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
新疆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教育心理学》考
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____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2、教师与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 A.相互促进关系
B.平等关系
C.授受关系
D.教学关系
3、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公式的教学方法是____ A.讲述法
B.讲授法
C.讲读法
D.讲解法
4、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即____ A.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劳动教育
C.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
D.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
5、”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____ A.创造性
B.学习迁移
C.发现教学法
D.学会学习
6、教育是一种____ A.生物现象
B.心理现象
C.自然现象
D.社会现象
7、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在求知过程中组织属于自己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____ A.授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动作技能学习
8、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____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9、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____ 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B.学生用谐音法记忆单词
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D.玩走迷宫游戏
10、智力技能形成的最高阶段是____ A.活动定向
B.内部言语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外部言语
11、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____ A.领导地位
B.启发指导地位
C.顾问地位
D.主导地位
1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__ A.物质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精神文化
13、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 ____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个别化教学
D.掌握学习
14、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的德育方法是____ A.自我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15、教育是一种公共职能,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之间一般并不存在竞争,这体现了学校的哪一种独特性?____ A.公益性
B.垄断性
C.独立性
D.非自愿性
16、人格的核心是____ A.能力
B.智力
C.性格
D.气质
17、教学测量运用的方法是____ A.测验
B.观察
C.访谈
D.实验
18、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____ A.一般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逆向迁移
19、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____ A.2岁
B.4岁
C.6岁
D.8岁
20、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____ A.自我B.本我C.超我D.理想我
21、有关社会助长的研究最早是由谁进行的?____ A.特瑞普里特
B.谢里夫
C.费里德曼
D.阿希
22、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 ____ A.2岁
B.4岁-5岁
C.4岁
D.6岁
23、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____ A.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所学科目的总和及社会实践活动
C.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D.所有教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4、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____ 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 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____ A.平等关系
B.上下关系
C.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
3、遗忘的发展规律是____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快慢交替
D.均衡发展
4、为了防止考试焦虑症的发生,学校咨询人员可以提前较长时间就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体辅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这属于学校咨询与辅导的____任务。
A.早期干预
B.缺陷矫正
C.问题预防
D.发展指导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思想反映的是教育的____ A.历史性
B.时代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思想反映的是教育的____ A.历史性
B.时代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7、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____ A.教育目的B.行政管理
C.教学业务
D.后勤保障
8、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____ 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D.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9、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____的功能。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10、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是____ A.遗传
B.社会生活条件
C.教育
D.社会活动
1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____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12、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也能鼓舞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是小学教育目的的____ A.激励作用
B.导向作用
C.评价作用
D.平衡作用
13、萌芽于1 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
14、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____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5、记忆较长材料时,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这主要受到____干扰。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颁布的。
A.1989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5年
17、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____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18、社区教育的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____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9、在学习“鸟”的概念时,老师用蝙蝠来说明“会飞”是鸟概念的无关特征。这使用的是____ A.正例B.反例C.变式D.概括 20、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对____的学习研究,建构了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体系。
A.动物
B.人类
C.学生
D.儿童
21、正常的中学生心理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是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存在千差万别,这反映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 ____ A.连续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22、《演说术原理》一书的作者是教育家____ A.柏拉图
B.夸美纽斯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2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是指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____ A.
3、4岁—
11、12岁
B.
5、6岁—
11、12岁
C.
6、7岁—
11、12岁
D.
5、6岁—
12、13岁
24、我国现在实行的是____义务教育制度。
A.10年制
B.9年制
C.六三三制
D.五四制
第二篇:新疆教师资格证认定考试(地方)考试试题
新疆教师资格证认定考试(地方)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 ____ A.教育实体
B.学校
C.学校教育系统
D.终身教育
2、儿童身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____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灵活性
D.差异性
3、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____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____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5、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____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____ A.专攻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7、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类,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____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记忆技能
D.运动技能
8、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____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布鲁纳
9、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其主体部分是____ A.培养目标
B.课程设置
C.考试考查
D.实施要求
10、班主任的工作是从____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
11、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____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12、一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际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____ A.80 B.100C.120 D.125
13、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____ A.诱因
B.问题情境
C.学习期待
D.强化
14、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____ A.研究能力
B.学习能力
C.管理能力
D.交往能力
15、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____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6、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____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17、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____ A.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所学科目的总和及社会实践活动
C.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D.所有教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18、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____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9、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____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20、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____ A.初二年级
B.初三年级
C.高一年级
D.高二年级
21、学生法语学得扎实,巩固以后,再学英语就更容易,这属于____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2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是____ A.壬寅学制
B.戊戌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戍学制
23、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是陆钦斯的____ A.白鼠按键取食实验
B.白鼠走迷宫实验
C.“量杯”实验
D.儿童攻击实验
24、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____ A.避免失败者
B.力求成功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25、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____ A.领导地位
B.启发指导地位
C.顾问地位
D.主导地位
二、多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____ A.发展勤奋感
B.培养主动性
C.形成亲密感
D.建立自我同一性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____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3、一般地讲,评价教师一堂课优秀与否的标准有____ A.教学目的的明确性
B.教学内容的正确性
C.教学方法的适当性
D.教学过程是否紧凑
E.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4、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德育的____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5、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____ A.支持作用
B.定向作用
C.阻碍作用
D.强化作用
6、教师的教育机智充分表现了教师劳动的____ A.示范性
B.连续性
C.广泛性
D.创造性
7、在教学计划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____ 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8、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____ A.心理健康
B.记忆
C.智力
D.学习
9、教学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有____ A.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校的升学率
B.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C.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D.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E.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0、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____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11、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下面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____ A.声音的掩蔽受频率和强度的影响
B.两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小
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
D.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大
12、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____ A.社会生产
B.自然环境
C.人口数量
D.政治需要
13、教学能力主要包括____、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A.组织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管理能力
D.教学设计能力
14、”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____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5、下列关于影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因素说法完整、正确的是____ A.遗传素质
