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师的困惑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困惑和思考
(1)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不要记忆,还要不要强化训练?
高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化简求值,甚至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正确率也不高。更严重的是对式的变形与整理,比如通分因式分解有理化等等部分学生都不能正确解决,不能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而要。因此,课堂教学中在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同时还需要有效安排学生的活动和技能训练。在学习新理念的同时,我清楚地认识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仍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双基是学生发展必备的。我们一起来研究新教材,研究新“课标”,在研究的基础上,给“双基”以新的合理定位,改变“繁、难、偏、旧”的倾向。重点在使教材充分发挥它基础性的作用。
(2)数学解释和数学语言表达要不要规范化?
学生答卷时表达和解释不规范、欠准确。这反映出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应的要求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数感”,推理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这些基本的数学语言,对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算理、推理能力等方面非常重要。
(3)不能正确理解新型题,解决新问题。
反映“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新要求的题型问题,学生不能运用最基本的方法进行数学思考和探究规律。我们也应该从教学上寻找解决的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数学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依托双基的基本方法,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强化课堂上师生的有效活动,通过设计活动点和问题串,让学生多一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规律和方法的研讨,学会数学思考,并有效解决问题。
(4)重结果、轻过程,重解题、轻方法的现象怎么去克服?
体现过程和方法并重的命题思路类试题的得分率总体上偏低。这说明考前复习和平时的教学还存在重视结果及解题化的倾向。强化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的重要评价目标。
(5)数学思想方法怎么去掌握?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能力培养的途径不只是解题,更主要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习得,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学好概念、定理、法则等内容,而且能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通过不断积累,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教师不能只关注结果及逻辑思维能力,更要通过“实验”和“猜想”这些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数学推理不仅包括演绎推理,还包括合情推理,这也是新课程的特点之一。
(6)“应用问题”依然是教与学中的难点,怎么去攻克?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仅靠简单的解题和考前训练。在实际问题的教学中,要突出审题训练,学会透过现象(背景)看本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养成严谨细心的好习惯,注意联系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二.来自教师方面的困惑和思考:
(1)教师对《标准》在整体上的把握是否真正准确到位?
主要表现在:忽视贯穿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几个核心思想。什么是高中数学课程中最基本的东西?什么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始终的基本思想?这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和反复思考的最重要问题。
(2)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及具体内容的界定不够清晰。
举一个例子来说,高中几何的内容主要分成“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两部分。“立体几何”分成“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分成“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和“圆锥曲线与方程”。在必修课程中,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和“解析几何初步”,这两部分内容的定位是非常清楚的。“立体几何初步”是以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只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来说,已经达到了基本要求。而对于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借助于向量这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定量地处理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由于向量既是一个几何对象,又是一个代数对象,它还有很好的物理背景,因而自然而然地成为搭建几何和代数联系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内容在定位上的差异,严格按照《标准》对不同内容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课程中就要求学生达到选修课程的要求,从而加重负担的情况。
(3)对于《标准》中一些新增内容不熟悉,或停留在单纯知识的层面。
例如,很多教师一看到“算法”,就觉得自己不会,因而不愿教,或将算法等同于记忆一些抽象的概念、语句和结构,这些都导致学生对这个内容的“恐惧感”和不理解,从而增加压力。在“算法”、“统计”和部分“概率”等内容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这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是有区别的。个人认为这一部分重在体会。(4)围绕着考试的“题型教学”没有得到改变。
“题型教学”暂时能起到应付考试的作用,但从长期来说它的效率并不高,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后就忘记了“题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理解“题型”背后蕴涵的概念和思想,而这恰恰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因此,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理解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思想。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而不能把解题仅仅作为技能来看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他的发展才有后劲。把数学的学习仅仅限制在解题的范围内是不够的,也不是最有效的。
(5)高容量、高强度的课堂教学和练习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
高容量、高强度的课堂教学和练习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
第一,由于教师对考试不放心,所以把新旧教材和不同版本实验教材做“并集”,为此不得不增加容量,甚至加课。第二,对于《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师还缺乏把握。对教材后面学习的内容不清楚,有时将后面的内容提前学习。第三,有的教师在对一个知识的教学中,常常希望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介绍给学生,通过高强度的练习使学生“熟练”这些情况,实际上,更多的是“夹生饭”。
三.如何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多一点情境和归纳,多一点探索和发现,多一点思考和回顾。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丰富和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提升思想和观点——如对运算的认识(运算的灵魂是运算律。没有运算向量只能作为“路标”,有了运算,向量才能表示夹角、长度,才能作为联系代数、几何、三角的桥梁。没有运算,矩阵只是一张表,有了运算,矩阵就是一个变换,一种线性变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把握好对新增内容的定位,把握好对原有内容在要求和处理变化上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中,主要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分析、考虑:
——知识领域。可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算法、框图、推理与证明)等五个领域考虑。解决“有什么”内容的问题。
——知识结构。揭示数学各部分内容、各分支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对高中新课程数学内容整体的认识。
——思想方法。对数学内容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加深对高中新课程数学内容和教育价值的认识。
第二篇: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
小学数学论文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
作者:刘红梅
地址:塔水处上游小学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每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这几年我们都力求在自己教学之中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但是,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地深入人心之时,我们也从教学实际体验出发对新课程产生了一些困惑,……
