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新课改追求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看教,更看学,要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教师只起引导和评价作用,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与发展。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常规工作应怎么开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急待研究的课题。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新课改对教师备课的要求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安排最科学的顺序,以保证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学习。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作为教师都要十分重视备课工作,因为只有首先备好课,然后才能上好课。事实证明,备好课是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
备课的关键是一个“备”字。那么,该如何来备课呢?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备课主要涉及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安排三个方面。为此,教师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如何妥善安排,讲究学法。我们要求老师们拿到一篇教材时,应做好以下三项必需的重要工作。
(一)认真充分钻研教材。即教师要认真充分地做到“三钻研”。首先,要认真学、钻研领会新课改精神,明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要求,搞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有关要求。同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包括本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重点章节、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等。还有,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以便从中精选有关材料教材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就是要能全面地完全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能达到“懂、透、化”三字要求:对教材要一懂,即能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二透,即能对教材融会贯通;三化,即能把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块。
(二)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即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首先要弄清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摸清楚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掌握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学生的智力差异、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对学习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在全面了解全班学生的基础上,分析掌握学生的特殊特征,包括学生的初始知识技能,原有的认知图式、态度、感情倾向等。并且要弄清楚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掌握班级中好中差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优势和缺陷。然后能结合教材内容对他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好对他们的分层、分组和个别化教学。
(三)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即教师在做好以上两项工作,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的基础上,还要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安排好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即要能寻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联络点、结合点、兴奋点和生长点。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发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不仅能让学生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学教材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全面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和重要问题。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案写好了,课也备好了,写好了教案就是备课工作的结束,更有的教师自恃讲课多年,已烂然于心,无须再研究,结果教学效果一般,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前的20分钟抚案,即对已写过的教案,从四个方面进行修改和准备,第一,研究修改教法,要求教法必须能为本节课服务,必须生动活泼。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求设计两种教法,在上课之前仔细琢磨,确定其中一种。第二,收心养神,情绪在人活动中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上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带着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进入教室,这样讲起来才精神、愉快、充满活力。第三,备语调、备高潮。我们有的教师,语不高声,笑不露齿,表情单一,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要在课前备课时练习讲课高潮时的语调、语气,在讲课中做到抑扬顿挫,感情丰富,教学成绩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第四,备教态,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把知识讲给学生,而要注意演给学生,这样才能增强教者的感染力,课堂吸引力。
二、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①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②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③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④必须是现代的课堂。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坚持四个观念,增强六种意识。
(1)人本观念 :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学而教”,因学生、因学习、因新的学习方法而教。为此,要做到实施尊重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成功。(2)课程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因此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3)建构观念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我们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4)交往观念 :新课改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主张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双主体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5)学习指导意识:课堂教学要强化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好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无数学校的成功经验反复证明了这一问题,如江苏高考名牌学校——启东中学高考成绩令人瞩目,连续三年重点大学本科上线率在97%左右,经验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6)落实意识:课堂教学中的讲、练、评均要抓落实;要体现过程与方法、思维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整体性。任何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均应落脚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认识的发展上。
三、新课改对教师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的要求:我们对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两大环节的要求是,老师们要严格按教学要求批改作业和测试卷。做到有批有改,重点问题精批细改,针对偏科生要面批面改,并适当写出情感评价,老师辅导学生要做到“三心”,“两性”,即:细心,耐心,恒心;及时性和针对性。对那些基础薄弱偏科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同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他们的特长,并鼓励他们参加单科竞赛。在单科赛优胜成绩中,学生们增强了信心。对一部分尖子生,老师们要大力宣传,使他们成为同学们追逐的“星”。同时注意对这些尖子生的教育教学策略,鼓励他们冲击名牌,力创“精英品牌”,形成名牌效应。这样才能使得好学生拔尖,中等生上档次,学困生更进步,为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课改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实践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多采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才能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目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常规管理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而教学常规是学校工作的基本规范。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避免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遗漏和失误,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又将如何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呢?为此,谈一下我们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三个管理”,抓好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分析