B.自我概念
C.认知能力和社会互动
D.社会环境
16、以下对学生的本质属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 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B.学生是小大人,他们和成人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C.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D.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17、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为____ A.学习困难综合征
B.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C.儿童多动综合征
D.儿童厌学症
18、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为划分标准,一般可以把学习分为哪三类?____ A.知识学习、意义学习和命题学习
B.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
C.命题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D.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
19、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错误的选项是____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
C.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20、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____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21、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____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22、动作特点主要表现为:动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属于____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
2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____ A.参观法
B.演示法
C.情境教学法
D.欣赏教学法
24、在小学教育中,往往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这遵循的儿童发展规律是____ A.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B.发展是跳跃的C.发展是平均进行的D.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
25、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反映出对____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第三篇: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整理
第一章
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2.冯特:构造主义詹姆士:机能主义
华生:行为主义韦特海默:格式塔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人格心理。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6.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
7.意志过程:自觉的确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人格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9.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①理论任务: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为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具有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任务。
②实践任务:a.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b.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各种心理技术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想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c.心理学实践的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师范高校研究心理学的任务: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
10.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
11.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一、名词解释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具体地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自身同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的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非意识:人体有些活动是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但这些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处于非意识状态。(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
前意识:处于意识水平的资料是储存在记忆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取出来。
无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经验比处于前意识水平的经验更难被人觉知,但它会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影响,指意识以外进行的心理活动,如睡眠时的梦,自动化的技能等。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活动(广义)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的转移: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去。
注意起伏: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的加强或减弱。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转向其他的对象。(相反状态是注意的稳定)
二、基础知识
1.意识的基本活动方式:①被动的意识活动:指意识的承受状态 ②主动的意识活动:指积极的思维活动 2.意识的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3.意识的能动性表现:①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②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
4.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5.根据人的心理活动所指向和集中的客体的性质,注意可分为:外部注意、内部注意。6.外部注意: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
内部注意:人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
7.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8.注意的外部表现: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
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2)人本身的状态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②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10.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
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②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4)用意志与干扰做斗争
12.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①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单调刺激的长时间作用 13.影响注意广度的主要因素: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越大 ②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反之,注意范围就大;个人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反之,注意范围就小。14.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存在协调关系 15.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①注意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的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一种活动合理地代替另一种活动。
②注意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由无关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16.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因素:
①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
②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
三、简答题
1.简述意识的基本特征。
答:意识的基本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①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没有觉知性就谈不上意识,人能觉知到客观事物、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关系。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当我们的心理活动在语言的水平上加工时,这种心理活动就成为意识。
②能动性:人的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能动的反映。意识的能动性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
③社会制约性:首先,在社会集体活动中产生的意识,一开始便是社会产物,受社会调节的制约。其次,人的意识和语言密切联系着,有了语言,大脑才能进行抽象思维,才能产生人的意识,儿童意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在与人们交往中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的发生、发展也表明意识具有社会制约性。再次,意识的内容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实践领域的不同,人们的意识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最后,个体意识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他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他对社会上的知识、思想、观点的接受和掌握;个体的意识又影响社会意识的内容。
2.注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注意与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而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的。如注意看、注意听等。上课时老师所说的“注意黑板”“注意听课”,并不意味着就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将看黑板的看字,听课的听字省略了。所以注意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人们也不可能专门从事注意的意象。
3.注意分哪几种?影响这几种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答: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影响条件:(1)有意注意:①是否能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②是否能稳定的培养间接兴趣 ③是否能合理的组织活动 a.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b.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c.提出问题加强注意④用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2)无意注意: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之间的对比关系、新异性、活动和变化)②人本身的状态(3)有意后注意:①产生兴趣、熟悉过程的事 ②通过意志活动,熟练后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4.简述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区别和联系。答: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三者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意注意。
5.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答: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联系: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一、名称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简称差别阈限。
感受性: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觉系统的基本指标,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联觉: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感觉的适应:在强度不变的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着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
视觉后像: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原色:由三种基本原色构成,分别是红、绿、蓝。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管歪曲的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感觉的后效: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后效。
明适应:从暗处进入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感到晃眼,经过几秒钟至1分钟视觉恢复正常的现象。
暗适应:指人从亮处进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恢复的现象。双眼视差:左眼看到左边多一点,右眼看到右边多一点,从而使两眼的视觉稍有不同,这种差异叫双眼视差。
二、基础知识
1.外部刺激:由有机体外部给予的刺激
内部刺激:由有机体内部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
2.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公式:△I/I=K △I:差别阈I:原来的刺激强度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韦伯分数越小,辨别越灵敏。
4.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380—76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5.听觉的适宜刺激频率是16—20000次/秒的音波,即可听音。
6.听觉的绝对阈限是0分贝,上阈是120分贝。7.听觉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属性。
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
音响由声波振动的强度决定
音色是反映声波混合的听觉特性 8.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9.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10.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11.深度知觉:即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12.深度线索:人所赖以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叫深度线索。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1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①个人的兴趣和情绪、态度
②感觉通道的性质
③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
14.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16.影响感觉的因素:刺激强度的影响、刺激时间的影响、感觉相互作用的影响。
17.感觉主要包括:皮肤觉、嗅觉和味觉、运动觉和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三、简答题
1.说明知觉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答: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食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像,从而知道它的意义。然而,事物又总是由它的许多属性组成的,只有对事物的属性感觉的越丰富,才能对事物知觉得越完整、越准确。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第一步,人的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知觉是感觉的深入,知觉是认知的过程,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2.知觉有何基本特征?为什么?
