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处2008年度工作总结[共5篇]

时间:2019-05-12 04:3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处2008年度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处2008年度工作总结》。

第一篇:宁波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处2008年度工作总结

宁波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处2008年度工作总结

2008年,校园规划与建设处在学校各级领导的监督和指导下,在全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全处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以全面、深入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基本建设与规划任务。现将2008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

(一)土地的征用与出让工作取得新进展。

1、土地征用:多次向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双桥村的征地及遗留问题,在双桥村安置地批准后,配合市相关部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和镇海区政府、庄市街道联系,加快勤勇村253亩土地的征地和供地工作;完成了北校区镇海联丰村(田野涨)55亩土地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核准和供地审批及缴费工作,现已完成供地;与市发改委、国土局、教育局、江北区政府和镇海区政府沟通联系,积极推动双桥村208亩土地的供地工作,并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完成了该地块的选址规划、用地预审、环境评估和核准工作,现正在争取早日供地;完成镇海区甬江村248亩土地规划选址、用地预审、核准、地质灾害、矿产压覆评估、征地谈判和农转用审批工作工作;

2、土地出让:办理完成育才路成教学院地块挂牌拍卖的相关前期工作,并已基本完成该地块的拆迁工作,待时机成熟时再挂牌拍卖;准备完成曙光路(原宁波海洋学校)地块土地规划控制文本和出让的前期准备工作;代表学校具体负责协调市教育局、镇海区政府和镇海区教育局关于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股权转让工作,并将股权转让资金用于完成北校区镇海联丰村136亩土地的供地工作,现已完成供地和土地证办理工作;做好陶公山土地开发的前期工作,为维护学校的利益,减少资产流失,寻找有关权证和资料,现已重新建立陶公山的权证档案,并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二)创平安校园工作再创新佳绩。

在校创安办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全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制度的制订和实施,组织全校性安全隐患检查并组织整改,推进本处内部的安全制度建设和日常防范工作,在整个考核年度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本处员工及建筑施工人员也均未发生违反校纪校规和违法事件,为我校创建平安单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今年本处的创安工作自评98分,考评满分,获得学校“创安”先进集体称号,充分受到学校创安领导小组好评,我处黄群立同志因安全工作出色荣获了校创安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三)党风廉政建设收获新成效。

1、建立了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计划,坚持利用各种会议和讲座形式,组织全处干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教育部党组《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等文件精神。通过辩析正确的理论观点和剖析正反典型事例,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预防机制。依据中共宁波大学委员会《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细则》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处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我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和责任分工,逐步完善本单位党风廉政建措施和各项规章制度,努力营造勤政廉洁、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2、推行事务“三公开”(事由、决策、执行),充分实施“阳光工程”。在坚持办公例会的基础上,增加全处同志及相关部门同志参加的审批例会(立项审批和招投标审批),以便于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以及相互之间的工作沟通。根据会议的内容,形成全处会议纪要、审批例会纪要和处务(扩大)会议纪要,通过网络等媒体公布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和结果。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关心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3、建立行贿档案查询制度,惩治和遏制腐败犯罪。根据廉政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积极配合审计处做好我校在校备案企业的行贿档案查询工作,对存在有行贿犯罪记录的个人和单位,严格按学校廉政工作专题会议纪要[(2008)1号]的规定执行。针对出现的情况,我处进一步落实行贿档案查询工作,从制度上杜绝行贿人或企业进宁大,坚持与施工单位签订廉政协议。同时,为加强对在校备案企业的管理,我处制定了《建筑业企业考核的办法》,并以此依据对在校备案企业实行年度考核。

(四)履行校园总体规划迈出新步伐

学校的总体规划虽于前年底全部编制完成,但是因各种原因没有评审和审批,但我处在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仍很好地实施与深化中,编制了北校区的总体规划,较好地履行校园总体规划,同时我处还积极推动该规划的评审工作尽快展开。

(五)服务学校建设再添新作为。

为了配合学校布局调整及搬迁工作的开展,08年,我处共受理校内立项71项,并完成了宁波大学北校区运动场及多功能活动中心的市内立项工作,其中宁波大学北校区运动场已进入施工招标阶段,北校区多功能活动中心也已进入项目勘察设计招标阶段。共受理校内招投标申报审批113项,需要进入市统一招投标平台的项目共计2项,校内进行招投标的工程项目共计41项,其余均为符合学校规定的直接发包项目。本年度共签订合同106项,其中直接发包合同83个。圆满地完成了各学院教学、实验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的改建工作。此外,我处还积极联合各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如第三届宁波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竞赛、星桥落成典礼等,在全校范围内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关心校园建设的热情。

二、基础工作

(一)制度建设发挥新作用。

继续深化和完善学校基建规范化建设工作,构建一套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制度完备的管理体系。陆续制定和实施了《宁波大学基建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宁波大学建筑业企业考核试行办法》、《项目移交制度》;完善《宁波大学基建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宁波大学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的相关条款。为使学校校园基本建设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学校成立了基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宁波大学基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条例》。制度的制订、完善和实施为规范化管理和实施阳光工程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今后工作起着指引和促进作用。

(二)工程造价控制积累新经验。

2008年,我处主要完成了宁波大学学生发展中心、安中大楼和学生公寓三标段决算三个新建大项目的初审工作。安中大楼施工单位送审的工程造价5622.5026万元,核减造价37.9212万元;学生发展中心施工单位送审的工程造价798.6034万元,核减造价17.1776万元;学生公寓ⅲ标段施工单位送审的工程造价8452.6425万元,核减造价117.4258万元。累计完成改造、改建、维修项目竣工决算审核72项,核减造价总计28.1847万元。在项目初审当中,重视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特别对联系单和签证单,都一一进行仔细核查,真正做到了对学校负责,对工作负责。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情况,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更好的控制项目投资和造价,分别建立新建、扩建、改造、维修项目投资数据库,对工程款的支付和审计决算及投资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分析对比,为今后控制项目投资造价提供参考依据。

(三)培训形式取得新突破。

为推动宁大基建工作健康发展,我处召开了由监察审计处、监理公司、学院以及施工单位的代表近40人参加的2008年基建工作暑期研讨会,调动了基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总结了我校过去的基建工作,拓宽了我校基建工作新的规划思路。

我处还积极为全处教职工搭建学习的平台,这其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教职员工。我处叶春阳副处长在赴川支援灾区建设的过程中表现突出,荣获了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我处卢高挺荣获了宁波市教育系统优秀教职工的荣誉称号,我处李洁获得了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的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对于鼓舞员工土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处组织全处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在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能力培训。在人事处的组织下,我处着重对新员工开展了上岗培训,并对部分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门的业务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使全处人员得到较好的锻炼机会,保证了基建工作更好地运转。

(四)施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严信才教学楼及其附属工程中,我处能够确保大楼按时剪彩,并针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总结,找寻在管理工程中出现的造价、安全、资料等各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正式建设项目提供一些经验参考。在厚德载物楼改造、军政训练场地建设、阳明学院办公室报告厅改造等多个小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获得了一些控制造价的新方法,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做了一个工程资料及其移交的范本。管理经验和方法在后来的工程管理中的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处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维修,负责了新建学生公寓各个标段、新建学生公寓ⅱ标段、包玉书教学楼群等校园所有建筑保修期内的保修工作,确保这些建筑房屋正常使用。我处协助审计部门完成了对废旧物品仓库、学生发展中心、科技学院田径场、建工楼扩建室外工程等工程进行了现场工程量复核,积极与对应的审计人员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工程审计的一些规则,为今后在合同管理、联系单签署、招投标文件理解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认识。

(五)学校维修工作再获新成绩。

08年,我处继续加强校技改维修工作的规范性、经济性和高效性,配合学校8890报修平台,进一步落实好技改维修工作分片区服务制度。全年落实零星维修数千项、大型技改维修和建筑安全隐患整改项目数十项,其中主要的维修项目有三大学院搬迁调整技改维修工程、锦绣活动中心加层渗漏维修工程,国防生楼维修改造工程,教学楼、文萃、文汇小区屋面翻修工程,10号公路改造工程等。三大学院调整搬迁,维修工程量较大,工期紧,全处同志暑期加班加点,顺利完成任务;今年的维修工作技术上也有所突破,通过现场调研、专家论证等措施,初步解决了困扰我校多年的房屋建筑渗漏问题疑难杂症,如锦绣活动中心的渗漏、司令台看台的渗漏、泰山面砖外墙普遍渗漏问题等等,我单位有信心再通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全面扭转学校建筑渗漏问题比较严重的现状。此外,学校道路普遍破损的状况今年得到明显改观。这一年,通过对三大学院及国防生楼、锦绣楼、文萃、文汇小区等技改维修工作的实施,加强了与学校各单位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获得了各使用单位的充分肯定,为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六)行政事务性工作