“三个管理”即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以“重过程,轻结果”为原则,从源头抓起,注重过程落实,逐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养成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培养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
二、合理改革教学过程的环节
“备、上、批、辅、考”是传统的教学常规,是与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目的相对应的。其中,对各学科作业量的要求及课后辅导的规定导致教师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课后,致使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大量的课后作业及教师大量的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形成了师生沉重负担的恶性循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标准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数量与质量。因此,教师的劳动前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新的教学常规要引导教师劳动前移,将时间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去。上课是核心环节,同时抓好备课和课后反思两个环节,变教学“五环节”为“三环节”。
1.备课
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也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有人提出“备课”要做到“三备”:即备“大纲”(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
2.上课
首先需把握总的教学目标: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兼顾情意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将课堂是否体现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作为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的重要依据。当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体现所有这些特点,而应根据学科性质,达到学校现有设施条件下的最优化。也有人提出上课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
3.课后反思
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重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可写下“教后感”。一般而言,一堂课可从三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通过课后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三、坚持不懈抓“反馈调节”,不断完善管理措施
有了常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执行.我校在教学管理中,注重抓好“反馈调节”这一管理环节。所谓“反馈”,就是深入了解和掌握师生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做好检查、指导、督促工作,深入到教研组、课堂,多听课、多看看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教师教学情况。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即对计划、措施做必要的修正、补充,使教学活动既按原定轨道与目标前进,又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
四、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学校由教导主任牵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市、县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多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观摩、竞赛等活动,让教师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学校还要求骨干教师做好传、帮、带,每学期上好1―2节示范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同时也要求年轻教师要虚心好学,积极进取,每学期上好1―2节汇报课,使他们从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五、收获与反思
1.从课改实践中体验课堂教学的变化:
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很多班级已经绝迹,激励性评价已经深入人心。
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2.存在的不足:
就备课而言,还有少数教师凭借“老经验”,对教材钻研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够,情感投入不够。
就上课而言,仍有少数教师缺乏感情投入,更谈不上与学生分享快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不强。
总的来说,新课标下的教学常规,要引导教师将时间投入到课前的准备中去,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上课是中心环节,同时要抓好备课与教学反思。因此,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完善教学管理,提高全校教师的热情、把精力引导到教学活动中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教师提供成功的机会。
有的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缺少对老师和学生的激励与引领,在制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对教师的约束。如教案和作业检查时没有对教师创造性的劳动给予肯定,如有的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耐心的指导并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样的批改在检查中只是个别的被发现,而只看作业次数的检查挫伤了这些老师的积极性。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独立性、个体化的特点。现有的教学常规与教学检查制度对这些特点关注不够。
教学检查制度的出发点更多地是对教师工作的督促,而根据现代学校管理的理念,教学检查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常规现教学检查制度进行反思与重建。
二、问题解决思路与策略
解决问题的思路:确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逐步实现学校由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重新定位学校教学常规与教学检查制度的功能:由检查、督促转变为服务、促进,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工作策略:
1、了解教师对学校现行的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的看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
2、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学校文化管理的理论对现行的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3、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修订新的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的纲要:修订的原则、目标和内容。
4、将修订纲要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审议。
三、问题解决的具体措施
1、成立由教学副校长负责的学校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修订小组,小组成员有教务主任、教科研室主任。
2、组织成员学习讨论有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学校文化管理方面理论,主要参考书目为孙鹤娟著《学校文化管理》。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认识。
3、对现行的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进行讨论,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学校文化管理的理理论及新课程的理念,找出存在的问题。
4、起草修订纲要。在修订纲要中要进行修订的背景分析,明确修订的原则、目标和内容。
5、将修订纲要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并由负责人向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说明,根据学术委员会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定稿。
6、根据修订纲要修订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拿出文本初稿。
