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改中的教师转变与学生培养——王文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题目:数学课改中的教师转变与学生培养 作者: 王文君 单位: 石堡子学区石堡子小学 时间: 2013年3月18日
数学课改中的教师转变与学生培养
当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与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生本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有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课堂40分钟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课内外的作业负担,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学生不断观察、操作、发现知识:要求教师以生为本,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才能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成功人才。落实到行动中。我认为应从一个转变和一个培养着手。
一、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其含义就是组织提供有利于学生合作交往、有利于学生知识形成、有利于学生进步与成长的条件和环境。通过创设情境、巧设疑难,善于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渴望不断探索知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组织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学习课程资源。如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时,可引导学生经历测量课本、课桌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不规定统一的长度单位就无法进行交流和表达,师生再一起学习关于“厘米”的知识,这样一来就使学生不但知道了“厘米”是个怎样的概念,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厘米”,-把学生自然的带入了教学之中。
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向教学的引导转变。现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方面的职能就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途径,如查资料的方法等,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把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上。在教学中,我侧重于从以下比较适应小学生的几方面引导学生的
数学学习:
第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走出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节日将到时,各商场为了促销,有的大打折扣,有的赠送物品,有的买一送一,五花八门,那么到哪家商场买合适呢?引导学生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设计购物方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地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第二.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探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有的学生思考问题善于问到底,非弄个明白;有的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很肤浅,一知半解。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在这方面注意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教学“分数的简单加法”这一内容,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只需几分钟时间学生就学会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也没有得到发展。“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就可以了?”学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反思,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做错了题目,反思一下,错在哪里?为什么我会弄错?做对了题目,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是否有不同解法。每节课小结后,引导学生反思,我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需要再请教老师、同学……反思是前进的动力,长期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推动学生的学习。
可以打个比方,对于学生的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老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走出“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参与教学,与学生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诱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就能积极投入于教学活动中,激活了思维,进行主动学习。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是这样做的:教师有规律的拍节奏,先拍一下,后拍两下,再拍三下,学生模仿一起拍掌,学生多拍几次,让学生明白,按这个规律不断重复拍、一直拍,那么,拍掌的次数将是无限次,相反的,我们刚刚的拍掌的次数是有限的,学生亲身感知“循环”和“无限”等概念。在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应深入小组、深入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学会以儿童的眼光分享他们的学习,欣赏他们的“闪光”之处,真正实现师生的合作交流。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可见学习方法之重要。老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不但在校学习得心应手,而且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其含义来说,是指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也就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去研究学习对象,达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并且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与过程。自主学习在操作上主要包括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上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复习并自主运用知识等。在自主学习方面,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每节课起码要拿出2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并亲自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
1、从老师的方面来讲,除了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全面系统的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课堂上,老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面孔亲切,语言具有感染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灵活的引导,充当学生学习的顾问,同时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让学生在赏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2、从学生的方面来讲,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自信可谓是学生自主学习强大的精神后盾。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的学习,都储备了一定量的知识,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了,但我们常听学生说“我不行”、“我做不出来”、“老师没教我”等等“谦虚”的话。实际上这不是谦虚,而是我们的学生缺少一份生气、一份自信心,缺少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力量,习惯于老师填鸭式地向自己灌输知识,而不敢独立自主地探索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不能领略到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的那种茅塞顿开的激动、登堂入室的欢欣,不能开动自己的大脑,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
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心理上的优越感,关注他们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都能有所发现,让他们都能拥有一份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真正兴趣,使他们敢于且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藐视挫折、挑战困难、相信自己、敢于创新。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让学生自主预习
每学一个单元,都要让学生提前自主预习,学会本单元的重点,了解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之前,每个学生都要学习与时间有关的单位及进率,还要了解闰年、大小月、闰月、年历等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老师讲的时候才会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2、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最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学习,会掌
