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

时间:2019-05-12 03: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篇: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

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

时间:2015-01-15 15:36:54 来源:国家发改委 作者:

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落实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4-2015 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地区,是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本办法所称煤炭减量,是指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提高煤炭等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减少煤炭消费。

本办法所称煤炭替代,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替代煤炭消费。

第二章 目标与方案

第三条 重点地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负总责。具体目标是:到 2017 年,北京市煤炭消费量比 2012 年减少 1300 万吨,天津市减少 1000 万吨,河北省减少 4000 万吨,山东省减少 2000万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人民政府要于 2015 年 6月底前,研究提出煤炭消费减量目标,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备案。

第四条 重点地区人民政府要制定煤炭减量替代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煤炭减量年度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市(区)县和重点耗煤行业、企业。

第五条 工作方案要提出煤炭减量具体措施和相应的削减数量,主要包括:

(一)淘汰效率低、煤耗高、污染重的项目,重点是电力、钢铁、水泥、炼焦等行业落后产能项目。

(二)节能重点工程,余热余压利用、燃煤电厂升级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项目。

(三)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燃煤锅炉改造和分散落后锅炉淘汰项目。

(四)“煤改气”、“煤改电”项目。

(五)焦化、煤化工、工业窑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项目。

(六)其它减量措施。

第六条 工作方案应提出能源替代供应方案,确保合理用能:

(一)因地制宜,优先利用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消费。创新城镇用能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以及热电冷联供。鼓励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或集热系统。加快新能源示范城市及其供热供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在工业供热和民用供暖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北方地区利用风电供暖。

(二)“先规划、再发展”,积极协调落实气源,有序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工程。

(三)加快推进集中供热,优先利用背压热电联产机组替代分散燃煤锅炉。

(四)加强散煤治理,逐步削减分散用煤或用优质燃煤替代劣质燃煤。

(五)其它替代措施。

第七条 工作方案按年度进行滚动调整,重点地区人民政府应于每年 12 月底前将工作方案调整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八条 新建燃煤项目在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前,应满足所在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要求。在建燃煤项目将产生的煤炭消费要纳入所在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计划统筹平衡。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重点地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章 协调机制

第九条 国家建立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重点地区人民政府组成,负责审议重点地区煤炭减量替代工作方案、年度调整计划和年度自查报告,协调解决有关重大事项,拟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工作。

第十条 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和掌握重点地区煤炭减量替代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跟踪相关工作进展,提出拟请协调小组研究解决的事项。

第十一条 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落实煤炭减量替代工作目标和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负责指导重点地区煤炭减量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负责指导和督促重点地区做好重点高耗煤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国家统计局负责煤炭消费统计;财政部负责指导实施相关财政支持政策;有关油气、电力等企业要积极落实“气代煤”和“电代煤”等配套工程,确保天然气和电力供应。

第四章 支持政策

第十二条 加快电网通道建设,提高对优质电力的消纳能力,保障重点地区新增用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提高外来电比例。

第十三条 适当提高能效和环保指标领先机组的利用小时数。燃煤机组排放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的,应适当增加其下一年度上网电量。第十四条 完善环保电价政策,鼓励燃煤机组按照燃气轮机组排放水平建设或改造。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在消费侧积极推行季节性价格、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价格政策,促进节约用气。

第十五条 支持跨行业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将淘汰落后钢铁、水泥产能和小锅炉等产生的减煤量用于支持煤炭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燃煤发电项目等。

第十六条 对列入煤炭减量替代工作方案的可再生能源代煤项目,可在该地区可再生能源年度规模安排上予以支持。

第十七条 有关中央企业要加快相关能源项目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进展情况定期报送协调小组办公室。

第五章 监督考核

第十八条 重点地区人民政府应于每年 6 月底前编制上一年度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自查报告,报协调小组办公室。

第十九条 协调小组办公室于每年 7-8 月会同协调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对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情况进行实地抽查,结果报告国务院,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条 对未完成煤炭减量年度目标的地区要给予通报批评,暂缓审批其新建燃煤项目,上一年度未完成的减量目标继续计入下一年度进行考核。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非重点地区参照本办法合理控制煤炭消费。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2021年XX县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工作方案