答: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部分组成,人在对它进行感知时,总把它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选择性:在一定时间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此时,注意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凸显出来,其他事物就退到后面去,前者是知觉的对象,后者成为知觉的背景。知觉的理解性: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具有理解性。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知觉的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3.何为观察力?怎样培养和提高观察力?
答: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在观察活动之前,要对所观察的事物做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
①要预先做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握观察所必须的具体方法。
②在观察时,必须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并要设法让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③必须在观察时及时做好记录。
4.举例说明深度知觉的形成。
答:深度知觉又称为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深度知觉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是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5.时间知觉是怎样形成的?
答: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于内部。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等。内部标尺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神经细胞的某种状态可成为时间信号。
6.举例说明运动知觉的类型及其形成。
答: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网膜各点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的相继刺激网膜上领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运动幻觉:包括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诱导运动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觉。自主运动是指若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光点在不停的动来动去。自主运动又称为纱蓬特错觉或游动错觉。
7.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答:感觉和知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①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二者密不可分,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
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②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最简单的认识活动;知觉是一种比感觉复杂的认识
活动,它更多的依赖于个人的知觉经验和个性特点。
第四章 记忆
一、基础知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包括:识记、保持、重现。2.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现回想起来。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
3.从信息加工学角度,记忆是:编码阶段、存储阶段、提取阶段。5.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
表象的作用:①表象是介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②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
7.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②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④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8.根据记忆活动特点分类:
①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保持时间0.25—2秒。②短时记忆:记忆保持在1分钟以内。(边听课边记笔记,7个容量)
③长时记忆: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9.按再认或回忆时意识状态分类:
①外显记忆: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面的任务时的记忆。
②内隐记忆: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有影响时的记忆。
10.根据有无明确的目的,识记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11.无意识记:事前没有预定识记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的识记。“潜移默化”就是指一些良好的素质可以通过无意识记获得。12.有意识记:明确了识记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13.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人们识记的两种基本方法。
意义识记: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16.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17.艾宾浩斯保持曲线: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先快后慢” 18.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时间②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③识记材料的性质④材料的数量⑤学习程度(过度学习)⑥材料的系列位置 20.遗忘分为暂时遗忘、永久遗忘。暂时遗忘:指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提取,但只要有适当的条件还可能再认或回忆,经验还可以恢复。
永久遗忘:指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
2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2.如何正确地组织复习:(大题)
①及时复习(晚上进行识记,第二天早晨复习效果较好)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初次识记时,各次识记分布应该密一些,以后各次的间隔可以逐渐延长)
③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试图回忆是一种更积极的认知过程,要求大脑更积极地活动,同时它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让人集中精力学习不能识记的部分和改正回忆中的错误)
④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器官参加复习(视听结合)
⑤活动有助于记忆(把识记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23.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主要取决于:
①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②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有关事物的相似程度
24.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分为:有意回忆(随意回忆)、无意回忆(不随意回忆)
有意回忆:指回忆的目的任务,自觉地去追忆以往的某些经验。
无意回忆:指没有预定目的,任务,只是在某种情景中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旧经验。“触景生情,一件往事偶然涌上心头”
25.追忆:在心理学中,把那种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策略,通过不断的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的有意再现称为追忆。
26.根据回忆是否需要中介,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直接回忆:不需要以其他事物为中介即可提取有关信息。
间接回忆:需要以其他事物为中介,并经过一系列推理过程,提取有关信息。27.遗忘的学说: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记忆之间的干扰,产生相互抑制,使所需要的材料不能提取。强调新旧材料之间的干扰。●消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已至最后消退。强调生理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所引起的遗忘,又叫动机性遗忘。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认知理论:感觉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的消退;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消退和干扰;长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作用。
二、简答题
1.记忆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
答:记忆包括识记、保持、重现三个环节。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重现: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表现为回忆或再认。
2.试述记忆的三个储存系统。
答:三个储存系统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①感觉记忆:又被称为瞬时记忆,在感觉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感觉记忆中保持的材料如果受到注意,可得到识别,进入短时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消失。
②短时记忆: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我们上课边听课边记笔记就是利用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大致是7个。复述是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信息得到复述后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否则很快消失。复述还可以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到长时记忆。③长时记忆: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的记忆容量很大,保持的时间长。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的重复加工的结果。3.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分析提高记忆效率的因素。答:①记忆的材料组织的程度高,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
②理解记忆材料的本质和内部关系,利用意义记忆,可以提高记忆效率。
③识记的目的性越强,越能集中注意,排除干扰,通过有意识记加上自己的记忆方法将材料记住。4.试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答:内隐记忆:是指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有影响时的记忆。内隐记忆是无意识的,在再认或回忆时不需要有意识。
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的任务时的记忆。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5.遗忘的特点和原因。
答:遗忘的特点: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总结出一条遗忘的发展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忘记了。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原因:
遗忘分为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暂时遗忘:指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提取,但只要有适当的条件还可能再认或回忆。永久遗忘:指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关于遗忘的原因,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干扰说:认为遗忘是新旧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引起的。消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消退引起的。强调了生理过程对记忆的影响。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引起的,例如人们对不愉快的事情的回忆较少。
认知理论:认为感觉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的消退而引起的。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痕迹和干扰引起的。长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干扰引起的。6.怎样有效的组织复习?
