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古诗四首》 同步练习 苏教版
苏教版八上语文《古诗四首》阅读训练题
班级 姓名 检测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阅读训练
(一)春望(杜甫)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深(): .⑵溅(): . ⑶抵(): . ⑷簪():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意为:故国兴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第②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第③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D.第④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诗中抒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句子是 ;感慨有志难遂的句子是。4.在原文中用“‖”划出第①句的朗读节奏。
5.诗的①②两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
答:。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①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③惶恐滩头说惶恐。④,留取丹心照汗青。....7.解释①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首联。
起一经:
寥落:
8.颈联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翻译第②句。
答: 9.在原题中,把第③句补充完整。
10.在原题中,把第④句补充完整后,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尾联。丹心: 汗青:。11.朗读全诗,并用原文回答:
⑴概括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空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12.最后一段,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下面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A.表明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B.表现了对异族入侵的愤慨之情。
C.表明了对君主的效忠,决心杀身成仁。D.准备牺牲自己,名垂史册。
能力迁移
(一)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①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注释:眦,读zì;上下眼睑的接合处,即眼眶。
13.岱宗,就是东岳 山。14.在原文的横线上填上名句。
1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时间是,并由 岳而想到将来的 岳。
16.“齐鲁青未了”的意思是:。17.你也一定登过高山,你是否也有杜甫这样的感觉,联系此诗,谈谈你登上山巅的感受。
感受: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①谁家玉笛暗飞声,②散入春风满洛城。③此夜曲中闻折柳,④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提示: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了这首七绝。
18.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19.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呼应。
20.第②句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
21.第③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答:。22.第④句中的“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答:。23.“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答:。
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古人惜时三“日”诗,写一篇演讲稿。
诗一: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去了。水去日日流,花落知多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昨日歌》)
诗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今日歌》)
诗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歌》)
题目:努力请从今日始
要求:⑴合乎演讲稿的特点;
⑵联系实际,给人以启迪;
⑶不少于500字。
答案
1.⑴shēn 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⑵jiàn 液体受冲击向四外射出;(3)dǐ 相当,顶; ⑷zān 用来绾(wǎn)住头发的一种首饰。2.C 3.③;④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5.从远到近;残破的国都、深深的草木、近处的花鸟。6.表达了杜甫关心国家安危、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7.起一经:起于一部儒家的经典,意思是从中进士开始;寥落:稀少;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以微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8.对偶、比喻;大好河山有如风中柳絮,国事衰微,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飘泊水上,无所依附。9.零丁洋里叹零丁。10.人生自古谁无死。丹心:赤诚的心;汗青:指史册; 自古以来,有谁的生命没有尽头,我要用我的一颗赤胆忠心来报效祖国,让我舍生取义的精神永垂史册。11.⑴辛苦遭逢 ⑵风飘絮;雨打萍。12.A 13.泰 14.一览众山小。15.自远而近;从朝至暮;望,登。16.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17.(略)18闻 19.暗,春夜,故园情 20.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想像(注意“满”字的作用)21.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22.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思念故园之情的还是李白自己。2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古诗四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
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
