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及管理办法制修订解读
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及管理办法制修订解读
现代电镀网5月26日讯:(每日电镀行业最新资讯推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现代电镀网)
一、制修订背景
2012年8月,我部颁布了《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并据此开展了全国钢铁企业规范管理工作,分三批公告了符合《规范条件》的304家企业,涉及炼钢产能10.6亿吨,约占全国总产能的90%左右,行业规范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当前,钢铁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行业管理也发生了新变化。钢铁项目投资管理由国家核准改为地方备案,2015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进一步加严了环保标准。为适应相关法规政策变化,结合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实际以及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原有《规范条件》在市场准入、环保约束等方面需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同时,为完善对已规范钢铁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需制订《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二、制修订的主要原则
一是更新政策依据。修订后的《规范条件》各部分具体条款依据最新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制定,未有规定的,参考行业基本共识制定。并且相关条款考虑了与正在制修订的钢铁产业政策、“十三五”钢铁规划、钢铁行动计划等文件的衔接;《管理办法》则是依据修订后的《规范条件》进行制定的。二是强化环保节能约束、增加了新建和改造项目准入条件。根据新《环境保护法》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污染物排放和能耗指标要求,明确了对新建、改造钢铁企业的准入条件。细化了对钢铁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为便于进行动态管理,单独制定《管理办法》。三是根据不同产品设定了不同的冶炼装备准入条件。在设置装备准入条件国产中,根据行业内的普遍反映,并参考中国工程院相关研究建议,将板材与棒线材对冶炼装备的炉容要求加以区分要求。四是取消了规模要求,保持整体框架结构不变。为避免追求规模,本次修订取消了规模产能要求,但对产品质量、工艺与装备、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等5个方面内容进行了细化,以保持《规范条件》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三、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具体修订内容说明(一)产品质量
修订后的《规范条件》对企业产品质量保证措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由原“钢铁企业须具备完备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要求“钢铁企业须建立完备的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保证制度和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具有产品质量保障机构和检化验设施”;同时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新增“严禁伪造他人厂名、厂址和商标,以次充好以及伪造、不开发票销售钢材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工艺与装备
修订后的《规范条件》对规范企业的具体工艺装备已有明确要求,因此不再限定单个企业生产规模,但鼓励企业保持经济规模和完整工艺流程。板材与棒线材冶炼装备不按100吨以上转炉一概而论,要求“建设、改造钢铁企业高炉有效容积≥1200立方米;普钢板带材生产线转炉公称容量≥120吨,电炉公称容量≥100吨;普钢管、棒线材生产线转炉、电炉公称容量≥70吨”。
同时,新增两化融合内容,要求“钢铁企业须配备基础自动化级(L1级)和过程控制级(L2级)自动化系统,有条件的企业应配备生产控制级(L3级)和企业管理级(L4级)自动化系统。鼓励企业集成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两化融合技术,提高企业智能化水平”。
(三)环境保护
修订后的《规范条件》与新《环境保护法》及现行标准对接,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其中烧结球团焙烧设备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由原≤600mg/m3提高到≤200mg/m3(特殊保护措施地区为180mg/m3),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由原≤500mg/m3提高到≤300mg/m3。并新增“新建、改造钢铁企业须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完成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手续。”
(四)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
修订后的《规范条件》与《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256-2013)对接,新增“新建、改造钢铁企业焦化工序≤122千克标煤(捣固焦≤127千克标煤)、烧结工序≤50千克标煤、高炉工序≤370千克标煤、转炉工序≤-25千克标煤、普钢电炉工序≤90千克标煤、特钢电炉工序≤159千克标煤”;提高了现有钢铁企业工序能耗限值,其中烧结工序能耗由原≤56千克标准煤提高到≤55千克标准煤,高炉工序能耗由原≤446千克标准煤提高到≤435千克标准煤,转炉工序能耗由原实现负能炼钢提高到≤-10千克标准煤,并要求现有企业逐步达到新建、改造企业能耗标准。
(五)安全、职业卫生和社会责任
修订后的《规范条件》进一步明确对安全生产的具体要求,由原“钢铁企业须具备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明确要求“钢铁企业须符合《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文件及相关安全、职业卫生标准的规定”;同时,新增“新建、改造企业的安全和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完成安全及消防竣工验收手续”。
四、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管理办法制订说明
《管理办法》明确了职责分工、年度审查、变更、整改和撤销资格的具体要求。原《规范条件》中关于规范企业动态管理的相关内容修订后不再陈述,仅保留与申报程序相关的内容。
(一)职责分工
规定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地方工业主管部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规范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在动态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关注了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权,提出“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有权对规范企业涉及不符合《规范条件》的行为进行监督”。
(二)年度审查 规定规范企业需每年提交自查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建立专家委员会,对自查报告进行审查,并抽取部分企业进行现场复核。
(三)变更
规定规范企业发生“企业名称发生变化,与其它规范企业兼并、重组,企业进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企业新增冶炼产能,企业冶炼装备有变化”情况的,需提出变更申请。发生“企业搬迁,企业发生分立,与非规范企业兼并、重组”情况的,需重新按《规范条件》进行申请。
(四)整改和撤销资格
规定规范企业发生“未按时上报年度自查报告,经核实存在违反《规范条件》要求,经核实报告虚假统计数据及其它弄虚作假行为,经环保部门监查不合格被列入整改名单的,不配合监督检查工作,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等情况的,将责令其限期整改。发生“拒绝整改或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后仍未达到要求;发生重大产品质量问题、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重大或特别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社会不稳定事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停产超过1年;其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拒绝整改或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后仍未达到要求”情况的,将撤销其公告资格。
第二篇:《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全文及解读
《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全文及解读 [工信部网站] 2010年7月13日 14:1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工原[2010]第105号)
为进一步加强钢铁行业管理,规范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现予以公告。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
一、总则