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在讲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多让学生讨论、争辩,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解决,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深入思考、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并在同学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论中,群策群力解决遇到的每一个疑点,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这也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把所遇到的每一个知识点理解透彻,把每个问题搞明白,并归纳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以达到举一返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培养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的运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应用题,这也是目前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最普遍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这也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的。
我们平时对学生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解答考题的技巧,进而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做过的各种练习题,甚至考试题,老师也不要一味地不辞辛劳地进行批改、苦口婆心地进行讲评,可以给学生参考答案,让学生借助答案进行自我批改、分析、评价,或进行相互批改、评价。通过转换角色自主进行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答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彻底转变思想,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才会给学生提供一方沃土,让学生自主地汲取营养,健康地成长,孩子们才会展翅翱翔蓝天。
第二篇:培养中差生学习转变的教学策略王
培养中差生学习转变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聚焦
如何培养中差生学习意识转变的教学策略
二、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差生学习的意识
三、须突破的难点
如何让中差生在教学中能主动地去学习
四、预期目标
使差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差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尽快加入到中上等的行列中去。
五、解决的路径
数学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差生的表现特征也非常明显,他们有自卑感。数学教学中差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比较慢,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冷落,再由于父母的不理解、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教师的另眼相看,他们往往感觉到低人一等,从而自暴自弃;他们逆反心理强。数学教学中,差生因为深感别人对他们的轻视,所以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一般都较偏激,课堂上也总是坐立不安。合理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差生问题意义重大。
一、情感滋润是差生树立信心的心理基础
1.爱字当头促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挚爱可以消除学生不必的戒备心理。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差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我们教师对数学学习的差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具体而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差生进行激发,抽出时间作思想工作,见逢插针地进行点化,以热情、欢迎、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不歧视和冷嘲热讽。同时,我们要利用班级和同学的力量来帮助差生共同进步,包括教师鼓励优秀生主动与差生结对子,帮助差生进步,并不断的加强班级凝聚力,利用集体给他们鼓励,使差生意识到自己数学成绩的落后会给班机拖后腿,为了班级荣誉致使他们会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成绩。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全面了解、细致分析形成差生的各种原因,通过加强与差生的谈心、与其他教师在转变差生工作中的协作、与差生家长的相互联系等手段让他们体验到教师的大爱。诚然,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差生问题意味着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应尽的职责,决不能把他们当作工作上的包袱来对待。
2.降低要求提信心
学生能否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所以使差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是给差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差生积极参与课堂,我们教师就必须针对差生情况,把所教学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包括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对数学差生要求适度下调,要求过高,他们会认为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要求过低,不利于培养差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包括教学中多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例如,课堂发言都给差生一定倾斜,让差生也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其逐渐培养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迎头赶上的信心;包括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差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始终具有自我实现的意识,在教学中,给他们创造情境,设计他们有成功的机会。除了在课堂上,我们要帮助差生树立信心,在课外,我们也要善于发现他们所具有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包括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完成之后给以适当的鼓励。可以想象,只有当他们真正体验到经过努力而获成功的欢悦时,他们才能树立起进步的信心和愿望。
二、因材施教是差生迎头赶上的重要环节
1.明确意义是关键
数学教学中,向差生说明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是差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他们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诚然,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差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差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差生才能从以往的自卑中走出来,才可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对差生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差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差生的参与意识。对于大多数差生而言,他们良好学习动机总是在与之前与现在学习状态对比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鼓励每个差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在从中品尝探索的艰难与成功的欢乐。
2.独立作业看表现
众所周知,学生数学学习离不开一定作业量的完成,对于差生而言,迎头赶上的重要表现之一就在于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诚然,完成作业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差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尤其重要。使差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必须常抓不懈而且严格要求。基于差生所呈现的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开展思考,让差生在观察、练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对于差生而言,我们要求他们制定做作业的计划,包括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包括我们通过严格要求差生作业行为使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毋庸讳言,数学教学实践中,差生做完作业后,教师和家长一般会及时检查、评价,这有好的一方面,但同时也容易养成他们的依赖思想。因此,在差生作业完成后,我们教师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差生的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思考,探索有益的差生转化策略,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意识,多给点他们思考的机会,逐渐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课改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龙泉小学
王金凤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数学知识既抽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性。学起来枯燥难懂,只有创设一个生动、有趣、活泼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情境,要注重激励的原则,尤其是上课伊始,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到位,因此,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是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引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式、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绳子去测量实验桌