1、背默上两首诗。
2、说出诗的主题。
二、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三、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古诗四首》(第1课时)学案(新版)苏教版
《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重点难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自学交流
1.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
(1)PPT展示问题: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参考:《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资料:《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四、展示点评
五、当堂检测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 言 诗。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
贯
穿
全
诗的线
索。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相呼应。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六、反馈反思
是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与“善”。过程与方法:
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教学重点: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品味文章语言的深意,领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教学难点:
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2、让学生领悟到在与 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身边的普通人,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这就是杨绛笔下的老王。(出示课题)老王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画像。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以“从他的_____________ 看,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来回答)
二、作者及背景资料简介
1、杨绛,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1年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是年夏季与钱钟书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 语系教授,业余从事创作。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等
2、本文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走进老王(一)、默读课文(迅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词的拼音。(二)、思考:⑴你觉得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划上记号;⑵你认为作者一家是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事例。(三)、学生合作探究。明确:
1、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B、“文革”期间 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生活上----穷苦卑微、凄凉艰难)-------------“苦”
2、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老王的处境艰难,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能结合课文具体谈谈吗 ? 明确:A、单干户,常有失群落伍的惶 恐 B、除两个“没 出息”的侄儿外没什么亲人 C、被人瞧不起,乘客不愿坐他的车 D、被人中伤年轻时不老实(精神上----内心凄苦)-------------“苦”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善” 小结: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为人和处境,你觉得用哪两个字较合适。(“善”和“苦”)
4、关注老王,我们深刻体悟了他的“苦”和“善”。对于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周围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呢?作者一家又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a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老王的三轮(可与“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对比)b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 c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师小结: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老王,一个人力车夫的善良,同时透露了一个异常善良的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怀念,这是一曲善良的人们在(文革)恶的年代里相互取暖的颂歌,这是一份“以善良对待善良”的真情。
四、品味老王: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教师示范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恩”“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话语简短,没任何修饰。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老王的淳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联系文本思考: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进一步追问:一个并不幸运的人,在那个自顾不暇的年代对老王生前已照顾挺多了,已表现得非常崇高,她为什么还会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这样想?(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我”拿钱去侮辱他;没有接受老王真诚的感激,让老王临死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不了;对生病期间的老王关照太少,连他死了也不知道„„)师小结:即使我们并不是命运的宠儿,也应该像杨绛一 样对更不幸者 心存一份善念,提供一份援助。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还没有尽到最大的力量去帮助老王,所以感到“愧怍”。有感情地 再读最后一句。