7、将初稿下发给全体教师征求意见。
8、文本初稿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讨论,根据教师的意见和学术委员会的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9、校长签发后在全校颁布。
四、初步设想及可行性分析
1、改对教案的检查为教学资源支撑和教学设计评比:学校教务处根据学校的课程规划和模块教学纲要与教研组、备课组一道准备本模块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课件、音像资料和相关图书。对普通教师允许使用纸介教案或电子教案,对青年教师(6年以下教龄)和各级骨干老师必需有电子教案;每个模块由教师报5个教案和教学反思参加评比。学校按学科组织评委进行评审,评委对送评的教案和教学反思进行评审时要写出评审意见。每学期学校对评出的优秀教案进行展示、交流、奖励。
2、改作业次数检查为考试试卷诊断,考试是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评价,过去我们对考试只关注结果,较少分析成绩背后的问题;对于结果只关注统计值,较少关注和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试试卷诊断具体做法:从每个模块水平考试试卷中随机抽取若干份试卷,由备课组长牵头,组织本组教师对抽取的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的交流活动(在教研组范围内),活动由教研组组织,学校派出专家组进行点评,学校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做法。
3、改检查听课笔记为组织有效的评课活动:组织评课活动次数少而精,活动前要制定活动方案,规定每个听课人的任务,注意收集课堂教学的数据,数据一定要细,要具体,如教师提出问题后多长时间请学生回答等。在评课时,每个教师根据课堂收集的数据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教师进行补充。
每学期每科至少有一次评课活动是由各方面专家参加的,专家在评课中要点评老师的发言。提出这些设想的依据是建立在学校文化管理的理论上,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人
议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常规”的构建
【关键词】新课程,构建教学常规,操作评估,专业成长,注重环节 【摘要】
教学常规,顾名思义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对学校来说,这是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做常规工作容易,把常规工作做好不容易,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学校管理者无不重视教学常规的制定与执行,把教学常规看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把执行教学常规的好坏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只有以教学常规改革为切入点,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为此,建立面向新课程的教学常规须有新的思路与策略:
一、教学常规要便于操作、评估
什么是常规?《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相沿用的规矩、办法。”但奇怪的是,编词典的人在援例说明该词的用法时,第一个例子竟然是“打破常规”。看来,“教学常规”也是可以“打破的”。因为表面上,规范越多,似乎秩序越强,越有效。实际上太多的规范是很难长期实施和监督的。太细的“教学常规”往往成为统一的硬性要求,成为一种负担,成为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干扰。所以要拟订简单明确、高度简约的教学常规。教学常规如果以“适度”规范为特征,则不仅可以保证规范的真正落实,而且能使教学管理更为有效。教学常规必须是明确、具体、可操作。这样,既能控制、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又不过分地约束、限制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简化数量指标,简化操作程序,使教师容易掌握,也使课堂气氛较为宽松,课堂人际关系较为和谐。在中小学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无不重视教学常规的制定与执行。而且,很多学校把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状况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为了使教学评估数量化,体现教学评估的客观与公正,教学常规有越定越细的趋势。规范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是一个进步。学校管理者按照既定规范实行教学管理,“在规范面前人人平等”,使管理客观化,减少主观的、人为的影响。这些措施确实加强了学校的科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显然,要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管理进行规范化、制度化是必要的。问题是,规范管理不一定是科学管理。①
教学常规,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要把人管活;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常规的制定,真正走出教学工作高效率的新路。所以,我建议把师德规范与教学规范相分离。如“按时上下课,不能私自调课、缺课,上课不能使用手机,不能违反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内容应纳入师德要求,与教学要求相区别。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常规面面俱到却又不能解决问题的尴尬,才能更有效地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有不少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存在着误区: 第一,规矩越多越好。许多学校至少有二三十条教学常规,过多的规矩,异化成了束缚教师个性化 教学的枷锁,教师的自主性一旦被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又有谁来调动呢? 第二,要求越高越好。有的常规要求过于笼统、抽象,更脱离实际,无法操作监管,事实上流于形式。
第三,每一项常规要求都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这样,教师成了管教的对象,领导变成了监工。教学管理异化成了检查监管。
传统的教学管理较多地表现为控制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采取管制、指示、命令等有强制性行为倾向的措施,并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这些措施不仅使教师束缚过多,压力过大,疲于应付,更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当不胜其多的杂七杂八的东西都纳入“教学常规”的范围时,老师们疲于应付常规检查也就变得理直气壮而且无限悲哀。内涵的扩大,要求的增多,已经让教学常规不堪重负。教学常规偏离了原先简洁、明了的导向功能,不断地增强着控制的功能。我想,更多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承担着繁重不堪教学任务的普通教师们,也在呼唤“新的教学常规”吧!② 笔者所在乡镇,有几所边远小学或者教学点,老师少,课程重,往往一个老师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复式班,这种情况下,普通的教学常规管理规定,对该校老师和领导简直成了“紧箍咒”,光是写教案就苦不堪言,更不用说那“几大块几十条”的细小规定了。在这种情况下,对老师的评价应该是注重课堂效率,而不再局限于写教案了。
二、教学常规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制定教学常规须关注并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有了常规制度,而没有高素养的教师队伍作支撑,常规难以执行和行之有效,而教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靠的是专业发展。教学常规工作的核心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了常规执行的效度。基于此,我认为制定教学常规要通过以下几点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引领教学常规;二是培养青年教师队伍,夯实常规执行的基础。从加强常规能力培训、制订个人发展计划等方面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三是开展教学科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四是加强微技能培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然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研制者和开发者,这多重的、内涵丰富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既然是“教学常规”,就应该是每个教师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底线。既然是底线,那就应该让每个教师都能不需要付出业余时间而能在工作岗位 上轻易地完成。也就是说,“教学常规”的要求应该是简而又简的。既然是底线,同时也说明,每一个想把工作做得出色一点的教师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做很多的事,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关于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教学是什么?怎样去教会让效率高一些?在上级给我规定的这些必须做到的常规之外,我还要加上点什么更高的要求?如果有可以不去应付繁琐的常规而节余出来的时间,他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是没有上限的,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想看到的。当一个学校的教师都不为了应付所谓的“教学常规”而奔忙,而是有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思考、教育理念、教育追求,并从中获得专业成长,获得价值感和幸福体验时,我敢说,这里的教育管理者是最幸福的,这里的学生也是最幸福的。③
三、让常规“常”起来,注重教学过程