答:①及时复习,由于遗忘一般都是先快后慢,所以及时复习非常必要。当天晚上背诵的内容,第二天早上复习,效果最好。
②合理的分配复习的时间。③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④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⑤活动有助于记忆
第五章
想象
1.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和自觉性的想象。
3.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4.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5.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词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的过程。6.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想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7.慢波睡眠:慢波睡眠时脑电波呈同步化慢波,睡眠时眼球没有或只有少数缓慢的运动,又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
8.快波睡眠:快波睡眠时脑电波呈同步化快波,睡眠时眼球有快速运动(50-60次/分),又称为快速眼动睡眠。9.梦:是人脑处于睡眠状态时一定时相一定部位的兴奋活动。
二、基础知识
1.想象的两个特征:形象性、创造性。
2.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图,想象可划分成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3.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4.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具备的条件:①正确理解词和图样标示的意义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5.发展创造性想象的条件:①创造动机 ②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③思维的积极活动 ④灵感和艰巨的劳动 6.幻想有两种:①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可能实现的,是理想。②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毫无实现可能的,是空想。
8.成人的慢波睡眠分为四个阶段:打盹浅睡、中度睡眠、中度至深度睡眠、深度睡眠。
10.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的持续时间越长。11.做梦一般发生在快波睡眠期间。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 答: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重现。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的新形象。
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不管想象创造的新形象多么新颖,甚至离奇,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自对客观现实的感知。
想象虽然是新形象的创造,但它的内容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各种成分的形象之组合过程,所以说想象同样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答:再造想象的作用:①再造想象对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再造想象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掌握知识必须有积极的想象参加。学校教授的知识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才能是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否则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机械识记的水平上。
创造想象的作用:①现在社会中,人类不断创造出新的事物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需求。许多文艺作品,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创造想象所发挥的作用。②创造想象时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例如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就需要创造想象。只有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可以使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目标,拥有梦想和理想,加以实际的行动和意识的努力后,就会成功,从而推动全社会的发展。
3.积极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答: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可能实现的幻想可称之为理想。
①积极的幻想是学习和工作的巨大动力。幻想能把光明的未来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在幻想中看到了自己还没有取得的成果,才会以无穷无尽的精力去从事创造活动,战胜困难,迎接胜利。
②积极的幻想也是构成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幻想常常是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先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第六章
思维
一、名词解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去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情,以推测事情的过去进程,认识事物的现实本质,推知事物的未来发展。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也指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动作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
非逻辑思维:是指不具有明显的逻辑形式或不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逻辑思维:分析思维,是指有明确的逻辑形式,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又称灵感或顿悟。
集中思维:聚合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答案的思维过程。
发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一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区别及其关系。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抽象的反过程是具体化。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反映。
具体概念:是指人脑按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属性形成的概念。
抽象概念:是指人脑按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以及内在联系形成的概念。
变式:是指事物的本质特征或非本质特征发生了改变后的呈现形式。下定义:指用简明的语言来表述概念的内涵。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经过一系列有目的和指向性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迁移: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者是已有的问题解决经验对新问题的影响。
启发:是通过观察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它可以使人的认识发生飞跃。原型: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
心理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活动,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者产生新颖独创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二、基础知识
1.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本质属性):间接性和概括性。
2.思维的品质: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可逆性是思维的最核心的本质属性。
3.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4.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思维可分为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6.根据思维方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
7.发散思维的三个重要特点:流畅性(对信息很流畅的做出反应的能力)变通性(对信息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特性(对信息做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8.思维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
9.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和综合
10.人类的基本思维过程:注意过程、计划过程、操作过程、知识获得过程。11.思维分析分为:过滤式分析、综合性分析(有指向性)。13.内涵: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指概念的范围,内涵与外延呈反比关系。14.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15.根据概念反映的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概念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16.根据概念掌握的途径,概念可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17.根据概念的人为性,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20.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变式对概念加以说明
③突出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
④适时给概念下定义(下定义的作用:组织、整理、巩固概念)
⑤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21.问题解决的过程:
①提出问题:发现和明确问题
②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条件
③提出假设:考虑解答方法
④检验假设:获得正确方法和结果
22.迁移的类型:①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②负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宗知识、技能的掌握。23.心理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则妨碍问题的解决。
24.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
25.创造性思维要求个体的思维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可逆性。
26.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①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没有现车答案③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④灵感状态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2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好奇心
②培养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横向思维
③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④培养创造性人格
三、简答题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与感知觉和表象的区别及联系是什么?
答: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等重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去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知事物的过去进程,认识事物的现实本质,推知事物的未来发展。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把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也指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
思维和感知觉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两者又密不可分。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确的思维不但不能脱离客观规律,而且应该更加接近客观现实,使人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现实。感性认识的材料如果不经过思维加工,就只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而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3.举例说明掌握概念的过程,并说明掌握概念要注意哪些条件。
答: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反映。
掌握概念要注意的条件: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例如学习习近平行线时,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两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②运用变式对概念加以说明,例如学习三角形的时候,不仅要学习等腰三角形,还有学习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③突出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例如学习心脏各个部位时,应着重观察心脏各个部位的轮廓图,消除无关的特征。
④适时给概念下定义,例如当老师讲到垂线的时候,经过运用变式的说明是同学们了解了垂直的概念,此时让学生给垂线下定义,什么是垂线。
⑤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例如同学们学习了数学的定理、公式,把这些定理和公式运用到做题当中去,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概念运用过程。
6.说明动机的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
答: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可描绘成一条“倒转的U型曲线”,动机过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也随之增加,直到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的提高就会造成解决问题能力的降低。动机水平处于中等强度时,问题解决的效率最高。
7.思维与感知觉有什么本质区别?人为什么不能跟着感觉走?