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倾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们用哪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一个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橡皮擦,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橡皮擦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二、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从而得到抽象的知识。数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可以动手操作的优势,符合学生“好动”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动手中展开思维,把枯燥的数学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把抽象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游戏。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如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完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都有学具模型,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置,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验算,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是当把拼成长方体横放下来,则将
有圆柱侧面的一半作为底面,高就是半径,因此得出V=S侧÷2×r。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发挥了自主学习的潜能。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会学习导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又导致懒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利于掌握学习方法,把科学的思维纳入知识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地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运用学到知识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教学中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学方法是发展、变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中有的放矢,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学会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探索思考的方法,把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把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不仅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有自主能力的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2009年9月23日
篇二: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改革百花齐放,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课改无疑是触接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频繁的话题了。而新课改的热点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这一论题便成了我们当前课堂教学的焦点。本文就在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感悟,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1.什么是自主学习
1.1.“自主”释义
顾名思义,自主就是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前苏联学者伊?谢?科恩认为:“自主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是描述个体的客观状态、社会环境,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以及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与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1.2.自主学习的界定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便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在我国,自主学习指的是一种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然而,在对自主学习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的同时,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有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活动,有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还有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模式。但无论持何种观点,他们对自主学习的认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把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交融于一体的。因为只有在自主学习中重视自主合作,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够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句深中肯綮的话足显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2.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适应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化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2.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热点。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我们体会到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操作平台,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在新教材中,有很多部分是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去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自主地去获取新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等,这些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2.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3.1、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经过检验,成绩好的学生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
2.3.2、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据我国学者调查研究,在历年“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中获奖的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主性、自律性,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他们的自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也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论述一样:“一切创造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获取的。”
2.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提高是课改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体现。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独行其事,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在课堂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3.1.创设情境,提供土壤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提供自主学习土壤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体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创设宽松的课堂情境,提供适宜的教学土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即可,学生懂的坚决不讲;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例如:杜郎口中学,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让学生讲课,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3.1.2.营造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气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碰撞出思维火花。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展个性。
学生如何才能主动参与质疑?首先,学生必须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才能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提问,在思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例如指导学生 “三思”:①、课前思考: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学生在自学中中若有不明之处,教师再启发、点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②、课堂思考:学习过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我们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的答案,千万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们的见解,要着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动力。③、课后思考:课后让学生回去独立思考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以“自主”为核心,紧扣学习进程,进行阶段性的自主复习。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3.1.3、创设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一旦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