一年来,较好地完成了各类会议的会务工作:整理、印发各类会议纪要80期;做好规建处文件的收发、归档工作;做好工程项目中各类合同、文件及资料的轮阅工作;做好我处和外聘人员的各类福利、津贴的发放工作。做好对处公章、技术专用章的保管及正确用印工作。做好13家进校建筑业备案登记、资格审核工作;配合离退休处,做好我处离退休人员的联络工作,组织我处离退休人员一年一次的旅游和福利券发放等管理工作。退休人员在生病期间,处领导、工会代表都能及时前去探望。能及时办理办公设备、家俱的申购及入库手续;协助学校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入库工作。及时准确地完成省、市、学校交给的各类统计任务。完成学校基建竣工项目档案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立卷和归档工作。及时做好在建项目的施工图、技术联系单、签证单等资料的收集、登记、分发和归档工作。校园规划与建设处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规划建设处工作总结

规划建设处工作总结

本学期,规划建设处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根据学校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完善成龙校区建设、校园规划调整等重心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狠抓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1、为全力完成校党委和行政下达的任务,规划建设处全体同志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学校规划建设和成龙校区建设实践;坚定不移的贯彻和执行学校党委的决议和指示。培养、锻炼了一支作风顽强、乐于奉献、善于打硬仗的党员和群众队伍,不少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规划建设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反商业贿赂的有关文件精神,邀请校党委派驻成龙校区建设指挥部纪检组副组长杨渝君主讲有关反商业贿赂的文件,分析有关案例。牢固树立反腐倡廉的风气和作风,提高全体职工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思想素质。

3、组织全体成员认真学习国家基本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方面的规章制度;学习08规范和09定额,全面提高全部职工的业务水平。

二、围绕中心,全力推进工作开展

本学期,规划建设处围绕学校的工作重心,完成了如下工作:

(一)与成龙校区工程建设有关的工作

1、完成了研究生楼工程、游泳池工程、第三运动场工程、校医院工程及园林绿化三标段工程招投标工作。

2、学生第二食堂及其附属用房、第二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研究生楼、本科生宿舍、游泳池及训练馆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3、图书信息中心工程、第三运动场工程、校医院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

4、指挥部对校区内已完工项目进行质量大回访,督促施工单位进行保修工作。

(二)成龙校区第三期规划工作

按照校党委、校行政统一部署和安排,对成龙校区总体规划第三期作出了两个意向性方案。

(三)造价控制及财务工作

针对各项目实际工程情况,竣工结算协调小组前后召开多次会议,切实推进了成龙校区大规模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工作。截至目前,成龙校区已完成大小共计64个项目的竣工结算审计工作。

财务部2009年严格执行成龙校区建设指挥部财务管理制度;成龙校区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按上级要求完成的财务管理并配合审计工作。截至目前,成龙校区已完成基建投资95,775万元。

(五)行政工作

继续进行校区建设中大规模的文件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一期学生食堂、一期学生宿舍两个标段的竣工验收备案工作;完成指挥部内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根据工程进度需要完成部分项目报建、招标工作;积极协调办理消防及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六)根据学校要求,协助成龙校区教职工住宅建设项目部完成了相关工作;

协调处理校本部电梯公寓遗留问题。

第三篇:规划建设处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规划建设处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2011年1—3月份,根据园区管委会的安排,规划建设处在于文主任领导下,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1、钢铁路、环保、服务业集聚区、等迎检材料的整理、上报工作。

2、钢铁路建设的的材料收集和所涉及拆迁房屋评估和拆迁补偿费的办理。

3、做好折违工作;

4、联系规划局做好亿源钢铁、双庄新城的规划红线图。

5、配合建设局施工安全检查。

6、八里园区各村老房翻建的审查报批。

7、做好蹲村包片各项工作。

在以后的工作中,规划建设处将严格遵守园区的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专业饱满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

规划建设处

二0一一年四月八日

第四篇:大学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报告

大学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报告

发展规划处处长文秘网站的龙头__xiexiebang.com__工作计划:

各位代表:

我校的校园改造建设始终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密切关注,受教代会主席团委托,我从校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校园改造建设规划

思路、老校区改造工程三个方面向各位代表进行汇报,请予审议。

一、我校校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现状

经过80多年的发展建设,我校基本形成了一校、三区、两院的办学模式(**;****校区、**威海校区、**深圳校区;**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校区现有土地面积34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其中教化校区(含科学园和土木楼)土地面积10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9.9万平方米;黄河路校区土地面积39.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92万平方米;学府路校区土地面积195.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3万平方米。

**校区校舍建筑面积中,教室18.62万平方米,实验室16.59万平方米,科研用房13.84万平方米,图书馆4.4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79万平方米,体育场馆1.3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1.76万平方米,食堂2.91万平方米。

(二)存在的问题

1.用地不足——尤其缺少教学用地、学生生活用地、体育场地、绿地与开放空间;

2.功能分区不尽合理——由于我校建筑多为“应急”建筑,建筑地点的选择又多是“见缝插针”,所以造成功能区划与使用功能不尽合理的状况。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基本建设迅速增长,但与之相配套的水、电、气、暖、管网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容量严重不足,管网严重老化,锅炉燃气、污水排放绝大多数不符合环保标准,缺乏基本的安全、保密系统,消防系统存在隐患;

4.道路与交通组织不佳——道路功能不明确、缺少地下停车场和地上停车位、缺乏有效的交通组织与管理;

5.环境设施不全——照明、宣传、标识等设施缺少系统规划;

6.文化品位与景观质量不高——缺少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反映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人文景观不足。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地理位置的原因,有长期投入不足的原因,有南迁北返的历史原因,有高校扩招造成办学规模与资源紧张矛盾更加突出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统筹规划。

二、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思路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校园改造建设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拓展校区周边用地,实施校园置换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相对集中在教化校区。而教化校区地处城市中心,面积不足900亩,建筑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空间到了拥挤、无序、困难的境地,越来越凸现出局限和阻碍。

因此,我校整体布局规划要有突破,必须突破教化校区地域范围的局限,进行校园置换,同时向周边地区拓展办学空间。从而大力推进基础实验楼、学生公寓、体育运动设施、大学生文化中心等基本办学条件的规划建设。

(二)完善功能布局,整合功能设施

随着学校的发展建设,逐步调整和完善建筑的功能布局。在校园基础设施改造的基础上,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整合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创造建筑、人与环境的和谐空间。

(三)抓住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

“十五”末期,国防科工委将投入巨资对我校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设,总建设经费将达到1.69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3亿元,学校自筹资金0.39亿元。主要进行校园安全系统、电力系统、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校园环境等5个方面的改造建设。

(四)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一所大学历史愈是悠久,其传统愈是逐渐凝结于物化的校园之中。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方面,而且还突出反映在其特有的学术氛围上,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环境与规划设计。为此,学校将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老校区改造工程

国防科工委已经启动了委属高校老校区改造工程。我们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统筹规划,科学设计,谋划长远,从根本上改变我校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状况,同时重新审视校园建设规划,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设计先进并留有余量,做到一朝投入,长期受益。具体将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改造建设:

(一)校园安全系统改造工程

1.校园安全保卫系统

我校位于**市

中心,临靠交通要道,流动人员多。我校每年承担大量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保密工作任务艰巨。目前,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主要采取比较传统的人防和物防,高科技的防范手段基本空白。

安全保卫系统的改造方案是:在一、二校区各自组成安全防范系统网络,分别设置总控制中心,主要区域、重点建筑物及重点部门设置视频监视及入侵报警点,通过监控中心的报警控制、传输、显示及硬盘录像设备,将校园内单体建筑物的安全防范系统联结成网络。

校园安全系统工程全面完成后,学校防范面积大、防范盲点多等因素造成安全保卫难的问题将得到全面解决。

2.建筑消防控制系统

我校现有消防控制中心14处,其中9处能正常运行,有些教学楼、办公楼及学生公寓没有消防控制设施,并缺少消防报警系统。

具体改造建设方案是:在一、二校区各自组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报警网络,设置消防控制中心,使用智能型报警设备将独立的单位消防控制室连接起来,使报警信息传送快速、准确。同时对一、二校区学生公寓消防设施进行改造;对重要建筑物消防系统改造,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二)电力系统改造工程

我校早期建设的一些供配电设施已严重老化,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造,随着近年学校的快速发展,供电容量也已严重不足。这些已成为我校快速发展的瓶颈。

具体改造建设方案是:在电力系统增容方面,与省市电力部门密切协作,由市电业局投资,在一校区体育场西南角建设一座6.6万千伏安的变电站,彻底解决一校区和科学园的供电问题。在电力设备和供配电方面,对供配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一、二校区组建电力中央控制系统;对一、二校区的6所变电所进行整合改造。

通过校园供电线路更新和电力增容改造,校园的整体电力供应将达到满足远景规划需要的能力。而且运行管理手段先进,运行成本大大降低。

(三)供热系统改造工程

我校教化校区现有建筑面积近110万平方米,其中东区的24.5万平方米、南区21.5万平方米和科技园的约15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已并入了城市集中供热管网;一校区尚有47万平方米由学校自行供热;二校区约有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由学校自行供热。

