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应具有的素养
教师应具有的教学素养
教学素养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应有的各种知识在自身内化而成的修养和品质,也可以说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从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名言中我们深刻领悟到: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要教学生行为、道德以及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不但需要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造诣,还要在培养造就人才方面有所建树。所以对基础教育教师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而正确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个人品质等素养。所以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素养、教学素养、道德素养、管理素养等。
一、精深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包括课堂控制、演讲讲解、练习指导等等。为了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精通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谓精,就是要对就是要对所教专业的知识深钻吃透,准确把握,具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所谓深,就是要比学生高出几筹,深入几分,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在知识体系上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尽量使自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真正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求知的促进者。
二、广博的教学素养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是传授知识的保障。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真实的思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语言、表情、姿态、行为等方面的表露出来的情态,准确的判断学生的思想活动,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处理。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的教学素养能力结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语音准确、语汇丰富、表达连贯、语音机敏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必须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具体而言,对教师语言表达的要求有:①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要求教师做到发音规范,用语适当,表达确切、通俗易懂;②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要求教师讲话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推理严密;③教师要借助语调、语速、姿态、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手段传递信息,配合语言,增强教育效果。
而教师深入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即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是教与学的主导。学生的学习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讲解一些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讲授有关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高尚的道德素养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提出了教师比其他一般职业都要高的职业标准。师德是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教师的职业生涯。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突出表现在教学责任意识上。教学责任意识是教师对份内应做好的认知和觉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一方面,它使教师在教学中充满热情,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热爱教学,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努力追求有效教学,为人师表;另一方面,它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丰富教学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还应具有宽广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品格,严谨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正人、正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高度自觉,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控,保持情绪积极、稳定,以自己积极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给学生。
同时教师不偷懒,不耽误课堂的一分钟,对待每一位学生有爱心、对待每一件事有耐心,教师的这些道德修养实际上对学生已经进行了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如果教师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的教育就会发生偏差。所以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产生重要影响。
四、科学的管理素养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还需要具备沟通、协调、管理等能力,因为基础教育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师,也是社会的成员,不仅要与学生沟通协调,还要与学生家长、其他教师等人员打交道。
基础教育教师往往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教师除了将全部知识传播给自己的学生,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关爱学生,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沟通。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开启每个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平等表现、展示自我、参与活动的机会。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管理学生了。所以教师具备科学的管理素养是有必要的。
回想起自己的试教过程和教师具有的四个方面的教学素养相比较,发现自己需要提高的素养有:
(一)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由于本学科及专业的基础理论不扎实,导致自己在课堂上讲解不深入、不清楚、不明白,重点不突出,教学过程不能更好地根据教学重难点地设计,概念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课堂信息量少,理论深度不够。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面狭窄,致使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少,启发讨论少,教学效果差。
(二)在教学能力结构方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不能熟练地借助语调、语速、姿态、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手段传递信息,配合语言,增强教育效果。特别是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内容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还没有形成在课堂上看学生的习惯,总是保持固定的姿势,眼睛总盯着讲稿、屏幕、地板、天花板,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特点,不会根据学生的语言、表情、姿态、行为等方面的表露出来的情态,准确的判断学生的思想活动,且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处理。
二、不会更好地掌握时间。有时候没到下课时间就没内容说了;有时候到了下课铃声响了,还没有将内容说完。
三、对于突发的课堂问题,还不能更好地控制。例:小学生特别好动,在课堂上和同桌发生争执,走出座位等行为都是常见的。
所以作为准教师的我要从以上两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更好地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第二篇:幼儿园教师应具有那些师德
幼儿园教师应具有那些师德
“师德”,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的品德。“品德”,一词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为人师表者的品德,至少应包含高度民主负责的敬业精神,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科学态度,对教育对象的真诚关爱。
所谓师德认识,就是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要从“德”中体会到献身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10年,回顾自己的经历,对师德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从偏重业务能力、专业文化的学习到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经过学习,可以说在师德认识上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使我爱岗敬业有了具体内容和明确目标,我对自己所担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培养跨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基础就是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人们形容育人职业是“园丁”那是很贴切的,可以这样说,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
二、塑造师德风范,潜心练功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此话很有道理。我感到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是最可值得依赖的人,你的投手举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孩子从教师身上看到无私奉献,孜孜不倦追求精神,看到社会的形象,师德不只是学识问题,更是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的问题。因此对于师德除了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更关键就是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师德。
第三篇: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吉林省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学
应玉国
教师的文化底蕴,首先是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的基础,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心里时刻充满着阳光,眼睛常会闪耀着智慧的光彩。这样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上,就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的教书匠了,更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教育者。
而在今日的课堂上,教师因文化底蕴的缺乏,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屡见不鲜。教材教参几乎成了“如来佛的手掌”,怎么也翻不过去,也压根就不想翻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去复制着教材,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致使学生在“涛声依旧”的题海中拼命地遨游着。有时或许多了些五颜六色,动来动去的多媒体课件,然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导,学生演,甚至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没有激情的参与,没有充满向往的探索。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失去了一个美妙的、丰实的、精彩的,让人可以酣畅淋漓感受生之美好的大世界。课堂上一旦学生有“离经叛道”之举,教师如临大敌,不知所措,尴尬应付。
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师范生比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适应能力强,能较快进入角色,教学效果好。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之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教学效果突飞猛进。此时再做比较,师范生相形见绌了。究 其原因,师范生经过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从教技能强,能尽快适应教学需要。而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缺少这一学习过程,适应性较差,但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实的教学经验之后,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科专业功底便使他们成为后起之秀。
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教师,不会死守教材,死盯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有着自己对教材的独特解读,也有着对教材的独特处理。用新的理念去指导教学,从新的角度去参与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彻底释放。的确,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人,会让人如温润于美好大自然中;一个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教师,会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魅力。而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表和自如、挥洒自如的教师,又怎能不让人如沐春风呢?相反,一个文化底蕴欠缺的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不露怯?又如何能跳出教材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而引领学生到达那探寻知识、发现知识的自由王国呢?