“三环节”抓常规跟进管理,保障教学常规“常”起来。有了常规,不执行、不落实,常规无法“常”起来。有了常规,不指导、不反思,常规难以“常”起来。为了确保常规的跟进工作落实到位,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领导要下得去,管理才上得来;二是开发团队潜能,提高管理效能;三是常抓不懈保稳定,及时反馈促进步;四是客观评价考核,促进常规落实。要让教学常规“常”起来,没有制度的保障不行;要让教学常规“常”起来,领导不下深水不行;要让教学常规“常”起来,没有骨干教师的引领不行;要让教学常规 “常”起来,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行。④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成绩考核“五环节”的教学常规是与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目的相对应的。其中,对各学科作业量的要求及课后辅导的规定导致教师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课后,致使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大量的课后作业及教师大量的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形成了师生沉重负担的恶性循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 学质量与效率的标准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数量与质量。因此,教师的劳动前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新的教学常规要引导教师劳动前移,将时间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去。上课是核心环节,同时抓好备课和课后反思两个环节,变教学“五环节”为“三环节”,注重抓教学过程,让常规“常”起来。
指导教学工作,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深入学生,和学生座谈,了解教情和学情,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三深入三指导”的目的,就是使教学管理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抓好教学管理工作,突出常规管理的实效性。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牢记教师所担负的神圣使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做好一名教学校长
吉林省柳河县教育局陈明秋
常常,有许多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在当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感到不顺手,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更令人感到茫然与困惑。为此,柳河县教育局就这一问题召开了专门的会议,聘请了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级教师、柳河九中党支部书记兼教学副 校长贾东升同志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培训。柳河九中是地处县城边缘的一所初中,原先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无论是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还是学校环境都属三流。教育局对其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后,近几年,柳河九中在各个方面开始突飞猛进,特别是学校的教学管理更 加颇具特色。其学校的管理经验,在全县各个中小学中均属一流,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借鉴,笔者经过仔细疏理,将其优秀的做法呈现给大家,供同行们参考。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抓好教学管理特别是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有效的将常规教学管理真正的落到实处呢?经过积极思考和探索,柳河九中基本构建起了符合本校实情和教师自 我发展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即:管理更有效,教学更创新,“抓好开头,精细过程,关注结果”的管理思路。
(有效---就是科学、规范、制度化。管理与活动相伴,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就排课表都要讲究科学、规范、艺术。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建立备、上、批、辅、考的管理体系,发挥热炉效应实施制度化管理。
创新---就是不断研究探索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进而达到高效。抓好开头---就是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育局教育科工作要点,反思上学年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完善各种常规管理制度、考核细则,学期初全面部署,使全体教师开学伊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清晰、明确。
精细过程--就是重检查,重落实,重调控,实施周量化、月量化考核制度。
关注结果---就是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合二为一对教师进行考核验收。)
发挥集体智慧,创新备课流程
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对教师备课的检查往往是十分必要的环节,也是体现教与学情况的重要内容。就教师备课现状,目前教师的备课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是教师关注教材、关注知识点较多,而关注课标也就是关注教学知识体系的较少。二是教师喜欢用现成的资料也就是教辅材料包括参考教案,教师备课依靠教辅的,依靠网络资源的比例越来越多。三是教案写的好的,课不一定能上好,而上课精彩的原始备课教案不一定就好。四是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写在本上的教案其实就是一种形式,认为形式备课是一种负担。所以抄教案,应付检查的教师比例不在少数。五是集体备课就是个体教案之和,使集体备课有形无实。--—目前,初中的教学校长大多数都在兼课,所以教学校长们应该会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那就是教师对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问题。备课既有形又无形(备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备课的过程有动、有静。所谓“动”即教师在备课中要不断的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以及同伴对话;所谓“静”即备课的结果最终以静态的文本“教案”呈现出。所以,备课的过程既有形又无形。所谓“有形”即它最终以看得见的“教案”呈现出来,供教师上课参考;所谓“无形”即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很多考虑是没有办法用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这些无形的内容只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以及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对备课管理他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校本培训备课引领(针对老教师的陈旧观念,新教师初浅的备课功底,通过间接经验、集体智慧、名师备课观转变观念,掌握备课技能。)二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的集体备课教研方案;三是小组合作;四是教案的检查与管理。
改革课堂教学研究形式,优化系列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上课是教师工作的首要工作,也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上课,按照何种理念上课,是决定教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抓教师的上课,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 途径,提高整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管理永恒的教研课题。具体做法:
一是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每学期八个业务学习讲座: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改经验、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二是开展学期初听评课活动月(有针对性开展活动,两个实例:一是一数学教师的课,提前布置,组织年级学科组听评课;二是不通知听课,一语文教 师的两节课。另外听、评课有好多好的办法。)三是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呈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各显风采,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同一个内容的课,由不同教师上,就会有不同的设计、构想、方法、风格、策略。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有比较就会有鉴别,通过对课多角度的对比为集体教研提供很好的教研平台。如果说看一节课好似雾里看花,那么“同课异构”好似拨云见日。);四是开展“三课”与“新三课”活动;五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管理制度。(教务处每节课都有专人检查教师的教学行为,进入月考核。)
创新作业与批改制度,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名师语:“作业与批改是教学中的大事,它能体现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学校应当在教学中把好作业与批改的质量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批改作业中得到启迪,思维得到锻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他们做法尝试:一是“自改”(课下);二是“互批”(课上);三是提倡面批;四是作业检查与管理。(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规范考试环节,以考促进教学