钢铁行业快速发展对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仍存在产能增长过快、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淘汰落后进展缓慢、铁矿石经营秩序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钢铁行业管理,规范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对钢铁行业现有企业生产经营实行规范管理,作为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项目、配置资源、核发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规范铁矿石经营秩序及推进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等事项的依据。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要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工作相结合,逐步减少钢铁企业数量,降低落后产能比例,改进和完善行业管理。本规范条件是现有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是适应我国钢铁工业目前发展水平的过渡性标准,随着我国钢铁工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将不断提高。对于钢铁行业建设及改造项目要达到更高的准入标准,需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有关要求执行。
二、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
(一)产品质量
1.钢铁企业须具备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须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两年内未发生重大产品质量事故。
2.钢铁企业生产属于国家生产许可制度管理的产品,须依法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二)环境保护
1.钢铁企业吨钢污水排放量不超过2.0立方米,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不超过1.0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1.8千克。
2.钢铁企业须依法执行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审批的,须补办环评审批手续。企业须具备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配套完备的污染物排放监测和治理设施,安装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
3.钢铁企业应持证排污、达标排放,两年内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应符合国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的相关规定,危险废物依法处置;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须符合环保部门核定的总量控制指标。企业有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应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并满足总量减排指标要求。
4.其它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满足的环保要求。
(三)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
1.钢铁企业须具备健全的能源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能源管理中心。
2.钢铁企业主要生产工序能源消耗指标须符合《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256)和《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342)的规定,其中焦化工序能耗≤155千克标煤/吨、烧结工序能耗≤56千克标煤/吨、高炉工序能耗≤446千克标煤/吨、转炉工序能耗≤0千克标煤/吨、普钢电炉工序能耗≤92千克标煤/吨、特钢电炉工序能耗≤171千克标煤/吨。吨钢新水消耗不超过5吨。高炉渣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7%,转炉渣不低于60%,电炉渣不低于50%。
(四)工艺与装备
1.高炉有效容积400立方米以上,转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上,电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上,烧结机使用面积90平方米以上,焦炉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上,及不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淘汰类工艺装备;2005年7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实施后建设改造的装备须满足《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的装备准入要求且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规定的限制类工艺装备,即烧结机使用面积180平方米及以上,焦炉炭化室高度6米及以上,高炉有效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转炉公称容量120吨及以上,电炉公称容量70吨及以上。高炉须配套煤粉喷吹和余压发电装置,焦炉、高炉、转炉须配套煤气回收装置。有条件的企业焦炉须采用煤调湿并配套干熄焦装置,烧结机须配套烟气余热回收及脱硫装置,轧钢采用蓄热式加热炉。
2.钢铁企业须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适时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淘汰落后的生产装备。
(五)生产规模
2009年普钢企业粗钢产量100万吨及以上,特钢企业30万吨及以上,且合金钢比大于60%(不含合金钢比100%的高速钢、工模具钢等专业化企业)。
(六)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
1.钢铁企业须符合《安全生产法》、《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一系列有关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具备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责任制、防治条件和管理体系,两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2.钢铁企业不得拖欠国家税收和职工工资,须按国家有关规定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三、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管理办法
(一)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的规范管理,商相关部门后以公告形式公布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二)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规范申请、审核及公告程序: 1.现有钢铁企业均需纳入规范管理,申请规范的钢铁企业须编制《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申请报告》并附相关证明文件(格式要求见附件)。地方企业通过本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中央企业直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受理本地区钢铁企业的规范申请和初审,中央企业自审。初审或自审需按规范条件要求对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实,提出初审或自审意见,附企业申请材料及有关土地、项目核准或备案等审批文件、证明文件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3.环境保护部负责现有钢铁企业环保要求符合情况的审查工作,未通过审查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予进行规范公告。具体审查办法环境保护部另行制定。
4.工业和信息化部收到申请后,对申请材料组织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告。
(三)地方各级工业主管部门每年要对本地区企业执行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中央企业要自检,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部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
(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规范条件实施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五矿进出口商会组织企业做好行业自律、加强协调,使铁矿石资源流向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
(五)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将撤销其公告资格: 1.填报相关资料有弄虚作假行为; 2.拒绝接受监督检查; 3.不能保持规范条件;
4.发生重大安全和污染责任事故; 5.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规定。
(六)不具备规范条件的企业需按照规范条件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应逐步退出钢铁生产。
(七)对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有关部门不予核准或备案新的项目、不予配置新的矿山资源和土地、不予新发放产品生产许可证、不予提供信贷支持。
四、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除外)的现有钢铁联合、冶炼企业。
(二)本规范条件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若进行修订,则按修订后内容执行。
(三)本规范条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和宏观调控要求适时进行修订。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解读
一、制定并颁布《规范条件》有何重要意义?