2021年XX县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工作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XX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XX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XX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意见行动计划》、《XX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早日实现我县“碳达峰”。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省重要讲话精神,结合2021年全省能源工作会议安排,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县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把握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任务,发挥部门协同作用,推进总量控制和减量替代工作有序开展。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深化节能改造、整治燃煤锅炉、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减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坚持煤炭总量控制与清洁能源发展同步推进。以削减存量和严控增量为抓手,压减高耗煤产业用煤需求,从严控制新增煤炭消费项目。优化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在保障民生的重点领域、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刚性需求前提下,加快推进散煤治理,大力增加清洁低碳能源供给。

3.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制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实煤炭消费企业主体责任,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形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格局。

(三)目标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政策要求,强化主管部门的工作责任,以重点任务为抓手,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化煤炭使用结构,严控新增煤炭消费,严控新增煤电项目,进行煤电机组节能减排改造,持续加大落后煤电机组的淘汰力度,做好煤电布局和结构优化。以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为总体目标,以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引导重点行业和产业园区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为目的,推动2021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同口径的情况下占比逐渐下降,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为130.6万吨,2021年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二、重点任务

(一)严格管控耗煤项目

1.严格执行替代标准。严控煤炭消费增量,对所有耗煤行业各类新建、改建、扩建耗煤项目实施煤炭消费等量置换或减量替代。将煤炭等量置换或减量替代作为节能审查的重要内容,县政府出台煤炭等量置换或减量替代标准,不符合替代标准的,节能审查机关不予出具节能审查意见。

2.有序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计划。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政策,积极稳妥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完成目标任务。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主要压减过剩焦化产能XX万吨,2020年12月底退出过剩产能。支持鼓励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退出、转型发展。加强能耗等专项执法检查,严格落实阶梯电价,建立以提高节能环保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机制。

3.统筹煤炭产能衔接平衡。坚持市场调控、转型倒逼、以需定产,结合XX省的煤炭基地建设,科学评估基地资源禀赋、煤矿服务年限、环境容量等,优化开发布局,在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基础上,严控新增产能,有序推动新增产能与化解过剩产能衔接,提高供应保障能力。

(二)提升煤炭清洁利用水平

1.按照《XX省2021年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XX县实际,制定出台《2021年清洁取暖工作方案》,在清洁取暖工作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通过优化清洁取暖路径、建强储配保供能力、提升农房节能等级、开展智慧化管理、完善相关补贴政策,进一步降低居民清洁取暖运营成本,巩固和提升清洁取暖改造成果,努力实现“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可持续”的总体目标,促进我县清洁取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周围现有发电机组供热能力。对用热规模较小或暂不具备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条件的园区,选用燃气锅炉或分布式能源站方式集中供热;在集中供热和燃气管未覆盖的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发展各种清洁能源供热。

3.全面整治、全面排查燃煤锅炉。严格落实燃煤锅炉限建、禁建管控措施,对燃煤锅炉、茶水炉、经营性小煤炉、煤气发生炉等继续开展拉网式全面排查,确保无死角、无盲区。确保我县排放持续稳定达标。

4.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根据市场需要增加煤炭入洗(选)比重,探索煤炭分质分级技术研发,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以现代煤化工项目为基础,抓好配套产业链规划建设。偏远山区未实现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替代的区域,鼓励使用清洁燃料,禁止燃用硫分高于1%、灰分高于16%的劣质散煤。

5.提高商品煤质量,实现煤炭高值化利用。严格落实《XX省煤炭销售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煤炭生产、加工、储运、购销、使用等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在储运过程中,承运企业要实行“分质装车、分质堆存”,封闭运输和储存,不得降低煤炭质量。推进煤炭、电力、化工、焦化、建材等传统工业行业和建筑、交通、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实施一批节能技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和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直接或间接减少煤炭消费。在工业领域,推广节能增效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加快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超低排放与节能改造,加快淘汰煤耗高、污染重的火电机组。推进重点耗能行业能效对标,持续降低全县主要耗能产品单耗。组织实施公共机构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加快推广高效锅炉,加速淘汰落后锅炉。