质量检测是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便于及时发现教学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考试和质量分析进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他们的考试流程:一是年级教师互换出考试题;二是密封阅卷;三是多元化质量分析;四是试卷的积累与利用。(建立学科资源库。)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事研究虽然会牺牲教师的一些休息时间,参加研究虽然会增加教师一定的工作强度,但耕耘了,就会有收获。窦桂梅在《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一书中谈到:“研究是我发展的动力源”,“研究伴我成长”这是窦桂梅从事教育科研的切身体会和肺腑之言。学校的具体做法:主题教研活动初见成效。主题教研,就是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进行。这个研究主题的提出来自于教学实践,源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又是急于解决的问题。他们本学期的教研主题是 “自主学习”开放式教学模式。课题的确立源于教师课堂讲的过多,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源于陶行知先生教学思想的呼唤;源于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成功的课堂教改实验的启示。开放式教学模式源于分课题的开放。学校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
过程是:研究制定主题教研方案---思想动员---集体研讨---课堂实践---成果验收。确立分
课题研究计划---确立课题---理论学习---课堂实践---研讨反思---成果展示。
一所名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追求的五个字:“强化一个实字,讲究一个严字,重视一个量字,坚持一个恒字,追求一个新字。一个好的教学校长最应该做的事一是每天都要挤出业务进修的时间,学习理论,学习经验,汲取营养,指导实践。这是做教学领导的最起码的职业底线;二是教学校长应该具备三种意识:“能力、角色、团队。”三是教学校长要兼课,在教学第一线引领与辐射,收获信息,以便于行动研究与管理。四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五是是细节决定成败。
上海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徐匡迪的三句话有助于我们思考:“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第二篇: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新课改追求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看教,更看学,要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教师只起引导和评价作用,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与发展。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常规工作应怎么开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急待研究的课题。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新课改对教师备课的要求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安排最科学的顺序,以保证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学习。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作为教师都要十分重视备课工作,因为只有首先备好课,然后才能上好课。事实证明,备好课是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备课的关键是一个“备”字。那么,该如何来备课呢?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备课主要涉及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安排三个方面。为此,教师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如何妥善安排,讲究学法。我们要求老师们拿到一篇教材时,应做好以下三项必需的重要工作。
(一)认真充分钻研教材。即教师要认真充分地做到“三钻研”。首先,要认真学、钻研领会新课改精神,明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要求,搞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有关要求。同时,要认真学习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包括本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重点章节、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等。还有,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以便从中精选有关材料充分教材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就是要能全面地完全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能达到“懂、透、化”三字要求:对教材要一懂,即能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二透,即能对教材融会贯通;三化,即能把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块。
(二)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即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首先要弄清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摸清楚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掌握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学生的智力差异、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对学习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在全面了解全班学生的基础上,分析掌握学生的特殊特征,包括学生的初始知识技能,原有的认知图式、态度、感情倾向等。并且要弄清楚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掌握班级中好中差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优势和缺陷。然后能结合教材内容对他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好对他们的分层、分组和个别化教学。
(三)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即教师在做好以上两项工作,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的基础上,还要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安排好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即要能寻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联络点、结合点、兴奋点和生长点。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发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不仅能让学生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学教材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全面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和重要问题。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案写好了,课也备好了,写好了教案就是备课工作的结束,更有的教师自恃讲课多年,已烂然于心,无须再研究,结果教学效果一般,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前的20分钟抚案,即对已写过的教案,从四个方面进行修改和准备,第一,研究修改教法,要求教法必须能为本节课服务,必须生动活泼。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求设计两种教法,在上课之前仔细琢磨,确定其中一种。第二,收心养神,情绪在人活动中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上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带着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进入教室,这样讲起来才精神、愉快、充满活力。第三,备语调、备高潮。我们有的教师,语不高声,笑不露齿,表情单一,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要在课前备课时练习讲课高潮时的语调、语气,在讲课中做到抑扬顿挫,感情丰富,教学成绩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第四,备教态,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把知识讲给学生,而要注意演给学生,这样才能增强教者的感染力,课堂吸引力。
二、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①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②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③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④必须是现代的课堂。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坚持四个观念,增强六种意识。
(1)人本观念 :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学而教”,因学生、因学习、因新的学习方法而教。为此,要做到实施尊重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成功。