五、关注老王 老王生前,杨绛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但她仍 感到自己对老王关爱不够,深感愧怍。而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六、教师总结:读杨绛的《老王》,见于文中写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我们能体察出作者对不幸者关爱的呼吁。的确,正如一位哲人 说,送人玫瑰,历久犹有余香。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那样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荡漾。附:《献给老王》 哦,老王 茕茕孑立的身影 还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演绎着你的不幸的故事 书写着你的孤独的忧伤 哦,老王 你倒下的是病体 挺起的是脊梁 身子纵然伛偻 眼神纵然迷惘 优质而廉价的冰块 却影射出你那腔 待人的热心肠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草》同步练习苏教版[范文模版]
草·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各组均有一个注音有误,找出来订正在括号里
A.水芹菜(qí)美孚(fú)肥嫩(nân)砍刀(kǎn)()B.火燎(liǎo)愠怒(wēn)踉跄(liàng)宿营(sù)()C.嚼草(jiáo)残渣(zhā)掀开(xiān)蒜苗(sù)()D.一霎(shà)堵截(jǐ)挎包(kuà)绽开(zhàn)()
二、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按顺序订正在方框内
惶惑 湿漉漉 记忆尤新 临危不惧 仔细端祥 灌输 颜色青翠 山青水秀 危在旦夕 舍身忘死
三、词语填写正确的一组是
()
就这样,他摸黑________进了烂草地;开始是________,然后是________,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________。
A.跑 冲 走 滚 B.冲跑 走 爬 C.跑 冲 走 爬
D.飞跑 走 爬
四、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班里同志们有的口吐白沫,有的肚子痛得满地打滚,有的舌头都僵了。(2)背红十字挎包的人正飞步跑来,弯腰扶起他,关切地问道:“你怎么啦?”(3)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五、你一定有课外读书笔记本吧!请你为它写一副对联式的自勉语。现已拟出上联:“天天阅读乐趣多多”,请续写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以下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医生有点愠怒地看了杨光一眼:“你这个同志,有话不会小点声说?你知道吗?这是„„”他压低了声音,说出了那个全军都敬爱的人的名字,然后解释地说道: “他病得很厉害哪;昨天开了一夜的会,刚才又发起高烧,人都昏迷了。”“什么,周副主席?”杨光立时惊住了。对于这位敬爱的首长,杨光不但知道,还曾亲眼看见过。在遵义战役之前,这位首长曾经亲自到他们团作过战斗动员。在部队开上去围攻会理的时候,连队在路边休息,他也曾亲眼看见周副主席和毛主席、朱总司令一道,跟战士们亲切交谈。可是,现在竟然病倒在草地上。而他,却在首长赶去卫生部救治的路上,拦住了他的担架„„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了。
1.此语段出自的课文,作者是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和《七根火柴》一样都是以________为背景来塑造红军战士的形象。
2.医生“愠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杨光“亲眼看见”的周副主席的事迹。(不超过1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竟然”的表达作用和“惶惑”的原因。“竟然”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 “惶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了解遵义战役或会理战役吗?请用细致的文笔、生动的语言叙写一个动人的故事。
八、阅读《成功的秘诀》一文,回答问题
成功的秘诀
一位富翁在广场上撒下一大笔钱,对周围人说:“谁帮我捡起来,每捡一百张,自己可以拿走一张。”
一个小伙子弯腰就捡,可是他渐渐感觉不对劲起来,人群中怎么没有一点声音。他直起身,见每一双眼睛都像看傻子似的看着他。他扔了钱,涨红着脸,挤出了人群。人群里除了窃窃私语,没有一个人行动。
半小时后,一个过路人挤出了人群,他迟疑地看了看富翁,弯腰一张一张地捡起来,全不理会人群的哄笑。在快要捡满一小袋的时候,慌慌张张地挤进第二个人,他肯定是刚刚得到这个消息,他捡得更快。不一会儿,人群中又有一个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时人群像爆炸了一样,你抢我夺,有的甚至就地卧倒„„抢着的全跑了,没抢着的一边咒骂,一边大喊:“富翁!富翁!”
富翁摆了摆手:“不用追了,钞票是假的„„”刚才还在咒骂的人兴奋得变了 形:“我早就说了嘛!”
他们的话音未落,富翁已打开密码箱,对那三个人说:“感谢你们行动了,你们捡起的每一张钱都是真的,而这笔钱会帮助你们更成功。”人们的眼睛又一下子射出绿光。富翁交给第一人十万,第二人十万,第三人还是十万。“不过,年轻人,你能告诉我,当初你们是怎么想的吗?”富翁问。
第一人说:“我从您的眼神里看不出有多假,而且我也没冒什么风险呀。” 第二人说:“我太需要一笔钱了,这对我真是一次机会。” 第三人说:“我只是看他们俩人都不像傻子。”
三人同问富翁为什么做这件事。富翁哈哈大笑:“我就是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原来,成功只属这四类人:敢冒风险,善抓机遇,勇于仿效,富有创意。1.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论一下“一个小伙子”的举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多次描写了“人群”的反映,针对一处想像一下“人群”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甘甜的井水》,回答问题
甘甜的井水
①我望见稀稀拉拉的几棵枣树遮围着的土坯屋,知道终于走出了沙漠。我斜挎着我的一只两天前已空了的军用水壶,随着我紧凑的脚步,像一只鸟一样随着我起起伏伏。我的嘴唇(冒出、淌出、沁出)咸咸的血珠,我的舌头简直不敢再舔它了。②穿着裙子的女主人弯腰在屋前的一口井里拎出一桶水,我的舌头忍不住周遭舔了嘴唇。
③我指指背后无垠的沙漠和裂得像沙枣树皮一样的嘴唇。女主人搁下了水桶。我犹如一头牯牛一般“咕嘟咕嘟”贪婪地饮着,直到我的嘴探进桶底,我这才站起来,肚子鼓鼓地像一个盛满了水的皮囊。我抹了一下嘴角,喘一口气,说:“水像放了糖一样甜,太好喝了。”
④女主人惊奇地看着我的水量,笑了。
⑤我旋开水壶盖,满满地灌了一壶,便告别。而那口已看不见的水井却在我的 脑子里了。
⑥傍晚,我回到农场。连队里的同事们还以为我永远留在沙漠里了呢。我炫(xuàn)耀地举着水壶,说:“各位,我今天带来一壶圣水,甜甜的呢。”
⑦寝室里的青年职工都轮流着尝过,纷纷说:“哪来的甜味,应当说有点苦涩,你耍弄我们,这和我们涝坎里的水有什么两样,难喝!”