答:思维和感知觉有本质的区别:
①两者反映的形式不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②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
③感知觉是认知活动的开端;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感知觉只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和认识上,思维则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因为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特征,对事物的反应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所以跟着感觉走必然会上当,受骗或者犯错误。
8.简述原型启发及其在创造发明或思维中的作用。举例说明。答:原型是指一种最初的、原始的模型。新形象的形成,新架设的提出,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启发对新架设的提出,顺利解决问题起很大作用。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创造发明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瓦特由壶盖被沸水蒸汽顶起的事例启发,发明了蒸汽机。鲁班受丝茅草能割破手指的启发,发明了锯子。但是,有时候原型也会限制人的思维的广阔性。一般来说,原型越接近要解决的矛盾,它的限制会成比例地增加。
9.简述分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答:分散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出左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具有以下特性:①流畅性:对刺激很流畅的做出反应的能力;②变通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③独特性: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创新离不开分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分散思维水平。人们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到了才可能有创新。因此,教学要多用启发式,鼓励学生用新颖而独特的方法思考和解答问题,特别是能灵活解答的问题,不能一概要求以标准答案为准。
第七章
情感和情绪
一、名词解释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紧张:是在人的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应激:在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是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情操:是带有理智性的与正确的价值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各种高水平的情感的综合体。
理智的情操:也称为认识性的或逻辑性的情操,是在评价事物真伪的过程中引起的体验。
道德的情操:是与评价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相联系的高水平的情感体验,是情操的核心部分。
美的情操:是与崇高的人类进步事业相一致的种种美的高级情感体验,它比一般的美的情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概括性。
二、基础知识
1.人类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3.情绪状态主要有心境、激情、紧张和焦虑。
4.情绪调节技术:
①有意识的控制自己不良的激情
②转移注意力以冲淡暴发的程度 5.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6.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7.道德感按其形式而言,可分为:①直觉的情绪体验
②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③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9.高尚的情操包括:理智的情操、道德的情操、美的情操、三、简答题
1.说明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①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②就个体而言,情绪的表现一般不稳定,发展在先,带有情境性。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情感产生体验在后,是比较本质的东西,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③情绪表现具有外显性,情感表现具有内在性。
联系:①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
②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化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的存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为什么要控制消极的心境、激情和过度的紧张、焦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怎样调节其中的两种情绪状态?
答: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难以激起人的工作热情,影响人际关系与工作、学习效率。处于激起状态下的人,控制自己的能力会减弱,往往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意义及预见行为的后果。不适宜的紧张则会分散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过度的紧张会干扰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长期处于焦虑的人,不仅会影响工作学习,而且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行为异常和精神病变。
生活中,受到过度剥夺的人容易受陷入激情爱之中甚至导致犯罪。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重大问题时非常紧张,不能急中生智,往往不能冷静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酿成不可设想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紧张度,及时控制好血压和心率,或者立即离开此应激情境。
当我们学习成绩下降时,会感到非常焦虑,但是过高的焦虑会降低行为效率,中等水平的焦虑行为效率是高的。所以,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各种内脏功能正常的运转,增强对外来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只有在这种平静的情绪状态下,人才能持续的从事智力活动。
第八章
意志
一、名词解释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接近---接近冲突:双趋冲突,各种不同目的之间的冲突,会使选择发生困难。
回避---回避冲突:双避冲突,当个体必须在两个令人不快的选择对象之间作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
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当一个客体或情境具有的特征既使人喜欢,同时又令人厌恶时,接近的倾向与回避的倾向便发生了冲突。“想吃粥,又怕烫”。当面临多重选择的时候,称之为多重趋避冲突。动因(做某件事的原因):指的是引起一个人开始参加某种活动的相当稳定的行为倾向,它只有在行为中才能得以实现。
动机:指的是有机体在某一刻对于参加某种实际活动负有责任的状态,是实际引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二、基础知识
1.意志的特征:①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③意志行动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①发生动机的斗争
②确定行动的目的
③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④做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
⑤实现所做出的决定
4.内部动机:是指不接受任何一种外部奖励的行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
5.外部动机: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激起的动机。7.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8.怎样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①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②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③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④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三、简答题
1.说明意志的特征,并说明“意志自由论”的错误何在。答:意志的特征:①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自由论者认为,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把意志看作是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的,这是唯心主义的错误理论。意志行动的目的的确定始终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它是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根据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而确定的。即人的一切行动都必须服从客观规律和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所以,在相对的、有条件的意义上,意志是自由的,在绝对的意义上,意志是不自由的。
2.试用实例说明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答:①发生动机的斗争:高中生想通过高考进入一所认知度高的大学继续学习,但是高中生又同时对建筑学和生物工程都很感兴趣。
②确定行动的目的。此时,高中生就要权衡这两个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就业率,薪资水平,最后选择一个自己满意的专业。
③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高中生已经确定了大学和专业目标,此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④作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高中生在确立自己的目标后,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⑤实现所作出的决定。高中生努力的学习,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不退缩,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和理想的专业。
3.说明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并说明怎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
答:活动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的函数关系。动机强度太低,会影响行为的效率;动机强度过高,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时活动效率降低;保持适当的动机强度,活动效率最高。所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要保持适当水平,不宜把他们的动机激发得过高或过低。
4.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说明:为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教师应当如何指导他们对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 答:①使学生有比较平衡的成就感和失败感。
②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对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每次评价既要支出学生的成功之处,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以激起他们不断努力。
③对那些确实感到面临的任务难度很大的学生,教师必须热情地加以指导,或者可以适当降低任务的难度,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④对每个学生不仅应当有适合于他们学习基础的、合适的期望水平,而且期望水平应随学生的努力和能力的提高而相应的提高。
第九章
人格和人格倾向性
一、名词解释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也称为个性。广义的人格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狭义的人格指性格和气质。人格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主
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格倾向性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格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反映了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
生理性需要:是指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交往需要:是指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需要。
动机:动机是一个过程,它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和中止指向目标的行为。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交往动机:亲合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有益的动机。
生理性动机:源于生理需要。它是以有机体的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如饥、渴、性、睡眠、母性等。
社会性动机:心理性动机。它源于社会性需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成就、交往、威信、归属和赞誉等动机。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直接兴趣: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信念:是坚持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二、基础知识
1.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2.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3.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需要的作用:①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②需要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③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通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4.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5.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6.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5.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16.根据动机的起源,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8.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