教师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养着教师的教学生活。由此观之,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好课的基础。
第四篇:教师应具有哪些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具有哪些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哪怕知识再渊博,也绝不是称职的教师。目前,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还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教师情绪波动很大,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态度随自己折情绪变化而变化,遇到不不顺心的事情,往往拿学生作出气筒;有的教师心胸狭窄,处理不好与同事、学生的关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特别是,青年教师中有许多人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缺乏必要的磨练,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仞是他们个人的事,而且是一种教育要素,它属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属于千百万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具体来说,教师应具有以下几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
(1)认知素质。认知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认识结构、智力水平和认知方法。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进入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职责,从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变为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加以创新,激励学生真正成长一个“社会人”。因此,认知素质是新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
(2)情感素质。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即师魂。鲁迅先生说:“教师是值根于爱的。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于雨丝”,这一情感原则要求我们的教师以母亲般的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正缘于此,诸如体罚、变相体罚、辱骂学生等违反师德的言行,决不会在具有健康情感素质的教师身上发生。
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自身才可能充实,情感才可能丰富,心理才可能健康。在工作中教师除了具有忘我的态度外,更应充满理智,会全面妥善地处理各种关系,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努力去营建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尽心尽力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注意自身的提高和完善。
(3)意志素质。意志素质,是人们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它反映在有意识的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意志素质,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或目的而迸发出的心理动力和耐力。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反复性和长周期性,要求为人之师具有耐心、沉着和坚韧的品质,既有面对难题加以解决的勇气和能力,又有在新形势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毅力和自我控制力。
(4)个性素质。性格是个性素质的核心部分。教师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对己对人的宽容精神。教育过程自始至终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应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以自己的性格塑造学生的性格。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那么,教师自己家里哪怕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也要按时出现在教室里,站在讲台上,其身教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要求学生诚实守信,勇于自我批评,那么,自己做事情哪怕只是稍有不妥,也敢于面对学生坦然检讨,其威信只增无减。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自己的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在示范中将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形成鲜明感情色彩的意识导向,可见,其性格魅力的影响何等深远。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性格特征,完善的个性品质,就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洁身自好”,还是教师使命的内涵,更是时代的呼唤。
能力也是个性素质的组成部分。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美国的教育家认为,应着重培养未来教师探讨知识的能力、态度、风格和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传播知识。未来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基本能力: 具体感受的能力、思维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积极实践的能力。前苏联学者彼得罗夫提出教师必须具备六种能力:教学能力、创造能力、知学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日本人认为教师应具备五种能力:富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指导能力、对学生强有力的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教育管理的能力、独立的自修能力。英国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比较注重教师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许多国家提出,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掌握信息的能力和知识更新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具有“扩展能力”。所谓“扩展能力”是指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能力,主要指信息处理能力(吸取、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新知识、扩充新知识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相信这些能力要求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中小学教师。
第五篇: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技能范文
一、精深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所谓的精深,就是教师要对所任学科精益求精,知道新旧知识的来龙去脉,够正确分析教材,处理教材,解答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善于归纳、整理、总结本学科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注意本学科的发展和新成果,以增加知识的储量,给教学提供营养。
二、掌握教育理论及心理学知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方法、手段、原则和特点,只有很好掌握它,才能正确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原则为例,有循序渐进原则、学思并重原则、长善球失原则、温故知新原则、启发诱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可以致用原则,试想,如果脱离了这些原则,教学效果将会如何?
三、应具备良好教育能力。一个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能力的大小虽然取决于知识的多少、深浅和完善程度,但能力就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知识的升华,二者有着不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