目前,我校的锅炉房也已经超负荷供热,需要更新改造。并且一些供热管网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学校建筑物的增多,部分区域形成了供热系统的不平衡,冷热不均。一校区的管沟一直没有扩建,造成了现在大多数管沟不能通行,维修非常困难。

具体改造方案包括供热系统的并网改造、校区自供热、供气设备的改造及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根据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趋势及环保要求,在确保供热质量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教化校区自供热系统并入哈发电厂集中供热系统。逐步改造、撤并教化校区锅炉房,由供热功能转为学生宿舍供热水、为食堂供热气。二校区自供热系统进行增容和除尘设备改造。相应的调整供热管网,综合考虑给水、消防管线的位置,重新规划建造可通行地沟,实现一次改造,长期受益。

经整合改造后的供热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学校新增建筑物造成的供热不平衡、冷热不均等问题。各用户供热质量得到保证,节约能源,减少校区污染,净化了校园环境。

(四)给排水系统改造工程

目前,一校区现有的给排水管网中,大部分敷设年代较早,资料不详,管网漏失率较高,且供水储水池容量严重不足。一校区现有的排水体制主要为合流制排水,由于一校区地势坡度大,造成南侧校外街低区部分经常发生雨水倒灌。缺少独立的消防供水系统,安全性不高,难以满足防火安全的要求。

具体改造建设方案是:改造一校区的给水管道,建设清水池1座;新建消防水池1座;改造一校区排水管道和雨水排放系统;增建二校区部分排水管道。

改造后的两校区给水、排水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给水的供水安全性将得到提高,管网漏失率将大幅度下降,排水系统改造后将实现雨水污水分流排放,彻底消除雨水倒灌。消防系统改造后,消防安全性也将得到根本保障。

(五)校园环境整治工程

我校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历史名校,但校园建设始终滞后于学校发展。建筑密度高,校园整体形象差,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历史欠账多。

具体改造建设方案是进行校园内园林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对一校区正门和二校区东门及系列大门进行系统改建。综合治理校园交通系统,对路网进行改造,建设一、二校区地下停车场,改建学生生活区域步行街,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综合改造,用建筑特有标识和色彩,力促不同建筑间的和谐。建设校园内视觉指示系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实用、特色、现代”的原则。

改造后的校园,空间环境质量得以提高,师生通行方便,校园环境不仅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集“国际化、现代化、智能化、园林化”为一体,充分展现**特色和风采,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四、结束语

各位代表,校园建设和老校区改造是我校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党委和校领导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并始终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密切关注,在校园改造建设规划过程中,学校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全校师生员工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这里向各位代表提供一个发展规划处的电子信箱000000,我们衷心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到学校校园建设的工作当中,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贡献你们的才智。我们会认真处理每一位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体现。

老校区改造工程将在今年开始全面实施,改造必将对我们的工作和出行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到部分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一方面请大家谅解由于校区改造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希望大家顾全大局,站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校园环境的高度支持学校的改造建设。

让我们共同期待着一个体现我们共同意愿的新校园!

谢谢。

第五篇:XX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XX大学信息化建设

规划方案

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五月 / 129

目 录 2 方案背景...........................................................................................................................5 现状与痛点分析...............................................................................................................6 2.1 2.2 XX大学信息化现状................................................................................................6 信息化存在问题与分析...........................................................................................6 2.2.1 缺乏统一的开放支撑平台,多厂商共建造成过程风险..............................7 2.2.2 校级流程管控缺失,各处室割离建设造成流程杂乱..................................7 2.2.3 流程杂乱及数据质量监控缺失造成数据质量低下......................................8 2.2.4 需求变化响应不及时,影响应用效果..........................................................8 2.2.5 重处室业务管理流程,缺少师生个体视角的服务设计..............................9 2.2.6 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责任权限划分不明..................................................9 2.3 XX大学信息化生态体系现状..............................................................................10 2.3.1 建设过程........................................................................................................10 2.3.2 应用过程........................................................................................................11 2.3.3 维护过程........................................................................................................12 用运营的思路展开信息化建设.....................................................................................12 3.1 3.2 我校的信息化定位与目标.....................................................................................12 我校信息化重点解决方向.....................................................................................14 3.2.1 当前建设思路的行政化................................................................................14 3.2.2 当前建设模式的项目化................................................................................15 3.2.3 当前使用过程的数字化................................................................................15 3.2.4 当前接入方式的封闭化................................................................................16 3.3 用信息化生态体系解决问题.................................................................................16 3.3.1 运营生态体系................................................................................................16 3.3.2 运营生态体系带来的转变............................................................................17 3.3.3 生态个体价值诉求........................................................................................20 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内容.............................................................................................21 4.1 整体框架.................................................................................................................21 / 129

4.2 本期建设内容(2016年~2017年).....................................................................23 4.2.1 基础支撑平台................................................................................................23 4.2.2 应用服务........................................................................................................38 4.2.3 原有业务系统集成........................................................................................61 4.3 二期建设内容(2018年~2019年).....................................................................66 4.3.1 统一支付平台................................................................................................66 4.3.2 人事应用服务(二期).....................................................................................74 4.3.3 宿舍应用服务................................................................................................93 4.3.4 离校应用服务................................................................................................94 4.3.5 就业应用服务................................................................................................96 4.3.6 自助打印服务..............................................................................................101 4.4 后期建设内容(2019年~2020年)...................................................................106 4.4.1 科研应用服务..............................................................................................106 4.4.2 教务应用服务..............................................................................................106 4.4.3 安心守护服务..............................................................................................113 4.4.4 运维运营服务体系......................................................................................114 6 长效运营机制...............................................................................................................121 风险评估与保障措施...................................................................................................122 6.1 6.2 6.3 6.4 7 执行方案风险.......................................................................................................122 资金投入风险.......................................................................................................122 人员保障风险.......................................................................................................122 过程管理风险.......................................................................................................122

项目实施计划...............................................................................................................123 7.1 7.2 7.3 项目建设步骤.......................................................................................................123 项目实施组织保障...............................................................................................124 项目培训和推广措施...........................................................................................125 人员培训计划...............................................................................................................127 8.1 IT组织建设..........................................................................................................127 8.1.1 部门使命......................................................................................................127 8.1.2 部门职责......................................................................................................127 / 129

8.1.3 建议..............................................................................................................127 8.2 IT人员培养计划..................................................................................................128 / 129 方案背景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现代化的教育具有公平性、多样性、个性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等特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运用信息化优势,加速形成教育现代化属性的过程,是将“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可执行、可测评的具体战略举措之中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和信息数据整合阶段。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很多高校都已经在这批信息化建设浪潮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投入,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还将不断的往前推进。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很多高校开始思考未来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作为高校本身来讲,未来的建设重点又将会在哪里?是否存在具有创新性的建设思路与建设模式?

在高校展开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高校是一个庞杂的生态体系,高校的信息化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而高校信息化建设真正的核心,也恰恰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人”。作为主体,在高校信息化的生态体系中,由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组织单元,分别行使各自不同的职能,拥有不同的需求。这里不仅涉及到校内不同的业务主管部门、院系、班级、宿舍等,同时还包括由不同人员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供应商、增值服务供应商、合作企业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态个体。他们除了完成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应该承担和获得的权责与价值外,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生态体系中的生态个体,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必将与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其他生态个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9 现状与痛点分析

2.1 XX大学信息化现状

目前,XX大学经过这几年加大对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实现全校网络覆盖,安全防护能力业已达到“二级”合格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如门户网站、OA系统、招生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金龙卡、教学资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各部门自主购买的一系列应用系统等等,可以说这些应用系统基本上覆盖了大部分校园信息化所具备的管理系统。学校中心机房有在用服务器50余台(不包括各分院独立管理的部分),存储设备数套,分属各处室、分院及图书馆,各自运行、存储独立的管理系统及数字资源。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覆盖校内的大部分管理信息化领域,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

当前已建的这些应用系统,基本能够解决我校在行政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以及科研管理等范畴内结果性数据维护的需求。在方便了各业务部门进行业务处理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同业务、不同阶段的各类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沉淀,作为我校在“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数据决策和分析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事实证明,学校通过在“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在完成各类结果数据沉淀的同时,为各级各类型业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展业务办理,提供了有效的应用环境。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因为有了基于独立面向单体业务开发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办理效率在大幅提升,从我校整体运营层面大大降低了因为人工方式带来的运营成本。面向学生,也能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他们提供基于某个业务场景的业务服务。不可否认的是,我校通过“十二五”期间展开的信息化建设,在保证原有业务开展质量的同时,较大幅度的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尽管如此,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的空间需要提升。

2.2 信息化存在问题与分析

在我们描述“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发现,从我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应用的过程以及后期维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校后续信息化建设的节奏与效果。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129