3.2.、适时引导,促进发展
据专家统计,许多成功人士,在学校时大多不是第一流的学生,而是二、三流的成绩。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并不冒尖的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成为拔尖的人才?靠的是后天的努力,靠的是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而这些品质均源自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味的学习中磨砺意志,训练思想,增强非智力因素,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3.2.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要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任务。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同时,发掘树立学生认同的学习榜样,现身说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3.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要支持、鼓励学生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他们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造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给予反馈、赞扬。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引导、调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就此,以下策略供参考:
3.2.3.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环节。a.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环节。b.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应因人而异,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课文是由老师翻译,还是学生自己翻译?可让学生来选择,如果学生选用了小组合作翻译,那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适时地加以点拨即可。只要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这课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c.引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例如,魏书生教给学生的“六步法”学习法;目前流行的“先学后教”法;新田县的“导、学、教、练”法等等,均可提供给学生做参考。学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线,就能触类旁通,自主学习就如鱼得水。
3.2.3.2教师要善于要把握课堂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学习,往往收到可喜的实效。学生在合作、互动,互助中取长补短,更轻松自如地 表达自己观点和鉴赏他人展示,这样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性,积极性,便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3.3、变换方式,形成能力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要使课堂呈现多元化,通过学生的参与、互动、体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3.4、培养习惯,快乐成长
习惯成自然,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使人快乐成长,终身受益。学生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要纠正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更离不开老师的关爱和鼓励。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3.4.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生刚入学,每一个人的知识层面不同,各自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我们要从刚入学就开始,作为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起点。由于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性,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慢慢来培养其习惯。这时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求慢,求稳,不能求快,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拿学生练习写作来说吧,对学生习作不必过分地讲求格式,也不必过多地要求中心集中,至于那些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修辞就更不用提了。刚开始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自主写两段、三段就可以。主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心情。因为这是自主学习的开始,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开头难的现象。学生克服了这种恐惧心理,就为以后自主习作的习惯培养起了关键的作用。
3.4.2、寓教于乐,巩固成果。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都需要一个往返起伏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习惯也不例外。以此,在初始阶段,教师要在教学中及时清除障碍,铺平道路,寓教于乐,巩固成果。在这阶段,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同样的道理,教师对学生其余的学习要求也应如此。为各种类型的学生铺设不同的知识航道,快乐的学习才能使学生乐此不疲,这时学生的脑筋也就动起来了。当学生感到一种喜悦,一种冲动,学习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的时候,他们就在无忧无虑中快乐地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成长,自然而然地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便得以形成。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三:浅谈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cn 浅谈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张海棠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01期
教师的任务不仅只限于教授书本上的现成知识,更重要的是立足对学生的“终身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受用一辈子”。
一、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创造
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以“终身教育”的原则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现有的教材体系,培养学生“终身教育”的意识,使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在需要的时候有能力更新旧知识、占有新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生存条件和能力。
二、教给学生点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他们点评的方法,以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1.教给学生点评方法
所谓“点”,就是用笔画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好词、佳句,画出段落的起止、文中点明段意和中心的语句,画出问题的答案以及与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有关的内容,用问号标出有疑问的地方。所谓“评”就是对上述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评论,评论它们的特点、作用及有何借鉴等,并把这些评论写在书的天头、地脚或眉白。
2.引导学生试评
教师教给学生点评方式,不代表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方法。只有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反复点评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方法的理解,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为了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点评,应把课前预习变为课堂上预习,提出较具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加以点评,对于学生在点评中出现的问题,则根据阅读重点灵活处理。
3.让学生点评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有了初步的点评能力,就应该放心让学生点评,促使学生在反复思考、阅读中,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进而达到独立阅读课文、不断提高自
第四篇:浅谈课改中初中英语教师的转变
浅谈课改中初中英语教师的转变
结合对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认为在初中阶段对英语的教学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听和说的技巧训练,而必须把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融入到培养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中去,这是一个在理念、目的、内容、模式等方面的整体教学体现,要搞好这项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重点的转向。
一、由重教师主导教学转向重学生主体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要能动地发展他们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只要我们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能自觉地将这种意识体现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才可能得到体现。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实践的空间。