(三)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

结合清洁供暖要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热电联产、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积极推广空气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稳步推进风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分散式风电开发,促进风电项目协调可持续发展。鼓励新型工业、高技术企业利用天然气。加快推进XX县乡镇天然气利用工程,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和提升供热保障能力。

(四)推进工业节能改造

建立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抓好工业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开展能源审计,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落实我省《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树立能效标杆,推动主要耗能行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针对主要高耗能行业,持续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实施节能专项监察,重点从能源利用、能效水平、能源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能源消费情况和能源管理情况等进行现场“问诊把脉”,帮助企业发现用能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节能改造建议。落实能效“领跑者”制度,引导高耗能企业对标行业能效标杆企业,加强全过程用能管理,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节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提标改造,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超临界低热值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强化节能监察执法,对重点用能单位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强制性标准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能行为。

(五)加强能评和环评约束

加大对高耗能项目的节能审查力度,新建高能耗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新建燃煤项目在进行节能审查前,应满足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要求,并严格实行煤炭等量置换或减量替代。在建燃煤项目将产生的煤炭消费纳入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计划统筹平衡。从严把好新上耗煤项目的环评审批关口,新建耗煤项目的排污强度必须达到国内先进,对未取得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不予环评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及其他高耗煤行业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前应制定煤炭减量替代方案,明确煤炭替代来源及替代量。

(六)落实差别化电价政策

严格落实差别化电价政策,提高水泥等行业差别化电价标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攻坚要求,按照相关政策扩大差别化电价实施范围,提高实施标准。

(七)强化基础工作建设

1.开展煤炭消费摸底调查。在摸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开展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农业、建筑、服务业、民用等领域煤炭消费调查,掌握全社会煤炭消费总量。调查结果区分燃料用煤、原料用煤;电力用煤和非电用煤;区域自用煤炭及能源加工转换输出用煤等情况。夯实全县煤炭消费数据基础,为精准控煤提供科学支撑。

2.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评估。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评估,重点厘清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难点。根据评估情况,明确目标实现的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各行业和重点耗煤企业。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把控全局

建立XX县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机制,指导协调相关重大事项,积极主动与县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共同推进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明确分工压实责任

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强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县政府作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责任主体,要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专项工作计划,加强协调督促;煤炭消费压减量要实施清单式管理,做到可核查、可统计,确保完成煤炭消费压减任务和总量控制目标。

(三)强化督查严肃问责

县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协调小组要完善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常态化调度和监督检查机制,及时调度煤炭消费压减措施落实情况,对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进展情况实施随机抽查、专项检查。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按照我县煤炭消费压减工作监管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强化指标约束和激励,将煤炭消费压减情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按规定作为相关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对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中的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按规定予以追责。

(四)开展宣传引导

积极开展国家和省、市、县煤炭消费减量政策宣传,引导煤炭消费单位落实主体责任,积极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营造全社会参加煤炭总量控制的良好氛围。大力组织企业实施相关培训,规范煤炭消费数据报送,推广先进技术,推动工作理念转变和管理创新。

第三篇: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时间:2011-01-1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范和加强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参照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08]539号)和《关于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意见》(国科发基字

[2006]559号),完善天津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天津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后备力量,是天津市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引导行业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国家和天津市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行业、产业高技术前沿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聚集高层次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推动技术进步。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按照统一规划、有限目标、择优支持的原则进行认定。重点实验室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负责全市重点实验室规划布局和宏观管理工作。联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推动天津市属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第二章重点实验室条件

第六条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应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突出优势,并符合国家和天津市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开展前沿、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第七条实验室应具备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相对独立的科研用房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并能统一管理,开放使用。

第八条实验室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固定科研 1

人员总数不少于25人,并有一定的技术和服务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二分之一,五十周岁以下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二。

第九条实验室近三年间承担的国家级基础和应用基础性科技项目不少于3项,或省部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不少于6项,或人均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元/年。