2.2.1 缺乏统一的开放支撑平台,多厂商共建造成过程风险

我校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众多。其间涉及门户网站、OA系统、招生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金龙卡、教学资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各部门自主购买的一系列应用系统等等。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个厂商参与共建,而建设的内容都是以业务部门需求为核心的单体业务系统,现在是普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设计初期,都在强调顶层规划。应该讲,这样一张蓝图是指导学校后续的信息化逐步推进的原则。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不同厂商参与建设的学校信息化,就会出现实际建设路径与最初设计蓝图不一致的情况。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不同厂商采用不同的技术架构开发设计,过程相对封闭。而学校信息化一旦需要从单体系统向一体化转型时,就会带来因为封闭技术架构带来的冲突,使整合难度加大,对学校而言建设风险增加。

其二,建设边界相对模糊,带来学校从单体系统一体化转型过程中,权责难以明确的问题。厂商之间互相推诿,撇清责任。这对学校的建设过程无疑风险巨大。

其三,缺乏统一的安全的身份认证手段,各厂商承建的系统对权限的管控手段水平不一,在安全性和用户直接使用感受上都存在问题,师生在使用各信息系统时往往会面对各种账号,在用户体验上大打折扣。

当前,站在学校角度,需要考虑利用一个能够“海纳百川”的开放技术架构解决这一问题,并建立统一的运营运维服务体系。

2.2.2 校级流程管控缺失,各处室割离建设造成流程杂乱

当前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个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规划和建设,都是各自为政,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或应用软件,这些软件系统来源于不同部门的采购,软件产品分属于不同的生产商。这种状况表现在应用过程中功能重叠、数据格式多样性和系统之间无关联性。所谓的“信息孤岛”就由此产生,信息孤岛的产生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各系统难于共享信息。由不同的软件供应商提供建设的各个业务系统的建设覆盖面较窄,且中间涉及到与该业务部门相关的大量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流程长短不一,其应用场景也相对固定。

校级的业务流程现在在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相对缺失。带来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单体业务系统的人为割裂建设有关。业务部门是这些业务系统建设/ 129 的需求提出单位,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个业务部门在某个业务场景中的流程需要。他们并不会过多的关注校级层面的流程与自己部门业务流程的关联到底有哪些。同时,就是针对自己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每流程节点的执行人、执行时间、执行耗时、执行效果、执行评价等这些信息也是一无所知,这也就带来了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级流程的缺失。

我们认为,各级组织流程的缺失和对流程监控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校内各组织单元处理事务的效率,同时,更严重的是因为流程与其监控手段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不同业务数据产出的质量。时至今日,我们的确需要考虑,是否需要通过一种手段、一种制度来构建校内的流程中心了。

2.2.3 流程杂乱及数据质量监控缺失造成数据质量低下

我校目前构建的这些业务应用系统,从单体的系统使用情况看,仍然存在“建的多,用的少”的情况。

我们认为,对业务系统而言,在应用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对应业务数据的沉淀,更不用提到所谓数据质量的问题。这是影响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由于校级流程中心未能建设或未能形成,在影响实际业务开展过程的同时,直接导致数据质量低下,实为原因之二。

另外,学校对于数据质量的监控,包括数据交换过程的监控、代码标准的监控缺失,也导致数据质量的低下,实为原因之三。

2.2.4 需求变化响应不及时,影响应用效果

随着我校业务规模和类型的变化,带来了针对不同单体系统需求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不论是作为校方还是建设方,都是非常痛苦的过程。我们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上,当前最常采用的建设模式是以项目化的方式展开的信息化建设。从项目阶段上讲,需求调研开始到最终的验收合格,针对这个单体项目就已经结束了。而事实上,针对不同的业务,其需求都会随着实际情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项目交付方式见长的建设方头痛不已,他们始终需要考虑因为定制和需求变更带来的成本增加,以及项目实施周期的延长。同样对于校方而言,也是一样,因为建设方的犹豫不决,导致项目进度延缓,风险倍增。项目沿着这个轨迹进展下去,就会发现,校方提出的需求,建设方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者或需求方就坚决不使用系统,影响应用效果,带来的就是恶性循环。/ 129

我们需要考虑,需求在变,而信息化的建设要保持常态化运行和产品的快速迭代,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做到。

2.2.5 重处室业务管理流程,缺少师生个体视角的服务设计

一直以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以把现有业务处室的流程数据化为目标,缺失师生个体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便捷性体验设计,造成信息化建设投入大但是师生服务体验缺失。从而,师生对学校信息化的评价体系无法反馈,师生的个体应用诉求得不到满足。

2.2.6 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责任权限划分不明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全局工作密切相关。一方面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着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众人负责的现象。学校网络中心应该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直接负责机构,但实际的情况是,学校网络中心,对于统筹全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责任和实际权限不相称。往往是各个分院自行规划,自行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为了促进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效率的提升,思维的进步,必须将网络中心的职责做一些调整,通过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对接,将高校的信息化踏实做好,这就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有了一定的要求。因此,要实现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129

2.3 XX大学信息化生态体系现状

当前,在我校信息化生态中,从参与方看,涉及包括信息中心、外部供应商、学生、教职工、校领导等生态个体。从过程看,大致包括建设过程、应用过程和维护过程。其中的每个过程都会有不同的生态个体参与其中。

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尽管建设内容已经覆盖了所有过程。但在每个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我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各个生态个体,以至于当前信息化建设感觉走入一个无法破题的局面。我校现在已经在信息化建设上付出了巨大代价,形成一定信息化建设规模的高校,当前考虑:“为什么花了这么大的代价,仍然没有办法看到心里预期的建设成果?”

2.3.1 建设过程

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信息化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在建设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集中在不同的生态个体。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才导致了我们在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时候,存在较大障碍,并伴有较大风险。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

 校领导 —— 效果与风险

信息化工作推进过程中,校领导在关注亮点、特色和满意度的同时,毫无疑问会考量资金预算的投入。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因为在设计之初缺乏顶层规划,或因为软硬件/ 129

分离的建设模式,导致预期设计的蓝图、建设路径与效果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带来可能重复建设的风险。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因为建设模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后续信息化是否能够持续建设。

 信息中心 —— 协调、进度与安全

传统模式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信息中心一直想要成为“主导”的角色。但是,由于高校特定的组织形态,决定了信息中心在实际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办法提高各业务部门信息化的主观能动性,业务部门的自主性很强,没有办法协调各业务部门更好的参与到校级的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去。同时,信息化项目推进的进度与安全也无法通过一种好的方式来进行掌控。

 建设方 —— 需求与成本

传统模式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由于高校的业务变化带来需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建设方的建设进度和学校投入成本。没有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降低,甚至规避掉因为需求的变化带来的成本投入与风险。以此带来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项目无法交付、无法验收。

2.3.2 应用过程

信息化建设最终核心是如何向不同的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因为只有这样,高校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才能看到真正的成效。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服务人群真正的使用起来,因为只有真正的使用起来,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配合信息中心、建设方更好的迭代信息化产品。但在传统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下,不少高校的应用程度并不高,除了因为使用者自身信息化素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对于各类使用者的渗透程度其实并不高。我们从应用过程上的几个生态个体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 学生 ——参与与体验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其建设核心大部分都集中在管理信息化的范畴。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更多是为了管理者服务,学生在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参与程度很弱。而就是在那些仅有的一些应用中,学生仍然无法感受到信息化给其带来的价值,用户体验差。这就使信息化没有办法在高校总体人员规模中占有绝对数量的人群中进行有效推广。

 教师——服务与感受

教师在高校的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这么多年来始终占据这主导地位和主要应用人群。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由于高校之前的信息化建设核心集中在管理信息化,教师无法跳出因为业务流程信息化带来的约束,无法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项服务,甚至出现业务开展服从信息化而不/ 129

是信息化服务业务需求的情况。再加上信息化无法能够让教师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了当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因为教师人群的应用推行受阻,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案例。

 管理者——效果与决策

这里定义的管理者主要涵盖高校的各层领导以及业务部门。他们是高校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脑和手。各层领导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办法看到因为信息化的建设带来的实际效果,这些效果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没有办法给出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各类决策数据。而承担执行角色的各业务部门在传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管理要求不能满足,信息化不能保障业务的连贯性,以及变更响应的不及时,也给业务部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2.3.3 维护过程

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下,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个建设项目的开始以及最后的结束。而结束的标志就是验收。在验收之后,如此庞杂的一个信息化工程,高校的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没有办法覆盖对应的管理业务。导致项目最终有人建,没人管。在这个过程中,涉及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面临着维护和管理的压力。主要集中在:

 信息中心——运维与监控

一个校级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完成后,信息中心无法准确的获悉来自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方向的状态的实时信息。同时,信息中心无法快速定位、处理能力不足以及用户使用的状态监控也成为了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的短板。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工具或方式,协助信息中心展开校内信息化环境的运维与监控,是信息中心长久思考的问题。