钢铁行业快速发展对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出现钢铁产能增长过快、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淘汰落后进展缓慢、铁矿石经营秩序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并且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提出了十六项具体意见,其中第四条明确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规范条件》是国办发[2010]34号文的具体落实,是对现有钢铁企业全部存量产能开展行业管理的新举措,是一种求真务实的大胆尝试,对改变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模式,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节能降耗、治污减排,促进淘汰落后、推动兼并重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推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规范条件》的作用有哪些? 不同于以往新建项目的核准、审批或行政许可,《规范条件》关注产品质量、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装备、生产规模、安全卫生社会责任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方面,是对现有钢铁工业实施全口径的行业管理、引导国内现有钢铁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现有企业(包括所有已建成产能)只要符合这些基本条件,就能自动纳入国家的规范管理,因此《规范条件》将有助于对现有钢铁工业实施全口径的行业管理。
通过《规范条件》的实施,对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进行规范审核,公布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将使各管理部门有据可查,对规范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引导铁矿石流向、发放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引导信贷、促进淘汰落后、推动兼并重组等发挥积极作用。
三、规范条件准备利用多长时间形成对钢铁行业的规范审核?
对钢铁行业进行规范管理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许多部门也希望我们尽快公布规范企业名单。我们认为规范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远近结合,初期主要对那些条件好、生产经营规范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集中审核,在满足各项条件,特别是环保条件后,尽快予以公告。对于不满足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各企业要按照条件进行整改,以达到规范条件的要求,然后提出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各地的申请分批予以公告,真正将规范过程作为钢铁企业提高质量、节能减排、提高装备水平、淘汰落后、安全生产的参照标准和最基本的达标方向,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国钢铁行业整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四、如何理解《规范条件》与《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有关装备水平准入条件的区别?
《规范条件》的政策目标是在当前形势下对现有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规范,对象是现有全部钢铁企业,只要是不属于淘汰的落后装备都允许存在。但这只是一个最低要求,随着行业水平和环保要求的整体提高,将不断提高;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有关装备水平准入的条件是企业通过建设及改造来实现产业升级时必须满足的最低装备水平及技术经济指标,是一个更高的标准,是现有企业今后的改造方向。二者是有区别的。
五、《规范条件》制定的原则有哪些?
《规范条件》制定的原则包括:
(1)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规划;
(2)符合钢铁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定;
(3)充分考虑我国钢铁工业目前发展水平,以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基础,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工作相结合;
(4)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选择钢铁行业常用指标;
(5)指标尽可能与产业政策、规划和相关标准的规定保持一致,对于实际生产中已发生较大变化、原有规定已不适应新情况的指标,参考典型企业数据和行业平均水平测算;
(6)对难以量化的指标,给出明确的限定或说明。
六、《规范条件》6个方面内容的选择是如何考虑的? 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装备、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等6个方面与现有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息息相关,也与我国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既是影响我国钢铁行业结构调整、综合实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从以上环节设置门槛有利于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以上6个方面国家和行业目前都有相应较成熟规范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体系,从以上环节入手法律依据充分,也便于实际操作。
七、产品质量条件的确定是如何考虑的?
具备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也是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产品质量事关国计民生,因此规定企业两年内未发生过重大产品质量事故;对适用于生产许可制度管理的产品,明确需按照《工业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进行管理,体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适用于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主要包括建筑用的螺纹钢、钢筋、线材等。
八、环境保护条件的确定是如何考虑的?