第十条实验室近三年间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以上,并至少有一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且有科技成果得到应用或推广。

第十一条近三年来依托单位以不同方式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不少于600万元,能够为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和运行经费。

第三章企业重点实验室条件

第十二条实验室从事本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五年以上,具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较强,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本领域的发明专利或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承担过国家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第十三条实验室具有先进、完备的研究与开发条件和设施,实验用房相对集中,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用于研究与开发的仪器设备(农业类实验室包括用于农业研究与开发的基础设施)总值一般应在1000万元以上。

第十四条实验室拥有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水平高的科技创新队伍,固定研究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十五条实验室依托单位应为天津市境内注册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综合科技实力较强,研发经费投入较大,能够为实验室提供充足的建设、运行和试验费用。

第四章认定程序

第十六条具备重点实验室条件的单位,依据全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由局级主管部门推荐后,填报《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申请书》一式五份,报市科委。

第十七条市科委对申报的重点实验室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形式审查的重点实验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和必要的实地考察。

第十八条通过专家评审的重点实验室,经市科委主任办公会批准后正式下

达认定批复并授牌。

第五章运行与管理

第十九条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重点实验室学术指导机构是学术委员会。

第二十条重点实验室主任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五十周岁,且一般由列入国家级或部委、市级优秀人才计划中的高层次人员担任,每年在重点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六个月。

第二十一条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市科委聘任,任期为三年,必要时,可设1-2名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

第二十二条学术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审议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依托单位聘任,任期三年,一般应由非依托单位人员担任。第二十三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应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或国家级和部委、市级优秀人才计划高层次人选担任。学术委员会由7至9人组成,其中依托单位以外的成员不能少于二分之一,五十周岁以下成员不能少于三分之一。

第二十四条重点实验室在开展研究业务方面应相对独立,经济上实行内部独立核算。

第二十五条重点实验室应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

第二十六条重点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重视和加强管理,注重仪器设备的高效运转和开放共享。

第二十七条重点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和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标注重点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按国家和天津市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重点实验室要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

第二十九条重点实验室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与

产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并提供社会公益性等其他科技服务。

第三十条重点实验室需要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结构调整、重组的,须经学术委员会论证,依托单位审核后报市科委批复。

第六章考核、评估与扶持政策

第三十一条市科委每年对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考核。重点实验室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考核视为不合格:

(一)重点实验室主任未经同意出国半年以上或调离的。

(二)学术委员会一年以上不召开会议,起不到学术委员会作用的。

(三)依托单位对重点实验室未支持,造成重点实验室难以正常运行的。

(四)重点实验室内部运行机制不畅,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矛盾突出,发生剽窃、造假等学术欺诈行为的。

第三十二条在考核基础上,市科委每三年组织专家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评估主要对重点实验室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内容包括:承担科研任务情况、科研成果产出情况、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开展学术交流及对外开放交流情况、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以及规范运行与管理情况等。

第三十三条对通过考核并在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的重点实验室,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并视情况给予财政经费支持。评估结果为差的实验室,将不再列入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序列。

第三十四条我市各类科技计划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安排重点实验室承担。

第三十五条重点实验室接受委托进行技术开发所得和科技成果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部分免征所得税,超过500万元部分减半征收所得税。

第三十六条重点实验室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及科研仪器设备,按有关规定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

第三十七条依托于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可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依托单位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五年内结转抵扣。

第三十八条依托于企业的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依托单位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

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可依照相关规定加速折旧。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原《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暂行)》(津科基[2003]120号)同时废止。

第四十条本办法由市科委负责解释。

第四篇:县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

县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浙江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县政府确定的,由县财政局和县国资办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公司。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企业负责人,指企业的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和县国资办确定的其他负责人。

企业领导人员的具体范围由县国资办和主管部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职务消费是指企业领导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发生的、由企业承担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公务用车、通信、业务招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等费用支出。

第五条 县国资办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授权和机构职责,分别对监管(所属)企业的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企业对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规范管理,并按照管理权限,对各级所出资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 纪检监察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和惩防体系建设内容。组织人事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作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与考核的重要内容。审计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纳入审计范围。

