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
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
支教教师 王生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 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 动”变成了“单向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习。
教学质量。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 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 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 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 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 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 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 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 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 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 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 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就要把“说的训练”
看作是一项教学任务,认真去完成。如果学校领导重视,教师决心大,持之以恒,定会在数学教学园地里,长出一棵新苗,并结出硕果。
第二篇:强化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
让阅读展翅高飞
黎坪镇九年制学校 李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的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的确,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可是有些学生读书很多却收效甚微,主要是方法不当,现就阅读方法浅淡几点认识:
一.精读与背诵:精读是对作品认真细读精心揣摩的阅读方式,就好比老牛“反刍”反复咀嚼,最后吞咽消化。宋朝欧阳修曾靠借书边抄边读,细细琢磨,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最终成为文学大家。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正式由于青少年时代熟读大量著作诗文,才能达到文思泉涌。因此,对于一些重要作品必须反复阅读,做到烂熟于心,才能透彻理解作品内容,解决学习中的写作问题。
二.读书贵有疑:读书不要盲从迷信,要主动质疑,深入研究才会更加成功。明朝陈宪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一生都带着疑问去读书,受益匪浅。华罗庚爱读唐诗且常提疑问。当他读到唐朝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时质疑:雁在北方下大雪前已经南归了,即便有飞雁,月黑又怎能看得清呢?于是就作五言诗:“北方有大雪,雁群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能见雁飞!”诗一发表,立刻引起当时文学界热烈讨论,学术得到进展。所以,阅读切记“为学患无疑,疑则进”这个道理。
三.联想联读:坚持运用联想思维去阅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联想到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以看出两人写“愁”得精彩巧妙之处。读郦道元的:“有时朝发白帝城,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联想到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联读是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阅读方法,也就是把相似或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比如对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的《孔乙己》进行联读,从中可以看出两文主人翁的命运的相似,都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所以,掌握联想联读的阅读方法,能锻炼思维能力,能开拓文学视野。
四.手不离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过程中定会遇到许多问题,会产生一些深刻的新颖的思维火花,这时就需要记下这些“闪光点”,写出心得体会以便日后与别人交流切磋。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丰富的资料,掌握书中的精华。鲁迅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可见手不离笔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第三篇:加强说数学训练
《加强说数学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题结题总结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各种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校实施“说数学”以来,课题组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感到了一番实验的辛酸与苦辣,同时也感受到了实验研究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多么的欢欣与鼓舞。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足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注意到数学交流的重要性。
1:交流机会匮乏。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谨性,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给课堂教学的交流量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驾奴课堂教学的能力不足,就容易引起课堂教学的失控,这样,既不利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正是由于这种担心,教师往往不愿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继续进行着“注入式”的教学。
2:交流模式单一。课堂交流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师生间,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集体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生生间,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间的交流、学生个体与学生集体间的交流。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了足够多的问题,学生给予了回答,课堂教学的交流就成功了,但是这些提问通常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一问一答。况且这些问题往往都是一些逻辑性较强,但认知水平较低的记忆性问题。在一问一答的教学中,学生们被提问栓在了规定的程序中了,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只是单一的交流。
3、交流能力低下。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教学活动束缚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使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任务,不会自己思考,不会和同学交流。另外,也因为缺乏学习的自信心而担心交流会暴露自己的不足,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而不愿交流。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在数学交流的意识、方法、技能上尚有明显的不足,特别是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上几乎空白,自然也无法产生交流的愿望。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校从数学交流的有效性出发,确定了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该课题立项目于2007年3月,在2009年12月结题。
1、我们的研究目标是:
(1)、改革课堂教学,搭建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课堂教学质量。
(2)、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之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
2、研究内容是:
学生能在数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在操作、观察、分析、判断中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用“说”的形式交流与分享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价值,从而使每位同学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每位同学的创新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
3、组织安排
组长:马书利(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和具体研究中的指导工作。)
成员:王春琴(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管理和计划总结的制订撰写负责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邓建红、王锦平、孙金之、刘亚杰、肖桂珍、隋丽之(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教学与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课题立项伊始,学校立刻召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进行研究、规划。论证课题,制定方法,分工到人。并展开了课题开题会,要求课题组成员(三年及五年)参与实践研究。一年多来,课题组以实践为基点,以课堂的实验阵地、从实践中研究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围绕课题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课题研究情况简述如下:
(一)抓学习,重培训,形成课题研究动力
1、新课改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课题组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的要求,并利用业务学习每周交流实践中的做法心得,在月检中发现好的做法及时在全校推广。
2、为使全体课题组成员全面深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及操作方法等理论,课题组专门安排人员利用报刊、网络、理论书籍整理出理论精品文章,进行学习。
3、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为平台,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对教研课每课必听,听而必评,评而有得。
4、在校内内部挖潜,自我研究同时,创造机会,派教师参加教研实组织的教研活动,骨干教师培训,借助他们的学习与提高带动所有成员的更新和提高。
(二)严管理,细过程,夯实课题研究过程
1、严格分工,责任到人,环环落实,课题研究中为使课题落实到位,课题组对课题研究人员做了明确分工,邓健红、王锦平、刘亚杰等老师负责课题的研究,教学校长马书利主抓,一名教导主任主任和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安排每学期的计划、学习、教研课、精备课、评课、理论学习、论文等要求及时到位。并纳入教研组的考核评比中。
2、严格计划,分布实施,环环相扣,课题组制定计划后,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及时交流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困惑。在业务学习中,教学研究活动中,学习、探讨、提高。对计划中的教研课的安排、精备课的制定、学期末的总结,探究论文的写作严格执行计划中时间的规定,有安排必做,有要求必验收,从计划,到实施,到总结环环相扣。
3、加强交流,总结推广,收获成果。课题研究并不是封闭式的研究,而是一个开放式的研究,课题组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做法,都会利用教研和汇报课展示,与同年组教师交流,并参加各级论文的评选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在我们课题组建立及逐步完善的规范化管理制度的保障下,在我校刘校长及教研负责人的牵动下,我们上下一心同唱一首歌,既注重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培训,又扎根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说数学研究上取得一些成果,为后继的研究深化与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1.建立科学的探究学习小组
小组探究学习小组的方式被广泛引入课堂后,有效地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科学分组是小组探究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知识基础、性别、性格和经验背景差异等条件,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表达见解的时间,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小组长可由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以保证小组探究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施展才能的机会,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的产生,增强小组活力,提高效益。
例如:邓健红教学的《年月日》时,她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份年历,让学生运用自己手中年历学习新知。在没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密切合作、深入交流、动手操作,发现一年有12个月等知识,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小组学习的成效,不仅在于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具体数学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客观地评价或反思自己与他人的见解,掌握与人合作、交流的技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为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奠定了基础。
2、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师生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的、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在传授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
如,“元、角、分”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用具(一元、一角五角等)。(学生小组合作)
生:(气氛平淡)
师:我们班上的每个合作小组就像一个“研究院”,哪个“研究院”能想出好办法,就要重赏;想不出办法的可要扣你们的“奖金”;坐在那儿不动脑,不参与讨论的,只好委屈你们这些“小研究员”下岗喽!(学生笑起来)
生:(讨论气氛活跃,汇报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在这里,大多数的学生不再充当不起眼的“观众”和“听众”,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给课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增添了无限的自由与快慰。
3.加强科学数学语言的训练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
(1)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例如,在低段教学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可以把图片转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件事。有这样一幅图:墙上挂着5个羽毛球拍,两个小朋友各拿了两个。就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这是在我们学校的体育室,两个小朋友在借羽毛球拍,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其实就是看图编应用题)”这样,学生讲话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大多数小朋友讲得非常好,写下来就是一道很好的应用题。另外,当学生讲完后,给予肯定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学生会以更高的积极性来回答下一个问题。同时,教
师要及时纠正、启发和训练他们说完整、准确、合乎逻辑的话。从而使学生逐步积累数学词汇,提高表达能力。保证了学生交流的流畅、科学。
(2)学会有序、连贯地说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交流。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就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够有条理的思维和交流。这时候在学生操作学具时,要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说出操作过程,如数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前的操作,第一排摆8个?,第二排摆的△要比?多3个,让学生说出:我是这样摆的:第一排摆8个?,第二排摆与?同样多的△,△比?多3个。
(3)学会讲合乎逻辑的话,有根据的、完整的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要提高学生交流的实效性,就要求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思维,并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要达到这一目的,往往是通过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训练的。如解决两步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想起,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要知道哪些条件,哪一个条件还不知道,要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求出的结果和某些条件求出最终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并能清晰的、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4.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某种情境,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1)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如学习了《圆的面积》一课后,为学生设计这样一道题:我们教学楼的前面有一个圆形的草坪,如果要重新铺,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呢?铺草坪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圆的面积问题,而这个圆是事先不知圆心。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收集、整理信息来确定圆心、测量半径等。
(2)问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问题的本身往往就是激发学生主动解题的原动力。因为有趣、新颖的问题能唤起学生交流和探索的欲望。比如邓健红老师教学年月日一课,为了解决本课的难点知识(闰年),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艺术性地设计了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几岁了?老师今年四十几岁了,那你们今年几岁了?过了几次生日?老师年龄比你们大,可是生日过的比你们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探讨,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地见解„„在学习了本课重点——闰年的知识后,问题就解决了。
