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实际谈谈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结合实际谈谈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重庆市永川区张家初中 肖兰辉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经费
建设
[摘 要] 由于地方经济之间的差异,农村地区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何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解决经费问题。其次是学校要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的计划,根据计划逐年实施硬件建设。再次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和应用这些设施,发挥硬件的最大效益。条件相对好的学校可以建设资源网络平台,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建设校园网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规模,以有利于学校整体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推进了不少。但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学校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孕育时期,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学校要走信息化之路,学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要一点一点的去实现,哪怕是购置一台计算机,进行一次信息技术培训,都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农村学校该如何推进信息化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从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并对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作了有益的探索。一言以蔽之,就是强调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基础设施在数量上的快速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到现在——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逐步深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要通过这种应用有效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强调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也就是要实现教育在质量提高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看,自1998年以来,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我们已经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信息发布与信息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等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普及。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这几年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03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启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升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质量工程”是该项计划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部高教司领导还多次讲话,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促进高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面。可见,就高等教育而言,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迈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再从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看,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要在全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又以很大力度和上百亿元的投入,开始实施面向我国中西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到2008年底,该工程已为中西部地区3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了“三种远程教育模式”的设施(DVD光盘播放器、卫星教学收视点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共65万多套。随着“校校通”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推进 我国中小学(包括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迅速普及;
广大教师(包括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全国范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这就使农村校和薄弱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也开始迈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教育信息化在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方面,从理论上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但是,多年来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实践,却与这种理想境界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显得尤为突出。
仅以美国为例,早在 1966年费城学校委员会就曾对计算机在费城公立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做过评估。当时的结论是“计算机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引起学校教育的变革”。但是40多年过去了,人们看到的是,新技术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不仅早年的案例说明了这个问题,21世纪以来的新鲜事例更是让人记忆犹新:
这里应当指出的是,2001年是美国开始在全国中小学真正实现网络化的一年(在这一年美国中小学的网络化程度达到了99%);到2003年美国中小学校的生/机比已达到5比1,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与条件,但是他们的基础教育质量并未因此有所提升。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确实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来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即在质量方面实现蛙跳式或跨越式发展);这就难免会在广大教师中、乃至在部分学者中出现一些悲观论调。
例如,近年来,美国教育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新观点:“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有些来自西方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还提出了一种更为极端的主张:“不应该让小学生过早使用电脑和上网,以免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本身是把“双刃剑”,所以这种极端的主张也并非全无道理,但总是给人一种“因噎废食”的感觉。