第七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应当遵守以下原则:(一)坚持企业自我约束与指导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制度。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日常管理的主体,县国资办、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二)坚持源头控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切实规范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通过完善制度,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进行源头控制;通过加强审批、预算管理、内外部监管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三)坚持推进企业发展与厉行勤俭节约相结合,严格控制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水平。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标准原则上参照党政机关标准确定。对各种必要、合理的职务消费行为予以保障,同时严禁各种不必要、超标准的职务消费行为,杜绝铺张浪费,厉行节约,勤俭办企。

(四)坚持廉洁自律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全面构建企业领导

人员职务消费管理长效机制。企业领导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自我约束,做到廉洁自律。各职能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构建职务消费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二章公务用车管理

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公务用车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公务交通所使用机动车辆(以下筒称车辆)和费用的管理。

第九条 企业公务用车方式包括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和发放公务用车补贴两种方式。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的公务用车,包括相对固定车辆和统一调度车辆。

企业没有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的,可以采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的方式,保障企业领导人员公务交通的需要。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的,不得同时以任何名目为企业领导人员发放公务用车补贴。企业为领导人员发放公务用车补贴的,不得同时为其提供公务用车。

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中已包括公务用车补贴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提供公务用车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

第十条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的,应当对车辆的配备、运行和处置进行管理。配备是指车辆的购置(租赁)和更新;运行是指车辆的日常使用以及保养、维修;处置是指车辆的报废和变价出售等。

第十一条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的公务用车数量不得超过企业领导人员的人数。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排气量和

购车价格标准,参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标准。

第十二条 企业不得超数量、超标准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车辆购置后不得增加配置和内饰。

企业发生非政策性亏损,托管、重组脱困,以及拖欠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期间,严禁为企业领导人员购置、更新公务用车。

第十三条 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使用年限超过10年或行驶里程超过30万公里的,或根据有关规定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可以更新。新公务用车到位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新旧公务用车的交接工作。

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报废和变价出售等处置,应当按照国有企业资产处置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企业领导人员正在使用的公务用车,若超过本办法规定的配备标准,在未达到更新或报废标准情况下,可以继续使用。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对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保养、维修费用,以及日常使用所发生的各种保险费、年检费、车船使用税、燃油费、停车及过路桥费等运行费用,实行单车核算,采取限额或预算范围内据实报销等方式进行管理。对公务用车运行费用采取限额管理的,节余部分不得发放给个人。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对公务用车实行定点保养和维修,以降低保养和维修费用。保养和维修费用不得以货币化方式 发放给企业领导人员个人。

第十七条 企业领导人员经审批同意自行驾驶公务用车的,企业应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企业领导人员自行驾驶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加强自驾管理,不得发放自行驾驶公务用车补贴。

第十八条 企业实行公务用车改革的,不得借改革之机增加企业负担,原则上应当参照党政机关标准确定公务用车补贴标准。同时,不得超标准发放公务用车补贴,确保车改后公务用车费用支出下降。

第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退休或调离本企业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提供公务用车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

第二十条 企业不得采取向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调换、借用等方式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

第二十一条 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因私使用公务用车。

第三章通信管理

第二十二条 通信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因公务活动所发生的移动通信费用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 企业领导人员移动通信费用管理方式包括限额范围内据实报销和预算范围内据实报销、发放通信补贴等。企业应当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选择适当的方式对企业领导人员移动通信费用进行管理,不得同时采用报销和发放补贴的方式。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和通信市场资费等因素,合理确定企业领导人员通信补贴标准,并按照财务管

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发放。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中包括通信补贴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报销通信费用或发放通信补贴。

第二十五条 企业领导人员退休或调离本企业后,企业不得再承担其通信费用。

第四章 业务招待管理

第二十六条 业务招待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因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合理需要而发生的招待客户、合资合作方以及其他外部关系人员的活动和费用的管理。业务招待费用主要包括餐饮、接待、礼品等费用。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我省、市、县有关规定,结合 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业务招待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招待管理。