在具体排放指标方面,选取废水、烟粉尘、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吨钢排放量指标,依据2008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指标的统计平均值分别确定限值。具体情况见下表。
指标 2008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 限值
吨钢废水排放量(m3)2.34 2.0 吨钢烟尘排放量(kg)0.42 1.0 吨钢粉尘排放量(kg)0.88 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kg)1.98 1.8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是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手段。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由于历史和其他复杂原因,我国部分钢铁企业在当初项目建设时存在着未按规定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规范条件》提出企业须依法执行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要求,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审批的,须补办环评审批手续。为便于规范工作的顺利进行,环保部将对某一阶段大量集中的补办环评手续工作,采用专门办法予以办理
由于侧重对现有生产企业的规范,除要求通过环评外,规范条件特别增加了对现有钢铁企业环保实际状况的审核,将首先由环保部对钢铁的SO2、COD、粉尘固体废弃物及排放总量进行审核,并对规定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后才能予以规范。
九、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条件的确定是如何考虑的?
钢铁工业为典型的能源及资源消耗型产业,根据相关政策及标准,结合钢铁行业现状,设定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指标。
为便于操作和更加科学,这次规范条件没有采用吨钢综合能耗这一指标为标准,而是采用了主要生产工序能源消耗,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256-2007)作为依据,为直观起见,我们将主要指标直接编入了规范文件。但是实际情况中目前全国转炉工序能耗达标率不足10%,因此在实际规范中,这个指标可适度放宽。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选取吨钢新水消耗、冶金渣利用率等综合性的主要指标,根据《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相关规定,参考2008年行业平均水平确定。具体情况见下表。
指标 2008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钢 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限值
吨钢耗新水 5.36吨 长流程≤6吨
短流程≤3吨
全行业:8吨(2010年),6吨(2020年)重点大中型企业≤5吨(2011年)≤5吨
高炉渣综合利用率 98.90% ―― 冶金渣,近100% ≥97%
转炉渣综合利用率 93.78% ―― ≥60%
电炉渣综合利用率 ―― ―― ≥50%
经过研究认为,由于高炉渣、转炉渣和电炉渣的成分、利用技术和利用水平不同,将冶金炉渣综合利用率分解为以上三个利用率较为科学,目前全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渣利用率平均已达98%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00%;统计转炉渣利用率平均已达93%以上,但调查认为数据存在较大水分,由于转炉渣含有活性钙,存在处理难度大、时间长、费用高等问题,实际利用率不足60%;调查电炉渣实际利用率50%左右。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规范条件》将冶金渣综合利用率分别确定为:高炉渣利用率≥97%,转炉渣利用率≥60%,电炉渣利用率≥50%。
十、为什么要求“企业须具备健全的能源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能源管理中心”?
企业健全的能源管理体系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及最佳管理为基础,能够以较小能源管理成本实现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要求现有钢铁企业必须具备健全的能源管理体系,配置能源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制定具体能源管理制度,同时配备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使企业管理节能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能源管理中心能够提高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及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因此要求有资金和技术条件的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
十一、工艺与装备条件的确定是如何考虑的?
工艺与装备条件的确定主要从冶炼环节着手,对高炉、转炉、电炉的容积或公称容量进行了规定,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规定,同时参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定高炉400立方米及以下、转炉和电炉30吨及以下为2011年的淘汰标准,考虑距2011年底仅1年多的时间,为此《规范条件》将最低值设定为高炉400立方米以上、转炉和电炉30吨以上。对于2005年7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实施后建设改造的装备,规定必须满足《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的装备准入要求,即高炉有效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转炉公称容量120吨及以上,电炉公称容量70吨及以上。除容积或公称容量参数外,结合技术发展情况和能源环保的要求,对焦炉、烧结机、高炉、转炉的配置也作出了规定:要求现有高炉须配套煤粉喷吹和余压发电装置,焦炉、高炉、转炉须配套煤气回收装置;有条件的企业焦炉须采用煤调湿并配套干熄焦装置,烧结机须配套烟气余热回收及脱硫装置,轧钢采用蓄热式加热炉。
对落后的工艺装备明确须彻底淘汰。
十二、生产规模条件的确定是如何考虑的?
钢铁生产属于连续化规模化生产体系,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装备逐年向大型化发展,按照规范条件确定的冶炼设备水平,可比较科学地确定企业规模水平。同时为促进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合并后的企业可视为一个企业核定规模。按照以上考虑,我们确定了企业规模条件。并且明确,按2009年企业实际粗钢产量核定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按实际已发生而非2010年及以后等未发生的粗钢产量为标准,以防止企业为达到条件而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进而加剧钢铁产能的无序增长。
综合考虑满足经济发展的钢材需要和现有钢铁企业的装备和产能情况,规模条件普钢企业定为100万吨。由于特钢生产具有多品种、小批量、高合金钢比等特点,结合国内特钢企业现状,以粗钢规模30万吨及以上作为特钢企业规模条件,同时以合金钢比大于60%对特钢企业进行界定,对合金钢比100%的高速钢、工模具钢等专业化特钢企业不设定规模条件。
十三、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条件的确定是如何考虑的? 为体现以人为本,真正实现企业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考虑规范条件的全面性,《规范条件》对钢铁企业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依据是《安全生产法》、《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标准,以及企业必须承担的依法纳税、给与职工应得报酬和福利等社会责任。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生命财产,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生产运行的基本条件,树立安全卫生观念,搞好安全生产和工业卫生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大局,同时也是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强调企业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十四、进行实质性联合重组的企业是否优先考虑纳入规范管理?