(2)课程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因此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3)建构观念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我们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4)交往观念 :新课改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主张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双主体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5)学习指导意识:课堂教学要强化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好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无数学校的成功经验反复证明了这一问题,如江苏高考名牌学校——启东中学高考成绩令人瞩目,连续三年重点大学本科上线率在97%左右,经验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6)落实意识:课堂教学中的讲、练、评均要抓落实;要体现过程与方法、思维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整体性。任何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均应落脚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认识的发展上。
三、新课改对教师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的要求:我们对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两大环节的要求是,老师们要严格按教学要求批改作业和测试卷。做到有批有改,重点问题精批细改,针对偏科生要面批面改,并适当写出情感评价,老师辅导学生要做到“三心”,“两性”,即:细心,耐心,恒心;及时性和针对性。对那些基础薄弱偏科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同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他们的特长,并鼓励他们参加单科竞赛。在单科赛优胜成绩中,学生们增强了信心。对一部分尖子生,老师们要大力宣传,使他们成为同学们追逐的“星”。同时注意对这些尖子生的教育教学策略,鼓励他们冲击名牌,力创“精英品牌”,形成名牌效应。这样才能使得好学生拔尖,中等生上档次,学困生更进步,为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新课改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实践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多采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才能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目的。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成武县党集中学 刘祥宝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也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和教育者。学校的所有教育措施最终都要通过班主任落到实处。所以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的所有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个好学校,一个好的班主任能带出一个好班级。本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1.抓好各种典型,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典型分为好坏典型,但我们都应该抓住。抓住好的典型,可以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抓住极个别差的典型,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好坏,引以为鉴。
(1)抓典型要明确对象,把握住“四头”,做到:保住龙头、堵住苗头、抓住刺头、拉住后头。这里的龙头是指各方面的优秀学生,必须保护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让他们精益求精,好上加好。苗头是指各种将要发生的不良现象,要堵在前头,作为班主任要有敏锐的目光和嗅觉,在事情未发生前要能够预知,并及时预防和处理,做到防微杜渐,把一些问题堵在萌芽状态。刺头是指那些的确不好教育,总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要抓得紧,及时发现他们的错误,要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教育的切入点,个别教育、个别对待,要有耐心有恒心,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后头是指后进生,班主任不能放弃他们,他们更需要关爱,班主任要经常做好思想工作,鼓励他们上进,这些学生往往比较自卑,班主任应该大力实施爱心教育、赏识教育,让后进生树立信心,迎头赶上。
(2)以奖为主,想方设法表扬和奖励学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班主任要把握这个原则。我们知道任何人都希望、需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和奖励。有些老师对优生的表扬很大方,经常把表扬挂在嘴上:而对后进生却很吝啬,有的后进生一个学期连一个表扬都没有。这是多么可悲呀,后进生只是学习差或者经常违反纪律,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一点优点都没有。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要吝啬表扬。
(3)以罚为辅,讲究惩罚的方法。以奖为主,并不否认惩罚。虽然表扬不要本钱,但不能没有原则。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我们还一昧的表扬,那就是纵容学生,误人子弟。学生犯了错误,我们要批评甚至惩罚时应讲究方法。切不能简单粗暴,采取体罚。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好习惯养成工作。
(1)抓好养成教育特别重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一生都是有益的。有个哲学家这样说的:“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信念;播下一种信念,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啊。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2)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我们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比如卫生方面,我们的行为规范口号是“少丢一片,洁净一片;拣起一片,带动一片”。可以在班级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行为规范的意识。同时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不良行为进行约束。规范学生时要以小见大,处理问题时要以大换小。3.以威信聚人,以情感育人,抓好学生的成长进步。
(1)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做到“四用”:用鼓励的话语激发学生,用信任的眼光来观察学生,用理解的微笑面对学生,用真实的接触走近学生。让学生能真正得到来自班主任的激励和信任。
(2)班主任的魅力来自:有信待人,平等待人,公正待人,服务待人,宽容待人,情感待人。不要把学生当小孩,不要以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学生心中也有一杆称,哪个老师是真诚的、哪个老师是认真的,他们心中都是非常清楚的,只要你真正关心学生,为人处世公正和蔼,学生自然会喜欢你、尊重你。4.以常规工作为纲,以中心工作为目,抓好班风建设。
(1)开好班会、班干部会,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管理一个班首先要抓好常规工作,因为这是确保班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制订好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千万不要随意处事,感情用事。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班,但这是小天地大世界。绝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好的工作。
(2)开展好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校每周每个月都有中心工作,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活动。班主任要很好利用这些工作和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要把这些活动当作一个平台,检验自己的工作是否到位,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要把这些活动当作教育学生的契机,好好利用,好好发挥。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妙趣横生的工作,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学业与前途,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地位、声誉和未来。作为班主任应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和对学生、学校高度负责的责任心,不断学习和摸索班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把班工作做的更加出色。
第四篇: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好班主任-班主任论文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好班主任
八月十五号、十六号在曲师大附中听取了来自各地的教育专家论述教师的幸福感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专家的发言很精彩,作为年轻教师参加这样的培训受益颇丰,昨天建的博客,本打算写点什么但阅读了其他教育人的博客才知道自己知识能力有限,还不具备独立写作阐明自己观点的水平,只能拜读教育经验丰富的教育人的文章,摘取其中精华之处作为以后往这方面努力的准则。
有幸阅读了孙希山老师的《班主任一定要做的几件事》,晚辈觉得这些都是经验之谈,斗胆借鉴摘抄,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做到这些。
一、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学生美好生活的起点,班级活动是学生班级生活的美好回忆。”德育必须“活”起来,班主任必须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真实生动的教育情境中,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比如,受到社会上“十佳”评选活动的启发,我们可以设计班级活动“评选班级十佳”。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争取“十佳”的机会,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按照这一思路,每学期以系列活动的形式,开展10来次班级活动,形成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序列。