一、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然而,在我们偏远团场的小学,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拥有计算机房乃至网络,但每个班级都用计算机来上课显然是达不到。记得有一次一位数学教师精心准备了一堂课小学五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课,在多媒体教室上着上着大屏幕突然黑屏了,本来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割补的,既生动又形象,却因多媒体的问题,教学效果没有很好的展示出来。由于技术问题,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频率不高。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二、课堂活动与学生的实际差距大的问题
新课标特别强调“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要实现上述过程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去亲身参与数学活动,而在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中的《旅游费用》,由于条件有限,团场的孩子很少去旅游,加之见识又少,这一活动学生根本就不熟悉,教师难以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更无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难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人本主义的课程观。
三、开展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
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如:在教学时,我们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给大家,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他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再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些讨论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拿来讨论,争来争去,浪费了很多时间,时间没调控好,教学任务没完成,学生没尽兴,可下课了。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占用放学后的时间或其他副课教师的课,学生的心理却很反感,因此教师,看起来付出了很多但效果却不大。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情景化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吗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没有兴趣和激情。新课程中我们通常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或者创设一定的故事情景或者问题情景,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来也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一线教师们的确也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中逐步渗透着新鲜的血液,努力的实现着“生活化数学”的理念,尽可能的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成功,培养兴趣,增进自信。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利息》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学习关于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的应用题时,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一类型的题目。课下让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先填写一张教师事先发给大家的存款单,然后算一下利息以及利息税,然而我们这些学校的孩子都没有自己把钱存入银行的经历,结果不然,学生根本不能从实际当中得到启发。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毫无疑问,新课程理念所体现的是大家一致在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大家极力要提倡、宣扬的!那么它离我们学生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呢?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还是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是两码事呢?学生究竟该如何去正确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呢?作为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沟通这种境界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鸿沟呢?这真值得我们同行去探讨。
五、学生课上了,却难以完成课外习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能听懂课还要会做题,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否则都是纸上谈兵。现在的教材内容较浅,而且取消了原来教材上的知识分类,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学科的整合,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应用题教学不分类型,学生在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时无规律可循,学生弄懂这种题目,却不会做另一种类型的题目,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也就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问题教师就要占用其他小三门老师的课或是占用下午放学以后的时间课时。课讲了,学生仍不会做题,还有一个方面是因为课程理念变了而课外练习还与教材、新课标没达到配套或协调。如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分数中提到的因数和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在相对应的练习中仍就是约数、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还有就是在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时用的短除法在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小知识来介绍,但在练习册上或是测试卷中却要求用短除法来做。为了让学生掌握其方法,教师还要利用其他时间来补这方面的知识。
面对教学中的诸多困惑,一线教师们也都知道,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顺流、也有逆流、只要大家齐心合力、直面困
惑、迎接挑战,通过我们不断的尝试、探索,甚至是“碰壁”……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是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把课改实验推向深入,课程改革就能取得成功。
塔水处上游小学:刘红梅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三篇:一个中学数学教师的困惑
浅析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庆阳市西峰区温泉初中张文珠
【摘要】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在当今世界各国高科技的较量中,数学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从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形势和阶段性成果来看,中学数学教育仍存在存在严重的弊端,脱离了需求的数学是无用的,脱离了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无用的。因此,我们应该清楚,中学数学教育最应该关注思考,要让抽象的符号体系指向生活实践。
【关键词】
数学教育抽象理性思考逻辑思维
【正文】
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中学数学教育究竟应该关注什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名言长期以来成为数学教育者维护数学尊严的挡箭牌,成为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的麻醉剂。但是,在学生颔首的同时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仍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他们对自己在数学上下那么多的精力感到惋惜,对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的能力产生怀疑与反思。我们不能武断的归结于学生的不努力,我们的数学教育有没有问题。就目前的状况,中学数学教育仍旧可以用“纸上谈兵”这句成语简单概括之。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这种教育现象令人忧心忡忡。没有人去关心学生的内心状态,没有人去注意教师的真实感受,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在少数数学专家权威的“大哉数学”的高声唱叹声中晕头转向,迷失了自我,逐
渐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
中学数学教育最应该关注什么?既不是解题方法的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教育关注的问题也应该是数学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应该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溶入到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思考发轫于生存,更好更深的思考才有可能更好的生存。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少数人头脑的智力游戏,成为检验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这种弊端已延续到现在,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脱离了需求的数学是无用的,而脱离了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无用的,而这正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严重弊端。