企业应当本着节俭、合理、必需的原则,制订各类业务招待费用标准,明确业务招待活动的申请、审批、报销等流程。业务招待费用报销单应当明确业务招待事由、参加的企业领导人员、参加的人数后,方可报销。

负责业务招待费审批的企业领导人员本人发生业务招待费用的,应当由企业确定其他企业领导人员进行报销审批。

第二十八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在本企业内部或定点餐厅、定点饭店等进行业务餐饮活动,不得在高档的餐厅、饭店、会所等进行宴请。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参加所出资企业或关联企业安排的在高档场所进行的宴请活动。

第二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得在高档的娱乐、休闲、健身、保健等经营场所进行业务接待活动。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参加所出资企业或关联企业安排的在高档场所进行的业务接待活动。

第三十条 企业领导人员在业务招待活动中赠送招待对象的礼品,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礼品应当有利于宣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不得赠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会员卡和商品预付卡,以及贵重金属和其他贵重物品。

第三十—条 企业领导人员参与的由本企业支付费用的餐饮、接待及赠送礼品等业务招待活动,均界定为该企业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行为,相关费用均确定为该企业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

第五章 差旅管理

第三十二条 差旅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因企业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国内差旅活动和费用的管理。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我省、市、县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差旅管理制度,参照党政机关相关标准,合理确定企业领导人员差旅活动中乘坐交通工具的等级,以及住宿、伙食和公杂等费用标准。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从严控制随行人员数量。

第三十四条 严禁企业领导人员安排与生产经营业务无关的差旅、考察等活动。

第六章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

第三十五条 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因公临时出国(境)活动和费用的管理。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执行《浙江省厅局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若干规定》(浙委办发 〔2013〕66号)的有关规定。企业领导人员因公赴香港、澳门执行任务,严格按照中央有关港澳工作方针政策和我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我省、市、县有关规定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制度,参照国家有关临时出国(境)人员费用开支管理的规定,确定交通工具、食宿等各项费用标准。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领导人员处理内部经营业务、实施“走出去”战略任务等不同活动内容,加强因公临时出国(境)分类管理。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根据因公出国(境)限量管理等有关规定和生产经营需要,制订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计划,不得安排照顾性和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再安排考察性出访,不得赴国外出席无实质内容的庆典、开工仪式或内部慰问等活动。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从严控制领导人员出国(境).天数,实质性公务活动应当占在外日程的三分之二以上,不得无故延长因公临时出国(境)时间。企业领导人员在外停留时间应按照外事审批部门批准的日程执行。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从严控制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

(境)随行人员数量,不得安排与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任务无关的人员随行。

第四十一条 同一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原则上不得同团出 国(境),不得同时或6个月内分别率团出访同一国家或地区。

第四十二条 企业领导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绕道或以过境名义变相增加出访国家和地区。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安排交通工具和食宿,合理控制费用支出,不得铺张浪费。企业不得为党政机关人员列支或补贴出国(境)费用。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在本单位或本系统对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人员等信息进行公示,并严格执行出访报告制度。

第七章培训管理

第四十五条 培训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为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所参加的培训活动和费用的管理。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培训的性质和内容,对企业领导人员培训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加强培训费用管理。

第四十七条 除县委组织部、县国资办或有关主管部门以及上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各类培训外,企业领导人员参加的社会化培训和各种学历学位教育、专业资格证

书培训、专业课程进修等费用,应当由企业领导人员个人承担。

第四十八条 企业领导人员参加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应当遵守国家和我省、市、县有关因公临时出国(境)的规定。企业应当参照国家有关临时出国(境)人员费用开支管理的规定,制订企业领导人员国(境)外培训费标准。

第八章 预算管理

第四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管理是指企业按照国家和我省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实际,结合企业领导人员履行工作职责的需要等,合理安排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水平,并进行控制和监督。

第五十条 企业应当加强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等工作,确保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县国资办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监管(所属)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进行备案管理,督促企业严格控制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水平。

第五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按、分项目编制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

(一)公务用车购置(租赁)、更新预算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公务用车运行费用预算应当结合公务用车使用年限和车况等因素,按车进行编制。发放公务用车补贴的,按