国际上的悲观论调,不可能不影响到国内。例如,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流行这样一种看法:“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整合于传统的课程似乎已走到了尽头”。这种看法本身并没有错,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反映了国内的客观现实。
凡此种种,说明当前国内外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确实面临一场极为艰巨而严峻的挑战,这场挑战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对“教育信息化能否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能力素质”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并要为此找到相关的对策(即有效的解决途径与方法)。可见,能否找到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的途径与方法(即能否找到相关的对策)——是能否赢得这场挑战的制胜法宝,也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能否健康、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的关键所在。
三、推动农村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
目前,信息化发展已被每个学校高度重视,但为什么发展不一样,除了一些其他原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费问题,学校的硬件上不去,软件就无法配套。目前学校的经费来源都是国家拨付的义务教育保障经费,除去学校必要的开支,用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费明显不足,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学校的预算要尽量向信息化建设倾斜,必要时可以压缩一些其他开支,以保证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另外,学校要尽量争取一些项目经费、个人或单位赞助,能争取到这些资金,信息化建设将有大的飞跃。
四、推动农村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有序推进信息化进程,这样有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也避免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重复性。在购置硬件设备时,我认为应考虑以下问题:
1、当前要购置的设备是不是学校急需的,是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备。学校先要满足教师的办公和教学,如添置教师用计算机或学生用计算机,添置打印机、扫描仪、一体机等设备。如果这些设备都基本够用了,再考虑网络建设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如果校园网络建立起来了,在网络运行、硬件升级等方面就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以保证学校整体系统的全面发展。
2、硬件配置以实用为主,避免过高或过低。硬件配置低虽然节约资金,但是设备淘汰快,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出现设备性能太低,无法兼容,无法升级等问题,实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配置太高,从长远来看是好的,但造成了资金紧张,购置设备少等问题,不利于学校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推进。因此,选用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硬件配置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硬件购置外,学校还要制定出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使这些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五、推动农村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着力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和硬件建设同步进行的,要分能力、分层次的进行培训。首先,学校要培训1——2名信息技术专干,主要负责参与学校规划的制定,硬件购置,设备安装、维护,校本培训等工作。其次是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高,目前,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低,要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可将教师分为几个层次,进行不同的能力培训。要以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能力竞赛,多媒体课堂竞赛,优秀课件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通过培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熟练掌握各类教育教学软件,如办公系列、课件制作、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班主任管理、教导教研、教育教学管理等软件。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了,信息化的推进就有了人力保障,学生才可能从中受到最大的益处。
六、推动农村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加快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对于教师而言,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效节约教师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首先,有条件的学校要接入互联网平台,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教育动态,下载教育资源。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要将互联网接入到机房中,将计算机教室建设成信息技术学习、教师培训、电子图书阅览、绿色网吧为一体的多功能室。其次,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学校资源库,教师资源包等,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站,一方面,教师能够通过网站快速的浏览学校资源和远教资源,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网站和其他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对学校也起到了宣传作用。
校园网络的规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以后的增补和升级。
只要做到了以上四点,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就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做到这几点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长远计划,做好长期准备,特别要注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掌握,及时总结。另外,要积极引导教师投身于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中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要关注周边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经常进行学习和交流,要勇于走在其他学校的前列,不断完善,不断超越,只有这样,学校信息化建设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第二篇:贺兰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贺兰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马学军 时间:2012/10/9 11:11:33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1080 讨论:0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贺兰县现有中小学校46所,其中完全高中1所,普通高中1所,初级中学2所,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41所,在校学生29721名,在职教职工1669名。我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经历了下面几次变革:
一是2005年实行远程教育工程后,在区“农远工程”151万元设备启动下,我县加大资金配套力度。2005年拨出38万元“农远”专项建设资金,按照区“农远工程”标准完成了三类模式学校的建设。使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二是2007-08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教育强县”和“两基”国检等工作,县人民政府投资104万元,于2007年建成了县级教育资源中心机房,并一次租用电信20M光纤3年(每年4.8万),同时为农村小学租用了3年ADSL宽带的2M线路,解决了农村小学宽带上网的问题。从2007年至2010年先后投资470万元,新增计算机1100台、电视机DVD机106套。至2010年,全县中小学校已拥有多媒体小平台306套,班班通三年内覆盖率有大幅提升,达到46%,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走在全区前列。
三是2011年3 月,经贺兰县7次党委会决定,在全县加快建设城乡教育信息化平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水平。2011年5月经政府招标与中国电信集团系统集成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分公司达成1178万元的建设协议。经过5个多月的精心施工,实现了教育局中心机房与县城九所中小学(贺兰一中、贺兰回中、贺兰四中、如意湖中学、贺兰一小、贺兰二小、贺兰回小、太阳城小学、德胜小学)200M带宽的局域网建设,1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银光小学、通义小学、立岗小学、金沙小学、常信小学、铁西小学、南台子小学、暖泉小学、五星小学,贺兰三中,贺兰县幼儿园及贺兰县幼儿分园)10M光纤、村级小学26所2M ADSL的对接,并在县城九所中小学各建成1间90平方米的自动录播教室,为全县所有学校按6班一套配备了电子白板,全县所有教学班完成了信息点的布线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贺兰县率先在西北地区完成了县级教育城域网的建设。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家校通”,即教师可以利用每一个普通教室网络终端,进入由普通教室、学校网络中心、教育局网络中心三部分组成的应用系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各学校之间利用校园网络平台,通过自动录播教室把精品课堂教学情境录制并直播到教育局中心网站上,全县的师生可以直接点播学习,实现了多媒体信息交互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地体现了公平教育,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应用系统及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
以县教育资源中心机房为核心,逐步搭建起基本满足教育信息化基本功能需要的应用平台。目前,县教育资源中心以机房为中心,分别建立了web服务器、FTP服务器、资源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构建了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与管理、教学成果发布、教学研讨、信息交流为核心的网络教育和教研平台。
1、建立了贺兰教育网和20个中小学网站站群系统,以此为信息交流平台,经过对局各处室人员及中小学校信息员进行信息发布和网络技术应用培训,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教育体育局教育信息、文件通知、上报表册、教研动态、学校简讯等各部门信息通过网络平台的及时下达和上报。
2、配备与自动录播教室硬件相配套的自动录播学习管理平台,实现九所拥有录播教室的学校通过内网向县城所有中小学直播、录播课程,通过教育局录播服务器公网IP向全县所有中小学同步直播、录播课程并按学科年级对录播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3、在外网上开放了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FTP服务,将从本县内中小学汇集的原创性教学资源和各种活动照片、收集的课程光盘、培训讲座等视频和近500G的各学科各版本资源全部共享,供教师们访问下载应用于教学。
4、针对教育部门的办公应用需求,开辟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网站;制作了贺兰县教学管理信息电子版;开发了中考综合素质测试信息技术网络测试平台、成绩查询系统以及宣传我县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等“五个十佳”先进事迹的专题网站,通过这一系列网络在线办公的应用,提高了贺兰教育在县区内的知名度,促进了办公效率,推动了我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5、配备了正版Windows 2003 服务器操作系统,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Windows XP 个人操作系统,Office2003办公软件,网络版瑞星杀毒软件,浙大教学资源及电子备课系统等软件,使得整个网络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2008年区教育厅给我县农村中小学校配送的“第二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教学光盘”,大大丰富了我县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三)人员技能建设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应用情况
1、教师配备情况 我县中小学现有计算机专任教师39名,兼任教师67名,信息技术教师生师比约为280:1。专任教师主要集中在县城中小学,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多为兼任教师,专任教师紧缺。
2、学生学习情况
我县初中七-九年级教材均采用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4所中学除贺兰三中七年级每班每周2节外,其它各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均每周一节课;开课周数保证在16-18周;
上课内容:7年级(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7年级(下):文字处理;8年级(上):网络基础及应用;8年级(下):电子表格 数据处理;9年级(上):加工多媒体作品;9年级(下):语言初步(VB)。
中学期末自行安排信息技术检测,初三年级均参加中考综合素质考核信息技术测试。我县小学3-6年级均采用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除个别小学外,均按要求每周开设2节信息技术课,能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能保证按时上课,开课周数保证在16-18周。上课内容:3年级(上):用电脑绘画;3年级(下):信息技术基础;4年级(上):用电脑写作文;4年级(下):网络基础知识;5年级(上):制作演示文稿;5年级(下):用电脑制作动画;6年级(上):LOGO语言;6年级(下):机器人初步。我县高中使用粤教版信息技术教材,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高二年级: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按每周2节课开设。目前,小学、初中、高中生机分别达到11:
1、9:
1、7:1。
3、教师培训情况
全县45岁以下教师均参加了教育厅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初级、中级、高级班培训,合格率达93%,全体教师都参与了学校自行组织的多媒体教学和电子白板使用培训,目前,全县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率100%,培训合格率达95%。通过培训,我县教师100%能在网上搜索、浏览、下载资源,能用word编写电子教案,能用excel统计学生情况及成绩,95%以上的教师会用PPT制作课件。90%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
(四)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情况
