分利用全市669个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免费查询点和政务公开网,加强同社会各界和网民的互动,确保各项诉求得到及时回复和处理。2011年,市县两级共收到网上咨询、投诉与建议79件,其中市直39件。咨询、投诉、建议的回复处理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鄂办文[2009]64号文件精神,推进“政务”、“公益”专用中文域名注册使用工作。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市共有614个机关事业单位成功注册了“政务”和“公益”专用中文域名。
六、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规范、压缩和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财政供养在编在职总人数连年稳中有降,目标综合完成率103.7% 按照省编委鄂编函[2003]47号文件批复,我市财政供养系数控制目标为1.85%,到2005年底全市财政供养人员规划控制目标为73500人。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起将压缩财政供养人员纳入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考核责任制,2007年又将财政供养系数控制目标纳入市委、市政府与市委编办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签订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严格考核,实行刚性管理。同时,市委编办制定县市区、市直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目标管理机构编制工作考评细则,直接参与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评组综合考评工作。在有保有压、有增有减、盘活存量及时补充进编大批公共管理、公益服务人员的情况下,全市财政供养在编在职人员总量一直控制在省编委下达的控制目标之内。截止2011年底,全市财政供养在编在职人员由2002年底的87664人实际压缩到70869人,财政供养系数连续第九年平稳控制在省下达的1.85%以内,财政供养在编在职人员累计净减16795人,减幅达19.2%。加上消化体制性政策性增长因素1800余人,累计实减1.8万余人。
通过坚持不懈地狠下功夫“做减法”,严控和规范财政供养人员,财政供养人数连年稳中有降,大大节约了行政管理的人工成本,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据综合测算,全市财政支出的人头经费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006年22.13%下降到2010年10.14%,其中市直由20.94%下降到10.54%。从而使得用于社会福利、改善民生的投入大幅上升,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地方政府轻装前进、低成本运行的优势初现,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
七、积极探索编制有增有减、人员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和日常调控机制,提高编制的综合使用效益
继续坚持引进和招聘人才用编进编尽量优先的原则,突出统一成批招录,突出专业岗位需求,在确保总量不超编和预测机关事业单位可用编制的前提下,通过自然减员、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等途径,千方百计腾出编制用于机关事业单位调整人才结构,服务人才战略,支持事业发展。全年共办理出编4675人次,按规定程序审核办理进编4455人次,其中市直出编831人次,进编802人次。编制资源的动态调整,始终保持一池活水,加快了在编在职人员更新补缺。一是积极支持公开招考吸纳人才。2011年,支持从研究生中连续第三批公开选调和招录机关事业单位科级干部141名。二是积极为军队转业人才提供用编保障,优先支持军转人才进编。全年接收军转干部进编56名。三是规范用编员额的总量管理,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充实一线业务力量。支持市直属23所中学及特殊教育学校成批补充专任教师编制员额58名;支持市直6所医院一次性批准进编医护专业人才231名。四是盘活存量,突出横向调剂。对职责任务调整加重、事业发展确需增加编制的,按照“人随事走、编随人转”的原则,同层级横向调整人员编制,注重余缺调剂、盘活存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1年,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横向调剂4425人次,占全年人员进出编人次的48.5%。
八、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结构不断改善,编制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通过近几年大力支持从研究生中公开选调和招录机关事业单位科级干部、成批招录公务员以及多层次实施“招硕引博”工程,在编人员的有序进出、有增有减、编制内外人员经常化的流动,有效激活了编制资源配置,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的职级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改善。一是领导职数核定和配备总量不超标。全市行政机关共核定领导职数4069名,实际配备4046名。其中:党政群机关核定领导职数3777名,实配3758名;政法机关核定领导职数292名,实配288名。二是学历结构进一步改善,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逐年增多,已占近80%。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82447人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223人,占1.5%;大学本科35662人,占43.3%;大学专科28465人,占34.5%;中专高中及以下17097人,占20.7%。三是年龄结构逐步优化,中青年所占比重上升。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30岁以下的7688人,占总人数的9.3%;31至45岁的42955人,占52.1%;46岁以上31804人,占38.6%。全市行政编制在编在职17785人中,30岁以下的1796人,占10.1%;31至45岁的7519人,占42.3%;46岁以上的8470人,占47.6%。
我市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编委会领导以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总体效果和综合效益各方公认。但与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各部门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县乡两级行政编制使用不均衡。虽然我市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编制在编在职人员总量一直不超编,且县乡分层级总量也不超编,但县直有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机构存在少量超编的情况,而乡镇机关又大量空编。产生这一不够均衡的原因,一方面“实改非”人员即退职未退休人员的累计增加而形成县直部分机关超编,另一方面行政编制人员的实际在岗状况与编制统计口径存在差异,这就从表面上造成服务基层工作人员偏少的现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也为机构编制的规范管理留下了隐患。二是由于受机构编制总量控制的约束,加上上级业务部门的干预,一些部门和单位要求“三增一升”的呼声一直较高,机构编制部门协调把关的难度大、总量控制的压力大。机构编制体制性膨胀的危险还远未从根本上消除。三是少数部门在编在职人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客观分析,一部分机关单位在编在职人员数量并不少,但“顶岗系数”不够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向内挖潜,通过治懒提能、治庸提效来解决。应当推行编制内人才“顶岗系数”测评,将绩效评估与考核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力求做到财政供养的在编在职人员人人能顶岗,一个顶一个。四是在人员配置上头重脚轻,乡镇机关反映在编在职工作人员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补充渠道过于单一,人员进编难,且进编后在岗时间过短或长期被上级机关借用,乡镇机关成了进编人员的过渡站。因此,应采取措施积极支持乡镇机关在空编员额内及时补充人员,并且规定在编在职人员的最低服务年限,稳定乡镇在编人员队伍。同时,加强对乡镇在编不在岗人员的监督检查,力避一些职能部门随意在乡镇抽调人员、挤占基层编制资源的现象发生,使乡镇在编人员切实立足本职岗位,安心在基层工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五是机构编制部门的自身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2年,机构编制部门将以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厅字[2011]22号和省委、省政府鄂发[2012]8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巩固机构编制九年“三不超”成果和编制政务公开成果,居安思危,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保持“全市过硬、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工作水准,更好地为建设服务型节约型政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第四篇:机构编制情况调研报告