⑧我喝了剩余的两口,咂咂嘴,确实呀!难道这水出了那片地方变了味儿?可我当时喝的时候确实有一种甘甜的味道。
⑨有人说:“这水里碱性过重,喝了伤身体。” ⑩我不服气地说:“我灌了一肚子,也没有事呐。”
(11)隔了半个月,我约了两个同伴前往那个土坯屋。女主人立即认出我,她还向她的丈夫、孩子介绍了我。她的丈夫显出得意的样子。我说:“我感谢你们的井水。”我没有透露我们的来意。我送他们两个哈密瓜——连队里第一次分的瓜。
(12)我拽着麻绳拎出一桶井水。我示意同伴喝,我期待着他们的结论。可他们摇摇头,悄悄地说:“有点苦。”我说:“怎么可能?”我的嘴伸进桶里,喝了一阵,清凉,不过,略带苦涩。我四下里望了望,一切都是原状。我默默地进了土坯屋。
(13)诱人的羊肉抓饭已摆上了炕台的矮脚桌上。男主人端来一盆水,我们洗了手,我脑子里仍固执地想那井水。
(14)吃得满嘴是油。我终于问:“怎么前个礼拜我喝你这里的井水还像搁了砂糖一般,今天怎么就没了那甜滋滋的味儿呢?”
(15)男主人抹抹胡子——一副浓美的络腮胡子,笑了,说:“你在沙漠里转了几天?”我说:“一个礼拜,差点出不来。”他点点头,说:“这就对头了,沙漠走出来的人都说我这口井的水甜,不错。”
1.第①段画线句子中括号内应选填的恰当词语是________,选该词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的画线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不太准确,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反映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A.qín B.yùn C.suàn D.jiã
二、犹 详 清 生
三、B
四、(1)运用排比,具体地写出了战士们吃野菜中毒后的惨状。(2)形象地写出了医生对战友的无限关切之情。(3)此段语言描写,说明警卫员对革命、对红军自身认识深刻:革命需要我们吃草;为革命,我们辛苦,但我们比敌人高尚、强大。
五、时时练笔情味浓浓
六、(1)祸兮,福之所倚(2)长大了,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就会提高(3)吃苦不一定是坏事(4)吃苦能培养人的坚强意志
七、1.王愿坚 短篇小说 红军长征过草地 2.杨光声音太大,周副主席听见了,会影响休息和心情;杨光不了解事情的真相,瞎嚷嚷。3.惊住 惶惑 不知如何是好 4.做战斗动员 跟战士交谈 5.说明周副主席病倒完全出乎杨光的意料,表现了杨光对周副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怜惜之情。自己非常敬爱的首长病倒了,赶去卫生部救治,而自己却拦住了他的担架,他为自己不近人情、不可理喻的举动感到很不安。6.略
八、1.富翁撒钱,允诺帮捡者 众人捡钱 三人各得十万 2.敢冒风险,善抓机遇,勇于仿效,富有创意 3.略 4.略
九、1.沁出 血珠极其细小 2.我很渴,我需要水 3.女主人惊奇于我的水量,笑了4.(1)“我”发现一口井(2)“我”喝了井水,感到异常甘甜(3)“我”将水带回农场,却喝不出甜味(4)“我”再次喝同样的水,仍感苦涩(5)男主人深知其中原因5.任何东西,只有在最需要的时候才是最美的,最可贵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