1、健全机构,强化协调联动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县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把它作为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成立了由政府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教育体育局局长为副组长,项目装备室、督导室、教研室等职能科室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进行统一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指导与协调实施工作,监督检查实施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2、坚持“一个目标,二个引入,三个强化” 规划原则。
“一个目标”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协调、跨越式发展,优化教育资源中心的管理和引领作用,提升信息化的实用性为规划目标;“二个引入”是通过引入交互式自动录播系统,构建现代网络教研环境,建设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引入交互式在线式教研,增加名师对教师的指导密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通过加强多媒体制作和多媒体应用环境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的程度,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三个强化”即强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县一盘棋,规划要站位高,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强化以应用促建设的指导思想,研究“傻瓜化”的应用模式,扩大能应用人群,促进信息化应用面,强化合理配置、注重效益的意识,对现有资源进行调整、整合、合理应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研究制定了《贺兰县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3、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应用能力。
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教育局制定了培训考核激励办法,将一线教师,管理人员(校领导)和技术人员(维护人员)参加培训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情况列为教学督导工作和校长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列为教育质量年,大练五项基本功的考核内容之一,并与评优评先挂钩,通过这些考核奖评的措施和方法,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近期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目标。
继2011年投资1178万元建设了全县中小学信息化平台后,今年我县紧紧抓住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契机,投资4700万元进一步改善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按标准配备中小学专用教学仪器设备、器材以及计算机室、卫生室、保健室等;为中小学专任教师配备1050套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专任教师可达到每人一台计算机;新增380套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县城县直小学班级教室数字化覆盖率达100%,中心小学及村级小学班级教室数字化覆盖率达60%,24所村级小学原有2M ADSL宽带升级为租用4年10M光纤接入,这些重大的举措,促进了城乡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必对我县基础教育信息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县将认真学习9月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将按照教育部相关精神和区市部门部署,研究提出我县教育信息化今后的重点工作。总之,要全面贯彻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和会议的总体部署,坚持运用导向,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结合,力足现实,加大落实力度,使基层学校与师生能够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现代化教育,并努力形成阶段教育。
2012年9月20日
第三篇:浅谈农村基础教育
浅谈农村基础教育
李鹏飞
[摘要]农村基础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财政和农村经济状况变化的影响下,面临着种种严重的困难,东西部及城乡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现状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村 基础教育 现状 财政 两免一补 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全国教育的进程。
1.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占37.2%,每万人中大学生仅为4名。
到2005年,全国共有小学394183所,其中城市23445所,县镇33420所,农村337318所,分别占全国的5.94%、8.48%和85.57%;小学在校学生有21351726人,其中城市3028051人,县镇3762044人,农村14561631,分别占总人数的14.18%、17.62%和68.20%;初中学校63060所,其中城市8747所,县镇16218所,农村38095所,分别占全国的13.87%、25.72%和60.42%;在校学生20703868人,其中城市3616176人,县镇6935778人,农村1015191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7.47%、33.50%和49.03%。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谈不上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乃至高等教育也只能是对少数人的教育。
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的要求下,全国“普九”人口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到2000年底,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85%,“普九”验收的县(市区)总数到达2541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56个)。这无疑为农村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
2.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困难
在我国2005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之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基本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承担,教师工资由县乡政府和农民交纳的农村教育费负担,学校建设和设施由农民集资,学校公用经费向学生收取杂费。但直到现在,部分地区的学校建设费用等还是由农民承担。比如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某村的学校,在建设新学校的时候,村委会就是向农民摊派了建设费用。
到2005年底,小学理科实验设备、教学分组实验和图书达标学校占小学总数的比例分别是45.13%、39.93%和65.22%;普通初中理科实验设备、教学分组实验和图书达标学校占初中总校数的比例分别是72.74%、69.65%和75.15%。根据城乡教育存在的明显差距不难推断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现状。就算是有图书馆的农村学校,其图书大都是其他地区捐赠去的过时图书,大都不适合阅读,而且好多的图书馆完全就是形同虚设,更不用说那些价格昂贵的实验设备了。仅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瑞安希望小学为例,根据笔者2007的调查,本校的体育器材只有一个篮球,这能满足100多学生的体育教学需要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像这样的现象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好多偏远地区的农村是相当普遍的,而城市中大多学校已经建设起了超标准的健身房。游泳馆等豪华设施。