《规范条件》提出规范管理要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工作相结合,逐步减少钢铁企业数量,降低落后产能比例,改进和完善行业管理。因些,对已完成实质性重组、淘汰落后工作完成较好的企业,在符合规范条件的基础上优先纳入规范管理。
十五、纳入规范管理的企业都包括哪些?
《规范条件》对于目前我国所有钢铁企业(目前特指钢铁联合企业和冶炼企业),不论级别、大小、所有制性质、资产类别均纳入管理范围,真正做到行业规范管理。
十六、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将受到哪些限制? 根据《规范条件》,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不搞“一刀切”,允许其按照条件的要求进行整改,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加快淘汰落后等方面工作。
对于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包括整改后符合条件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审查并分批公布名单,对于最终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将在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发放、信贷支持、铁矿石使用及核准或备案项目、矿山资源和土地配置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
十七、如何理解“不具备规范条件的企业需按照规范条件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应逐步退出钢铁生产”?
对于暂时不具备《规范条件》的企业,允许其按照规范条件的要求进行整改,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等方面工作。
对于整改后符合条件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审查并分批公布名单;对于最终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应逐步退出钢铁生产。
十八、不符合生产规模要求的企业是否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达标?如不可以将如何进行整改?
《规范条件》明确按2009年企业实际粗钢产量核定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对于生产规模达不到条件的企业,不能再通过新建或改扩建项目扩大产能达到规模条件,鼓励企业通过与管理、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进行联合重组达到条件。
十九、企业如何申请?如何组织审查和公告? 企业首先编制《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规范申请报告》(详见《规范条件》附件),地方企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工业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中央企业直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按规范条件要求对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审查和自查,提出审查意见后与申请材料一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同时,企业需根据《规范条件》的环保要求规定,准备相关材料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部门,各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对现有钢铁企业环保要求符合情况的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后与相关材料报环境保护部确认。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申请材料组织审查并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告。
二十、为什么要对已公示的企业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社会监督能够使企业切实按照《规范条件》要求,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对于不能执行《规范条件》的企业,社会监督能够起到警示作用。动态管理主要针对经过公示符合《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抽查,抽查结果不符合要求的,将撤销其资格。因此通过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能够保障《规范条件》执行的公正、公平,增加执行过程的透明度。
第三篇:工程项目首件工程样板制管理办法
工程项目首件工程样板制管理办法
一、首件工程样板制
工程项目作业队首次实施的不同工艺的分项工程称为首件工程。其首件工程在实施准备阶段及实施过程中,对人员、设备、技术、工艺合理组合,规范化施工,并通过检查、总结、完善等手段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将操作方法、工艺流程固定化、标准化,在项目建设中全面推广实施的方法称为首件样板工程制。
二、首件工程样板制的意义与目的 公路工程施工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露天作业、参建施工作业队伍众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质量稳定度不均衡的特点,为了保证各作业队质量控制水平稳定,实现各分项工程的控制目标,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规范施工工艺,统一质量目标,培训施工队伍,加强各作业队之间的学习、交流,有针对性的制定各作业队施工控制措施和监理要点。确保各作业队技术水平稳定,质量控制水平均衡。实行首件工程样板制。
三、首件工程的实施
1、确定质量、安全、环保控制总目标
执行办根据招标文件的质量要求及《施工合同》承包人质量承诺,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制定项目质量总目标。
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但要制定质量总目标控制,同时要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及《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方针。建立健全“政府监管、业主主导、施工企业为主体、参建各方各负其责”的建设安全综合安全体系。“把握规律、完善预案、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加强建设”。在施工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文明施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坚持三最原则,即最小程度的破坏自然环境,最大程度的保护自然环境,最大程度的恢复自然环境。例如哈密过境公路质量目标为:
实现关键项目检验一次性合格率100%,分项工程检验一次性合格率100%,竣工验收工程质量评定得分92。5分以上的优良工程,给哈密各族人民交一条快速、安全、舒适、文明的阳光大道。杜绝重大质量事故,避免一般质量事故,减少质量问题,消除质量通病。将工程总投资控制在概算总投资的95%以内,力争提前实现合同工程目标。
2、分解总目标,制定各分项工程目标
1)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划分
承包人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结合项目具体特点对单位、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划分,监理组对其审核,驻地处进行审批后报备执行办。
2)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分项工程的控制目标
按照以分项工程质量确保分部工程质量,以分部工程质量保单位工程质量,以单位工程质量保项目工程质量的原则对总质量目标逐级进行了分解。驻地处根据执行办制定的质量目标,分解制定各合同段单位工程质量目标。监理组根据驻地处制定单位工程质量目标,落实制定各分部工程质量目标。项目部根据监理组分部工程质量目标细化分解制定各分项工程质量目标并上报监理组、驻地处审核,报执行办批准。
例如哈密过境公路全线共划分为15个单位工程,194个分部工程,3701个分项工程(见下表)。每个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都确定了明确的分解指标(即分值)。