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终值判断。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关注的却是大量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的海洋,并乐此不疲。而很少有学生从这些枯燥的内容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对理性精神的认同、强化与提升。数学不但没有起到明智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有的老师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数学主要是培养逻辑思维能
力的,但随之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数学学的不好,就是说明逻辑思维能力差,进而表明智商低。这种偏激的思维真正是我们中国人思维的独特方式,并有越演越烈之势。果真如此吗?数学是抽象出的符号体系,是相对感性的另一种理性的表达形式。学生缺乏的是对抽象的符号体系的理解,而不是逻辑思维能力本身。因此数学教育的关键是抽象的符号体系指向生活实践的复归,这正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另外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不仅仅数学可以培养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的各种方法也不只有数学才具有。诸如物理学、化学、甚至人文学科都与数学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很多方法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而如今的现实是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绝对分离,以及对数学的功能的夸大其词,使学生对数学不敢有丝毫放松,拼命在数学上考出高分以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一位物理学家讲过,“数学如果离开物理,还剩下什么?”也许剩下的只是一具僵硬的外壳,一个由各种零件组装的机器,而了无生机,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是当今学生的困惑所在。学生在逻辑思维的枷锁的约束下,机械的套用僵硬的公式,肢解着逻辑的各个链结,而问题的整体意识极其淡薄,缺乏自我对数学的理解方式,在新的问题面前一筹莫展,逐渐丧失了自主、自我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在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兼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第四篇:思想困惑
思想困惑
据深入同学之间调查,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如今,应根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采用以下解惑方法。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是帮助他们辨别是非,解除困惑的强大的思想武器。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空洞的教条。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与现实生活和个人。
10国贸1班团支部
2011年11月4日
第五篇:阅读教学困惑
我的语文阅读教学困惑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达成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新课程标准,改革小学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我的阅读课存在着以下困惑:
1、目标不明确。表现为教学目标没有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是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烦琐的分析还没有退出语文阅读教学舞台。老师们因循着既定的教案,不厌其烦地把学生赶进设置的埋伏圈。
2、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似乎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生,对课文的朗读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没有内化的东西,自然就会当堂回生。这种回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赶羊式教学的必然后果。
3、人文精神缺失。课堂上,老师不会在事情的矛盾处,让学生辩一辩议一议,通过人文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不会在文中的省略号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通过人文哲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不会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不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不会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教学形式单调。有的课讲讲读读,问问答答,从头至尾一直处于窜讲的单调状态。好象除了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就想不出招数了。即使偶尔用上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也显得力不从心。撒开了场子,收不拢摊。不象名家上课,或讨论或论辩或打擂台,一切方法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恰倒好处。没有刻意斧凿的痕迹。让人感叹山是山,水是水,山山水水都是绝美的风景。
5、没有尊重个性差异。表现为教师不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有的问题设计过难,没有化难为易的坡度;有的问题设计偏简,没有思考的价值。不能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做法和措施,没有鼓励全体学生人人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往往是好学生剃头挑子一头热。还有对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不能表现出尊重的态度。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阅读教学必须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1、树立正确的现代阅读教学理念。
2、善于提出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
3、善于创设情境,在问题情景中阅读。
4、、善于加强课内外联系,扩大阅读量。
总之,新课程是一种教育理想,新课程下,人人平等。只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吃透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现代阅读教学理念,新课程也一样能在高年级课堂精彩纷逞,理想变成现实。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朵最令人关注的浪花,它是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认了字,必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的欲望,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阅读”。
以训练为主,加强学生的顺连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就成为必然的过程。有效阅读教学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保证训练的时间。我对平常的语文课作了调查,一般学生的读及练习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甚至更少。因此,要求每节课必须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活动时间,一般应为二分之一左右。
2.要注意训练的质量。不注意质的过量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要形式。
3.训练要贯穿于教学过程,要到位,要有层次。重点训练要分步实施。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4.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参加训练。
不要让学生把训练看作是负担,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果。
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其个性的张扬,同时享受到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它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完美地实现了作品生命的再现,使语文的学习变得充满生气,具有灵性地跳动,正如德国美学家姚斯所说:“文学作品本身没有意义,是读者赋予了她积极的生命。”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如果说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语感能力,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读书活动,这一点毋庸置疑。学生的朗读,情与声、内容与形式互动相生,相互依存,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情感表达的激情状态,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知识水平、想象能力,与作品的情感发生共鸣,与作品的思想达成共识,和作品的旋律产生共振,从而促进语感能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大语文的教育观还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要与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因此,我们不仅要利用好课本读物,还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好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开辟语文阅读的广阔天地,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阅读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自己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不要让学生把训练看作是负担,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