乡村学校教师没有办公室办公,学生不得不挤在缺少课桌的危房里面上课。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张街完全小学为例,在2007年初,学校老师的办公室就在教室里面,他们不是没有时间办公,而是根本就没有办公的条件,没有课的时候,其他老师又在教室里上课,根本就没有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只能是等到放学以后再做,学校的厨房和库房,还是8个老师自己集资盖起来的,老师在中午连一张休息的床都没有,就是到目前为止,还是8个老师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面办公。
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导致农村大多骨干教师大量流失,这无疑是给农村的教育发展雪上加霜。面对这种形势,使得农村不得不聘请工资较底的代课教师。这些代课老师所代的课程和其他公办老师的一样或者有些时候还比他们多,但是每个月,的工资却少的可怜。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武威市和白银市的部分地区为例,这些代课教师的工资每个月只有200——300元。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农村教育仍将不断滑坡,并将失去持续发展的条件。
再加上农村大多数教师的相对年龄都比较大,接触并掌握新事物的时间相对较慢,采取的大都是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在笔者的走访过程中,好些小学配备的远程教育系统根本就没有用过,问其原因,都是不会,这一点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部分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师的调用也过于频繁,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张街完全小学为例,该校某班曾在一个月之内连续调换了数名班主任,并导致该班在一周之内没有老师上课,但是主管部门却只要的是学校的考试成绩。
大多地区的农村是以散居为主,这就给学校选址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而部分地区不注重规划,使得最终受罪的还是学生。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张街完全小学为例,该校有1/3的学生中午都不回家,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在他们中大多孩子要走1.5小时左右才能回家,有的还要更远,早上到校的时候只能是从家里带一些馒头,中午放学后随便吃一些,营养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这对于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他们来说是相当严重的一个问题。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教育仍将面临很多问题,诸如危房改造、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初高中教育发展的校舍建设高峰、代课老师问题、以及现代化设备的投入,还将需要大批的资金,相关部门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分配。
3.对于基础教育的相关建议
3.1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校的经费申报从严审批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后,无疑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可谓是深得民心。但是,与此同时,这也使得学校负责人失去了手中的部分权力,尤其是在教育经费方面。迫使部分人原来的习惯不得不彻底改变。甘肃省教育厅的某位领导与笔者谈及此事时,就说他在下面调研的时候,就有部分校长向他反映经费紧张,他就明确的告诉他们“那是因为你们以前的某些所谓的权力被限制了吧?”这就说明了教育主管部门在经费审批方面的重要性,必须要保证每一笔经费都能够用到该用的地方。
3.2各级政府采取一些相应措施,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
虽然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已经落到了实处,但是在一些相对居住比较分散的地区,学生上学仍然是非常困难的,像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张街完全小学这样的学校太多了,而且比这样的学校更突出的学校也是有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国家应该与各级财政联合在乡镇建设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学校,不再让孩子每天都长途跋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学条件。
3.3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动,进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政府的教育经费不应只局限或者集中于某一地区或学校,要有公平性,并可适当照顾西部贫困地区,不能只顾一味的建设所谓的“示范性学校”,应更多的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可以规定城市青年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能晋升职务或职称。我国2007年初已确定六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从2007年秋季开始进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规定他们有义务在毕业后到西部农村进行一定年限的工作,我们对于这一政策的落实情况拭目以待。另外,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最终实现双赢。
3.4各级政府应组织形式多样的“一对一”帮扶,并加强管理机制 发达地区给予欠发达地区、省市县给予乡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的这种尴尬现状,但一定不能“锦上添花”,而应“雪中送炭”。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为例,该市就实行了“一对一”的帮扶,由市上各相关部门分别负责一个贫困地区的扶贫,该市农牧局就为平时仅有三个人办公的张街村村委会捐赠了大量的沙发、办公桌椅、床等办公用品,但与村委会一墙之隔的张街完全小学的教师却挤在一间小办公室办公,连一张休息的床都没有。这种情况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深思。
3.5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步伐
中小学远程教育系统已于2006年基本在西部地区完成安装,这对于农村的基础教育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意识,让他们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接受现代科技。
3.6以新课改为契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因此,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必须确立,而这又更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绝对不是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等方面,让学生既能走出课堂,又能学到知识,知识永远都不是“第二位”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第四篇: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建设基本要求
附件4: 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建设基本要求
一、运行机构及职责
为了保证江苏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明确由省电化教育馆(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省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建设、管理工作;市、县(市、区)电教机构负责相应区域的运行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负责本校的运行管理、服务工作;参与运行的社会机构承担相应的运营工作。
二、运行内容及管理