3、首件工程分类:首件工程实行双开工制,既要有质量保证措施,同时要满足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公路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首件工程可划分为:项目首件工程、合同段首件工程、作业队首件工程三种不同的类型。
项目首件工程是指该项目实施的第一个分项工程,合同段首件工程是指该项目中任何一个合同段实施的第一个分项工程,作业队首件工程指在合同段中任何一个作业队实施的第一个分项工程。
4、首件工程主持审批
哈密过境高速公路实施执行办、驻地处、合同段监理组三级监理模式,各级监理机构应按照其权限主持不同类型首件工程的审批:
⑴ 项目首件工程中的关键分项工程、主要分项工程由执行办主持审批,项目首件中的一般分项工程由驻地处主持审批。
⑵合同段首件工程由驻地处主持审批。
⑶ 各合同段作业队伍首件工程由各监理组主持审批。
(1)首件工程的申报
在施工过程中为能采用符合施工实际情况的合理的施工方法、施工组织、工艺流程和符合技术规范及目标分解要求的工程质量标准控制数据,在任何一类分项工程正式开工前,必须先做首件工程。
各施工单位应按照首件工程样板制中首件工程的划分原则确定每分项工程的首件,对首件工程的每道工序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进行层层技术交底。申报首件工程开工报告时,施工单位应提供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确定自检体系和质量责任人;明确检测方法、检测频率以及重点、难点部位的控制措施。各级监理机构的监理工程师应按照权限据此制定相应的监理实施细则,并明确监理责任人。
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批提交的施工方案、施工作业指导书、质量保证体系等。对于重大的、复杂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分项工程,应签署审批意见后上报执行办批准。
(2)工艺评审
由驻地处主持、各级从业单位参加审核项目部提交的首件工程施工方案,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实施。
(3)工程实施
项目部应严格按照批准工艺评审的施工方案实施首件工程;监理人员必须对所有的首件工程进行全过程旁站,并详细做好相应记录。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会同有关方面,提出可行的调整处理方案,以保证其顺利实施。
(4)评价认可
首件工程完成后,由各级监理组织按权限组织检测、验收和评定。如检测结果不符合设计标准、技术规范及总体质量目标分解评分值的要求,则与承包人共同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后制定新的施工方案重新进行首件工程施工,直至获得成功为止。对达到总体目标分解得分值的首件工程,承包人应对其施工工艺和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提交总结报告。由监理组织有关人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验证施工工艺的可靠性、合理性、提出改进意见,并形成评审会议纪要。
(5)总结经验 完善工艺 确定最终方案
首件工程经评审通过后,施工单位、监理工程师应根据评审报告进一步完善施工和监理实施方案作为最终方案。在此基础上审批分项工程开工报告。
(6)资料管理
得到认可的首件工程检查用表加盖首件工程认可专用章,有关人员签字。首件工程认可的所有相关资料均作为分项工程开工报告的附件整理和归档。
(7)推广示范
对合格的首件工程,各级监理组织按照其权限范围主持召开该首件工程现场推广会。组织全线各项目部的主要管理、技术人员,监理单位的主要技术、管理人员,施工队的主要负责人员进行现场观摩、研讨、学习。同时结合该首件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及处理解决问题的经验,详细介绍质量控制措施和监理要点,并以此首件工程作为同类分项工程的样板,统一标准,进行全线推广,以保证后续工程质量水平不低于首件工程的质量标准,从而实现整个工程的高标准、高质量。
第四篇:钢铁行业规范条件
附件:
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
一、总则
(一)为进一步加强钢铁行业管理,规范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条件。
(二)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除外)的现有钢铁联合、冶炼企业。
(三)本规范条件是现有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是适应钢铁企业目前发展水平的标准,随着我国钢铁工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将不断提高。
二、规范条件
(一)产品质量
1.钢铁企业须具备完备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保持良好的产品质量信用记录,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产品质量问题。
2.钢铁企业产品质量须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严禁生产Ⅰ级螺纹钢筋、Ⅱ级螺纹钢筋(2013年后)、热轧硅钢片等《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中需淘汰的钢材 产品。
(二)环境保护
1.企业须具备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配套必要的污染物治理设施,按照国家环保主管部门的规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2.钢铁企业排污须持有排污许可证,达标排放,其中水污染物排放须符合《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大气污染物排放须符合《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2)、《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3)、《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4)、《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5)和《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噪声排放须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须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危险废物污染控制须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等国家和地方标准。
3.钢铁企业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不超过1.19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1.63千克。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环保部门核定的总量控制指标。有单项污染物减排任务的企业,须落实减排措施,满足减排指标要求。
(三)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 1.钢铁企业须具备健全的能源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能源(水)计量器具。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能源管理中心。
2.钢铁企业主要生产工序能源消耗指标须符合《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256)和《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342)等国家和地方标准,其中焦化工序不超过155千克标煤、烧结工序不超过56千克标煤、高炉工序不超过446千克标煤、转炉工序实现负能炼钢、普钢电炉工序不超过92千克标煤、特钢电炉工序不超过171千克标煤。
3.钢铁企业须注重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吨钢新水消耗不超过4.1立方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4%。
(四)工艺与装备
1.高炉有效容积400立方米以上,转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上,电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上(变压器容量15000千伏安以上),高合金钢电炉公称容量10吨以上(变压器容量5000千伏安以上),球团竖炉8平方米及以上,烧结机有效烧结面积90平方米及以上,常规机焦炉炭化室高度4.3米(捣固焦炉3.8米)及以上,以及不属于《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中需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