班级活动还有比如:今天的许多学生讲究穿戴名牌,追求高消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消费问题作为主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防止盲目攀比。再如,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缺乏互帮互助的责任感,有的学生还出现了早恋的苗头。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把“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谊”定为主题,激发学生建立纯洁友谊的动机,逐步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二、积极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
1、班级文化的外显层面——物质文化。从大量优秀班主任管理经验中我们看到,他们大都在积极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的班级环境,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走进他们所带班级的教室,立刻会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感觉:教室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墙壁上悬挂着一面面锦旗、黑板报图文并茂、鲜花翠草点缀在窗台……
2、班级文化的中间层面——制度文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一整套具有约束力、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它也叫班级的制度文化。除了按照学校规定,从思想、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对全班学生提出总的要求外,还制定了具体的班级学习制度、卫生制度、体育制度和前面提到的“班级十佳”评比制度等,对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都作出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如放座位这件事,我首先强行要求学生离座时一定把座位放在桌子下面,然后又强令变成他们习惯性的做法。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像勤俭节约、上学一律穿校服、不吃零食、讲究卫生等。
3、班级文化的内隐层面——精神文化。表现为班级人际关系、班风、集体舆论、班级成员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比如:,“班兴我荣,班衰我耻”是全班同学的共同信念,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他们都以自己的班级而自豪和自律。走进教室,优雅的环境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感觉;置身于班级所有的成员中,你会更加体会到一种温馨、满足。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有话讲给老师听,有事愿意找老师商量;对于老师的教诲愿意接受,低于老师提出的要求愿意尽力去达到,同学亲如一家……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加之在同一目标激励下同学之间的竞争和比赛,为全班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还有,“人人为班级,个个是主人”的民主管理风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各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重视在合作交流中共创共进
首先,要与各学科老师合作:为了凝聚学科老师的合力,发挥群体效应,班主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1)、营造集体舆论,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每位老师。学生能否认可一个老师,班主任的中介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班主任,尤其在起始年级,应抓紧时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向学生宣传各位学科老师的亮点,在学生中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让学生逐步由认可向信任、爱戴发展。
(2)、指导学生行为,让学生对各科老师一视同仁。在现实中,学生对老师会有不同的看法,班主任应经常教导学生尊重所有的老师。可以利用体育比赛、庆典等时机,邀请学科老师参加,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和老师沟通,逐步培养感情;节日期间,应指导学生给学科老师写慰问信、制作赠送小贺卡等。师生之间感情融洽了,就容易互相理解和谅解。
(3)、发动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鼓励学生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堂课。教室布置和卫生状况对师生的情绪有调节作用。干净的黑板,明净的桌凳,清香的盆花,布置协调的墙壁,清爽的教室都能给师生以良好的心情,从而为上好课提供方便。
(4)、推功揽过,和学科老师搞好团结。当班级工作有了成效,一定不要忘了学科老师的功劳;学生与学科老师有了矛盾,班主任应积极协调解决,有的时候,还要“揽过”,主动把一些问题的出现归咎于自己,做到“任劳任怨”。
其次,要与家长合作:当学生进取心增强,精神面貌改变时;学生情绪低落时;学生受到外界干扰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学生和家长看法发生严重分歧时;需要家长解决其他困难时,我们都应该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并与家长取得一致意见。为了及时和家长沟通信息,我们可以经常不定期地打电话、进行家访(商议补救的措施)、发喜报、有条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家长进行沟通。
除此之外,孙老师还指出应努力与其他班主任合作。以下引用孙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案例:记得02年我和张怀星、崔永军、郭洪志三位老师接新初四。由于种种原因,这级学生在初三下半年已经乱得很不象话:打架的、逃课的、上网的、顶撞甚至威胁老师的、异性之间交往过密的比比皆是,简直成了一锅粥。他们都穿橘红色衣服,上面印着“流星花园”几个字。一下课,满院子都是晃来晃去的“流星花园”,很成气候。老师们都摇头叹息:这级学生没救了!初四重新分班,哪班都有不少问题学生,而且数我运气不好:一个曾因为打架惊动过派出所;一个曾多次勾结社会人员手持砍刀聚众斗殴;另一个名气太大,分班干脆隐去了他的名字。人家来了之后,我们校长倒也很干脆:啥也别说了,就安在你班得了。怎么办?四个人合计,各自为战看来是不行的。当时的级部主任是张怀星老师,他一锤定音:我们只有靠合力!坦白的说,我们四个人的班级管理思路和力度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为了干成事,为了不出事,我们不能各行其是,最好步调一致。
一开学,我们四个班主任同时出现在各自的教室里,同样冷冰冰地宣布:明天谁穿“流星花园”,甭进校门!然后同一时间走出教室,扬长而去,所有同学都呆若木鸡。第二天早晨我们齐刷刷站在校门口,愣没发现一个“流星花园”!首战告捷,接着规定:早晨7:00以后到校视为迟到,四个班只抓一个!第二天早晨我们又齐刷刷站在校门口,一个没抓着!接着规定:下午课前30分钟进教室者一律伏案休息,否则视为违纪,四个班只抓一个!接着规定:四个班里谁先打架,必须自动退学!一直到毕业,我们所有的做法都事先反复讨论,措辞都写在本上,一字不差。强大的合力产生强大的震慑,这级学生初四一年风平浪静,几乎没出现什么问题。到了下半年,连早读也不用盯了,四个班主任早早到校打羽毛球!甚至分成快慢班后,两个慢班的秩序一点不差。
四、在细节管理中尽享收获
欧洲有一个故事:一匹马由于失去了一个马掌,这匹马在奔跑中摔倒;由于这匹马在奔跑中摔倒而使得骑马的将军被摔死;由于将军阵亡,这个兵团打了败仗;由于这场败仗而失去了一座城池;由于一座城池的失陷而亡掉了一个国家。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深刻领悟“墨菲定律”,时刻防微杜渐。
功的班主任可以不是管理方面的理论家,却必须是管理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深知“细节管理”的奥秘。如何把细节做好?关键是严格管理,强化训练。很多事情不去严格管理,不去训练,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其实大家都没少下功夫,只是细微处的管理不同,力度不同。(班主任论文)其实,细节管理就是力度。比如说卫生大扫除的分工,班主任必须把任务细化,越细越好。我在第一次分配大扫除任务时,总是先和班长、劳动委员一块讨论决定每个小组、每位同学的具体分工:负责擦窗户的,谁负责擦里边,谁负责擦外边;负责打扫教室卫生的,谁负责扫地,谁负责拖地,谁负责擦桌凳,谁负责摆桌凳等等都要说清楚,都要具体责任到人,而且特别强调劳动期间只干活不说话,因为说话耽误卖药。以后只要大扫除,我只说“现在开始大扫除,大家按原来的分工各干各的一份事,记住了,不说话。”剩下的就是当甩手大掌柜,教室里看一看,卫生区转一转。这样细化分工、明确要求,可以用一时的啰嗦换来长久的悠闲,一劳永逸。
五、爱,但不纵容
确实,教师的爱是一种更伟大的爱,因为它比亲情、比母爱更无私。父母的爱是本能,老母鸡都会。而教师的爱是责任,也是良心。
崔心梅老师说:“爱”是永恒的教育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任小艾老师说:用真诚的爱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他可以至少爱你五年!今天的教育就是有着快乐心态的老师引领着学生奔向快乐幸福的终点。霍懋征老师今年87岁了,他是建国以来唯一一位当全国政协常委的小学教师,周总理生前曾高度评价他是“国宝”。他当老师做到了四个“从没有”:
第一个:从教60年,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
第二个:从教60年,从没有因学生犯错请过一个学生家长。
第三个:从教60年,从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过一个学生。
第四个:从教60年,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
这些名师的说法和做法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限于能力、智慧、心境、修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爱过了,爱学生爱得自己受了许多委屈都顾不得计较,可是班里还是一团糟,领导不满意,学生不领情。为什么?
没有爱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只有爱的教育也是万万不能的!