(3)问题应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设法引导学生的交流向纵深发展,突破常规,多角度、多层次的考虑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仅仅是满足算出正确得数。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王锦平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群调皮的小鸡在一面靠墙的草地中觅食,但它们总是走散,你有什么办法不让小鸡走散呢?请你设计方案?假如给你材料篱笆,围一个长是10米,宽是5米的长方形小鸡活动场地,你能设计几种方案?这个一个答案开放和解法同时开放的问题,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解决结果随着策略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问题促进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开阔了学生思考空间。
5.引导学生掌握数学交流方式
数学交流的基本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听、读、想、说、写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评价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内化数学知识
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教师要作好学生合作交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搭好交流的舞台,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要让学生能够有序的、有方法、有策略的进行交流。
(1)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就是让学生会听“话”。教学生怎样听教师关于数学知识的讲
解或提出的数学问题,听同学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各种见解,通过“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领会数学语言的精炼严谨。
(2)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指导学生会读书,读课文中的“黑体字”,读课文中的“注意”,理解并掌握有关数学知识的读法,规范写法等,利用读“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想。就是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与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实现同化,使新知识获得理解。在教学中要集中精力,把自已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或同学)的讲解,甚至超过他(预测到下一步会讲什么),并思考老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了什么方法,探索是否有其他方法,解决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等等。通过“想”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品质。
(4)引导学生学会对话。让学生把自已的想法、解题思路说出来,把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或式子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把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阐述清楚,向教师、同学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交流,做出有关数学活动的口头报告,通过“说”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5)引导学生“写数学”。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小论文,写解题过程、解题心得等。“写”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缜密、条理清楚、准确简捷,提高归纳、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课题研究以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关心下,在课题组成员不断努力下,课题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有效地促进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我们主课题提出“成事成人”为核心的思想倡导下,我们校的课题研究努力为课题组成员营造发展的空间,促进我校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如:我校老师市骨干教师培训,邓健红获旗“优秀教师”称呼;我校刘亚杰老师撰写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说数学的能力》荣获呼伦贝尔市三等奖,五、结论分析与思考
(一)结论分析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数学课上抓住一切机会,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以“说”促“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针对不同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有方法地采取多种训练模式,发展全体学生说的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的训练,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研究的面不够宽泛,未能让更多的教师从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受益,目前本课题研究虽到了结题阶段,但我们将一定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以让更多的教师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
2、从实验的对象学生来说,我们遇到许多问题,如在课堂教学中,虽采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但学生原有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何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都能得以更好的发展,值得进一步关注。
实践使我们知道,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说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三年中,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都离不开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离不开课题组老师的努力,在这里表示感谢。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上所提的思考必将会成为我们今后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 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让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四边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2)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五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 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 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 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 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 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 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 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 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 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 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 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 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 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 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 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 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 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 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 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 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 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 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 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 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