 建设方——责任与服务能力

在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下,建设方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项目是否验收。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情况下,建设方的责任一般到项目验收结束,其后续服务力度将会减弱。而这一动作,对信息中心来说就是不小的压力。在加上很多建设方在服务能力上有所欠缺,成为导致很多项目无法顺利后期应用的原因。用运营的思路展开信息化建设

3.1 我校的信息化定位与目标

信息化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其本质在于通过这种生产力改变已有的、固化的生产关系,/ 129

并以此在保证业务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效率。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将原有线下的业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移到网络中,使其数字化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信息化这种新型生产力,在全面覆盖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业务的同时,尽可能的梳理、完善、优化各类流程,形成校级流程中心,并以此提高校级数据中心的数据质量,为各类角色人群,包括师生、各级领导、信息中心、第三方开发者等提供有针对性的、高品质的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

前述中,对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生态”的概念,不论模式如何创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生态”就在那里。之所以强调“运营”,是因为我们认为,原来传统建设模式下的信息化没有能够完全打通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生态个体,正是因为在传统建设模式下的高校信息化生态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定位于“运营”的思路,可以更加有利于我们看清高校信息化的生态体系,更加有效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体系,以此让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常态化、持续化。

在构建我校信息化生态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本质,通过信息化这种新型生产力,改变已有的、固化的生产关系,通过设定在新型信息化生态下的组织结构,更好的匹配我校新型信息化生态的构建,这类组织机构主要涉及:

 流程管理中心

主要由原有我校规划处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 流程梳理

构建校内流程管理中心;校级流程梳理,开展组织内流程调研,确定流程梳理范围,明确流程的目标及关键成功因素,编撰流程图,描述各环节流程规范并收集成册,核心公用流程如校级流程库;

 流程优化

校级流程优化,实现流程描述并利用流程管理工具进行流程优化,优化后流程收集成册,作为日常工作指导依据,核心公用流程如校级流程库;

 流程再造

组织流程调研,确定再造流程范围,确立标杆,进行新流程设计,利用流程管理方法与工具。

 服务提供中心

主要由原来我校的教改会和学生会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 全面监控校内已有各项应用服务运行状态;  全面监控校内各项已有应用服务被使用状态; / 129

 研究校内来自教学与学生方面新的服务需求,并提出对应需求文档;  监督、配合建设方、服务提供方以及各类开发者的服务开发过程;  审核并发布建设方、服务提供方以及各类开发者的服务内容。

 资源信息化中心

主要由原来我校的各院系教学研究部门、科研部门相关人员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 采集各类数字化资源,包括不同学科、专业、应用领域的资源;  研究如何将教学资源同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深度融合;  研究在科研领域如何利用各类数字化资源。

 信息化保障中心

主要由我校信息中心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 校内软硬件运行情况的监控及预警;  软硬件突发事件处理

 日常运行优化,资源动态分配;  开发体系的建立、管理、运行;  校内应用优化和持续迭代。

3.2 我校信息化重点解决方向

3.2.1 当前建设思路的行政化

当前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将原来管理以及管理涉及到的流程移植到软件中去。更多的是面向管理层面和行政部门的建设,缺乏针对广大师生个体的信息化服务。直接导致信息化建设雷声大,雨点小。建设内容很多,使用率很低,学校信息化成果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实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略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去行政化”。

“十三五”期间,我们展开的信息化建设,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而不是把相关业务人员框定在一个范围内,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约束正常的工作。/ 129

3.2.2 当前建设模式的项目化

当前我校信息化建设模式是采用项目化的形式展开。项目化的建设模式我们认为最为核心的是个性化应用的定制。一般情况下,学校会选择相对成熟的建设方提供的产品作为设计蓝图,然后,要求建设方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开始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如下图:

在上图中,建设方都会按照这样的流程展开项目的建设与实施。但是在这个体系中,并没有实现最终的项目自闭环。原因在于基本上所有的项目都会选择以项目验收为最终的节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因为学校需求的变化带来的建设和实施的风险不断增加,建设方不断的在应付学校提出的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项目验收以后,由于很多建设方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校方缺乏一套可实时运维的体系与工具,导致项目最终无法正常使用,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和重复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重点需要解决由脉冲式的项目建设模式向一个常态化的运营建设模式转变的过程。

3.2.3 当前使用过程的数字化

当前,我们定位的数字化校园所期望实现的结果过于简单,也就仅仅是对业务结果数据的数字化,而事实上我们今天所定义的信息资源完全可以覆盖那些业务结果数据;另外,还是由于分散的建设模式,带来了各类信息系统数据的二义性。

“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思考选择有效的办法解决因为使用方式数字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事实上,在这个环节,不论使用者如何使用,都会产生各类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都需要能够由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变。/ 129

3.2.4 当前接入方式的封闭化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历来都是通过学校与承建厂商合作进行。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承建厂商帮助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而承建厂商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对学校项目进行大包大揽,技术壁垒严重,有价值的第三方服务商无法接入,无法找到更好的盈利点,无法做到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优化整体信息化建设生态,将沉淀下来的行业知识库进行封装、开放、共享给第三方厂商和个体开发者,让所有的校园信息化参与者分工清晰、并形成互助合作。

3.3 用信息化生态体系解决问题

3.3.1 运营生态体系

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与总结,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以面向角色的服务为导向建立整体数字化校园开放性生态体系。以先进的技术构架为依托,创造一个高开放度的信息化环境,更好的应对学校内部业务变化和外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带来的冲击。构建这样的一种生态体系,学校需要从技术架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转变。要做到能够同时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业务的需求、供应商参与的诉求,充分利用学校在信息化方面的人力与物力投入,构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生态。围绕行政部/ 129

门建设信息化的思路和模式。

基于开放的信息化环境,将校内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校外互联网应用都以服务的形态进行重新梳理、重新组合,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校内的统一应用平台上进行注册、发布,为校内师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获取通道和高体验度的应用服务,大大增加用户黏性与依赖度。基于高使用率的综合服务,校内师生不但可以在综合服务平台上使用服务,还可以对校内服务进行评价和反馈,综合服务平台同时记录下各类用户的操作轨迹、用户行为,辅以传统的管理业务数据,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分析服务,帮助各级管理者决策分析,优化业务模式。各类需要优化的应用,需要有效的运营机制保障,在校内建立长效化、持续化的运营机制,保证校内应用和服务的升级与迭代。在运营机制的保障下,借助快速建模工具和快速开发平台,让信息中心、建设方和服务提供商都可以基于完善的运营机制参与其中,共同提升校内信息化水平。

如此一来,为学校的学生、教职工、管理人员、校领导以及校外服务提供商和社会人士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借助生态圈的形成,为围绕学校的各个角色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对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提升信息化成果使用率,发挥数据积累价值,持续为学校各级领导和管理者优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并进行学校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优化和再升华,达到持续更新,持续迭代的效果,保证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运营思路下构建的高效信息化生态,是一个全新模式下的生态体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模式的转变和生态个体价值诉求。

3.3.2 运营生态体系带来的转变

3.3.2.1 建设思路转变 —— 行政化到服务化

传统建设思路以行政部门管理类需求为主要导向,导致的用户体验差、使用率低等顽疾是无法避免的。

解决的根本在于对现有建设思路的转变。不再局限于行政化、管理化的信息化建设,发/ 129

挥信息化建设的真正价值,让全校师生在包括管理、教学、生活、工作、科研、社交等各个领域体验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和价值。以平台化的思路,实现垂直应用到综合服务的转型,面向广大学生、老师、职工进行服务化的改造,提供高用户体验,形成全覆盖的应用。更好的让校内人员充分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便利。

3.3.2.2 建设模式转变 —— 项目化到运营化

传统模式下的高效信息化是以项目交付的形式展开信息化的建设。虽然这种建设模式已经被很多高校延续使用了这么多年,但这种模式下的信息化建设必然存在其固有的弊端。

在项目交付的形式下,建设方的所有关注点都会放在项目验收,校方的所有关注点都会放在定制个性化的实现。这两方面的关注焦点,影响了整体项目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的效率,增加了项目建设与实施的风险。同时,在项目交付验收后,建设方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忽略了服务的环节。而真正有价值的应用或服务都是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磨合、不断调整、不断优化的。项目化的建设模式让包括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无法关注持续这最为重要的服务环节,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造成不可持续、重复投入、效果不佳、使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

而在运营思路下的建设模式将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建设方通过交付标准产品的方式,以项目定制为辅助,运营服务为重点展开面向校方的常态化信息系统的运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规避掉脉冲式项目模式下为校方和建设方带来的巨大风险,同时,校方通过持续性的运营服务投入,带来的是建设方或服务提供商在系统使用期间持续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辅以工具化的应用运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广大用户和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根据业务运行情况提出优化与改进要求,建设方根据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升级。对校方而言,只是将分期投入建设的项目资金预算,重新划归到常态化运营的服务投入中去。形成了信息化建设在验收上线后持续优化、持续迭代的保障。/ 129