省教育厅公共服务体系运行的门户网站为“江苏教育资源网”,其中“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共享平台面向师生及家长,主要功能为教育教学资源汇聚、审核与发布及开展各项应用活动;“江苏省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主要运行为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内容;“江苏教师教育网”主要运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的内容。各市、县教育局以相应的地域网络及共享平台参与运行;各级各类学校以校园网及相应的应用平台参与运行。运行实行分级管理,省电化教育馆负责管理省级门户网站与省级共享平台;负责建设包括资源审核准入、应用活动审核批准、身份认证、系统访问安全、数据访问安全、数据完整性保障等运行安全保障系统。市、县(市、区)电教机构负责管理相应区域门户网站与共享平台,网络建设、平台建设、技术支持等运行服务保障系统。各级各类学校负责管理本校校园网与相应的应用平台。
三、运行服务及费用
在基础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各地以电教机构、运营商、专业教育服务公司相互合作的模式,建立基础教育服务公益化与适度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以政府主导提供公益性服务为基础,运行费用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力量为运行提供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义务教育阶段本地课程教学资源免费使用,适当开展特色、个性化资源自愿定制增值服务。
第五篇: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
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
马 俊
(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十分落后,要尽快改变这一落后的面貌,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才能逐步缩小教育的东西部地区差异,改变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认识和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对于加强农村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蓝图。农村教育在这一历史阶段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以培养农村新型农民为基本责任和根本任务,与农村发展及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动员与发动农民,创造财富,而且为农村开创社会之先进风气,建设与塑造新的农村精神,是一种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的潜在力量。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就推进新农村建设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1]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其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以及建设目标能否实现,而基础教育是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制约着西部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西部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可促进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科普教育的同时,又能使农村科技信息的推广更便捷、更长久,推广力度更大。
1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教育信息化”的提法。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已从2003年的“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始,现已投入100多亿元,。这几年仅政府投入就达到500到600亿,如果将公司、企业赞助,学校提供场地,家长自购计算机、笔记本等情况统计在内,可能达到上千亿的投入。[2]硬件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对比较完备。但问题在于教育信息化如此大的投入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大产出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至少有两个标志:一是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这一点无疑在绝大部分学校还是空中楼阁;二是教育信息化管理已经作为一种日常行为或工作方式深入到学校教育,这是绝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进程中最为薄弱的地方。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还处于一种原始的粗放型阶段,硬件环境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这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在经过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后,没有产生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教学与学习效率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3]
2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隐藏在教育信息化热潮表面下的众多误区与发展瓶颈,导致了实际操作中的失误,不仅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也导致教育信息化中的形式主义,从而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1教育观念落后 观念问题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还是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领导、教师都需要在教育观念上进行一次革新。目前,部分领导对信息化教育“不了解、不重视”,只重视硬件环境的建设,而忽略信息化学习系统和学习资源的应用和开发;缺乏正确的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为信息技术是个花把戏,可有可无,作用不大,比传统教学方法“来得慢”;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懂信息技术,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造成广大农村学校“以考试成败论英雄”,西部教育曾一度追求升学率,出现了西部教育与西部经济建设脱节的现象。2.2师资力量薄弱
队伍问题、人才问题是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难题,也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最大难题。我国西部农村学校由于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因素,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制约, 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更少。在对甘肃省临夏市折桥乡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时发现,在城市附近和少数条件较好的镇中学有14个负责信息技术管理和教学的专业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校根本没有专业教师。除了数量上难以满足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外,负责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的学历比较低(多为专科),由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极少;非专业教师经过信息技术的短期培训或在职函授后,其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依然缺乏,且多是身兼数职,其它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更低,许多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更谈不上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教学,能够制作教学软件的教师更少,其专业水平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3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虽有部分财政投入,但是很难满足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在已有的资金投入中,又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忽视培训的现象。硬件环境上,绝大多数学校不但计算机数量较少,而且性能低、兼容性差,无法满足正常开展信策略息化教育的需要。软件环境上,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少、形式单