九十年代初曾以《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促进了国家“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感到一种责任,能承担责任,才是正常人。教育本身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他认为:对犯错学生尤其是恶意犯错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是保证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维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的需要。如果说社会伦理中,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那么教育伦理中,违反校规、班规、家规,对其进行惩罚也是合情合理。惩罚体现了社会正义公平,也是教育的公理。成人犯罪要刑罚,学生犯错要惩罚。
除了现在严禁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育惩罚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
1、常规式惩罚。[1]损害班级利益、影响班级声誉的,罚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以补偿歉疚心理。[2]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除必须按要求完成作业外,罚抄写诗歌或名人警句数则,或为大家唱一支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认识,改正错误。[3]不遵守课堂纪律,损坏公物等,罚为班级自制一件纪念品以挽回不良影响。[4]打架斗殴或所犯错误有较深思想根源的,罚写一份心理病历,并针对错误写一句自我警策的座右铭。[5] 考试出现了较大失误与波动,罚写一份学习病历,分析病因,总结教训,提出治疗方案与对策。
2、评选式惩罚。评选式惩罚是利用学生的自尊好强心态,发挥集体教育优势,定期(一般一月一次)举行的班级评选活动。评选的对象与内容是一般是:[1]学习最认真的人和最不认真的人。[2]课堂注意力最好的人和最不好的人。[3]完成任务最积极、最准时和做事最消极最拖拉的人。[4]进步最快的人和最需要进步的人。对表现好的同学,由学生代表当场统计结果,大力表扬并计入班级日记;表现差的,由班主任亲自统计,并找相关同学个别交流,督促其尽早改正缺点。所有结果量化积分,作为评优依据。这种惩罚对比鲜明,反差巨大,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刺激、心灵中的十字架。为避免成为后一类人,我的学生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克己守纪,勤奋好学,无形中就提高了班级教育管理的水平。对恶意犯错学生,我的做法是不允许参加任何劳动,因为劳动最光荣!20年来,我们班绝少出现打架、早恋、逃学上网等严重违纪行为,一直风平浪静。
作为一个班主任你觉得自己的底线是什么?我觉得是尽责。香港十六字人生信条:忠于职守,莫问是非,珍惜现在,享受人生。第一条忠于职守,我觉得不用讲太多的大道理,尽责这一条是最重要的,而老师尽责的最起码一点就是——对恶意犯错学生说“不”!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当班主任要想“大胜”,必须敢于对恶意犯错学生说“不”。这也是“德”,而且是“德”的底线——责任。
当然,对改过的学生要学会原谅。不管错误多么严重也不要耿耿于怀,要学会遗忘。事实上,原谅和遗忘都是一种处世哲学。列宁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但在心理学里一直不忘记过去就意味着神经病。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关键词: 主体 课堂效率 新课改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观念的更新和体制的改革。我们教师作为主力军,要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摆在首要位置,努力配合新课程改革,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解决传统的教学问题——即教学中只重视对教学结论(教学所需学生达到的目的或所需的结论)的灌输而忽视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扩大课堂容量。
结合化学科的实际,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笔者根据自己一年来的实际教学和对新课改教育理论学习认为在下列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1.充分合理利用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的不是知识容量密度,应该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容量和密度,这就需要我们在安排课堂内容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层面出发,处理好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新教材“新、实、精”,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并且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对于新旧教材的对比,教者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把握好知识点的增删和与初中内容的衔接,不要过分追求深度和广度,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例如“电解质”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氯水、氨水成份时很难说明为什么氯水中有H+、ClO-、HClO分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化学平衡后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我们要避免因循守旧,要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作用,利用好教学媒体,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2.改善教学方法,抓好素质教育。
运用实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新课改教育理论强调知识的灵活性,对实验教学方面进行强化,教者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像变魔术一样只是让学生作为观众,还要让学生多参与到其中,有切身的体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索,不能步入用多媒体代替实验的误区。教育很注重过程,同样是一堂课,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应及时调整课堂安排的细节,做到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演示实验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易引起老师的重视,但我觉得这一教材内容蕴含着跨学科综合知识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好切入点。我和几位老师精心设计的《喷泉实验》专题研究课,这堂课教学设计流畅、很有新意,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及二期课改的思想方向。对化学学科中落实综合思想作了大胆的尝试,将物理和化学知识有机融合、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题: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
一、研究内容 1.模拟喷泉的原理。
2.气体溶解度的大小对喷泉实验的影响。3.吸收液的作用,吸收液的使用有何要求。4.喷泉的颜色、装置的改进。
二、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信息处理、实验设计及操作的能力。2.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熟悉一些常见气体的溶解性,能解决喷泉实验装置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3.初步掌握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结果处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
三、研究建议
1.查阅资料,处理信息,明确模拟喷泉实验形成的条件。2.探讨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原理;
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受力情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说,明确原理。
3.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气体溶解性大小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建议设计三个方案:(1)易溶于水的气体(NH3)。(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CO2)。(3)难溶于水的气体(H2)。4.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吸收液是否存在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像O2、H2S、C12等气体,不用其他吸收液,仍用水可否形成喷泉,研讨装置的改进。
5.设计方案,采用不同的试剂(或药品)研究喷泉的不同颜色。6.将材料进行汇总,加以讨论,在班级举办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晚会,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对设计的各种装置原理采用竞猜的方式,增加晚会的气氛,巩固所学知识。
这节课以新课改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了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点,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去指导以后的实践,多媒体应用有特色,设计合理,以演示喷泉实验引入课题,创设问题情境,用鲜明的实验观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继而讨论产生喷泉的原因,利用Flash软件,开发制作了配套课件,恰当运用“设计”“联想”等课堂语言,引导学生对喷泉实验的改进方案设计及展示交流,展示学生个性,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养成,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3.上好习题课。
新课改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本质在于引导而不是讲解、传授。换句话说,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布置任务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紧张地跟着教师的问题走,让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尝试解决、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主动质疑。在讲解问题时,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为何要这样求解、为何不能那样求解,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介绍的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这样的教学学生没有经理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认知活动过程,因此学生就难于学得相关的知识,也难于真正的理解和巩固。一般教师对习题课的处理都比较随意,可是对于理科来讲,习题课才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在习题课中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达到交流的目的,就一定要精心设计习题课,选择和归纳典型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分析过程,把思维的选择、变换作为讲评的重点。4.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视教材与生活的对应,注意渗透对环保意识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之学会一些生活小常识,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化学这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展现原有的魅力。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可问学生: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使用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再如学到《硫酸》一章时,不妨让学生算一算所居住的城市一年由于烧含硫的煤向空气中排放多少SO2,能形成酸雨的量,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农村学生可提出如何科学使用化肥,各种不同的化肥对土壤酸碱性有何影响,并用盐类水解知识解释,使学生了解科学种田的重要意义。还可通过如用柠檬酸和小苏打为原料调制甜汽水,用有机溶剂溶解化纤废品制取简单粘合剂,配制农药防治病虫害等简单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5、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个学生
新课改教育理论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5.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5.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5.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机遇。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才能搞好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课程标准》 [2]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 [3] 《新教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