3.3.2.3 使用过程转变 —— 数字化到智能化

传统模式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完成后,信息中心及各管理者只能从信息系统中获取对应的业务结果数据。对于最终用户来说,信息化无法采集其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行为数据为后期调优提供依据,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现有的业务结果数据无法带来有价值的决策支持帮助。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积累的大量数据无法发挥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改变现有的信息化使用过程,基于服务化的全面推广,将大量的行为数据、流程数据进行积累,并辅以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工具,在校内形成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模型。对校内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在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的同时,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为服务改造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为用户更便利、更有效的使用信息化提供更加智能的自动化服务。

3.3.2.4 接入方式转变 —— 封闭化到开放化

多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壁垒造成了学校需要在不同的技术架构之下维护整个学校的信息系统。且在需要进行信息系统集成的时候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困难和复杂度。同时,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开发过程造成单纯应对当期需要,一旦固化很难随着业务的变化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升级改造带来的风险。

新的应用模式将校内所有涉及业务个性化定制的部分全部定义为校内私有服务,建设方为学校定制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校内私有服务的应用。在定制的过程中,因为基于校内私有云环境,信息办提出明确需求,建设方利用高效的开发工具,并结合各类行业组件库,完成定制部分的开发,并形成定制部分的快速迭代,产品化部分提升。这种应用开发的模式将规避掉/ 129

传统模式下,边建项目,边定制的风险。

同时,现在的服务接入模式,不会再像传统模式下那么困难。来自校外的各类服务,以标准化的方式轻松接入校园,在校方制定的规范内准入运行。

3.3.3 生态个体价值诉求

3.3.3.1 各级管理者

作为学校的各级管理者,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每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都或多或少的关系到从各类管理人员。但长期以来封闭与独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虽然解决了学校各部门业务管理的部分需求,但从更深层次的管理需求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往大多数业务系统都主要服务于与其对应的业务部门,往往只是现有管理模式的数字化。没有打通跨业务部门协调、配合的问题。跨部门的业务流程无法打通;各业务部门数据孤立,透明度差;业务数据积累但办理过程数据无法积累,无法进行校级的流程优化、管理改进,整体管理质量无法提升。

现在通过新模式下生态体系的构建,实现两个重点:其一,新模式下的各级管理者可以通过生态体系中提供的应用管理平台完成应用评价、用户行为分析以及流程监控。其二,新模式下,对各级各类分散的业务系统重新整合、梳理、定义、使用。最终目的是能够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优质的、精准的有效数据进行决策分析。

3.3.3.2 学生/教职工价值诉求

高校多年来的信息化,更多的是围绕校内管理进行建设。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只是为了满足管理侧的需要,造成了90%的业务系统只服务于10%的校内人员。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在教学、生活过程中的大量服务需要被忽视。学生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获取更多的学习、生活、就业、创业服务;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教学、科研、生活、产业化服务等等。

3.3.3.3 外部服务商价值诉求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其中会牵涉到大量的外部服务商,这其中包括技术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增值服务提供商以及信息化建设项目承建商。由于各类供应商的技术体系相对封闭,造成校园信息壁垒高筑。各类供应商进入校园的成本居高不下,盈利不足,整/ 129

体数字化校园共赢生态尚未建立,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通过新模式下的生态体系构建,外部服务商可以在校方规定的规程内有序接入如学生管理应用、教师管理应用以及第三方服务应用等。

3.3.3.4 信息中心诉求

信息中心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担任着管理者、服务者与保障者的角色。但目前的信息中心更多的是对信息系统运行和客户需求的被动接收状态。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与数据支持,无法对学校信息化情况进行实时的掌握和主动的管理。

新模式下,信息中心能够通过一个校内运营中心,覆盖到学校所有的信息系统运行环境,涉及软件、硬件、网络、存储、数据等内容。保持对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持续、实时的监控。并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中,尤其是后续信息系统个性化定制的部分,信息中心就可以独立完成定制开发,而不仅仅是一个“协调者”。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内容

4.1 整体框架

图 4.1-1整体技术架构

如上图所述,我校如果需要建设一个完整的开放式的IT生态体系,实际上是包括了从开/ 129

发生态、运行生态、应用服务生态到运营生态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过程,并最终以服务的方式向最终用户进行业务展现。每个阶段的建设思路和模式都对整体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开发生态:

通过组件化开发平台,形成应用和组件,应用和组件挂载到校园服务总线,可为校内应用服务池和业务应用管理服务平台调用。并将其通过资源库的方式积累为行业资源库,为日后资源复用提供储备。同时开发平台能够对外部的第三方应用进行服务化的封装,同样形成新的应用或组件,挂载到校园服务总线。基于组件化开发平台的可视化开发过程,校内的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也可以通过该工具完成简单的应用服务开发,并通过发布工具发布到校内,增强信息化建设整体参与面的广度和深度。

运行生态:

以校园服务总线、应用管理服务平台以及包括主数据管理、身份认证管理、统一通讯、移动支撑平台等在内的公共应用组件,为学校提供统一的、高交互性、高开放性的服务应用运行环境。其提供的服务都是通过校园服务总线进行统一发布的服务,通过业务应用管理服务平台将其编排成符合学校需要的业务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

校园服务总线负责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各个平台间服务交互和信息传递,通过服务治理工具管理服务运行,通过基于校园服务总线的服务集成工具完成服务的集成和交互,通过服务标准管理工具保障各服务间调用的规范性。

被服务调度总线封装的,除了组件化开发平台提供的应用和组件外,还包括校内很多的基础应用组件,如主数据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支付等,都以服务的方式在服务调度平台上进行挂载,并借由服务调度平台完成同其它平台的集成。

应用服务生态:

改变原有的行政化、管理化信息系统使用模式,以类互联网的模式,形成校内的应用超市,包括校内师生综合服务平台和校外的服务应用池,有效接入,实现应用服务的动态分配和按需使用。并对服务使用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对业务过程和服务质量做到有效评估。

运营生态:

改变现有的分散管理模式,通过服务调度平台的高集成度,将校内所有的软硬件进行统一的监控,随时了解校内全局信息化状况,极大的增加了校园信息化的响应程度和处理速度。对于学校来说,依托于服务商的运维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运维、优化和升级工作需要学校内部人员的参与。基于开放平台的体系架构,依托于外部服务提供商形成线上/线下的专业训练营和/ 129

项目管理培训课程,帮助学校师生了解、掌握运营方式方法,让全校师生一同参与到学校信息化运营之中。形成良性的运营体系。

综上所述,开发生态、运行生态、应用服务生态与运营生态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每个部分都有其具体的作用与价值,只有发挥出每个环节的价值,才能最大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4.2 本期建设内容(2016年~2017年)

基于上述设计思路,我校此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升级整体支撑平台,形成师生综合服务,借由师生综合服务产生的大量数据,完成最终面向各级领导和管理者的决策中心,并辅以完善的运营运维体系,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和先进性。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4.2.1 基础支撑平台

新的建设模式需要新的技术体系支持,改良校内现有IT架构是本次项目规划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基础架构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以及开放性决定了我校未来信息化建设成败。通过建立新的基础支撑平台,实现对校内各类应用、服务的有序接入和管理,综合数据层面、开发层面、应用层面和运维层面,建立统一的基础支撑架构,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坚实。

4.2.1.1 主数据平台建设

我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校内的信息标准,并且学校现在已经建立了公共数据平台,用于处理各业务系统的共享数据交换和集成,同时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校内业务的调整,原有信息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现有的公共数据平台也无法支撑后期开放架构下的数据共享与管理,校内数据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为了达成上文信息化生态的整体建设目标,建议对现有的公共数据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升数据平台的能力:

1、信息标准的执行能力;

升级现有信息标准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全面升级学校原有信息标准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信息标准的实际使用和执行情况的管理手段,学校内部的主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一旦有和信息标准不同步或不一致的情况,系统将及时检查并将差异情况提报给数据平台管理/ 129

人员,帮助其了解和及时纠正信息标准执行的差异,确保信息标准的可执行性。

2、共享数据的开放能力;

现有公共数据平台的数据集成和共享完全基于ETL的方式进行,ETL作为业内通用和常用的成熟技术,在数据交换和共享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高适用性具有很好的优势。但随着信息架构的发展,传统的ETL方式缺少数据共享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无法将一些需要快速反馈的数据进行有效同步,直接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的途径也缺少多元的数据共享通道和手段,在后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灵活可配的数据共享方式,便于后期碎片化服务的封装和建设。

3、数据质量的治理能力;

数据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质量好坏在高校内一直是一个无法量化的黑盒,但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后期数据分析和数据利用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一套先进的管理工具,对学校的数据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帮助数据平台管理人员了解校内数据质量,便于其有效推进和提升校内整体数据质量。

4、历史数据的积累能力;