①成就动机的高低与童年所接收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 ②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强弱
③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
④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⑤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影响成就动机 ⑥个性因素影响成就动机
24.兴趣对人的活动的作用:
①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 ②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 ③促进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
26.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7.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持久性(稳定性)、兴趣的效能。
28.根据理想的内容,分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
31.信念的作用或性质:坚信感、稳定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32.世界观是人格倾向性的最高层次。32.世界观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作用表现在:(简答题)
①决定个性发展的趋向和稳定性
②影响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度、制约情绪的性质和变化
③调节人的行为习惯 33.动机:是一个过程,它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中止指向目标的行为。
三、简答题
1.简述需要的作用。
答: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反映了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
①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各种需要推动人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地活动。需要和人的活动紧密联系着,需要越强烈,由此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利,它是个体活动的动力。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需要永远具有动力性,它不会因暂时地满足而终止。
②需要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情绪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个体为了满足需要,从事一定活动,要用一定的意志力去克服。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意志。
③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通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2.简述动机对人类活动的功能。
答:①引发功能: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它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
②指引功能:动机像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它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③激励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维持和加强的作用,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
3.良好的兴趣应具备哪些品质?(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论述)
答:①兴趣的广度:良好的兴趣品质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有一个中心兴趣,否则样样都喜欢,样样都不专,结果往往是一无所长。人的兴趣即博又专,才能取得成就。②兴趣的倾向性:高尚的兴趣倾向性,有益于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③兴趣的持久性:保持兴趣的稳定性,才能把工作持续地进行下去,从而把工作做好,取得创造性的成就;若没有稳定的兴趣,朝三暮四,则会一事无成。
④兴趣的效能:有效的兴趣能够成为推动工作和学习的动力,把工作和学习引向深入,促使个体能力和性格的发展。无效的兴趣不能产生实际效果,仅仅是一种向往。
4.合理的需要结构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①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不与个人实际相脱离。首先,个人的主导需要应该与个人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相一致;其次,个人需要的满足应该建立在可能的、现实的基础上。
②必须不断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使个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首先,在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应建立起健康、明智的和谐关系;其次,努力通过学习和工作促进“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5.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样说有道理吗?而红军战士为什么又能够在“高原寒,炊断粮”的缺衣少食的艰苦条件下革命斗志越来越坚强?试用需要理论分析其中包含着什么心理学道理。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①这句古语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分析,人的需要是有多个层级的。
②人们总是在获得低一层级需要的满足后继续寻求高一层级需要的满足,即低层级需要的满足是高层级需要产生的基础。
③人们的需要是不会停止的,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继续去寻找另一种需要的满足。
④根据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高尚的精神需要能够支配和控制低级的物质需要,这是人类的社会性的反映。
6.简述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答:马洛斯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和人的本能相联系,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有关。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这类需要不受本能的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以自我潜能为动力。这类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最大程度的快乐。成长性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洛斯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人的各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首先,只有当人类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已经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量了。
第十章
气质、性格及其测量
一、名词解释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不以人的活动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性情、脾气是气质的通俗说法。它给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独特的色彩。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总是和他的意识倾向和世界观相联系,体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性格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并且与人的道德评价有关。个人特质:指个人所独有的特质,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分三个重叠和交叉的层次:首要特质、主要特质、次要特质。
二、基础知识
1.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
①心理过程的强度(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
②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
③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
2.气质包括:情绪和动作方面、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特征。
3.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8.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
①强而不平衡型;兴奋行、胆汁质 ②强、平衡而灵活型:活泼型、多血质 ③强、平衡而不灵活型:安静型、粘液质 ④弱:抑郁型、抑郁质
9.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气质的概念。
10.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向性。11.气质类型的构成: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12.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①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②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③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13.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①在教育过程中不应提出改变学生的气质,这是因为神经系统类型特性的改造非常缓慢,而且改造的方法还没有充分研究出来,所以在实际上改变气质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气质的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②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待不同气质的学生。
③教师要重视学生气质的年龄特征。
15.性格特征的结构:①性格的态度特征(具有核心意义的性格结构特征)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17.性格的类型理论:
(1)机能类型说:贝恩和里巴特,理智性、情绪型、意志型
(2)向性说:荣格,外向型、内向型
(3)独立性说:顺从型、独立型
(4)文化---社会价值类型说
①斯普兰格的类型论:理论性、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②佛罗姆的类型论:生产倾向性、非生产倾向性
21.性格的测量:自然实验法、问卷法、投射测验。
三、简答题
1.性格和气质的区别和联系。答: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
①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主要的生理基础。气质与性格相比较,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更大,并且变化比较慢,也比较难;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因素下发展起来的,变化比价容易,也比较快。②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
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者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性格和气质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是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表现出来。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4.举例说明一个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答: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性格的自然前提,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性格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反映。
①家庭②学习③社会实践④主观因素
5.气质在人类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答:气质影响实践活动的进行,了解个体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对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都有重要的意义。①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②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③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6.如何测量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
答:气质的测量: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 性格的测量:自然实验法、问卷法、投射测验
第十一章
能力及其测量
一、名词解释
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人格心理特征。
智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一般能力: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指为完成某些专门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在特殊活动领域内起作用,是完成某种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包括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等。
二、基础知识
1.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三、简答题
1.试述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答:能力和知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区别: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则属于个体的人格心理特征。