人按标准编制预算。

(二)通信费用预算应当结合企业领导人员岗位职责和电信市场资费等因素,根据所选择的通信费用管理方式,按人按标准编制。

(三)业务招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费用预算应当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相关费用标准和物价水平等因素编制。

第五十二条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程序,于每年2月底前向县国资办或有关主管部门提交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备案报告,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监事会。备案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本职务消费预算情况。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总体预算情况,以及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通信、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等专项预算情况。

(二)本职务消费预算变动情况分析。职务消费预算总体水平与企业经营收入和费用支出预算的匹配情况,本职务消费预算总体水平与上预算总体水平对比情况等。

(三)上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应当分项目按人编报。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五十三条 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企业应根据各类职务消费特点,定期监测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向企业领导人员告知其本人职务消费预算执行情况。对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差异,要认真查找原因,并在备案报告中进行说明。

第五十四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预算编制基本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经履行企业预算管理有关审核程序后,可以对预算予以调整,并于当年10月底前提交县国资办或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制订(修订)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和各专项职务消费管理实施细则,在执行前应事先报县国资办或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审核。

第五十六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和各专项职务消费管理实施细则应当做到规定明确、措施可行、标准清晰,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充分征求职工意见。

第五十七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财经纪律,控制职务消费支出,不得发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 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央有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规定等政策法规明令禁止的职务消费行为。

第五十八条 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向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转嫁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在本企业、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报销与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无关的任何费用。

企业领导人员在所出资企业担任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等管理职务,并且主要工作职责和工作精力在下属企业的,可执行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标准,由所出资企业报销和列支。

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同时在本企业、所出资企业、关联企业报销和列支职务消费费用。

第五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应当实行“阳光 化”管理。企业应当按季分项目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具体情况在本企业内部以适当形式进行公示。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及执行情况等作为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和民主评议。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及执行情况等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定期向职工公示,接受监督。

第六十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的组织领导,落实职责,严格执行,并明确分管领导和内部主要职能机构。

企业内部的纪检监察、组织、财务、审计等机构应当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审批、报销、检查等关键环节,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监督管理。

第六十一条 县国资办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纪检监察机构应当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十二条 企业应当积极配合县国资办、有关主管部门以及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照要求及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六十三条 企业领导人员违反本办法进行职务消费的,依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央、省有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规定等,由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视情节轻重,给予诫勉谈话、调离岗位、降职、免职等处理。应当追加纪律责任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属于共产党员违纪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第六十四条 企业领导人员因违反本办法受到诫勉谈话、调离岗位、降职、免职处理的,相应扣减相关企业领导人员25%、50%、75%、100% 的效益年薪。

第六十五条 企业违反本办法,超数量、超标准为企业领导人员配备公务用车的,扣减相关企业领导人员20%的效益年薪。违规配备的公务用车不得继续提供给企业领导人员使用。

企业违反本办法,为企业领导人员发放交通补贴的,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予以全部清退。

第六十六条 企业领导人员违反本办法获取的不正当经济利益,应当予以全部清退;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据国家和企业的有关规定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本办法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制订本企业总部相关人员和所出资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制度,指导监督所出资企业建立健全职务消费管理制度,实行职务消费预算备案管理,切实加强企业管控能力,全面规范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

第六十八条 企业应当参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办公用房的配置及使用,切实加强对企业领导人

员办公用房的管理。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由县国资办负责解释。第七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厦门市市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厦门市市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增强厦门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增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结合,促进研发资源共享,规范和加强我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是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需求,依托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在厦高校的人才优势、科技资源优势组建的、拥有较强科技实力、较完备的试验条件、能有效进行成果转化的科研开发实体。

第三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1、开展原创技术研究。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发有产业前景的应用技术,促进相关领域、行业的科技进步。

2、强化研究特色。加强优势领域的技术开发能力,力争在优势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前沿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资源共享开放。组织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间的科研人员到重点实验室承担应用技术研究或前瞻性、探索性研究课题,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努力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

4、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注重技术集成创新,协助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技术向产业的转移。