一、缺乏创新。2.4教育信息资源结构性匮乏
基础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它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当前教育信息化中一个严重问题就在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性匮乏。教育信息资源中,大部分是光盘、磁带等“静态”资源,而来自因特网的“动态”资源较少;满足较低层次学习的资源较多,而适应高层次学习的资源较少;大众化的资源较多,而地区特色的资源缺乏,资源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没有合适的教学资源,依靠教师个人力量的检索、设计和开发的资源,无疑于“杯水车薪”;而购买的资源库,则由于素材或软件适用性和质量问题又不能完全整合于信息化教学。另外,资源共享程度低,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
3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3.1树立教育是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观念
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解决的首要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4]我们要对现行的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时代的人的基本素养、重视相关基础设施和认知工具的开发,全面改革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评价观方面进行具体改革。3.2建立科学的师资培训机制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是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首先,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及技能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其次,要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方法、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再次,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第四,充分发挥省、县、校各级电教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在使用、交流、研讨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3.3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注重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协同发展
增加教育投入是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近几年,西部不少省份对农村信息化教育投入虽然逐年增长,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存量太少,教育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投入、地方财政拨款、农民群众集资,单靠那哪一方面都解决不了问题。因此,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设法加大投资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多元的教育投资体制,鼓励企业、团体、私人等到西部投资兴校,已有的如李嘉诚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等,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3.4 落实国家关于发展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
教育部先后实施了“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暨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等重大教育信息化项目。[5]这两个项目对于促进西部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些示范学校可以实现进一步辐射,形成先进科学技术与知识的传播基地,它可使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能够被西部和农村共享,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已决定在加大西部教育事业扶持力度的同时,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 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6]这两个工程的启动,将有力地推动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要大力宣传和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这些重要指示精神,并落实到各项工作和具体行动中去,使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真正受益。3.5将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器
将农村信息化宣传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作为农村文化聚集地,选择农村文化教育水平最高、科技意识相对最强的地方,即农村中小学校作为农村科技信息化的前沿基地,解决了在最需要科技信息的欠发达西部地区进行农村科技信息推广的难题。
目前,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十分落后,要尽快改变这一落后的面貌,只有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才能逐步缩小教育的东西部地区差异,改变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认识和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对于加强农村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国教育报[N],2003,(11).[2] 赵麟斌.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几点认识[J]福州师专学报 , 2002,(03).[3] 柯汉阳.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营造数字化育人环境[J]湖北教育 , 2002,(12).[4] 李天顺.推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跨越式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 , 2003,(01).[5] 顾华详.西部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 , 2002,(04).[6] 陆凤红.关于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4,(01).个人简介: 马俊 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 教师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xdmj@xbmu.edu.cn 详细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中山林31号201室
邮编:730030