②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的。人的知识在一生中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有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联系:①能力即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和知识相互促进。
②人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性格特征等都影响着人们获得知识的速度、深度和巩固程度,所以不能简单地、直接地根据个体的知识水平来确定他的能力水平的高低。
3.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试举例说明。答:(1)能力的类型差异:
①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言语、知觉、记忆、思维方面②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①超常儿童②低常儿童(3)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①能力的早起表现②能力的晚期表现③中年成才
4.试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答: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营养、早期教育、家庭)③实践活动和人格特征
第十二章
学习心理
一、名词解释
学习:是个体经验的积累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经验的获得和保持。前者是学习过程的主要方面,但必须看到相对持久地保持是学习过程的本质内容之一。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的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力求探索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应用于另一情境的能力。
求知欲:是指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意向活动。
三、简答题
1.说明影响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答:①学习态度
②学习兴趣 ③学习迁移 ④学习情绪 ⑤学习动机
⑥学习疲劳和学习心理卫生
第四篇:湖南省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小学)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外语教研室
湖南省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小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
1.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教育心理学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并注重教育实际相结合。这一时期是教育心理学的()。
A.初创时期
C.发展时期
B.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2.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个体的心理社会性任务是发腱()。
A.自主性
B.主动性 D.勤奋感
C.自我同一性
3.乘坐校车时,系好安全带就可以中止刺耳的提示噪音,这种强化属于()。
A.负强化
B.正强化 D.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A.自我实现的需要
C.认知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5.高中阶段学生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深化了他们对初中阶毁“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理解,这种迁移属于()。
A.顺向正迁移
C.逆向负迁移
B.顺向负迁移 D.逆向正迁移
6.下列选项中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是()。
A.学习的定义
B.产品的使用说明 D.问题解答思考过程
C.汽车驾驶方法
7.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当动觉反馈已经成为动作程序的调节器时,技能的学习就进入到了()。
A.定向阶段
C.熟练阶段
B.模仿阶段 D.整合阶段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外语教研室
8.为了巩固学习的效果,小明每天放学回家后,将当天所学内容给爸爸妈妈讲一遍,这种学习策略是()。
A.寻求他人支持策略
C.时间管理策略
B.复述策略 D.监控策略
9.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看笼子里的猫,并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教师对该生所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是()。
A.理性情绪法
C.松弛训练法
B.自我控制法 D.系统脱敏法
10.某中学生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为维护社会公正,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他也认为,契约可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大众权益。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该生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结构良好问题的是()。
A.建筑设计
C.技术革新
B.剧本创作
D.演员根据剧本表演角色
12.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领域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
C.皮亚杰
B.布卢姆 D.杜威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
A.群体凝聚力
C.课堂气氛
B.群体规范 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
A.效度
C.信度
B.区分度 D.难度
15.在师生关系中,“亲其师而信其道”反映教师()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A.知识
C.人格
B.认知 D.技能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填空题栏内。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外语教研室
16.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17.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由经验型向__________转化,并开始出现辨证思维。18.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心向与定势。
19.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区分,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__________。20.品德学习包括亲历学习和__________学习两种形式。
21.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和影响性会谈两种类型。22. 某学生为提高复习效率,主动将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整理和比较,这一学习策略属于_____策略。
23.根据新旧知识的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其中,__________又称类属学习。
24.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实施前的一项创造性工作,它主要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和__________三项任务。
25.分析教学任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确定学生原有基础、分析使能目标和__________。26.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的社会环境和__________两方面。
27.影响有效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领导方式、__________、学生的责任感及对教师的期望。
28.学校的期终考试通常是对全学期教学情况的测评。这种测评类型属于_________。29.加涅根据学习的水平、层次将学习分为由低到高八类,经典条件学习属于其中的_______学习层次。
30.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_________。
31.具有追求成功倾向的学生,通常多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的任务。
32.练习曲线可反映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三种练习进步状况,即练习进步先快后慢;练习进步先慢后快和_________。
33.问题空间由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和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34.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应扮演学生父母、长者、朋友和_________的角色。35.教学效能感可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简答题栏内。36.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37.简述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外语教研室
38.简述问题解决中常用的三种启发式策略。39.简述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及其构成。40.简述课堂教学中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论述题栏内。41.论述技能与能力的区别与联系。
42.热衷于“奥数”培训的人持有这样一个观点:“奥数”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相应就会有所提高。就像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样,其肌肉发达了,运动技能水平也会有所长进。
历史上有种迁移理论与上述观点相似,请论述该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外语教研室
湖南省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答案与解析(小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
1.B【解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C【解析】依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12~18岁为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3.A【解析】负强化是指通过移除个体希望避开的刺激来增强某一行为或反应的过程。4.B【解析】马斯洛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为缺失性的需要,将自我实现需要归为成长性的需要。后来新增的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也是成长性需要。
5.D【解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正迁移。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之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构等。
6.A【解析】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7.D【解析】在操作整合阶段,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8.B【解析】小明将当天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以巩固知识,采用的是复述策略,本题会误选寻求他人支持策略,寻求他人支持策略是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
9.D【解析】系统脱敏法的具体做法是治疗者与求诊者共同设计出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然后要求求诊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想象恐惧事物同时放松,等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象更恐惧的内容。按恐惧事物分级表想象完成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训练。
10.C【解析】处于后习俗水平的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外语教研室
11.D【解析】有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12.B【解析】布卢姆等人对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研究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3.C【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4.A【解析】效度是指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正确测量了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而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
15.C【解析】 “亲其师而信其道”反映的是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填空题栏内。16.学习过程 18.相似性
17.理论型 19.伦理的道德情感 21.评估性会谈 23.下位学习25.分析支持性条件 27.班集体的特点 29.信号(最低)31.50
33.算子(认知操作/存在的限制或障碍)35.个人教学效能感 20.模仿(观察)22.认知(组织)24.选择教学策略 26.物理环境
28.总结性评价
30.学习期待
32.练习进步前后一致 34.管理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简答题栏内。36.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阐述了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即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水平。37.发现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的结果;(2)强调直觉思维;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外语教研室
(3)强调内部动机,即从学习探索活动本身得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外部奖励;(4)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只是存储。
38.启发式指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它可以迅速解决问题,但也有可能失败。
(1)手段—目的分析法。在手段—目的分析中,解决者首先发现当前所处状态与想要达到状态之间的差异,然后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设立各种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即解决问题。
(2)反推法。即学生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最后倒退到起始状态。