调
研
报
告
根据地区编办和县编制办的具体要求和相关部署,我乡党委高度重视此次调研工作,乡政府领导牵头,组织得力干部下到机关、学校、卫生院和各村,采取交谈、询问、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调研组利用了4天的时间,对上级部门要求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形成了调研报告。
调研基本情况
一、高海拔地区工作的特殊性,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及组织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洞措乡平均海拔4600米左右,地广人稀,属于纯牧业乡镇,境内没有企业。国民收入全靠牧业收入及劳务输出,乡政府无财政收入来源。我乡人员机构编制及人员配备直接受到我乡生产方式和财政收入的影响,GDP年增长依靠牧业增收的方式拉动。机构编制中人员配备及组织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配备的人员年轻化,人员专业业务技能不足。加之上级部门为丰富自身机构人员,经常抽调乡上多年培养的得力干部,而抽调之后并未及时为乡上补充,导致机构运行中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机构编制改革之后,细化了人员分工,划定了办公室,但是由于我乡政府条件有限,自身资金不足,无法及时的补充办公硬件,导致办公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办公需要。
二、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员患病及因病不再岗情况
我乡目前现有行政干部27名,其中汉族干部5名,藏族干部22名;政法人员编制4名,全部为藏族干部;教育部门编制为6名,现在实有正式教师12名,卫生院有医生3名,护士2名,均为藏族;文广影视部门现在有电影放映员1名(公益性岗位),农牧林水类干部4名;机关后勤服务类人员为2名,均为藏族同志,其他民族的干部没有。我乡干部职工最短在高原上工作都超过了2年,均不同程度患有高原型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有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其中机关事业单位中30岁以上患病人数为9人,30岁以下患病人数为33人。我乡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低,目前还未有因病不在岗人员。
三、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和特殊的发展稳定任务角度,对人员编制配备的建议
自然环境方面。一是地域。我乡辖5个村(分别是洞措村、那木起村、夏龙村、曲登村、次仁果来村),共有5个村委会,11个作业组。2011年总人口为2598人,均为牧区人口,牧户610户。二是海拔。我乡驻地海拔为4400米,高寒缺氧,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1度,取暖时间长达7个月,年平均氧气含量仅有内地的55%。三是距离。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90公里,乡驻地到每个村平均距离为39.5公里,其中最远的村委会驻地为60公里。社会情况方面。一是我乡是内陆乡,不与任何国家接壤,没有边境线。二是,流动人口方面。今年上半年,来到我乡旅游或路经我乡人流较多,据上半年统计共有游客约2000人次以上,务工经商人员约1000人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三是维稳工作方面。我乡从2008年至今,现有拉康2座,均有通道公路,其中洞措拉康距离乡驻地26公里、罗布拉康距离乡驻地24公里,现有僧尼12名。我乡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安排一名副科及统战干事长期进驻拉康开展工作。经济情况方面。2011年全乡生产总值为19006598.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0元,低于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属于较为贫困的乡。目前,仍有1843人用电困难,2067人没有用上安全的饮水。
对于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的建议
一、结合牧区工作开展实际,选配专业技术性强,适合牧区经济发展的人才。
二、注重干部的培训,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岗前培训和任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让其能更快的融入到牧区基层工作中去,从而更好的为牧区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三、针对干部借调问题,及时的对流失干部进行补充,确保基层工作的开展有人可用。
四、乡财政紧张困难,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对乡的支持力度,配齐办公硬件,为乡上各办公室正常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第五篇:机构编制核查报告[定稿]
机构编制核查工作总结报告
上海市XX区XX镇XX所
2012年5月
按照上海市编办《关于本市开展机构编制核查工作的通知》(沪编【2011】278号)要求,我单位于2012年X月XX日至2012年X月XX日对本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开展核查,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机构编制基本情况
根据《X编(XXXX)XX号》文规定,XX镇XX所核定事业编制XX名,经费形式纳入财政补助,设所长X名,副所长X名。目前有在编人员X名,所长X名,副所长X名,X人借X镇办公室工作,无编外用人和借用人员情况。
二、开展机构编制核查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接到编制核查任务以来,我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力量,迅速投入核查工作,主要做法有:
一是落实专人负责,加强自身学习。我单位制定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以及区编办提供的辅导材料,通过学习,领会和把握上级主管部门关于机构编制核查的目标、原则、规程及各项要求。
二是做好基础台账,保证信息准确。为确保核查基数的准确,有针对性的开展实名制信息平台全面维护工作,有效保证实名制信息平台人员信息准确、机构台账、编制台账清晰,为机构编制
1核查打好基础。
三是及时进行公示,完成材料归档。认真对照核查周期,将公示情况统一在单位醒目处张贴,信息经公示确认无误后,将材料交领导审核签字归档。
三、近年来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成功经验和做法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要求明确,我单位积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指定专人管理。指派专人进行编制工作的日常信息维护和程序变更,保证及时领会和落实上级要求。二是做好职数管理。领导职数严格遵守其职责任务、工作需要和编制核定情况,实有人员不超出核定的事业编制。三是明确使用范围。事业单位编制用于配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事业编制只能用于事业单位,不与行政编制混合使用。
四、在核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原因和自纠情况
在检查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
五、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