2.钢铁企业主体工序须配备节能减排设备,其中高炉应 配套煤粉喷吹和余压发电装置,高炉、转炉应配套煤气回收装置。焦炉应配套除尘、脱硫、污水生化处理、煤气回收利用(不得放散)以及干熄焦装置。烧结机应配套烟气余热回收及脱硫装置。
3.钢铁企业须按照适时修订的《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有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企业,须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五)生产规模
2010年普钢企业粗钢年产量100万吨及以上,特钢企业30万吨及以上,且合金钢比大于60%(不含合金钢比100%的高速钢、工模具钢等专业化企业)。
(六)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
1.钢铁企业须具备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焦化、氧气及相关气体制备、煤气生产(不包括回收)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须取得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2.钢铁企业须依法依规缴纳税收,不得拖欠职工工资,并须按国家有关规定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三、管理办法
(一)钢铁企业符合规范条件的申请、审核及公告: 1.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受理钢铁企业符合规范条件的 申请。申请企业须编制《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申请报告》(要求见附件)。地方企业通过本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中央企业直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并抄送企业所在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工业主管部门对本地区钢铁企业的申请进行初审,中央企业自审。初审或自审须按规范条件要求对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实,提出初审或自审意见,附企业申请材料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3.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申请企业进行核查,符合规范条件的进行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告。
(二)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地方各级工业主管部门每年要对本地区企业执行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规范情况进行监督。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的将撤销其公告资格:
1.填报相关资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2.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 3.不能保持规范条件的; 4.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的;
5.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三)对已完成实质性联合重组和淘汰落后完成较好的企业,优先纳入规范管理。对不符合规范条件部分条款的企 业应按照规范条件要求进行整改。对能耗高、污染重、规模小等基本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各地要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和市场手段,积极推动这些企业进行整改及参与大企业的兼并重组,通过市场竞争迫使不达标企业退出钢铁行业。
(四)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作为相关政策支持的基础性依据。对未列入公告名单的企业,不给予政策支持。
四、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若进行修订,则按修订后内容执行。
(二)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三)本规范条件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2010年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同时废止。
附件: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申请报告
第五篇: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精选)
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修订)
一、总则
(一)为进一步加强钢铁行业管理,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强化环保节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和《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对《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进行修订,制定本规范条件。
(二)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钢铁联合、冶炼企业(以下简称“钢铁企业”),包括国发〔2013〕41号发布之后建设、改造完成的冶炼产能或主体工艺装备发生较大变化的钢铁联合、冶炼企业(以下简称“新建、改造钢铁企业”)。
(三)本规范条件强化了环保节能约束,对新建、改造钢铁企业提出了要求,强化了对钢铁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是钢铁企业的基本条件。
(四)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作为相关政策支持的基础性依据,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应按照规范条件要求进行整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各地要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和市场手段,推动其退出或转型发展。
二、规范条件
(一)产品质量
1.钢铁企业须建立完备的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保证制度和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具有产品质量保障机构和检化验设施,保持良好的产品质量信用记录,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产品质量问题。
2.钢铁企业产品须符合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严禁生产Ⅱ级以下螺纹钢筋(直径14毫米及以下的Ⅱ级螺纹钢除外)、热轧硅钢片等《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中需淘汰的钢材产品。
3.严禁伪造他人厂名、厂址和商标,以次充好以及伪造、不开发票销售钢材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工艺与装备
1.严格控制新增钢铁生产能力。新建、改造钢铁企业须按照国发〔2013〕41号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5〕127号)要求,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实施减量置换。停产1年以上或已进入破产程序的钢铁企业不纳入规范管理或取消其资格。
2.新建、改造钢铁企业应按照全流程及经济规模设计和生产,实现生产流程各工序间的合理衔接和匹配。不得新建独立炼铁、炼钢、热轧企业;现有钢铁企业不得装备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21号)、《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中需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主体装备具体要求如下:
3.钢铁企业各工序须全面配备节能减排设施。各工序原辅材料及产品的生产、转运、筛分、破碎等产尘点须配备有效的除尘装置。焦炉须配套干熄焦、脱硫、煤气回收利用装置以及焦化酚氰废水生化处理和煤气脱硫废物处理装置,烧结须配套烟气脱硫(含脱硫产物回收或合理处置)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球团须配套脱硫(含脱硫产物回收或合理处置)装置,高炉须配套煤粉喷吹、煤气净化回收利用和余压发电装置,转炉须配套煤气净化回收利用装置,轧钢须配套废水(含酸碱废液及乳化液)处理、轧制固废回收等装置。鼓励企业配套烧结脱硝、脱二噁英、脱氟化物,转炉、电炉、轧钢加热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以及铁渣、钢渣、除尘灰、氧化铁皮等固废的处理装置和循环利用措施。
4.钢铁企业须配备基础自动化级(L1级)和过程控制级(L2级)自动化系统,有条件的企业应配备生产控制级(L3级)和企业管理级(L4级)自动化系统。鼓励企业集成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两化融合技术,提高企业智能化水平。
5.钢铁企业须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21号)、《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有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企业,须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鼓励现有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改造提升和优化升级。
(三)环境保护
1.钢铁企业须具备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配套建设污染物治理设施,烧结机头、球团焙烧、焦炉、自备电站排气筒须安装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全厂废水总排口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地方环保部门联网。新建、改造钢铁企业还须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完成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手续。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2.钢铁企业须做到达标排放。
大气污染物排放须符合《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2)、《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3)、《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4)、《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5)和《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的规定。其中烧结、球团工序颗粒物浓度≤5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20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浓度≤300毫克/立方米;高炉工序(原料系统、煤粉系统、高炉出铁场)颗粒物浓度≤25毫克/立方米;炼钢工序转炉(一次烟气)颗粒物浓度≤50毫克/立方米,电炉颗粒物浓度≤20毫克/立方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规定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钢铁企业须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水污染物排放须符合《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的规定。其中钢铁联合企业(废水直接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浓度≤50毫克/升(特别排放限值≤30毫克/升),氨氮浓度≤5毫克/升。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须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危险废物污染控制须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的规定。
噪声排放须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的规定。
3.钢铁企业须持有排污许可证。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超过环保部门核定的总量控制指标。有污染物减排任务的企业,须落实减排措施,满足减排指标要求。
4.企业须按照环保部门要求,接受环保监测,定期形成监测报告。
(四)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
1.钢铁企业须具备健全的能源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能源(水)计量器具。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提升信息化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梯级高效利用。企业应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及技术改造,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2.钢铁企业主要生产工序能源消耗指标须符合《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342)和《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256)等标准的规定,并接受各级节能监察机构的监督检查。其中新建、改造钢铁企业和现有钢铁企业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要求如下:
3.钢铁企业应注重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吨钢新水消耗≤3.8立方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6%。严禁未经批准擅自开采地下水,鼓励企业采用城市中水。鼓励企业消纳城市及其他产业可利用废弃物。
(五)安全、职业卫生和社会责任
1.钢铁企业须符合《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文件及相关安全、职业卫生标准的规定。须配套建设安全和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新建、改造企业的上述配套设施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完成安全及消防竣工验收手续。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安全事故。
2.钢铁企业须依法依规缴纳税金,不得拖欠职工工资,并须按国家有关规定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三、申报及公告
(一)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受理钢铁企业符合规范条件的申请。申请企业须编制《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申请报告》(要求附后)。地方企业通过本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中央企业直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并抄送企业所在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主管部门对本地区钢铁企业的申请进行初审,中央企业自审。初审或自审单位须按照规范条件要求对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实,提出初审或自审意见,附企业申请材料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三)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申请企业进行核查,符合规范条件的进行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告。
四、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若进行修订,则按修订后要求执行。
(二)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三)本规范条件自2015年7月1日起实施。2012年10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