(3)简化法。即在解决问题时,先着重关注问题的重要信息而忽略其他一些次要信息,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再利用这个解答来帮助或指导更复杂的整个问题的解决。
(4)类比法。即在问题情境和曾经熟悉的某情境之间做出类比,用熟悉的解题方法“以此类推”来解决新问题。
39.认知策略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使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40.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论述题栏内。41.【参考答案】
(1)区别:
①从性质上来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
②从范围上来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它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并影响着活动的效率。
(2)联系:
①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体现着个体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个体掌握技能的难易程度和速度有赖于其已有的能力水平。
②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要形成和提高能力,必须掌握与之相应的基本技能。42.【参考答案】
与上述观点相似的是形式训练说。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外语教研室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这种理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这些官能包括注意、意志、记忆、知觉、想象、推断、判断等,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能力),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因为内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在形式训练说看来,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和改进各种官能,而且越难越深奥的项目,越具有训练价值,忽视教学内容,忽视知识的实用价值。今天的奥数训练实际上是形式训练说的翻版,虽对开发学生智力具有价值,但容易与现实生活实际技能相脱节。
第五篇:河北省教师资格证认定《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
河北省教师资格证认定《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____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 ____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性
D.沉思性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____ A.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B.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C.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D.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
4、学生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____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5、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____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6、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____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7、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是陆钦斯的____ A.白鼠按键取食实验
B.白鼠走迷宫实验
C.“量杯”实验
D.儿童攻击实验
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____三种类型。
A.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B.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C.理想的、现实的、功利的D.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9、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____ A.顺就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10、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____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1、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____ A.1岁
B.3岁
C.5岁
D.7岁
1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 ____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D.信息革命的出现
13、加涅关于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____ A.刺激一反应学习
B.信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问题解决
14、学校产生于____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5、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 A.学生
B.人和动物
C.动物
D.儿童
1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____ A.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B.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实践性
D.普及性、基础性和综合性
17、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但模仿心理说抹杀了教育的____ A.遗传性
B.自然性
C.目的性
D.获得性
18、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19、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____ A.初二年级
B.初三年级
C.高一年级
D.高二年级 20、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是____ A.期待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21、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主张,具有社会本质倾向的教育家是____ A.柏拉图
B.涂尔干
C.凯兴斯泰纳
D.赫钦斯
22、以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得出这个被评对象相对于基准的位置,或者用某种方法将被评对象排列出等级顺序的评价属于____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达标评价
D.形成评价
23、某学生在回答“什么是圆的”的时候,说出“老鼠洞是圆的”,“李谷一唱歌的时候嘴是圆的”,这主要体现了发散性思维的____ A.流畅性
B.独特性
C.综合性
D.多维性
24、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储存的信息项目为____个左右。A.3
B.5
C.7
D.9
25、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____ A.加涅
B.布鲁纳
C.桑代克
D.皮亚杰
2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射,这是____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恐惧
D.刺激评价
27、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____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28、凯洛夫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将课划分为两大类别____ A.单一课和综合课
B.理科和文科
C.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D.传统课和现代课
29、”青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这是____ A.《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B.《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核心精神
C.《义务教育法》的核心精神
D.《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核心精神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____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2、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____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3、创办于1897年南洋公学中的外院,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创办者是____ A.张之洞
B.盛宣怀
C.康有为
D.张焕纶
4、下列属于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是____ A.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
B.为得到同学的羡慕而努力学习
C.为家长挣面子而努力学习
D.对某门学科本身感兴趣
5、国家从宏观上指导学校各科教学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学校各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____ A.学科课程标准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课程计划
6、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____ 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斯基
D.埃里克森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颁布的。
A.1989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5年
8、我国多数中小学的班级组织机构的建制形式属于____ A.直线式
B.职能式
C.螺旋式
D.直线职能式
9、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观念的教育家是____ A.杜威
B.布鲁纳
C.陶行知
D.蔡元培
10、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____、双轨制和分支制三种下列典型学制类型。
A.壬寅学制
B.六三三学制
C.单轨制学制
D.癸卯学制
11、多动症的基本特征是____ A.分心
B.注意缺陷
C.注意转移
D.注意分散
1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____ A.平等关系
B.上下关系
C.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
13、下列不属于意志品质的是____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力
D.稳定性
14、语文课学习作文的写作规则,这类学习主要属于____ A.言语信息学习
B.动作技能学习
C.智慧技能学习
D.认知策略学习
15、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____ A.阅读能力
B.理解能力
C.分析能力
D.综合能力
16、一名学生上课讲话,老师要他写“我上课讲话,真丑”1000遍,这属于____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替代强化
17、《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____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8、社会的____决定了教育目的性质和方向。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C.主流文化
D.政治精英
1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思想反映的是教育的____ A.历史性
B.时代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20、为使教育学从哲学、伦理学中分化独立出来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是____ A.洛克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培根
2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____关系。
A.宗教
B.经济
C.生产力
D.政治
2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是指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____ A.
3、4岁—
11、12岁
B.
5、6岁—
11、12岁
C.
6、7岁—
11、12岁
D.
5、6岁—
12、13岁
23、儿童识字的中心环节是____ A.读准
B.会写
C.听懂
D.理解字义
24、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是____ A.神学教育目的论的观点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
C.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
D.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
25、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____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2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射,这是____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恐惧
D.刺激评价
27、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____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28、凯洛夫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将课划分为两大类别____ A.单一课和综合课
B.理科和文科
C.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D.传统课和现代课
29、”青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这是____ A.《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B.《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核心精神
C.《义务教育法》的核心精神
D.《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