现有公共数据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校内共享数据的交换,因此其主要是对现有业务数据的同步更新与共享发布,并没有对抽取上来的共享业务数据的历史数据进行保存,一旦学校的业务系统不具备对历史业务数据的存档功能,学校大量的历史数据便会随着新业务数据的更新而丢失,很大程度上后期学校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的使用。因此本次的主数据平台升级建设同样需要对历史业务数据进行详尽保存,以天为单位进行历史数据切片保存,作为学校数据资产的积累。

基于上述四个层面,XX大学在后期需要通过建立一个符合教育行业特性的高校数主据管理平台。覆盖高校数据层面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信息标准、代码标准,到数据共享、交换,直至最终的数据质量保证等。将高质量的主数据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校园服务总线,便于上层应用的抽取和使用。同时需要提升信息标准执行能力,采用自动化工具对校内信息标准和代码标准进行监控和管理,让标准真正成为标准、提升数据质量管理能力,保证数据价值的最大化、提升数据共享集成能力,做到数据实时共享。/ 129

图 4.2-1主数据平台系统架构图

4.2.1.1.1 主数据平台建设内容

信息标准建设:在进行后期信息化建设之前,需要对校内的信息标准和数据质量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规划,以服务化和开放性的视角重新定义校内信息标准,使之具有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对学校现有信息标准和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使之能够提供符合教育行业标准的参考代码标准模式及数据共享和交换需求的主数据模式。信息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数据清洗与数据质量提升

对校内现有业务数据进行全盘分析和检查,找出数据质量隐患和存在问题,对质量不高的数据和无效数据进行清洗和优化,保证现有业务数据的高质量,为后期进行信息化改造奠定基础。

2.信息标准升级

基于最新的国标、部标、行标,结合现有校标和校内实际业务情况,充分考虑后期信息化改造需要,将校内信息标准进行重新梳理和升级,使之符合最新的技术规范和业务需求。

3.数据流向规划

对校内各业务部门和行政单位的数据流向进行重新规划,消除原先数据责任单位不明确的现象,并确定校内数据出处的权威性。避免出现数据二异性。

信息标准管理工具:提供数据标准管理、代码标准管理、数据流向管理、代码检测管理工具。帮助学校有效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管理能力。

元数据管理工具:对主数据和代码标准模型进行维护,提供语义支持,实现对底层模型的集中维护和管理,提供对数据分类的管理。主数据和业务系统代码表之间映射关系的管理,检/ 129

测元数据和系统数据库之间表、字段以及字段属性的不一致情况,根据元数据检测情况创建数据库实体对象

图 4.2-2元数据管理

数据集成平台:提供集成接口支持、数据集成KM库、拓扑管理工具、集成设计工具、集成调度工具等实现数据流向集成。

图 4.2-3ETL集成工具

数据共享接口发布工具:通过可自定义的数据发布接口,实现统一的数据实时、按需的共享需求。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接口的新增、删除、修改、授权、接口启停以及运行管理。/ 129

图 4.2-4数据共享发布工具

数据备份管理工具:实现构建主数据仓库来保留了代码标准、主数据的历史数据,能重现每天的数据情况,方便日后的时间维度上的数据分析工作。

图 4.2-5历史数据备份

运行监控工具:为信息中心运行监控人员提供系统的动态,异常情况,数据情况等。以图形化的方式,较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来展现系统的各种运行和异常情况,并且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将最重要的信息展现在最醒目的位置。目前包含系统首页、数据集成监控、数据库监控等。/ 129

图 4.2-6数据质量检测

4.2.1.2 身份认证管理平台

为了保证校内外应用的高效接入和顺畅的用户体验,需要建立校级的身份认证管理平台,统一管理校内外各类应用及系统的登录、访问和互相之间的认证。充分保证外部应用访问时数据权限和访问权限细颗粒度的控制。同时对校内所有账号进行基于工具化的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校内账号和密码的安全。

4.2.1.2.1 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建设内容

身份管理:为数字校园提供集成用户身份认证和SSO单点登录服务,并为校园系统提供认证和SSO接口服务,同时包含身份自助服务、账号管理、应用认证管理等。

图 4.2-7账号管理功能 / 129

认证服务反向代理:认证服务的反向代理服务器,简化第三方接入的接入工作。集群部署:包括两台认证服务器、两台LDAP的部署。

审计管理:为管理员提供及时发现问题之用,可审计出异常的帐号、不合理的认证行为和授权行为,用于发现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

图 4.2-8安全审计

监控管理:为管理员提供了掌握系统各项服务运行状态的功能,可帮助管理员尽早发现系统运行问题。

图 4.2-9认证监控仪表盘

身份认证:身份认证功能是身份认证管理平台的核心基础服务,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当前所采用的身份认证的方式也逐渐增多,平台需要支持多终端认证、第三方帐号绑定、动态登录、扫描登录、免登录、二次登录等多种登录方式。/ 129

图 4.2-10二次登录认证

OAuth开放服务:主要包括OAuth接入应用管理,开放接口管理,开放接口,代理权限插件,用于把学校的认证能力开放出去,方便师生访问第三方应用。

图 4.2-11多帐号联合登录

4.2.1.3 应用管理平台

师生综合服务是校园生态体系建立的关键环节,将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面向教师、学生的服务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通过服务重新定义、封装的方式在应用服务管理平台上进行综合呈现,面向教师、学生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可以不断完善、师生真正关心、有实用价值、便捷的信息服务;XX大学现有的信息门户只完成了对校内各类资讯和个人信息的数据层面整合,实现了简单的信息集成,由于技术架构的局限性,无法按照学生和教师的视角抽取、封装和展现碎片化的服务。因此在本次建设规划中,建议按照最新的服务体系生态重新构建面向师生综合服务的门户系统,同时,提供完整的服务前台交互与后台管理功能,支撑服务管理效率和管/ 129

理水平的提升,监控和优化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学校业务需要和师生服务需要。

应用管理平台建设内容如下:

应用门户:提供一站式办事大厅服务门户,基础组件包含热门排行、最新推荐,即将开放应用、应用收藏等,支持针对应用服务中心进行多维度查询搜索服务。

/ 129

/ 129

图 4.2-12服务门户

应用管理中心:作为校内服务应用的唯一载体,负责为校内应用提供统一的集成、发布、注册、授权和使用平台,对于校内应用提供接入信息维护、下架申请、审核等管理功能

应用授权管理:面向应用的接入提供用户组管理、应用权限管理。基础应用:通知公告、调查问卷、新闻订阅、在线咨询、个人数据

图 4.2-13服务中心

4.2.1.4 校园服务总线

对现有管理系统解构、重组和碎片化会产生后台服务的大量调用和集成,除了数据层面的数据共享之外,还需要解决校内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紧耦合、异构性等各类问题,充分利用现有建设成果构建全新的高校信息化生态,建立基于高校行业特征的校园服务总线。实现从简单的“数据集成,门户集成”向“服务集成”模式的转变。提供接口标准管理、服务治理、服务交换等全方面的底层服务管理平台,为其他基础平台和公共应用组件、上层服务提供总体服务调度和管理。保证校内信息体系的可管理性。

实现服务管理从离散到集中,具备更可控的系统架构,增加信息化资源的可管理性、实现技术架构从差异化到标准化,更统一的集成方式,降低改造成本、实现建设过程从繁乱到有序,33 / 129

带来更简化的建设方式,降低运维难度、实现整体体系从封闭到开放,形成更良性的运营环境,增加信息化生态的可持续性。

校园服务总线建设内容如下:

服务集成工具:采用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商业中间件,解决异构系统集成时相互调用的协议、格式不同的转换问题,解决大并发情况下服务负载、服务缓存的问题,并实现服务流程的可视化编排,保证服务调用、服务交互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服务注册工具:校园服务总线需要提供接口供开发人员注册服务,仅需提供服务的相关元信息及WSDL文件,即可实现注册步骤。而WSDL文件格式的基本验证部分需要自动完成,后期将要求服务提供者附加范例代码。其中的从属系统标签则用于服务分组。对于restful形式的服务,需要提供详细的参数信息或提供对于restful服务的输入和输出实例实现注册。

/ 129

图 4.2-14服务注册

服务查看与搜索:对于服务的操作及其参数信息,校园服务总线提供页面展示服务详细信息。对于服务的搜索,平台会提供服务分类的基础模板,系统管理员可以对其进行扩展,第三方可根据服务分类进行搜索。

图 4.2-15服务查看

注册状态查看:校园服务总线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服务都可注册上来,所以注册服务的过程需要人工审核的步骤。而开发人员则可在注册状态查看功能模块查看到已注册服务的当前状态(审核通过、未审核、审核中)。

/ 129

图 4.2-16注册状态查询

申请服务授权:校园服务总线提供接口供开发人员为所开发应用申请服务的授权,申请以应用为单位。在该页面,开发人员可看到所有服务的列表,仅需简单勾选,即可实现申请步骤。