二、由重按部就班转向重体现情趣的教学
情趣教学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又指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情趣的活动。因此,情趣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要求整个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音、语调、语句的传授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研究表明初中阶段仍然是学生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往能力迅速提高。因此,我们在情趣教学的探索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当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他们英语学习水平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中,教师又是情趣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情趣教学中,要大面积地引发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为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和组织才能,教师在课堂上举手投足、微笑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
三、由重知识传授教学转向重课堂实践
英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精心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向学生提交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与活动,以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足够的机会接触目的语,教学中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练习机会,使语言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设法给每个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外,还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划分成行、排、组、同桌等单位,还可按学生的英语水平组合,以加大学生的活动量,变学生的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所以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是多信息和高密度的,为使教材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我们还必须增大信息量,因为内容的增设,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智力活动的质量,又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课本以外的材料,开拓知识视野。
同时,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诚然,英语教学中,要完成较大量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而要做到快节奏,就必须注意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结构严谨,不至于因为教学环节的松散而造成时间上的不必要的浪费,教学中当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时,教师便可设计相对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这种语言情境中进行实践。例如,教师让学生向班上的同学描述自己的个人情况,自己喜欢的动物、水果等等,这些活动需大量运用所学句型结构和词汇,因而大大提高了所学语言的再现率,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由重传统教学手段转向重现代教学方式
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四十五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必须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激励因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媒介。黑板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辅助工具之一,但黑板的短处之一是难读难写,而且教师不得不背对学生,从而失去了对班级的控制和与学生的目光交流。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投影仪、录音机等先进教学仪器的引入,曾经给英语课堂带来了生机,但仍因其不能将声、像,动态与静态完美地结合起来,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极为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白,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且正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创新意识,而不是理论上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节数学课几乎老师在不停地讲,不停地代替学生思考,生怕学生“跑偏”,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就要大胆地放手,不要担心学生“跑偏”,让学生勇敢质疑,提出各种问题,并尝试合作解决。教师“放手”并不是真正的不管,而是要更加精心地设计悬念,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只要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一课时,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我没有把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的传授,而是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因此我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直接比较2/
5、5.5、54%的大小吗?”“要不叫它们的大小,首先我们应该要做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动手探究创新。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挖掘创新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潜心的研究,那是很难发现问题的。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疑问,那就说明他就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在学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提出难题,积极探索,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不管对错,敢于提出就要给予表扬。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百以内不进位加法”一课时,我出示“30+40=()”引导学生思考:30里面有几个10?40里面有几个10?3个10加上4个10等于7个10所以“30+40=(70)”新课讲完以后,我出示了几道同类型的练习题,然后说一说看谁有不同的做法?有两名同学没有按照我教的方法计算,我立刻表扬了这两名同学,让学生观察质疑,最后引导同学们总结归纳新的计算方法。虽然学生表述的不是十分完整,但是他们已经知道用心思考、质疑、寻找解决方法。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只有发自内心的有疑问,才会在“怎么办?的情景中深入。因此,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权威,敢于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三、提供充分的时间,有创新的自由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都不是某一位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反复的试验和实践才实现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学生充足的创新时间和自由是关键。数学课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一种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动力才会有行动,使学生意识到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彻底改变他们学习的状态。以前填鸭式的教学,看似节省时间,实际则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教师因担心学生参与了会浪费时间,就唱起独角戏,一口气讲完新课,然后给学生留大量的习题。学生可能掌握了你练习题中的题目,可是如果换种形式、换个数,学生都可能就会手足无措,你还要用大量的习题来填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始终处在一个消极的状态,推一步,走半步,甚至不走。长期下去学生还会有什么创造能力呢?所以,在数学课中,光靠大量的习题是不科学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去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学生清楚而深刻地意识到,“果然是这么回事”。多种感官的参与,我相信教学一定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在不知不觉中就以养成。
四、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探究,它能让学生们结成“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思考,一起交流、质疑,相互争论,互教互学,让思想在碰撞中得以提升、让能力在合作中得以加强、让友情在交流中得以传递。实行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在互相促进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激发学生有创新的冲动。让学生从机械地记忆过度到主动的思考发展。教师不要反感学生抓着一个问题不放、不要反感学生有那么多新奇的问题。而是要创设情境,给予足够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的去设想、去思考、去解决,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自主,这样数学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堂课,或者几道题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靠我们坚持不懈,从每堂课的一点一滴,每一个细节做起,只有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