第二章 申报与确认

第四条 厦门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市级重点实验室的申请,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确定市级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实施计划,负责组织论证、审批,并对实验室的运行进行定期考评。

第五条 申请建立市重点实验室,其主要研究方向除应属市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或具有原创性的学科特色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1、研究方向明确,所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解决我市高新技术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思想和方法具有创新性,所取得的成果对行业具有辐射作用,研究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在同领域研究中具有显著技术优势和雄厚科研实力,具有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承担并出色完成过国家和地方各项重点科研任务,在行业或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且成果转化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和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拥有一定数量和水平的科研人员。

4、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5、有比较雄厚的科研资产和经济实力,能保证实验室开展工作的基本经费,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有一定的资金匹配。

6、产学研联系密切,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业绩。

第六条 申报程序:

l、依照本管理办法,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

2、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申报单位和申报材料进行初审。

3、申报材料内容:

(1)《厦门市重点实验室申请表》;(2)《厦门市市级重点实验室规划方案书》;(3)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第七条 初审合格后,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市财政主管部门对申请单位进行现场考察,确认基本符合组建条件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提出意见。

第三章 运行管理

第八条 专家论证通过并经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批复正式组建。

第九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采取边建设、边运行的工作方式,组建期限一般为两年。凡列入组建计划的项目,实施单位要根据进度安排资金,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第十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期满可提出验收申请;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申请并依据其《重点实验室规划方案书》,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验收。对验收合格者,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主管部门下达批文,正式授予“厦门市重点实验室”名称,颁发统一制作的牌匾,并按《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厦委发[2006]13号文)规定受理其申报科技专项资金项目,经审核后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经费资助。

市级重点实验室在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时,同等条件下可优先予以支持。

第十一条 未通过验收者,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责成依托单位采取措施改进;两次验收仍未通过则取消组建批文,其依托单位两年内不得提出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的申请。

第十二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组建期间,所需经费采取政府资助经费为辅,单位自筹为主的方式。政府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必要的软件,不得作为土木建设及日常运行经费。

第十三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在市宏观经济、产业和科技政策的指导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承接企业委托的应用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项目及前瞻性研究项目,实行有偿服务,并尽快实现“科研-开发-技术-市场”的良性循环。

第十四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不变。实验室应充分利用依托单位现有的科研、人才等综合优势和基础条件,在经济及管理上应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条件的可作为二级单位管理,进行法人登记。

第十五条 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可以是单一独立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大中型企业,也可以是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体。依托单位应当为重点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支撑。

第十六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全权负责实验室工作。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管理机制。

第十七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应根据国家关于技术转让、专利保护等有关规定,与合作方签订技术转让或合作研究合同,明确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建立互惠互利的开放合作机制,依法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 鼓励具备条件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鼓励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实验室进行技术交流和研究开发。

第十九条 工程化技术开发能力强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可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升级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四章 监督与检查

每二十条 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如发现与原计划有重大偏离,或人员大量流失的,将暂停或停止该实验室建设,其依托单位两年内,不得申报科技扶持资金项目。

第二十一条 政府资助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挤占,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市财政主管部门将检查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并进行绩效考核。

第二十二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后,市科技行政和财政主管部门将会同有关单位,每两年对其运行情况及绩效进行一次考核评估。经过考核,对在科技创新或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成绩突出,能够集聚人才,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的实验室,给予表彰或奖励,并在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时,优先考虑予以支持。对管理不善者,责成限期改进。对连续两次考评不合格者,取消其市级重点实验室资格,并酌情收回政府资助经费,同时进行通报批评,其依托单位两年内,不得申报科技扶持资金项目。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厦门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乡级重点室管理暂行办法

    新乡市市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新乡市市级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实验室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2017〕152号)、《关于深化自治区......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行政执法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行政执法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推进煤炭行政执法,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行业管理和安全监管,保证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行政执法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行政执法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发布时间:2011年6月13日 浏览次数:1009 鲁煤发〔2011〕107号 机关各处室,驻济各直属单......

    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加强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廉洁自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金融......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重点实验......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