图 4.2-17服务授权

API服务监控:校园服务总线提供对平台及服务所运行服务器的监控功能。考虑到平台本身的运行状态对其上运行的服务及应用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对其的监控必不可少,但对高校硬件的监控本就存在一套体系,所以校园服务总线仅提供平台硬件的关键性能监控,即对校园服务总线运行起关键性影响的指标(如CPU占用和内存使用情况)

/ 129

图 4.2-18API运行监控

服务注册审核:系统管理员根据服务注册信息来确定是否审核通过该服务的注册,比如考虑该服务的功能是否合理,后期还将考虑该服务是否应该注册在该系统下。提供给系统管理员的信息具体包括服务名称、服务所属应用/模块、接口人等。当前审核状态则包括审核中和未审核。

图 4.2-19服务审核

服务运行监控:系统管理员可监控从属于该系统下的所有服务,将通过直观具体的友好界面展现服务的运行状态,包括被调用次数、执行时间、错误次数、成功率等。而多个系统的管理员可以通过切换到不同系统的监控页面。

/ 129

图 4.2-20服务运行监控

系统及服务管理:管理员可查看所属的所有服务,并针对其中的服务进行启停(通过管控台隔离实现)。授权的分配在审核申请时进行。对用户角色及其权限的管理是管理员所具备的功能,管理员可查看所有用户、设置角色到某些用户及分配权限

消息总线的管理:消息总线作为服务通讯过程中保证数据有效传输的重要组件,需要提供以下四种通信模型:produce/consume request/response publish/subscribe broadcast,系统管理员可以对应用/模块下所属队列管理:包含队列申请、审核、阈值管控、消息大小管控、入队速率管控,消息与服务共享应用/模块管理功能。另外,针对消息总线的应用会提供通信授权和对客户端的实时管控,客户端包括sdk和http形式的通信API。

4.2.2 应用服务

基于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校内通过服务封装和流程重组的方式,将原先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重新通过服务的方式进行展现,并通过基础支撑平台的组件化能力,组装成新的业务,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针对包含教师、学生、职工、管理人员等几大角色,提供除了原有行政管理类外的全维度服务,覆盖生活、工作、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让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真正面对全校人员发挥作用。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使用价值,增加全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依赖程度。同时,收集大量传统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获取到的校内数据,为后期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和数据基础。

/ 129

4.2.2.1 人事应用服务(一期)XX大学现有的人事系统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都是围绕人事处管理的业务和流程需要,整体软件偏向于管理与行政化,而且由于技术架构的限制,无法从广大教职工的视角抽取和改造成碎片化服务。因此建议在本期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新的围绕教职工全生命周期的碎片化应用服务,替换原先传统的人事管理系统。

在人事应用服务中,面向教职工的服务是核心,面向行政人员的管理应用是支撑,对服务过程数据分析是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管理系统的建立涵盖从入职前的招聘到进校报到开始到日常管理(教职工异动、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再到最后离校的全过程,并将人事管理涉及的多种人员信息均纳入到一个系统中,如正式教职工、延聘人员、兼职教授、外聘教师、各部门自聘人员等。消除了以往人事数据分散、难以查询统计的弊端,减少大量的重复录入工作。实现人事数据的集中管理,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人事业务内部的业务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以教职工为中心,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可以不断完善的、教职工真正关心的、有实用价值的、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支撑服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监控和优化服务的质量。

人事应用服务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 129

4.2.2.1.1 新进职工注册报道

为新入校的教职工提供完整的报道注册流程服务,包括从基础信息的自主填报和审核,到相关审核办理的流程处理,可线上处理的流程直接在线上完成,需线下处理的流程提供详尽的办理说明和办理指南,直到确认报道和起薪,帮助新入职教职工快捷便利的完成报道注册。

/ 129

4.2.2.1.2 教职工信息管理

可以授权给人事处领导或相关管理人员教职工信息查询的功能。通过对各种查询条件的设置实现对全校教职工人员信息的便捷查询,查询到的详细人员信息,可以以EXCEL表格的格式进行数据的导出。

系统为用户查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教职工的职工号,姓名或者拼音首字母进行快速查询。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

4.2.2.1.3 各类人员管理

4.2.2.1.3.1 高层次人才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高层次人才的详细信息进行管理,高级人才类别主要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73首席科学家、86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信息管理具体包括专家职工号、姓名、出生日期、所在具体部门、技术职务、职称级别、岗位等级、批准单位、批准单位级别信息、批准时间、享受待遇等。

/ 129

4.2.2.1.3.2 返聘人员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返聘人员的信息管理,管理人员可以维护返聘人员的相关信息,包括返聘起始时间、返聘结束时间、备注、实际结束时间等。返聘确认后,该教职工基本信息中的当前状态将被自动修改为返聘。

系统提供了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职工号,姓名或者姓名拼音首字母进行搜索,以找到想要找到的返聘人员。

对于查询结果以明细列表形式展示,系统提供了新增,删除和导出功能。并且用户可以设置自定义列以满足对所需查看字段的显示。点击职工号,会弹出该职工的信息表单,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修改和维护。

/ 129

4.2.2.1.3.3 临时聘用人员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临时聘用人员信息管理,维护部门自筹人员、临时用工等编外人员的基本情况、岗位职务、学历资质、联系方式等信息。

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4 博士后信息管理

实现对在校博士后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包括博士后的基本情况、进站出站情况、社保工资情况、家庭情况、工作经历情况、学习经历情况、科研项目情况、发表论文情况、论著情况、专利情况、获奖情况、基金的申请信息等。

实现对博士后情况的查询和导出,可以根据博士后合作导师、进站信息、出站信息、出站工作单位、出站工作省市、出站单位性质、推展日期等信息对全校博士后人员进行搜索,便于人处对博士后信息的管理。

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5 访问学者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访问学者的信息管理,管理员根据访问学者的实际情况在系统中进行维护与管理。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6 兼职教师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兼职教师的信息管理,管理员根据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在系统中进行维护与管理。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7 外籍教师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外籍教师的信息管理,可以根据外聘教师的实际情况在系统中直接进行维护与管理。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4

去世人员管理

依据系统提供的数据项,维护已故人员信息,如职工号,姓名,出生日期,原所在单位,去世日期、去世原因、抚恤金、丧葬费等信息。

系统提供了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职工号,姓名或姓名拼音首字母进行查询。查询出的信息以列表形式展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显示列。点击职工号,会出现该职工的详细信息表单,可以进修修改维护操作。

/ 129

4.2.2.1.5 岗位管理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参照教育部教师服务岗位设置标准及各学科教学、科研、学生等实际情况,设置及调整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岗位设定,并根据实际人员岗位情况统计岗位聘用汇总表。以实现不同岗位序列的建设和管理。

/ 129

4.2.2.1.6 教职工档案管理

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对个人基本信息、人事信息(学习简历、工作简历、家庭情况、政治面貌、岗位信息、职务信息、职称信息、工人等级信息等)、科研情况、教学情况等信息的查询服务。

档案查询提供了多种查询方案,可根据年龄分布,学位分布,职称分布,岗位分布,学缘分布,高层次人才,详细档案查询。

4.2.2.1.7 我的数字档案

我的数字档案,提供了用户查看档案的具体信息,有人事信息,科研信息,教学信息,资产信息,财务信息。该页面提供了我的数字档案一览表,可以全方位查询个人数据情况,提供了围绕人的基础信息、体检、一卡通、财务、科研、教学等个人比较关心的数据展示。

/ 129

下载宁波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处2008年度工作总结[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处2008年度工作总结[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提要:学校基本情况 规划的依据、目标和思路 规划措施——交通(校门、道路、停车场)、用地和功能分区、建筑、室外空间、绿化和景观、山体水......

    基建规划处年度工作总结(本站推荐)

    XX年度工作总结基建规划处XX年基建规划处的工作仍然是艰巨而繁忙的。在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处围绕学校XX年工作要点,坚持突出工作重点,树立全局观念,全处职工在人员少,任务重......

    基建规划处年度工作总结

    xx年度工作总结 基建规划处xx年基建规划处的工作仍然是艰巨而繁忙的。在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处围绕学校xx年工作要点,坚持突出工作重点,树立全局观念,全处职工在人员少,任务......

    宁波市建委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2006

    市建委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 1 前言 理清思路,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速建设事业信息化发展,不仅是一项事关我市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规划建设处总工程师工作职责

    规划建设处总工程师岗位职责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以及建筑施工规范,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 二、 参与制订、修订学校基本建设总体规划。 三......

    规划建设处2年总结(精选五篇)

    规划建设处2003年部门总结 2003年,规划建设处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学校的各项决定,把实现学校“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和跨越式发展做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和动力......

    2021年基建规划处年度工作总结

    2021年基建规划处年度工作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2021年基建规划处年度工作总结基建规划处__年基建规划处的工作仍然是艰巨而繁忙的。在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

    宁波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规定解读

    《宁波市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规定》解读 一、制定《规定》必要性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申请条件、程序等作了原则规定。2010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